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饭锅设备设计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对电饭锅放气系统进行优 化的错位控制式放气系统。
背景技术
电饭锅是一种能够进行蒸、煮、炖、煨、焖等多种加工的现代化炊具。它不但能够 把食物做熟,而且能够保温,使用起来清洁卫生,没有污染,省时省力,是家务劳动现 代化不可缺少的用具之一。利用电热烹饪食物的厨房电器。其工作温度大多在100℃上 下,可以进行蒸、煮、炖、煨、焖等多种烹饪操作。电饭锅(Electric cooker)的发 热元件,有电热管式发热板及P.T.C.元件发热板。电热管式发热板具有良好的绝缘性、 耐蚀性、导热性和机械强度,寿命长和效率高;P.T.C.元件发热板具有正温度电阻系数 和自动控制温度的特性,效率高,无明火,电饭锅受电源波动影响小。电饭锅的温度控 制元件有双金属片温度控制系统和磁性材料温度控制系统,前者不如后者安全可靠。电 饭锅按锅体的结构形式分为组合式和整体式;按使用时锅内压力分为低压式(0.04MPa)、 中压式(0.1MPa)和高压式(0.15~0.2MPa);按加热食物的方式分为直接加热式和间接加 热式。自50年代起,电饭锅开始普及。1986年美国电饭锅产量为590万只,日本为690.2 万只,1987年中国电饭锅产量已达1026.32万只。80年代中期,装有微处理器的电子 电饭锅开始投放市场(火力、温度、时间、升温模式等)。
经过现有文献检索,发现专利申请号为201220032567,名称为一种新型电饭锅的专 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保温效果较好的专利技术;但是它没有对电饭锅的锅盖放气装置进 行优化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电饭锅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电饭锅的优化控制。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锅体、锅盖、加热装置、控制器、 线束、控制腔、移动体、固定体、第一透孔、第二透孔、弹簧,锅盖放置在锅体上,加 热装置布置在锅体的底部,控制器布置在锅体的侧壁,加热装置通过线束与控制器相连 接,控制腔布置在锅盖内,移动体、固定体均布置在控制腔内,固定体与控制腔的下端 面固结在一起,第二透孔、第一透孔分别布置在控制腔的上下端面,控制腔纵截面均为 长方形,移动体、固定体的纵截面为梯形,第一透孔、第二透孔的横截面均为圆形,移 动体的右端面通过弹簧与控制腔的右端面相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可以实现对电饭锅放气装置的 优化控制,节约电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锅体,2、锅盖,3、加热装置,4、控制器,5、线束,6、 控制腔,7、移动体,8、固定体,9、第一透孔,10、第二透孔,11、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 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包括锅体1、锅盖2、加热装置3、控制 器4、线束5、控制腔6、移动体7、固定体8、第一透孔9、第二透孔10、弹簧11,锅 盖2放置在锅体1上,加热装置3布置在锅体1的底部,控制器4布置在锅体1的侧壁, 加热装置3通过线束5与控制器4相连接,控制腔6布置在锅盖2内,移动体7、固定 体8均布置在控制腔6内,固定体8与控制腔6的下端面固结在一起,第二透孔10、第 一透孔9分别布置在控制腔6的上下端面,控制腔6纵截面均为长方形,移动体7、固 定体8的纵截面为梯形,第一透孔8、第二透孔9的横截面均为圆形,移动体7的右端 面通过弹簧11与控制腔6的右端面相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过程中,当锅内压力较大时,移动体7向右移动并压缩弹簧11,移 动体7、固定体8之间的间隙变大,从而使锅内放气量较大;当锅内压力较小时,在弹 簧11的弹性作用下移动体7向左移动,移动体7、固定体8之间的间隙变小,从而使锅 内放气量较小。本发明可以实现对锅内压力的自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