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竿用竿体以及钓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钓竿用竿体以及钓竿.pdf(10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1411322 B (45)授权公告日 2012.08.22 CN 101411322 B *CN101411322B* (21)申请号 200810099222.8 (22)申请日 2008.05.13 2007-271401 2007.10.18 JP A01K 87/00(2006.01) (73)专利权人 株式会社岛野 地址 日本大阪府 (72)发明人 细谷靖典 德田勇 山泽健治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代理人 陈伟 CN 1846483 A,2006.10.18, 全文 . CN 1799351 A,2006.07.12,。
2、 全文 . (54) 发明名称 钓竿用竿体以及钓竿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钓竿用竿体及钓竿, 在钓竿 用竿体中, 通过导入由预成型材料以外的材料制 成的筒状体, 使竿体能够柔韧地与有耐力的鱼进 行缠斗、 能够进行有趣味的垂钓。 尾竿(3)是由筒 状的中间部分 (3A) 连结筒状的竿头侧部分 (3B) 和筒状的竿尾侧部分 (3C) 构成的。竿头侧部分 (3B)由具有在沿尾竿(3)的竿轴线的一个方向上 拉齐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成型材料构成。竿尾侧部 分(3C)由具有在沿尾竿(3)的竿轴线的一个方向 上拉齐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成型材料构成。由竹制 的筒状体构成中间部分 (3A)。 (30)优先权数据。
3、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刘洪雨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3 页 1/1 页 2 1. 一种钓竿用竿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钓竿用竿体为尾竿, 通过中间部分连结竿头侧部 分和竿尾侧部分, 并且, 由具有在沿所述竿体的竿轴线的一个方向上拉齐的强化纤维组的 预成型材料构成所述竿头侧部分, 并且, 由具有在沿所述竿体的竿轴线的一个方向上拉齐 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成型材料构成所述竿尾侧部分, 并由竹制的筒状体构成所述中间部分。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钓竿。
4、用竿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竹制的筒状体的外径比所述竿 头侧部分的外径以及所述竿尾侧部分的外径大。 3. 一种钓竿用竿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钓竿用竿体为中竿, 通过中间部分连结竿头侧部 分和竿尾侧部分, 并且, 由具有在沿所述竿体的竿轴线的一个方向上拉齐的强化纤维组的 预成型材料构成所述竿头侧部分, 并且, 由具有在沿所述竿体的竿轴线的一个方向上拉齐 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成型材料构成所述竿尾侧部分, 并由竹制的筒状体构成所述中间部分。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钓竿用竿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竹制的筒状体的外径比所述竿 头侧部分的外径以及所述竿尾侧部分的外径大。 5. 一种钓竿, 其特征在于,。
5、 具有权利要求 1 4 任一项记载的钓竿用竿体。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411322 B 2 1/5 页 3 钓竿用竿体以及钓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呈筒状的钓竿用竿体以及将多根钓竿用竿体连接在一起的钓竿。 背景技术 0002 钓竿用竿体呈筒状, 一般是将预成型材料卷绕在外径沿轴线方向逐渐变大的棒状 的心轴上而形成的。 该预成型材料是使热固化性树脂等的基质树脂含浸于在一方向上拉齐 的炭素纤维等强化纤维中, 并将由此形成的预成型材料剪裁成规定形状而得到的。 0003 将这样的多张预成型材料覆盖心轴卷绕多层, 或者将 1 张预成型材料卷绕多层, 由此形成筒状体, 并在卷绕在心轴。
6、上的状态下烧结, 烧结后使心轴脱芯, 剪裁成规定长度而 制成竿体。 0004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6-320235 号公报 (0016 段、 图 1) 0005 在上述构造的钓竿中, 构成的是沿轴线方向内外径略微变大的筒状的结构, 并且, 在构成竿体时, 使用单一的炭素纤维组、 单一的热固化性树脂等。 0006 从由单一的炭素纤维组、 单一的热固化性树脂等构成的梢尖竿到尾竿连结而成的 钓竿, 从相对于变位 ( 位移 ) 的刚性的变化特性来看, 可以推断出 : 在竿体产生一定的变位 之前, 具有大致一定的变化率并且刚性值上升, 但是, 在产生该一定的变位的一定区域中, 刚性的变化量。
7、 ( 变化率 ) 相对于变位的变化量有急剧变大的倾向。 0007 在此, 所谓刚性被定义成 : 纵弹性系数 (E) 截面二次力矩 (I)。 0008 这样, 当鱼上钩时, 钓竿的变位到达上述一定区域时, 钓鱼人进行拉起钓竿使鱼上 浮的操作时, 即使钓竿拉起的量很小, 刚性也会急剧变大, 因此, 就必需与该刚性的急剧增 大对应的大小的操作力, 并且, 为此对上钩的鱼也作用很大的负荷。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钓竿, 在钓竿用竿体中, 通过导入由预成型材料以外 的材料制成的筒状体, 使竿体能够柔韧地与有耐力的鱼进行缠斗、 能够进行有趣味的垂钓。 0010 结构 0011 本发明。
8、技术方案 1 的特征结构为 : 通过中间部分连结竿头侧部分和竿尾侧部分, 并且, 上述竿头侧部分由具有在沿上述竿体的竿轴线的一个方向上拉齐的强化纤维组的预 成型材料构成, 并且, 上述竿尾侧部分由具有在沿上述竿体的竿轴线的一个方向上拉齐的 强化纤维组的预成型材料构成, 并由竹制的筒状体构成上述中间部分。其作用效果如下。 0012 作用 0013 在构成钓竿用竿体时, 用以下结构代替以往的只用单一材料构成的钓竿 : 中间部 分采用与预成型材料不同的竹制的筒状体, 将该竹制的筒状体与预成型材料制的竿头侧部 分以及竿尾侧部分组合在一起。 0014 这样, 连接了竿头侧部分、 中间部分、 竿尾侧部分的。
9、钓竿用的竿体以及连接了其他 的竿体的钓竿的性质如下所述。 即, 该钓竿, 构成中间部分的竹制筒状体的性质影响钓竿整 说 明 书 CN 101411322 B 3 2/5 页 4 体的性质, 并原样反映中间部分所具有的性质, 即使在产生了一定的变位的一定区域, 也具 有大致一定的变化率, 并且刚性值上升, 成为柔软性高的钓竿。 0015 这样, 在鱼上钩并在钓竿上产生到达一定区域的变位时, 即使从该状态开始略微 地对钓竿施加力, 钓竿因其柔软性而吸收该力, 从而几乎不会产生变位, 也不会对鱼作用强 的负荷。 0016 另一方面, 在本发明的钓竿中, 从作用了变位 ( 即上述产生一定的变位并到达一。
10、 定区域的变位 ) 的状态到向上方拉起钓竿的操作并使鱼浮起的情况下, 与例如以往的结构 中的刚性急剧增大的情况那样的、 即使施加略微的变位也必须大的操作力的钓竿不同, 本 发明的钓竿能够用小的操作力对钓竿进行拉起操作, 能够抑制对鱼的影响。 0017 而且, 本发明中, 在鱼上钩并产生超过上述一定变位的变位时, 即使在钓鱼人施加 小的力或几乎不施加力的情况下, 钓竿也会产生刚性变化小的其自身的柔软性, 从而慢慢 地拉起梢尖侧使鱼浮起。 0018 由于仅梢尖竿被慢慢地拉起, 所以浮起的鱼不会受到大的负荷。 0019 能够这样的应对是因为导入了竹制的筒状体。虽然不清楚关于竹的纵弹性系数, 但与预成。
11、型材料相比竹的纵弹性系数小。 0020 效果 0021 这样, 能够提供一种钓竿用竿体, 只通过向中间部导入竹制的筒状体, 就能使竿体 能够柔韧地与有耐力的鱼进行缠斗, 能够进行有趣味的垂钓。 0022 结构 0023 本发明技术方案 2 的特征结构在于, 上述竹制的筒状体的外径比上述竿头侧部分 的外径以及上述竿尾侧部分的外径大。其作用效果如下。 0024 作用 0025 在竿头侧部分、 竿尾侧部分以及位于其中间的中间部分, 其所使用的材料的纵弹 性系数不同。因此, 在将这些部分设定成相同外径的情况下, 刚性 ( 纵弹性系数 截面二 次力矩 ) 的差异过大, 从而存在钓竿整体的弯曲难以成为平滑。
12、的圆弧状的问题。 0026 对此, 增大竹制的筒状体的外径, 使其截面二次力矩比竿头侧部分和竿尾侧部分 的截面二次力矩大, 从而将刚性的差异抑制在必要的范围内。 0027 结构 0028 本发明技术方案 3 的特征结构在于, 具有上述中间部分的钓竿用竿体为尾竿, 其 作用效果如下。 0029 作用效果 0030 由于尾竿是鱼上钩的情况下的钓竿弯曲的起点, 所以能够构成以下钓竿 : 从钓鱼 人的近前侧能得到大的挠曲变形, 只要延伸握住钓竿的手臂就能产生充分的竿弹性 ( ) 来承受鱼的牵引等。 0031 结构 0032 本发明技术方案 4 的特征结构在于, 具有上述中间部分的钓竿用竿体为中竿。其 。
13、作用效果如下。 0033 作用效果 0034 即, 由于在中竿上设置了柔软性高的中间部分, 所以与在尾竿上设置的情况相比, 说 明 书 CN 101411322 B 4 3/5 页 5 能使弯曲的起点稍向竿头侧移动, 与在尾竿上设置的情况相比, 能够抑制鱼上钩时的挠曲 变形, 能够增大拉起鱼时的拉起力。 0035 但是, 在尾竿和中竿上设置了柔软性高的中间部分的情况下, 与只在尾竿或中竿 上设置了上述中间部分的情况相比, 能够构成可在多处设置弯曲的起点、 并能够阶段性地 产生大的弯曲的钓竿, 从而能够更容易自由应对鱼的动作。 附图说明 0036 图 1 是钓竿的分解侧视图。 0037 图2是表。
14、示在尾竿上设有中间部分的图, 其中, 图2(a)是表示竿头侧部分、 中间部 分、 竿尾侧部分的分解侧视图, 图 2(b) 是表示结合竿头侧部分、 中间部分、 竿尾侧部分的状 态的侧视图。 0038 图 3 是表示设置中间部分的式样的图, 其中, 图 3(a) 是表示在第 3 竿上设置了中 间部分的状态的分解侧视图, 图3(b)是表示在第2竿上设置了中间部分的状态的分解侧视 图, 图 3(c) 是表示在尾竿和第 3 竿上设置了中间部分的状态的分解侧视图, 图 3(d) 是表示 在尾竿和第 2 竿上设置了中间部分的状态的分解侧视图, 图 3(e) 是表示在第 2 竿和第 3 竿 上设置了中间部分的。
15、状态的分解侧视图, 图 3(f) 是表示在尾竿、 第 3 竿、 第 2 竿上设置了中 间部分的状态的分解侧视图。 0039 附图标记说明 0040 2 中竿 0041 3 尾竿 0042 3A、 2C、 2D 中间部分 0043 3B 竿头侧部分 0044 3C 竿尾侧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第 1 实施方式 0046 对赫拉竿等钓竿 A 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 1 所示, 钓竿 A 具有 : 在竿顶端安装有钓 线卡定用的线连结部件 1A 的梢尖竿 1 ; 将第 2 竿 2A、 第 3 竿 2B 等并继式地连结在梢尖竿 1 上的中竿 2 ; 并继式地连结在第 3 竿 2B 上的尾竿 3。 。
16、0047 对尾竿 3 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 1 以及图 2 所示, 尾竿 3 是通过连接固定筒状的 竿头侧部分 3B、 在竿尾端具有把手 4 的筒状的竿尾侧部分 3C、 在竿头侧部分 3B 和竿尾侧部 分 3C 之间配置的中间部分 3A 而构成的。 0048 竿头侧部分 3B 以及竿尾侧部分 3C 是如下制造的。即, 没有图示, 使环氧树脂等热 固化性树脂含浸在沿竿轴心方向或圆周方向拉齐的炭素纤维等强化纤维组中, 将由此构成 的预成型材料剪裁成规定形状, 将该剪裁后的主图案以及辅助图案依次卷绕到具有锥形面 的棒状的心轴上, 由此形成竿坯, 并与心轴一起烧结, 烧结后使心轴脱芯, 并剪裁成规定长。
17、 度, 从而形成竿头侧部分 3B 以及竿尾侧部分 3C。 0049 在形成中间部分 3A 时, 剪裁竹材并使用。作为竹材可以使用被称为毛竹、 高野竹、 箭竹 ( 矢竹 ) 的竹子。 说 明 书 CN 101411322 B 5 4/5 页 6 0050 对竿头侧部分 3B 和中间部分 3A 之间的并继连结构造进行说明。如图 2(a) 所示, 在竿头侧部分 3B 的外周面的竿底端部, 形成有越靠近竿底端侧直径越小的锥形内嵌面 3b。 而在中间部分 3A 的内周面的竿顶端部分形成有锥形外嵌面 3a。 0051 如图 2(b) 所示, 将竿头侧部分 3B 的锥形内嵌面 3b 内嵌到中间部分 3A 的。
18、锥形外 嵌面 3a 内, 由此连结两者。在锥形外嵌面 3a 和锥形内嵌面 3b 之间的连接面上涂敷粘结剂 来强化其结合, 并且, 形成有在中间部分 3A 的竿顶端面 3d 和竿头侧部分 3B 的竿尾端部的 外周面 3e 之间形成的阶梯部分上涂敷了树脂材料的加强部 3f。 0052 如图 2(b) 所示, 将竿尾侧部分 3C 的锥形内嵌面 3c 内嵌到中间部分 3A 的锥形外 嵌面 3a 中, 由此连结两者。在锥形外嵌面 3a 和锥形内嵌面 3c 之间的连接面上涂敷粘结剂 来强化结合, 并且, 形成有在中间部分 3A 的竿尾端面 3g 和竿尾侧部分 3C 的竿顶端部的外 周面 3h 之间形成的阶。
19、梯部分上涂敷了树脂材料的加强部 3f。 0053 根据上述结构, 在上述中间部分 3A 中的产生了一定变位的状态下的刚性变化率, 比在上述竿头侧部分 3B 中的产生了上述一定变位的状态下的刚性变化率以及上述竿尾侧 部分 3C 中的产生了上述一定变位的状态下的刚性的变化率小。 0054 这样, 连结了竿头侧部分 3B、 中间部分 3A、 竿尾侧部分 3C 的尾竿 3, 以及连结了其 他竿体的钓竿 A 的性质如下所述。也就是说, 如图 2(a) 所示, 该钓竿 A, 其中间部分 3A 的性 质影响钓竿整体的性质, 并原样反映中间部分 3A 所具有的性质, 即使超过产生一定的变位 的一定区域地产生了。
20、变位, 该钓竿 A 也是具有大致一定的变化率、 并且刚性值上升的柔软 性高的钓竿。 0055 这样, 如在作用效果的项目中说明的那样, 钓竿 A 能够不对鱼施加冲击, 并且其钓 上来的操作比较容易。 0056 上述说明了在尾竿3上设置中间部分3A的形态, 但也可以如下所述地将中间部分 3A 设置在中竿 2 等上。也就是说, 如图 3(a) 所示, 只在第 3 竿 2B 上形成上述中间部分 2C。 与在尾竿 3 上设置中间部分 3A 的情况相比, 将稍微容易变形的部分向竿头侧移动, 成为钓 竿整体的挠曲变形稍被抑制的钓竿。 0057 如图 3(b) 所示, 只在第 2 竿 2A 上形成上述中间部。
21、分 2D。与在第 3 竿 2B 上设置中 间部分 2C 的情况相比, 将稍微容易变形的部分进一步向竿头侧移动, 钓竿整体的挠曲变形 进一步被抑制。 0058 如图 3(c) 所示, 在尾竿 3 和第 3 竿 2B 两者上形成上述中间部分 3A、 2C。该情况 下, 由于在尾竿 3 和第 3 竿 2B 上设置了容易变形的部分, 所以与只在尾竿 3 上设置中间部 分的情况相比, 钓竿整体的挠曲变形变得容易。 0059 如图 3(d) 所示, 在尾竿 3 和第 2 竿 2A 两者上形成上述中间部分 3A、 2D。该情况 下, 由于在尾竿 3 和第 2 竿 2A 上设置了容易变形的部分, 所以与只在尾。
22、竿 3 或在尾竿 3 和 第 3 竿 2B 上设置中间部分的情况相比, 钓竿整体的挠曲变形变得容易, 并且如果鱼的牵引 力变强, 不仅第 2 竿 2A 发生弯曲, 尾竿 3 也发生弯曲, 从而容易产生竿弹性。 0060 如图 3(e) 所示, 在第 3 竿 2B 和第 2 竿 2A 两者上形成上述中间部分 2C、 2D 形成。 该情况下, 由于在第 3 竿 2B 和第 2 竿 2A 上设置了容易变形的部分, 所以与只在尾竿 3 或在 尾竿 3 和第 3 竿 2B 上设置中间部分的情况相比, 钓竿整体的中间位置处容易弯曲, 弯曲的 曲线不会在顶点位置折弯, 得到能使鱼的牵引力平滑地传到近前的把手。
23、上的钓竿。 说 明 书 CN 101411322 B 6 5/5 页 7 0061 如图 3(f) 所示, 在尾竿 3、 第 3 竿 2B 以及第 2 竿 2A 三者上形成上述中间部分 3A、 2C、 2D。该情况下, 由于在梢尖竿 1 以外的竿体上形成有容易挠曲的部分, 所以能够使钓竿 整体成为容易挠曲的构造, 能够构成可不限于上钩的鱼的动作地进行追随的钓竿。 0062 根据上述结构, 作为钓竿用竿体, 由于使竿头侧部分以及竿尾侧部分较难弯曲, 因 此, 在鱼未上钩的状态下, 能够良好地维持钓竿的外形保持性, 该外形保持性使从梢尖竿 1 到尾竿 3 维持直线状, 而在鱼上钩时, 该钓竿能够充。
24、分地发挥柔软性。 0063 其他的实施方式 0064 (1) 作为构成预成型材料的强化纤维, 除炭素纤维以外, 还也可以采用玻璃纤维及 硼纤维等。另外, 作为基质树脂, 除热固化性树脂以外, 还可以适用热可塑性树脂。 0065 (2) 竿头侧部分 3B、 竿尾侧部分 3C 以及中间部分 3A 的长度是将钓竿用竿体的全 长大致 3 等分后的长度, 但其长短也可以稍有差异。 0066 (3) 作为连结竿头侧部分 3B、 竿尾侧部分 3C 以及中间部分 3A 的形态, 采用了并继 形态, 但也可以采用凹窝连接的形态。该凹窝连接的形态也可以用于梢尖竿 1、 第 2 竿 2A、 第 3 竿 2B 和尾竿 3 的连结。 说 明 书 CN 101411322 B 7 1/3 页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1411322 B 8 2/3 页 9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1411322 B 9 3/3 页 10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1411322 B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