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3

捕捞笼.pdf

  • 上传人:b***
  • 文档编号:7348637
  • 上传时间:2019-10-05
  • 格式:PDF
  • 页数:23
  • 大小:4.93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539123.7

    申请日:

    20150828

    公开号:

    CN105010272B

    公开日:

    2017092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69/08

    主分类号:

    A01K69/08

    申请人:

    陈国亮

    发明人:

    陈国亮

    地址: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清溪路1号5幢507室

    优先权:

    CN201510539123A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孙雪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捕捞笼,包括笼盖和笼身,笼身由笼身围板和笼身底板组成,笼身上设有入笼口,该入笼口与笼身活动连接;入笼口为中空的梯形柱体形状,该梯形柱体的顶面凹向笼身内部,并且该顶面上设有开口以供水下生物进入,梯形柱体的底面的四条边分别与笼身活动相连。本发明在结构设计和材料方面进行了改进,能够很好地避免被捕生物从笼口逃脱,提高了捕捞率;组装便利,并且具有部件可替换的优势,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产品的效能;又由于塑料材质本身具有很好的强度,使其耐用性大大超过了现有的网式捕捞笼。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捕捞笼,其特征在于,包括笼盖和笼身,所述笼身由笼身围板和笼身底板组成,所述笼身上设有入笼口,该入笼口与笼身活动连接;所述入笼口为中空的梯形柱体形状,该梯形柱体的顶面凹向笼身内部,并且该顶面上设有开口以供水下生物进入,所述梯形柱体的底面的四条边分别与笼身活动相连;所述笼身底板上设有柱体,该柱体不接触笼身底板的一端设有扣板;所述笼盖上设有与柱体的扣板相对应的缺口,该缺口的尺寸要至少满足扣板从其中穿过;所述笼盖的缺口上方还设有扣板槽,其形状尺寸要满足能够容纳所述扣板置于其中并不会左右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捞笼,其特征在于:所述捕捞笼还设有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笼身底板/笼身柱体连接,另一端与笼盖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捕捞笼,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的两端为防脱挂钩,中段为具有弹力的连接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捞笼,其特征在于:所述入笼口顶面的开口形状为长条矩形或长条锯齿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捕捞笼,其特征在于:所述入笼口顶面的开口尺寸为刚好容纳水下生物撑开笼口进入笼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捞笼,其特征在于:所述入笼口与笼身的连接方式为插槽式和/或绳结式和/或锁扣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捞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笼身中嵌有铁圈芯;所述笼身围板上设有把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捞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笼身及笼盖表面设有透水孔。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生物捕捞笼,属于生物科学与机械制造的交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水下捕捞产业已成为一项十分成熟的产业,捕捞技术也日趋发达。针对品种繁多的水下生物,其捕捞工具也呈现出多样化,又由于鱼类在水下生物中所占比例最大,所以大多数现有的捕捞工具都是针对鱼类捕捞的,而针对其他水下生物的捕捞工具就设计的不是很完善,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发展过。

    在众多水下生物中,章鱼、螃蟹及鳗鱼栖息于海底或者河底,生活习性和行动方式均与普通的鱼类有根本性的差异,一般的撒网式捕捞方式不适合章鱼、螃蟹的捕捞,所以自古章鱼、螃蟹的捕捞都是以“守株待兔”的笼壶式捕捞工具进行捕捞的,其采用的捕捞笼的设计完全决定了捕捞的成功率和效率。

    经过调查研究,目前章鱼的捕捞工具主要有三种,按照工具在历史上的出现顺序依次是陶罐、竹篓以及网笼;而螃蟹的捕捞方式则只有网笼。古人最早发现章鱼喜欢躲在陶罐、花瓶或者茶壶之中,所以陶罐是最古老的章鱼捕捞工具,但是陶罐存在着自重过重、易碎、生产周期长等明显缺陷,而且陶罐口较大,章鱼也会轻易从入口逃脱,因此陶罐慢慢地被轻便的捕鱼竹篓改制成的竹篓所替代。竹篓虽然在材料和制作上有很大改善,但是捕捞的入口和陶罐一样,没有防逃脱的构造,所以捕捞的成功率并不理想,并且竹笼的编制需要手工完成,明显会提高水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劳动力价值高涨的今天已不再适用。由于上述的种种因素,尽管陶罐和竹笼至今仍在小规模使用,但是均已慢慢被第三种网式捕捞笼替代了。这种最新的网式捕捞笼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渐小式的笼口,以达到让螃蟹、章鱼这种特殊水产物有进无出的效果。这种设计确实大大提高了捕捞率,也有效减少了误捕鱼类等其他海洋生物的情况,然而并不能完全杜绝章鱼的逃脱,因为其笼口大小是固定的,章鱼找到入口逃离的几率依然存在。上述网式捕捞笼制作方式简单,材料成本低,但是网式捕捞笼依然需要人力来缠绕网和铁圈来制作,存在一定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周期。另外网式捕捞笼很容易在多次使用后被海底部的岩石或者螃蟹等甲壳类海洋生物损坏,并且损坏部分不易被肉眼察觉,造成捕捞率下降,损坏后不仅修补麻烦,其牢固度也大大降低,所以网式捕捞笼的使用寿命十分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替换式的捕捞笼,实现捕捞针对性更强、人力成本更低、耐用性更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捕捞笼,包括笼盖和笼身,笼身由笼身围板和笼身底板组成,笼身上设有入笼口,该入笼口与笼身活动连接;入笼口为中空的梯形柱体形状,该梯形柱体的顶面凹向笼身内部,并且该顶面上设有开口以供水下生物进入,梯形柱体的底面的四条边分别与笼身活动相连。

    进一步,笼身的底板上设有凸起的柱体,该柱体不接触笼身底板的一端设有扣板;相应地,笼盖上设有与笼身柱体的扣板相对应的缺口,该缺口的尺寸要至少满足扣板从其中穿过。

    进一步,笼盖的缺口上方(笼盖盖在笼身上面后,朝外的一面)还设有扣板槽,其形状尺寸要满足能够容纳扣板置于其中,并且扣板在扣板槽中不能发生左右旋转;当笼盖安装到笼身上,扣板经笼盖的缺口穿出至高度超过笼盖的扣板槽高度时,旋转笼盖至扣板槽正对扣板,然后上抬笼盖使扣板落入扣板槽中。

    进一步,捕捞笼还设有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的一端与笼身底板/笼身柱体连接,另一端与笼盖连接;该连接装置的两端可以与笼身底板/笼身柱体和笼盖都分别活动连接,也可以一端与笼身底板/笼身柱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笼盖活动连接,或者一端与笼盖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笼身底板/笼身柱体活动连接。利用上述连接装置,使得笼盖与笼身的连接能够更加紧密牢固,以防在水下发生笼盖脱离。

    进一步,该连接装置的两端为防脱挂钩,中段为具有弹力的连接绳。

    进一步,入笼口顶面的开口形状为长条矩形或长条锯齿形。

    进一步,入笼口的材质优选为塑料;入笼口顶面的开口尺寸为刚好容纳水下生物,如章鱼或鳗鱼撑开笼口进入笼内。

    进一步,入笼口与笼身的连接方式为插槽式和/或绳结式和/或锁扣式。

    进一步,笼身中还嵌有铁圈芯,以增加笼身整体的重量,达到下沉水底和稳定笼身的作用。优选地,上述铁圈芯安装于笼身围板的上下两端。笼身围板上还可设有把手,以便于手提。

    进一步,笼身及笼盖表面设有透水孔,供海水或河水灌入,以使笼身下沉到水下;优选地,入笼口的表面亦设有透水孔,供海水或河水灌入;更进一步地,上述透水孔为网格状的开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能够克服网式捕捞笼中的如下缺陷:

    1、捕捞对象的针对性不足。网式捕捞笼虽然限制了一定种类的捕捞对象,但是还是会混入其他水产品物种,从而影响以单一水下生物为目标的捕捞效率。没有针对特定水下生物进行捕捞笼口的设计,对单种捕捞对象的研究不足,捕捞针对性差。

    2、捕捞笼口的设计没有防逃脱的功能,一直只依赖于笼口本身的渐小造型结构,这也是网这种制作材料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并且该制作材料的缺陷不单单是限制了捕捞笼的结构设计,还存在坚韧性不足、易损坏、难修补、不可替换的缺点。

    3、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在制作方法上,网式捕捞笼需要人工编结网和笼身的铁圈支架,需要人工劳动力的支出成本,生产周期也比机器长很多,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机械生产。

    4、诱捕方式单一化。网式捕捞笼只能通过饵食作为诱捕手段,缺少基于捕捞目标的生活习性所做出的结构优化。

    本发明的捕捞笼在结构设计和材料方面进行了改进,将笼口设计为有弹力、可变形、可替换的结构,能够很好地避免被捕生物从笼口逃脱;由于笼口是针对特定捕捞对象所设计,也极大地减少了其他种类水下生物被误捕的情况,提高了捕捞率;本发明在选材上采用全塑料或半塑料的材质,能够开展大规模的生产加工,组装便利,并且具有部件可替换的优势,如通过替换专用的捕捞口的方式来针对不同的水下生物进行捕捞,从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产品的效能;又由于塑料材质本身具有很好的强度,使其耐用性大大超过了现有的网式捕捞笼;本发明还可利用水下生物的趋光性,在笼口的塑料上加入荧光颜料,笼身可以使用透明塑料,结合生物学和光学再一次提高了诱捕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左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笼盖打开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笼盖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笼盖使用状态图1。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笼盖使用状态图2。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笼盖使用状态图3。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笼身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入笼口组装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连接装置使用状态示意图1。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连接装置使用状态示意图2。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铁圈芯装入示意图1。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铁圈芯装入示意图2。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入笼口立体图1。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入笼口立体图2。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入笼口主视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入笼口俯视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入笼口侧视图。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入笼口立体图1。

    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入笼口立体图2。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入笼口主视图。

    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入笼口俯视图。

    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入笼口侧视图。

    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立体图。

    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俯视图。

    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笼盖打开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右视图。

    图31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主视图。

    图中标记代表:1.笼盖;11缺口;12扣板槽;2.连接装置;21.防脱挂钩;22.连接绳;3.入笼口;31.开口;4.笼身;41.笼身底板;42.柱体;43.扣板;44.铁圈芯;45.笼身围板;5.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捕捞笼如图1-21所示,捕捞笼整体呈圆柱形,由塑料材质制成,捕捞笼包括笼盖1和笼身4,笼身4由笼身围板45和笼身底板41组成,笼身4上设有入笼口3,入笼口3与笼身4活动连接;笼身4及笼盖1表面设有网格状的透水孔,供海水或河水灌入;入笼口3为中空的梯形柱体形状,该梯形柱体的顶面凹向笼身4内部,并且该顶面上设有开口31以供水下生物进入,梯形柱体的底面的四条边分别与笼身4活动相连。

    在笼身4的底板41上设有凸起的柱体42,该柱体42不接触笼身底板41的一端设有扣板43;相应地,笼盖1上设有与笼身柱体42的扣板43相对应的缺口11,该缺口11的尺寸要至少满足扣板43从其中穿过。笼盖1的缺口11上方还设有扣板槽12,其形状尺寸正好满足能够容纳扣板43置于其中;安装笼盖1到笼身4上的时候,将笼盖的扣板43对准笼盖1的缺口11,使得扣板43从笼盖1的缺口11穿出,由于笼盖1及笼身4都是塑料材质,此时用手给笼盖1一个下压的力,使得笼盖1轻微变形,便能满足扣板43的高度超过扣板槽12的高度,再旋转笼盖1至扣板槽12正对扣板43,然后松手释放下压力,使得笼盖1恢复形状自然上弹,此时便使扣板43落入扣板槽12中,起到固定笼盖1的作用,使其在水下与笼身4紧密连接,避免脱离。

    在本实施例中还设有连接装置2,用于辅助固定笼盖1与笼身4,该连接装置2是由两个防脱挂钩21及一根有弹力的连接绳22组成,一只防脱挂钩21钩在柱体42的底端或者笼身底板41上,另一只钩在笼盖1上。该连接装置能够进一步固定笼盖1与笼身4,防止在水下发生笼盖1脱离笼身4导致水生物逃离。

    本捕捞笼的入笼口3的具体形状结构参见图17-21。入笼口3整体呈中空的梯形柱体结构,其由塑料制成,四面布置有网格状的透水孔。入笼口3的顶面设有供水下生物钻入的长条矩形开口31,基于塑料的可变型性,使得章鱼或者螃蟹等水下生物在贴着入笼口的表面爬至开口31时,可以在表面借力撑开长条形的开口31钻入,之后开口31恢复长条形;钻入笼内的章鱼或者螃蟹没有依靠点发力,使其无法再从笼内部撑开条形开口31钻出笼身逃脱。入笼口3与笼身4通过插槽连接,即在笼身围板45(垂直于笼身底板41的方向)上设有条状插槽,相应地入笼口3的两条边上设有插板,安装时,将入笼口3两边的插板分别对准笼身围板45上的插槽,由上至下插入到适当位置;入笼口3的另外两条与笼身底板相平行的边设有可变形的弧形搭扣,当入笼口3插入笼身4后,用手掰动弧形搭扣即可将该两边分别卡在笼身4上,与笼身4的上下相固定,具体参见图12。

    本实施例的笼身4中还嵌有铁圈芯44,见图15、16,铁圈芯44安装于笼身围板45的上下两端(与笼身底板41相平行的方向)。笼身围板45上还设有把手,以便于手提。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参见图22-26,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入笼口3替换成锯齿形入笼口,即入笼口3的顶面的开口31形状为长条锯齿形,开口31的两条长边上布满倒置的锯齿,锯齿尖端伸向开口31内部。该种型号的入笼口尤其适合于捕捞鳗鱼。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参见图27-31,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捕捞笼整体成矩形柱体形状,即笼盖1及笼身4均呈矩形形状。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入笼口3与笼身4的连接方式为绳结式,即通过绳索将入笼口3与笼身4系在一起,即能满足捕捞笼的快速组装,亦能实现灵活替换入笼口3的功能。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入笼口3与笼身4的连接方式为锁扣式,即通过分别在入笼口3与笼身4上安装锁扣的活动部分和固定部分,使得入笼口3与笼身4紧密连接在一起,即能满足捕捞笼的快速组装,亦能实现灵活替换入笼口3的功能。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入笼口3的表面刷制荧光涂料,或者在入笼口3的制作过程中加入荧光成分,使得入笼口3在水下发出荧光,吸引水下生物靠近,进而提高捕捞效率。

    应该理解,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以便理解,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如本发明捕捞笼的整体形状并不局限于实施例中的圆柱形或矩形,还可以是其他任何能够实现本发明目的的形状;本发明的入笼口可以根据不同的捕捞对象进行变形,以实现针对性的捕捞,提供捕捞效率;本发明的制作材质可以根据生产需要进行灵活选料。一切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替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关 键  词:
    捕捞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捕捞笼.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734863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