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沙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折叠沙发.pdf(15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71312 U (45)授权公告日 2015.01.07 CN 204071312 U (21)申请号 201420434687.5 (22)申请日 2014.08.04 A47C 17/16(2006.01) A47C 17/00(2006.01) A47C 27/07(2006.01) (73)专利权人 徐国平 地址 313300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镇阳 光工业园二区 4 号路恒达弹簧有限公 司 (72)发明人 徐国平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214 代理人 王鹏举 (54) 实用新型名称 折叠沙发 (57) 摘要 本实。
2、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叠沙发, 包括沙发 骨架、 折叠支架以及通过折叠支架安装在沙发骨 架上的沙发板, 其特征在于 : 沙发板包括靠背板 和坐位板, 所述的折叠支架包括连接架、 第一固定 架以及第二固定架, 第一固定架、 第二固定架分 别与靠背板、 坐位板固定, 连接架安装在沙发骨架 上, 第一固定架安装在连接架上, 其中, 第二固定 架的一端铰接在第一固定架的一端, 第二固定架 的一端转动安装有卡爪, 卡爪上连接有用于控制 卡爪转动角度的弹性连接件, 第一固定架的一端 上依次设置有用于与卡爪配合的第一切换部、 第 一工作部、 过渡槽、 第二工作部。折叠支架可实现 靠背板、 坐位板之间的多角度调整。
3、, 靠背板、 坐位 板展平时的牢固程度和稳定性高。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8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8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71312 U CN 204071312 U 1/1 页 2 1. 一种折叠沙发, 包括沙发骨架、 折叠支架以及通过折叠支架安装在沙发骨架上的沙 发板, 其特征在于 : 沙发板包括靠背板和坐位板, 所述的折叠支架包括连接架、 第一固定架 以及第二固定架, 第一固定架、 第二固定架分别与靠背板、 坐位板固定, 连接架安装在沙发 骨架上, 第一。
4、固定架安装在连接架上, 其中, 第二固定架的一端铰接在第一固定架的一端, 第二固定架的一端转动安装有卡爪, 卡爪上连接有用于控制卡爪转动角度的弹性连接件, 第一固定架的一端上依次设置有用于与卡爪配合的第一切换部、 第一工作部、 过渡槽、 第二 工作部, 卡爪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卡爪切换部和卡爪工作部, 卡爪切换部与第一切换部 以及过渡槽相配合, 卡爪工作部与第一工作部、 第二工作部以及过渡槽相配合。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折叠沙发, 其特征在于 : 第一工作部、 过渡槽之间设置有用于 分别与卡爪切换部以及卡爪工作部相配合的第三切换部、 第三工作部。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折叠沙。
5、发, 其特征在于 : 连接架包括第一连接杆、 第二连接 杆、 第三连接杆以及连接架弹簧, 第一连接杆、 第二连接杆、 第三连接杆以及第一固定架依 次连接并且第一固定架连接第一连接杆, 从而构成四杆机构, 第二连接杆固定在沙发骨架 上, 连接架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折叠沙发, 其特征在于 : 弹性连接件采用拉簧, 拉簧的两端分 别连接卡爪的另一端以及坐位板。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折叠沙发, 其特征在于 : 沙发骨架包括第一底座、 第二底座、 第一底座连接板、 第二底座连接板, 其中第一底座内侧面的两端以及第二底座内侧面的两 端均固定有。
6、钢板座, 钢板座的侧面上固定有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两个铆钉, 第一底座连接 板的两端、 第二底座连接板的两端均固定有呈弯折状的钢板件, 钢板件的侧面上固定有从 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两个卡槽, 所述卡槽由从钢板件的边缘向内延伸的伸入部以及从伸入部 向上延伸的卡入部构成, 钢板座的两个铆钉通过依次进入伸入部和卡入部从而分别与钢板 件上的两个卡槽卡接, 第一底座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一底座内侧面的一端以及第二 底座内侧面的一端, 第二底座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一底座内侧面的另一端以及第二 底座内侧面的另一端。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折叠沙发, 其特征在于 : 沙发板上设置有沙发垫, 沙发垫包括。
7、 呈并行排列的若干弹簧组以及呈并行排列的若干根螺旋钢丝, 每组弹簧组由呈直线排列的 若干个弹簧构成, 螺旋钢丝依次绕在同一组内的弹簧上从而将同一组内的弹簧连接成串, 相邻的两组弹簧组通过上述螺旋钢丝连接。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4071312 U 2 1/5 页 3 折叠沙发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具, 特别涉及一种折叠沙发。 背景技术 0002 沙发是一种占据空间较大的家具, 因此为了更好地节约空间和材料, 人们设计出 了可以变形调节的折叠沙发, 从而可以将沙发调整成类似床的结构, 这种沙发常包括沙发 骨架、 折叠支架以及通过折叠支架安装在沙发骨架上的沙发板。现有折。
8、叠沙发的折叠支架 结构设计不合理, 不能实现沙发靠板的多角度调节, 并且调节操作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 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 理, 可以实现多角度调节, 并且调节简单方便的折叠沙发。 0004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折叠沙发, 包括沙发骨架、 折 叠支架以及通过折叠支架安装在沙发骨架上的沙发板, 其特征在于 : 沙发板包括靠背板和 坐位板, 所述的折叠支架包括连接架、 第一固定架以及第二固定架, 第一固定架、 第二固定 架分别与靠背板、 坐位板固定, 连接架安装在沙发骨架上, 第一固定架安装在连接架上, 其。
9、 中, 第二固定架的一端铰接在第一固定架的一端, 第二固定架的一端转动安装有卡爪, 卡爪 上连接有用于控制卡爪转动角度的弹性连接件, 第一固定架的一端上依次设置有用于与卡 爪配合的第一切换部、 第一工作部、 过渡槽、 第二工作部, 0005 卡爪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卡爪切换部和卡爪工作部, 卡爪切换部与第一切换部 以及过渡槽相配合, 卡爪工作部与第一工作部、 第二工作部以及过渡槽相配合。 0006 采用这种结构, 第一固定架、 第二固定架相互转动的过程中, 通过卡爪切换部与第 一切换部以及过渡槽相配合以及卡爪工作部与第一工作部、 第二工作部以及过渡槽相配合 可实现第一固定架、 第二固定架之间的。
10、角度调整。 0007 作为优选, 第一工作部、 过渡槽之间设置有用于分别与卡爪切换部以及卡爪工作 部相配合的第三切换部、 第三工作部。采用这种结构, 可以实现第一固定架、 第二固定架之 间多一个可调节角度。 0008 作为优选, 连接架包括第一连接杆、 第二连接杆、 第三连接杆以及连接架弹簧, 第 一连接杆、 第二连接杆、 第三连接杆以及第一固定架依次连接并且第一固定架连接第一连 接杆, 从而构成四杆机构, 第二连接杆固定在沙发骨架上, 连接架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 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 0009 采用这种结构, 不仅可以使得第一固定架可以转动, 方便第一固定架、 第二固定架 之间的角度调节,。
11、 并且在靠背板、 坐位板展平的时候, 第一固定架可以向外移动一定距离, 从而增加靠背板的支撑面积, 提高靠背板、 坐位板展平时的牢固程度和稳定性。 0010 作为优选, 弹性连接件采用拉簧, 拉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卡爪的另一端以及坐位板。 0011 采用这种结构, 不仅结构简单, 而且拉簧在卡爪正转或反转的过程中均可以对卡 说 明 书 CN 204071312 U 3 2/5 页 4 爪的转动产生一定阻力, 从而控制卡爪的转动角度。 0012 作为优选, 沙发骨架包括第一底座、 第二底座、 第一底座连接板、 第二底座连接板, 其中, 第一底座内侧面的两端以及第二底座内侧面的两端均固定有钢板座, 钢。
12、板座的侧面 上固定有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两个铆钉, 第一底座连接板的两端、 第二底座连接板的两端 均固定有呈弯折状的钢板件, 钢板件的侧面上固定有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两个卡槽, 所述 卡槽由从钢板件的边缘向内延伸的伸入部以及从伸入部向上延伸的卡入部构成, 钢板座的 两个铆钉通过依次进入伸入部和卡入部从而分别与钢板件上的两个卡槽卡接, 第一底座连 接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一底座内侧面的一端以及第二底座内侧面的一端, 第二底座连接 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一底座内侧面的另一端以及第二底座内侧面的另一端。 0013 采用这种结构, 通过简单的插接结构, 即可实现沙发骨架的组装和拆卸, 结构简 单, 安装方便,。
13、 解决了螺纹连接的安装、 拆卸耗时长的问题, 并且铆钉与钢板座的结合方式, 不仅工艺上易于实现, 而且强度大, 可以承受较大的载荷, 更加合理的是, 铆钉的柱面卡入 卡槽的过程中, 由于是点接触因此卡入的过程比较顺畅, 不容出现卡死的情况。 0014 作为优选, 沙发板上设置有沙发垫, 沙发垫包括呈并行排列的若干弹簧组以及呈 并行排列的若干根螺旋钢丝, 每个弹簧组由呈直线排列的若干个弹簧构成, 螺旋钢丝依次 绕在同一组内的弹簧上从而将同一组内的弹簧连接成串, 相邻的两组弹簧组通过上述螺旋 钢丝连接。 0015 采用这种结构, 不仅摆脱了弹簧套固定弹簧的繁杂的结构, 节省了加工时间, 并且 相邻。
14、的弹簧均通过螺旋钢丝连接在一起进一步提高了强度, 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弹簧收到 的侧向的压力都可以通过螺旋钢丝传递相邻的弹簧, 因此弹簧之间无需紧挨着, 而现有的 依靠弹簧套安装的沙发垫内的弹簧要紧挨着, 否则弹簧套很容易被外力破坏, 造成沙发垫 损坏, 因此垫套内设置较少的弹簧即可实现现有的结构所需的效果, 由于弹簧的需求量减 少, 因此成本也大为降低。 0016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 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 0017 1) 可实现靠背板、 坐位板之间的多角度调整, 靠背板、 坐位板展平时的牢固程度和 稳定性高。 0018 2) 沙发骨架组装和拆卸简单、 方便, 并且组装和拆卸过程比较。
15、顺畅, 不容出现卡死 的情况。 0019 3) 沙发垫内相邻的弹簧均通过螺旋钢丝连接在一起进一步提高了强度, 弹簧的需 求量减少, 因此成本也大为降低。 附图说明 0020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 2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靠背板处于大角度倾斜状态时折叠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 3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支架的调整过程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 图 4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靠背板处于小角度倾斜状态时折叠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 5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支架的调整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 6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支架的调整过程中的局。
16、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6 图 7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支架的调整过程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说 明 书 CN 204071312 U 4 3/5 页 5 0027 图 8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支架的调整过程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8 图 9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靠背板展平状态时折叠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 10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支架的调整过程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0 图 11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支架的调整过程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1 图 12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沙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 13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钢板件和钢板座的连。
17、接结构示意图。 0033 图 14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钢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 15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弹簧和螺旋钢丝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以下实施例是对 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0036 参见图 1- 图 15, 本实施例折叠沙发, 包括沙发骨架和折叠支架、 通过折叠支架安 装在沙发骨架上的沙发板以及安装在沙发板上的沙发垫 4, 沙发板包括靠背板 21 和坐位板 22, 折叠支架包括连接架13、 第一固定架11以及第二固定架12, 第一固定架11、 第二固定架 12 分别与。
18、靠背板 21、 坐位板 22 固定, 连接架 13 安装在沙发骨架上, 第一固定架 11 安装在 连接架 13 上, 其中, 第二固定架 12 的一端铰接在第一固定架 11 的一端, 第二固定架 12 的 一端转动安装有卡爪 14, 卡爪 14 上连接有用于控制卡爪 14 转动角度的弹性连接件 15, 弹 性连接件 15 采用拉簧, 拉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卡爪 14 的另一端以及坐位板 22。第一固定架 11的一端上依次设置有用于与卡爪14配合的第一切换部111、 第一工作部112、 第三切换部 113、 第三工作部 114、 第二切换部 115、 过渡槽 116、 第二工作部 117, 卡爪 1。
19、4 一端的两侧分 别设置有卡爪切换部 141 和卡爪工作部 142, 卡爪切换部 141 与第一切换部 111、 第三切换 部 113、 第二切换部 115 以及过渡槽 116 相配合, 卡爪工作部 142 与第一工作部 112、 第三工 作部 114、 第二工作部 117 以及过渡槽 116 相配合。 0037 连接架 13 包括第一连接杆 131、 第二连接杆 132、 第三连接杆 133 以及连接架弹簧 134, 第一连接杆 131、 第二连接杆 132、 第三连接杆 133 以及第一固定架 11 依次连接并且第 一固定架 11 连接第一连接杆 131, 从而构成四杆机构, 第二连接杆 。
20、132 固定在沙发骨架上, 连接架弹簧 134 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连接杆 132 和第三连接杆 133。 0038 沙发骨架包括第一底座31、 第二底座32、 第一底座连接板33、 第二底座连接板34, 其中第一底座 31 内侧面的两端以及第二底座 32 内侧面的两端均固定有钢板座 35, 钢板座 35 的侧面上固定有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两个铆钉 351, 第一底座连接板 33 的两端、 第二底 座连接板 34 的两端均固定有呈弯折状的钢板件 36, 钢板件 36 的侧面上固定有从上至下依 次设置的两个卡槽361, 所述卡槽361由从钢板件36的边缘向内延伸的伸入部3611以及从 伸入部 361。
21、1 向上延伸的卡入部 3612 构成, 钢板座 35 的两个铆钉 351 通过依次进入伸入部 3611和卡入部3612从而分别与钢板件36上的两个卡槽361卡接, 第一底座连接板33的两 端分别连接至第一底座 31 内侧面的一端以及第二底座 32 内侧面的一端, 第二底座连接板 34 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一底座 31 内侧面的另一端以及第二底座 32 内侧面的另一端。 0039 沙发垫4包括呈并行排列的若干弹簧42组以及呈并行排列的若干根螺旋钢丝41, 每组弹簧 42 组由呈直线排列的若干个弹簧 42 构成, 螺旋钢丝 41 依次绕在同一组内的弹簧 说 明 书 CN 204071312 U 5 。
22、4/5 页 6 42 上从而将同一组内的弹簧 42 连接成串, 相邻的两组弹簧 42 组通过上述螺旋钢丝 41 连 接。弹簧 42 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螺旋钢丝 41, 因此每个弹簧 42 上连接有上面两根螺旋 钢丝 41, 下面两根螺旋钢丝 41, 总共四根螺旋钢丝 41, 由于螺旋钢丝 41 本身也是具有弹性 的弹簧 42, 因此在弹簧 42 收到侧向力的作用下, 也可以提供侧向的弹力。 0040 本实施例折叠沙发的折叠工作原理 : 0041 如图 2 所示, 靠背板 21 处于大角度倾斜状态时, 卡爪工作部 142 顶在第三工作部 114上, 此时背部向后靠的过程中, 由于此时卡爪14所。
23、在的角度恰好使得第三工作部114作 用于卡爪 14 的力的方向卡爪 14 的转动中心, 恰好形成转动的死角, 因此卡爪 14 可以稳定 地保持阻止靠背板 21 向后转动的状态 ; 0042 当靠背板 21 需要调节角度时, 顺时针转动坐位板 22, 坐位板 22 板转动的过中, 第 一固定板以及第一固定架 11 所在的四杆机构均相应运动, 卡爪切换部 141 与第三切换部 113接触, 并在第一切换部111的作用下, 卡爪14顺时钟转动, 卡爪14顺势进入第一工作部 112, 由于此时卡爪 14 所在的角度恰好使得第一工作部 112 作用于卡爪 14 的力的方向卡爪 14 的转动中心, 恰好形。
24、成转动的死角 (如图 3 所示) , 因此卡爪 14 可以牢牢顶在第一工作部 112上, 此时再逆时针转动坐位板22, 此时靠背板21处于小角度倾斜状态, 折叠支架的状态 如图 4 所示 ; 0043 当靠背板 21 需要调成平放状态时, 顺时针转动坐位板 22, 坐位板 22 板转动的过 中, 第一固定板以及第一固定架 11 所在的四杆机构均相应运动, 卡爪切换部 141 与第一切 换部111接触, 并在第一切换部111的作用下, 卡爪14顺时钟转动, 卡爪14顺势脱离第一固 定架 11, 此时, 折叠支架的状态如图 5 所示, 卡爪 14 在连接架弹簧 134 的作用下转动, 逆时 针转动。
25、坐位板 22, 卡爪 14 依次接触第一切换部 111 的边沿 (如图 6 所示) 、 第一工作部 112、 第三工作部114, 由于此时卡爪14已经转动一定角度, 因此第一工作部112、 第三工作部114 作用于卡爪 14 的力的方向不过卡爪 14 的转动中心, 因此卡爪 14 的端部可以顺势进入过渡 槽 116, 并在过渡槽 116 的边沿的作用下 (如图 7 所示) , 卡爪 14 转动, 靠背板 21 的挡板 118 顶在坐位板 22, 此时坐位板 22 相对靠背板 21 停止转动 (如图 89 所示) , 靠背板 21 和坐位 板22整体一同在四杆机构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 直到靠背板。
26、21、 坐位板22分别放在第一底 座连接板33、 第二底座连接板34上, 此时靠背板21成平放状态, 由于靠背板21在四杆机构 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 因此靠背板21具有前移的过程, 保证了人在坐在或躺在靠背板21的 边沿时, 也不会产生过大扭矩, 造成靠背板 21 的损坏。 0044 当靠背板21需要大角度倾斜状态时, 顺时针转动坐位板22, 坐位板22板转动的过 中, 第一固定板以及第一固定架 11 所在的四杆机构均相应运动, 卡爪 14 在连接架弹簧 134 的作用下转动, 卡爪 14 进入过渡槽 116, 卡爪 14 在过渡槽 116 的另一侧边沿的作用下转动 (如图10所示) , 并顺。
27、势进入第三工作部114, 此时逆时针转动坐位板, 由于此时卡爪14所在 的角度恰好使得第三工作部 114 作用于卡爪 14 的力的方向卡爪 14 的转动中心, 恰好形成 转动的死角 (如图 11 所示) , 卡爪切换部 141 牢牢顶第三工作部 114 上, 逆时针转动坐位板 22, 直到坐位板 22 放在第二底座连接板 34 上, 此时完成靠背板 21 大角度倾斜状态的调整 (如图 2 所示) 。 0045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 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 说 明 书 CN 204071312 。
28、U 6 5/5 页 7 类似的方式替代, 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 围, 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204071312 U 7 1/8 页 8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71312 U 8 2/8 页 9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71312 U 9 3/8 页 10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71312 U 10 4/8 页 11 图 5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71312 U 11 5/8 页 12 图 7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71312 U 12 6/8 页 13 图 9 图 10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71312 U 13 7/8 页 14 图 11 图 1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71312 U 14 8/8 页 15 图 13 图 14 图 1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71312 U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