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固态二氧化碳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 上传人:1***
  • 文档编号:757998
  • 上传时间:2018-03-08
  • 格式:PDF
  • 页数:6
  • 大小:247.09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5119387.2

    申请日:

    1995.12.22

    公开号:

    CN1131057A

    公开日:

    1996.09.18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1999.4.28|||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B01J20/26

    主分类号:

    B01J20/26

    申请人:

    吉林大学;

    发明人:

    吴通好; 杨洪茂; 刘志强; 姜玉子; 王国申; 秦笃捷; 汤心颐

    地址:

    130023吉林省长春市解放大路12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吉林大学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王恩远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合成了一种清除二氧化碳的固态胺树脂。以苯乙烯为单体,交联剂为双烯或多烯酸多元醇酯类,以甲苯-异戊醇-液体石蜡为致孔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方法合成固态胺树脂前驱体。再以氯甲醚、二乙烯三胺为试剂分别经氯甲基化、胺化制得固态胺树脂。该吸附剂吸附CO2效率≥77%/60min,CO2清除能力>11kg/h·m3。采用105℃水蒸汽脱附,脱附速率≥3.5倍吸附速率。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固态二氧化碳吸附剂,其特征在于,基本化学组成为苯乙烯-双烯或多烯酸 多元醇酯类共聚物,该共聚物形成的高分子交联网络上固定有机胺,其中苯乙烯与双烯 或多烯酸多元醇酯类交联剂的重量比为70~80∶30~20。
    2: 一种固态CO 2 吸附剂的制备方法按顺序分为制备前驱体、氯甲基化、胺化反应三 个过程;所说的制备前驱体是以苯乙烯为单体,双烯或多烯酸多元醇酯类为交联剂,添加 分散剂,致孔剂,引发剂,在70~100℃温度下常压悬浮聚合8小时以上,形成高交联, 大孔结构的苯乙烯交联共聚物前驱体;所说的氯甲基化是以氯甲醚作氯甲基化试剂,以 ZnCl 2 作催化剂,在55~70℃温度下回流反应6小时以上;所说的胺化反应是以烃及烃 的衍生物为溶剂,二乙烯三胺为胺化试剂,在55~65℃温度下反应6小时以上,制得固 态CO 2 吸附剂。
    3: 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态二氧化碳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制备 前驱体过程中分散剂为聚乙烯醇、十二烷基磺酸钠和水,致孔剂为甲苯、异戊醇和液体 石腊,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所得到的共聚物前驱体,经稀盐酸、冷水、热水反复洗 涤,丙酮抽提20~26小时;在氯甲基化过程中,催化剂ZnCl 2 需先除水再加入反应物中, 氯甲基化后的共聚物经冷水、热水反复洗涤至pH值为7时止;胺化反应过程中,溶剂 包括二甲苯、甲苯、二氯乙烷、乙醇以及它们的混合溶剂等,二乙烯三胺以滴加或分批 加料的办法进行,最终产物(固态二氧化碳吸附剂)经纯水洗至中性。
    4: 按照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固态二氧化碳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氯甲基 化反应过程中,氯甲基化苯乙烯交联共聚物含氯量不得低于24%(重量比)。
    5: 按照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固态二氧化碳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 前驱体苯乙烯交联共聚物在1000ml四口瓶中完成,在90℃反应10小时,搅拌速度为 400转/分钟,反应产物经洗涤后,在索氏提取器中丙酮抽提24小时;氯甲基化在60℃ 水浴中回流反应6小时。
    6: 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态二氧化碳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前驱 体苯乙烯交联共聚物在1000ml四口瓶中完成,在90℃反应10小时,搅拌速度为400转 /分钟,反应产物经洗涤后,在索氏提取器中丙酮抽提24小时;氯甲基化在60℃水浴中 回流反应6小时。

    说明书


    固态二氧化碳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高分子化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吸附二氧化碳(CO2)气体的固体有机胺吸咐剂。

        密闭环境中的空气质量严重影响其内人员的身体健康。而影响空气质量的关键是二氧化碳含量的大小。例如在潜艇舱内,氧气不断被吸入,同时二氧化碳不断被呼出,致使舱内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一个人每天约吸入0.9kg氧气,呼出1kg二氧化碳,在环境中二氧化碳含量达3%时,已经对人体构成极大的威胁,甚至危及生命,而且会影响潜艇水下航行的时间,降低潜艇的作战能力。

        目前,用于清除二氧化碳的吸附剂采用液态胺,主要成分是能溶于水的二乙醇胺(醇胺溶液)。虽然制备醇胺溶液比较容易,但这种液态胺吸附剂有许多缺点:第一吸附性能差,吸附效率低,比如在潜艇内只能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在0.5%,而通常二氧化碳浓度在0.4%以下对人体是安全的。第二在吸附和脱附CO2过程中有胺的损失,使再生循环效率低,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第三液态胺吸附剂的重量大。

        为了克服液态胺吸附剂的缺陷,研制了一种以高分子交联网络为基体,将有机胺固定在此网络上,形成固态胺吸附剂,达到吸附效率高,避免胺损失,同时又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的目的。迄今为止,有关固态胺吸附剂的研究甚为少见,而应用苯乙烯-双烯或多烯酸多元醇酯共聚物为基体的固态胺吸附剂尚未见报道。

        本发明的固态CO2吸附剂,基本化学组成为苯乙烯-双烯或多烯酸多元醇酯类共聚物,该共聚物形成的高分子交联网络上固定有机胺,其中苯乙烯与双烯或多烯酸多元醇酯类交联剂的重量比为70~80∶30~20。

        用做交联剂的双烯或多烯酸多元醇酯类包括有丙烯酸乙二醇酯,丙烯酸甘油酯,三烯丙基氰尿酸酯,丙烯酸三羟基丙烷酯等。

        本发明中,合成固态胺的原料为:苯乙烯为单体,双烯或多烯酸多元醇酯类为交联剂,氯甲基化试剂为氯甲醚,胺化试剂为二乙烯三胺。制备固态CO2吸附剂地方法按顺序分为三步:(1)制备前驱体。以苯乙烯为单体,双烯或多烯酸多元醇酯类为交联剂,添加分散剂,致孔剂,引发剂,在70~100℃温度下常压悬浮聚合8小时以上,形成高交联,大孔结构的苯乙烯共聚物前驱体。(2)氯甲基化。以氯甲醚作氯甲基化试剂,以Zn-Cl2作催化剂,在55~70℃温度下回流反应6小时以上。(3)胺化反应。以烃及烃的衍生物为溶剂,二乙烯三胺为胺化试剂,在55~65℃温度下反应6小时以上,制得固态CO2吸附剂。

        在制备前驱体时使用的分散剂为聚乙烯醇、十二烷基磺酸钠和水,致孔剂为甲苯、异戊醇和液体石腊,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所得到的共聚物前驱体,经稀盐酸、冷水、热水反复洗涤,丙酮抽提20~26小时。在交联剂一定的情况下,油相致孔剂的组成决定前驱体孔径的大小。在氯甲基化过程中,催化剂ZnCl2需先除水再加入反应物中,经冷水、热水反复洗涤至pH值为7时止。胺化反应过程中,溶剂包括二甲苯、甲苯、二氯乙烷、乙醇以及它们的混合溶剂等,胺化试剂为二乙烯三胺,通过滴液漏斗缓慢滴加或采用分批加料的办法,以控制因反应速度过快而使温度升高。最终产物(固态二氧化碳吸附剂)经纯水洗至中性。

        在固态胺制备过程中,氯甲基化程度尤为重要。因为氯甲基化程度决定着胺化程度,而胺化程度直接影响固态胺的吸附能力。一般氯甲基化可以在60℃水浴中回流反应6小时,催化剂ZnCl2先除水。氯化后的产物经冷水、热水反复洗涤,直至无游离氯离子。特别注意氯甲基化的前驱体含氯量不得低于24%(重量比)。

        对本发明合成的一种固态胺二氧化碳吸附剂进行孔结构,比表面积分析发现,该吸附剂的表观密度为0.36g/mL,孔体积为0.15mL/g,比表面积为31.05m2/g,平均孔径为19.8nm。受热分解温度为421℃。吸附效率≥77%/60min,二氧化碳清除能力>11kg/h·m3,采用105℃水蒸汽脱附其脱附速率≥3.5倍吸附速率。

        实例1:固态胺二氧化碳吸附剂的前驱体苯乙烯共聚物在1000 mL四口瓶中完成,水相分散剂按1.25%聚乙烯醇+0.25%十二烷基磺酸钠+400ml水的比例配制,油相复合致孔剂为甲苯-异戊醇-液体石腊为复合致孔剂,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在90℃温度下,搅拌速度为400转/分钟,反应10小时,反应产物经稀HCl、冷水、热水多次洗涤后,在索氏提取器上丙酮抽提24小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合成的固态胺前驱体具有良好的孔结构。氯甲基化在60℃水浴中回流反应6h,催化剂ZnCl2需先除水再加入反应瓶中。胺化反应以二甲苯为溶剂,二乙烯三胺以滴加的方式加入,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6h。产物经纯水洗至中性。吸附性能由色谱检测。

        实例2:将合成的固态胺吸附剂,置于10~40℃范围内,对固态胺吸附剂吸附CO2能力进行了考察。结果见表1。

                  表1不同温度下固态胺吸附CO2效率(%)

        由表1可见,环境温度从10℃~40℃范围内,本发明的固态胺吸附剂其环境温度越低,吸附CO2效率越高。以吸附CO2效率大于77%为标准,10℃时可维持95分钟,40℃也可维持60分钟。

        实例3:改变固态胺吸附剂的含水量,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考察其吸附CO2能力的变化,结果见表2。

        表2床层含水量不同对固态胺树脂吸附CO2能力的影响

        *括号中的值是与床层含水量相应的相对湿度。由表2可知在床层含水量从1.3%(wt)变到28.1%(wt)(相对湿度从2.7%变为58.5%),本发明固态胺吸附剂吸附CO2效率变化不显著,因此在吸附过程中应保持固态胺吸附剂相对湿度在2.7%到58.5%之间。

        实例4:本发明固态胺吸附剂在130℃热处理60min后其吸附效率见表3。

                130℃处理后固态胺树脂吸附CO2效率

        吸附时间(分)     0      10      20      30      40      50      60

        吸附效率(%)    100    99.3    93.3    91.0    86.0    84.8    77.4

        表3结果表明本发明固态胺吸附剂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吸附性能。

        本发明由于有机胺固定在高分子交联网络上,而避免了吸附和脱附二氧化碳过程中胺的损失,不仅保证了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也避免了对环境(空气)的二次污染。加上固态胺的密度低,质量小,具有良好的耐热性,使用就更为方便。

    关 键  词:
    固态 二氧化碳 吸附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固态二氧化碳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75799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