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用翻炒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叶用翻炒机.pdf(10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381045.6 (22)申请日 2018.04.25 (71)申请人 贵州省凤冈县永田露茶业有限公司 地址 564204 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永安镇 田坝村 (72)发明人 陈其鹏 朱德洪 陈光敏 (74)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50217 代理人 蒙捷 (51)Int.Cl. A23F 3/06(2006.01) (54)发明名称 茶叶用翻炒机 (57)摘要 本专利公开了茶叶用翻炒机, 包括机座, 机 座上设有箱体和转动机构; 箱体上。
2、开设有进料口 和出料口; 箱体内还设有若干翻炒圆筒; 机座上 转动连接有若干联动轴, 每个联动轴上均设有弹 性棒, 弹性棒上铰接有第一摇臂和第二摇臂; 第 二摇臂上设有滑槽, 且滑槽上滑动连接有滑块; 滑块的顶部与第一摇臂铰接; 滑槽内设有加热电 阻丝; 翻炒圆筒内底部周向等距设有若干凸台; 翻炒圆筒的侧壁上设有若干活塞筒, 活塞筒内滑 动连接有活塞板; 活塞板与翻炒圆筒的侧壁之间 设有第一弹簧; 活塞筒的两侧均设有气孔, 且气 孔上设有挡网; 翻炒圆筒的底部设有滤网; 转动 机构上设有翻炒机构和联动机构。 本方案主要解 决了目前茶叶翻炒不均匀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C。
3、N 108617801 A 2018.10.09 CN 108617801 A 1.茶叶用翻炒机, 其特征在于: 包括机座, 所述机座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箱体和转动机 构; 所述箱体上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 且出料口上可拆卸连接有密封盖; 所述箱体内还设有 若干第一翻炒圆筒; 所述机座上转动连接有若干穿过箱体的联动轴, 每个所述联动轴均穿 过第一翻炒圆筒并设有弧形的弹性棒, 所述弹性棒从上至下依次铰接有第一摇臂和第二摇 臂, 所述第二摇臂与弹性棒远离联动轴的一端相抵; 所述第二摇臂上设有滑槽, 且滑槽上滑 动连接有滑块; 所述滑块的顶部与第一摇臂铰接; 所述滑槽的底部设有加热槽, 且加热槽内 设有加。
4、热电阻丝; 所述第一翻炒圆筒内底部周向等距设有若干与弹性棒相抵的凸台; 所述 第一翻炒圆筒的侧壁上设有若干活塞筒, 所述活塞筒内滑动连接有活塞板, 且活塞板位于 滑块的运动轨迹上; 所述活塞板与第一翻炒圆筒的侧壁之间设有第一弹簧; 所述活塞筒的 两侧均设有气孔, 且气孔上设有挡网; 所述第一翻炒圆筒的底部设有滤网; 所述转动机构上 设有穿过箱体的圆轴, 所述圆轴上设有第二翻炒圆筒; 所述第二翻炒圆筒上设有翻炒机构; 所述转动机构上设有带动若干联动轴转动的联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用翻炒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炒机构包括若干与第二翻 炒圆筒侧壁周向等距滑动连接的搅拌棒; 所述箱体。
5、的内壁上周向等距设有若干凸起, 且若 干凸起与箱体的内壁构成运动轨迹; 所述箱体的内壁上设有环槽, 且环槽设于运动轨迹上; 所述搅拌棒远离第二翻炒圆筒的一端与环槽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叶用翻炒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翻炒圆筒内设有竖向 槽, 所述竖向槽内滑动连接有斜楔块, 且竖向块与竖向槽之间设有第二弹簧; 所述斜楔块周 向设有弹性布, 且弹性布与第二翻炒圆筒的内壁固接; 所述搅拌棒上设有与斜楔块相匹配 的斜楔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茶叶用翻炒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机构为电机; 所述联动 机构包括主动锥齿轮、 辅助轴和皮带; 所述主动锥齿轮固接于电机的转轴上; 。
6、所述辅助轴与 机座转动连接, 所述辅助轴上设有与主动锥齿轮啮合的第一从动锥齿轮; 所述联动轴上设 有与第一从动锥齿轮啮合的第二从动锥齿轮; 所述皮带套接于若干联动轴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茶叶用翻炒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与箱体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茶叶用翻炒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台与第一翻炒圆筒一体成 型。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8617801 A 2 茶叶用翻炒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茶叶是一种传统的饮料原料, 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茶叶是以采摘生鲜茶树的嫩 芽为原料, 经过多道工序加。
7、工而成。 茶叶是著名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被称为 “东方饮料的 皇帝” 。 0003 在茶叶的诸多加工工序中, 炒茶尤为重要; 炒茶通常指茶叶加工过程中的炒青工 序, 它是利用微火在炒锅中使茶叶痿凋的手法, 该工序对茶叶品质有一定的影响。 现有的炒 茶方式通常是在炒锅内进行翻炒, 但实际操作过程中, 不能实现连续翻炒, 且翻炒不均匀, 使茶叶颜色不一, 将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茶叶用翻炒机, 以解决目前茶叶翻炒不均匀的问题。 0005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 茶叶用翻炒机, 包括机座, 所述机座 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箱体和转动机构; 所述箱。
8、体上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 且出料口上可拆卸 连接有密封盖; 所述箱体内还设有若干第一翻炒圆筒; 所述机座上转动连接有若干穿过箱 体的联动轴, 每个所述联动轴均穿过第一翻炒圆筒并设有弧形的弹性棒, 所述弹性棒从上 至下依次铰接有第一摇臂和第二摇臂, 所述第二摇臂与弹性棒远离联动轴的一端相抵; 所 述第二摇臂上设有滑槽, 且滑槽上滑动连接有滑块; 所述滑块的顶部与第一摇臂铰接; 所述 滑槽的底部设有加热槽, 且加热槽内设有加热电阻丝; 所述第一翻炒圆筒内底部周向等距 设有若干与弹性棒相抵的凸台; 所述第一翻炒圆筒的侧壁上设有若干活塞筒, 所述活塞筒 内滑动连接有活塞板, 且活塞板位于滑块的运动轨迹。
9、上; 所述活塞板与第一翻炒圆筒的侧 壁之间设有第一弹簧; 所述活塞筒的两侧均设有气孔, 且气孔上设有挡网; 所述第一翻炒圆 筒的底部设有滤网; 所述转动机构上设有穿过箱体的圆轴, 所述圆轴上设有第二翻炒圆筒; 所述第二翻炒圆筒上设有翻炒机构; 所述转动机构上设有带动若干联动轴转动的联动机 构。 0006 基础方案的原理: 操作时, 将密封盖与出料口连接, 实现出料口的密封; 向进料口 内添加茶叶, 使得茶叶位于第一翻炒圆筒内。 0007 转动机构通过联动机构实现联动轴的转动, 联动轴带动弹性棒在第一翻炒圆筒内 转动, 既能实现对茶叶的搅拌, 还能带动弹性棒在凸台的作用下作收缩、 伸展往复运动;。
10、 第 二摇臂在弹性棒的作用下往复摆动, 使得第一摇臂带动滑块沿滑槽的路径作往复运动, 即 加热槽间歇与第一翻炒圆筒内部相通, 使得加热电阻丝产生的热量可作用于第一翻炒圆筒 和箱体内; 通过热量对第一翻炒圆筒内的茶叶进行稳定、 缓慢的加热。 0008 滑块的移动还能推动活塞板沿活塞筒的路径移动, 使得活塞筒内产生气流, 气流 从两侧的气孔喷出作用于第一翻炒圆筒内, 使得第一翻炒圆筒内的茶叶翻滚, 加强茶叶的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8617801 A 3 翻炒效果, 以此实现茶叶的初次翻炒。 0009 茶叶经过一端时间的烘干后体积缩小, 茶叶会经滤网掉落至第二翻炒圆筒内; 第 二翻。
11、炒圆筒在转动机构的作用下转动, 配合翻炒机构可对第二翻炒圆筒内的茶叶再次进行 翻炒处理, 再次加强了对茶叶的翻炒效果, 实现茶叶的精翻炒; 通过两次翻炒处理, 使得茶 叶的翻炒、 受热更均匀, 也保证了茶叶颜色的统一。 0010 基础方案的优点: 0011 1、 本方案可对茶叶实现两次翻炒处理(在加热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作用下), 第一次 翻炒处理: 通过搅拌棒实现对茶叶的搅拌; 搅拌棒的收缩、 伸展往复运动可实现第二摇臂的 往复摆动, 以此带动滑块推动活塞板在活塞筒内移动, 使得活塞筒内产生气流并从气孔喷 出, 气流喷出作用于第一翻炒圆筒内, 使得茶叶在翻滚; 第二次: 通过转动的第二翻炒圆筒 。
12、配合翻炒机构可实现对茶叶的再次翻炒处理(即精翻炒); 相较于目前茶叶的翻炒处理, 本 方案通过两次对茶叶的翻炒处理, 有效提高了对茶叶的翻炒效果, 也使得茶叶的翻炒、 受热 更均匀, 保证了茶叶颜色的统一。 0012 2、 弹性棒在凸台的作用下实现收缩、 伸展往复运动可加强对茶叶的翻炒效果; 第 一摇臂带动滑块沿滑槽的路径作往复运动也能加强对茶叶的翻炒效果; 第二摇臂在弹性棒 的带动下往复摆动也能加强对茶叶的翻炒效果。 0013 3、 加热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既能用于第一翻炒圆筒内茶叶的加热, 也能用于第二翻 炒圆筒内的加热, 实现一物双用; 另外, 加热电阻丝在滑块的作用下间歇提供热量, 避免了。
13、 茶叶的加热过度而导致的茶叶损坏。 0014 进一步, 所述翻炒机构包括若干与第二翻炒圆筒侧壁周向等距滑动连接的搅拌 棒; 所述箱体的内壁上周向等距设有若干凸起, 且若干凸起与箱体的内壁构成运动轨迹; 所 述箱体的内壁上设有环槽, 且环槽设于运动轨迹上; 所述搅拌棒远离第二翻炒圆筒的一端 与环槽滑动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 转动机构带动第二翻炒圆筒在箱体内转动, 使得搅拌棒沿 环槽的路径移动, 搅拌棒在凸起的作用下作往复运动, 以此实现对第二翻炒圆筒内茶叶的 翻炒, 进而加强对茶叶的翻炒效果。 0015 进一步, 所述第二翻炒圆筒内设有竖向槽, 所述竖向槽内滑动连接有斜楔块, 且竖 向块与竖向槽。
14、之间设有第二弹簧; 所述斜楔块周向设有弹性布, 且弹性布与第二翻炒圆筒 的内壁固接; 所述搅拌棒上设有与斜楔块相匹配的斜楔面; 通过上述设置, 搅拌棒上的斜楔 面挤压斜楔块时, 使得斜楔块沿竖向槽的路径向上移动, 斜楔块拉动弹性布并使得弹性布 展平, 可将弹性布上的茶叶弹起, 进而加强对茶叶的翻炒效果。 0016 进一步, 所述转动机构为电机; 所述联动机构包括主动锥齿轮、 辅助轴和皮带; 所 述主动锥齿轮固接于电机的转轴上; 所述辅助轴与机座转动连接, 所述辅助轴上设有与主 动锥齿轮啮合的第一从动锥齿轮; 所述联动轴上设有与第一从动锥齿轮啮合的第二从动锥 齿轮; 所述皮带套接于若干联动轴上;。
15、 通过上述设置, 利用电机的转轴带动主动锥齿轮转 动, 主动锥齿轮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 第一锥齿轮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 通过皮带实现所有 联动轴的转动, 结构简单、 实用。 0017 进一步, 所述凸起与箱体一体成型; 通过上述设置, 一体成型的结构稳定性更高。 0018 进一步, 所述凸台与第一翻炒圆筒一体成型; 通过上述设置, 一体成型的结构稳定 性更高。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108617801 A 4 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发明茶叶用翻炒机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0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0021 图3为第一摇臂与第二摇臂连接的局部剖视图; 0022 图4为凸台与。
16、第一翻炒圆筒连接的俯视图; 0023 图5为凸起与第二翻炒圆筒连接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5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机座1、 箱体2、 进料口3、 出料口4、 密封盖5、 第一翻 炒圆筒6、 联动轴7、 弹性棒8、 第一摇臂9、 第二摇臂10、 滑槽11、 滑块12、 加热槽13、 加热电阻 丝14、 凸台15、 活塞筒16、 活塞板17、 第一弹簧18、 气孔19、 挡网20、 滤网21、 圆轴22、 第二翻炒 圆筒23、 搅拌棒24、 凸起25、 环槽26、 竖向槽27、 斜楔块28、 第二弹簧29、 弹性布30、 电机31、。
17、 主 动锥齿轮32、 辅助轴33、 皮带34、 第一从动锥齿轮35、 第二从动锥齿轮36。 0026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 茶叶用翻炒机, 包括机座1, 机座1从上至下依次 设置有箱体2和电机31; 箱体2上开设有进料口3和出料口4, 且出料口4上螺纹连接有密封盖 5。 箱体2内还固接有若干第一翻炒圆筒6; 机座1上转动连接有若干穿过箱体2的联动轴7, 每 个联动轴7均穿过第一翻炒圆筒6并固接有弧形的弹性棒8; 弹性棒8从上至下依次铰接有第 一摇臂9和第二摇臂10, 第二摇臂10与弹性棒8的底部相抵; 如附图3所示, 第二摇臂10上开 设有滑槽11, 且滑槽11上滑动连接有滑块12。
18、; 滑块12的顶部与第一摇臂9铰接; 滑槽11的底 部开设有加热槽13, 且加热槽13内安装有加热电阻丝14。 0027 如附图4所示, 第一翻炒圆筒6内底部周向等距设有若干与弹性棒8相抵的凸台15, 且若干凸台15与第一翻炒圆筒6一体成型; 第一翻炒圆筒6的侧壁上固接有若干活塞筒16, 活塞筒16内滑动连接有活塞板17, 且活塞板17位于滑块12的运动轨迹上; 活塞板17与第一 翻炒圆筒6的侧壁之间固接有第一弹簧18; 活塞筒16的两侧均开设有气孔19, 且气孔19上设 置有挡网20; 第一翻炒圆筒6的底部设置有滤网21。 0028 电机31的转轴上焊接有穿过箱体2的圆轴22, 圆轴22上固。
19、接有第二翻炒圆筒23; 第 二翻炒圆筒23上周向等距滑动连接有若干搅拌棒24; 结合附图5所示, 箱体2的内壁上周向 等距设置有若干凸起25, 且若干凸起25与箱体2的内壁一体成型, 若干凸起25与箱体2的内 壁构成运动轨迹; 箱体2的内壁上开设有环槽26, 且环槽26设于运动轨迹上; 搅拌棒24远离 第二翻炒圆筒23的一端与环槽26滑动连接。 0029 第二翻炒圆筒23内开设有竖向槽27, 竖向槽27内滑动连接有斜楔块28, 且竖向块 与竖向槽27之间固接有第二弹簧29; 斜楔块28周向固接有弹性布30, 弹性布30与第二翻炒 圆筒23的内壁固接, 且弹性布30处于未展开状态; 搅拌棒24上。
20、设置有与斜楔块28相匹配的 斜楔面。 0030 电机31上设有带动若干联动轴7转动的联动机构; 联动机构包括主动锥齿轮32、 辅 助轴33和皮带34; 主动锥齿轮32固接于电机31的转轴上; 辅助轴33与机座1转动连接, 辅助 轴33上固接有与主动锥齿轮32啮合的第一从动锥齿轮35; 联动轴7上固接有与第一从动锥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8617801 A 5 齿轮35啮合的第二从动锥齿轮36; 皮带34套接于若干联动轴7上。 0031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操作时, 将密封盖5与出料口4连接, 实现出料口4的密封; 向进 料口3内添加茶叶, 使得茶叶位于第一翻炒圆筒6内。 003。
21、2 利用电机31的转轴带动主动锥齿轮32转动, 主动锥齿轮32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 第一锥齿轮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 通过皮带34实现所有联动轴7的转动, 联动轴7带动弹性 棒8在第一翻炒圆筒6内转动, 既能实现对茶叶的搅拌, 还能带动弹性棒8在凸台15的作用下 作收缩、 伸展往复运动; 第二摇臂10在弹性棒8的作用下往复摆动, 使得第一摇臂9带动滑块 12沿滑槽11的路径作往复运动, 即加热槽13间歇与第一翻炒圆筒6内部相通, 使得加热电阻 丝14产生的热量可作用于第一翻炒圆筒6和箱体2内; 通过热量对第一翻炒圆筒6内的茶叶 进行稳定、 缓慢的加热。 0033 滑块12的移动还能推动活塞板17。
22、沿活塞筒16的路径移动, 使得活塞筒16内产生气 流, 气流从两侧的气孔19喷出作用于第一翻炒圆筒6内, 使得第一翻炒圆筒6内的茶叶翻滚, 加强茶叶的翻炒效果, 以此实现茶叶的初次翻炒。 0034 茶叶经过一端时间的烘干后体积缩小, 茶叶会经滤网21掉落至第二翻炒圆筒23 内; 第二翻炒圆筒23在电机31转轴的作用下转动, 使得搅拌棒24沿环槽26的路径移动, 搅拌 棒24在凸起25的作用下作往复运动, 以此实现对第二翻炒圆筒23内茶叶的翻炒, 再次加强 了对茶叶的翻炒效果, 实现茶叶的精翻炒; 搅拌棒24上的斜楔面挤压斜楔块28时, 使得斜楔 块28沿竖向槽27的路径向上移动, 斜楔块28拉。
23、动弹性布30并使得弹性布30展平, 可将弹性 布30上的茶叶弹起, 进而加强对茶叶的翻炒效果。 通过两次翻炒处理, 使得茶叶的翻炒、 受 热更均匀, 也保证了茶叶颜色的统一。 0035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 未作过多描述。 应当指出,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 还 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 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 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 说明书 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8617801 A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4 页 7 CN 108617801 A 7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4 页 8 CN 108617801 A 8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4 页 9 CN 108617801 A 9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4/4 页 10 CN 108617801 A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