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制作凤凰单丛茶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柔性制作凤凰单丛茶的方法.pdf(9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661894.8 (22)申请日 2016.08.13 (71)申请人 陈传湧 地址 521000 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大道海逸 花园A1 (72)发明人 陈传湧 (51)Int.Cl. A23F 3/06(2006.01) (54)发明名称 柔性制作凤凰单丛茶的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制作凤凰单丛茶的 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1) 茶叶的前道制作;(2) 确 定茶叶柔性烘焙工艺数值;(3) 柔性烘焙作业; (4) 经烘焙茶叶的检测分测;(5) 茶叶的环境。
2、处 理。 本发明的方法, 能够提升茶叶的品质, 将被认 为劣质的粗茶叶制作成优质茶, 茶叶的有效成分 得到保留, 耐冲泡程度大幅提高, 茶叶的色香味 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制作的茶叶。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 CN 106172927 A 2016.12.07 CN 106172927 A 1.柔性制作凤凰单丛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1) 茶叶的前道制作 取经采摘的凤凰单丛茶叶, 采用凤凰单丛茶常规的晒青、 晾青、 做青、 杀青、 揉捻方法, 制备出半成品茶叶备用; (2) 确定茶叶柔性烘焙工艺数值 柔性烘焙作业中, 烘焙总时间为812小时, 其中, 前1/5阶段时。
3、间的温度为5060, 1/52/5阶段时间的温度为6070, 最后其余阶段时间的温度为70100; (3) 柔性烘焙作业 A.启用茶叶柔性烘焙设备: 将备用的半成品茶叶存放于陶罐内, 陶罐内茶叶的存入量 占陶罐容量的8090, 装入茶叶后陶罐盖上盖子; 将陶罐存放于不锈钢容器内, 置放于支 承杆上, 不锈钢容器上盖子; 所述茶叶柔性烘焙设备, 由陶罐、 不锈钢容器、 炭火炉、 温度探测器组成; 陶罐呈圆 柱型且带盖子, 陶罐的显气孔率为810; 不锈钢容器采用不锈钢板材制作, 圆柱型带盖 子, 盖子上设有排气小管, 容器内设二条水平支承杆, 容器内设有温度探测器, 容器底部设 有多个进气孔, 。
4、容器下面设有钢支架; 炭火炉采用窑炉用耐火砖砌制, 炭火炉为方槽形、 上 部开口, 置于钢支架内; 工作时, 陶罐内装有茶叶, 置于不锈钢容器内的支承杆上; B.炭火炉点火加热, 热量通过不锈钢容器底部的小孔进入不锈钢容器并接触陶罐, 使 陶罐温度提高, 热量同时通过陶罐壁的气孔进入陶罐, 对陶罐内半成品茶叶作烘焙处理; C.按步骤 (2) 所述茶叶柔性烘焙工艺选定的数值, 用炭火炉对陶罐内的茶叶进行柔性 烘焙作业; (4) 经烘焙茶叶的检测分测 柔性烘焙作业后的茶叶水份质量含量不超过7%则符合要求, 可进入下一步骤; 如若不 然, 则按步骤 (2) 所确定的烘焙工艺的时间的一半, 进行再次的。
5、烘焙; (5) 茶叶的环境处理 对完成烘焙的茶叶进行环境处理, 即是将陶罐上盖连同内装经烘焙茶叶, 置放于恒温 恒湿控制的环境中, 温度为2030, 湿度为6070%, 存放时间为2个月至半年, 即制得凤 凰单丛茶。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172927 A 2 柔性制作凤凰单丛茶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茶工艺, 具体涉及一种柔性制作凤凰单丛茶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 凤凰单枞 一书中, 记述:“凤凰单丛茶属我国六大类之 一的乌龙茶。 凤凰镇是单丛茶的发源地, 是广东省种茶历史最悠久, 保留古茶树最多, 茶叶 品质特征最优。
6、, 凤凰镇是生产茶叶的专业镇。 ” 目前, 凤凰镇年产茶叶约150万公斤。 0003 凤凰单丛茶的采制, 基本是沿袭传统方法, 也采用了一些现代的设备和工具, 如电 热烘焙炉, 炒、 煎茶机等。 采制的流程为: 嫩叶采摘晒青 (利用阳光照射减少茶叶水 份) 凉青 (在通风处让茶叶散发去热气) 做青 (用手或筛使茶叶摇动而相互碰撞, 起 到磨擦叶缘细胞, 发生发酵作用) 杀青(采用扬炒, 用高温抑制做青叶的酶促氧化) 揉捻 (使茶叶成条, 也使叶细胞受损而使叶内含物渗出黏附子叶面, 经过生化作用, 使茶叶 外观达到油润等作用) 烘焙 (将茶叶放于被加热的开口容器内, 并对茶叶翻拌, 使茶叶 受热。
7、并蒸发去内部残留水份, 经烘焙后茶叶置于通风处退热摊凉, 制作出成品的凤凰单丛 茶叶。 ) 凤凰单丛茶叶的优良品质, 加之上述制茶方法, 使茶叶在冲泡后色美味香。 然而, 茶叶 中丰富的物质在烘焙阶段, 受到快速加热烘炒的作用导致茶叶迅速干燥, 茶叶中的部分活 化物质被禁固, 茶叶在使用时, 只有部分物质能渗出到茶水中, 而更多的物质随用后茶叶而 被废弃。 由于高温和急炒, 部分茶叶易于焦化, 易于引起质变。 0004 如何在确保凤凰单丛茶叶味、 香、 色俱全, 口感和茶的功能和特性得到保持的前提 下, 确保并提高茶叶的内在品质, 包括有益成份 (如茶多酚等) 更好地保存, 茶叶中有益成份 能。
8、在使用中更多地渗出, 使茶叶更耐久冲泡, 功效更高, 物尽其用, 是目前茶产区正在进行 的技术攻关和创新的难题。 特别是茶叶烘焙过程较于刚性的方法, 对茶叶内在质量产生最 大影响, 是技术攻关的重要环节。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制作凤凰单丛茶的方法。 0006 本发明的柔性制作凤凰单丛茶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1) 茶叶的前道制作 取经采摘的凤凰单丛茶叶, 采用凤凰单丛茶常规的晒青、 晾青、 做青、 杀青、 揉捻方法, 制备出半成品茶叶备用; (2) 确定茶叶柔性烘焙工艺数值 柔性烘焙作业中, 烘焙总时间为812小时, 其中, 前1/5阶段时间的温度为5060, 。
9、1/52/5阶段时间的温度为6070, 最后其余阶段时间的温度为70100; (3) 柔性烘焙作业 A.启用茶叶柔性烘焙设备: 将备用的半成品茶叶存放于陶罐内, 陶罐内茶叶的存入量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6172927 A 3 占陶罐容量的8090, 装入茶叶后陶罐盖上盖子; 将陶罐存放于不锈钢容器内, 置放于支 承杆上, 不锈钢容器上盖子; 所述茶叶柔性烘焙设备, 由陶罐 (配备多个, 可更换) 、 不锈钢容器、 炭火炉 (即是加 热器) 、 温度探测器组成; 陶罐呈圆柱型且带盖子, 陶罐的显气孔率为810 (经采用QB/ T1642 陶瓷坯体显气孔率、 体积、 密度测试方法。
10、 标准规定测试) ; 不锈钢容器采用不锈钢板 材制作, 圆柱型带盖子, 盖子上设有排气小管, 容器内设二条水平支承杆, 容器内设有温度 探测器, 容器底部设有多个进气孔, 容器下面设有钢支架; 炭火炉采用窑炉用耐火砖砌制, 炭火炉为方槽形、 上部开口, 置于钢支架内; 工作时, 陶罐内装有茶叶, 置于不锈钢容器内的 支承杆上; B.炭火炉点火加热, 热量通过不锈钢容器底部的小孔进入不锈钢容器并接触陶罐, 使 陶罐温度提高, 热量同时通过陶罐壁的气孔进入陶罐, 对陶罐内半成品茶叶作烘焙处理; C.按步骤 (2) 所述茶叶柔性烘焙工艺选定的数值, 用炭火炉对陶罐内的茶叶进行柔性 烘焙作业; (4)。
11、 经烘焙茶叶的检测分测 柔性烘焙作业后的茶叶水份质量含量不超过7%则符合要求, 可进入下一步骤; 如若不 然, 则按步骤 (2) 所确定的烘焙工艺的时间的一半 (其余参数不变) , 进行再次的烘焙; 由于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推进, 茶叶水份不断减少, 而合适的水份对茶叶品 质影响比较大, 茶叶水份质量含量以不高于7%为宜; 水份质量含量的判断对于有经验的从 业者可直接从外观或手感判断, 也可用专业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以GB/T 8303-2002茶叶快 速测试法为例, 取茶样5克 (精确到0.001克) 放入120干燥恒温箱里加热1小时取出, 测量 并计算茶叶损失质量的占比就是茶叶的水份。
12、含量; (5) 茶叶的环境处理 对完成烘焙的茶叶进行环境处理, 即是将陶罐上盖连同内装经烘焙茶叶, 置放于恒温 恒湿控制的环境中, 温度为2030, 湿度为6070%, 存放时间为2个月至半年, 即制得凤 凰单丛茶。 0007 本发明所述烘焙的温度是指不锈钢容器内的温度。 0008 本发明所述温度探测器由热电偶、 连线、 温度显示器组成。 0009 以下从微观角度来佐证本发明方法对茶叶品相的影响本发明上述方法中, 在 步骤 (1) 制备出半成品茶叶后, 采用放大镜观察半成品茶叶的外观, 从叶脉清晰度和叶肉质 表面密实度, 了解半成品茶叶的肉质和水份含量情况; 茶叶叶脉的排列方式为网状脉序, 具。
13、 有明显的主脉, 主脉分出侧脉, 侧脉一再分枝, 形成细脉, 最小的细脉互相连接形成网状; 未 进行柔性烘焙时, 由于茶叶含水量高, 侧脉尤其是细脉不够清晰且不突出; 而在步骤 (3) 柔 性烘焙作业完成后, 采用放大镜观察经烘焙茶叶的外观, 可以发现符合要求的茶叶, 它的主 脉、 侧脉和细脉皆清晰可见且明显呈突出肋条状。 0010 在凤凰单枞茶常规的烘焙过程中, 采用武火翻拌煎炒, 这一过程易于引起茶叶叶 脉断折, 烘焙过程湿度难于精确控制, 部分茶叶可能被焦化, 部分茶多酚等有效成分受破 坏。 本发明的方法, 通过采用放大镜对茶叶的观察, 能了解到茶叶在采摘至茶叶前道工序制 作后的水份含量。
14、, 茶叶质的嫩与老对于烘焙的要求和适应性, 从而能对烘焙的时间、 温度作 针对性设定和调控。 采用陶罐作烘焙容器, 是因陶罐透气性好, 茶叶在陶罐蒸发水份并通过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106172927 A 4 陶罐壁挥发, 茶叶的发酵和氧化, 以及物质分解过程温和充分, 茶叶的有效成份少受破坏, 使制出茶叶色香味优于传统方法制作的茶叶, 茶叶的耐冲泡程度提高200。 茶叶经烘焙后 存在陶罐中, 并置于恒温恒湿环境, 与食用酒的山洞中贮存的处理方式相近, 茶叶在贮存过 程还存内在的反应和变化, 能消除茶叶中存在的 “火” 气, 使泡出茶汤更加清香甘醇。 0011 本发明的方法, 能。
15、够提升茶叶的品质, 将被认为劣质的粗茶叶制作成优质茶, 茶叶 的有效成分得到保留, 耐冲泡程度大幅提高, 茶叶的色香味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制作的茶叶。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发明的茶叶柔性烘焙设备的外观示意图。 0013 图2为本发明的茶叶柔性烘焙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剖视图) 。 0014 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0015 图中标记: 1陶罐; 2不锈钢容器; 3炭火炉; 4温度探测器; 5 排气小管; 6支承杆; 7进气孔; 8钢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实施例: 柔性制作凤凰单丛茶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1) 茶叶的前道制作 取经采摘的凤凰单丛茶叶, 采用凤凰单丛茶常规的晒。
16、青、 晾青、 做青、 杀青、 揉捻方法, 制备出半成品茶叶备用; (2) 确定茶叶柔性烘焙工艺数值 柔性烘焙作业中, 烘焙总时间为10小时, 其中, 前1/5阶段时间 (即是第12小时) 的温 度为55, 1/52/5阶段时间 (即是第34小时) 的温度为65, 最后其余阶段时间 (即是第 510小时) 的温度为90; (3) 柔性烘焙作业 A.启用茶叶柔性烘焙设备: 将备用的半成品茶叶存放于陶罐内, 陶罐内茶叶的存入量 占陶罐容量的85, 装入茶叶后陶罐盖上盖子; 将陶罐存放于不锈钢容器内, 置放于支承杆 上, 不锈钢容器上盖子; 所述茶叶柔性烘焙设备, 由陶罐、 不锈钢容器、 炭火炉、 温。
17、度探测器组成; 陶罐呈圆 柱型且带盖子, 陶罐的显气孔率为9; 不锈钢容器采用不锈钢板材制作, 圆柱型带盖子, 盖 子上设有排气小管, 容器内设二条水平支承杆, 容器内设有温度探测器, 容器底部设有7个 进气孔, 容器下面设有钢支架; 炭火炉采用窑炉用耐火砖砌制, 炭火炉为方槽形、 上部开口, 置于钢支架内; 工作时, 陶罐内装有茶叶, 置于不锈钢容器内的支承杆上; B.炭火炉点火加热, 热量通过不锈钢容器底部的小孔进入不锈钢容器并接触陶罐, 使 陶罐温度提高, 热量同时通过陶罐壁的气孔进入陶罐, 对陶罐内半成品茶叶作烘焙处理; C.按步骤 (2) 所述茶叶柔性烘焙工艺选定的数值, 用炭火炉对。
18、陶罐内的茶叶进行柔性 烘焙作业; (4) 经烘焙茶叶的检测分测 按GB/T 8303-2002茶叶快速测试法规定, 取柔性烘焙作业后的茶叶5克 (精确到0.001 克) 放入120干燥恒温箱里加热1小时取出, 测算得出柔性烘焙作业后的茶叶水份质量含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6172927 A 5 量为10.2%, 需按步骤 (2) 所确定的烘焙工艺的时间的一半 (即是第1小时的温度为55, 第2 小时的温度为65, 第35小时的温度为90) , 进行再次的烘焙; (5) 茶叶的环境处理 对完成烘焙的茶叶进行环境处理, 即是将陶罐上盖连同内装经烘焙茶叶, 置放于恒温 恒湿控制的环境。
19、中, 温度为25, 湿度为65%, 存放时间为3个月, 即制得凤凰单丛茶。 0017 对比例1: 与实施例不同的是, 烘焙中采用表面施釉的瓷质罐作茶叶容器, 顶替陶罐, 经烘焙茶叶 有微腐化现象, 制得的茶叶冲泡后有异味; 对比例2: 与实施例不同的是, 陶罐不放在不锈钢容器内, 直接放在炭火炉上烘焙, 制得的茶叶有 部分焦化, 而且导致同一陶罐内的茶叶之间品质不一致。 0018 对比例3: 与实施例不同的是, 不锈钢容器不加盖, 烘焙过程容器内热气无微压力, 热量对陶罐作 用不足, 导致茶叶烘干时间延长, 制得的茶叶在使用中香味下降。 0019 对比例4: 与实施例不同的是, 在步骤 (4) 中, 检测发现茶叶水份质量含量为9%, 但不进行再次烘 焙, 制得的茶叶有极大部分达不到优质。 0020 对比例5: 与实施例不同的是, 经烘焙茶叶不存放于陶罐并在恒温恒湿环境下处理, 而是将茶叶 装入不锈钢密封桶中贮存, 制得的茶叶在使用中口感下降。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6172927 A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7 CN 106172927 A 7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8 CN 106172927 A 8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9 CN 106172927 A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