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杂余搅龙二次脱粒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新型杂余搅龙二次脱粒装置.pdf(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071810.0 (22)申请日 2016.01.22 A01F 12/18(2006.01) (73)专利权人 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41080 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三山经济 开发区峨溪路 16 号 (72)发明人 高大宏 张士云 (74)专利代理机构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4107 代理人 朱顺利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新型杂余搅龙二次脱粒装置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杂余搅龙二次脱 粒装置, 包括水平搅龙和垂直搅龙, 在所述水平搅 龙和垂直搅龙相交处设有复脱筒 (4), 所述复脱 。
2、筒 (4) 内设有轴脱复齿, 所述轴脱复齿通过复脱 齿固定板 (6) 连接在所述水平搅龙的搅龙轴 (3) 上, 所述复脱筒(4)筒臂上设有长脱复齿(8)和短 脱复齿(9), 所述复脱齿固定板(6)上设有调节所 述轴脱复齿与所述长脱复齿 (8) 和短脱复齿 (9) 之间相对间隔位置的调节孔 (61)。该新型杂余搅 龙二次脱粒装置, 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 可提升脱 离效率, 使得脱粒效果更好, 防止杂余搅龙出现堵 塞现象,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05510975 U 2。
3、016.08.31 CN 205510975 U 1.一种新型杂余搅龙二次脱粒装置, 包括水平搅龙和垂直搅龙, 在所述水平搅龙和垂 直搅龙相交处设有复脱筒(4),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脱筒(4)内设有轴脱复齿, 所述轴脱复齿 通过复脱齿固定板(6)连接在所述水平搅龙的搅龙轴(3)上, 所述复脱筒(4)筒臂上设有长 脱复齿(8)和短脱复齿(9), 所述复脱齿固定板(6)上设有调节所述轴脱复齿与所述长脱复 齿(8)和短脱复齿(9)之间相对间隔位置的调节孔(61)。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杂余搅龙二次脱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脱复齿包括 轴脱复齿 (5)和轴脱复齿(7), 且所述轴脱复齿。
4、 (5)和轴脱复齿(7)沿相同转动方向呈 一定倾斜角度连接在所述搅龙轴(3)上。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杂余搅龙二次脱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孔(61)为 沿朝向复脱筒(4)壁面方向设置的腰形孔, 所述轴脱复齿 (5)和轴脱复齿(7)通过螺钉穿 过所述调节孔(61)连接在所述复脱齿固定板(6)上。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杂余搅龙二次脱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脱齿固定板 (6)上设有多个所述调节孔(61)。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杂余搅龙二次脱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脱复齿 (5) 和轴脱复齿(7)调节至合适位置后, 通过卡接在所述螺钉上的限位锁片进行限位。。
5、 6.按照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新型杂余搅龙二次脱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 脱筒(4)内设有多组交错布置的长脱复齿(8)和短脱复齿(9)。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杂余搅龙二次脱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脱筒(4)上 设有方便调节检修的检修口。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510975 U 2 一种新型杂余搅龙二次脱粒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籽粒收获机械技术领域, 更具体地说,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 杂余搅龙二次脱粒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收割机是收获稻、 麦、 油菜等谷物作物子粒和秸秆的作物收获机械, 它是能够一次 完成谷类作物的收。
6、获、 输送、 脱粒、 二次脱粒、 分离谷物、 去除杂物等工序, 从田间直接获取 谷物的收获机械。 0003 联合收割机一次脱粒后往往会出现谷物脱粒不干净, 有杂余产生, 需要将谷物进 行再次脱粒或循环脱粒, 杂余通过搅龙输送到复脱器, 进行二次脱粒, 复脱后的籽粒通过输 送搅龙进入振动筛, 最后进入粮仓。 0004 但现有技术的复脱过程中, 由于谷物不同, 相同的谷物但含水分不同, 或是不同的 田地里谷物的产量有所不同, 当收割机以一定速率收割时, 产量大和产量小的田地喂入量 不一样, 在复脱的过程中会出现脱粒不完全和杂余搅龙堵住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
7、存在的问题, 提供一种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 可提升脱离效率, 使得脱粒效果更好, 防止杂余搅龙堵塞现象的杂余搅龙二次脱粒装置。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所提供的这种新型杂余搅龙 二次脱粒装置, 包括水平搅龙和垂直搅龙, 在所述水平搅龙和垂直搅龙相交处设有复脱筒, 所述复脱筒内设有轴脱复齿, 所述轴脱复齿通过复脱齿固定板连接在所述水平搅龙的搅龙 轴上, 所述复脱筒筒臂上设有长脱复齿和短脱复齿, 所述复脱齿固定板上设有调节所述轴 脱复齿与所述长脱复齿和短脱复齿之间相对间隔位置的调节孔。 0007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 具有以下优点: 该新型杂余搅龙二次。
8、脱粒装置结 构布置合理, 使用方便, 可根据收割情况调整轴脱复齿与长、 短脱齿之间的间隙; 检修口的 设置, 便于安装及检查维修; 二次脱粒装置结构简单, 有效的避免复脱筒堵塞现象, 提高脱 粒效率, 得到较好的脱粒效果,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08 下面对本说明书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0009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0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复脱筒结构示意图; 0011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复脱固定板结构示意图; 0012 图中标记为: 1、 皮带轮, 2、 搅龙, 3、 搅龙轴, 4、 复脱筒, 5、 轴脱复齿 , 6、 复脱齿固定 板, 61、 调节。
9、孔, 7、 轴脱复齿, 8、 长脱复齿, 9、 短脱复齿。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5510975 U 3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对照附图, 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 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 细的说明。 0014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新型杂余搅龙二次脱粒装置, 包括水平搅龙和垂直搅龙。 在实际脱粒过程中, 一次脱粒后的杂余进入水平搅龙, 在复脱筒4内进行二次脱粒, 通过链 条传动带动齿轮和搅龙轴3转动, 将杂余输送进入垂直搅龙, 最后进入振动筛。 0015 如图1、 2所示, 在水平搅龙和垂直搅龙相交处设有复脱筒4, 复脱筒4内设有轴脱复 齿, 轴脱复齿通过复脱齿。
10、固定板6连接在水平搅龙的搅龙轴3上, 复脱筒4筒臂上设有长脱复 齿8和短脱复齿9。 脱粒过程中, 轴脱复齿在搅龙轴3的带动下转动和长脱复齿8和短脱复齿9 配合进行脱粒。 复脱齿固定板6上设有调节轴脱复齿与长脱复齿8和短脱复齿9之间相对间 隔位置的调节孔61。 该二次脱粒装置的轴复脱齿与复脱齿固定板6的位置可调节, 可以调节 轴复脱齿与长短复脱齿之间的间隙, 避免杂余搅龙脱粒不干净及杂余堵住现象, 可有效的 提高收割机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使收割机的效率增加。 0016 本实用新型给出的实施例中, 轴脱复齿包括轴脱复齿 5和轴脱复齿7, 且轴脱复 齿 5和轴脱复齿7沿相同转动方向呈一定倾斜角度连接。
11、在搅龙轴3上, 便于在搅龙运转的 过程中规律有效的进行脱粒。 0017 本实用新型杂余搅龙二次脱粒装置中, 复脱齿固定板6结构如图3所示, 在复脱齿 固定板6上设有调节孔61。 优选的, 复脱齿固定板6上设有多个调节孔61, 以保证连接的稳定 性。 调节孔61为沿朝向复脱筒4壁面方向眼神呢设置的腰形孔, 轴脱复齿 5和轴脱复齿7 通过螺钉穿过调节孔61连接在复脱齿固定板6上。 可通过腰形孔实现轴脱复齿与复脱固定 板6之间的位置相对调节, 从而可将轴脱复齿与长短复脱齿之间的间隔距离调节至合适位 置, 便于高效脱粒。 0018 可根据所要脱粒的谷物性质, 谷物的含水分, 或是不同的田地里谷物的产量。
12、判断 脱粒间隙的大小。 当收割机的行走速率加快时, 此时喂入量大, 杂余搅龙易出现堵住现象, 此时可以通过调节轴脱复脱齿相对复脱齿固定板6的位置, 从而减少杂余搅龙堵住现象。 0019 本实用新型中, 优选的, 为便于调节和检修, 可在复脱筒4上设置检修口, 在进行二 次脱粒之前, 需通过复脱筒4的检修口调整复脱筒4内的轴脱复齿与长短复脱齿间的距离, 将其调整到适当的位置。 通过检修口调整完其中一个轴复脱齿后, 通过旋转位于搅龙轴3一 端的皮带轮1, 带动搅龙2及搅龙轴3旋转, 使轴脱复齿 5旋转一个角度, 调整下一个轴脱复 齿7。 002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 优选的将轴脱复齿 5和轴脱复。
13、齿7调节至合适位置后, 通 过卡接在螺钉上的限位锁片进行限位。 螺钉螺母紧固时增加限位锁片锁住调整后轴脱复齿 与复脱固定板6的相对位置, 防止发生位移。 0021 本实用新型杂余搅龙二次脱粒装置中, 优选的, 在复脱筒4内设有多组交错布置的 长脱复齿8和短脱复齿9, 可沿复脱筒4内壁均匀间隔的布置, 已得到较好的脱粒效果。 0022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杂余搅龙二次脱粒装置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 效率高, 可根据收 割情况调整轴脱复齿与长、 短脱齿之间的间隙, 可达到很好的复脱效果以及避免复脱过程 中出现杂余堵住现象, 提高脱粒效率, 脱粒效果好,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也可以通过增大复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5510975 U 4 脱筒4的进出口大小, 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 减少杂余搅龙堵住现象发生。 0023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 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受限于上述 方式, 只要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直接应用 于其它场合的, 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5510975 U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6 CN 205510975 U 6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7 CN 205510975 U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