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含分子标志物的食用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包含分子标志物的食用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10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210454659.5 (22)申请日 2012.11.13 A23D 7/04(2006.01) A23D 9/04(2006.01) G01N 30/02(2006.01) (73)专利权人 杨晓林 地址 100044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 17 楼 1704 室 专利权人 孙旭东 李东亮 (72)发明人 杨晓林 孙旭东 李东亮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瑞恒信达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 ( 普通合伙 ) 11382 代理人 李渤 张伟 CN 102146317 A,2011.08.10, CN 102042962 A,2011。
2、.05.04, CN 1344499 A,2002.04.17, CN 102539639 A,2012.07.04, CN 102297908 A,2011.12.28, 邵丽丽 刘志杰 . 原花青素的研究 .黑龙江科技信 息 .2011,( 第 4 期 ),35. (54) 发明名称 一种包含分子标志物的食用油及其制备方法 和应用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含分子标志物的食用 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该食用油包含浓度为 180g/ml 的原花青素。该食用油可用于方便、 准确检测其是否经烹饪和 / 或热回收处理, 所述 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测定食用油样品中 实际原花青素浓度。
3、 (PT) 及实际花青素浓度 (AT) ; (2) 分别比较实际原花青素浓度 (PT) 与理论原花 青素浓度 (PE) , 实际花青素浓度 (AT) 与理论花青 素浓度 (AE) , 并分别计算实际原花青素浓度 (PT) 与实际花青素浓度 (AT) 的比值、 理论原花青素浓 度 (PE) 与理论花青素浓度 (AE) 的比值, 确定是否 食用油经烹饪和 / 或热回收处理。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叶青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CN 103798414 B 2016.03.30 CN 103798414 B 1/。
4、2 页 2 1.一种检测经烹饪和 / 或热回收处理的食用油的方法, 所述食用油包含浓度为 1 80g/ml 的原花青素,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1) 测定食用油中实际原花青素浓度 (PT) 及实际花青素浓度 (AT) ; 和 (2) 分别比较实际原花青素浓度 (PT) 与理论原花青素浓度 (PE)、 实际花青素浓度 (AT) 与理论花青素浓度 (AE), 并分别计算实际原花青素浓度 (PT) 与实际花青素浓度 (AT) 的比 值、 理论原花青素浓度 (PE) 与理论花青素浓度 (AE) 的比值, 判定所述食用油是否经烹饪和 / 或热回收处理 ; 具体判定模式如下 : 序号原花青素花青素原花。
5、青素 / 花青素判定结论 1PT PEAT AEPT/AT PE/AE合格正品 2PT PEAT AEPT/AT PE/AE合格正品 3PT PEAT AEPT/AT PE/AE加原花青素的回收油 4PT PEAT AEPT/AT PE/AE未加原花青素的非回收油 5PT PEAT AEPT/AT PE/AE未加原花青素的非回收油 6PT PEAT AEPT/AT PE/AE未加原花青素的回收油 7PT PEAT AEPT/AT PE/AE加原花青素的非回收油 8PT PEAT AEPT/AT PE/AE加原花青素的非回收油 9PT PEAT AEPT/AT PE/AE加原花青素的回收油 2.。
6、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食用油包含浓度为 2 20g/ml 的 原花青素。 3.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1) 中的测定方法为比色 法、 薄层色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 4.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定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 5.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条件包括 : 色谱柱为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的反相色谱柱 ; 柱温为 35 ; 紫外检测波长 为525nm ; 流动相为体积比为73 : 13 : 6 : 8的水、 甲醇、 异丙醇和10甲酸水溶液的混合流动 。
7、相 ; 流动相流速为 1.0ml/ 分钟。 6.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包括以下步骤 : (1) 样品提取 依据待测物中理论原花青素浓度确定样品采集量, 使其理论含量为 800g, 向该待测 物样品加入等量无水甲醇, 充分震荡混合后离心或静置分层, 吸取甲醇部分为样品提取液, 将样品提取液定容至 10ml ; 若样品提取液体积大于 10ml, 则用真空或加热法浓缩 ; (2) 提取回收率参考品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798414 B 2 2/2 页 3 取与上述采集量相同的待测物样品, 分别投放与理论原花青素浓度和理论花青素浓度 相当的原花青素。
8、纯品和花青素纯品, 以作为提取回收率参考品 ; 并与上述样品同样处理, 得 到提取回收率参考液 ; (3) 制备浓度参考品 原花青素浓度参考品 : 取7管10ml无水甲醇, 加入原花青素纯品的甲醇母液, 使其浓度 分别为 0、 5、 10、 20、 40、 80、 160g/ml ; 花青素浓度参考品 : 取7管10ml无水甲醇, 加入花青素纯品的甲醇母液, 使其浓度分别 为 0、 0.625、 1.25、 2.5、 5、 10、 20g/ml ; (4) 原花青素水解 取1ml上述样品提取液、 提取回收率参考液及原花青素浓度参考品, 分别加入6.0ml体 积比为 95 : 5 的正丁醇和 1。
9、2mol/L 盐酸的混合液及 0.2ml2硫酸铁铵的 2mol/L 盐酸溶液, 密闭加热至 100持续 45 分钟, 冷却备用 ; (5)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的反相色谱柱 ; 柱温为 35 ; 紫外检测波长 为525nm ; 流动相为体积比为73 : 13 : 6 : 8的水、 甲醇、 异丙醇和10甲酸水溶液的混合流动 相 ; 流动相流速为 1.0ml/ 分钟 ; (6) 检测与结果计算 a. 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中的总花青素浓度 以经过上述水解步骤后的原花青素浓度参考品为标准, 检测经上述水解步骤后的样品 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 分别得到其总花青素浓度。
10、 ; b. 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中的花青素浓度 未经上述水解步骤的样品提取液、 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以及花青素浓度参考品中加入终 浓度为 1的甲酸后分别检测, 从而得到其花青素浓度 ; 若提取液或提取回收率参考液的 测值超过参考品范围, 稀释 5 10 倍后再测定 ; c. 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中的原花青素浓度 提取液及参考液中原花青素浓度总花青素浓度花青素浓度 d. 样品及提取回收率参考品中原花青素表观浓度和花青素表观浓度 表观浓度提取液或参考液中浓度 样品采集的毫升数 10 e. 原花青素提取回收率和花青素提取回收率 回收率 ( 提取回收率参考品表观浓度样品表观浓度 ) 投放浓。
11、度 100 f. 样品中原花青素实际浓度和花青素实际浓度 实际浓度表观浓度 回收率。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798414 B 3 1/7 页 4 一种包含分子标志物的食用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食品安全检验领域, 涉及一种包含分子标志物的食用油及其制备方法 和应用, 具体涉及一种包含可用于判定食用油是否经过烹饪和 / 或热回收处理的分子标志 物的食用油及其制备方法, 以及一种通过该分子标志物检测经过烹饪和 / 热回收处理的食 用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现代社会中, 传统的由家庭厨房和小作坊承担的食品加工已经完全实现了全产 业链的精细分工和工业化、。
12、 规模化大生产。这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运行效率、 提升生活品 质、 把普通民众从繁重的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 别是有关食品卫生监管的议题更是被社会广泛关注, 甚至上升到食品安全的高度。 其中, 经 热回收工艺处理的或烹饪后残留的植物油重新非法流入食品加工领域的事件更是影响恶 劣, 不仅威胁到人民健康, 还引发了社会恐慌, 严重打击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 必将 影响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 0003 由于这种所谓 “地沟油” 的原材料的来源及其主要生产工艺均与正常食用植物油 生产很相似, 现有技术中能够进行检测的 “地沟油” 主要成分也与正常食用植物油没有明。
13、显 区别, 加上不同原材料品种、 不同生产工艺, 乃至不同生产批次的正常食用植物油中上述成 分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 目前国内外专家和相关机构尚不能提供检测这种伪劣产品 的成熟技术手段。 0004 显然, 导致上述技术瓶颈的根本原因在于 : 经热回收工艺处理或烹饪后残留的植 物油中缺乏明确、 稳定的标志, 导致单纯利用传统的物理、 化学和生化分析技术手段进行检 测缺乏可靠的检测指标。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率先提出了在正常食品生产中添加分子标 志物的全新思路, 该分子标志物会在烹饪或热回收过程中发生化学结构变化。 因此, 只要检 测这种分子的结构变化, 。
14、就可以明确了解该待测样品是否经历了烹饪或热回收过程, 这是 通过检测标志物含量从而便捷、 准确地监控食品质量和生产工艺的全新技术方案。 0006 一方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食用油, 该食用油包含浓度为 180g/ml 的原花青 素。优选地, 该食用油包含浓度为 220g/ml 的原花青素。 0007 另一方面,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食用油的制备方法, 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 步骤 : 向食用油中添加原花青素和 / 或包含原花青素的原料, 使得食用油包含浓度为 180g/ml 的原花青素。 0008 优选地, 上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向食用油中添加原花青素和 / 或包含原花 青素的原料, 使。
15、得食用油包含浓度为 220g/ml 的原花青素。 0009 在上述制备方法中, 优选地, 所述原花青素为食品级原花青素 ; 所述包含原花青素 说 明 书 CN 103798414 B 4 2/7 页 5 的原料可以选自包含原花青素的植物油和包含原花青素的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 选为冷榨葡萄籽油。 0010 由于相关法规和产品强制标准的限制, 在食品及其原材料中加入外来物质必须严 格遵循特定的技术要求, 如添加物的机体代谢及安全性评价实验、 人体安全摄入量及添加 浓度依据、 大规模的人群长期干预实验等。显然, 要通过如此浩繁的筛选和评价过程, 其人 力、 物力、 财力、 时间等成本付出和。
16、所承担的失败风险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 要以较小的 成本和在较短的时间内, 按照上述思路解决这一重大技术瓶颈, 最理想的途径就是在现有 的食品添加剂、 营养素, 乃至食品天然有效成分中寻找这样的分子标志物。 0011 本发明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筛选终于发现 : 原花青素 (proanthocyanidins, CAS No.4852-22-6, 结构见下式 I) 作为在食用植物及植物油中天然大量存在的高效自由基清除 剂和抗氧化剂, 以及其分解产物花青素 (anthocyanins, CAS No. 528-58-5, 结构见下式II) 就是这样一对理想的分子标志物。 0012 0013 其基。
17、本技术原理如下 : 如果食用植物油中含有一定量的原花青素, 由于原花青素 会在烹饪以及废弃后的热回收工艺中经历加热环境时分解为花青素, 因此可通过测定二者 含量及其比例变化判定该检测样品是否经过了上述烹饪、 废弃以及热回收过程。 0014 但是, 由于大部分正常食用植物油中原花青素含量较低, 且不同原材料品种、 不同 生产工艺, 乃至不同生产批次产品中原花青素的含量差异很大, 因此, 难以确立统一的检测 和判定标准。 0015 为此, 本发明的技术要点之一在于 : 通过正常食用植物油生产工艺获得成品油, 在 出厂前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之一或全部, 使其含有一定浓度的原花青素 (该浓度称为初始原 花。
18、青素浓度 P0) : 0016 (1) 直接添加食用级原花青素产品或含有较高浓度原花青素的可食用物。 0017 (2) 添加富含原花青素的特定食用植物油, 如冷榨葡萄籽油等, 这完全等同于普通 食用调和植物油的生产工艺。 0018 初始原花青素浓度 (P0) 的确定原则为 : 0019 (1) 完全满足现有分析技术的可检测范围要求。 0020 (2) 以原花青素在食用植物油有效期内的自然降解速度为依据, 为在整个有效期 内充分满足上述第 1 条要求而设定一个宽容度。 0021 (3) 考虑生产成本。 说 明 书 CN 103798414 B 5 3/7 页 6 0022 初始原花青素浓度的具体。
19、数值, 可以由政府监管部门统一设定 ; 也可由生产企业 按照不同原材料品种、 不同生产工艺, 乃至不同生产批次产品分别确定, 从而建立各自独特 的分子标志物系统。 0023 此后, 由于原花青素会在烹饪以及废弃后的热回收工艺中经历加热环境时分解为 花青素, 相关技术检测部门就可以通过测定样品中原花青素含量、 以及原花青素与花青素 含量比例, 判定该检测样品是否经过了烹饪、 废弃以及热回收过程。 0024 为避免成品油中天然的内源性花青素干扰, 必要时可在成品油出厂前测定初始花 青素浓度 (A0) , 并评估其对于上述检测结果的干扰程度。 0025 综上以上因素, 本发明经过实验研究确定, 食用。
20、油包含浓度为180g/ml, 优选为 220g/ml 的原花青素可满足上述要求, 该种食用油在经过烹饪和 / 或热处理回收能够被 方便、 有效地检测。 0026 至于原花青素与花青素的测定方法, 可采用现有的成熟技术, 如 : 比色法、 薄层法、 色谱法等 ; 也可以通过制备原花青素及花青素抗体建立免疫分析方法, 从而创造出更高灵 敏度、 更简单快速的现场检测技术。 0027 由于本发明中作为分子标志物的原花青素和花青素均是食用植物及植物油中天 然存在的物质, 不仅无需进行机体代谢及安全性评价、 人体安全摄入量及添加浓度测算、 大 规模的人群长期干预实验以及相应的申报审批等程序 ; 而且由于其。
21、生物体内的抗氧化作用 较维生素C和维生素E高数倍以上, 可有效预防、 阻断和终止活性氧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 化链式反应, 防止人体的氧化损伤, 从而具有明显的抗衰老效应, 并对肿瘤、 脑硬化、 脑萎缩 等多种疾病有防治作用, 因此还有助于提高食用植物油的营养和保健价值。 0028 至此, 我们就建立了一套鉴别经热回收工艺处理的或烹饪后残留植物油的分子标 志物系统及其相应的技术方法。 而且, 该方法的另一个重大优势还在于 : 即使不法造假分子 掌握了在成品油中添加原花青素的技术细节, 但因不可能清除回收油中已大量生成的花青 素, 所以也无法掩盖事实真相。 同时, 该系统还可用于鉴别普通非回收植物。
22、油假冒的名牌食 用植物油。 0029 再一方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经烹饪和 / 或热回收处理的上述食用油的方 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0030 (1) 测定食用油中实际原花青素浓度 (PT) 及实际花青素浓度 (AT) ; 0031 (2) 分别比较实际原花青素浓度 (PT) 与理论原花青素浓度 (PE) 、 实际花青素浓度 (AT) 与理论花青素浓度 (AE) , 并分别计算实际原花青素浓度 (PT) 与实际花青素浓度 (AT) 的 比值、 理论原花青素浓度 (PE) 与理论花青素浓度 (AE) 的比值, 判定所述食用油是否经烹饪 和 / 或热回收处理。 0032 具体判定方式是 。
23、: 首先以待测产品初始原花青素浓度 (P0) 以及检测日期至标示出 厂日期间的实际时间差为依据, 按照自然降解速度折算出该样品的理论原花青素浓度 (PE) 和理论花青素浓度 (AE) 。而后通过测定样品得到实际原花青素浓度 (PT) 及实际花青素浓度 (AT) 。具体判定模式如下 : 0033 序号原花青素花青素原花青素 / 花青素判定结论 说 明 书 CN 103798414 B 6 4/7 页 7 1PT PEAT AEPT/AT PE/AE合格正品 2PT PEAT AEPT/AT PE/AE合格正品 3PT PEAT AEPT/AT PE/AE加原花青素的回收油 4PT PEAT AE。
24、PT/AT PE/AE未加原花青素的非回收油 5PT PEAT AEPT/AT PE/AE未加原花青素的非回收油 6PT PEAT AEPT/AT PE/AE未加原花青素的回收油 7PT PEAT AEPT/AT PE/AE加原花青素的非回收油 8PT PEAT AEPT/AT PE/AE加原花青素的非回收油 9PT PEAT AEPT/AT PE/AE加原花青素的回收油 0034 在上述方法中, 所述步骤 (1) 中的测定方法为比色法、 薄层色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 法, 优选为高效液相色谱法。 0035 优选地, 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条件包括 : 0036 色谱柱为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
25、的反相色谱柱 ; 柱温为 35 ; 紫外检测 波长为 525nm ; 流动相为体积比为 73 : 13 : 6 : 8 的水、 甲醇、 异丙醇和 10% 甲酸水溶液的混合 流动相 ; 流动相流速为 1.0ml/ 分钟。 0037 更优选地, 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包括以下步骤 : 0038 (1) 样品提取 0039 依据待测物中理论原花青素浓度确定样品采集量, 使其理论含量为 800g, 向该 待测物的样品加入等量无水甲醇, 充分震荡混合后离心或静置分层, 吸取甲醇部分为样品 提取液, 将样品提取液定容至 10ml ; 若样品提取液体积大于 10ml, 则用真空或加热法浓缩 ; 0040 (2)。
26、 提取回收率参考品 0041 取与上述采集量相同的待测物样品, 分别投放与理论原花青素浓度和理论花青素 浓度相当的原花青素纯品和花青素纯品, 以作为提取回收率参考品 ; 并与上述样品同样处 理, 得到提取回收率参考液 ; 0042 (3) 制备浓度参考品 0043 原花青素浓度参考品 : 取7管10ml无水甲醇, 加入原花青素纯品的甲醇母液, 使其 浓度分别为 0、 5、 10、 20、 40、 80、 160g/ml ; 0044 花青素浓度参考品 : 取7管10ml无水甲醇, 加入花青素纯品的甲醇母液, 使其浓度 分别为 0、 0.625、 1.25、 2.5、 5、 10、 20g/ml。
27、 ; 0045 (4) 原花青素水解 0046 取 1ml 上述样品提取液、 提取回收率参考液及原花青素浓度参考品, 分别加入 6.0ml体积比为95 : 5的正丁醇和12mol/L盐酸的混合液及0.2ml 2%硫酸铁铵的2mol/L盐 酸溶液, 密闭加热至 100持续 45 分钟, 冷却备用 ; 说 明 书 CN 103798414 B 7 5/7 页 8 0047 (5) 色谱条件 0048 色谱柱为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的反相色谱柱 ; 柱温为 35 ; 紫外检测 波长为 525nm ; 流动相为体积比为 73 : 13 : 6 : 8 的水、 甲醇、 异丙醇和 10% 甲酸水溶液。
28、的混合 流动相 ; 流动相流速为 1.0ml/ 分钟 ; 0049 (6) 检测与结果计算 0050 a. 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中的总花青素浓度 0051 以经过上述水解步骤后的原花青素浓度参考品为标准, 检测经上述水解步骤后的 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 分别得到其总花青素浓度 ; 0052 b. 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中的花青素浓度 0053 未经上述水解步骤的样品提取液、 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以及花青素浓度参考品中加 入终浓度为 1% 的甲酸后分别检测, 从而得到其花青素浓度。若提取液或提取回收率参考液 的测值超过参考品范围, 稀释 510 倍后再测定 ; 0054 c. 。
29、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中的原花青素浓度 0055 提取液及参考液中原花青素浓度总花青素浓度花青素浓度 0056 d. 样品及提取回收率参考品中原花青素表观浓度和花青素表观浓度 0057 表观浓度提取液或参考液中浓度 样品采集量 (ml) 10 0058 e. 原花青素提取回收率和花青素提取回收率 0059 回收率 (提取回收率参考品表观浓度样品表观浓度) 投放浓度 100% 0060 f. 样品中原花青素实际浓度和花青素实际浓度 0061 实际浓度表观浓度 回收率。 具体实施方式 0062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 应当理解, 下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 而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
30、发明的范围。 0063 实施例 1 0064 成品食用大豆油加入一定比例冷榨葡萄籽油, 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得其原花青素浓 度为 2.5g/ml(P0) ; 同时, 测得花青素浓度为 0.03g/ml(A0) , 据此可认为该初始花青素 浓度对于今后检测结果的干扰程度可以忽略。 0065 取部分上述食用油经高温煎炒、 废弃堆放三天、 加热回收、 脱水、 过滤后获得回收 油, 测得其原花青素浓度 0.07g/ml(PT) 、 花青素浓度 2.32g/ml(AT) 。 0066 而检测正常储存条件下的同期上述食用油, 发现其原花青素和花青素浓度均没有 明显变化。因此, PE P 0; AE A0。 0。
31、067 因此, PT P E、 AT AE、 PT/AT PE/AE, 按照本发明说明书中的相关判定模式 6, 该 样品被成功地判定为未加原花青素的回收油。 0068 其中, 原花青素和花青素的浓度测定原理和具体方法如下 : 0069 1、 原理 : 样品中的原花青素经甲醇提取, 通过酸性条件下加热生成深红色花青素。 0070 2、 方法 0071 (1) 样品提取 0072 依据待测物中理论原花青素浓度确定样品采集量, 使其理论含量约 800g, 将该 说 明 书 CN 103798414 B 8 6/7 页 9 待测样品加入等量无水甲醇, 充分震荡混合后离心或静置分层, 吸取甲醇部分为样品。
32、提取 液。若样品提取液体积大于 10ml, 则用真空或加热法浓缩。将样品提取液定容至 10ml。 0073 (2) 提取回收率参考品 0074 取与上述采集量相同的待测样品, 分别投放与理论原花青素浓度和理论花青素浓 度相当的原花青素纯品和花青素纯品, 以作为提取回收率参考品 ; 并与上述样品同样处理, 得到提取回收率参考液。 0075 (3) 浓度参考品 0076 原花青素浓度参考品 : 0077 取 7 管 10ml 无水甲醇, 加入原花青素纯品的甲醇母液, 使其浓度分别为 : 0、 5、 10、 20、 40、 80、 160g/ml。 0078 花青素浓度参考品 : 0079 取 7 。
33、管 10ml 无水甲醇, 加入花青素纯品的甲醇母液, 使其浓度分别为 : 0、 0.625、 1.25、 2.5、 5、 10、 20g/ml。 0080 (4) 原花青素水解 0081 取 1ml 上述样品提取液、 提取回收率参考液及原花青素浓度参考品, 分别加入 6.0ml正丁醇和12mol/L盐酸的混合液 (体积比=95:5) 及0.2ml 2%硫酸铁铵的盐酸 (2mol/ L) 溶液, 密闭加热至 100达 45 分钟, 冷却备用。 0082 (5) 色谱条件 0083 色谱柱 : 岛津 Shim-pak CLC-ODS 4.6150mm 0084 柱温 : 35 0085 检测器 :。
34、 紫外检测器 (525nm) 0086 流动相 : 水 : 甲醇 : 异丙醇 : 10% 甲酸 (体积比 =73 : 13 : 6 : 8) 0087 流速 : 1.0ml/ 分钟 0088 (6) 检测与结果计算 0089 a. 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中的总花青素浓度 : 0090 以经过上述水解步骤后的原花青素浓度参考品为标准, 检测经上述水解步骤后的 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 分别得到其总花青素浓度 (即花青素与原花青素浓度之 和) 。 0091 b. 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中的花青素浓度 : 0092 未经上述水解步骤的样品提取液、 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以及花青素浓度参考。
35、品中加 入终浓度为 1% 的甲酸后分别检测, 从而得到其花青素浓度。若提取液或提取回收率参考液 的测值超过参考品范围, 可稀释 510 倍后再测定。 0093 c. 样品提取液及提取回收率参考液中的原花青素浓度 : 0094 提取液及参考液中原花青素浓度总花青素浓度花青素浓度 0095 d. 样品及提取回收率参考品中原花青素表观浓度和花青素表观浓度 : 0096 表观浓度提取液或参考液中浓度 样品采集量 (ml) 10 0097 e. 原花青素提取回收率和花青素提取回收率 : 0098 回收率 (提取回收率参考品表观浓度样品表观浓度) 投放浓度 100% 0099 f. 样品中原花青素实际浓度和花青素实际浓度 说 明 书 CN 103798414 B 9 7/7 页 10 0100 实际浓度表观浓度 回收率。 说 明 书 CN 103798414 B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