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交叉针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交叉针法.pdf(4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1149245.0 (22)申请日 2017.11.18 (71)申请人 吴明俊 地址 241206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孙村镇 孙梅路云燕商行 (72)发明人 吴明俊 (51)Int.Cl. A43B 9/02(2006.01) A43B 13/28(2006.01) A43B 13/12(2006.01) (54)发明名称 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交叉针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 交叉针法, 它包括袼褙、 竹叶层、 麻线、 斜纹布, 首 先, 。
2、将袼褙按照鞋底样板修剪成鞋底形状, 袼褙 每片需要用45度斜纹布包边, 斜纹布浸入装满桐 油桶内4-8小时后挤出桐油晾干, 包边的针与针 之间的距离为0.2-0.3cm; 用麻线纳鞋底, 按照交 叉针法走线, 交叉字针法要求每个X大小为0.6cm 左右。 正面先用麻线平针先走出小针码X字针线, 针距为0.2cm, 此针路先为底座, 衬出后面的针 法。 交叉针法实际上模拟石子按摩按而设计的, 每个交叉中间凸起的部分类似于小石子, 紧贴穿 着者的脚底, 时时在按摩脚底的穴位, 起到了促 进血液循环, 新陈代谢, 消除疲劳等功效。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CN 108041754 A 2018.。
3、05.18 CN 108041754 A 1.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交叉针法, 包括袼褙、 竹叶层、 麻线、 斜纹布, 其特征在于: 首先, 将袼褙按照鞋底样板修剪成鞋底形状, 袼褙每片需要用45度斜纹布包边, 斜纹布 浸入装满桐油桶内4-8小时后挤出桐油晾干, 包边的针与针之间的距离为0.2-0.3cm; 其次, 千层鞋底由8-10个单片袼褙、 两个竹叶层和棉花层叠加而成, 从上向下分别棉花 层、 3-5个单片袼褙、 1个竹叶层、 2个单片袼褙、 1个竹叶层、 3个单片袼褙; 麻线浸入桐油桶内 2-4小时后取出晾干, 将棉花层、 3-5个单片袼褙、 1个竹叶层、 2个单片袼褙、 1个竹叶层、 。
4、3个 单片袼褙叠加通过麻线固定四周, 针与针之间距离0.2-0.3cm, 针缝相隔鞋边的距离0.1- 0.2cm, 保持鞋型不走样; 固定四周后, 用麻线纳鞋底, 按照交叉针法走线, 交叉字针法要求每个X大小为0.6cm左 右, 正面先用麻线平针先走出小针码X字针线, 针距为0.2cm, 此针路先为底座, 衬出后面的 针法, 起针自中间下针, 按0.2cm针距出针, 在小针码后面平行下针抽紧, 结束于X字线尾, 绕 于反面继续回线, 3针后重复, 正面X字针迹运针, 反面每走完一个X字, 在中心线下走一针饶 回, 再从X字线下另一角走一针饶回, 针从圈中穿出拉紧打结, 锁死线口, 如此反复交叉。
5、5遍, 与反面X字中心截止, 于针上绕3圈打结, 如此, 走完的X针线, 在X字中间会有凸起的线球效 果; 每行结束后, 跟第二行相距0.3cm空间, 且两行的十字相错开, 此针法针码需要分布均 匀, 加工时力道均匀, 纳鞋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交叉针法, 其特征在于: 每一片袼褙包边的针法可以采用十字交叉针法, 使得斜纹布拉紧, 包边圆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交叉针法, 其特征在于: 交叉针法, 每个X字错位间隔, 距离间隔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交叉针法, 其特征在于: 千层鞋底由8-10个单片袼褙、 两个。
6、竹叶层和棉花层叠加而成通过麻线固定四周, 固定 四周为双排麻线固定, 两排麻线针位错开。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8041754 A 2 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交叉针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交叉针法。 背景技术 0002 纳鞋底是做布鞋的重要工序, 鞋子结实与否首先要看鞋底做得好不好。 将糊好的 袼褙照鞋样刻好叠上几层, 沿好边, 就可以纳鞋底了。 冬天使用的鞋底防潮透气保暖, 所以 对材料的要求尤为重要, 而且纳鞋底的针法各种各样, 针法的运用直接影响鞋底的使用寿 命及其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拟石子按。
7、摩按而设计的, 每个交叉中间凸起的部分 类似于小石子, 紧贴穿着者的脚底, 时时在按摩脚底的穴位, 起到了促进血液循环, 新陈代 谢, 消除疲劳、 保暖透气防潮的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交叉针法。 0004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为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交叉 针法, 它包括袼褙、 竹叶层、 麻线、 斜纹布, 首先, 将袼褙按照鞋底样板修剪成鞋底形状, 袼褙 每片需要用45度斜纹布包边, 斜纹布浸入装满桐油桶内4-8小时后挤出桐油晾干, 包边的针 与针之间的距离为0.2-0.3cm; 其次, 千层鞋底由8-10个单片袼褙、 两个竹叶层和棉花层叠 加而成, 从上向下分别棉花层、 。
8、3-5个单片袼褙、 1个竹叶层、 2个单片袼褙、 1个竹叶层、 3个单 片袼褙; 麻线浸入桐油桶内2-4小时后取出晾干, 将棉花层、 3-5个单片袼褙、 1个竹叶层、 2个 单片袼褙、 1个竹叶层、 3个单片袼褙叠加通过麻线固定四周, 针与针之间距离0.2-0.3cm, 针 缝相隔鞋边的距离0.1-0.2cm, 保持鞋型不走样; 固定四周后, 用麻线纳鞋底, 按照交叉针法走线, 交叉字针法要求每个X大小为0.6cm左 右。 正面先用麻线平针先走出小针码X字针线, 针距为0.2cm, 此针路先为底座, 衬出后面的 针法。 起针自中间下针, 按0.2cm针距出针, 在小针码后面平行下针抽紧, 结束。
9、于X字线尾, 绕 于反面继续回线, 3针后重复, 正面X字针迹运针, 反面每走完一个X字, 在中心线下走一针饶 回, 再从X字线下另一角走一针饶回, 针从圈中穿出拉紧打结, 锁死线口, 如此反复交叉5遍, 与反面X字中心截止, 于针上绕3圈打结, 如此, 走完的X针线, 在X字中间会有凸起的线球效 果。 每行结束后, 跟第二行相距0.3cm空间, 且两行的十字相错开, 此针法针码需要分布均 匀, 加工时力道均匀, 纳鞋完成。 0005 所述的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交叉针法中的每一片袼褙包边的针法可以采用十 字交叉针法, 使得斜纹布拉紧, 包边圆滑。 0006 所述的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交叉针法中。
10、的交叉针法, 每个X字错位间隔, 距离间 隔相同。 0007 所述的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交叉针法中的千层鞋底由8-10个单片袼褙、 两个竹 叶层和棉花层叠加而成通过麻线固定四周, 固定四周为双排麻线固定, 两排麻线针位错开。 0008 本发明的优点体现交叉针法优点, 交叉针法实际上模拟石子按摩按而设计的, 每 说 明 书 1/2 页 3 CN 108041754 A 3 个交叉中间凸起的部分类似于小石子, 紧贴穿着者的脚底, 时时在按摩脚底的穴位, 起到了 促进血液循环, 新陈代谢, 消除疲劳等功效, 同时对于脚底防滑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另外, 包 边斜纹布和麻线用桐油泡制, 有效地防潮和水浸。
11、入, 棉花层的保暖等充分体现本鞋底各种 特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09 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10 本发明是一种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交叉针法, 它包括袼褙、 竹叶层、 麻线、 斜纹 布, 首先, 将袼褙按照鞋底样板修剪成鞋底形状, 袼褙每片需要用45度斜纹布包边, 斜纹布 浸入装满桐油桶内6小时后挤出桐油晾干, 包边的针与针之间的距离为0.25cm; 其次, 千层鞋底由8个单片袼褙、 两个竹叶层和棉花层叠加而成, 从上向下分别棉花层、 3个单片袼褙、 1个竹叶层、 2个单片袼褙、 1个竹叶层、 3个单片袼褙; 麻线浸入桐油桶内2-4小 时后取出晾干, 将棉花层、 3个单片。
12、袼褙、 1个竹叶层、 2个单片袼褙、 1个竹叶层、 3个单片袼褙 叠加通过麻线固定四周, 针与针之间距离0.25cm, 针缝相隔鞋边的距离0.15cm, 保持鞋型不 走样; 固定四周后, 用麻线纳鞋底, 按照交叉针法走线, 交叉字针法要求每个X大小为0.6cm左 右。 正面先用麻线平针先走出小针码X字针线, 针距为0.2cm, 此针路先为底座, 衬出后面的 针法。 起针自中间下针, 按0.2cm针距出针, 在小针码后面平行下针抽紧, 结束于X字线尾, 绕 于反面继续回线, 3针后重复, 正面X字针迹运针, 反面每走完一个X字, 在中心线下走一针饶 回, 再从X字线下另一角走一针饶回, 针从圈中。
13、穿出拉紧打结, 锁死线口, 如此反复交叉5遍, 与反面X字中心截止, 于针上绕3圈打结, 如此, 走完的X针线, 在X字中间会有凸起的线球效 果; 每行结束后, 跟第二行相距0.3cm空间, 且两行的十字相错开, 此针法针码需要分布均 匀, 加工时力道均匀, 纳鞋完成。 0011 本发明所述的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交叉针法中的每一片袼褙包边的针法可以 采用十字交叉针法, 使得斜纹布拉紧, 包边圆滑。 0012 本发明所述的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交叉针法中的交叉针法, 每个X字错位间隔, 距离间隔相同。 0013 本发明所述的棉鞋千层底手工纳鞋底交叉针法中的千层鞋底由8-10个单片袼褙、 两个竹叶层和棉花层叠加而成通过麻线固定四周, 固定四周为双排麻线固定, 两排麻线针 位错开。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108041754 A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