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车差速器的单马达传动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玩具车差速器的单马达传动机构.pdf(8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820540886.2 (22)申请日 2018.04.17 (73)专利权人 东莞市景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牛山 新锡边创业工业区B栋二楼厂房 (72)发明人 李晓俊 李德军 (74)专利代理机构 东莞市说文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普通合伙) 44330 代理人 孙树棠 (51)Int.Cl. A63H 17/26(2006.01) A63H 31/08(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玩具车差速器的单马达传动机构 (57)摘要。
2、 本实用新型涉及玩具车差速器的单马达传 动机构, 包括差速器壳体、 马达、 蜗杆、 蜗轮、 第一 齿轮、 第二齿轮、 差速机构、 左输出轴和右输出 轴, 差速器壳体中部安装马达, 马达输出轴伸入 差速器壳体内部固定连接蜗杆, 蜗杆啮合蜗轮, 蜗轮和第一齿轮同轴设置, 第一齿轮啮合第二齿 轮, 马达驱动蜗杆转动, 蜗杆驱动蜗轮转动, 蜗轮 驱动第一齿轮转动, 第一齿轮驱动第二齿轮转 动, 第二齿轮驱动差速机构转动, 差速机构驱动 转弯时左输出轴、 右输出轴以不同转速转动, 进 而使左右两个车轮在转弯时实现了真正的差速, 有效防止了左右两轮转弯过程中的打滑, 结构设 计合理, 单马达设计使得马达电。
3、源线的连接方式 更加简单。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CN 208065776 U 2018.11.09 CN 208065776 U 1.玩具车差速器的单马达传动机构, 其特征在于: 包括差速器壳体、 马达、 蜗杆、 蜗轮、 第一齿轮、 第二齿轮、 差速机构、 左输出轴和右输出轴, 差速器壳体中部安装马达, 马达输出 轴伸入差速器壳体内部固定连接蜗杆, 蜗杆啮合蜗轮, 蜗轮和第一齿轮同轴设置, 第一齿轮 啮合第二齿轮, 第二齿轮驱动差速机构转动, 差速机构驱动转弯时左输出轴、 右输出轴以不 同转速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具车差速器的单马达传动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
4、速机构 包括齿轮壳体、 行星齿轮、 行星轴和锥齿轮, 第二齿轮与齿轮壳体固定连接一体, 第二齿轮 与齿轮壳体组成的内腔安装行星齿轮、 行星轴、 锥齿轮, 行星齿轮有两个且中心处同轴心安 装行星轴, 行星轴两端转动安装于齿轮壳体, 锥齿轮有两个且分别固定连接左输出轴、 右输 出轴一端, 上下侧的两个行星齿轮分别啮合左右侧的两个锥齿轮, 行星齿轮的自转方向与 锥齿轮的自转方向相互垂直, 行星齿轮的公转方向与锥齿轮的自转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玩具车差速器的单马达传动机构, 其特征在于: 蜗杆采用金属 制成, 第一齿轮、 第二齿轮、 行星齿轮、 锥齿轮均采用塑胶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
5、所述的玩具车差速器的单马达传动机构, 其特征在于: 左输出轴和右 输出轴外周侧套装有轴承。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8065776 U 2 玩具车差速器的单马达传动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玩具车差速器领域, 具体涉及玩具车差速器的单马达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玩具车差速器, 是指使用在玩具车中使左、 右轮实现以不同转速转动的机构, 保证 玩具车转弯行驶或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 使左右车轮以不同转速滚动, 用不同的转速来弥 补距离的差异, 现有玩具车差速器是由马达和齿轮箱组成, 马达直接驱动齿轮箱内的齿轮 转动来实现传动, 这种传动方式的缺点在于, 马。
6、达与齿轮的连接结构之间缺少自锁功能, 当 马达停止转动后, 由于惯性作用, 玩具车还会继续前行齿轮箱内的齿轮反过来驱动马达转 动, 玩具车要依靠地面摩擦和额外的制动机构来刹车, 长此以往会对马达造成损伤, 而且马 达直接驱动多级齿轮转动, 噪音比较大, 传动比小, 差速器壳体的体积较大, 马达安装方向 与输出轴方向相互平行比较占用玩具车空间, 不利于马达电源线的连接布局。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玩具车差速器的动力传动机构存在缺少自锁、 噪音大、 壳体体积大 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玩具车差速器的单马达传动机构,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4 玩具车差速器的单马达传动机构, 。
7、包括差速器壳体、 马达、 蜗杆、 蜗轮、 第一齿轮、 第二齿轮、 差速机构、 左输出轴和右输出轴, 差速器壳体中部安装马达, 马达输出轴伸入差 速器壳体内部固定连接蜗杆, 蜗杆啮合蜗轮, 蜗轮和第一齿轮同轴设置, 第一齿轮啮合第二 齿轮, 第二齿轮驱动差速机构转动, 差速机构驱动转弯时左输出轴、 右输出轴以不同转速转 动。 000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 所述差速机构包括齿轮壳体、 行星齿轮、 行星轴 和锥齿轮, 第二齿轮与齿轮壳体固定连接一体, 第二齿轮与齿轮壳体组成的内腔安装行星 齿轮、 行星轴、 锥齿轮, 行星齿轮有两个且中心处同轴心安装行星轴, 行星轴两端转动安装 于齿轮壳体。
8、, 锥齿轮有两个且分别固定连接左输出轴、 右输出轴一端, 上下侧的两个行星齿 轮分别啮合左右侧的两个锥齿轮, 行星齿轮的自转方向与锥齿轮的自转方向相互垂直, 行 星齿轮的公转方向与锥齿轮的自转方向相同。 000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 蜗杆采用金属制成, 第一齿轮、 第二齿轮、 行星 齿轮、 锥齿轮均采用塑胶制成。 000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 左输出轴和右输出轴外周侧套装有轴承。 000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马达驱动蜗杆转动, 蜗杆驱动蜗轮转动, 蜗轮驱动第一齿 轮转动, 第一齿轮驱动第二齿轮转动, 第二齿轮驱动差速机构转动, 差速机构驱动转弯时左 输出轴、 右输。
9、出轴以不同转速转动, 进而使左右两个车轮在转弯时实现了真正的差速, 有效 防止了左右两轮转弯过程中的打滑, 结构设计合理, 单马达设计使得马达电源线的连接方 式更加简单, 另外, 蜗杆采用金属制成, 第一齿轮、 第二齿轮、 行星齿轮、 锥齿轮均采用塑胶 制成, 可有效进一步降低传动噪音, 满足使用需求。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8065776 U 3 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本实用新型玩具车差速器的立体图; 0010 图2是本实用新型玩具车差速器隐藏部分壳体后的立体图; 0011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差速机构的立体图; 0012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差速机构的分解图; 0013 图。
10、5是本实用新型的差速机构的俯视图; 0014 图6是图5中A-A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001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 需要说明的是, 术语 “中心” 、“上” 、“下” 、“左” 、“右” 、“竖 直” 、“水平” 、“内” 、“外”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 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 的方位、 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17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 需要说明的是,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
11、, 术语 “安 装” 、“相连” 、“连接” 应做广义理解, 例如, 可以是固定连接, 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 或一体地 连接; 可以是机械连接, 也可以是电连接; 可以是直接相连, 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 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18 如图13所示, 玩具车差速器的单马达传动机构, 包括差速器壳体1、 马达2、 蜗杆 3、 蜗轮4、 第一齿轮5、 第二齿轮6、 差速机构7、 左输出轴8和右输出轴9, 差速器壳体1中部安 装马达2, 马达输出轴伸入差速器壳体1内部固定连接蜗杆3, 蜗杆3啮合蜗轮。
12、4, 蜗轮4和第一 齿轮5同轴设置, 第一齿轮5啮合第二齿轮6, 第二齿轮6驱动差速机构7转动, 差速机构7驱动 转弯时左输出轴8、 右输出轴9以不同转速转动。 0019 如图46所示, 差速机构7包括齿轮壳体71、 行星齿轮72、 行星轴73和锥齿轮74, 第 二齿轮6与齿轮壳体71固定连接一体, 第二齿轮6与齿轮壳体71组成的内腔安装行星齿轮 72、 行星轴73、 锥齿轮74, 行星齿轮72有两个且中心处同轴心安装行星轴73, 行星轴73两端 转动安装于齿轮壳体71, 锥齿轮74有两个且分别固定连接左输出轴8、 右输出轴9一端, 上下 侧的两个行星齿轮72分别啮合左右侧的两个锥齿轮74, 。
13、行星齿轮72的自转方向与锥齿轮74 的自转方向相互垂直, 行星齿轮72的公转方向与锥齿轮74的自转方向相同。 0020 具体的, 蜗杆4采用金属制成, 第一齿轮5、 第二齿轮6、 行星齿轮72、 锥齿轮74均采 用塑胶制成, 金属配合塑胶可有效进一步降低传动噪音, 而左输出轴8和右输出轴9外周侧 套装有轴承10, 轴承10位于差速器壳体1内部。 0021 工作原理: 马达2驱动蜗杆3转动, 蜗杆3驱动蜗轮4转动, 蜗轮4驱动第一齿轮5转 动, 第一齿轮5驱动第二齿轮6转动, 第二齿轮6驱动齿轮壳体71转动, 当玩具车直线行驶时, 左右两个轮受到的阻力一样, 行星齿轮72公转不自转, 锥齿轮74。
14、将动力传递到左输出轴8、 右输出轴9, 此时左右车轮转速一样, 当玩具车转弯时, 左右车轮受到的阻力不一样, 行星齿 轮72绕着左输出轴8、 右输出轴9公转并同时自转, 从而吸收阻力差, 使左输出轴8、 右输出轴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8065776 U 4 9能够以不同的速度旋转, 保证玩具车顺利过弯。 0022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 不能 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 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都应当视 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8065776 U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6 CN 208065776 U 6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7 CN 208065776 U 7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8 CN 208065776 U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