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坐具.pdf

  • 上传人:三**
  • 文档编号:7395281
  • 上传时间:2019-10-07
  • 格式:PDF
  • 页数:14
  • 大小:681.75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10495.4

    申请日:

    20100803

    公开号:

    CN102018381A

    公开日:

    20110420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47C1/034,A47C7/50

    主分类号:

    A47C1/034,A47C7/50

    申请人:

    金特克-解决方案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M·菲舍尔

    地址:

    德国里特贝格

    优先权:

    102009037162.1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李永波;汲长志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坐具,包括主体段、腿部段和在腿部段上可摆动地铰接的末段,其可从第一功能状态转入第二功能状态。设置了可围绕在主体段侧位置固定的第一摆动轴相对主体段摆动且可围绕在腿部段侧位置固定的第二摆动轴相对腿部段摆动的第一连接件,且设置了可相对主体段移动的控制杆用于使坐具从第一功能状态转入第二功能状态。控制杆通过至少三个导向系统相对分别配设的配合部件得到引导。至少一个第一导向系统配设于作为配合部件的主体段,至少一个第三导向系统配设于作为配合部件的腿部段或连接件。用来控制末段位置的控制件铰接在控制杆上的铰接点处。导向系统构造成当控制杆从初始位置转入终点位置时,铰接点相对主体段沿行非直线的运动路径。

    权利要求书

    1.坐具(10),包括-主体段(20),在其顶面上设置有座面(22a),-腿部段(50),在其顶面上设置有第一腿部支承面(52a),以及-以能够摆动的方式铰接在腿部段(50)上的末段(70),在其顶面上设置有第二腿部支承面(72a),所述坐具(10)能够从腿部段(50)和末段(70)处在收存位置的第一功能状态转入腿部段(50)和末段(70)处在功能位置的第二功能状态,其特征在于,-设置了能够围绕在主体段侧位置固定的第一摆动轴(32a)相对于主体段(20)摆动、并且能够围绕在腿部段侧位置固定的第二摆动轴(32b)相对于腿部段(50)摆动的第一连接件(30),并且-设置了能够相对于主体段(20)从初始位置朝向终点位置移动的控制杆(80),该控制杆被设置用于使得坐具(10)从第一功能状态转入第二功能状态,其中-控制杆(80)能够通过至少三个导向系统(82,84,86)相对于来自由主体段(20)、腿部段(50)和连接件(30,40)所构成的组合之中的分别配设的配合部件(20,30)得到引导,-至少一个第一导向系统(82,84)配设于作为配合部件的主体段(20),并且至少一个第三导向系统(86)配设于作为配合部件的腿部段或者连接件(30),-用来控制末段(70)相对于腿部段(50)的位置的控制件(90)铰接在控制杆(80)上的铰接点(92a)处,并且-导向系统(82,84,86)被如此构造,以致于当控制杆(80)从其初始位置转入其终点位置时,铰接点(92a)相对于主体段沿行非直线的运动路径(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导向系统(82,84,86)被如此构造,以致于铰接点(92a)在控制杆(80)从其初始位置转入其终点位置时首先下降,然后升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腿部段(50)通过能独立于控制杆发挥作用的强制导向系统(30,40)相对于主体段(20)得到引导,通过该强制导向系统规定收存位置与功能位置之间的预定的运动过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强制导向系统(30,40)由第一连接件(30)以及第二连接件(40)构成,第二连接件(40)能够围绕在主体段侧位置固定的第三摆动轴(42a)相对于主体段(20)摆动,并且能够围绕在腿部段侧位置固定的第四摆动轴(42b)相对于腿部段(50)摆动。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导向系统(82,84)配设于主体段(20)。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导向系统(82,84,86)分别作为这样的导向系统(82,84,86)构成,其-包括导轨(82a,84a,86a)和能够沿着导轨(82a,84a,86a)平移运动的导向滑块(84a,84b,86b),或者-包括在配合部件和控制杆上能够摆动地铰接的导向杆。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设置了末段杆(90),所述末段杆一方面在控制杆(80)上且另一方面在末段(70)上能够摆动地铰接。 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在主体段、腿部段(50)以及/或者末段(70)上设置了至少局部呈空心型材状的支承结构(64,56,74,76),在该支持结构上有-固定于配合部件上的、至少一个导向系统(86)的部件(86b),-第一、第二、第三和/或者第四摆动轴(32b,42b),以及/或者-末段(70)的摆动轴(72)。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和/或第二连接件(40)至少局部被设计成空心型材形式。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坐具,包括在其顶面配有座面的主体段、在其顶面配有第一腿部支承面的腿部段、以及以能够摆动的方式铰接在腿部段上并且在其顶面配有第二腿部支承面的末段。所述坐具可以从腿部段和末段处在收存位置中的第一功能状态转入到腿部段和末段均在功能位置中的第二功能状态。

    现有技术

    例如DE 37 18 645 C2就公开了这样一种坐具。按照其附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所述,使用了水平引导的推动件以用于将围绕在腿部段侧和主体段侧位置固定的摆动轴铰接在主体段上的腿部段转入到功能状态之中。当腿部支承面到达了功能位置时,可通过推动件间接使得末段摆动。

    由于腿部段摆动轴相对于主体段和腿部段位置固定,因此只有当腿部段构造得特别薄时,才能使用所述的系统。此外还必须将该摆动轴布置在相当高的位置,才能使得末段安全经过底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对这种坐具加以改进,使其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

    按照本发明所述,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为:设置了能够围绕在主体段侧位置固定的第一摆动轴相对于主体段摆动、并且能够围绕在腿部段侧位置固定的第二摆动轴相对于腿部段摆动的第一连接件;并且设置了能够相对于主体段从初始位置朝向终点位置移动的控制杆,该控制杆用于使得坐具从第一功能状态转入到第二功能状态。此外控制杆通过至少三个导向系统相对于来自由主体段、腿部段和连接件所构成的组合之中的分别配设的配合部件得到引导,至少一个第一导向系统配设于作为配合部件的主体段,并且至少一个第三导向系统配设于作为配合部件的腿部段或者连接件,用来控制末段相对于腿部段的位置的控制件铰接在控制杆上的铰接点处,且导向系统均被如此构造,以致于当控制杆从其初始位置转入到其终点位置时,铰接点相对于主体段沿行非直线的运动路径。

    可以通过利用相隔一定距离的摆动轴铰接在主体段和腿部段上的第一连接件,使得厚度较大尤其是具有较厚衬垫的腿部段以没有碰撞的方式从主体段下方的收存位置进入在主体段前方的功能位置之中。可通过控制杆执行该操作,即将控制杆从对应于第一功能状态的初始位置一直移动到对应于第二功能状态的终点位置之中。可以采用手动操作的控制杆,也可代之以通过电机移动的控制杆。除此之外,也可以将控制杆与靠背相对于主体段的摆动位置以及/或者主体段与底架之间的相对位置联系起来,从而可在移动控制杆的同时调整靠背或者主体段的位置。

    控制杆通过三个导向系统得到引导,第一和第二导向系统已然共同完全规定了用于控制末段的铰接点的非直线的运动路径。当控制杆从其初始位置移动到其终点位置时,安装于腿部段或连接件上的第三导向系统就会使得腿部段转入功能位置。

    末段从其收存位置移动到其功能位置是通过移动安置于控制杆上的铰接点进行的,该铰接点通过至少一个控制件确定末段相对于腿部段的相对位置。由于该铰接点的运动路径不呈直线,因此铰接点可以分阶段并且至少大致跟从第三导向系统的配合部件的运动,从而使得铰接点与第三导向系统配合部件的相对位置在第一运动阶段没有多大变化。由于该相对位置对于末段与腿部段的相对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可以使得末段在第一运动阶段期间几乎不相对于腿部段运动,并且只有在随后的运动阶段、在腿部段几乎已经到达其功能位置之时起才相对于腿部段运动。

    优选对导向系统进行如此设计,以致于铰接点在控制杆从其初始位置转入到其终点位置时首先下降,然后升高,以此复制连接件或者腿部段的运动。

    腿部段优选通过能独立于控制杆发挥作用的强制导向系统相对于主体段得到引导,通过该强制导向系统规定收存位置与功能位置之间的预定的运动过程。该强制导向系统应可在没有安装控制杆的情况下适当规定腿部段的运动过程,使得第一连接件相对于主体段的每一个摆动位置均对应于一个以机械方式强制腿部段相对于第一连接件摆动的位置。适宜采用以下方式实现这一点:采用能够围绕在主体段侧位置固定的第三摆动轴相对于主体段摆动、并且能够围绕在腿部段侧位置固定的第四摆动轴相对于腿部段摆动的第二连接件。

    特别有益的实施方式是将第一和第二导向系统配设于主体段,这样可以简化坐具的设计,因为第一和第二导向系统安装于共同的配合部件上,从而不必考虑从第一功能状态转入到第二功能状态的过程中配合部件的移动。

    但也可以将第二导向系统设置在另一个配合部件上,例如在第二连接件、腿部段或者第一连接件上。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第二导向系统如此地在由此规定的控制杆相对于第二控制系统配合部件的运动进行设计,以致于能够将在坐具转入其第二功能状态时配合部件的相对运动考虑在内。

    本发明所述的导向系统指的是在没有直接将控制杆铰接在配合部件上的情况下,能够使得控制杆上相应参考点相对于配合部件上导向系统专属参考点具有规定运动路径的一种系统。控制杆侧的参考点彼此相隔一定距离,使得第一和第二导向系统足以按照上述方式将控制杆在其初始位置和终点位置之间的任何位置均配有控制杆的某一个相应方位。

    优选将一个或多个导向系统设计成滑块导向系统或者滑槽导向系统形式,这样一种系统包括导轨和能够沿着导轨平移的导向滑块,尤其可以将所述导轨设计成长孔状的导向滑槽形式。可选择将导轨置于控制杆上,或者置于配合部件上。导向滑块在最为简单的情况下是在导轨中得到引导的销轴。也可以将能够在导轨上滚动的滑块或者能够相对直线伸缩的元件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滑槽导向系统或滑块导向系统。

    导向系统也可以包括在配合部件和控制杆上可以摆动地铰接的导向杆,从而使其在控制杆上的铰接点能够围绕配合部件上的铰接点作圆弧形运动。

    在最为简单的优选情况下,控制杆与末段之间的作用联接被这样设计,即,设置末段杆,其一方面铰接在控制杆上,另一方面能够摆动地铰接在末段上。这样就使得控制杆能够非常直接地影响末段相对于腿部段的位置。

    此外还适宜在主体段、腿部段和/或者末段上设置至少局部呈空心型材状的支承结构,在该支承结构上有固定于配合部件上的导向系统之一的部件、第一摆动轴、第二摆动轴、第三摆动轴以及/或者第四摆动轴以及/或者末段的摆动轴。可以用金属空心型材构成所述的空心型材状支承结构。就末段和腿部段而言,特别适宜使用一种U形型材,通过安装于腿部段或末段的底板上的方式将其封闭。空心型材状的支承结构可产生很高的抗扭强度,从而即使腿部段或末段受到不对称重力作用,也不会引起强烈扭曲。优选将支承结构居中置于主体段、腿部段或末段上,空心型材形状所确定的横断面适宜小于相应分段的宽度的30%,尤其20%。这样就使得使用者无法从常规观察角度看见支承结构。

    还可以使得第一和/或者第二连接件至少局部呈空心型材形状,如此同样也能实现很高的抗扭强度。

    尤其就所述的这种支承结构而言,但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支承结构,首选方式是将各种不同的机械部件至少部分尤其是双份的控制杆、导向系统以及连接件相互呈镜像排列在支承结构两侧。

    附图说明

    关于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特征,除了可参阅相关权利要求之外,也可参阅以下对本发明的一种首选实施例以及一种变型方案所作的说明,以下将根据附图对此进行详细解释。相关附图如下:

    附图1~4所示为本发明所述坐具从第一功能状态直至第二功能状态的各种不同阶段,均为侧视图,并且包括配件的展示,以及

    附图5为附图~4所示坐具的配件的从斜下方观察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1~4所示为本发明所述坐具的主要部件,附图1a和1b所示为第一功能状态,附图4a和4b所示为第二功能状态。用″a″标识的附图均为侧视图,用″b″标识的附图均为从斜上方观察坐具配件的视图。

    从斜视图可以看出,坐具机械系统的几个部件相隔一定距离双重布置在坐具横向方向1c。如附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机械系统主要用来使得部件仅仅在坐具竖轴1a与坐具纵轴1b所展开的平面中移动,为了简化起见,仅对这些执行相同运动过程的双份部件的其中一组进行描述。

    首先根据附图1a解释主要的部件。坐具10具有一个底架12,上面安装有固定的或者可移动的主体段20,软衬垫22的顶面构成座面22a。紧邻该主体段20后侧的是一个靠背段14,附图1a所示的靠背段以及底架12仅供解释之用。

    在坐具纵向紧邻主体段前侧的是一个腿部段50和一个末段70,当坐具如附图1a所示处在第一功能状态时,腿部段和末段均处在收存位置。为了便于理解,在附图1a、2a、3a中以虚线表示相应的功能位置50′、70′。腿部段50和末段70同样具有软衬垫52、72,在其顶面上各有一个腿部支承面52a、72a。

    通过两个刚性连接件30、40使得腿部段50可以相对于主体段20运动。第一连接件30可以围绕在主体段侧位置固定的第一摆动轴32a相对于主体段20摆动,并且可以围绕在腿部段侧位置固定的第二摆动轴32b相对于腿部段50摆动。第二连接件40可以围绕在主体段侧位置固定的第三摆动轴42a相对于主体段20摆动,并且可以围绕在腿部段侧位置固定的第四摆动轴42b相对于腿部段50摆动。采用将腿部段50双重连接到主体段20上的方式,并且选择摆动轴32a、32b、42a、42b相互间的距离,就能使得腿部段50相对于主体段20得到完全引导。腿部段50因此只能沿着所规定的路径朝向功能位置50′方向运动,且腿部段50的每一个位置也对应于腿部段50的强制摆动位置。

    末段70可以围绕相对于腿部段50并且相对于末段70位置固定的末段摆动轴72相对于腿部段50摆动。

    采用一根控制杆80和一根末段杆90控制从附图1a和1b所示第一功能状态转入到附图4a和4b所示第二功能状态的过程。控制杆80可用来使得坐具基本上朝向附图2a中箭头2所指方向向前移动转入第二功能状态,为此可通过两个导向系统82、84引导控制杆相对于主体段20运动。通过第三导向系统86引导控制杆相对于第一连接件40运动。

    分别通过在主体段侧位置固定的导向滑槽82a、84a和控制杆上的销轴82b、84b构成导向系统82、84,销轴82b、84b伸入到滑槽82a、84a之中,并且只能在这些滑槽82a、84a之内移动。也可以将滑槽82a、84a设计成连续的滑槽形式。同样也可以按照一种图中没有绘出的实施方式,将滑槽置于控制杆80上,而销轴则固定在主体段上。

    滑槽82a、84a的形状经过适当设计,使得控制杆80在向前运动时前端下降。以下还将对此进行详细解释。

    同样也可通过导向滑槽86a以及在导向滑槽86a范围内运动的销轴86b构成第三导向系统86,所述销轴86b设置在控制杆侧。

    滑槽86a被置于第一连接件30上,从而一方面可在控制杆80的前端与销轴86b之间另一方面在所述前端与连接件30之间进行有限的平移运动。

    此外在销轴86b范围内还有一个摆动轴92a,末端杆90可以围绕该摆动轴相对于控制杆80摆动。末端杆90的对面一端可以围绕固定在末段70上的摆动轴90b摆动。

    如上所述,坐具10在附图1a所示的状态下处在第一功能状态,其腿部段50以及末段70各自处在主体段20下方的收存位置之中,在第一功能状态下可以像沙发椅一样使用坐具10。

    使控制杆80朝向箭头2向前运动,即可使得坐具转入第二功能状态,并且因此而转入舒适位置,腿部段50和末段70这时各自处在功能位置50′、70′之中。例如可通过附图1b中所示的线性致动器24进行该操作。结合附图5解释的是替代实施方式。

    从附图2a和2b所示的中间状态可以看出,控制杆80的运动与连接件30、40的双杠杆结构相结合可使得腿部段50首先向前运动,同时使得腿部段50摆动。由于摆动轴32a、32b、42a、42b的相对位置处在附图1a所示的初始状态,因此在达到附图2a和2b的中间状态之前,腿部段50不会在坐具的竖轴方向1a向上显著抬高。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得腿部段侧的摆动轴32b、42b在第一运动阶段下降直到附图2a和2b所示的状态。

    通过使得销轴86b紧压在设置在第一连接件30上的导向滑槽86a上,能够通过第三导向系统86迫使腿部段50运动。由于末段杆90铰接在控制件80上,以上已经提及的控制杆80的前端下降动作使得末段杆90的前摆动轴92b首先几乎不相对于腿部段50移动,而是大致跟随腿部段50的运动。末段70与腿部段50的相对位置因此大致保持不变。此外第一摆动轴32a和销轴86b之间的距离还可尽量保持不变,从而使得控制杆80运动所需的作用力保持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这些特征所表达的均为本发明所述坐具的关键特性。假如控制杆以不同于所述实施方式的形式向前执行基本上水平的直线运动,那么腿部段50的位移将会使得摆动轴92b相对于腿部段50移动,从而使得末段70有可能与连接件30、40和/或者腿部段50底面上的悬臂58发生碰撞。取而代之的是基本上保持不改变与腿部段50的相对位置。此外当从附图1a所示状态转入附图2a所示状态时,还会缩短摆动轴32a与销轴86b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腿部段的运动速度大幅度加速,并且使得控制杆80运动所需的力急剧升高。

    这种基本上不变的相对位置一直保持到附图3a和3b所示的中间状态。这尤其应归功于第二导向系统84的外形设计,其滑槽84a在销轴84b直至到达附图3a和3b所示中间状态之前所穿越的部分中具有大致呈圆弧形的形状。在附图3a和3b所示的中间状态下,腿部段几乎已经到达其功能位置50′。

    通过控制杆80使得连接件30以及滑槽86a继续摆动,从附图3a所示中间状态直至附图4a所示第二功能状态的继续运动过程只会使得腿部段50略微移动。但是控制杆80从附图3a和3b所示中间状态开始大致朝向箭头2所指方向继续运动会使得末段杆90的第二摆动轴92b相对于腿部段50大幅度移动,因为末段杆90的第一摆动轴92a在最后阶段会相对于连接件30和腿部段50大幅度移动。第二摆动轴92b大幅度移动又会使得末段70相对于腿部段50大幅度摆动,从而在从附图3a所示中间状态直至附图4a所示第二功能状态的最后运动阶段使得末段70摆动大约130度,直至与腿部段50一样同样占据附图4a所示的功能位置。

    因此附图所示本发明所述的这种坐具实施方式利用控制杆80使得腿部段50和末段70相互协调摆动。

    通过三重地引导控制杆80和其非直线的运动过程实现了可以利用控制杆80一方面相对直接地使得腿部段50运动,另一方面又相对直接地使得末段70运动,从而避免在机械系统中出现不利的传动比。

    附图5所示为坐具10中所用配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下视图,与附图1b、2b、3b和4b所示的配件基本相同,唯一区别是用一根摆杆26替代了线性致动器24,该摆杆以能够围绕轴线26a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主体段20上。该摆杆26利用长孔导向装置27作用于控制杆80,所述长孔导向装置具有长孔27a以及控制杆侧的销轴27b,因此该摆杆能使得腿部段50和末段70从其收存位置围绕摆动轴26a经由摆动位置转入其功能位置之中。这尤其可以用来将位于滑槽导向装置27对面的摆杆26末端28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底架12上,从而使得主体段20能够相对于底架12运动,结果使得坐具从第一功能状态转入第二功能状态。可以有针对性地将相应的铰接点布置在摆杆上,从而获得所需的传动比。最好适当选择传动比,使得控制杆80相对于主体段20的运动速度快于主体段相对于底架的运动速度。所述传动比适宜大于2∶1,尤其适宜大于3∶1。也可以用简单的方式将摆杆26与靠背14的摆动位置联系起来,使用者通过另一个控制件改变靠背14的摆动位置就会作用于摆杆26,从而使得腿部50和末段70向外摆动,并且使得靠背14从其收存位置摆动到其功能位置之中。

    以下将根据附图5解释本发明所述坐具10的另一种特征,该特征同样也存在于附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之中。在腿部段50和末段70上各有支承体54、74,在这些支承体上结构性地实现相应的摆动轴32b、42b、72、92b,这些支承体54、74均为大致呈U形的型材,通过腿部段50或末段70的底板56、76将其封闭,从而形成具有极高抗扭强度的封闭空心型材结构。这样就能仅仅在中间区域将分段20、50、70相互连接,不会在腿部段50或末段70受到不对称重力作用时导致主体段20、腿部段50和末段70所构成的链发生意外的大幅度扭曲。为了提高这种抗扭强度,还可以将第二连接件40设计成空心型材形式。

    关 键  词:
    坐具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坐具.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739528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