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系统.pdf

  • 上传人:b***
  • 文档编号:7462044
  • 上传时间:2019-10-11
  • 格式:PDF
  • 页数:17
  • 大小:688.94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21144956.4

    申请日:

    20170904

    公开号:

    CN207836764U

    公开日:

    2018091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24F47/00

    主分类号:

    A24F47/00

    申请人:

    赫斯提亚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罗建鹏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海德三道15号海岸大厦东座1607B

    优先权:

    CN201721144956U

    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君之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杨洪龙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气溶胶生成装置及系统。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及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气溶胶生成装置,装置与制品配合使用来产生气溶胶。气溶胶生成制品包括:吸嘴部件、气溶胶生成基质、用于承载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具有通孔的载体、用于容纳载体及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容器组件,容器组件靠近吸嘴部件的一端设置为开口,容器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对应所述通孔的可刺穿部分或可撕开密封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刺穿部件,刺穿部件内为空腔并在底部设置连通空腔的开口,刺穿部件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空腔连通的出气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及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使用便利的优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包括:吸嘴部件;气溶胶生成基质;载体,用于承载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载体内具有通孔;及容器组件,用于容纳所述载体及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容器组件靠近所述吸嘴部件的一端设置为开口,所述容器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对应所述通孔的可刺穿部分;气溶胶生成装置,用于接收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包括:刺穿部件,所述刺穿部件内为空腔并在底部设置连通所述空腔的开口,所述刺穿部件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出气口;其中,当所述刺穿部件刺穿所述容器组件的所述可刺穿部分并插入所述通孔中后,空气由所述开口进入,经所述空腔由所述出气口流出,并与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被加热后形成的蒸发物一起进入所述吸嘴部件,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刺穿部件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接触的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设置有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包括电阻丝,所述电阻丝缠绕、镶刻或印刷在所述刺穿部件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设置有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包括电阻丝,所述电阻丝集成在所述刺穿部件内或设置在所述空腔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设置有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包括电阻丝及加热座,所述电阻丝设置在所述加热座上,所述加热座位于刺穿部件底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刺穿部件与所述通孔采用过盈配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刺穿部件顶部设置有突起物,用于刺穿所述容器组件的所述可刺穿部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为气缝和/或气孔,所述气缝和/或气孔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组件覆盖所述载体最先被所述刺穿部件插入的一端,所述可刺穿部分为在所述容器组件覆盖所述通孔的部分设有刻痕,所述可刺穿部分被刺穿时沿所述刻痕撕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组件在所述载体的所述通孔最先被所述刺穿部件插入的一端具有开口或孔,所述可刺穿部分为设置在所述开口或孔处的金属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气体收拢部件,设置于所述容器组件与所述吸嘴部件之间,用于使所述蒸发物与空气的混合物收拢、混合及降温,所述气体收拢部件为环柱体。 11.如权利要求2或3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供电部件,用于供电给所述加热部件;隔热部件,设置于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供电部件之间;以及外壳,用于容纳所述刺穿部件、所述加热部件、所述供电部件及所述隔热部件;其中,所述外壳设置有气孔,所述隔热部件内设置有第一气道,所述第一气道连通所述气孔及所述刺穿部件的所述开口,使空气流至所述刺穿部件的所述空腔内。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供电部件,用于供电给所述加热部件;隔热部件,设置于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供电部件之间;以及外壳,用于容纳所述刺穿部件、所述加热部件、所述供电部件及所述隔热部件,所述隔热部件设置在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外壳之间;其中,所述外壳设置有气孔,所述隔热部件及所述加热部件内设置有第一气道,所述第一气道连通所述气孔及所述刺穿部件的所述开口,使空气流至所述刺穿部件的所述空腔内。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部件内和/或外侧设有第二气道,所述第二气道连通所述外壳气孔及所述第一气道。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部件内和/或外侧设有第二气道,所述第二气道连通所述外壳气孔及所述第一气道。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气孔设置在底部和/或侧壁。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气孔设置在底部和/或侧壁。 17.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包括:吸嘴部件;气溶胶生成基质;载体,用于承载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载体内具有通孔;及容器组件,用于容纳所述载体及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容器组件靠近所述吸嘴部件的一端设置为开口,所述容器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对应所述通孔的可撕开密封件;气溶胶生成装置,用于接收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包括:刺穿部件,所述刺穿部件内为空腔并在底部设置连通所述空腔的开口,所述刺穿部件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出气口;其中,当所述刺穿部件刺入所述容器组件并插入所述通孔中后,空气由所述开口进入,经所述空腔由所述出气口流出,并与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被加热后形成的蒸发物一起进入所述吸嘴部件,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刺穿部件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接触的区域。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设置有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包括电阻丝,所述电阻丝缠绕、镶刻或印刷在所述刺穿部件上。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设置有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包括电阻丝,所述电阻丝集成在所述刺穿部件内或设置在所述空腔内。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设置有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包括电阻丝及加热座,所述电阻丝设置在所述加热座上,所述加热座位于刺穿部件底部。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刺穿部件与所述通孔采用过盈配合。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刺穿部件顶部设置有突起物,用于刺入所述载体。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为气缝和/或气孔,所述气缝和/或气孔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撕开密封件具有用于撕开的突出部。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气体收拢部件,设置于所述容器组件与所述吸嘴部件之间,用于使所述蒸发物与空气的混合物收拢、混合及降温,所述气体收拢部件为环柱体。 26.如权利要求18或19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供电部件,用于供电给所述加热部件;隔热部件,设置于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供电部件之间;以及外壳,用于容纳所述刺穿部件、所述加热部件、所述供电部件及所述隔热部件;其中,所述外壳设置有气孔,所述隔热部件内设置有第一气道,所述第一气道连通所述气孔及所述刺穿部件的所述开口,使空气流至所述刺穿部件的所述空腔内。 27.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供电部件,用于供电给所述加热部件;隔热部件,设置于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供电部件之间;以及外壳,用于容纳所述刺穿部件、所述加热部件、所述供电部件及所述隔热部件,所述隔热部件设置在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外壳之间;其中,所述外壳设置有气孔,所述隔热部件及所述加热部件内设置有第一气道,所述第一气道连通所述气孔及所述刺穿部件的所述开口,使空气流至所述刺穿部件的所述空腔内。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部件内和/或外侧设有第二气道,所述第二气道连通所述外壳气孔及所述第一气道。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部件内和/或外侧设有第二气道,所述第二气道连通所述外壳气孔及所述第一气道。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气孔设置在底部和/或侧壁。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气孔设置在底部和/或侧壁。 32.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刺穿部件,所述刺穿部件内为空腔并在底部设置连通所述空腔的开口,所述刺穿部件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出气口;其中,当所述刺穿部件刺入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用于容纳载体及所述载体承载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容器组件,并插入所述载体的通孔中后,空气由所述开口进入,经所述空腔由所述出气口流出,并与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被加热后形成的蒸发物一起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吸嘴部件,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刺穿部件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接触的区域。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设置有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包括电阻丝,所述电阻丝缠绕、镶刻或印刷在所述刺穿部件上。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设置有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包括电阻丝,所述电阻丝集成在所述刺穿部件内或设置在所述空腔内。 35.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设置有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包括电阻丝及加热座,所述电阻丝设置在所述加热座上,所述加热座位于刺穿部件底部。 36.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刺穿部件与所述通孔采用过盈配合。 37.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刺穿部件顶部设置有突起物,用于刺入所述载体。 38.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为气缝和/或气孔,所述气缝和/或气孔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39.如权利要求33或34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供电部件,用于供电给所述加热部件;隔热部件,设置于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供电部件之间;以及外壳,用于容纳所述刺穿部件、所述加热部件、所述供电部件及所述隔热部件;其中,所述外壳设置有气孔,所述隔热部件内设置有第一气道,所述第一气道连通所述气孔及所述刺穿部件的所述开口,使空气流至所述刺穿部件的所述空腔内。 40.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供电部件,用于供电给所述加热部件;隔热部件,设置于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供电部件之间;以及外壳,用于容纳所述刺穿部件、所述加热部件、所述供电部件及所述隔热部件,所述隔热部件设置在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外壳之间;其中,所述外壳设置有气孔,所述隔热部件及所述加热部件内设置有第一气道,所述第一气道连通所述气孔及所述刺穿部件的所述开口,使空气流至所述刺穿部件的所述空腔内。 41.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部件内和/或外侧设有第二气道,所述第二气道连通所述外壳气孔及所述第一气道。 42.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部件内和/或外侧设有第二气道,所述第二气道连通所述外壳气孔及所述第一气道。 43.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气孔设置在底部和/或侧壁。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气孔设置在底部和/或侧壁。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溶胶生成装置及系统,该系统包括气溶胶生成装置和气溶胶生成制品,具体涉及适于向使用者递送气溶胶的气溶胶生成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卷烟需要通过燃烧来产生烟草烟雾,但在燃烧过程中会一氧化碳及烟焦油等有害物质,影响人体健康。目前,各国政府已经逐步限制人们对燃烧类卷烟的使用。因此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传统卷烟的替代品,如戒烟片、电子烟等。

    电子烟是一种通过非燃烧的加热方式,将气溶胶生成基质(例如含有烟草的烟油)加热形成蒸发物,并与空气混合后形成气溶胶的技术。由于电子烟加热过程中不涉及燃烧因此可以避免产生有害物质,因此可以降低对使用者健康的危害。

    常见的电子烟都是将加热部件与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容器作为同一个装置,在使用时再将气溶胶生成基质加入到容器中的方式来使用,一则需要添置作为耗材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而不够便利,二是与传统卷烟使用方式差别较大,不易被受众接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及系统,通过使用该装置及系统可以解决现有气溶胶生成装置及制品使用不便,体验不佳的问题,同时具备简单的结构,可以实现气溶胶生成装置及系统的通用性和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及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气溶胶生成制品包括:吸嘴部件;气溶胶生成基质;载体,用于承载气溶胶生成基质,载体内设置通孔;容器组件,用于容纳载体及气溶胶生成基质,容器组件靠近吸嘴部件的一端设置为开口,容器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对应所述通孔的可刺穿部分或可撕开密封件。

    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

    刺穿部件,刺穿部件内为空腔并在底部设置连通空腔的开口,刺穿部件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空腔连通的出气口。

    其中,当刺穿部件刺入容器组件并插入载体的通孔中后,空气由开口进入,经所腔由出气口流出,并与气溶胶生成基质被加热后形成的蒸发物一起进入吸嘴部件,出气口设置在刺穿部件与气溶胶形成基质接触的区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包括:

    刺穿部件,刺穿部件内为空腔并在底部设置连通空腔的开口,刺穿部件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空腔连通的出气口。

    其中,当刺穿部件刺入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用于容纳载体及载体承载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容器组件,并插入载体的通孔中后,空气由开口进入,经空腔由出气口流出,并与气溶胶生成基质被加热后形成的蒸发物一起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吸嘴部件,出气口设置在刺穿部件与气溶胶形成基质接触的区域。

    提供本实用新型内容是以简化形式介绍在以下详细描述中的一些概念。本实用新型内容并不旨在标识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气溶胶生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容器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刺穿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加热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做详细的描述。

    参阅图1示出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气溶胶生成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气溶胶生成系统10包括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以及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与气溶胶生成制品200配合使用,通过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00中包含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以产生气溶胶。

    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刺穿部件110。刺穿部件110内部为空腔114并在底部设置有开口116,侧壁设置有与空腔114连通的出气口118,空气由开口116流入并从出气口118流出。优选的,刺穿部件110可设置为圆柱体或是剑形柱体。

    如图2所示,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包括吸嘴部件210、气体收拢部件212及容器组件240。其中容器组件240内装有气溶胶生成基质220、用于承载气溶胶生成基质220的载体230。吸嘴部件210、气体收拢部件212与容器组件240依次串联布置并彼此对准。包装材料250将这三个部件包裹起来,形成一支整体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00。

    其中,使用者由吸嘴部件210处吸入气溶胶,吸嘴部件210用于过滤气溶胶以增加吸入体验,气体收拢部件212用于使蒸发物与空气的混合物收拢、混合及降温。气溶胶生成基质220用于被加热后形成蒸发物,蒸发物与空气混合后,最终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气溶胶,而载体230用于承载固态或液态的气溶胶生成基质220。容器组件240容纳载体230及载体230承载的气溶胶生成基质220,防止气溶胶生成基质220因挥发而过多损失。包装材料250可以是包装纸、塑料薄膜或金属薄膜。

    具体地,气溶胶生成基质220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与空气混合生成气溶胶的物质,其可以是液态,也可以是固态。对于气溶胶生成基质220而言,通常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使气溶胶生成基质220形成蒸发物,蒸发物与空气混合后,最终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气溶胶。液体形式的气溶胶生成基质220的成分包括加热可相变为气态的烟油,烟油可以包括丙三醇(甘油)、丙二醇、香精(或香料)和烟碱(尼古丁),上述烟油中,烟碱和/或香精可以由烟草提取物替代。烟油也可以不包含尼古丁。

    载体230用于承载气溶胶生成基质220(例如液体形式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以便于更好的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220。载体230的材料可以为储油棉、多孔陶瓷、玻璃纤维或多种材料的混合等,或者其他具有一定吸附能力的多孔结构等。优选的,载体230可设置为圆柱体。

    载体230设置有通孔232以容纳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刺穿部件110,通孔232的作用在于可以使刺穿部件110更容易穿过载体230。优选地,通孔232可设置为圆柱形、椭圆柱形或是多棱柱形。优选地,通孔232与刺穿部件110的外侧构造成配合的结构,如两者形状相同,大小相差无几但刺穿部件110能插入通孔232中,使得刺穿部件110的侧壁接触到所述载体230,并且从出气口118流出的空气可以接触到载体230。

    在一实施例中,载体230采用硬度较大的材料,如多孔陶瓷,刺穿部件110外径可设置为比通孔232的直径稍小,当刺穿部件110插入通孔232中时,刺穿部件110既可以与载体相接触,两者接触处又存在可供空气和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蒸发物通过并进入吸嘴部件的缝隙。

    在另一实施例中,载体230采用较软的材料,如储油棉,刺穿部件110外径可设置为比通孔232的直径稍小,载体230在被刺穿部件110插入时可接触到刺穿部件110的侧壁。优选的,刺穿部件110外径也可设置为与通孔232的直径一样大小,或者甚至比通孔232的直径稍大,采用过盈配合,载体230在被刺穿部件110插入时接触到刺穿部件110的侧壁,此时,这种接触是非常紧密的,而在气溶胶生成基质220加热形成蒸发物时,或者用户在吸嘴部件110处吸气而使出气口118有空气流出时,载体230可以被冲开以形成载体230与刺穿部件110侧壁的缝隙,使得空气与气溶胶生成基质220加热形成的蒸发物可以进入吸嘴部件210。

    容器组件240用于容纳载体230及载体230承载的气溶胶生成基质220。容器组件240在靠近吸嘴部件210的一端设置为开口,容器组件240的另一端,即首先被刺穿部件110刺入的一端,以可被移除或破坏的形式密封载体230。优选地,容器组件240选用气溶胶生成基质220及气体不容易透过的材料,例如金属(例如铝箔)、塑料等。容器组件240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由多个部分相互组装而成的。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容器组件240的组装形式。

    具体地,容器组件240还包括可刺穿部分242。在装有载体230后可刺穿部分242能覆盖通孔232最先接触并被刺穿部件110刺入的一端,相当于容器组件240的下端,通孔232与容器组件240靠近吸嘴部件210的另一端面为开口。在使用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时,刺穿部件110刺穿可刺穿部分242,插入载体230的通孔232以形成空气通道。被刺穿的可刺穿部分242可以表现为破碎、撕裂、或脱落等状态。优选地,可刺穿部分242的周径大于或等于刺穿部件110的外径。容器组件240其他部分(除可刺穿部分242外)与可刺穿部分242的材质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材质。具体地,容器组件240整体可以由金属制成的水桶状结构,在通孔232最先接触刺穿部件110的一端,即水桶状结构的底部,覆盖设有刻痕的容器组件240作为可刺穿部分242,容器组件240被刺穿时可刺穿部分242沿刻痕方向撕裂。在另一实施例中,容器组件240在通孔232最先接触刺穿部件110的一端也具有开口或孔,可刺穿部分242为单独设置在该开口或孔处的易碎膜,优选的可以是金属制成的,如铝箔。

    作为替换方案,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位于容器组件240一端密封载体230的方式可以是设置可撕开密封件244,可撕开密封件244易被撕开,从而载体230的通孔232可以暴露出来而被刺穿部件110刺入。优选地,可撕开密封件244可以具有超出容器组件240边缘的突出部2442,以方便用户撕开。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载体230的两端非通孔232的部分由容器组件240覆盖,而在载体230的通孔232内表面设置可刺穿部分242,刺穿部件110插入载体230时刮破可刺穿部分242露出载体230。容器组件240也可以为两端都不密封的形态。

    吸嘴部件210用于过滤气溶胶以增加吸入体验,吸嘴部件210一端与容器组件240串联布置并彼此轴向对准,其另一端提供气溶胶出口,吸嘴部件210可以是柱状过滤嘴,其具体材料可以是醋酯纤维素丝束或棉料,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

    吸嘴部件210与容器组件240之间还可以设置其他一个或多个部件,这些部件可以包括气体收拢部件212,设置于容器组件240与吸嘴部件210之间,用于使通过气体收拢部件212的蒸发物与空气的混合物收拢、混合及降温。气体收拢部件212可以使由气溶胶生成基质220生成的蒸发物更好地与空气混合,并通过降温产生更饱满的气溶胶。优选地,容器组件240、气体收拢部件212与吸嘴部件210外形都是外径相同的圆柱体。具体地,气体收拢部件212可以为环柱体,其内径大于或等于刺穿部件110的外径。气体收拢部件212的材料可以采用金属或聚合物材料如聚乙烯、聚氯乙烯及聚丙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气体收拢部件212。

    如图4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刺穿部件110的顶部可以设置有突起112,用于更好地刺穿并插入载体230,也可以用于更好地刺穿容器组件240的可刺穿部分242。突起112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形状为锥形、椭球形和/或半圆球形的结构。突起112可以同刺穿部件110一体成型制成,也可以是分别制作后再固定连接起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突起112。

    再参阅图4,出气口118设置于刺穿部件110的侧壁,出气口118为气缝和气孔。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出气口118也可以只选用气缝或气孔中的一种形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出气口形式。气缝形式的出气口118的形状可以是长条形,或是曲线形状如S形或Y形。气孔形式的出气口118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出气口118与刺穿部件110侧壁的角度可以是垂直的,也可以是不垂直的(从截面图来看),可以容易理解,这会形成不同的出气角度。出气口118可以包括一个或是多个气缝和/或气孔,这些出气口118可以呈矩阵排列,也可以是其他不规则的排列方式。

    气溶胶生成系统10还包括加热部件120,加热部件120用于提供将气溶胶生成基质220由液态或固态转变为气态的热能。加热部件120可以具有多种形式,如将加热部件120设置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内,或是设置在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以例如感应加热的方式提供热能,又或是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及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都设置有加热部件120。如图5所示实施例,具体地,加热部件120包括电阻丝122。电阻丝122可以缠绕、镶刻或印刷在刺穿部件110上,同时在空腔114内也设置有电阻丝122,并且进一步的在刺穿部件110底部固定连接有圆形或方形的加热座124,电阻丝122固定在加热座124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或仅设置加热座124,电阻丝122还可以集成到刺穿部件110内。

    优选地,当加热部件120的形式包含电阻丝122集成在刺穿部件110内、电阻丝122设置在空腔114内或是单独设置有加热座124,这三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时,刺穿部件110包含导热材料,用于将加热部件120产生的热能传导至气溶胶生成基质220,导热材料可以包括:金属及碳纤维。而当加热部件120的形式为电阻丝122缠绕、镶刻或印刷在刺穿部件110的表面上时,刺穿部件110优选的包含低导热或绝热材料,以防止热量流失,低导热或绝热材料可以包括陶瓷。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气溶胶生成系统1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显示气溶胶生成制品200与气溶胶生成装置100配合后的剖面视图,其中刺穿部件110插入并穿过载体230的通孔232。如图6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包括供电部件130、隔热部件140及外壳150。供电部件130用于供电给加热部件120。隔热部件140设置于供电部件130与加热座124之间,用于减少加热温度对供电部件130的影响,隔热部件140还设置在加热座124与外壳150之间,防止外壳150温度过高影响握持。外壳150用于容纳上述部件。

    具体地,供电部件130可以是可重复充电的蓄电池,同时包括相应的充电、供电电路及元件,隔热部件140的材料可以采用多孔材料如泡沫塑料,也可以采用其他相同隔热功能的材料,外壳150可以由金属或塑料制成。在加热部件120为电阻丝122与刺穿部件110组合的实施方式中,隔热部件140还可以设置在刺穿部件110与供电部件130之间。

    如图6所示实施例,移除或破碎容器组件240首先被刺穿部件110刺入一端的密封,在刺穿部件110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后,刺穿部件110刺入容器组件240内并插入载体230的通孔232中,刺穿部件110的侧壁接触到载体230。而空气可以通过刺穿部件110底部设置的开口116流入,经由空腔114最终从出气口118流出而接触到载体230,并可以进一步的通过容器组件240上端流入吸嘴部件210。气溶胶生成基质220(图中未标示)在被加热后形成的蒸发物也会与由出气口118流出的空气混合。

    优选地,若刺穿部件110在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时具有超出载体230的部分,则该超出部分为封闭设置,在超出部分不设置出气口118。作为更优的实施例,出气口118仅设置在刺穿部件110与承载气溶胶形成基质220的载体230接触的区域。气缝形式的出气口118的纵向的最大长度小于或等于容器组件240或载体230的纵向最大长度。

    空气可以有多种方式汇聚到刺穿部件110的底部的开口116,在图6中,隔热部件140与加热座124都具有第一气道142,第一气道142顶部与刺穿部件110底部的开口116连通。同时外壳150底部设置有气孔300,供电部件130外侧设置有连通气孔300的第二气道132,同时第二气道132与第一气道142连通。空气可以由气孔300,经第二气道132、第一气道142、开口116及空腔114,并最终由出气口118流出。

    在如图7的实施例中,第一气道142由多个通道组合而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若不设置加热座124,第一气道142也可以仅设置在隔热部件140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二气道132,而是将气孔300设置在外壳150与隔热部件140接触的侧壁,第一气道142与气孔300直接连通。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气道132也可以设置在供电部件130内,而外壳150也可以在非底部的侧壁设置气孔300以流入空气。又或者在供电部件130内外都设有第二气道132,在外壳150的底部和侧壁都设有气孔300。在空气流经第二气道132及第一气道142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为供电部件130进行散热,以对供电部件130进行保护,维持供电部件130的性能稳定,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隔热部件140的降温效率,同时流经加热座124时还可以起到预热的作用。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移除或破碎容器组件240首先被刺穿部件110刺入一端的密封,将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插入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中,刺穿部件110插入载体230的通孔232中,刺穿部件110的侧壁与载体230接触,使得空气可由出气口118流入并接触载体230。随后加热部件120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加热载体230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220并使其蒸发,使用者在吸嘴部件210吸气,则从出气口118中流出的空气与气溶胶生成基质220的蒸发物混合,所产生的混合物进一步上升进入吸嘴部件210,在此过程中混合物会形成气溶胶。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用以限定,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所有这些修改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关 键  词:
    气溶胶 生成 装置 系统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气溶胶生成装置及系统.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746204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