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土栽培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无土栽培槽.pdf(6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761104.3 (22)申请日 2017.06.27 (73)专利权人 晋中市芊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030600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 东祁村 (72)发明人 周磊 (51)Int.Cl. A01G 31/0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无土栽培槽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无土栽培槽, 包括槽 体、 注水管、 排水管、 虹吸配件和多孔颗粒物, 槽 体的上部或顶部设置有注水管, 注水管对应槽体 的中段或/和后段的部分上设置有出水孔,。
2、 槽体 内靠近其前端处设置有排水管, 排水管穿过槽底 或槽壁延伸到槽体外, 排水管至少包括一竖直 段, 虹吸配件呈筒状, 其靠近筒口的半段的侧壁 上设置有虹吸孔, 虹吸配件倒扣在槽体内底部, 且将排水管的位于槽体内的竖直段扣在其内, 排 水管的位于槽体内的竖直段的顶端和外壁与虹 吸配件间均留有适当间隙, 槽体内底部自槽体后 端向前端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截留台, 槽体至少其 下部填满多孔颗粒物。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鱼 菜共生系统的无土栽培槽的过滤效果不理想, 无 法满足高密度鱼类养殖需求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CN 206879692 U 2018.01.16 CN 206。
3、879692 U 1.一种无土栽培槽, 其特征在于: 包括槽体、 注水管、 排水管、 虹吸配件和多孔颗粒物, 所述槽体的上部或顶部设置有注水管, 所述注水管对应槽体的中段或/和后段的部分上设 置有出水孔, 所述槽体内靠近其前端处设置有排水管, 所述排水管穿过槽底或槽壁延伸到 槽体外, 所述排水管至少包括一竖直段, 所述虹吸配件呈筒状, 其靠近筒口的半段的侧壁上 设置有虹吸孔, 所述虹吸配件倒扣在槽体内底部, 且将排水管的位于槽体内的竖直段扣在 其内, 排水管的位于槽体内的竖直段的顶端和外壁与虹吸配件间均留有适当间隙, 所述槽 体内底部自槽体后端向前端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截留台, 所述槽体至少其下部。
4、填满多孔颗粒 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槽,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孔颗粒物为活性炭或陶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槽, 其特征在于: 每个截留台延伸到槽体内两侧的侧 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槽, 其特征在于: 每个截留台的横截面为矩形、 正方 形或直角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槽, 其特征在于: 每个截留台的后端不低于其前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槽, 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体为长方体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槽, 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体长1325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槽, 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体宽0.6。
5、2.5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槽, 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体高0.30.5 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槽, 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体的槽壁厚0.040.06米。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879692 U 2 一种无土栽培槽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土栽培槽。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公知的鱼菜共生系统的无土栽培槽由槽体、 基质、 注液口和排液口组合而 成。 将养殖鱼类的水体通过注液口注入槽体内, 水中含有的鱼类排泄物等杂质被基质过滤 后, 再通过排液口流回养鱼池内, 基质中的微生物将杂质分解后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 但 是, 现。
6、有的无土栽培槽的过滤效果不理想, 无法满足高密度(即每立方水体养殖200尾左右) 鱼类养殖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为解决现有鱼菜共生系统的无土栽培槽的过滤效果不理想, 无法满足高密度鱼类 养殖需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土栽培槽。 0004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 一种无土栽培槽, 包括槽体、 注水管、 排水管、 虹吸配件和多孔颗粒物, 所述槽体的 上部或顶部设置有注水管, 所述注水管对应槽体的中段或/和后段的部分上设置有出水孔, 所述槽体内靠近其前端处设置有排水管, 所述排水管穿过槽底或槽壁延伸到槽体外, 所述 排水管至少包括一竖直段, 所述虹吸配件呈筒状,。
7、 其靠近筒口的半段的侧壁上设置有虹吸 孔, 所述虹吸配件倒扣在槽体内底部, 且将排水管的位于槽体内的竖直段扣在其内, 排水管 的位于槽体内的竖直段的顶端和外壁与虹吸配件间均留有适当间隙, 所述槽体内底部自槽 体后端向前端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截留台, 所述槽体至少其下部填满多孔颗粒物。 0006 优选地, 所述多孔颗粒物为活性炭或陶粒。 0007 优选地, 每个截留台延伸到槽体内两侧的侧壁。 0008 优选地, 每个截留台的横截面为矩形、 正方形或直角三角形。 0009 优选地, 每个截留台的后端不低于其前端。 0010 优选地, 所述槽体为长方体槽。 0011 优选地, 所述槽体长1325米。 0。
8、012 优选地, 所述槽体宽0.62.5米。 0013 优选地, 所述槽体高0.30.5米。 0014 优选地, 所述槽体的槽壁厚0.040.06米。 0015 本实用新型的无土栽培槽通过注水管将养鱼池中的水自槽体的中段和后段注入 槽体内, 水在槽体内向下和向前流动的过程中, 水中的杂质随着水的长距离流动逐渐被槽 体内的多孔颗粒物过滤或者沉积到槽体底部, 并被截留台拦截, 在水流到达虹吸配件附近 时, 水中的杂质基本已被过滤干净, 当水位高于排水管竖直段的顶端后, 虹吸自动开启, 缓 慢地将虹吸配件附近的水抽回到养鱼池内,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抽回到养鱼池内的水的 杂质, 达到了很好的过滤效果。
9、, 满足了高密度养鱼的水质要求, 使鱼菜共生系统实现高密度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6879692 U 3 养鱼成为可能, 同时, 本实用新型的无土栽培槽还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无土栽培槽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无土栽培槽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0018 图中: 1、 槽体; 11、 截留台; 2、 注水管; 21、 出水孔; 3、 排水管; 4、 虹吸配件; 5、 多孔颗 粒物。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0020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 本实施例的无土栽培。
10、槽包括槽体1、 注水管2、 排水管3、 虹吸 配件4和多孔颗粒物5, 槽体1的顶部设置有注水管2, 注水管2对应槽体1的中段和后段的部 分上设置有出水孔21, 槽体1内靠近其前端处设置有排水管3, 排水管3穿过槽底延伸到槽体 1外, 排水管3包括一竖直段, 虹吸配件4呈筒状, 其靠近筒口的半段的侧壁上设置有虹吸孔, 虹吸配件4倒扣在槽体1内底部, 且将排水管3的位于槽体1内的竖直段扣在其内, 排水管3的 位于槽体1内的竖直段的顶端和外壁与虹吸配件4间均留有适当间隙, 槽体1内底部自槽体1 后端向前端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截留台11, 槽体1填满多孔颗粒物5。 0021 优选地, 所述多孔颗粒物5为活。
11、性炭或陶粒。 0022 为更好地拦截水中的杂质, 优选地, 每个截留台11延伸到槽体1内两侧的侧壁。 0023 优选地, 每个截留台11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 0024 为更好地拦截水中的杂质, 优选地, 每个截留台11的后端不低于其前端。 0025 优选地, 槽体1为长方体槽。 0026 优选地, 槽体1长1325米。 0027 优选地, 槽体1宽0.62.5米。 0028 优选地, 槽体1高0.30.5米。 0029 优选地, 槽体1的槽壁厚0.040.06米。 0030 本实施例的无土栽培槽的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为: 注水管2将养鱼池中的水自槽 体1的中段和后段注入槽体1内, 水在槽体内向。
12、下和向前流动的过程中, 水中的杂质随着水 的长距离流动逐渐被槽体内的多孔颗粒物5过滤或者沉积到槽体1底部, 并被截留台11拦 截, 在水流到达虹吸配件4附近时, 基本已被过滤干净, 当水位高于排水管3竖直段的顶端 后, 虹吸自动开启, 缓慢的将虹吸配件附近的水抽回到养鱼池内,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抽 回到养鱼池内的水的杂质, 达到了很好的过滤效果, 满足了高密度养鱼的水质要求, 使鱼菜 共生系统实现高密度养鱼成为可能。 0031 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 (1)本实施例中, 注水 管2设置在槽体1的上部; (2)排水管3包括一竖直段和一水平段, 水平段穿过虹吸配。
13、件4后与 竖直段连接, 排水管3的水平段穿过槽体1前端的槽壁延伸到槽体1外; (3)每个截留台11的 横截面为矩形。 0032 显然地, 上述实施例并非本实用新型仅有的实施方式, 在不脱离其技术本质的前 提下, 还可以做很多简单改变, 如注水管仅在对应槽体的中段或后段的部分上设置出水孔;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6879692 U 4 每个截留台的横截面为正方形、 等腰三角形, 如此等等, 此处不再赘述。 0033 由上可见,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鱼菜共生系统的无土栽培槽的过滤效果不理 想, 无法满足高密度鱼类养殖需求的问题, 具有过滤效果好、 结构简单的优点。 0034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 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 述实施例, 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 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 的前提下作出得各种变化, 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6879692 U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6 CN 206879692 U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