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螟的半人工饲料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大螟的半人工饲料及其制备方法.pdf(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1000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5.22 CN 103110009 A *CN103110009A* (21)申请号 201310045121.3 (22)申请日 2013.02.05 A23K 1/18(2006.01) A23K 1/14(2006.01) A23K 1/16(2006.01) (71)申请人 中国水稻研究所 地址 311401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市水稻所路 28 号 申请人 湖南农业大学 (72)发明人 傅强 袁哲明 戴长庚 王立锋 谭显胜 胡阳 李凯龙 刘卓荣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 普通 合伙 ) 。
2、33213 代理人 吴秉中 (54) 发明名称 一种大螟的半人工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57) 摘要 一种大螟的半人工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属于 昆虫人工饲料及其制备技术。 其特征在于每Kg饲 料含有大豆粉 21-27 克、 茭白粉 25-60 克、 稻茎粉 18-36 克、 玉米粉 22-30 克、 麦芽粉 16-22 克、 谷芽 粉10-20克、 酵母35-70克、 蔗糖10-14克、 干酪素 20-30克、 维生素1.5-2.8克、 胆固醇0.05-0.15 克、 韦氏盐 5-8 克、 山梨酸 2-4 克、 金霉素 1.5-3.0 克、 琼脂 12-13 克, 余量为蒸馏水。该大螟的半人 工饲。
3、料及其制备方法, 饲养大螟初孵幼虫, 12 天 存活率 92%, 发育至蛹的比例 85%, 可连续饲养 10 个世代 ; 每代幼虫饲养构成中只需更换饲料一 次, 简化了操作 ; 原料易得, 成本低。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10009 A CN 103110009 A *CN103110009A* 1/1 页 2 1. 一种大螟的半人工饲料, 其特征在于每 Kg 饲料含有大豆粉 21-27 克、 茭白粉 25-60 克、 稻茎粉 18-3。
4、6 克、 玉米粉 22-30 克、 麦芽粉 16-22 克、 谷芽粉 10-20 克、 酵母 35-70 克、 蔗 糖 10-14 克、 干酪素 20-30 克、 维生素 1.5-2.8 克、 胆固醇 0.05-0.15 克、 韦氏盐 5-8 克、 山梨酸 2-4 克、 金霉素 1.5-3.0 克、 琼脂 12-13 克, 余量为蒸馏水。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大螟的半人工饲料, 其特征在于每 Kg 饲料含有大豆粉 22-26 克、 茭白粉 30-50 克、 稻茎粉 20-30 克、 玉米粉 23-28 克、 麦芽粉 17-21 克、 谷芽粉 12-18 克、 酵母 40-60 克、。
5、 蔗糖 11-13 克、 干酪素 22-28 克、 维生素 1.8-2.5 克、 胆固醇 0.06-0.09克、 韦氏盐6-7克、 山梨酸3克、 金霉素1.8-2.8克、 琼脂12.5克, 余量为蒸馏水。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大螟的半人工饲料, 其特征在于每 Kg 饲料含有大豆 粉 23-25 克、 茭白粉 35-45 克、 稻茎粉 22-25 克、 玉米粉 25-26 克、 麦芽粉 18-20 克、 谷芽 粉 15-16 克、 酵母 45-55 克、 蔗糖 12 克、 干酪素 24-26 克、 维生素 2.0-2.2 克、 胆固醇 0.07-0.08 克、 韦氏盐 6.5 克、 。
6、山梨酸 3 克、 金霉素 2.0 克、 琼脂 12.5 克, 余量为蒸馏水。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大螟的半人工饲料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 骤 : 1) 将麦粒、 谷粒分别常温浸泡 1d、 33-36催芽 2d 后, 于 60-80烘箱中烘干后, 碾磨 成粉, 制得麦芽粉、 谷芽粉 ; 分别将新鲜水稻茎叶、 茭白洗净、 切碎、 晒干, 碾磨成粉, 制得稻 茎粉、 茭白粉 ; 将干燥的玉米粒、 大豆粒分别清洗、 去杂后碾磨成粉, 制得玉米粉、 大豆粉 ; 使用前, 将麦芽粉、 谷芽粉、 稻茎粉、 茭白粉、 玉米粉、 大豆粉分别置于高压蒸汽灭菌锅中 115-125下灭菌 15。
7、-20min, 灭菌完毕后, 60-80烘干, 用研钵研细后装入保鲜袋, 置于冰 箱, 3-5冷藏备用 ; 2) 按每 Kg 饲料含有大豆粉 21-27 克、 茭白粉 25-60 克、 稻茎粉 18-36 克、 玉米粉 22-30 克、 麦芽粉 16-22 克、 谷芽粉 10-20 克、 酵母 35-70 克、 蔗糖 10-14 克、 干酪素 20-30 克的比 例称取大豆粉、 茭白粉、 稻茎粉、 玉米粉、 麦芽粉、 谷芽粉、 酵母、 蔗糖、 干酪素, 作为 I 组分 ; 3) 按每 Kg 饲料含有维生素 1.5-2.8 克、 胆固醇 0.05-0.15 克、 韦氏盐 5-8 克、 山梨酸 2。
8、-4 克、 金霉素 1.5-3.0 克的比例称取维生素 C、 胆固醇、 山梨酸、 金霉素和韦氏盐, 作为 II 组分 ; 4) 按每 Kg 饲料含有琼脂 12-13 克的比例称取琼脂, 蒸馏水 640-800mL, 置于适量的烧 杯中加热至水沸腾, 期间小心搅拌, 待琼脂完全溶解后, 将 I 组分倒入搅拌均匀, 待其冷却 至 50-55, 加入 II 组分, 快速搅拌均匀, 置于灭菌室紫外消毒和冷却 30-45min, 待饲料完 全冷凝后用保鲜袋密封, 放置于冰箱 3-5冷藏即可。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一种大螟的半人工饲料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 1) 中 : 麦 粒、 谷粒的催芽。
9、温度为 34-35, 烘箱温度为 65-75 ; 使用前, 将麦芽粉、 谷芽粉、 稻茎粉、 茭白粉、 玉米粉、 大豆粉分别置于高压蒸汽灭菌锅中 118-122下灭菌 16-18min, 灭菌完毕 后, 65-75烘干。 6.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一种大螟的半人工饲料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 4) 中 : 待 琼脂完全溶解后, 将 I 组分倒入搅拌均匀, 待其冷却至 52-53, 加入 II 组分, 快速搅拌均 匀, 置于灭菌室紫外消毒和冷却 35-40min。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10009 A 2 1/5 页 3 一种大螟的半人工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
10、明属于昆虫人工饲料及其制备技术, 具体为一种大螟的半人工饲料及其制备 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属鳞翅目, 夜蛾科, 是我国为害水稻的三大螟虫 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因稻区耕作改制、 化学农药使用不当等原因, 我国水稻大螟的危 害加重, 严重威胁水稻生产。 0003 人工饲料是昆虫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工具。一种成熟的人工饲料, 不但可以饲育大 量标准化试虫用于多种试验研究, 亦为杀虫活性物质的生物测定和昆虫毒理学、 昆虫营养 生理学等方面研究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0004 大螟人工饲料的研究历史超过 40 年。Chatterji 等。
11、 (1969)报道了含麦胚的半 纯饲料, 用该饲料对大螟饲养了 3 代, 世代发育历期约 115d, 有 60%-70% 完成从卵至成虫 的发育。Qureshi 等 (1971) 报道了含稻茎的半纯饲料, 用该饲料饲养的大螟世代历期为 42-67d, 约 50% 完成从初孵幼虫至成虫的发育, 蛹重 136.9mg, 单雌产卵量 194-700 粒, 卵孵 化率为 60.3%。Siddiqui 等 (1983) 和 Senthikumar 等 (1993) 研制了含玉米粉、 绿豆粉、 玉 米叶干粉等植物材料的半合成饲料, 饲养的大螟世代历期为 40.8d, 幼虫存活率约 60%, 蛹 重 136。
12、.9mg, 单雌产卵量 322.3 粒, 卵孵化率 60.3%。刘卓荣 (2007) 报道了一种大螟半人工 饲料, 幼虫期存活率为 40.9%。韩兰芝等 (2010) 和韩超等 (2012) 通过 1-2 龄幼虫用新鲜茭 白、 2 龄以后幼虫用半合成饲料的交替饲养方法, 连续饲养了 3 代大螟, 其幼虫的发育历期 24.8d, 幼虫存活率 76.6%, 化蛹率 87.7%(幼虫发育至蛹的比例 67.2%) , 平均蛹重 114.1mg, 羽化率 91.3%, 单雌产卵量 101.9 粒, 卵孵化率 88.8%。 0005 上述大螟饲料尚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 1、 饲料配方组成和配比不理想, 饲。
13、养效果不佳。 早期的大螟饲料为仅添加了一、 两种寄 主植物成分的半纯饲料, 营养不够平衡 ; 后期的大螟饲料虽然为采用更多植物成分的半人 工饲料或直接采用寄主植物与半人工饲料的交替饲养, 但人工饲料各组分的组成和配比不 够合理, 是导致饲养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上述饲料上大螟的连续饲养代数最多 3 代, 还不能满足大螟的长期继代的人工饲料饲养的需要。 同时, 幼虫存活率较低, 从出孵化幼虫 发育到蛹的比例低于 92%, 发育到 蛹的比例 85%, 为大螟杀虫活性物质的生测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工具。 0017 2) 饲料保鲜、 防腐效果好, 大螟饲育过程中, 仅需在接虫后 20d 左右更换一次。
14、饲 料, 整个幼虫期不需再更换饲料, 避免了饲育过程中饲料更换所需的大量人力。 0018 3) 饲料组分和配比得到优化, 使用植物干粉材料, 解决以往使用新鲜植物材料过 程中的季节性限制及易于污染的难题。 0019 4) 饲料组分使用的植物材料及化学组分, 易于制备或购置, 成本较低, 饲料制备工 艺简单。饲料组分精简, 既简化了制备, 又进一步节省了成本。 0020 5) 基于上述, 本发明涉及的大螟半人工饲料及制备方法具有饲养效果好、 制备简 单、 成本低廉等优点, 适于大螟长期的规模化饲养。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2 实施例 1 1) 配。
15、方 : 每 Kg 饲料含有大豆粉 26.6 克、 茭白粉 40.8 克、 稻茎粉 18.6 克、 玉米粉 27.8 克、 麦芽粉 18.6 克、 谷芽粉 10 克、 酵母 59.4 克、 蔗糖 14 克、 干酪素 26.0 克、 维生素 2.5 克、 胆固醇0.15克、 韦氏盐5.6克、 山梨酸2.4克、 金霉素2.0克、 琼脂12克, 余量为蒸馏水。 0023 2) 制备方法 : 将麦粒、 谷粒分别常温浸泡 1d、 33-36催芽 2d 后, 于 60-80烘箱中烘干后, 碾磨成 粉, 制得麦芽粉、 谷芽粉 ; 分别将新鲜水稻茎叶、 茭白洗净、 切碎、 晒干, 碾磨成粉, 制得稻 茎粉、 茭。
16、白粉 ; 将干燥的玉米粒、 大豆粒分别清洗、 去杂后碾磨成粉, 制得玉米粉、 大豆粉 ; 使用前, 将麦芽粉、 谷芽粉、 稻茎粉、 茭白粉、 玉米粉、 大豆粉分别置于高压蒸汽灭菌锅中 115-125下灭菌 15-20min, 灭菌完毕后, 60-80烘干, 用研钵研细后装入保鲜袋, 置于冰 箱, 3-5冷藏备用 ; 按实施例 1 比例称取大豆粉、 茭白粉、 稻茎粉、 玉米粉、 麦芽粉、 谷芽粉、 酵母、 蔗糖、 干 酪素, 作为 I 组分 ; 按实施例 1 比例称取维生素 C、 胆固醇、 山梨酸、 金霉素和韦氏盐, 作为 II 组分 ; 按实施例 1 比例称取琼脂, 余量为蒸馏水, 置于适量的。
17、烧杯中加热至水沸腾, 期间小心 搅拌, 待琼脂完全溶解后, 将 I 组分倒入搅拌均匀, 待其冷却至 50-55, 加入 II 组分, 快速 搅拌均匀, 置于灭菌室紫外消毒和冷却 30-45min, 待饲料完全冷凝后用保鲜袋密封, 放置于 冰箱 3-5冷藏即可。 说 明 书 CN 103110009 A 5 4/5 页 6 0024 3) 饲养方法 (试管饲养法) 幼虫期 : 取配好的饲料填满大号玻璃试管 (长 10cm, 直径 3cm) 底部 2cm 左右, 每管接初 孵大螟幼虫 10 头后用棉塞塞住试管口, 置于环境条件温度 281, RH 60%-70% 的养虫室 内饲养。第 20d 更换。
18、饲料时取瓦楞纸于试管上端, 供老熟幼虫钻入化蛹, 观察记载化蛹时 间、 数量, 并称重。 0025 蛹、 成虫及卵期 : 同一世代的蛹置于玻璃皿中, 每天记载羽化情况, 并将 24 小时内 羽化的成虫按 1 : 1 性比进行配对, 每对成虫放入移栽有 3 个水稻分蘖 (TN1 分蘖期) 的笼罩 中产卵, 并饲以 10% 的蜂蜜水供成虫补充营养, 每隔 3d 更换蜂蜜水。每日观察和记录每头 雌虫的产卵情况和卵的孵化情况。初孵化幼虫作为下一代的初始虫源, 进入下代的饲养。 试验环境条件为 : 白天温度271, 湿度60-70%, 夜间温度211, 湿度80%-90%, 自然光 照。 0026 4)。
19、 饲养结果 大螟饲养到了第 10 代, 远多于原有报道的 3 代。饲养过程中, 大螟各代的平均化蛹 率为 75-89%(其中第 1 代为 87%) , 高于以往饲料 ; 羽化率 85-93%, 单雌产卵 150-248 粒, 卵孵化率 89-92%, 雌、 雄幼虫历期分别为 28.5-32.6 d 和 28.0-31.7 d, 雌、 雄蛹重分别为 111.0-130.0mg 和 90.3-110.0mg。继代饲养过程中, 化蛹率、 羽化率、 产卵量和卵孵化率、 蛹重等指标较稳定, 适于大螟长期的人工饲料饲养。第 1 代初孵化幼虫接虫后 12d 存活率 92%, 发育至蛹的比例 87%, 适于大。
20、螟杀虫活性物质的生物测定。 0027 实施例 2 1) 配方 : 每 Kg 饲料含有大豆粉 21 克、 茭白粉 25 克、 稻茎粉 30 克、 玉米粉 22 克、 麦芽粉 22 克、 谷芽粉 22 克、 酵母 68 克、 蔗糖 13 克、 干酪素 30 克、 维生素 2 克、 胆固醇 0.08 克、 韦氏盐 7 克、 山梨酸 3.5 克、 金霉素 1.5 克、 琼脂 13 克, 余量为蒸馏水。 0028 2)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 1。 0029 3) 饲养方法 (规模化饲养法) 幼虫饲养 : 取 250-500ml 的食品盒 (盖上开 3-4cm 的洞, 粘上 120 目细铜网作透气窗) , 底。
21、部铺上 2-3cm 厚的饲料, 每盒接上 150-300 粒黑头期卵块, 盖上盖子, 置于温度 281, RH 60%-70% 的养虫室内饲养。第 20d 更换一次饲料, 并取瓦楞纸制作的化蛹圈固定于盒的 上半端, 供老熟幼虫钻入化蛹, 开始有幼虫化蛹后, 每 4-5d 更换一次化蛹圈。记录每盒试虫 的化蛹数, 并取雌、 雄各 50 头逐头称重, 评价饲养效果。 0030 蛹、 成虫及卵期 : 将有蛹的化蛹圈置于移栽有水稻分蘖 (TN1 分蘖期) 的产卵罩中 产卵, 并饲以 10% 的蜂蜜水供成虫补充营养, 每 3d 更换一次蜂蜜水。观察产卵情况, 卵块进 入黑头期后开始下一代幼虫的饲养。试验。
22、环境条件为 : 白天温度 271, 湿度 60-70% ; 夜 间温度 211, 湿度 80%-90% ; 自然光照。 0031 4) 饲养结果 大螟饲养到了第 7 代, 远多于原有报道的 3 代。饲养过程中, 大螟各代的平均化 蛹率为 71-85%, 其中第 1 代 85%, 高于以往报道 ; 雌、 雄蛹重分别为 106.4-128.2mg 和 91.1-112.6mg。 继代饲养过程中, 不同世代试虫的化蛹率、 蛹重没有明显差异, 适于长期、 规 模化的大螟饲养。 说 明 书 CN 103110009 A 6 5/5 页 7 0032 实施例 3 1) 配方 : 每 Kg 饲料含有大豆粉 。
23、25 克、 茭白粉 60 克、 稻茎粉 35 克、 玉米粉 25 克、 麦芽粉 16 克、 谷芽粉 20 克、 酵母 38 克、 蔗糖 11 克、 干酪素 20 克、 维生素 2.8 克、 胆固醇 0.1 克、 韦氏盐 8 克、 山梨酸 2 克、 金霉素 3 克、 琼脂 12.5 克, 余量为蒸馏水。 0033 2)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 1。 0034 3) 饲养方法同实施例 2。 0035 4) 饲养结果 大螟饲养到了第 4 代, 多于以往报道。饲养过程中, 大螟各代的平均化蛹率为 73-89% (其中第1代为88%) , 高于以往报道 ; 雌、 雄蛹重分别为101.8-131.5mg和85.。
24、6-110.4mg。 继 代饲养过程中, 不同世代间的化蛹率、 蛹重没有显著差异。适于规模化的大螟饲养。 0036 本发明与韩兰芝等 (2010) 专利及韩超等 (2012) 报道相比, 具有以下区别 : 1) 对 比文件中, 新鲜茭白或新鲜稻茎任取 1 种, 且有麦胚粉、 氯化胆碱、 复合 VB、 VE、 蜂蜜、 98.18% 稻酮等营养组分 ; 本发明改用烘干的茭白粉、 稻茎粉、 麦芽粉、 谷芽粉 4 种, 且省去了后 6 种 组分, 不但简化了配方, 而且饲料营养构成更适合大螟生长, 并克服了新鲜原材料的有关问 题 ; 2) 本发明所用的各组分配比优化, 配比范围全面优化, 改善了饲料的。
25、营养平衡 ; 3) 对 比文件有 3 种防腐剂 (山梨酸、 对羟基甲酸甲酯、 40% 甲醛) , 本发明舍去其中后 2 种, 新增 1 种金霉素, 不但简化了制备过程, 而且进一步简化了配方, 改善了防腐效果 ; 4) 对比文件中 除介绍新鲜茭白或稻茎的制备方法外, 未介绍大豆粉、 玉米粉、 麦胚粉的制备方法, 使用前 将各植物原料组分与酵母、 干酪素、 蔗糖等混合后再高温高压灭菌 (125下 30min) ; 本专 利则是混合之前将有关的植物干粉于 115-125下灭菌 15-20min, 灭菌的时间和温度均相 对较短或较低, 酵母、 干酪素等则不进行高温高压灭菌, 有利于保护有关材料的营养。
26、 ; 5) 对 比文件中在温度降至 60时开始加入维生素 C、 胆固醇、 山梨酸等物质, 本发明则降低至 50-55加入, 利于对营养物质的保护。6) 对比文件采用低龄用鲜茭白、 2 龄后用人工饲料 的交替方法进行饲养, 本专利全部采用人工饲料饲养, 仅在 20d 左右更换一次饲料, 饲养操 作更简便。 0037 本发明配方与刘卓荣 (2007) 公开的配方相比, 具有以下区别 : 1) 本发明将纤维 素更换成谷芽粉, 其余保留的组分配比重新调整, 优化了饲料的营养平衡 ; 2) 防腐方面, 本 发明舍去了氯霉素, 改用金霉素, 改善了防腐效果, 一个饲养周期只需于 20d 时更换一次饲 料, 并降低了对大螟的负面影响, ; 3) 刘卓荣公开的配方中茭白粉等材料于 110烘箱中下 烘干, 本发明中麦芽、 谷芽、 稻茎、 茭白等材料全部采用晒干或于 60-80烘干, 减少了高温 对其营养组分的破坏 ; 4) 刘卓荣公开的配方中将氯霉素、 山梨酸等与琼脂、 水一起加热、 煮 沸, 本发明则仅将琼脂和水加热煮沸, 山梨酸和取代氯霉素的金霉素在温度降至 50-55时 才加入, 避免了高温对这两种物质的破坏。 说 明 书 CN 103110009 A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