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机械的驾驶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用于将门安装成相对壁能够打开 180 度的铰链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 背景技术 由于液压挖掘机等建筑机械在将门打开 180 度的完全打开的状态下进行作业, 因 此, 需要将门转动 180 度。但是, 如果通过单轴铰链使门转动 180 度, 则导致铰链的转动轴 从门或壁的表面突出 ( 例如, 照专利文献 1)。
另外, 在专利文献 2 中公开了在桁架结构栅栏的后方端部 ( 栅栏的厚度部分 ) 上 设置双轴铰链以使栅栏转动的结构。
专利文献 1 : ( 日本 ) 特开 2006-57245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 ( 日本 ) 特开 2005-88885 号公报
但是, 从应对输送限制和外观上考虑, 不优选铰链的转动轴突出的结构, 而是优选 避免形成突出的部分的结构。
在专利文献 2 中, 双轴铰链能够容易安装在栅栏的具有平坦部的后方端部上, 但 是, 如果将该双轴铰链应用在建筑机械的驾驶室的门上, 则需要确保门的厚度以便设置用 于安装双轴铰链的平坦部。但是, 如前所述, 当转动 180 度打开门时, 如果门的厚度大, 则导 致门与壁之间的间隙变小。进而, 为了应对输送限制而车整体宽度存在局限性, 因此, 在驾 驶室室内侧需要设置与门的厚度相应的空间, 导致使操作人员的活动空间狭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使门打开 180 度的铰链的建筑机械的驾驶 室, 当完全关闭门时铰链不会从驾驶室外表面突出, 外观性高, 并且能够应对输送限制。
第一发明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 由壁部包围驾驶席的周围, 用于使操作人员乘降 的门通过铰链被安装成相对壁部能够转动,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铰链、 壁部和门。 铰链具第一 及第二部件、 中间部件和第一及第二转动轴, 分别安装在从门的上下端部仅离开规定距离 的位置上。第一部件固定在壁部上。第二部件固定在门上。中间部件配置在第一部件和第 二部件之间。第一转动轴以能够转动的状态连接第一部件和中间部件。第二转动轴以能够 转动的状态连接第二部件和中间部件。 壁部在其外侧面上形成有固定第一部件的第一切口 部。门在其外侧面上形成有固定第二部件的第二切口部。另外, 在使门处于关闭的状态下, 铰链的最外侧的假想面与壁部及门的外表面构成大致同一平面。
在该建筑机械的驾驶室中, 在门的外侧面及驾驶室的侧壁部上设置切口部, 尽可 能地将双轴铰链安装成铰链的安装部件不会从驾驶室的外表面突出。
由此, 在相对壁开闭门时, 中间部件相对第一部件转动, 而且第二部件相对中间部 件转动。然后, 通过将铰链的第一及第二部件分别固定在形成于壁部侧和门侧的第一及第 二切口部上, 能够避免在门处于关闭状态下铰链从外周面突出, 其结果, 能够使铰链的结构避免遇到输送限制等问题, 能够提高驾驶室的外观性。
第二发明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在第一发明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的基础上, 第一转 动轴被配置成使第一部件的安装面与第一转动轴的外周面的距离和第一切口部的深度大 致一致。第二转动轴与门的端面接近而配置。
由此, 能够将铰链安装成在关闭门的状态下尽可能地使第一转动轴的外周面不会 从壁部的外表面突出。
第三发明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在第一或第二发明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的基础上, 进一步包括第一限动部件和第二限动部件, 该第一限动部件将中间部件相对第一部件的转 动角度限制在第一角度, 该第二限动部件将中间部件相对第二部件的转动角度限制在第二 角度。
在此, 中间部件相对第一部件的相对转动角度通过第一限动部件来限制, 第二部 件相对中间部件的相对转动角度通过第二限动部件来限制。
由此, 由于能够将门相对壁部定位, 因此, 不需要相对壁部侧的锁闩板调整锁闩眼 的位置, 能够在壁部上可靠地固定门, 其中, 锁闩眼用于在壁部上临时固定完全打开状态下 的门。 第四发明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在第三发明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的基础上, 中间部 件的连接部分的宽度与门处于完全打开状态下门和壁部之间的间隙大小一致。
由此, 通过规定中间部件的连接部分的宽度尺寸, 能够确保形成在完全打开状态 下的门与壁部之间的合适大小的间隙, 以避免发生夹手。
第五发明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在第四发明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的基础上, 中间部 件的宽度为 10 ~ 40mm。
由此, 能够将完全打开状态下的门与壁部之间的间隙设定成合适的大小, 以避免 发生夹手并且门从驾驶室侧面较大地突出。
第六发明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在第三发明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的基础上, 第一角 度为 90 度, 第二角度为 90 度。
在该建筑机械的驾驶室中, 能够通过使中间部件相对第一部件转动 90 度且使第 二部件相对中间部件转动 90 度, 使门处于相对壁转动而打开约 180 度的状态。
第七发明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在第一或第二发明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的基础上, 第一转动轴设置在从壁的端部离开中间部件的宽度的位置上, 第二转动轴设置在门的端部 上。
在此, 由于第二转动轴被设置在门的端部上, 因此, 在门被完全打开时门的端部不 会向驾驶室的乘降口突出而使开口狭小。 由于第一转动轴被设置在从壁的端部离开中间部 件的宽度的位置上, 因此, 能够充分缩短中间部件的长度, 避免在门与壁之间生成不必要的 间隙。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安装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驾驶室的液压挖掘机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
图 2 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铰链结构的侧视图 ;
图 3 是从正面看到的铰链结构的立体图 ;图 4 是从背面看到的铰链结构的立体图 ;
图 5 是图 2 的 V-V 剖面图, 图 5(a) 表示门关闭着的状态的图, 图 5(b) 表示门打开 180 度的状态的图 ;
图 6 是图 2 的 VI-VI 剖面图, 图 6(a) 表示门关闭着的状态的图, 图 6(b) 表示门打 开 180 度的状态的图 ;
图 7 是图 2 的 VII-VII 剖面图, 图 7(a) 表示门关闭着的状态的图, 图 7(b) 表示门 打开 180 度的状态的图 ;
图 8 是图 2 的 VIII-VIII 剖面图, 图 8(a) 表示门关闭着的状态的图, 图 8(b) 表示 门打开 180 度的状态的图 ;
图 9 是用于说明第二限动部件的门关闭侧限动部件的调整部件的示意图 ;
图 10 是完全打开门的状态下的驾驶室的侧视图 ;
图 11 是图 10 的 XI-XI 剖面图, 表示锁闩眼和锁闩板的卡合状态 ;
图 12 是表示卡止部结构的图, 特别表示锁止锁闩眼的状态 ;
图 13 是表示卡止部结构的图, 特别表示拉拽金属丝以解除锁止的状态 ;
图 14 是利用现有的双轴铰链完全打开门的状态的示意图 ;
图 15 是表示关闭安装在图 1 的液压挖掘机的驾驶室门的状态的立体图 ;
图 16 是表示图 1 的驾驶室门打开 90 度状态的立体图 ;
图 17 是表示图 1 的驾驶室门打开 180 度状态的立体图 ;
图 18 是从驾驶室外侧看到的图 15 的门关闭状态下的铰链结构的立体图 ;
图 19 是从驾驶室外侧看到的图 16 的门打开 90 度状态下的铰链结构的立体图 ;
图 20 是从驾驶室外侧看到的图 17 的门打开 180 度状态下的铰链结构的立体图 ;
图 21 是从驾驶室内侧看到的图 17 的门打开 180 度状态下的铰链结构的立体图 ;
图 22 是从驾驶室内侧看到的图 16 的门关闭 90 度状态下的铰链结构的立体图 ;
图 23 是从驾驶室内侧看到的图 15 的门关闭状态下的铰链结构的立体图 ;
图 24 是图 17 所示的门打开 180 度状态下的门与侧壁部之间的间隙大小和中间部 件的连接部分的宽度之间的关系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液压挖掘机 ( 建筑机械 )
2 下部行驶体
3 旋转台
4 工作装置
5 配重
6 发动机室
9 设备室
10 驾驶室
11 大臂
11a 液压缸
12 小臂
12a 液压缸13 13a 19 19a 20 20a 25 26 27 28 29 30 31 31a 32 32a 32b 33 33a 33b 33c 33d 36 37 41 42 43 44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61 61a 61b铲斗 液压缸 侧壁部 ( 壁 ) 端部 乘降用门 ( 门 ) 端部 内部手柄 卡止机构 锁闩眼 锁闩板 ( 卡合部件 ) 铰链 铰链 第一部件 第一支撑部 第二部件 第二支撑部 突起 中间部件 轴筒 轴筒 突起 螺钉孔 第一转动轴 第二转动轴 门关闭侧限动部件 ( 第一限动部件 ) 门打开侧限动部件 ( 第一限动部件 ) 门关闭侧限动部件 ( 第二限动部件 ) 门打开侧限动部件 ( 第二限动部件 ) 第一抵接部 ( 抵接部 ) 第二抵接部 ( 抵接部 ) 第三抵接部 ( 抵接部 ) 第四抵接部 ( 抵接部 ) 第五抵接部 ( 抵接部 ) 第六抵接部 ( 抵接部 ) 第七抵接部 ( 抵接部 ) 第八抵接部 ( 抵接部 ) 固定部件 壁部 侧壁部61c 62 63 64 65 66 67 71 72 73 73a 74 74a 75 76卡合凹部 第一转动部 第一突出部 凹部 第二突出部 突出卡合部 凹部 限动板 第二转动部 第一延长部 顺时侧的面 前端凹部 前端凸部 第二延长部 金属丝A ~ F 方向 d 宽度 S 间隙具体实施方式
[ 第一实施方式 ]
对于安装有采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铰链结构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的液压挖 掘机 1, 采用图 1 说明如下。
[ 液压挖掘机 1 的整体结构 ]
如图 1 所示, 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 1 包括下部行驶体 2、 旋转台 3、 工作装置 4、 配重 5、 发动机室 6、 设备室 9、 驾驶室 10。
下部行驶体 2 通过使卷挂在行进方向左右两端部分的履带 P 旋转, 使液压挖掘机 1 前进或者后退, 并且在上面侧以能够旋转的状态安装有旋转台 3。
旋转台 3 在下部行驶体 2 上能够任意方向旋转, 而且在上面安装有工作装置 4、 配 重 5、 发动机室 6、 驾驶室 10。
工作装置 4 包括大臂 11、 安装在大臂 11 前端的小臂 12、 安装在小臂 12 前端的铲 斗 13。 在挖掘砂土、 沙砾等的土木施工现场, 工作装置 4 通过包含在未图示的液压回路的各 液压缸 11a, 12a, 13a 等, 一边使大臂 11、 小臂 12、 铲斗 13 等上下移动, 一边进行作业。
配重 5 为例如在将钢板组装而形成的箱中放入铁屑或者混凝土等并加固而形成, 在进行挖掘等时, 为了使车体处于平衡而设置在旋转台 3 的发动机室 6 的后方。
发动机室 6 配置在未图示的主架上的旋转台 3 的后端部且与配重 5 邻接。而且, 发动机室 6 形成有在其内部收纳发动机等的空间。发动机室 6 在其内部的收纳空间收纳后 冷却装置、 作为用于驱动下部行驶体 2 和工作装置 4 的动力源的发动机器等。
设备室 9 配置在工作装置 4 的后方, 收容有未图示的燃料箱、 液压油箱、 操作阀等。驾驶室 10 是液压挖掘机 1 的操作人员乘降的操纵室, 配置在旋转台 3 上成为工作 装置 4 的侧方的左侧前部, 以便看得见工作装置 4 的前端部。而且, 如图 1 所示, 在驾驶室 10 的左侧面上安装有能够通过铰链 29, 30 开闭的乘降用门 20。
铰链 29, 30 分别安装在形成于将乘降用门 20 和驾驶室 10 的侧壁部 19 连接的部 分中的上部和下部的凹部上。而且, 通过卡止机构 26( 后述 ) 以相对关闭状态打开 180 度 的状态卡止设置在驾驶室 10 的左侧面上的乘降用门 20。由此, 驾驶室 10 内的操作人员能 够在相对关闭状态将乘降用门 20 打开 180 度的状态下进行挖掘机 1 的操纵。
[ 铰链 29, 30 的结构 ]
(a) 基本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 用于乘降驾驶室 10 的乘降用门 20 通过铰链 29, 30 以可开闭的 状态安装在驾驶室 10 的侧面上。铰链 29, 30 分别安装在将乘降用门 20 和驾驶室 10 的侧 壁部 19 连接的部分中形成在从上下的端部隔着规定距离的内侧的切口部分。在此, 将在门 20 和侧壁部 19 中相互最接近的侧方的端部称为两部件的端部 20a, 19a 并进行说明。
下面, 以在铰链 29, 30 中安装于上部的铰链 29 为例进行说明, 但是, 安装于下部的 铰链 30 的基本结构与铰链 29 相同。在下面的说明中, 将图 1 的左侧称为前侧, 将图 1 的右 侧称为后侧。 如图 2 和图 4 所示, 铰链 29 被设置成彼此连接乘降用门 20 和驾驶室 10 的侧壁部 19 的端部 20a, 19a。铰链 29 主要包括第一部件 31、 第二部件 32、 中间部件 33。铰链 29 为 具有两个转动轴 36, 37 的双轴型铰链。图 2 至图 4 表示门 20 被关闭时的铰链 29 的状态。
第一部件 31 固定在侧壁部 19 上。由图可见, 第一部件 31 具有沿上下方向较长地 延长的形状。第一部件 31 在上下两侧具有用于转动自如地支承第一转动轴 36 的第一支撑 部 31a。
第二部件 32 固定在门 20 上。如图所示, 第二部件 32 是沿上下方向较长地延长的 大致板状的部件。而且, 第二部件 32 在上下两侧具有用于转动自如地支承第二转动轴 37 的第二支撑部 32a。
中间部件 33 具有大致长方形的板状本体。中间部件 33 还包括插入有构成第一转 动轴 36 的芯棒的轴筒 33a、 插入有构成第二转动轴 37 的芯棒的轴筒 33b。轴筒 33a 设置在 本体的后侧。轴筒 33b 设置在本体的前侧。第一转动轴 36 和第二转动轴 37 分别沿铅垂方 向上下延伸。
在门 20 被关闭的状态下, 中间部件 33 和第二部件 32 大致平行地从第一部件 31 朝前侧延伸。在该状态下, 如图 5(a)、 图 6(a)、 图 7(a) 及图 8(a) 所示, 中间部件 33 沿着乘 降用门 20 和侧壁部 19 的外侧面配置。由图可见, 铰链 29( 即中间部件 33) 与门 20 的面构 成共面。
如图 2 至图 4 所示, 第二转动轴 37 设置在门 20 的端部 20a 上, 而且, 第一转动轴 36 设置在从端部 20a 离开对应于中间部件 33 的宽度的规定距离的位置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 第一转动轴 36 的轴的过盈量小于第二转动轴 37 的轴的过盈量。 因此, 第二转动轴 37 的转动阻力小于第一转动轴 36 的转动阻力, 在开闭门 20 时, 第二转 动轴 37 的转动相比第一转动轴 36 的转动容易。作为调整轴的过盈量的技术, 考虑在轴筒 33a, 33b 内的局部轴套上设置小径部, 或者在轴筒 33a 内插入与轴套不同的部件即缩小过
盈量的轴环。
(b) 限动部件的结构
接着, 采用图 6、 图 8 及图 9 说明限制各部件的转动角的限动部件。铰链 29 具有第 一限动部件 41, 42、 第二限动部件 43, 44。第一限动部件 41, 42 用于限制第一部件 31 和中 间部件 33 的相对转动角。第二限动部件 43, 44 用于限制中间部件和第二部件 32 的相对转 动角。
(b-1) 第一限动部件
第一限动部件 41, 42 将第一部件 31 和中间部件 33 的相对转动角限制成相对转动 角的最大值达到约 90 度, 具有门关闭侧限动部件 41 和门打开侧限动部件 42。
门关闭侧限动部件 41 用于设置中间部件 33 相对第一部件 31 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时的极限位置, 将第一部件 31 的第一抵接部 51 和中间部件 33 的第二抵接部 52 组合而构 成。如图 4 所示, 第一抵接部 51 是形成在第一部件 31 的前侧面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突起。 如图 4 所示, 第二抵接部 52 是形成在中间部件 33 的背面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突起。如图 4 和图 8(a) 所示, 在门 20 被关闭的状态下, 第一抵接部 51 和第二抵接部 52 沿着第一转动 轴 36 的转动方向彼此抵接。
门打开侧限动部件 42 用于设置中间部件 33 相对第一部件 31 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时的极限位置, 将第一部件 31 的第三抵接部 53 和中间部件 33 的第四抵接部 54 组合而构 成。如图 4 所示, 第三抵接部 53 是形成在第一部件 31 的前侧面的上侧部的突起。如图 3 所示, 第四抵接部 54 是形成在中间部件 33 的侧部的上侧部的突起。如图 6(b) 所示, 在相 对门 20 被关闭的状态打开门 20 为 180 度的状态下, 第三抵接部 53 和第四抵接部 54 沿着 第一转动轴 36 的转动方向彼此抵接。
(b-2) 第二限动部件
如图 8(b) 和图 9 所示, 第二限动部件 43, 44 将中间部件 33 和第二部件 32 的相对 转动最大角限制在约 90 度, 具有门关闭侧限动部件 43 和门打开侧限动部件 44。
门关闭侧限动部件 43 用于设置第二部件 32 相对中间部件 33 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时的极限位置, 将第二部件 32 的第五抵接部 55 和中间部件 33 的第六抵接部 56 组合而构 成。如图 4 和图 9 所示, 第五抵接部 55 是设置在从第二部件 32 的背面的后侧部分的上下 方向两侧部分向后方延伸的一对突起 32b 上的剖面为圆形的销。该销由硬度比突起 32 材 料更大的硬质材料形成。因此, 第五抵接部 55 即使与螺栓的前端抵接也难以磨损。如图 4 和图 9 所示, 第六抵接部 56 是设置在中间部件 33 中的螺栓。在中间部件 33 上形成有从上 下方向两侧突出的突起 33c。在突起 33c 上形成有螺钉孔 33d, 在螺钉孔 33d 中螺纹接合有 螺栓。 更具体而言, 螺栓从正面螺纹结合在形成于中间部件 33 的突起 33c 的螺钉孔 33d 上, 前端向背面突出。如图 5(a) 和图 9 所示, 在门 20 被关闭的状态下, 第五抵接部 55 和第六 抵接部 56( 具体而言为螺栓的前端 ) 沿着第二转动轴 37 的转动方向彼此抵接。
通过相对中间部件 33 转动, 作为第六抵接部 56 的螺栓在轴向上移动, 并调整其与 第五抵接部 55 的间隙角度。由此, 门关闭侧限动部件 43 的限制角度被调整。
门打开侧限动部件 44 用于设置第二部件 32 相对中间部件 33 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时的极限位置, 将第二部件 32 的第七抵接部 57 和中间部件 33 的第八抵接部 58 组合而构 成。如图 4 所示, 第七抵接部 57 是形成于第二部件 32 的背面的后侧端部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突起。如图 3 所示, 第八抵接部 58 是形成于中间部件 33 的正面的前侧的上下方向中 央部的突起。如图 8(b) 所示, 在门 20 从关闭状态打开 180 度的状态下, 第七抵接部 57 和 第八抵接部 58 沿着第二转动轴 37 的转动方向彼此抵接。
[ 卡止机构 26 的结构 ]
如图 10 所示, 在门 20 被打开 180 度的完全打开的状态下, 卡止机构 26 使门 20 固 定在侧壁部 19 上, 由此在门打开状态下防止门 20 的晃动。如图 10 的 XI-XI 剖面图即图 11 所示, 卡止机构 26 具有设置在门 20 的外侧面的锁闩眼 27 和设置在侧壁部 19 上的锁闩板 28。锁闩眼 27 是 U 形部件, 从门 20 突出。锁闩板 28 在侧壁部 19 被支撑为转动自如, 如果 锁闩眼 27 抵接, 则该锁闩板 28 转动而与锁闩眼 27 卡合。该卡合状态能够通过操作内部手 柄 25 来解除。
参照图 12 和图 13 详细说明卡止机构 26 的结构以及卡止动作和解除动作。图 12 表示锁闩眼 27 从卡止机构 26 脱离的解除状态。图 13 表示锁闩眼 27 卡止在卡止机构 26 的卡止状态。
卡止机构 26 主要具有固定部件 61、 锁闩板 28、 限动板 71。固定部件 61 固定在侧 壁部 19 上, 并且转动自如地支撑锁闩板 28 和限动板 71。锁闩板 28 进行锁闩眼 27 对于固 定部件 61 的锁止和解锁。限动板 71 对锁闩板 28 的转动进行限制和解除限制。 固定部件 61 设置在侧壁部 19 上, 由上下的壁部 61a 和前后的壁部 61b 形成箱形 状。在上下的壁部 61a 的车辆外侧面上, 形成有用于收纳锁闩眼 27 的卡合凹部 61c。
锁闩板 28 配置在固定部件 61 的内部, 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转动部 62 转动 自如地支撑在固定部件 61 上。第一转动部 62 在图中位于相对卡合凹部 61c 斜向内侧的位 置。锁闩板 28 具有从第一转动部 62 附近向卡合凹部 61c 侧延伸的第一突出部 63。而且, 锁闩板 28 在自第一突出部 63 沿着逆时针方向隔着间隔的位置具有朝相同方向延伸的第二 突出部 65。在第一突出部 63 和第二突出部 65 之间形成具有凹形状的凹部 64。第一突出 部 63 和第二突出部 65 构成在图中整体形状沿着顺时针方向圆滑地弯曲的形状。而且, 锁 闩板 28 具有突出卡合部 66。突出卡合部 66 隔着第一转动部 62 形成在与第一突出部 63 相 反的一侧。突出卡合部 66 的顺时针方向一侧的面以凹状弯曲。突出卡合部 66 的逆时针方 向一侧的面构成为大致直线状的面以形成凹部 67。
限动板 71 配置在锁闩板 28 的进一步靠近车辆内部的一侧。限动板 71 通过沿上 下方向延伸的第二转动部 72 转动自如地支撑在固定部件 61 上。限动板 71 具有从第二转 动部 72 附近向图中左侧延伸的第一延长部 73。 在第一延长部 73 的前端面上形成有前端凹 部 74。前端凹部 74 由两侧的前端凸部 74a 形成。而且, 第一延长部 73 的顺时针方向一侧 的面 73a 成为弯曲成凹状的凸轮面。限动板 71 具有从第二转动部 72 附近沿图中向右斜侧 延伸的第二延长部 75。第二延长部 75 从固定部件 61 突出。在第二延长部 75 的前端可转 动地连接有金属丝 76 的前端。在金属丝 76 上作用有来自内部手柄 25 的操作力。
图 12 表示如下状态, 即来自金属丝 76 的操作力未作用于限动板 71, 其结果, 锁闩 眼 27 卡合在固定部件 61 的卡合凹部 61c 内, 被锁闩板 28 锁止。锁闩板 28 的第二突出部 65 位于锁闩眼 27 的车辆外侧。另外, 锁闩板 28 的突出卡合部 66 卡合在限动板 71 的前端 凹部 74。而且, 限动板 71 的前端凸部 74a 卡合在锁闩板 28 的凹部 67。在该状态下, 锁闩 板 28 不能逆时针转动。原因在于 : 即使外力作用于锁闩板 28 上, 从锁闩板 28 作用于限动
板 71 的力未沿着转动限动板 71 的朝向作用。因此, 锁闩眼 27 不会从固定部件 61 脱落。
接着, 如果操作人员操作门 20 的内部手柄 25, 则金属丝 76 被拉引。因此, 限动板 71 以第二转动部 72 为中心逆时针转动。由此, 锁闩板 28 和限动板 71 的卡合被解除。在 该状态下, 如果锁闩眼 27 向车辆外侧推压锁闩板 28 的第二突出部 65, 则锁闩板 28 以第一 转动部 62 为中心逆时针转动。其结果, 进入到图 13 的状态, 锁闩板 28 处于逆时针转动而 到头的状态。于是, 突出卡合部 66 被支撑在限动板 71 的第一延长部 73 的顺时针一侧的面 73a 上。
即, 当乘降用门 20 的锁闩眼 27 从锁闩板 28 分离时保持图 13 的状态。然后, 当门 20 打开约 180 度时, 锁闩眼 27 移动到固定部件 61 的卡合凹部 61c 侧, 一边推压锁闩板 28 的第一突出部 63, 一边进入卡合凹部 61c。锁闩板 28 以第一转动部 62 为中心顺时针转动, 如图 12 所示, 在锁闩眼 27 抵接于卡合凹部 61c 的底部的状态下, 第二突出部 65 位于锁闩 眼 27 的外侧 ( 图 12)。
[ 铰链 29, 30 的动作 ]
接着, 说明乘降用门 20 开闭时的铰链 29, 30 的动作。图 5(a)、 图 6(a)、 图 7(a)、 图 8(a) 表示门 20 的关闭状态。图 5(b)、 图 6(b)、 图 7(b)、 图 8(b) 表示门 20 打开 180 度的状 态。在各图中采用双点划线来表示门 20 打开 90 度时的部件的姿态。 (a) 打开动作
如图 8(a) 所示, 在乘降用门 20 被关闭的状态下, 中间部件 33 在第一限动部件 41, 42 的门关闭侧限动部件 41 的作用下不能相对第一部件 31 顺时针转动。另外, 如图 5(a) 所 示, 第二部件 32 在第二限动部件 43, 44 的门关闭侧限动部件 43 的作用下不能相对中间部 件 33 顺时针转动。
如果液压挖掘机 1 的操作人员从该状态打开乘降用门 20, 首先如图 8(b) 所示, 乘 降用门 20 以第二转动轴 37 为转动中心转动。即, 第二部件 32 相对中间部件 33 逆时针转 动。因此, 中间部件 33 相对第一部件 31 不转动, 但是, 第二部件 32 相对中间部件 33 转动。 此时, 在第二限动部件 43, 44 的门关闭侧限动部件 43 中, 第五抵接部 55 自第六抵接部 56 离开。
如果操作人员进一步打开乘降用门 20 而使第二部件 32 相对中间部件 33 转动 90 度, 则如图 8(a) 所示, 在第二限动部件 43, 44 的门打开侧限动部件 44 中, 第八抵接部 58( 双 点划线 ) 抵接在第七抵接部 57。
如果操作人员再进一步打开乘降用门 20, 则第二部件 32 和中间部件 33 成为一体, 并以第一转动轴 36 为转动中心相对第一部件 31 转动。即, 第二转动轴 37 也与中间部件 33 等一起移动。其结果, 在第一限动部件 41, 42 的门关闭侧限动部件 41 中, 第二抵接部 52 自 第一抵接部 51 离开。
如果操作人员进一步打开乘降用门 20, 如图 6(b) 所示, 在第一限动部件 41, 42 的 门打开侧限动部件 42 中, 第三抵接部 53 与第四抵接部 54 抵接。由此, 第二部件 32 和中间 部件 33 停止相对第一部件 31 进行的转动。在该状态下, 中间部件 33 相对第一部件 31 转 动 90 度, 进而第二部件 32 相对中间部件 33 转动 90 度。因此, 第二部件 32 相对第一部件 31 转动 180 度。
由此, 乘降用门 20 相对侧壁部 19 处于打开 180 度的状态, 结束门的打开动作。
在该状态下, 乘降用门 20 处于相对侧壁部 19 平行的完全打开状态。 然后, 如图 11 所示, 在卡止机构 26 中, 门 20 的锁闩眼 27 卡止在侧壁部 19 的锁闩板 28 上。即, 乘降用门 20 固定在侧壁部 19 上。由于铰链 29 对于角度的限制精度高, 因此, 卡止机构 26 将门 20 可 靠地卡止在侧壁部 19 上。换言之, 在卡止机构 26 中, 锁闩眼 27 准确地移动到锁闩板 28 的 位置。
下面, 参照立体图简明易懂地说明驾驶室 10 的整体和铰链 29 的结构, 并说明上述 乘降用门 20 的打开动作。
首先, 说明在驾驶室 10 中从如 15 图所示的关闭乘降用门 20 的状态, 经过如图 16 所示的将乘降用门 20 打开 90 度的状态, 完成如图 17 所示的将乘降用门 20 打开 180 度的 状态时的铰链 29 的动作。图 15 至图 17 中的箭头表示下面将要说明的各附图 ( 图 18 至图 23) 的所示方向。
即, 图 18 是从图 15 的 A 方向看到的铰链 29 的立体图。图 19 是从图 16 的 B 方向 看到的铰链 29 的立体图。图 20 是从图 17 的 C 方向看到的铰链 29 的立体图。
在此, 说明铰链 29 中的各部件的动作, 但是, 该说明同样适用于铰链 30。
即, 如果将图 18 所示的处于关闭状态的乘降用门 20 打开, 则根据第一转动轴 36 和第二转动轴 37 的过盈量 ( 转动阻力 ) 之差, 以第二转动轴 37 为转动中心, 第二部件 32( 乘降用门 20) 相对中间部件 33 转动。此时, 如图 19 所示, 如果第二部件 32( 乘降用门 20) 相对中间部件 33 转动约 90 度, 则第二部件 32 侧的第七抵接部 57 抵接在中间部件 33 侧的第八抵接部 58, 并结束两部件 32, 33 之间的转动。 接着, 如果进一步打开图 19 所示的打开了约 90 度的乘降用门 20, 则第二部件 32 和中间部件 33 成为一体, 以第一转动轴 36 为转动中心, 相对第一部件 31 转动。然后, 在第 二部件 32( 乘降用门 20) 和中间部件 33 成为一体的状态下, 如果中间部件 33 相对第一部 件 31 转动 ( 第二部件 32 相对第一部件 31 转动约 180) 约 90 度, 则中间部件 33 的第四抵 接部 54 抵接在第一部件 31 的第三抵接部 53( 参照图 20), 并结束两部件 31, 33 之间的以第 一转动轴 36 为中心的转动。
通过以上顺序, 乘降用门 20 相对侧壁部 19 处于打开 180 度的状态, 结束乘降用门 20 的打开动作。
在此, 在乘降用门 20 相对侧壁部 19 打开 180 度的状态下, 如图 24 所示, 乘降用门 20 的面与侧壁部 19 的面之间的间隙 S 大小为 10 ~ 40mm。而且, 该间隙 S 与中间部件 33 中的连接部分的宽度 d 相等。即, 在乘降用门 20 打开 180 度的状态下, 由于中间部件 33 相 对侧壁部 19 的面处于打开 90 度的状态, 因此, 中间部件 33 的连接部分的宽度 d 就直接成 为乘降用门 20 与侧壁部 10 之间的间隙 S 的大小。
由此, 在开闭乘降用门 20 时, 能够可靠地防止操作人员的手指被夹住。而且, 通过 调整中间部件 33 的连接部分的宽度 d 的大小, 能够容易设定乘降用门 20 与侧壁部 19 之间 的间隙 S 的大小。
(b) 关闭动作
如图 6(b) 所示, 在乘降用门 20 被完全打开的状态下, 在第一限动部件 41, 42 的门 打开侧限动部件 42 的作用下, 中间部件 33 不能相对第一部件 31 逆时针转动。而且, 如图 8(b) 所示, 在第二限动部件 43, 44 的门打开侧限动部件 44 的作用下, 第二部件 32 不能相对
中间部件 33 逆时针转动。
如果操作人员从该状态关闭乘降用门 20, 首先乘降用门 20 以第二转动轴 37 为转 动中心转动。即, 第二部件 32 相对中间部件 33 顺时针转动。因此, 中间部件 33 相对第一 部件 31 不改变姿态, 但是, 第二部件 32 相对中间部件 33 转动。此时, 在第二限动部件 43, 44 的门打开侧限动部件 44 中, 第八抵接部 58 自第七抵接部 57 离开。
如果操作人员进一步打开乘降用门 20, 则第二部件 32 相对中间部件 33 转动 90 度。此时, 在第二限动部件 43, 44 的门关闭侧限动部件 43 中, 第五抵接部 55 抵接在第六抵 接部 56( 参照图 5)。
如果操作人员进一步关闭乘降用门 20, 则第二部件 32 和中间部件 33 成为一体, 并以第一转动轴 36 为转动中心相对第一部件 31 转动。即, 第二转动部件 37 也与中间部件 33 等部件一起移动。其结果, 在第一限动部件 41, 42 的门打开侧限动部件 42 中, 第三抵接 部 53 自第四抵接部 54 离开。
如果操作人员进一步关闭乘降用门 20, 则在第一限动部件 41, 42 的门关闭侧限动 部件 41 中, 第二抵接部 52 抵接在第一抵接部 51。由此, 第二部件 32 和中间部件 33 停止相 对第一部件 31 的转动。
通过以上的操作, 门 20 处于关闭状态, 结束门的关闭动作。
如上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 由于第二转动轴 37 中的轴的过盈量小于第一转动轴 36, 因此, 在门的打开动作中, 能够经由仅将第二部件 32 转动的第一阶段以及将第二部件 32 和中间部件 33 转动的第二阶段, 将乘降用门 20 分阶段地打开到完全打开状态。 而且, 在 门的关闭动作中, 也能够经由仅将第二部件 32 转动的第一阶段以及将第二部件 32 和中间 部件 33 转动的第二阶段, 将乘降用门 20 分阶段地关到关闭状态。
下面, 参照立体图 ( 图 21 至图 23) 简明易懂地说明驾驶室 10 整体和铰链 29 的结 构并说明上述乘降用门 20 的关闭动作。
图 21 是在将图 17 所示的乘降用门 20 打开 180 度的状态下从驾驶室后方看到的 铰链 29 的立体图。图 22 是从图 16 所示的 E 方向看到的铰链 29 的立体图。图 23 是在将 图 15 所示的乘降用门关闭的状态下从驾驶室室内侧看到的铰链 29 的立体图。
即, 如图 21 所示, 如果关闭被打开 180 度的乘降用门 20, 则第二部件 32( 乘降用 门 20) 以第二转动轴 37 为转动中心相对中间部件 33 转动。此时, 如图 22 所示, 如果第二 部件 32( 乘降用门 20) 相对中间部件 33 转动约 90 度, 则设置在第二部件 32 侧的突起 32b 的前端部分的第五抵接部 55 抵接于中间部件 33 侧的第六抵接部 56, 结束两部件 32, 33 之 间的转动 ( 参照图 20)。
接着, 如果进一步关闭图 22 所示的被关闭 90 度的乘降用门 20, 则第二部件 32 和 中间部件 33 成为一体, 并以第一转动轴 36 为转动中心相对第一部件 31 转动。然后, 如果 被一体化的第二部件 32( 乘降用门 20) 和中间部件 33 相对第一部件 31 转动 90 度, 则中间 部件 33 的第二抵接部 52 抵接在第一部件 31 的第一抵接部 51, 结束两部件 31, 33 之间的转 动。此时, 如图 23 所示, 第二部件 32( 乘降用门 20) 处于相对第一部件 31( 侧壁部 19) 转 动 0 度的关闭状态。
通过以上顺序, 乘降用门 20 从相对侧壁部 19 打开 180 度的打开状态转变成关闭 状态, 结束门的关闭动作。< 参考例 >
在采用双轴铰链的情况下, 当把门从关闭状态打开 180 度而完全打开时, 如果不 对转动角进行限制, 则有时不能确定锁闩眼相对壁的卡合部件的相对位置。 因此, 有可能不 能将门的锁闩眼在一定位置卡止在壁的卡合部件上。
图 14 是表示采用了双轴铰链的门的开闭结构的示意图。
双轴铰链 133 具有设置在车辆的侧壁部 119 上的第一转动轴 136、 设置在门 120 的 端部上的第二转动轴 137。在门 120 上设置有锁闩眼 127。在门 120 从关闭状态被打开约 180 度与侧壁部 119 平行的状态下, 锁闩眼 127 靠近与卡合部件 126 卡合的位置。
但是, 如图 14(a) 所示, 在第一转动轴 136 的转动角超过 90 度而第二转动轴 137 的 转动角未到 90 度的情况下, 或者, 如图 14(b) 所示, 在第一转动轴 136 的转动角未到 90 度 而第二转动轴 137 的转动角超过 90 度的情况下, 即使门 120 与侧壁部 119 平行, 锁闩眼 127 也不与卡合部件 126 的位置一致。因此, 在该情况下, 需要进行将门 120 沿着侧壁部 119 移 动而将锁闩眼 127 与卡合部件 126 对准的调整作业。
[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 ]
(1)
在由壁包围驾驶席的周围且将用于操作人员乘降的门 20 以相对壁转动而打开的 方式安装的驾驶室 10 中设置有铰链 29。铰链 29 具有第一部件 31、 第二部件 32、 中间部件 33、 第一限动部件 41, 42 和第二限动部件 43, 44。第一部件 31 固定在侧壁部 19 上。第二 部件 32 固定在门 20 上。中间部件 33 分别绕第一转动轴 36 和第二转动轴 37 转动自如地 连接在第一部件 31 和第二部件 32 上。第一限动部件 41, 42 包括用于将第一部件 31 和中 间部件 33 的转动角限制在第一角度且在转动方向上彼此抵接的部分 ( 第一至第四抵接部 51 ~ 54)。第二限动部件 43, 44 包括用于将第二部件 32 和中间部件 33 的转动角限制在第 二角度且在在转动方向上彼此抵接的部分 ( 第五至第八抵接部 55 ~ 58)。 以将第一角度和 第二角度相加的角度转动乘降用门 20 而使其完全打开的位置和门 20 的锁闩眼 27 卡合在 作为设置于侧壁部 19 上的卡止部件的锁闩板 28 的卡止位置一致。
在该建筑机械的驾驶室 10 中, 在将门 20 相对侧壁部 19 开闭时, 第一部件 31 和中 间部件 33 进行相对转动, 进而第二部件 32 和中间部件 33 进行相对转动。由此, 门 20 能够 以较大的角度相对侧壁部 19 进行转动。而且, 第一部件 31 和中间部件 33 的转动角度被第 一限动部件 41, 42 限制, 第二部件 32 和中间部件 33 的转动角度被第二限动部件 43, 44 限 制。由此, 能够进行门 20 相对侧壁部 19 的定位, 因此, 不需要相对锁闩板 28 的位置调整门 20 的锁闩眼 27 的位置。
而且, 以将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相加的角度约 180 度转动打开门 20 的完全打开位 置和门 20 的锁闩眼 27 卡合在设置于壁上的卡止机构 26 的卡止位置相一致。
(2)
第一转动轴 36 的转动角度为约 90 度, 第二转动角 37 的转动角度为约 90 度。在 该建筑机械的驾驶室 10 中, 使中间部件 33 相对第一部件 31 转动约 90 度 ( 例如图 6(b)) 且使第二部件 32 相对中间部件 33 转动约 90 度 ( 例如图 8(b)), 其结果, 门 20 处于相对侧 壁部 19 转动打开约 180 度的状态。如图 6(b) 所示, 在门打开侧限动部件 42 中, 第三抵接 部 53 与第四抵接部 54 抵接, 如图 8(b) 所示, 在门打开侧限动部件 44 中第七抵接部 57 与第八抵接部 58 抵接。
(3)
在铰链 29 中, 第一限动部件 41, 42 的各部分 ( 第一至第四抵接部 51 ~ 54) 设置 在第一部件 31 和中间部件 33 上, 第二限动部件 43, 44 的各部分 ( 第五至第八抵接部 55 ~ 58) 设置在第二部件 32 和中间部件 33 上。
在该建筑机械的驾驶室 10 中, 由于在中间部件 33 上设置有第一限动部件 41, 42 抵接的部分 ( 第一至第四抵接部 51 ~ 54) 和第二限动部件 43, 44 抵接的部分 ( 第五至第 八抵接部 55 ~ 58), 因此无需设置第一部件 31 和第二部件 32 彼此抵接的抵接部。
(4)
在将门 20 关闭的状态下, 铰链 29 相对侧壁部 19 的外侧面位于内侧或者位于与侧 壁部 19 的外侧面形成共面的位置。
更详细而言, 在将门关闭的状态下, 为了不使铰链从驾驶室的外表面突出, 将铰链 安装成使铰链的最外侧的假想面位于驾驶室的侧壁部和门的外侧面的内侧, 或者与驾驶室 的侧壁部和门的外侧面形成共面的位置。
在该建筑机械的驾驶室 10 中, 在将门 20 关闭的状态下, 铰链 29 不会从门 20 的开 放侧的面突出。其结果, 铰链不会以使其部件突出的方式安装在驾驶室的外侧的面上, 因 此, 能够避免铰链结构导致输送限制等问题。 (5)
第一转动轴 36 设置在从侧壁部 19 的端部 19a 离开中间部件 33 的宽度的位置上, 第二转动轴 37 设置在门 20 的端部 20a 上。
在该建筑机械的驾驶室中, 由于第二转动轴 37 设置在门 20 的端部 20a 上, 因此, 当门被完全打开时, 门 20 的端部 20a 不会从驾驶室 10 的乘降口突出而使开口变狭窄, 并 且, 由于第一转动轴 36 被设置在从侧壁部 19 的端部 19a 离开中间部件 33 的宽度的位置上, 因此, 在充分缩短中间部件 33 的宽度的基础上避免在门 20 与侧壁之间产生不必要的间隙。
(6)
第一转动轴 36 和第二转动轴 37 的过盈量不同, 因此, 在对门 20 进行关闭时规定 了第一转动轴 36 和第二转动轴 37 的转动顺序。在该建筑机械的驾驶室 10 中, 由于规定了 第一转动轴 36 和第二转动轴 37 的转动顺序, 因此, 能够使门 20 稳定地进行开闭动作。
[ 其他实施方式 ]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在上述实施方式, 在不脱 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说明了将中间部分 33 沿着乘降用门 20 和侧壁部 19 的外侧面 配置的例子, 但是, 本发明并不限定在该例子。
例如, 可以使中间部件 33 配置在相对乘降用门 20 和侧壁部 19 的外侧面靠内侧的 位置。该情况下, 由于也能够在铰链结构中消除从驾驶室 10 的外侧面进一步向外侧突出的 部分, 因此, 也能够容易消除在搬运驾驶室时的输送限制等问题。
但是, 在驾驶室的外观上, 优选在铰链部分中不设置台阶的结构, 因此, 如上述实 施方式那样, 更优选为将中间部件 33 沿着乘降用门 20 等外表面配置的结构。
(B)
如图 5 至图 8 所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作为将乘降用门 20 分阶段地进行开闭的 例子, 说明了先使第二转动轴 37 转动的第一阶段和之后使第一转动轴 36 转动的第二阶段 的情况。但是, 本发明并不限定在该例子。
例如, 作为将乘降用门 20 分阶段地进行开闭的例子, 可以设置先转动第一转动轴 36 的第一阶段和之后转动第二转动轴 37 的第二阶段。
而且, 在同时转动第一转动轴 36 和第二转动轴 37 且转动角度不一样的情况下, 可 以构成为暂时同时转动。
另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说明了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均转动 90 度的情况, 但是, 只要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的总转动角度为 180 度, 就不限定于该 90 度。
(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说明了在用于开闭安装在液压挖掘机 1 的驾驶室 10 的乘降用 门 20 的铰链 29, 30 上采用本发明的铰链结构的例子, 但是, 本发明并不限定在该例子。
例如, 将本发明的铰链结构也可以采用在用于开闭安装在起重机车辆、 推土机、 轮 式装载机、 机动平地机等其他建筑机械的驾驶室门的铰链上。 特别是, 如上述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 起重机车辆那样, 优选采用在安装于驾驶 中以完全打开乘降用门的状态进行作业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上。
(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作为抵接在螺栓前端的对方侧部件采用了由硬质材料形成的 销, 但是, 本发明并不限定在该销。例如, 除了销以外, 该部件可以具有球状等其他形状。而 且, 可以在中间部件的一部分上设置突起并在该突起部分上实施镀覆硬质铬等表面处理。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由于具有能够确保铰链的较打的开闭角度且充分提 高限动部件的角度精度的效果, 因此, 能够广泛适用于各种建筑机械的驾驶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