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钓竿用竿体以及钓竿.pdf

  • 上传人:le****a
  • 文档编号:7308531
  • 上传时间:2019-10-03
  • 格式:PDF
  • 页数:10
  • 大小:458.21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099222.8

    申请日:

    20080513

    公开号:

    CN101411322B

    公开日:

    20120822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87/00

    主分类号:

    A01K87/00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野

    发明人:

    细谷靖典,德田勇,山泽健治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07-271401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陈伟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钓竿用竿体及钓竿,在钓竿用竿体中,通过导入由预成型材料以外的材料制成的筒状体,使竿体能够柔韧地与有耐力的鱼进行缠斗、能够进行有趣味的垂钓。尾竿(3)是由筒状的中间部分(3A)连结筒状的竿头侧部分(3B)和筒状的竿尾侧部分(3C)构成的。竿头侧部分(3B)由具有在沿尾竿(3)的竿轴线的一个方向上拉齐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成型材料构成。竿尾侧部分(3C)由具有在沿尾竿(3)的竿轴线的一个方向上拉齐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成型材料构成。由竹制的筒状体构成中间部分(3A)。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钓竿用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钓竿用竿体为尾竿,通过中间部分连结竿头侧部分和竿尾侧部分,并且,由具有在沿所述竿体的竿轴线的一个方向上拉齐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成型材料构成所述竿头侧部分,并且,由具有在沿所述竿体的竿轴线的一个方向上拉齐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成型材料构成所述竿尾侧部分,并由竹制的筒状体构成所述中间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竿用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竹制的筒状体的外径比所述竿头侧部分的外径以及所述竿尾侧部分的外径大。 3.一种钓竿用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钓竿用竿体为中竿,通过中间部分连结竿头侧部分和竿尾侧部分,并且,由具有在沿所述竿体的竿轴线的一个方向上拉齐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成型材料构成所述竿头侧部分,并且,由具有在沿所述竿体的竿轴线的一个方向上拉齐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成型材料构成所述竿尾侧部分,并由竹制的筒状体构成所述中间部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钓竿用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竹制的筒状体的外径比所述竿头侧部分的外径以及所述竿尾侧部分的外径大。 5.一种钓竿,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4任一项记载的钓竿用竿体。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呈筒状的钓竿用竿体以及将多根钓竿用竿体连接在 一起的钓竿。

    背景技术

    钓竿用竿体呈筒状,一般是将预成型材料卷绕在外径沿轴线方向 逐渐变大的棒状的心轴上而形成的。该预成型材料是使热固化性树脂 等的基质树脂含浸于在一方向上拉齐的炭素纤维等强化纤维中,并将 由此形成的预成型材料剪裁成规定形状而得到的。

    将这样的多张预成型材料覆盖心轴卷绕多层,或者将1张预成型 材料卷绕多层,由此形成筒状体,并在卷绕在心轴上的状态下烧结, 烧结后使心轴脱芯,剪裁成规定长度而制成竿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20235号公报(0016段、图1)

    在上述构造的钓竿中,构成的是沿轴线方向内外径略微变大的筒 状的结构,并且,在构成竿体时,使用单一的炭素纤维组、单一的热 固化性树脂等。

    从由单一的炭素纤维组、单一的热固化性树脂等构成的梢尖竿到 尾竿连结而成的钓竿,从相对于变位(位移)的刚性的变化特性来看, 可以推断出:在竿体产生一定的变位之前,具有大致一定的变化率并 且刚性值上升,但是,在产生该一定的变位的一定区域中,刚性的变 化量(变化率)相对于变位的变化量有急剧变大的倾向。

    在此,所谓刚性被定义成:纵弹性系数(E)×截面二次力矩(I)。

    这样,当鱼上钩时,钓竿的变位到达上述一定区域时,钓鱼人进 行拉起钓竿使鱼上浮的操作时,即使钓竿拉起的量很小,刚性也会急 剧变大,因此,就必需与该刚性的急剧增大对应的大小的操作力,并 且,为此对上钩的鱼也作用很大的负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钓竿,在钓竿用竿体中,通过导入由 预成型材料以外的材料制成的筒状体,使竿体能够柔韧地与有耐力的 鱼进行缠斗、能够进行有趣味的垂钓。

    〔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特征结构为:通过中间部分连结竿头侧部分 和竿尾侧部分,并且,上述竿头侧部分由具有在沿上述竿体的竿轴线 的一个方向上拉齐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成型材料构成,并且,上述竿尾 侧部分由具有在沿上述竿体的竿轴线的一个方向上拉齐的强化纤维 组的预成型材料构成,并由竹制的筒状体构成上述中间部分。其作用 效果如下。

    〔作用〕

    在构成钓竿用竿体时,用以下结构代替以往的只用单一材料构成 的钓竿:中间部分采用与预成型材料不同的竹制的筒状体,将该竹制 的筒状体与预成型材料制的竿头侧部分以及竿尾侧部分组合在一起。

    这样,连接了竿头侧部分、中间部分、竿尾侧部分的钓竿用的竿 体以及连接了其他的竿体的钓竿的性质如下所述。即,该钓竿,构成 中间部分的竹制筒状体的性质影响钓竿整体的性质,并原样反映中间 部分所具有的性质,即使在产生了一定的变位的一定区域,也具有大 致一定的变化率,并且刚性值上升,成为柔软性高的钓竿。

    这样,在鱼上钩并在钓竿上产生到达一定区域的变位时,即使从 该状态开始略微地对钓竿施加力,钓竿因其柔软性而吸收该力,从而 几乎不会产生变位,也不会对鱼作用强的负荷。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钓竿中,从作用了变位(即上述产生一定 的变位并到达一定区域的变位)的状态到向上方拉起钓竿的操作并使 鱼浮起的情况下,与例如以往的结构中的刚性急剧增大的情况那样 的、即使施加略微的变位也必须大的操作力的钓竿不同,本发明的钓 竿能够用小的操作力对钓竿进行拉起操作,能够抑制对鱼的影响。

    而且,本发明中,在鱼上钩并产生超过上述一定变位的变位时, 即使在钓鱼人施加小的力或几乎不施加力的情况下,钓竿也会产生刚 性变化小的其自身的柔软性,从而慢慢地拉起梢尖侧使鱼浮起。

    由于仅梢尖竿被慢慢地拉起,所以浮起的鱼不会受到大的负荷。

    能够这样的应对是因为导入了竹制的筒状体。虽然不清楚关于竹 的纵弹性系数,但与预成型材料相比竹的纵弹性系数小。

    〔效果〕

    这样,能够提供一种钓竿用竿体,只通过向中间部导入竹制的筒 状体,就能使竿体能够柔韧地与有耐力的鱼进行缠斗,能够进行有趣 味的垂钓。

    〔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特征结构在于,上述竹制的筒状体的外径比 上述竿头侧部分的外径以及上述竿尾侧部分的外径大。其作用效果如 下。

    〔作用〕

    在竿头侧部分、竿尾侧部分以及位于其中间的中间部分,其所使 用的材料的纵弹性系数不同。因此,在将这些部分设定成相同外径的 情况下,刚性(纵弹性系数×截面二次力矩)的差异过大,从而存在 钓竿整体的弯曲难以成为平滑的圆弧状的问题。

    对此,增大竹制的筒状体的外径,使其截面二次力矩比竿头侧部 分和竿尾侧部分的截面二次力矩大,从而将刚性的差异抑制在必要的 范围内。

    〔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特征结构在于,具有上述中间部分的钓竿用 竿体为尾竿,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由于尾竿是鱼上钩的情况下的钓竿弯曲的起点,所以能够构成以 下钓竿:从钓鱼人的近前侧能得到大的挠曲变形,只要延伸握住钓竿 的手臂就能产生充分的竿弹性(タメ)来承受鱼的牵引等。

    〔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特征结构在于,具有上述中间部分的钓竿用 竿体为中竿。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即,由于在中竿上设置了柔软性高的中间部分,所以与在尾竿上 设置的情况相比,能使弯曲的起点稍向竿头侧移动,与在尾竿上设置 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鱼上钩时的挠曲变形,能够增大拉起鱼时的拉 起力。

    但是,在尾竿和中竿上设置了柔软性高的中间部分的情况下,与 只在尾竿或中竿上设置了上述中间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构成可在多 处设置弯曲的起点、并能够阶段性地产生大的弯曲的钓竿,从而能够 更容易自由应对鱼的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钓竿的分解侧视图。

    图2是表示在尾竿上设有中间部分的图,其中,图2(a)是表示 竿头侧部分、中间部分、竿尾侧部分的分解侧视图,图2(b)是表示 结合竿头侧部分、中间部分、竿尾侧部分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设置中间部分的式样的图,其中,图3(a)是表示在 第3竿上设置了中间部分的状态的分解侧视图,图3(b)是表示在第 2竿上设置了中间部分的状态的分解侧视图,图3(c)是表示在尾竿 和第3竿上设置了中间部分的状态的分解侧视图,图3(d)是表示在 尾竿和第2竿上设置了中间部分的状态的分解侧视图,图3(e)是表 示在第2竿和第3竿上设置了中间部分的状态的分解侧视图,图3(f) 是表示在尾竿、第3竿、第2竿上设置了中间部分的状态的分解侧视 图。

    附图标记说明

    2       中竿

    3                尾竿

    3A、2C、2D       中间部分

    3B               竿头侧部分

    3C               竿尾侧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对赫拉竿等钓竿A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钓竿A具有: 在竿顶端安装有钓线卡定用的线连结部件1A的梢尖竿1;将第2竿 2A、第3竿2B等并继式地连结在梢尖竿1上的中竿2;并继式地连 结在第3竿2B上的尾竿3。

    对尾竿3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以及图2所示,尾竿3是通过 连接固定筒状的竿头侧部分3B、在竿尾端具有把手4的筒状的竿尾 侧部分3C、在竿头侧部分3B和竿尾侧部分3C之间配置的中间部分 3A而构成的。

    竿头侧部分3B以及竿尾侧部分3C是如下制造的。即,没有图示, 使环氧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含浸在沿竿轴心方向或圆周方向拉齐的 炭素纤维等强化纤维组中,将由此构成的预成型材料剪裁成规定形 状,将该剪裁后的主图案以及辅助图案依次卷绕到具有锥形面的棒状 的心轴上,由此形成竿坯,并与心轴一起烧结,烧结后使心轴脱芯, 并剪裁成规定长度,从而形成竿头侧部分3B以及竿尾侧部分3C。

    在形成中间部分3A时,剪裁竹材并使用。作为竹材可以使用被 称为毛竹、高野竹、箭竹(矢竹)的竹子。

    对竿头侧部分3B和中间部分3A之间的并继连结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2(a)所示,在竿头侧部分3B的外周面的竿底端部,形成有越 靠近竿底端侧直径越小的锥形内嵌面3b。而在中间部分3A的内周面 的竿顶端部分形成有锥形外嵌面3a。

    如图2(b)所示,将竿头侧部分3B的锥形内嵌面3b内嵌到中间 部分3A的锥形外嵌面3a内,由此连结两者。在锥形外嵌面3a和锥 形内嵌面3b之间的连接面上涂敷粘结剂来强化其结合,并且,形成 有在中间部分3A的竿顶端面3d和竿头侧部分3B的竿尾端部的外周 面3e之间形成的阶梯部分上涂敷了树脂材料的加强部3f。

    如图2(b)所示,将竿尾侧部分3C的锥形内嵌面3c内嵌到中间 部分3A的锥形外嵌面3a中,由此连结两者。在锥形外嵌面3a和锥 形内嵌面3c之间的连接面上涂敷粘结剂来强化结合,并且,形成有 在中间部分3A的竿尾端面3g和竿尾侧部分3C的竿顶端部的外周面 3h之间形成的阶梯部分上涂敷了树脂材料的加强部3f。

    根据上述结构,在上述中间部分3A中的产生了一定变位的状态 下的刚性变化率,比在上述竿头侧部分3B中的产生了上述一定变位 的状态下的刚性变化率以及上述竿尾侧部分3C中的产生了上述一定 变位的状态下的刚性的变化率小。

    这样,连结了竿头侧部分3B、中间部分3A、竿尾侧部分3C的 尾竿3,以及连结了其他竿体的钓竿A的性质如下所述。也就是说, 如图2(a)所示,该钓竿A,其中间部分3A的性质影响钓竿整体的 性质,并原样反映中间部分3A所具有的性质,即使超过产生一定的 变位的一定区域地产生了变位,该钓竿A也是具有大致一定的变化 率、并且刚性值上升的柔软性高的钓竿。

    这样,如在作用效果的项目中说明的那样,钓竿A能够不对鱼施 加冲击,并且其钓上来的操作比较容易。

    上述说明了在尾竿3上设置中间部分3A的形态,但也可以如下 所述地将中间部分3A设置在中竿2等上。也就是说,如图3(a)所 示,只在第3竿2B上形成上述中间部分2C。与在尾竿3上设置中间 部分3A的情况相比,将稍微容易变形的部分向竿头侧移动,成为钓 竿整体的挠曲变形稍被抑制的钓竿。

    如图3(b)所示,只在第2竿2A上形成上述中间部分2D。与在 第3竿2B上设置中间部分2C的情况相比,将稍微容易变形的部分 进一步向竿头侧移动,钓竿整体的挠曲变形进一步被抑制。

    如图3(c)所示,在尾竿3和第3竿2B两者上形成上述中间部 分3A、2C。该情况下,由于在尾竿3和第3竿2B上设置了容易变形 的部分,所以与只在尾竿3上设置中间部分的情况相比,钓竿整体的 挠曲变形变得容易。

    如图3(d)所示,在尾竿3和第2竿2A两者上形成上述中间部 分3A、2D。该情况下,由于在尾竿3和第2竿2A上设置了容易变 形的部分,所以与只在尾竿3或在尾竿3和第3竿2B上设置中间部 分的情况相比,钓竿整体的挠曲变形变得容易,并且如果鱼的牵引力 变强,不仅第2竿2A发生弯曲,尾竿3也发生弯曲,从而容易产生 竿弹性。

    如图3(e)所示,在第3竿2B和第2竿2A两者上形成上述中 间部分2C、2D形成。该情况下,由于在第3竿2B和第2竿2A上设 置了容易变形的部分,所以与只在尾竿3或在尾竿3和第3竿2B上 设置中间部分的情况相比,钓竿整体的中间位置处容易弯曲,弯曲的 曲线不会在顶点位置折弯,得到能使鱼的牵引力平滑地传到近前的把 手上的钓竿。

    如图3(f)所示,在尾竿3、第3竿2B以及第2竿2A三者上形 成上述中间部分3A、2C、2D。该情况下,由于在梢尖竿1以外的竿 体上形成有容易挠曲的部分,所以能够使钓竿整体成为容易挠曲的构 造,能够构成可不限于上钩的鱼的动作地进行追随的钓竿。

    根据上述结构,作为钓竿用竿体,由于使竿头侧部分以及竿尾侧 部分较难弯曲,因此,在鱼未上钩的状态下,能够良好地维持钓竿的 外形保持性,该外形保持性使从梢尖竿1到尾竿3维持直线状,而在 鱼上钩时,该钓竿能够充分地发挥柔软性。

    〔其他的实施方式〕

    (1)作为构成预成型材料的强化纤维,除炭素纤维以外,还也 可以采用玻璃纤维及硼纤维等。另外,作为基质树脂,除热固化性树 脂以外,还可以适用热可塑性树脂。

    (2)竿头侧部分3B、竿尾侧部分3C以及中间部分3A的长度是 将钓竿用竿体的全长大致3等分后的长度,但其长短也可以稍有差异。

    (3)作为连结竿头侧部分3B、竿尾侧部分3C以及中间部分3A 的形态,采用了并继形态,但也可以采用凹窝连接的形态。该凹窝连 接的形态也可以用于梢尖竿1、第2竿2A、第3竿2B和尾竿3的连 结。

    关 键  词:
    钓竿 用竿体 以及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钓竿用竿体以及钓竿.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730853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