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合一调料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多合一调料壶.pdf(12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820346482.X (22)申请日 2018.03.14 (73)专利权人 朱忠凯 地址 043100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丽华苑1 号楼2单元702 (72)发明人 朱忠凯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5 代理人 申绍中 (51)Int.Cl. A47J 47/01(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多合一调料壶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调味瓶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 一种多合一调料壶, 包括壶体、 壶嘴和泵体,。
2、 所述 壶体由至少两个腔体组成, 每个腔体分别通过泵 体与壶嘴联通, 通过泵体可以将腔体内的调料通 过壶嘴流出, 每个腔体上均设有通气装置, 当腔 体内的调料流出后, 空气可以通过通气装置进入 腔体内, 避免腔体内负压产生。 每个腔体内装有 不同的调味料, 每个腔体分别通过泵体与壶嘴联 通, 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 通过泵体便可将腔体 内的调味料倒出, 无需进行腔体的切换, 简化操 作过程。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6页 CN 208463887 U 2019.02.05 CN 208463887 U 1.一种多合一调料壶, 其特征在于: 包括壶体 (1) 、 壶嘴 (14) 和泵体 (。
3、3) , 所述壶体 (1) 由 至少两个腔体 (2) 组成, 每个腔体 (2) 分别通过泵体 (3) 与壶嘴 (14) 联通, 通过泵体 (3) 可以 将腔体 (2) 内的调料通过壶嘴 (14) 流出, 每个腔体 (2) 上均设有通气装置 (5) , 当腔体 (2) 内 的调料流出后, 空气可以通过通气装置 (5) 进入腔体 (2) 内, 避免腔体 (2) 内负压产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合一调料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体 (3) 与壶嘴 (14) 联 通处以及泵体 (3) 与腔体 (2) 联通处均设有逆止阀 (4) , 所述泵体 (3) 采用弹性气囊, 通过挤 压气囊实现调料的。
4、抽取和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合一调料壶,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止阀 (4) 包括阀体 (6) 和硅胶膜瓣 (7) , 所述阀体 (6) 上设有进口和出口, 所述硅胶膜瓣 (7) 设置在阀体 (6) 内, 位于 进口或出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合一调料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体 (3) 与壶嘴 (14) 联 通处设有的逆止阀 (4) 以及泵体 (3) 与腔体 (2) 联通处设有的逆止阀 (4) 为一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合一调料壶,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装置 (5) 为弹簧阀, 当腔体 (2) 内负压过大时, 通过弹簧阀可以使空气进入腔体 (2。
5、) , 降低腔体 (2) 内的负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合一调料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阀包括连接件 (8) 、 阀芯 (9) 和弹性件 (10) , 所述连接件 (8) 上通孔, 腔体 (2) 可以通过该通孔与外界联通, 所述 阀芯 (9) 通过弹性件 (10) 与连接件 (8) 连接, 通过阀芯 (9) 可以堵住通孔, 从而阻隔腔体 (2) 与外界的联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合一调料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壶体 (1) 外设有外壳 (11) , 每个腔体 (2) 为独立结构, 腔体 (2) 之间通过外壳 (11) 联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合一调料壶。
6、,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壶嘴 (14) 上设有至少两 个流道 (12) , 腔体 (2) 内的调味料通过所对应的流道 (12) 排出, 可以避免不同的调味料混 合。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8463887 U 2 一种多合一调料壶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调味瓶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多合一调料壶。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家庭在做饭的时候会用到诸多调味品例如: 油、 酱油、 生抽、 老抽、 料酒等等; 各种瓶瓶罐罐会摆满一堆, 显得杂乱, 收拾也麻烦, 每做一顿饭都得全部拿出来又放回去, 而且倒入量也不好掌控。 专利申请号为201120576872.4的实用新型。
7、专利公开了一种调味 瓶, 该调味瓶包括两个腔体, 能够装设不同的液体, 将旋转头转向到某一位置, 按下开关将 射出其中一腔体内的液体 ; 把旋转头转向另一位置按下开关将喷射出另一腔体内的另一 液体。 但该调味瓶的结构复杂, 使用时需要转动旋转头才能实现对不同液体的切换, 操作存 在一定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合一调料壶, 该调料壶可以容纳多 种调味料, 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方便的将调味料倒出, 整体结构简单。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 一种多合一调料壶, 包括壶体、 壶嘴和泵体, 所述壶体由至少两。
8、个腔体组成, 每个 腔体分别通过泵体与壶嘴联通, 通过泵体可以将腔体内的调料通过壶嘴流出, 每个腔体上 均设有通气装置, 当腔体内的调料流出后, 空气可以通过通气装置进入腔体内, 避免腔体内 负压产生。 0006 所述泵体与壶嘴联通处以及泵体与腔体联通处均设有逆止阀, 所述泵体采用弹性 气囊, 通过挤压气囊实现调料的抽取和排出。 0007 所述逆止阀包括阀体和硅胶膜瓣, 所述阀体上设有进口和出口, 所述硅胶膜瓣设 置在阀体内, 位于进口或出口处。 0008 所述泵体与壶嘴联通处设有的逆止阀以及泵体与腔体联通处设有的逆止阀为一 体结构。 0009 所述通气装置为弹簧阀, 当腔体内负压过大时, 通。
9、过弹簧阀可以使空气进入腔体, 降低腔体内的负压。 0010 所述弹簧阀包括连接件、 阀芯和弹性件, 所述连接件上通孔, 腔体可以通过该通孔 与外界联通, 所述阀芯通过弹性件与连接件连接, 通过阀芯可以堵住通孔, 从而阻隔腔体与 外界的联通。 0011 所述壶体外设有外壳, 每个腔体为独立结构, 腔体之间通过外壳联接。 0012 所述壶嘴上设有至少两个流道, 腔体内的调味料通过所对应的流道排出, 可以避 免不同的调味料混合。 0013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 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14 每个腔体内装有不同的调味料, 每个腔体分别通过泵体与壶嘴联通, 使用时可以 说 明 书 1/4 页 3 。
10、CN 208463887 U 3 根据需要, 通过泵体便可将腔体内的调味料倒出, 无需进行腔体的切换, 简化操作过程。 腔 体上均设有通气装置, 当腔体内的调料流出后, 空气可以通过通气装置进入腔体内, 避免腔 体内负压产生。 泵体采用弹性气囊, 依靠弹性气囊回弹的特性将腔体里的液体吸入硅胶泵, 然后再通过挤压弹性气囊将其内的液体通过壶嘴流出。 整体结构简单, 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7 图3是本实用新型单个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4是本新型硅胶泵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5是本实用新型壶。
11、嘴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6是本实用新型逆止阀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 图7是本实用新型逆止阀另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 图8是本实用新型弹簧阀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其中: 1为壶体, 2为腔体, 3为泵体, 4为逆止阀, 5为通气装置, 6为阀体, 7为硅胶膜 瓣, 8为连接件, 9为阀芯, 10为弹性件, 11为外壳, 12为流道, 13为通孔结构, 14为壶嘴。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 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
12、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 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5 如图1和2所示, 一种多合一调料壶, 包括壶体1、 壶嘴14和泵体3, 壶体1由至少两个 腔体2组成, 每个腔体2分别通过泵体3与壶嘴14联通。 每个腔体2内设有不同的调味料, 如: 一个腔体2内装有醋, 另一个腔体2内装有酱油。 每个腔体2上都相对应的泵体3, 当需要使用 酱油时, 可以通过按动盛有酱油腔体2所对应的泵体3将酱油通过壶嘴14排出; 当需要使用 醋时, 可以通过按动盛有醋腔体2所对应的泵体3将醋通过壶嘴14排出。 0026 泵体3的结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 如可以。
13、采用洗发露、 洗洁精等中的按压 式弹簧泵。 每个腔体2上均设有通气装置5, 当腔体2内的调料流出后, 空气可以通过通气装 置5进入腔体2内, 避免腔体2内负压产生。 0027 如图3和4所示, 泵体3可以采用弹性气囊, 依靠弹性气囊回弹的特性将腔体2里的 液体吸入硅胶泵, 然后再通过挤压弹性气囊将其内的液体通过壶嘴14流出。 泵体3与壶嘴14 联通处以及泵体3与腔体2联通处均设有逆止阀4。 弹性气囊可以采用硅胶气囊, 即为硅胶 泵。 0028 首次使用时, 将壶体1倒置并挤压硅胶泵, 硅胶泵与腔体2的逆止阀4关闭, 泵与壶 嘴14的逆止阀4打开, 硅胶泵内的气体通过壶嘴14排出; 松开硅胶泵,。
14、 泵与壶嘴14逆止阀4关 闭, 泵与壶的逆止阀4打开, 依靠硅胶泵回弹的特性将壶里的液体吸入硅胶泵; 再次挤压硅 胶泵, 硅胶泵与腔体2的逆止阀4关闭, 泵与壶嘴14的逆止阀4打开, 液体被挤出。 通过挤压气 囊实现调料的抽取和排出, 结构简单方便使用。 硅胶泵的容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可以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208463887 U 4 为20ml (正常人每顿摄入量20ml) 。 0029 如图6所示, 逆止阀4包括阀体6和硅胶膜瓣7, 阀体6上设有进口和出口, 硅胶膜瓣7 设置在进口或出口处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 硅胶膜瓣7凸起的外轮廓为球缺形, 由硅胶 膜凸起。
15、的凸起顶点向四周延伸设置有若干根开口。 当硅胶膜瓣7凸起被流体 (气体或液体) 顶起时, 开口打开, 流体可以通过; 当硅胶膜瓣7凸起被下压时, 开口闭合, 限制流体通过。 当 然, 逆止阀4还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结构。 0030 泵体3与壶嘴14联通处设有逆止阀4的进口与泵体3联通, 出口与壶嘴14联通, 硅胶 膜瓣7位于出口处; 泵体3与腔体2联通处设有逆止阀4的进口与腔体2联通, 出口与泵体3联 通, 硅胶膜瓣7位于进口处。 泵体3可以通过三通管两个逆止阀4联通 (具体连接方式详见图 4, 图中虚线部分可用硅胶管连接或直接插接) 。 0031 泵体3与壶嘴14联通处设有的逆止阀4以及泵。
16、体3与腔体2联通处设有的逆止阀4可 以采用两个独立逆止阀4, 也可以采用一体结构 (如图7所示) , 可以简化整体结构。 0032 通气装置5的作用是为了保证腔体2内的压力与外界压力平衡, 避免腔体2内产生 负压, 因此通气装置5可以采用多种结构, 如: 可以在腔体2上设置通气口, 通气口处设有堵 头, 可以根据需要将堵头拔起, 使空气进入腔体2内, 避免负压的产生。 当然也可采用为弹簧 阀。 弹簧阀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其可以设置在腔体2的底部。 腔体2上设有通 孔结构13, 弹簧设置在该通孔结构13处, 可采用插接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与通孔结构13联 接。 0033 如图8所示,。
17、 弹簧阀包括连接件8、 阀芯9和弹性件10, 连接件8上通孔, 腔体2可以通 过该通孔与外界联通, 阀芯9通过弹性件10与连接件8连接, 阀芯9与通孔滑动连接, 通过阀 芯9可以堵住通孔, 从而阻隔腔体2与外界的联通。 当腔体2内存在负压时, 阀芯9受力向上移 动, 腔体2通过连接件8上的通孔与外界联通, 空气可以进入腔体2内; 当阀芯9向上移动时, 其会使弹性件10产生弹性势能, 通过弹性件10释放弹性势能可以使阀芯9复位, 阀芯9挡住 通孔, 阻隔腔体2与外界的联通。 弹性件10可以采用簧片、 弹簧等适宜结构。 若采用弹簧, 阀 芯9上移时会挤挤压弹簧, 使弹簧产生弹性势能, 当受力取消后。
18、, 弹簧释放弹性势能, 使阀芯 9复位。 0034 腔体2的形成可以采用背景技术中的结构, 即在壶体1内设有竖直的隔板, 将壶体1 内的空间进行分割从而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腔体2。 0035 当然, 腔体2还可采用独立结构, 可以实现拆分组合, 腔体2之间组合后形成壶体1; 当腔体2之间组合后, 通过在组合后的腔体2外套设外壳11,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腔体2的数 量至少有两个, 可以存放两种不同的调味料。 当然, 可以采用三个、 四个、 五个等等, 具体数 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0036 如图5所示, 壶嘴14上设有至少两个流道12, 两个腔体2内的调味料通过所对应的 流道12排出。 每个。
19、腔体2都有其各自对应的泵体3和流道12, 在使用时, 各腔体2内的调味料 会在各自对应的泵体3作用下, 通过对应的流道12排出, 在使用时可以避免不同调味料通过 同一壶嘴14排出而导致调味料混合现象的发生。 0037 当腔体2内的调味料用完后, 可以向腔体2内进行填充, 具体填充方法和结构可以 采用类似背景技术中提到技术手段, 也可以在腔体2上设置填料口, 通过打开填料口进行调 味料的添加, 当然还可通过本申请中通孔结构13实现, 即将通气装置5与腔体2分离, 通过通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208463887 U 5 孔结构13实现添加即可, 添加后再将通气装置5与腔体2联接。 对。
20、于如何进行填充的技术手 段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0038 上面仅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 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 实施例, 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 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 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各种变化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208463887 U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6 页 7 CN 208463887 U 7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6 页 8 CN 208463887 U 8 图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3/6 页 9 CN 208463887 U 9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4/6 页 10 CN 208463887 U 10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 5/6 页 11 CN 208463887 U 11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 6/6 页 12 CN 208463887 U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