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一种无土栽培槽.pdf

  • 上传人:a1
  • 文档编号:7254210
  • 上传时间:2019-10-01
  • 格式:PDF
  • 页数:6
  • 大小:461.87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20761104.3

    申请日:

    20170627

    公开号:

    CN206879692U

    公开日:

    20180116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G31/02

    主分类号:

    A01G31/02

    申请人:

    晋中市芊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周磊

    地址:

    030600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东祁村

    优先权:

    CN201720761104U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无土栽培槽,包括槽体、注水管、排水管、虹吸配件和多孔颗粒物,槽体的上部或顶部设置有注水管,注水管对应槽体的中段或/和后段的部分上设置有出水孔,槽体内靠近其前端处设置有排水管,排水管穿过槽底或槽壁延伸到槽体外,排水管至少包括一竖直段,虹吸配件呈筒状,其靠近筒口的半段的侧壁上设置有虹吸孔,虹吸配件倒扣在槽体内底部,且将排水管的位于槽体内的竖直段扣在其内,排水管的位于槽体内的竖直段的顶端和外壁与虹吸配件间均留有适当间隙,槽体内底部自槽体后端向前端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截留台,槽体至少其下部填满多孔颗粒物。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鱼菜共生系统的无土栽培槽的过滤效果不理想,无法满足高密度鱼类养殖需求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无土栽培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槽体、注水管、排水管、虹吸配件和多孔颗粒物,所述槽体的上部或顶部设置有注水管,所述注水管对应槽体的中段或/和后段的部分上设置有出水孔,所述槽体内靠近其前端处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穿过槽底或槽壁延伸到槽体外,所述排水管至少包括一竖直段,所述虹吸配件呈筒状,其靠近筒口的半段的侧壁上设置有虹吸孔,所述虹吸配件倒扣在槽体内底部,且将排水管的位于槽体内的竖直段扣在其内,排水管的位于槽体内的竖直段的顶端和外壁与虹吸配件间均留有适当间隙,所述槽体内底部自槽体后端向前端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截留台,所述槽体至少其下部填满多孔颗粒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颗粒物为活性炭或陶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槽,其特征在于:每个截留台延伸到槽体内两侧的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槽,其特征在于:每个截留台的横截面为矩形、正方形或直角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槽,其特征在于:每个截留台的后端不低于其前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为长方体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长13~25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宽0.6~2.5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高0.3~0.5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的槽壁厚0.04~0.06米。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土栽培槽。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鱼菜共生系统的无土栽培槽由槽体、基质、注液口和排液口组合而成。将养殖鱼类的水体通过注液口注入槽体内,水中含有的鱼类排泄物等杂质被基质过滤后,再通过排液口流回养鱼池内,基质中的微生物将杂质分解后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但是,现有的无土栽培槽的过滤效果不理想,无法满足高密度(即每立方水体养殖200尾左右)鱼类养殖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鱼菜共生系统的无土栽培槽的过滤效果不理想,无法满足高密度鱼类养殖需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土栽培槽。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无土栽培槽,包括槽体、注水管、排水管、虹吸配件和多孔颗粒物,所述槽体的上部或顶部设置有注水管,所述注水管对应槽体的中段或/和后段的部分上设置有出水孔,所述槽体内靠近其前端处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穿过槽底或槽壁延伸到槽体外,所述排水管至少包括一竖直段,所述虹吸配件呈筒状,其靠近筒口的半段的侧壁上设置有虹吸孔,所述虹吸配件倒扣在槽体内底部,且将排水管的位于槽体内的竖直段扣在其内,排水管的位于槽体内的竖直段的顶端和外壁与虹吸配件间均留有适当间隙,所述槽体内底部自槽体后端向前端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截留台,所述槽体至少其下部填满多孔颗粒物。

    优选地,所述多孔颗粒物为活性炭或陶粒。

    优选地,每个截留台延伸到槽体内两侧的侧壁。

    优选地,每个截留台的横截面为矩形、正方形或直角三角形。

    优选地,每个截留台的后端不低于其前端。

    优选地,所述槽体为长方体槽。

    优选地,所述槽体长13~25米。

    优选地,所述槽体宽0.6~2.5米。

    优选地,所述槽体高0.3~0.5米。

    优选地,所述槽体的槽壁厚0.04~0.06米。

    本实用新型的无土栽培槽通过注水管将养鱼池中的水自槽体的中段和后段注入槽体内,水在槽体内向下和向前流动的过程中,水中的杂质随着水的长距离流动逐渐被槽体内的多孔颗粒物过滤或者沉积到槽体底部,并被截留台拦截,在水流到达虹吸配件附近时,水中的杂质基本已被过滤干净,当水位高于排水管竖直段的顶端后,虹吸自动开启,缓慢地将虹吸配件附近的水抽回到养鱼池内,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抽回到养鱼池内的水的杂质,达到了很好的过滤效果,满足了高密度养鱼的水质要求,使鱼菜共生系统实现高密度养鱼成为可能,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无土栽培槽还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无土栽培槽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无土栽培槽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中:1、槽体;11、截留台;2、注水管;21、出水孔;3、排水管;4、虹吸配件;5、多孔颗粒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无土栽培槽包括槽体1、注水管2、排水管3、虹吸配件4和多孔颗粒物5,槽体1的顶部设置有注水管2,注水管2对应槽体1的中段和后段的部分上设置有出水孔21,槽体1内靠近其前端处设置有排水管3,排水管3穿过槽底延伸到槽体1外,排水管3包括一竖直段,虹吸配件4呈筒状,其靠近筒口的半段的侧壁上设置有虹吸孔,虹吸配件4倒扣在槽体1内底部,且将排水管3的位于槽体1内的竖直段扣在其内,排水管3的位于槽体1内的竖直段的顶端和外壁与虹吸配件4间均留有适当间隙,槽体1内底部自槽体1后端向前端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截留台11,槽体1填满多孔颗粒物5。

    优选地,所述多孔颗粒物5为活性炭或陶粒。

    为更好地拦截水中的杂质,优选地,每个截留台11延伸到槽体1内两侧的侧壁。

    优选地,每个截留台11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

    为更好地拦截水中的杂质,优选地,每个截留台11的后端不低于其前端。

    优选地,槽体1为长方体槽。

    优选地,槽体1长13~25米。

    优选地,槽体1宽0.6~2.5米。

    优选地,槽体1高0.3~0.5米。

    优选地,槽体1的槽壁厚0.04~0.06米。

    本实施例的无土栽培槽的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为:注水管2将养鱼池中的水自槽体1的中段和后段注入槽体1内,水在槽体内向下和向前流动的过程中,水中的杂质随着水的长距离流动逐渐被槽体内的多孔颗粒物5过滤或者沉积到槽体1底部,并被截留台11拦截,在水流到达虹吸配件4附近时,基本已被过滤干净,当水位高于排水管3竖直段的顶端后,虹吸自动开启,缓慢的将虹吸配件附近的水抽回到养鱼池内,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抽回到养鱼池内的水的杂质,达到了很好的过滤效果,满足了高密度养鱼的水质要求,使鱼菜共生系统实现高密度养鱼成为可能。

    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1)本实施例中,注水管2设置在槽体1的上部;(2)排水管3包括一竖直段和一水平段,水平段穿过虹吸配件4后与竖直段连接,排水管3的水平段穿过槽体1前端的槽壁延伸到槽体1外;(3)每个截留台11的横截面为矩形。

    显然地,上述实施例并非本实用新型仅有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技术本质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很多简单改变,如注水管仅在对应槽体的中段或后段的部分上设置出水孔;每个截留台的横截面为正方形、等腰三角形,如此等等,此处不再赘述。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鱼菜共生系统的无土栽培槽的过滤效果不理想,无法满足高密度鱼类养殖需求的问题,具有过滤效果好、结构简单的优点。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得各种变化,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关 键  词:
    一种 无土栽培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无土栽培槽.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725421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