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一种包含分子标志物的食用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

  • 上传人:大师****2
  • 文档编号:7410398
  • 上传时间:2019-10-08
  • 格式:PDF
  • 页数:10
  • 大小:617.78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454659.5

    申请日:

    20121113

    公开号:

    CN103798414B

    公开日:

    20160330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23D7/04,A23D9/04,G01N30/02

    主分类号:

    A23D7/04,A23D9/04,G01N30/02

    申请人:

    杨晓林,孙旭东,李东亮

    发明人:

    杨晓林,孙旭东,李东亮

    地址:

    100044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7楼1704室

    优先权:

    CN201210454659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瑞恒信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李渤;张伟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含分子标志物的食用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食用油包含浓度为1~80μg/ml的原花青素。该食用油可用于方便、准确检测其是否经烹饪和/或热回收处理,所述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测定食用油样品中实际原花青素浓度(PT)及实际花青素浓度(AT);(2)分别比较实际原花青素浓度(PT)与理论原花青素浓度(PE),实际花青素浓度(AT)与理论花青素浓度(AE),并分别计算实际原花青素浓度(PT)与实际花青素浓度(AT)的比值、理论原花青素浓度(PE)与理论花青素浓度(AE)的比值,确定是否食用油经烹饪和/或热回收处理。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检测经烹饪和/或热回收处理的食用油的方法,所述食用油包含浓度为1~80μg/ml的原花青素,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测定食用油中实际原花青素浓度(P)及实际花青素浓度(A);和(2)分别比较实际原花青素浓度(P)与理论原花青素浓度(P)、实际花青素浓度(A)与理论花青素浓度(A),并分别计算实际原花青素浓度(P)与实际花青素浓度(A)的比值、理论原花青素浓度(P)与理论花青素浓度(A)的比值,判定所述食用油是否经烹饪和/或热回收处理;具体判定模式如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用油包含浓度为2~20μg/ml的原花青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测定方法为比色法、薄层色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定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条件包括:色谱柱为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的反相色谱柱;柱温为35℃;紫外检测波长为525nm;流动相为体积比为73:13:6:8的水、甲醇、异丙醇和10%甲酸水溶液的混合流动相;流动相流速为1.0ml/分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包括以下步骤:(1)样品提取依据待测物中理论原花青素浓度确定样品采集量,使其理论含量为800μg,向该待测物样品加入等量无水甲醇,充分震荡混合后离心或静置分层,吸取甲醇部分为样品提取液,将样品提取液定容至10ml;若样品提取液体积大于10ml,则用真空或加热法浓缩;(2)提取回收率参考品取与上述采集量相同的待测物样品,分别投放与理论原花青素浓度和理论花青素浓度相当的原花青素纯品和花青素纯品,以作为提取回收率参考品;并与上述样品同样处理,得到提取回收率参考液;(3)制备浓度参考品原花青素浓度参考品:取7管10ml无水甲醇,加入原花青素纯品的甲醇母液,使其浓度分别为0、5、10、20、40、80、160μg/ml;花青素浓度参考品:取7管10ml无水甲醇,加入花青素纯品的甲醇母液,使其浓度分别为0、0.625、1.25、2.5、5、10、20μg/ml;(4)原花青素水解取1ml上述样品提取液、提取回收率参考液及原花青素浓度参考品,分别加入6.0ml体积比为95:5的正丁醇和12mol/L盐酸的混合液及0.2ml2%硫酸铁铵的2mol/L盐酸溶液,密闭加热至100℃持续45分钟,冷却备用;(5)色谱条件色谱柱为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的反相色谱柱;柱温为35℃;紫外检测波长为525nm;流动相为体积比为73:13:6:8的水、甲醇、异丙醇和10%甲酸水溶液的混合流动相;流动相流速为1.0ml/分钟;(6)检测与结果计算a.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中的总花青素浓度以经过上述水解步骤后的原花青素浓度参考品为标准,检测经上述水解步骤后的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分别得到其总花青素浓度;b.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中的花青素浓度未经上述水解步骤的样品提取液、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以及花青素浓度参考品中加入终浓度为1%的甲酸后分别检测,从而得到其花青素浓度;若提取液或提取回收率参考液的测值超过参考品范围,稀释5~10倍后再测定;c.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中的原花青素浓度提取液及参考液中原花青素浓度=总花青素浓度-花青素浓度d.样品及提取回收率参考品中原花青素表观浓度和花青素表观浓度表观浓度=提取液或参考液中浓度÷样品采集的毫升数×10e.原花青素提取回收率和花青素提取回收率回收率=(提取回收率参考品表观浓度-样品表观浓度)÷投放浓度×100%f.样品中原花青素实际浓度和花青素实际浓度实际浓度=表观浓度÷回收率。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安全检验领域,涉及一种包含分子标志物的食用油及 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涉及一种包含可用于判定食用油是否经过烹 饪和/或热回收处理的分子标志物的食用油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通 过该分子标志物检测经过烹饪和/热回收处理的食用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由家庭厨房和小作坊承担的食品加工已经完全 实现了全产业链的精细分工和工业化、规模化大生产。这在极大地提 高了社会运行效率、提升生活品质、把普通民众从繁重的家庭劳动中 解放出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有关食品 卫生监管的议题更是被社会广泛关注,甚至上升到食品安全的高度。 其中,经热回收工艺处理的或烹饪后残留的植物油重新非法流入食品 加工领域的事件更是影响恶劣,不仅威胁到人民健康,还引发了社会 恐慌,严重打击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必将影响相关行业的健 康发展。

    由于这种所谓“地沟油”的原材料的来源及其主要生产工艺均与正常 食用植物油生产很相似,现有技术中能够进行检测的“地沟油”主要 成分也与正常食用植物油没有明显区别,加上不同原材料品种、不同 生产工艺,乃至不同生产批次的正常食用植物油中上述成分含量也存 在较大差异,因此,目前国内外专家和相关机构尚不能提供检测这种 伪劣产品的成熟技术手段。

    显然,导致上述技术瓶颈的根本原因在于:经热回收工艺处理或烹饪 后残留的植物油中缺乏明确、稳定的标志,导致单纯利用传统的物理 、化学和生化分析技术手段进行检测缺乏可靠的检测指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率先提出了在正常食品生产中 添加分子标志物的全新思路,该分子标志物会在烹饪或热回收过程中 发生化学结构变化。因此,只要检测这种分子的结构变化,就可以明 确了解该待测样品是否经历了烹饪或热回收过程,这是通过检测标志 物含量从而便捷、准确地监控食品质量和生产工艺的全新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食用油,该食用油包含浓度为1~80μg/ml 的原花青素。优选地,该食用油包含浓度为2~20μg/ml的原花青素。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食用油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向食用油中添加原花青素和/或包含原花青素的原料, 使得食用油包含浓度为1~80μg/ml的原花青素。

    优选地,上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食用油中添加原花青素和/或 包含原花青素的原料,使得食用油包含浓度为2~20μg/ml的原花青素 。

    在上述制备方法中,优选地,所述原花青素为食品级原花青素;所述 包含原花青素的原料可以选自包含原花青素的植物油和包含原花青素 的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冷榨葡萄籽油。

    由于相关法规和产品强制标准的限制,在食品及其原材料中加入外来 物质必须严格遵循特定的技术要求,如添加物的机体代谢及安全性评 价实验、人体安全摄入量及添加浓度依据、大规模的人群长期干预实 验等。显然,要通过如此浩繁的筛选和评价过程,其人力、物力、财 力、时间等成本付出和所承担的失败风险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因此, 要以较小的成本和在较短的时间内,按照上述思路解决这一重大技术 瓶颈,最理想的途径就是在现有的食品添加剂、营养素,乃至食品天 然有效成分中寻找这样的分子标志物。

    本发明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筛选终于发现:原花青素(proanthocyan idins,CASNo.4852-22-6,结构见下式I)作为在食用植物及植物油 中天然大量存在的高效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以及其分解产物花 青素(anthocyanins,CASNo.528-58-5,结构见下式II)就是这 样一对理想的分子标志物。

    其基本技术原理如下:如果食用植物油中含有一定量的原花青素,由 于原花青素会在烹饪以及废弃后的热回收工艺中经历加热环境时分解 为花青素,因此可通过测定二者含量及其比例变化判定该检测样品是 否经过了上述烹饪、废弃以及热回收过程。

    但是,由于大部分正常食用植物油中原花青素含量较低,且不同原材 料 品种、不同生产工艺,乃至不同生产批次产品中原花青素的含量差异 很大,因此,难以确立统一的检测和判定标准。

    为此,本发明的技术要点之一在于:通过正常食用植物油生产工艺获 得成品油,在出厂前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之一或全部,使其含有一定浓 度的原花青素(该浓度称为初始原花青素浓度P0):

    (1)直接添加食用级原花青素产品或含有较高浓度原花青素的可食用 物。

    (2)添加富含原花青素的特定食用植物油,如冷榨葡萄籽油等,这完 全等同于普通食用调和植物油的生产工艺。

    初始原花青素浓度(P0)的确定原则为:

    (1)完全满足现有分析技术的可检测范围要求。

    (2)以原花青素在食用植物油有效期内的自然降解速度为依据,为在 整个有效期内充分满足上述第1条要求而设定一个宽容度。

    (3)考虑生产成本。

    初始原花青素浓度的具体数值,可以由政府监管部门统一设定;也可 由生产企业按照不同原材料品种、不同生产工艺,乃至不同生产批次 产品分别确定,从而建立各自独特的分子标志物系统。

    此后,由于原花青素会在烹饪以及废弃后的热回收工艺中经历加热环 境时分解为花青素,相关技术检测部门就可以通过测定样品中原花青 素含量、以及原花青素与花青素含量比例,判定该检测样品是否经过 了烹饪、废弃以及热回收过程。

    为避免成品油中天然的内源性花青素干扰,必要时可在成品油出厂前 测定初始花青素浓度(A0),并评估其对于上述检测结果的干扰程度 。

    综上以上因素,本发明经过实验研究确定,食用油包含浓度为1~80μ g/ml,优选为2~20μg/ml的原花青素可满足上述要求,该种食用油在 经过烹饪和/或热处理回收能够被方便、有效地检测。

    至于原花青素与花青素的测定方法,可采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如:比 色法、薄层法、色谱法等;也可以通过制备原花青素及花青素抗体建 立免疫分析方法,从而创造出更高灵敏度、更简单快速的现场检测技 术。

    由于本发明中作为分子标志物的原花青素和花青素均是食用植物及植 物油中天然存在的物质,不仅无需进行机体代谢及安全性评价、人体 安全摄入量及添加浓度测算、大规模的人群长期干预实验以及相应的 申报审批等程序;而且由于其生物体内的抗氧化作用较维生素C和维生 素E高数倍以上,可有效预防、阻断和终止活性氧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 氧化链式反应,防止人体的氧化损伤,从而具有明显的抗衰老效应, 并对肿瘤、脑硬化、脑萎缩等 多种疾病有防治作用,因此还有助于提高食用植物油的营养和保健价 值。

    至此,我们就建立了一套鉴别经热回收工艺处理的或烹饪后残留植物 油的分子标志物系统及其相应的技术方法。而且,该方法的另一个重 大优势还在于:即使不法造假分子掌握了在成品油中添加原花青素的 技术细节,但因不可能清除回收油中已大量生成的花青素,所以也无 法掩盖事实真相。同时,该系统还可用于鉴别普通非回收植物油假冒 的名牌食用植物油。

    再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经烹饪和/或热回收处理的上述食用 油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测定食用油中实际原花青素浓度(PT)及实际花青素浓度(AT) ;

    (2)分别比较实际原花青素浓度(PT)与理论原花青素浓度(PE)、 实际花青素浓度(AT)与理论花青素浓度(AE),并分别计算实际原 花青素浓度(PT)与实际花青素浓度(AT)的比值、理论原花青素浓 度(PE)与理论花青素浓度(AE)的比值,判定所述食用油是否经烹 饪和/或热回收处理。

    具体判定方式是:首先以待测产品初始原花青素浓度(P0)以及检测 日期至标示出厂日期间的实际时间差为依据,按照自然降解速度折算 出该样品的理论原花青素浓度(PE)和理论花青素浓度(AE)。而后 通过测定样品得到实际原花青素浓度(PT)及实际花青素浓度(AT) 。具体判定模式如下:

    序号 原花青素 花青素 原花青素/花青素 判定结论 1 PT≈PE AT≈AE PT/AT≈PE/AE 合格正品 2 PT≈PE AT<AE PT/AT>PE/AE 合格正品 3 PT≈PE AT>AE PT/AT<PE/AE 加原花青素的回收油 4 PT<PE AT≈AE PT/AT<PE/AE 未加原花青素的非回收油 5 PT<PE AT<AE PT/AT≈PE/AE 未加原花青素的非回收油 6 PT<PE AT>AE PT/AT<PE/AE 未加原花青素的回收油 7 PT>PE AT≈AE PT/AT>PE/AE 加原花青素的非回收油 8 PT>PE AT<AE PT/AT>PE/AE 加原花青素的非回收油 9 PT>PE AT>AE PT/AT≈PE/AE 加原花青素的回收油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1)中的测定方法为比色法、薄层色谱法或 高效液相色谱法,优选为高效液相色谱法。

    优选地,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条件包括:

    色谱柱为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的反相色谱柱;柱温为35℃ ;紫外检测波长为525nm;流动相为体积比为73:13:6:8的水、甲醇 、异丙醇和10%甲酸水溶液的混合流动相;流动相流速为1.0ml/分钟。

    更优选地,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样品提取

    依据待测物中理论原花青素浓度确定样品采集量,使其理论含量为80 0μg,向该待测物的样品加入等量无水甲醇,充分震荡混合后离心或 静置分层,吸取甲醇部分为样品提取液,将样品提取液定容至10ml; 若样品提取液体积大于10ml,则用真空或加热法浓缩;

    (2)提取回收率参考品

    取与上述采集量相同的待测物样品,分别投放与理论原花青素浓度和 理论花青素浓度相当的原花青素纯品和花青素纯品,以作为提取回收 率参考品;并与上述样品同样处理,得到提取回收率参考液;

    (3)制备浓度参考品

    原花青素浓度参考品:取7管10ml无水甲醇,加入原花青素纯品的甲醇 母液,使其浓度分别为0、5、10、20、40、80、160μg/ml;

    花青素浓度参考品:取7管10ml无水甲醇,加入花青素纯品的甲醇母液 ,使其浓度分别为0、0.625、1.25、2.5、5、10、20μg/ml;

    (4)原花青素水解

    取1ml上述样品提取液、提取回收率参考液及原花青素浓度参考品,分 别加入6.0ml体积比为95:5的正丁醇和12mol/L盐酸的混合液及0.2ml 2%硫酸铁铵的2mol/L盐酸溶液,密闭加热至100℃持续45分钟,冷却 备用;

    (5)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的反相色谱柱;柱温为35℃ ;紫外检测波长为525nm;流动相为体积比为73:13:6:8的水、甲醇 、异丙醇和10%甲酸水溶液的混合流动相;流动相流速为1.0ml/分钟;

    (6)检测与结果计算

    a.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中的总花青素浓度

    以经过上述水解步骤后的原花青素浓度参考品为标准,检测经上述水 解步骤后的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分别得到其总花青素浓 度;

    b.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中的花青素浓度

    未经上述水解步骤的样品提取液、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以及花青素浓度 参考品中加入终浓度为1%的甲酸后分别检测,从而得到其花青素浓度 。若提取液或提取回收率参考液的测值超过参考品范围,稀释5~10倍 后再测定;

    c.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中的原花青素浓度

    提取液及参考液中原花青素浓度=总花青素浓度-花青素浓度

    d.样品及提取回收率参考品中原花青素表观浓度和花青素表观浓度

    表观浓度=提取液或参考液中浓度÷样品采集量(ml)×10

    e.原花青素提取回收率和花青素提取回收率

    回收率=(提取回收率参考品表观浓度-样品表观浓度)÷投放浓度 ×100%

    f.样品中原花青素实际浓度和花青素实际浓度

    实际浓度=表观浓度÷回收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应当理解,下述实施例仅用于 说明本发明,而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成品食用大豆油加入一定比例冷榨葡萄籽油,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得其 原花青素浓度为2.5μg/ml(P0);同时,测得花青素浓度为0.03μg /ml(A0),据此可认为该初始花青素浓度对于今后检测结果的干扰程 度可以忽略。

    取部分上述食用油经高温煎炒、废弃堆放三天、加热回收、脱水、过 滤后获得回收油,测得其原花青素浓度0.07μg/ml(PT)、花青素浓 度2.32μg/ml(AT)。

    而检测正常储存条件下的同期上述食用油,发现其原花青素和花青素 浓度均没有明显变化。因此,PE≈P0;AE≈A0。

    因此,PT<PE、AT>AE、PT/AT<PE/AE,按照本发明说明书中的相关 判定模式6,该样品被成功地判定为未加原花青素的回收油。

    其中,原花青素和花青素的浓度测定原理和具体方法如下:

    1、原理:样品中的原花青素经甲醇提取,通过酸性条件下加热生成深 红色花青素。

    2、方法

    (1)样品提取

    依据待测物中理论原花青素浓度确定样品采集量,使其理论含量约80 0μg,将该待测样品加入等量无水甲醇,充分震荡混合后离心或静置 分层,吸取甲醇部分为样品提取液。若样品提取液体积大于10ml,则 用真空或加热法浓缩。将样品提取液定容至10ml。

    (2)提取回收率参考品

    取与上述采集量相同的待测样品,分别投放与理论原花青素浓度和理 论花青素浓度相当的原花青素纯品和花青素纯品,以作为提取回收率 参考 品;并与上述样品同样处理,得到提取回收率参考液。

    (3)浓度参考品

    原花青素浓度参考品:

    取7管10ml无水甲醇,加入原花青素纯品的甲醇母液,使其浓度分别为 :0、5、10、20、40、80、160μg/ml。

    花青素浓度参考品:

    取7管10ml无水甲醇,加入花青素纯品的甲醇母液,使其浓度分别为: 0、0.625、1.25、2.5、5、10、20μg/ml。

    (4)原花青素水解

    取1ml上述样品提取液、提取回收率参考液及原花青素浓度参考品,分 别加入6.0ml正丁醇和12mol/L盐酸的混合液(体积比=95:5)及0.2ml 2%硫酸铁铵的盐酸(2mol/L)溶液,密闭加热至100℃达45分钟,冷 却备用。

    (5)色谱条件

    色谱柱:岛津Shim-pakCLC-ODS4.6×150mm

    柱温:35℃

    检测器:紫外检测器(525nm)

    流动相:水:甲醇:异丙醇:10%甲酸(体积比=73:13:6:8)

    流速:1.0ml/分钟

    (6)检测与结果计算

    a.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中的总花青素浓度:

    以经过上述水解步骤后的原花青素浓度参考品为标准,检测经上述水 解步骤后的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分别得到其总花青素浓 度(即花青素与原花青素浓度之和)。

    b.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中的花青素浓度:

    未经上述水解步骤的样品提取液、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以及花青素浓度 参考品中加入终浓度为1%的甲酸后分别检测,从而得到其花青素浓度 。若提取液或提取回收率参考液的测值超过参考品范围,可稀释5~10 倍后再测定。

    c.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中的原花青素浓度:

    提取液及参考液中原花青素浓度=总花青素浓度-花青素浓度

    d.样品及提取回收率参考品中原花青素表观浓度和花青素表观浓度 :

    表观浓度=提取液或参考液中浓度÷样品采集量(ml)×10

    e.原花青素提取回收率和花青素提取回收率:

    回收率=(提取回收率参考品表观浓度-样品表观浓度)÷投放浓度 ×100%

    f.样品中原花青素实际浓度和花青素实际浓度

    实际浓度=表观浓度÷回收率。

    关 键  词:
    一种 包含 分子 标志 食用油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包含分子标志物的食用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741039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