《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弹性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弹性件.pdf(18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1042052.0 (22)申请日 2017.08.18 (30)优先权数据 106211600 2017.08.07 TW (73)专利权人 中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中国台湾 (72)发明人 林于宝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责任公司 11240 代理人 陈鹏 李静 (51)Int.Cl. A44B 19/26(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弹性件 (57)摘要 本实用新。
2、型公开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 弹性件。 弹性件设置在一滑动件上。 滑动件具有 第一前端配合部、 第一中间配合部以及第一后端 配合部。 弹性件包括中间本体、 第一延伸体以及 第二延伸体。 第一延伸体具有一与第一前端配合 部相互配合的第二前端配合部, 中间本体具有一 与第一中间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二中间配合部, 且第二延伸体具有一与第一后端配合部相互配 合的第二后端配合部。 第二中间配合部从中间本 体向内延伸而出, 且中间本体与第二中间配合部 的关系符合下列公式: (W1-W2)/2W2, 其中W1为 中间本体的宽度, W2为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宽度, 借此以增加中间本体的结构强度, 进而提升弹性 件整。
3、体的结构强度。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6页 附图8页 CN 207125409 U 2018.03.23 CN 207125409 U 1.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链头组合结构包括: 一滑动件, 所述滑动件具有一底端滑动体、 一对应所述底端滑动体的顶端滑动体以及 一连接于所述底端滑动体的一末端与所述顶端滑动体的一末端之间的侧端连接体, 其中, 所述顶端滑动体具有一第一前端配合部以及一第一中间配合部, 且所述侧端连接体具有一 第一后端配合部; 一弹性件, 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上, 其中, 所述弹性件具有一中间本体、 一从 所述中间本体的一侧端向外延伸而出的第一延伸体以及一。
4、从所述中间本体的另外一侧端 向外延伸而出的第二延伸体, 所述第一延伸体具有一与所述第一前端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 二前端配合部,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一与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二中间配合部, 且所述第二延伸体具有一与所述第一后端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二后端配合部; 以及 一拉动件, 所述拉动件的一枢接部枢接地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弹性件之间; 其中, 所述第一前端配合部、 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以及所述第一后端配合部分别与所 述第二前端配合部、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以及所述第二后端配合部相互配合, 以使得所述 弹性件被限位在所述滑动件上; 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从所述中间本体向内延伸而出, 且所述中。
5、间本体与所述第 二中间配合部的关系符合下列公式: (W1-W2)/2W2, 其中W1为所述中间本体的宽度, W2为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头组合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端滑动体具有一第一前 端开口以及一第一中间开口, 所述第一前端配合部从所述第一前端开口向外延伸而出, 且 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从所述第一中间开口向外延伸而出, 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体具有一第 二前端开口,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一第二中间开口, 所述第二前端配合部为所述第二前端开 口,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从所述第二中间开口向内延伸而出, 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体的一末 端穿过所述第一前端开口, 所述第。
6、一前端配合部穿过所述第二前端开口且与所述第二前端 开口相互卡扣配合, 且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穿过所述第一中间开口且顶抵所述第一中间配 合部, 其中, 所述侧端连接体具有一用于容置所述第二延伸体的限位空间, 所述第一后端配 合部为一形成在所述限位空间内的定位凹槽, 且所述第二延伸体的所述第二后端配合部插 入所述限位空间的所述定位凹槽内且与所述定位凹槽相互卡扣配合, 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 配合部设置于所述中间本体的中央位置,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被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所分隔 开的两个侧边框部, 且每一个所述侧边框部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宽 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头组合结构, 其。
7、特征在于, 所述底端滑动体的外缘处具有 分别设置在所述侧端连接体的两相反侧端旁的两个第一倾斜导引面, 所述顶端滑动体的外 缘处具有分别设置在所述侧端连接体的两相反侧端旁的两个第二倾斜导引面, 且两个所述 第一倾斜导引面分别面向两个所述第二倾斜导引面, 其中, 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具有一第 一左侧内表面、 一对应于所述第一左侧内表面的第一右侧内表面、 一紧邻所述第一左侧内 表面的第二左侧内表面、 一对应于所述第二左侧内表面且紧邻所述第一右侧内表面的第二 右侧内表面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左侧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右侧内表面之间的前侧内表面, 其中, 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以及一第二容置空间, 。
8、所述第一容置空间 形成在所述第一左侧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右侧内表面两者之间且与所述第一中间开口连通, 权 利 要 求 书 1/3 页 2 CN 207125409 U 2 且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形成在所述第二左侧内表面、 所述第二右侧内表面以及所述前侧内表 面三者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连通, 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穿过所述第一容置空 间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 且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部分的体积 小于或者大于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的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另外一部分的体积, 其 中,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被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所分隔的两个侧边框部, 且两个所述侧边框 部中的一个的宽度大于。
9、或者等于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宽度。 4.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链头组合结构包括: 一滑动件, 所述滑动件具有一第一前端配合部、 一第一中间配合部以及一第一后端配 合部; 一弹性件, 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上, 其中, 所述弹性件具有一与所述第一前端 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二前端配合部、 一与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二中间配合部 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后端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二后端配合部; 以及 一拉动件, 所述拉动件的一枢接部枢接地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弹性件之间; 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从所述弹性件的一中间本体向内延伸而出, 且所述中间本 体与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关系符。
10、合下列公式: (W1-W2)/2W2, 其中W1为所述中间本体的 宽度, W2为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链头组合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件具有一底端滑动 体、 一对应所述底端滑动体的顶端滑动体以及一连接于所述底端滑动体的一末端与所述顶 端滑动体的一末端之间的侧端连接体, 所述第一前端配合部与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都设置 在所述顶端滑动体上, 且所述第一后端配合部设置在所述侧端连接体上, 其中, 所述弹性件 具有一从所述中间本体的一侧端向外延伸而出的第一延伸体以及一从所述中间本体的另 外一侧端向外延伸而出的第二延伸体, 所述第二前端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延伸体上, 。
11、所 述第二中间配合部设置在所述中间本体上, 且所述第二后端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延伸体 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链头组合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端滑动体具有一第一前 端开口以及一第一中间开口, 所述第一前端配合部从所述第一前端开口向外延伸而出, 且 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从所述第一中间开口向外延伸而出, 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体具有一第 二前端开口,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一第二中间开口, 所述第二前端配合部为所述第二前端开 口,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从所述第二中间开口向内延伸而出, 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体的一末 端穿过所述第一前端开口, 所述第一前端配合部穿过所述第二前端开口且与所述第二前端 开。
12、口相互卡扣配合, 且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穿过所述第一中间开口且顶抵所述第一中间配 合部, 其中, 所述侧端连接体具有一用于容置所述第二延伸体的限位空间, 所述第一后端配 合部为一形成在所述限位空间内的定位凹槽, 且所述第二延伸体的所述第二后端配合部插 入所述限位空间的所述定位凹槽内且与所述定位凹槽相互卡扣配合, 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 配合部设置于所述中间本体的中央位置,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被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所分隔 开的两个侧边框部, 且每一个所述侧边框部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宽 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链头组合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端滑动体的外缘处具有 分别设置在所。
13、述侧端连接体的两相反侧端旁的两个第一倾斜导引面, 所述顶端滑动体的外 权 利 要 求 书 2/3 页 3 CN 207125409 U 3 缘处具有分别设置在所述侧端连接体的两相反侧端旁的两个第二倾斜导引面, 且两个所述 第一倾斜导引面分别面向两个所述第二倾斜导引面, 其中, 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具有一第 一左侧内表面、 一对应于所述第一左侧内表面的第一右侧内表面、 一紧邻所述第一左侧内 表面的第二左侧内表面、 一对应于所述第二左侧内表面且紧邻所述第一右侧内表面的第二 右侧内表面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左侧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右侧内表面之间的前侧内表面, 其中, 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以及。
14、一第二容置空间, 所述第一容置空间 形成在所述第一左侧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右侧内表面两者之间且与所述第一中间开口连通, 且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形成在所述第二左侧内表面、 所述第二右侧内表面以及所述前侧内表 面三者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连通, 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穿过所述第一容置空 间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 且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部分的体积 小于或者大于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的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另外一部分的体积, 其 中,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被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所分隔的两个侧边框部, 且两个所述侧边框 部中的一个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宽度。 8.一种弹性件,。
15、 所述弹性件设置在一滑动件上, 所述滑动件具有一第一前端配合部、 一 第一中间配合部以及一第一后端配合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包括: 一中间本体; 一第一延伸体, 所述第一延伸体从所述中间本体的一侧端向外延伸而出; 以及 一第二延伸体, 所述第二延伸体从所述中间本体的另外一侧端向外延伸而出; 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体具有一与所述第一前端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二前端配合部, 所 述中间本体具有一与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二中间配合部, 且所述第二延伸体 具有一与所述第一后端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二后端配合部; 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从所述中间本体向内延伸而出, 且所述中间本体与所述第 二中。
16、间配合部的关系符合下列公式: (W1-W2)/2W2, 其中W1为所述中间本体的宽度, W2为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弹性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伸体具有一第二前端开口,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一第二中间开口, 所述第二前端配合部为所述第二前端开口, 所述第二 中间配合部从所述第二中间开口向内延伸而出, 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设置于所述中 间本体的中央位置,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被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所分隔开的两个侧边框部, 且每一个所述侧边框部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弹性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被所述第二。
17、中间配 合部所分隔的两个侧边框部, 且两个所述侧边框部中的一个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 中间配合部的宽度。 权 利 要 求 书 3/3 页 4 CN 207125409 U 4 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弹性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结构及其弹性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 弹性件。 背景技术 0002 常见服装的基本拉合组件不外乎使用钮扣或者拉链结构。 相较于钮扣, 使用拉链 结构拥有更好的使用性以及较为坚固的结构特性。 一般拉链结构具有一拉链头以及一拉链 带, 拉链头主要配合拉链带做为拉链结构进行往复拉动的链接组件, 使得拉链结构应用在 服饰以及配件将更为普及。 然。
18、而, 现有技术的拉链头所使用的弹片的结构强度仍具有可改 限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拉链头组合 结构及其弹性件。 0004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拉 链头组合结构, 所述拉链头组合结构包括: 一滑动件、 一弹性件以及一拉动件。 所述滑动件 具有一底端滑动体、 一对应所述底端滑动体的顶端滑动体以及一连接于所述底端滑动体的 一末端与所述顶端滑动体的一末端之间的侧端连接体, 其中, 所述顶端滑动体具有一第一 前端配合部以及一第一中间配合部, 且所述侧端连接体具有一第一后端配合部。 所。
19、述弹性 件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上, 其中, 所述弹性件具有一中间本体、 一从所述中间本体的一侧端向 外延伸而出的第一延伸体以及一从所述中间本体的另外一侧端向外延伸而出的第二延伸 体, 所述第一延伸体具有一与所述第一前端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二前端配合部, 所述中间 本体具有一与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二中间配合部, 且所述第二延伸体具有一 与所述第一后端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二后端配合部。 所述拉动件的一枢接部枢接地设置在 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弹性件之间。 其中, 所述第一前端配合部、 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以及所述 第一后端配合部分别与所述第二前端配合部、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以及所述第二后端配合 部相互配。
20、合, 以使得所述弹性件被限位在所述滑动件上。 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从所述 中间本体向内延伸而出, 且所述中间本体与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关系符合下列公式: (W1-W2)/2W2, 其中W1为所述中间本体的宽度, W2为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宽度。 0005 更进一步地, 所述顶端滑动体具有一第一前端开口以及一第一中间开口, 所述第 一前端配合部从所述第一前端开口向外延伸而出, 且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从所述第一中间 开口向外延伸而出, 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体具有一第二前端开口,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一第二 中间开口, 所述第二前端配合部为所述第二前端开口,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从所述第二中 间开口向。
21、内延伸而出, 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体的一末端穿过所述第一前端开口, 所述第一前 端配合部穿过所述第二前端开口且与所述第二前端开口相互卡扣配合, 且所述第二中间配 合部穿过所述第一中间开口且顶抵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 其中, 所述侧端连接体具有一用 说 明 书 1/6 页 5 CN 207125409 U 5 于容置所述第二延伸体的限位空间, 所述第一后端配合部为一形成在所述限位空间内的定 位凹槽, 且所述第二延伸体的所述第二后端配合部插入所述限位空间的所述定位凹槽内且 与所述定位凹槽相互卡扣配合, 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设置于所述中间本体的中央位 置,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被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所。
22、分隔开的两个侧边框部, 且每一个所述侧 边框部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宽度。 0006 更进一步地, 所述底端滑动体的外缘处具有分别设置在所述侧端连接体的两相反 侧端旁的两个第一倾斜导引面, 所述顶端滑动体的外缘处具有分别设置在所述侧端连接体 的两相反侧端旁的两个第二倾斜导引面, 且两个所述第一倾斜导引面分别面向两个所述第 二倾斜导引面, 其中, 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具有一第一左侧内表面、 一对应于所述第一左侧 内表面的第一右侧内表面、 一紧邻所述第一左侧内表面的第二左侧内表面、 一对应于所述 第二左侧内表面且紧邻所述第一右侧内表面的第二右侧内表面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左 侧内表面与。
23、所述第二右侧内表面之间的前侧内表面, 其中, 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具有一第 一容置空间以及一第二容置空间, 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形成在所述第一左侧内表面与所述第 一右侧内表面两者之间且与所述第一中间开口连通, 且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形成在所述第二 左侧内表面、 所述第二右侧内表面以及所述前侧内表面的三者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 连通, 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穿过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 且位于所述 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部分的体积小于或者大于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 间内的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另外一部分的体积, 其中,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被所述第二中 间配合部所分隔的两个侧边框部,。
24、 且两个所述侧边框部中的一个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 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宽度。 0007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另外一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拉 链头组合结构, 所述拉链头组合结构包括: 一滑动件、 一弹性件以及一拉动件。 所述滑动件 具有一第一前端配合部、 一第一中间配合部以及一第一后端配合部。 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 述滑动件上, 其中, 所述弹性件具有一与所述第一前端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二前端配合部、 一与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二中间配合部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后端配合部相互 配合的第二后端配合部。 所述拉动件的一枢接部枢接地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弹性件之 间。 其中, 所述。
25、第二中间配合部从所述弹性件的一中间本体向内延伸而出, 且所述中间本体 与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关系符合下列公式: (W1-W2)/2W2, 其中W1为所述中间本体的宽 度, W2为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宽度。 0008 更进一步地, 所述滑动件具有一底端滑动体、 一对应所述底端滑动体的顶端滑动 体以及一连接于所述底端滑动体的一末端与所述顶端滑动体的一末端之间的侧端连接体, 所述第一前端配合部与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都设置在所述顶端滑动体上, 且所述第一后端 配合部设置在所述侧端连接体上, 其中, 所述弹性件具有一从所述中间本体的一侧端向外 延伸而出的第一延伸体以及一从所述中间本体的另外一侧端向外延伸而。
26、出的第二延伸体, 所述第二前端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延伸体上,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设置在所述中间本体 上, 且所述第二后端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延伸体上。 0009 更进一步地, 所述顶端滑动体具有一第一前端开口以及一第一中间开口, 所述第 一前端配合部从所述第一前端开口向外延伸而出, 且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从所述第一中间 开口向外延伸而出, 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体具有一第二前端开口,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一第二 说 明 书 2/6 页 6 CN 207125409 U 6 中间开口, 所述第二前端配合部为所述第二前端开口,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从所述第二中 间开口向内延伸而出, 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体的。
27、一末端穿过所述第一前端开口, 所述第一前 端配合部穿过所述第二前端开口且与所述第二前端开口相互卡扣配合, 且所述第二中间配 合部穿过所述第一中间开口且顶抵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 其中, 所述侧端连接体具有一用 于容置所述第二延伸体的限位空间, 所述第一后端配合部为一形成在所述限位空间内的定 位凹槽, 且所述第二延伸体的所述第二后端配合部插入所述限位空间的所述定位凹槽内且 与所述定位凹槽相互卡扣配合, 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设置于所述中间本体的中央位 置,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被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所分隔开的两个侧边框部, 且每一个所述侧 边框部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宽度。 0010。
28、 更进一步地, 所述底端滑动体的外缘处具有分别设置在所述侧端连接体的两相反 侧端旁的两个第一倾斜导引面, 所述顶端滑动体的外缘处具有分别设置在所述侧端连接体 的两相反侧端旁的两个第二倾斜导引面, 且两个所述第一倾斜导引面分别面向两个所述第 二倾斜导引面, 其中, 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具有一第一左侧内表面、 一对应于所述第一左侧 内表面的第一右侧内表面、 一紧邻所述第一左侧内表面的第二左侧内表面、 一对应于所述 第二左侧内表面且紧邻所述第一右侧内表面的第二右侧内表面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左 侧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右侧内表面之间的前侧内表面, 其中, 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具有一第 一容置空间以及一第二容置空。
29、间, 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形成在所述第一左侧内表面与所述第 一右侧内表面两者之间且与所述第一中间开口连通, 且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形成在所述第二 左侧内表面、 所述第二右侧内表面以及所述前侧内表面的三者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 连通, 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穿过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 且位于所述 第一容置空间内的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其中一部分的体积小于或者大于位于所述第二 容置空间内的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另外一部分的体积, 其中,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被所述 第二中间配合部所分隔的两个侧边框部, 且两个所述侧边框部中的一个的宽度大于或者等 于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宽度。 0011 为了解决。
30、上述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另外再一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 弹性件, 所述弹性件设置在一滑动件上, 所述滑动件具有一第一前端配合部、 一第一中间配 合部以及一第一后端配合部, 所述弹性件包括: 一中间本体、 一第一延伸体以及一第二延伸 体。 所述第一延伸体从所述中间本体的其中一侧端向外延伸而出。 所述第二延伸体从所述 中间本体的另外一侧端向外延伸而出。 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体具有一与所述第一前端配合 部相互配合的第二前端配合部,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一与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 二中间配合部, 且所述第二延伸体具有一与所述第一后端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二后端配合 部。 其中, 所述第二中。
31、间配合部从所述中间本体向内延伸而出, 且所述中间本体与所述第二 中间配合部的关系符合下列公式: (W1-W2)/2W2, 其中W1为所述中间本体的宽度, W2为所 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宽度。 0012 更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延伸体具有一第二前端开口,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一第二中 间开口, 所述第二前端配合部为所述第二前端开口,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从所述第二中间 开口向内延伸而出, 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设置于所述中间本体的中央位置, 所述中间 本体具有被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所分隔开的两个侧边框部, 且每一个所述侧边框部的宽度 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宽度。 说 明 书 3/6 页 7 C。
32、N 207125409 U 7 0013 更进一步地,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被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所分隔的两个侧边框部, 且两个所述侧边框部中的一个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宽度。 0014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及 其弹性件, 其能通过 “所述第一延伸体具有一与所述第一前端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二前端 配合部, 所述中间本体具有一与所述第一中间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二中间配合部, 且所述 第二延伸体具有一与所述第一后端配合部相互配合的第二后端配合部” 以及 “所述第二中 间配合部从所述中间本体向内延伸而出, 且所述中间本体与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关。
33、系符 合下列公式: (W1-W2)/2W2, 其中W1为所述中间本体的宽度, W2为所述第二中间配合部的 宽度” 的技术方案, 以提升所述中间本体的结构强度, 进而提升所述弹性件的整体结构强 度。 0015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 的详细说明与附图, 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 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 以限制。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的拉链头组合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的拉链头组合结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的拉链头组合结构的组合示意图。 。
34、0019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的拉链头组合结构的滑动件的俯视示意图。 0020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的拉链头组合结构的滑动件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0021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的拉链头组合结构的弹性件的俯视示意图。 0022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的拉链头组合结构的弹性件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0023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的拉链头组合结构的拉动件的俯视示意图。 0024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的拉链头组合结构的拉动件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0025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的拉链头组合结构在拉动件处于平放状态时的 侧视剖面示意图。 0026 图11为本。
35、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的拉链头组合结构在拉动件处于直立状态时的 侧视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有关 “拉链头组合结构及 其弹性件” 的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 点与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 本说明书中的各项 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 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 另外,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 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 事先声明。 以下的实施方式 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 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36、 的保护范围。 0028 以下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10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拉链 头组合结构Z, 其包括一滑动件1、 一弹性件2以及一拉动件3, 弹性件2设置在滑动件1上, 并 说 明 书 4/6 页 8 CN 207125409 U 8 且拉动件3的一枢接部30会枢接地设置在滑动件1与弹性件2之间。 0029 首先, 配合图1、 图4与图5所示, 滑动件1具有一底端滑动体11、 一对应底端滑动体 11的顶端滑动体12以及一连接于底端滑动体11的一末端与顶端滑动体12的一末端之间的 侧端连接体13, 所以底端滑动体11、 侧端连接体13以及顶端滑动体12会依序相连而构成。
37、一 类似U字型的结构。 另外, 顶端滑动体12具有一第一前端配合部121以及一第一中间配合部 122, 并且侧端连接体13具有一第一后端配合部131。 0030 再者, 配合图1、 图6与图7所示, 弹性件2具有一中间本体20、 一从中间本体20的其 中一侧端向外延伸而出的第一延伸体21以及一从中间本体20的另外一侧端向外延伸而出 的第二延伸体22。 另外, 第一延伸体21具有一用于与第一前端配合部121相互配合的第二前 端配合部211, 中间本体20具有一用于与第一中间配合部122相互配合的第二中间配合部 201, 并且第二延伸体22具有一用于与第一后端配合部131相互配合的第二后端配合部2。
38、21。 更进一步来说, 配合图1、 图3与图10所示, 第一前端配合部121、 第一中间配合部122以及第 一后端配合部131分别与第二前端配合部211、 第二中间配合部201以及第二后端配合部221 相互配合, 以使得弹性件2被限位在滑动件1上。 0031 值得注意的是, 配合图1、 图6与图7所示, 第二中间配合部201会从中间本体20向内 延伸而出(也就是说, 第二中间配合部201会从中间本体20朝向面向滑动件1的方向延伸而 出), 并且中间本体20与第二中间配合部201的关系符合下列公式: (W1-W2)/2W2, 其中W1 为中间本体20的宽度, W2为第二中间配合部201的宽度。 。
39、借此以提升中间本体20的结构强 度, 进而提升弹性件2的整体结构强度。 0032 更进一步来说, 配合图1、 图4(或图5)与图6(或图7)所示, 顶端滑动体12具有一第 一前端开口1201以及一第一中间开口1202, 第一前端配合部121会从第一前端开口1201向 外延伸而出, 并且第一中间配合部122会从第一中间开口1202向外延伸而出(也就是说, 第 一中间配合部122会从第一中间开口1202朝向远离滑动件1的方向延伸而出)。 另外, 第一延 伸体21具有一第二前端开口2100, 并且中间本体20具有一第二中间开口2000。 第二前端配 合部211可为第二前端开口2100, 并且第二中间。
40、配合部201会从第二中间开口2000向内延伸 而出(也就是说, 第二中间配合部201会从第二中间开口2000朝向面向滑动件1的方向延伸 而出)。 此外, 侧端连接体13具有一用于容置第二延伸体22的限位空间1300, 并且第一后端 配合部131可为一形成在限位空间1300内的定位凹槽13001。 0033 更进一步来说, 配合图1、 图4(或图5)、 图6(或图7)与图10(或图11)所示, 第一延伸 体21的一末端会插入且穿过第一前端开口1201, 并且第一前端配合部121会插入且穿过第 二前端开口2100且与第二前端开口2100相互卡扣配合。 另外, 第二中间配合部201会插入且 穿过第一。
41、中间开口1202且顶抵第一中间配合部122(如图11所示), 并且第二延伸体22的第 二后端配合部221会插入限位空间1300的定位凹槽13001内且与定位凹槽13001相互卡扣配 合。 0034 值得注意的是, 如图1所示, 底端滑动体11的外缘处具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侧端连接 体13的两相反侧端旁的第一倾斜导引面1100, 顶端滑动体12的外缘处具有两个分别设置在 侧端连接体13的两相反侧端旁的第二倾斜导引面1200, 并且两个第一倾斜导引面1100分别 面向两个第二倾斜导引面1200。 借此,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相互面对面的第一倾斜导引面 1100与第二倾斜导引面1200的配合, 而增加拉链。
42、头组合结构Z在拉链条(图未示)上进行滑 说 明 书 5/6 页 9 CN 207125409 U 9 动时的顺滑度。 0035 值得注意的是, 配合图4与图5所示, 第一中间配合部122具有一第一左侧内表面 1221、 一对应于第一左侧内表面1221的第一右侧内表面1222、 一紧邻第一左侧内表面1221 的第二左侧内表面1223、 一对应于第二左侧内表面1223且紧邻第一右侧内表面1222的第二 右侧内表面1224以及一连接于第二左侧内表面1223与第二右侧内表面1224之间的前侧内 表面1225。 另外, 第一中间配合部122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R1以及一第二容置空间R2, 并且 第一容置空。
43、间R1的宽度会大于第二容置空间R2的宽度。 此外, 第一容置空间R1形成在第一 左侧内表面1221与第一右侧内表面1222两者之间且连通于第一中间开口1202, 并且第二容 置空间R2形成在第二左侧内表面1223、 第二右侧内表面1224以及前侧内表面1225的三者之 间且连通于第一容置空间R1。 0036 承上所述, 第二中间配合部201会穿过第一容置空间R1与第二容置空间R2。 举例来 说, 配合图5与图10所示, 当拉动件3尚未被往上搬动而处于平行于水平线的状态时(也就是 拉动件3处于平放状态时), 位在第一容置空间R1内的第二中间配合部201的其中一部分的 体积会小于位在第二容置空间R。
44、2内的第二中间配合部201的另外一部分的体积。 配合图5与 图11所示, 当拉动件3已被往上搬动而处于垂直于水平线的状态时(也就是拉动件3处于直 立状态时), 位在第一容置空间R1内的第二中间配合部201的其中一部分的体积会大于位在 第二容置空间R2内的第二中间配合部201的另外一部分的体积。 也就是说, 位在第一容置空 间R1内的第二中间配合部201的其中一部分的体积会小于(如图10所示)或者大于(如图11 所示)位在第二容置空间R2内的第二中间配合部201的另外一部分的体积。 0037 特别一提的是, 配合图1与图6所示, 中间本体20具有被第二中间配合部201所分隔 的两个侧边框部202。
45、, 并且两个侧边框部202的其中之一的宽度W3会大于或者等于第二中间 配合部201的宽度W2。 举例来说, 第二中间配合部201可以设置于中间本体20的中央位置处, 并且每一个侧边框部202的宽度W3会大于或者等于第二中间配合部201的宽度W2, 例如侧边 框部202的宽度W3可为1.30.05mm, 且第二中间配合部201的宽度W2可为1.20.05mm。 借 此以提升中间本体20的结构强度, 进而提升弹性件2的整体结构强度。 0038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0039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Z 及其弹性件2, 其能通过 “第一延伸体21具有一与第一。
46、前端配合部121相互配合的第二前端 配合部211, 中间本体20具有一与第一中间配合部122相互配合的第二中间配合部201, 且第 二延伸体22具有一与第一后端配合部131相互配合的第二后端配合部221” 以及 “第二中间 配合部201从中间本体20向内延伸而出, 且中间本体20与第二中间配合部201的关系符合下 列公式: (W1-W2)/2W2, 其中W1为中间本体20的宽度, W2为第二中间配合部201的宽度” 的 技术方案, 以提升中间本体20的结构强度, 进而提升弹性件2的整体结构强度。 0040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 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 的权利要求书的。
47、保护范围, 所以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 化, 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6/6 页 10 CN 207125409 U 10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8 页 11 CN 207125409 U 1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8 页 12 CN 207125409 U 1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8 页 13 CN 207125409 U 13 图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4/8 页 14 CN 207125409 U 14 图6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 5/8 页 15 CN 207125409 U 15 图8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 6/8 页 16 CN 207125409 U 16 图10 说 明 书 附 图 7/8 页 17 CN 207125409 U 17 图11 说 明 书 附 图 8/8 页 18 CN 207125409 U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