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pdf(15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139150.5 (22)申请日 2016.02.24 (73)专利权人 成都科创城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四 街66号2栋8层3号 (72)发明人 王明洋 蒋星华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51230 代理人 杨保刚 (51)Int.Cl. A44C 5/04(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
2、摩擦式智能可穿戴 设备, 属于智能穿戴技术领域中的可穿戴设备,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方便、 快捷地调节佩戴松 紧度的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其技术方案为: 包括环状本体, 环状本体的内壁上开设有环形凹 槽, 环形凹槽的内壁上设有若干耐磨条, 环状本 体的两侧面上开设有销通孔; 环形凹槽内设置有 环状松紧调整带, 环状松紧调整带的内圆柱面和 外圆柱面上均设有若干内磨条, 环状松紧调整带 的移动端的左、 右两侧面均设置有定位销, 定位 销的头部穿出环状本体上的销通孔, 环状松紧调 整带内定位销的尾部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 环状 松紧调整带的固定端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粘 接于手腕上的内连接胶带。 本实。
3、用新型适用于穿 戴式可穿戴设备。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6页 CN 205512771 U 2016.08.31 CN 205512771 U 1.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包括环状本体 (1) , 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本体 (1) 的内 壁上开设有环形凹槽 (11) , 所述环形凹槽 (11) 的内壁上均布有若干耐磨条 (14) , 所述环状 本体 (1) 的左、 右两侧面上开设有销通孔 (13) ; 所述环形凹槽 (11) 内设置有环状松紧调整带 (2) ,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 (2) 的内圆柱面和外圆柱面上均均布有若干内磨条 (211) , 所述环 状松紧调整带 (2) 的。
4、移动端的左、 右两侧面均设置有定位销 (22) , 所述定位销 (22) 的头部穿 出环状本体 (1) 上的销通孔 (13) ,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 (2) 内定位销 (22) 的尾部之间设置有 压缩弹簧 (210) ,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 (2) 的固定端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粘接于手腕上的 内连接胶带 (23) 。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 (2) 的固定端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卡接凸起 (25) ,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 (2) 的移动端的内表面 上设置有与卡接凸起 (25) 相适配的卡接凹槽 (24) 。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摩擦式。
5、智能可穿戴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接凸起 (25) 和 卡接凹槽 (24) 至少设置两组, 且多组卡接凸起 (25) 和卡接凹槽 (24) 均沿环状松紧调整带 (2) 的长度方向均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 (2) 的固定端的端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 (2) 的移动端的端面均为斜端面, 且该斜端面与环状 松紧调整带 (2) 的径向的夹角 为60 至75 。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 (2) 的固定端的端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 (2) 的移动端的端面平行。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
6、一所述的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连接 胶带 (23) 包括基材层 (27) , 所述基材层 (27) 的外表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 (2) 通过外胶层 (26) 粘接, 所述基材层 (27) 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粘接于手腕的内胶层 (28) 。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连接胶带 (23) 的基材层 (27) 的内表面上开设有若干圆孔 (29) 。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连接胶带 (23) 中外胶层 (26) 的粘接力小于内胶层 (28) 的粘接力。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摩擦式智能。
7、可穿戴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连接胶带 (23) 中外胶层 (26) 的粘接力小于内胶层 (28) 的粘接力。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512771 U 2 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穿戴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智能手环是一种近两年流行起来的穿戴式智能设备, 通过这款手环, 用户可以记 录日常生活中的锻炼、 睡眠、 部分还有饮食等实时数据, 并将这些数据与手机、 平板、 ipod touch同步, 起到通过数据指导健康生活的作用。 0003 智能手环的主要结构部件包括用于佩戴的表带和集成智能功能的手。
8、环主体, 为提 高佩戴舒适性, 表带通常由具有软质的医用橡胶制成, 为与手环主体装配为一体的一个条 形带或两段条形带, 佩戴时表带两端连接为一体, 使表带整体呈环形。 现有的智能手环其大 多数均采用卡扣式固定方式, 表带两端连接通常采用卡扣连接, 即在表带一端部设置凸起 卡扣, 另一端部设置有多个卡孔, 佩戴时卡扣嵌入其中一个卡孔内实现连接。 然而采用卡扣 连接时, 用户在佩戴和取下智能手环时需要用卡扣对准其中一个卡孔, 且施加较大力使卡 扣嵌入卡孔内, 操作方便性欠佳, 尤其是佩戴和取下智能手环为单手操作, 操作更为不便。 0004 为此, 申请号为201520715092.1的实用新型专利。
9、就公开了一种可随意调整表带长 度且方便穿戴的智能手环, 该智能手环包括表盘、 第一表带、 第二表带、 卡扣锁母头、 开锁顶 针、 开锁顶针孔、 卡扣凸起、 第一开槽、 磁铁档块、 第一卡带器、 第一活动咬合齿、 第一卡带 器、 卡扣锁公头、 第二开槽、 第二卡带器、 第二活动咬合齿、 卡扣锁针、 卡扣锁针弹片、 第二转 轴、 挡块。 0005 此外, 申请号为201520452003.9的实用新型专利还公开了一种采用磁性连接的易 于佩戴的智能手环, 其包括手环主体和装在手环主体两侧的第一固定带、 第二固定带, 第一 固定带自由端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均布的磁性凸起, 第二固定带自由端的外表面上设置有。
10、与 磁性凸起相对应的凹槽, 凹槽内装有能够与磁性凸起吸合在一起的金属片。 发明内容 0006 上述两篇文献虽能实现无需在表带上打孔自由调节手环松紧, 且通过磁性连接的 方式使得智能手环的佩戴更加方便。 但是, 该可随意调整表带长度且方便穿戴的智能手环 通过卡扣锁母头、 卡扣锁公头进行卡扣连接, 该种连接方式虽无需在表带上进行打孔, 但是 卡扣锁母头、 卡扣锁公头的结构复杂, 加工、 装配的成本较高, 卡接方式繁杂, 且不易调整手 环的佩戴松紧度; 该采用磁性连接的易于佩戴的智能手环虽通过磁性连接的方式实现手环 的佩戴方便, 但是采用磁性连接使得手环的佩戴稳定性较低, 易脱落, 且不易调整手环的。
11、佩 戴松紧度。 0007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提供一种可方便、 快捷地 调节佩戴松紧度的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0008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9 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包括环状本体, 所述环状本体的内壁上开设有环形 说 明 书 1/7 页 3 CN 205512771 U 3 凹槽, 所述环形凹槽的内壁上均布有若干耐磨条, 所述环状本体的左、 右两侧面上开设有销 通孔; 所述环形凹槽内设置有环状松紧调整带,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的内圆柱面和外圆柱 面上均均布有若干内磨条,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的移动端的的左、 右两侧面均设。
12、置有定位 销, 所述定位销的头部穿出环状本体上的销通孔,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内定位销的尾部之 间设置有压缩弹簧,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的固定端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粘接于手腕上的 内连接胶带。 0010 其中,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的固定端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卡接凸起, 所述环状松紧 调整带的移动端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与卡接凸起相适配的卡接凹槽。 0011 其中, 所述卡接凸起和卡接凹槽至少设置两组, 且多组卡接凸起和卡接凹槽均沿 环状松紧调整带的长度方向均布。 0012 其中,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的固定端的端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的移动端的端面均 为斜端面, 且该斜端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的径向的夹角 为60 至。
13、75 。 0013 其中,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的固定端的端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的移动端的端面平 行。 0014 其中, 所述内连接胶带包括基材层, 所述基材层的外表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通过 外胶层粘接, 所述基材层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粘接于手腕的内胶层。 0015 其中, 所述内连接胶带的基材层的内表面上开设有若干圆孔。 0016 其中, 所述内连接胶带中外胶层的粘接力小于内胶层的粘接力。 0017 综上所述,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8 1、 本实用新型中, 该可穿戴设备包括环状本体和环状松紧调整带, 该环状松紧调 整带设置于环状本体内壁上的环形凹槽内, 且在环状本。
14、体环形凹槽的内壁与环状松紧调整 带的外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通过控制两者之间的间隙可使该可穿戴设备套设在不同尺 寸大小的手上时, 扩大该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范围; 该环状松紧调整带的移动端通过定位销 固定在环状本体上, 环状松紧调整带的固定端粘接于使用者的手上; 若穿戴好该可穿戴设 备后可穿戴设备与使用者的手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 可穿戴设备易脱落, 因而只需绕手转 动该环状本体即可, 外部的环状本体转动即可带动环状松紧调整带的固定端在环形凹槽内 移动, 使环状松紧调整带的移动端卡接于环状松紧调整带的固定端与环状本体的环形凹槽 之间, 从而缩小环状松紧调整带内圈的尺寸, 依靠环状松紧调整带的移动端。
15、与环状松紧调 整带的固定端、 环状本体的环形凹槽之间的摩擦力可使可穿戴设备牢牢地佩戴在使用者的 手上, 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更加方便、 快捷, 且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松紧度更加容易调节, 提高 可穿戴设备使用者的佩戴舒适性; 在环状松紧调整带的两定位销之间设置压缩弹簧, 通过 该压缩弹簧可调节两定位销之间的间距, 从而便于将环状松紧调整带从环状本体中分离出 来; 在环状本体的环形凹槽的内壁上设置有耐磨条, 在环状松紧调整带的内圆柱面、 外圆柱 面上均均不有内磨条, 耐磨条与内磨条、 内磨条与内磨条相互作用, 从而可大幅度提高环状 本体与环状松紧调整带、 环状松紧调整带的固定端与环状松紧调整带的移动端之。
16、间的摩擦 力, 最终提高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松紧度的稳定性。 0019 2、 本实用新型中, 在环状松紧调整带的固定端的外表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的移动 端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卡接凸起、 卡接凹槽, 通过转动环状本体调整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松 紧度后, 可将卡接凸起卡接于卡接凹槽内, 有效防止环状本体回转而使得可穿戴设备的松 说 明 书 2/7 页 4 CN 205512771 U 4 紧度调整的稳定性较低, 提高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松紧度的调整稳定性。 0020 3、 本实用新型中, 环状松紧调整带的固定端的端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的移动端的 端面均为斜端面, 且该斜端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的径向的夹角 为60 至7。
17、5 , 将环状松紧调 整带两端设置为斜端面, 可有效缩小环状松紧调整带的移动端在环形凹槽内移动的阻力, 便于转动环状本体时环状松紧调整带的移动端在环形凹槽内的移动。 0021 4、 本实用新型中, 内连接胶带包括基材层、 外胶层和内胶层, 通过在内连接胶带的 基材层的内表面上开设有若干圆孔, 由于圆孔的存在而可明显减少内胶层与皮肤之间的 “痛楚” , 提高使用者的佩戴舒适度; 内连接胶带中外胶层的粘接力小于内胶层的粘接力, 因 而在分离环状松紧调整带与皮肤时, 进一步减少皮肤上产生的 “痛楚” , 提高使用者的佩戴 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环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
18、3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环状松紧调整带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环状松紧调整带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本实用新型中定位销的安装示意图; 0026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环状松紧调整带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环状本体与环状松紧调整带的安装示意图; 0028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环状本体旋转一定角度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外连接胶带和内连接胶带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基材层上圆孔的设置示意图; 0031 其中, 附图标记为: 1环状本体、 2环状松紧调整带、 11环形凹槽、 12蜂鸣 器、 13销通孔、 1。
19、4耐磨条、 21压力传感器、 22定位销、 23内连接胶带、 24卡接凹 槽、 25卡接凸起、 26外胶层、 27基材层、 28内胶层、 29圆孔、 210压缩弹簧、 211 内磨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0033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 实用新型, 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4 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该可穿戴设备能够较为方便、 快捷地调整可穿戴设 备的佩戴松紧度, 提高使用者的使用舒适性。 该可。
20、穿戴设备主要包括环状本体1和环状松紧 调整带2两大部分, 在环状本体1的的内壁上开设有环形凹槽11, 使用时该环状松紧调整带2 放置于环状本体1的环形凹槽11内, 且在环状本体1环形凹槽11的内壁与环状松紧调整带2 的外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此外, 该环形本体1的左、 右两侧面上均开设有销通孔13。 该环 状松紧调整带2并非为完整的首尾相连的环状松紧调整带2, 该环状松紧调整带2在其中部 断开, 使环状松紧调整带2一端为固定端, 另一端为移动端; 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的内 表面上设置有内连接胶带23, 且该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通过内连接胶带23直接粘接 说 明 书 3/7 页 5 C。
21、N 205512771 U 5 在使用者的手腕上; 该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左、 右两侧面均设置有定位销22, 该定 位销的头部穿出环状本体1上的销通孔13并露在环状本体1外, 实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 动端与环状本体1的连接。 该定位销22的尾部卡接于环状松紧调整带2内部的通孔内, 且在 两定位销22的尾部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210。 此外, 在环状本体1的环形凹槽11的内壁上均 布若干耐磨条14, 在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内圆柱面和外圆柱面上均均布有若干的内磨条 211。 在调整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松紧度时, 耐磨条14与内磨条211、 内磨条211与内磨条211之 间相互作用, 从而有效增加环。
22、状本体1与环状松紧调整带2、 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与环 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之间的摩擦力, 最终提高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松紧度的稳定性。 0035 使用时, 先将该可穿戴设备套设在使用者的手腕上; 若可穿戴设备与使用者的手 腕之间存在较大间隙, 因而该可穿戴设备极易从使用者手腕上脱落。 为此, 需使用者转动手 腕上的可穿戴设备的环状本体1即可, 转动可穿戴设备的环状本体1, 外部的环状本体1转动 即可带动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在环形凹槽11内移动, 使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卡 接于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与环形凹槽11的环形凹槽之间, 从而缩小环状松紧调整带2 内圈的尺寸, 依靠环状松紧。
23、调整带2的移动端与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之间的摩擦力可 使可穿戴设备牢牢地佩戴在使用者的手上, 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更加方便、 快捷, 且可穿戴设 备的佩戴松紧度更加容易调节, 提高可穿戴设备使用者的佩戴舒适性。 在环状松紧调整带2 的两定位销22之间设置压缩弹簧210, 通过该压缩弹簧210可调节两定位销22之间的间距, 从而便于将环状松紧调整带2从环状本体1中分离出来。 0036 由于可穿戴设备牢牢地佩戴在使用者的手上是通过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与 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和/或环形凹槽11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实现的, 而通过摩擦力极易 使得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松紧度的稳定性较弱, 在外力作用下极。
24、易破坏该摩擦力所产生的平 衡, 使可穿戴设备松动。 为此, 在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卡接凸起25, 在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卡接凹槽24, 该卡接凹槽24的形状、 大小与 卡接凸起25的形状、 大小相适配; 因而在可穿戴设备的松紧度调整完毕后, 将该环状松紧调 整带2上的卡接凸起25卡接于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卡接凹槽24内, 从而极大地提高环状松紧 调整带2的移动端与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和/或环形凹槽11内壁之间的摩擦力, 提高 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松紧度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方案, 环状松紧调整带2上的卡接凹槽24与卡 接凸起25至少设置两组, 且多组卡接凸起。
25、25沿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环状松 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上, 多组卡接凹槽24沿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环状松紧调 整带2的移动端上。 0037 由于在调整可穿戴设备的松紧度时, 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需在环形本体的 环形凹槽11内移动; 若将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设置为与径向平行的端面, 因而环状松 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移动极其不便。 因此, 为了便于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 环状松紧调 整带2的固定端的端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端面均设置为斜端面, 且原始状态下 环状松紧调整带2固定端的斜端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2移动端的斜端面相互平行, 且两斜端 面相互贴合, 使环。
26、状松紧调整带2形成完整的环形结构的环状松紧调整带2。 此外, 该环状松 紧调整带2固定端的斜端面、 环状松紧调整带2移动端的斜端面均与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径 向的夹角 为60 至75 。 0038 由于环状松紧调整带2是通过内连接胶带23与手腕进行粘接连接的, 因而在从手 说 明 书 4/7 页 6 CN 205512771 U 6 腕上取下可穿戴设备时极易产生较大的疼痛感。 为此, 该内连接胶带23设置为三层结构, 内 连接胶带23的主体为基材层27, 基材层27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胶层26, 且该基材层27的外表 面通过外胶层26与环状松紧调整带2粘接连接; 该基材层27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内胶层2。
27、8, 且 该基材层27的内表面通过内胶层28与手腕的内壁粘接连接, 即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 的内表面上的内连接胶带23通过其内胶层28与使用者手腕上的皮肤粘结连接。 此外, 还在 内连接胶带23的基材层27的内表面上开设有若干圆孔29, 通过在内连接胶带23的基材层27 上开设圆孔29, 因而可缩小内连接胶带23的内胶层28与手腕的接触面积, 从而减少摘下可 穿戴设备时在手腕皮肤处产生的痛楚。 减少皮肤产生的痛楚, 除了在内连接胶带23的基材 层27上开设圆孔29外, 还可将内连接胶带23中外胶层26的粘接力设置为小于内胶层28的粘 接力, 环状本体1与环状松紧调整带2进行分离时即可对环状。
28、松紧调整带2与皮肤之间起到 一个 “预撕揭” 的作用, 并在分离环状松紧调整带2与皮肤时, 进一步减少皮肤上产生的 “痛 楚” , 提高使用者的佩戴舒适度。 0039 由于可穿戴设备的使用环境的特殊性, 因而还可对可穿戴设备增设额外的功能。 为此, 还可在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靠近固定端的一侧设置压力传感器21, 在环状本体1的外 圆柱面上设置蜂鸣器12, 该压力传感器21与蜂鸣器12均与可穿戴设备的控制器电连接。 在 通过转动环状本体1调整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松紧度时, 若环状本体1转动角度过大, 可穿戴 设备的佩戴为较紧, 此时环状松紧调整带2与手腕之间的作用力较大, 压力传感器21检测到 该较大。
29、的作用力后即会产生压力信号, 并将该压力信号输送至可穿戴设备的控制器, 控制 器产生控制信号至蜂鸣器12, 蜂鸣器12发出警报声, 提醒使用者可穿戴设备的佩戴较紧。 0040 实施例1 0041 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包括环状本体1, 所述环状本体1的内壁上开设有环 形凹槽11, 所述环形凹槽11的内壁上均布有若干耐磨条14, 所述环状本体1的左、 右两侧面 上开设有销通孔13; 所述环形凹槽11内设置有环状松紧调整带2,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 内圆柱面和外圆柱面上均均布有若干内磨条211,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左、 右 两侧面均设置有定位销22, 所述定位销22的头部穿出环。
30、状本体1上的销通孔13, 所述环状松 紧调整带2内定位销22的尾部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210,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的 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粘接于手腕上的内连接胶带23。 0042 实施例2 0043 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包括环状本体1, 所述环状本体1的内壁上开设有环 形凹槽11, 所述环形凹槽11的内壁上均布有若干耐磨条14, 所述环状本体1的左、 右两侧面 上开设有销通孔13; 所述环形凹槽11内设置有环状松紧调整带2,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 内圆柱面和外圆柱面上均均布有若干内磨条211,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左、 右 两侧面均设置有定位销22, 所述定位销22的。
31、头部穿出环状本体1上的销通孔13, 所述环状松 紧调整带2内定位销22的尾部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210,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的 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粘接于手腕上的内连接胶带23。 0044 其中,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卡接凸起25, 所述环状松 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与卡接凸起25相适配的卡接凹槽24。 0045 优选地, 所述卡接凸起25和卡接凹槽24至少设置两组, 且多组卡接凸起25和卡接 凹槽24均沿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长度方向均布。 说 明 书 5/7 页 7 CN 205512771 U 7 0046 实施例3 0047 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
32、备, 包括环状本体1, 所述环状本体1的内壁上开设有环 形凹槽11, 所述环形凹槽11的内壁上均布有若干耐磨条14, 所述环状本体1的左、 右两侧面 上开设有销通孔13; 所述环形凹槽11内设置有环状松紧调整带2,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 内圆柱面和外圆柱面上均均布有若干内磨条211,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左、 右 两侧面均设置有定位销22, 所述定位销22的头部穿出环状本体1上的销通孔13, 所述环状松 紧调整带2内定位销22的尾部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210,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的 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粘接于手腕上的内连接胶带23。 0048 其中,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
33、定端的端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端面 均为斜端面, 且该斜端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径向的夹角 为60 至75 。 0049 优选地,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的端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端 面平行。 0050 实施例4 0051 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包括环状本体1, 所述环状本体1的内壁上开设有环 形凹槽11, 所述环形凹槽11的内壁上均布有若干耐磨条14, 所述环状本体1的左、 右两侧面 上开设有销通孔13; 所述环形凹槽11内设置有环状松紧调整带2,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 内圆柱面和外圆柱面上均均布有若干内磨条211,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左、 右 两侧。
34、面均设置有定位销22, 所述定位销22的头部穿出环状本体1上的销通孔13, 所述环状松 紧调整带2内定位销22的尾部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210,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的 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粘接于手腕上的内连接胶带23。 0052 其中, 所述内连接胶带23包括基材层27, 所述基材层27的外表面与环状松紧调整 带2通过外胶层26粘接, 所述基材层27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粘接于手腕的内胶层28。 0053 实施例5 0054 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包括环状本体1, 所述环状本体1的内壁上开设有环 形凹槽11, 所述环形凹槽11的内壁上均布有若干耐磨条14, 所述环状本体1的左、 右两侧面。
35、 上开设有销通孔13; 所述环形凹槽11内设置有环状松紧调整带2,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 内圆柱面和外圆柱面上均均布有若干内磨条211,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左、 右 两侧面均设置有定位销22, 所述定位销22的头部穿出环状本体1上的销通孔13, 所述环状松 紧调整带2内定位销22的尾部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210,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的 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粘接于手腕上的内连接胶带23。 0055 其中,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卡接凸起25, 所述环状松 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与卡接凸起25相适配的卡接凹槽24。 0056 优选地, 所述卡接。
36、凸起25和卡接凹槽24至少设置两组, 且多组卡接凸起25和卡接 凹槽24均沿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长度方向均布。 0057 其中,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的端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端面 均为斜端面, 且该斜端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径向的夹角 为60 至75 。 0058 优选地,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的端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端 面平行。 0059 实施例6 说 明 书 6/7 页 8 CN 205512771 U 8 0060 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包括环状本体1, 所述环状本体1的内壁上开设有环 形凹槽11, 所述环形凹槽11的内壁上均布有若干耐磨条14, 。
37、所述环状本体1的左、 右两侧面 上开设有销通孔13; 所述环形凹槽11内设置有环状松紧调整带2,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 内圆柱面和外圆柱面上均均布有若干内磨条211,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左、 右 两侧面均设置有定位销22, 所述定位销22的头部穿出环状本体1上的销通孔13, 所述环状松 紧调整带2内定位销22的尾部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210,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的 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粘接于手腕上的内连接胶带23。 0061 其中,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的端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端面 均为斜端面, 且该斜端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径向的夹角 为60 至75 。。
38、 0062 优选地,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的端面与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端 面平行。 0063 其中, 所述内连接胶带23包括基材层27, 所述基材层27的外表面与环状松紧调整 带2通过外胶层26粘接, 所述基材层27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粘接于手腕的内胶层28。 0064 实施例7 0065 一种摩擦式智能可穿戴设备, 包括环状本体1, 所述环状本体1的内壁上开设有环 形凹槽11, 所述环形凹槽11的内壁上均布有若干耐磨条14, 所述环状本体1的左、 右两侧面 上开设有销通孔13; 所述环形凹槽11内设置有环状松紧调整带2,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 内圆柱面和外圆柱面上均均布有若干内磨。
39、条211,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左、 右 两侧面均设置有定位销22, 所述定位销22的头部穿出环状本体1上的销通孔13, 所述环状松 紧调整带2内定位销22的尾部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210,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的 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粘接于手腕上的内连接胶带23。 0066 其中, 所述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固定端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卡接凸起25, 所述环状松 紧调整带2的移动端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与卡接凸起25相适配的卡接凹槽24。 0067 优选地, 所述卡接凸起25和卡接凹槽24至少设置两组, 且多组卡接凸起25和卡接 凹槽24均沿环状松紧调整带2的长度方向均布。 0068 其中, 。
40、所述内连接胶带23包括基材层27, 所述基材层27的外表面与环状松紧调整 带2通过外胶层26粘接, 所述基材层27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粘接于手腕的内胶层28。 0069 实施例8 0070 在实施例4、 6、 7的基础上, 其中, 所述内连接胶带23的基材层27的内表面上开设有 若干圆孔29。 0071 作为优选方案, 所述内连接胶带23中外胶层26的粘接力小于内胶层28的粘接力。 007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7/7 页 9 CN 205512771 U 9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6 页 10 CN 205512771 U 10 图2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6 页 11 CN 205512771 U 11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3/6 页 12 CN 205512771 U 12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4/6 页 13 CN 205512771 U 13 图7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 5/6 页 14 CN 205512771 U 14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 6/6 页 15 CN 205512771 U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