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快速逃生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火灾快速逃生架.pdf(8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1329069.4 (22)申请日 2017.10.17 (73)专利权人 王定安 地址 438300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经济开 发区兴业路20号 (72)发明人 王定安 王莞舒 (51)Int.Cl. A62B 1/2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火灾快速逃生架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火灾快速逃生架, 属 于消防设备技术领域。 包括逃生主架, 所述逃生 主架位于相邻两幢高楼之间, 逃生主架为中空结 构, 内部设置有滑道。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火灾。
2、快 速逃生架, 能在高楼发生火灾时帮助人们快速逃 生, 克服了我国现有的绳索类、 梯类、 滑道类及接 跳类等类型救生, 逃生过程中因高度、 时间、 数 量、 效率等限制, 具有造价低、 操作简单、 逃生快 捷、 自救效率高的优点, 填补了我国以自救为主 的消防设备的空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CN 207679884 U 2018.08.03 CN 207679884 U 1.一种火灾快速逃生架, 其特征在于: 包括逃生主架 (1) , 所述逃生主架 (1) 位于相邻两 幢高楼之间, 安装在距离住户方便逃生的窗户边150200mm左右, 逃生主架 (1) 为中空结构, 内部设。
3、置有滑道 (2) , 还包括有沿所述滑道 (2) 向下滑动的逃生装置, 所述逃生装置包括卡 紧柱 (3) 、 导向板 (4) 、 安全带挂钩 (5) 和旋转手柄 (6) , 所述卡紧柱 (3) 通过旋转手柄 (6) 与导 向板 (4) 上部松紧式连接, 所述导向板 (4) 下部固定安装有安全带挂钩 (5) , 所述逃生主架 (1) 正对滑道 (2) 外表面呈开口方向, 所述卡紧柱 (3) 长度大于开口长度且小于逃生主架 (1) 宽度, 卡紧柱 (3) 宽度小于开口长度, 所述卡紧柱 (3) 能沿所述滑道 (2) 向下滑动, 所述逃生 主架 (1) 外侧等间距均匀间隔卡接有合金套环 (7) , 。
4、所述合金套环 (7) 为3/4圆环, 合金套环 (7) 通过支架固定设置在高楼墙体上, 用以固定逃生主架 (1)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快速逃生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逃生主架 (1) 由聚四氟乙 烯制成。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7679884 U 2 火灾快速逃生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设备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火灾快速逃生架。 背景技术 0002 高层火灾危险极大, 在火灾救援过程中, 主要存在以下三点困难: 0003 (1) 火势蔓延快: 由于高层建筑楼道、 管道较多, 若发生火灾时, 隔火处理不好, 整 个高层建筑就会瞬间成为一个高。
5、耸的烟囱; 若是室内可燃物较多, 尤其是高级宾馆、 综合楼 和图书馆、 办公楼等, 一旦起火, 燃烧猛烈, 蔓延迅速。 经计算, 一座高度为100米的高层建筑 发生火灾, 在无阻挡的情况下, 半分钟左右, 烟气就能顺着楼道、 管道扩散到顶层, 其扩散速 度是水平方向的十倍以上。 0004 (2) 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的特点, 一是层数多, 垂直距离长, 疏散到地面或其它安全 场所的时间长; 二是人员集中; 三是发生火灾时由于各楼道空气流动畅通, 火势和烟雾向上 蔓延快, 增加了疏散的难度。 0005 (3) 扑救难度大。 高层建筑高达数十米, 甚至达数百米, 发生火灾时从室外进行扑 救相当困难。
6、。 一般要立足于自救, 即主要靠室内消防设施。 但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技术条件所 限, 高层建筑内部的消防设施还不可能很完善, 尤其是二类高层建筑仍以消火栓系统扑救 为主, 因此, 扑救高层建筑火灾往往遇到较大困难。 0006 目前, 当高层发生火灾时, 我国一般采取绳索类、 梯类、 滑道类及接跳类等类型救 生, 逃生过程中因高度、 时间、 数量、 效率等限制, 疏散效率低下, 人员伤亡仍然较大。 发明内容 0007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火灾快速逃生架, 能在高楼 发生火灾时帮助人们快速逃生, 克服了我国现有的绳索类、 梯类、 滑道类及接跳类等类型救 生, 逃生过程中因。
7、高度、 时间、 数量、 效率等限制, 具有造价低、 操作简单、 逃生快捷、 自救效 率高的优点, 填补了我国以自救为主的消防设备的空白。 0008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火灾快速逃生架, 其特征在于: 包括逃 生主架, 所述逃生主架位于相邻两幢高楼之间, 安装在距离住户方便逃生的窗户边150 200mm左右, 逃生主架为中空结构, 内部设置有滑道。 0009 进一步的, 所述火灾快速逃生架还包括有沿所述滑道向下滑动的逃生装置。 0010 具体的, 所述逃生装置包括卡紧柱、 导向板、 安全带挂钩和旋转手柄, 所述卡紧柱 通过旋转手柄与导向板上部松紧式连接, 所述导向板下部固定安。
8、装有安全带挂钩。 0011 具体的, 所述逃生主架正对滑道外表面呈开口方向, 所述卡紧柱长度大于开口长 度且小于主架宽度, 卡紧柱宽度小于开口长度。 0012 具体的, 所述卡紧柱能沿所述滑道向下滑动。 0013 进一步的, 所述逃生主架外侧等间距均匀间隔卡接有合金套环, 所述合金套环为 3/4圆环, 合金套环通过支架固定设置在高楼墙体上, 用以固定逃生主架。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7679884 U 3 0014 进一步的, 所述逃生主架由聚四氟乙烯制成。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火灾快速逃生架具有以下优点: 0016 (1) 主架设置在两幢高楼之间, 不。
9、会占用室内面积, 也不会遮挡室内光线; 0017 (2) 逃生装置与逃生主架分开设置, 逃生装置由高层室内人员独自采购 使用自有 灵活, 方便; 0018 (3) 对于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和小孩, 可以与其他人员共用一个逃生装置, 大大提高 了救援效率; 0019 (4) 整个逃生过程耗费时间较短, 捆绑安全带、 安装卡紧栓、 逃离窗户并启动下滑 过程所需时间只用半分钟即可完成, 且不限制使用人数, 全家人员全部出逃可在2分钟之内 完成, 极大缩短了逃生时间, 提高了救援效率, 避免了人员的伤亡。 附图说明 0020 图1: 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结构示。
10、意图; 0022 图3: 图2的侧视图; 0023 图4: 图3俯视图; 0024 图中: 1、 逃生主架 2、 滑道 3、 卡紧柱 4、 导向板 5、 安全带挂钩 6、 旋转手柄 7、 合 金套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 解释本实用新型, 不用于对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6 如图1-图4所示, 一种火灾快速逃生架, 包括逃生主架1, 所述逃生主架1由聚四氟 乙烯制成, 具有耐高温、 耐腐蚀的特点, 逃生主架1位于相邻两幢高楼之间, 不会占用室内面 积, 也不会遮挡室内光线。 楼房建设时, 同步安装逃生主架1。
11、, 逃生主架1自楼底安装到楼顶, 按每12层楼高定制逃生主架1长度, 逃生主架1安装在距离住户方便逃生的窗户边150 200mm左右, 在逃生主架1对应楼体混凝土位置, 等间距、 均匀间隔通过支架安装有预加工的 3/4圆环形状的合金套环7, 用以固定逃生支架1。 因此, 可以在每层楼混凝土梁上均安装合 金套环7并卡于逃生主架1上, 此时, 逃生主架1为纵向受力, 可按照单层楼的逃生主架1作为 一个受力单元, 每单元长度纵向承受力设置为34人重量, 逃生主架1总体受力不因楼层层 数多导致逃生人员多而产生重力的影响。 0027 逃生主架1为中空结构, 内部设置有滑道2; 火灾发生时, 人们通过在滑。
12、道2上向下 滑动的逃生装置来进行逃生, 所述逃生装置包括卡紧柱3、 导向板4、 安全带挂钩5和旋转手 柄6, 所述卡紧柱3通过旋转手柄6与导向板4上部松紧式连接, 所述导向板4下部固定安装有 安全带挂钩5; 所述逃生主架1正对滑道2外表面呈开口方向, 所述卡紧柱3长度大于开口长 度且小于逃生主架1宽度, 卡紧柱3宽度小于开口长度; 所述卡紧柱3能沿所述滑道2向下滑 动。 0028 火灾发生时, 如因紧急情况, 高层内人员需借助逃生主架1逃生时, 只需在室内绑 好预先购置好的安全带, 并挂在安全带挂钩5上, 上半身伸出逃生窗户, 由于卡紧柱3宽度小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7679。
13、884 U 4 于开口长度, 卡紧柱3进入端能顺着逃生主架1内置滑道2口方向沿逃生主架1开口完全插 入, 旋转90 , 使导向板4平行于滑道2, 又因卡紧柱3长度大于开口长度且小于逃生主架1宽 度, 所以卡紧柱3能固定在逃生主架1内侧。 通过用力拧紧旋转手柄6使导向板4与卡紧柱3进 入端完全压紧, 逃生人员即可从逃生窗户爬出窗外将身体悬挂在逃生主架1上, 对于不能独 立使用逃生装置的婴、 幼儿及老人, 可与其他人员共用一个逃生装置。 逐步松开旋转手柄6, 使导向板4与卡紧柱3进入端松开, 凭借人体重力使逃生人员顺着逃生主架1下滑至底面, 整 个过程中可在2分钟之内完成, 极大缩短了逃生时间, 提高了救援效率, 避免了人员的伤亡。 0029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 这些改进和润饰 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7679884 U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6 CN 207679884 U 6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7 CN 207679884 U 7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8 CN 207679884 U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