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茄果类蔬菜搭架。
背景技术
大棚种植茄果类蔬菜需要搭架。在安装完搭架后,要及时将茄果类蔬菜的 枝绑在搭架上,便于茄果类蔬菜的生长。
现有的搭架采用了多个支撑柱,将多个支撑柱分组,每组支撑柱绑成“人” 字型或“H”型,每隔1.5米至3米设置一组支撑柱,再通过连接绳将每组支 撑柱依次连接。
但采用这种搭架,每一畦需要耗费十几至几十个支撑柱,支撑柱耗费量较 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茄果类蔬菜搭架,能够减少立柱数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茄果类蔬菜搭架,包括:
多个支撑柱,分别立于种植茄果类蔬菜的地块的各顶点处;
连接在相邻支撑柱之间的第一连接件;
第二连接件,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个端点之间,另一端连接所 述地块的上方的物体。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优选地,具有四个所述支撑柱,四个所述支撑 柱与相邻支撑柱之间的第一连接件围成平行四边形。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优选地,在同一第一连接件的两个端点之间包 括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优选地,每隔1m-10m设置一个所述第二连接 件。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优选地,每隔2m-5m设置一个所述第二连接 件。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优选地,设置在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上 的所述第二连接件,其位置对应设置,相对位置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交叉连 接。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优选地,设置在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上 的所述第二连接件,其位置对应设置,相对位置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第 四连接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优选地,进一步包括:第三连接件,其两端分 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绳。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支撑柱的高度为0.5m-2m。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茄果类蔬菜搭架,能够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连接,另一端与建筑物连接,达到 了避免因为重力的作用导致第一连接件向下垂,影响种植,由第二连接件代替 了现有的支撑柱,同时,只在地块的各个顶点处设置支撑柱,避免了在其它的 地方设置支撑柱,达到减少了支撑柱的使用量的目的,降低了成本。
通过每隔1m-10m设置一个第二连接件,能够避免当支撑柱之间距离较远 时,设置在中间的第一连接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凹,提高了茄果类蔬菜搭架 的稳固性。
通过将第二连接件交叉连接,稳定性较好,能够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部分 支撑柱和测量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 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 地,以下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 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
图1为现有的茄果类蔬菜搭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茄果类蔬菜搭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 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 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 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 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茄果类蔬菜搭架,包括:
多个支撑柱,分别立于种植茄果类蔬菜的地块的各顶点处;
连接在相邻支撑柱之间的第一连接件;
第二连接件,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个端点之间,另一端连接所 述地块的上方的物体。
应理解,多个支撑柱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应理解,第一连接件与支撑柱连接,即第一连接件围绕各个支撑柱。第一 连接件与支撑柱连接的位置,即第一连接件距离地面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绑蔓 的蔬菜的高度确定,第一连接件在支撑柱上的位置可调,可沿支撑柱的长度方 向上下调节第一连接件,也可以在支撑柱上增加一个第一连接件。
应理解,所述第一连接件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即可以为一个连接 件,同时围绕各个支撑柱;也可以为多个,每个第一连接件与相邻的两个支撑 柱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可以连接。
应理解,由于支撑柱之间的距离较远,第一连接件受到重力的作用会向下 沉,不便于使用,故在第一连接件上设置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第 一连接件连接,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地块上方的物体连接,例如与大棚的顶 端连接,这样能够稳固搭架,便于使用。通过采用第二连接件代替了现有的部 分支撑柱和测杆,减少了支撑柱的使用数量。
应理解,蔬菜茄果类搭架还可以用于与茄果类蔬菜生长情况类似的其它作 物。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优选地,具有四个所述支撑柱,四个所述支 撑柱与相邻支撑柱之间的第一连接件围成平行四边形。通常大棚会建造成平 行四边的形状,当第一连接件围成平行四边形时,其利用率较高,较为符合 现有的生产。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优选地,在同一第一连接件的两个端点之间 包括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由于当支撑柱之间的距离较远时,第一连接件的 长度会相应的增加,此时,第一连接件中间段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向下沉,当 使用一个第二连接件不能将第一连接件更好的稳固时,则采取设置多个第二 连接件,缩小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距离,达到稳固第一连接件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优选地,每隔1m-10m设置一个所述第二连接 件。当两个支撑柱距离较远时,每隔1米(m)-10米(m)设置一个第二连接 件较佳。优选地,可以每隔1.5m、2m、2.5m、3m、4m、4.5m、5m、9m等设 置一个第二连接件。其中,米(m),全文同。
应理解,第二连接件件设置得间隔越短,茄果类蔬菜搭架越稳固,但成 本会增加。可以根据具体工艺进行选择。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优选地,每隔2m-5m设置一个所述第二连接 件。根据具体工艺进行选择。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优选地,设置在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 上的所述第二连接件,其位置对应设置,相对位置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交叉 连接。即将两个第二连接件设置为近似于“X”型,X的底部分别与两个第一 连接件连接,X的顶部与物体连接,其稳定性能较佳,代替了现有的测杆, 起到了稳固作用。
应理解,两个第二连接件的交叉点可以设置在两个第二连接件的中点。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优选地,设置在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 上的所述第二连接件,其位置对应设置,相对位置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 第四连接件连接。即设置为近似于“H”型,H的底部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件 连接,H的顶部与物体连接,H中间的第四连接件,即控制其余两个第二连接 件之间的距离,也起到了稳固作用。
例如,第二连接件为绳子,在第一连接件上设置位置相对的两个绳子(第 二连接件),第四连接件也为绳子,其中一个绳子(第四连接件)的两端分别 与其它两个绳子(第二连接件)的中部连接,其它两个绳的底部分别与两个第 一连接件连接,顶部与大棚的顶部连接。即将三个绳子设置为近似于“H” 型,H的底部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件连接,H的顶部与大棚顶部连接,H中间 的绳子,即控制其余两个绳子之间的距离,也起到了稳固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优选地,进一步包括:第三连接件,其两端 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第三连接绳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件 连接,即控制了两个第一连接件之间的距离,使得茄果类蔬菜搭架更稳固, 不易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绳。一般采用绳 子连接,由于绳子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稳固地将各个支撑柱固定,即固定 各个支撑柱的位置;同时,绳子更便于保存。
应理解,第一连接件可以为尼龙绳或塑料绳等。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支撑柱的高度为0.5m-2m。根据 茄果类蔬菜一般的种植高度,将支撑柱设置在此范围内能够满足大多数茄果 类蔬菜的种植。可以设定支撑柱的高度为0.6m、1.2m、1.3m、1.4m、1.5m、 1.6m、1.7m、1.8m、1.9m等。
图1为现有的茄果类蔬菜搭架的示意图,包括支撑柱1和第一连接件2。 先将每两个支撑柱1设置成人字型,再通过第一连接件2将人字型支撑柱1连 接,这样耗费支撑柱1的量较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茄果类蔬菜包括支撑柱1、第一连接件 2、第二连接件3和第三连接件4。
四个支撑柱1通过第一连接件2依次连接,围成矩形的形状,四个支撑柱 1分别设置在矩形的四个顶点处。在第一连接件2上设置六个第二连接件3, 位置相对的两个第二连接件3交叉连接,交点位于第二连接件的中点,第二连 接件的顶部与大棚连接。在矩形的较长一对平行边处设置了第三连接件4,第 三连接件4的两端分别与矩形中较长边所对应的第一连接件2连接。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茄果类蔬菜搭架,能够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连接,另一端与建筑物连接,达到 了避免因为重力的作用导致第一连接件向下垂,影响种植,由第二连接件代替 了现有的支撑柱,同时,只在地块的各个顶点处设置支撑柱,避免了在其它的 地方设置支撑柱,达到减少了支撑柱的使用量的目的,降低了成本。
通过每隔1m-10m设置一个第二连接件,能够避免当支撑柱之间距离较远 时,设置在中间的第一连接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凹,提高了茄果类蔬菜搭架 的稳固性。
通过将第二连接件交叉连接,稳定性较好,能够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部分 支撑柱和测量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各种实施例可根据需要以任意方式相互组合,通过这 种组合得到的技术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对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 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包含这些改动和变 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