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香绿茶的加工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竹香绿茶的加工方法.pdf(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0016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9.18 CN 103300169 A *CN103300169A* (21)申请号 201310248327.6 (22)申请日 2013.06.21 A23F 3/06(2006.01) A23F 3/40(2006.01) (71)申请人 梁河回龙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 679200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梁河县城南甸路 30 号 (72)发明人 梁兴维 (74)专利代理机构 昆明知道专利事务所 ( 特殊 普通合伙企业 ) 53116 代理人 姜开侠 李中强 (54) 发明名称 一种竹香绿茶的加工。
2、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竹香绿茶的加工方法, 将 经摊晾、 刹青、 揉捻、 理条整形工序后的茶叶置于 新鲜竹篾编织的烘笼内的甑杯上, 底部加热并保 持烘笼内茶叶温度 90 100, 翻炒茶叶至含水 率49%出笼, 摊凉后得到竹香绿茶。 本发明方法 对理条整形工序后的茶叶置于新鲜竹篾编织的烘 笼内、 甑杯上进行翻炒干燥, 使新鲜竹篾编织的烘 笼及甑杯烘烤时渗出的竹沥浓郁清香与绿茶的清 高香气结合, 从而既起到增强绿茶的清香气味, 也 使绿茶具有独特的竹香味 ; 而且, 渗入竹沥有效 成分也进一步增强了绿茶清热解毒、 化痰、 润肺、 清心、 降火、 除烦、 利尿的功效。本发明工艺简单。
3、, 加工得到的绿茶清香浓郁、 竹香独特、 滋味绵长。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00169 A CN 103300169 A *CN103300169A* 1/1 页 2 1. 一种竹香绿茶的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将经摊晾、 刹青、 揉捻、 理条整形工序后的茶 叶置于新鲜竹篾编织的烘笼内的甑杯上, 底部加热并保持烘笼内茶叶温度 90 100, 翻 炒茶叶至含水率 4 9% 出笼, 摊凉后得到竹香绿茶。 2. 根据权利。
4、要求 1 所述的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加热是将烧透的木炭用热灰 覆盖后置于烘笼下加热。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笼以及其内的甑杯采用毛竹或 金竹竹篾编织而成。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甑杯置于烘笼内距底部 1/3 2/3 处。 5.根据权利要求1、 2、 3或4所述的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笼为直径40100cm, 高度 40 80cm 的圆柱形 ; 所述烘笼每次装载 1.5 3kg 经理条整形后的茶叶进行翻炒。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甑杯使用 1 4 次后进行换新。 7. 根据权利。
5、要求 1 所述的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摊晾是将采摘的新鲜茶叶摊开于 阴凉通风处 4 6h。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7 所述的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刹青是每次将摊晾后的 0.5 0.8kg 茶叶置于筒壁温度为 310 340的杀青滚筒中杀青 100 120s。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7 所述的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揉捻是将杀青后的茶叶采用 空压轻压空压的加压方式揉捻 10 15 分钟至茶叶 90以上成条、 手摸有湿润粘手的 感觉即可。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理条整形是每次将揉捻后的 2.5 3kg 茶叶置于热风温度为 100 120的理条。
6、机中理条 14 18 分钟, 至茶叶含水率 20% 以下。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300169 A 2 1/4 页 3 一种竹香绿茶的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工艺简单, 制得的绿茶清香浓郁、 竹 香独特、 滋味绵长, 具有清热利尿、 豁痰润燥功效的竹香绿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 杀灭了各种氧化酶, 保持了茶叶绿色, 然后 经揉捻、 干燥而制成, 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 叶底以绿色为主调, 故名绿茶, 具有 “清 汤绿叶, 滋味收敛性强” 的特点。 绿茶由于未经发酵, 较多的保留了鲜叶的天然。
7、物质, 含有的 茶多酚, 儿茶素, 叶绿素, 咖啡碱, 氨基酸, 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绿茶中的这些天然营 养成份, 对防衰老、 防癌、 抗癌、 杀菌、 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 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 绿茶作为 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 年产量在 10 万吨左右, 位居全国六大初制茶之首。 0003 竹沥, 又名竹汁或竹油, 是新鲜竹子的茎秆和竹鞭创伤或经火烤后流出的液汁, 为 青黄色或黄棕色的透明液体, 创伤流出的具有清香气, 而火烤收集的具焦香气, 是一种无毒 副作用, 集药、 食两用的天然饮品。 其性味甘寒, 能清心肺胃之火, 有豁痰润燥、 定惊之效。 为 了发挥竹沥的功效, 我国自古就有喝竹。
8、叶茶或竹叶混合茶叶制得的竹茶的习惯, 由于竹沥 主要存在于茎秆和竹鞭中, 竹叶中含量极少, 既影响了竹沥的疗效, 也由于竹叶中含有竹叶 黄酮等成分, 使其味微苦, 大部分人难以短期内适应, 仅作为中药使用。也有采用竹筒储存 成品茶叶或作为容器蒸茶杀青的方法来使茶叶获得竹香味和竹沥, 但前者需要长期的贮存 才能使茶叶获得部分竹香, 竹沥获取很少, 且周期较长, 不适宜绿茶等不耐贮存茶叶 ; 而后 者虽然也能获得竹香气和竹沥, 但后期的揉捻、 干燥会造成竹香的挥发和竹沥有效成分的 变质, 从而使获得的茶叶竹香气淡、 竹沥功效减少。为了充分发挥竹沥的作用, 一般只能直 接饮用传统制取的医用或保健品竹。
9、沥液, 其获取成本既高, 且还可能含有防腐剂等有害成 分, 都不是长期饮用的最佳方案。 0004 绿茶具有清淡的香气和极强的吸附能力, 被广泛用于制作花茶的茶坯, 其既不会 因茶叶自身过重的香气对花香形成压制, 汤色也不会因花茶制作时的高温蒸煮而过深影响 观感。绿茶经揉捻后一般采用炒干、 烘干或晒干来干燥, 传统上采用自然晒干或烘笼烘干, 现在机械化生产一般采用炒干。炒干能提高干燥速度, 但容易因汁液粘于锅壁而产生焦糊 味, 影响茶叶香气和颜色, 一般采用先烘干大部分水分, 然后再炒干, 这样既不会糊锅, 而且 还能增加茶叶的香气, 但多步骤加工工序繁琐。而烘干和晒干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茶叶的 。
10、原香和颜色, 且烘干比晒干生产效率更高, 但均存在香味清淡, 没有炒干清香味浓郁。 0005 目前, 绿茶要么为了获得浓郁的清香而采用繁琐的分步干燥工艺, 要么为了简化 工艺且兼顾效率而采用烘干, 但香气清淡。而竹沥的获得目前也处于不适应长期利用的局 面, 且饮用不便。 因此, 如果能够使竹沥的利用如同饮茶一样简单, 且价格低廉和无添加剂, 而又不需要适应竹叶茶的苦味 ; 而且, 通过适当的措施使得绿茶通过烘干也能产生浓郁的 清香味, 则是解决以上技术难题的关键, 将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说 明 书 CN 103300169 A 3 2/4 页 4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11、工艺简单, 制得的绿茶清香浓郁、 竹香独特、 滋味绵 长, 具有清热利尿、 豁痰润燥功效的竹香绿茶加工方法。 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 将经摊晾、 刹青、 揉捻、 理条整形工序后的茶叶置于 新鲜竹篾编织的烘笼内的甑杯上, 底部加热并保持烘笼内茶叶温度 90 100, 翻炒茶叶 至含水率 4 9% 出笼, 摊凉后得到竹香绿茶。 0008 本发明在绿茶最终加工工序干燥中采用新鲜竹篾编织的烘笼及甑杯作为烘 干容器, 在烘干过程中发挥茶叶吸附力强的特性, 吸附因中低温烘烤而从新鲜竹篾中渗出 的竹沥, 随着多次定时翻动茶叶, 使竹沥均匀吸附于茶叶, 并随茶叶一起被烘干, 竹沥香气 和可溶性。
12、有效成分附着于茶叶, 既能增加绿茶的清香气, 使之具有炒制绿茶浓郁的清香气, 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茶叶的有益成分, 又不会像直接炒制绿茶易糊锅而 影响茶香和汤色, 更比先烘干再炒制工艺简单 ; 采用中底温烘烤新鲜竹篾获取竹沥, 既不 会像传统直接明火烘烤竹茎获取竹沥具有焦糊味和产生黄棕色液体, 所渗出的竹沥呈青黄 色、 具有浓郁竹子清香气的透明液体, 能够使所获取绿茶具有独特的竹香风味和浓郁的清 香气, 又不会改变绿茶固有的 “清汤绿叶” 特点和 “清热解毒” 的功效, 而且还能使制得的绿 茶具有竹沥 “豁痰润燥、 定惊之效” 。 本发明使绿茶的干燥过程与竹沥的提取过程相结合, 。
13、能 有效的降低竹香绿茶的生产成本, 从而达到降低长期利用竹沥功效的成本, 而且获得的竹 沥有效成分环保健康、 饮用方便。 本发明工艺简单, 制得的绿茶清香浓郁、 竹香独特、 滋味绵 长, 具有清热利尿、 豁痰润燥功效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09 图 1 为本发明的一种典型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发明加以 限制, 基于本发明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更或改进, 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11 本发明是将经摊晾、 刹青、 揉捻、 理条整形工序后的茶叶置于新鲜竹篾编织的烘笼 内的甑杯上, 底部加热并保持烘笼内茶叶温度9010。
14、0, 翻炒茶叶至含水率49%出笼, 摊凉后得到竹香绿茶。 0012 所述底部加热是将烧透的木炭用热灰覆盖后置于烘笼下加热。 0013 所述木炭为松木、 栗木和 / 或竹茎、 竹鞭等具有特殊香气的枝干烧透至无烟、 无明 火状态。 0014 所述烘笼以及其内的甑杯采用毛竹或金竹竹篾编织而成。 0015 所述金竹竹篾稍圆, 编织的烘笼及甑杯疏密以茶叶不下漏为准。 0016 所述甑杯置于烘笼内距底部 1/3 2/3 处。 0017 所述烘笼为直径 40 100cm, 高度 40 80cm 的圆柱形。 0018 所述烘笼每次装载 1.5 3kg 经理条整形后的茶叶进行翻炒。 0019 所述翻炒为每隔 3。
15、 6 分钟翻茶叶一次, 全程翻动茶叶 4 7 次。 0020 所述甑杯使用 1 4 次后进行换新。 说 明 书 CN 103300169 A 4 3/4 页 5 0021 所述摊晾是将采摘的新鲜茶叶摊开于阴凉通风处 4 6h, 使鲜叶的含水量丧失 70 80。 0022 所述新鲜茶叶是鲜嫩单芽头、 一芽一叶等鲜叶。 0023 所述刹青是每次将摊晾后的 0.5 0.8kg 茶叶置于筒壁温度为 310 340的杀 青滚筒中杀青 100 120s。 0024 所述揉捻是将杀青后的茶叶采用空压轻压空压的加压方式揉捻1015分钟 至茶叶 90以上成条、 手摸有湿润粘手的感觉即可。 0025 所述理条整形。
16、是每次将揉捻后的 2.5 3kg 茶叶置于热风温度为 100 120的 理条机中理条 14 18 分钟, 至茶叶含水率 20% 以下。 0026 实施例 1 取云南产大叶种鲜嫩单芽头摊开于阴凉通风处 5h, 使鲜叶的含水量丧失到 70 ; 然后 将摊晾后的每次投放 0.8kg 左右茶叶置于筒壁温度为 310的杀青滚筒中杀青 110s ; 将杀 青后的茶叶采用空压轻压空压的加压方式揉捻 12 分钟至茶叶 95以上成条、 手摸有 湿润粘手的感觉, 豪锋显现即可 ; 将揉捻后的 2.5kg 茶叶置于热风温度为 120的理条机 中理条 15 分钟, 得到含水率 16% 的茶叶 ; 将灶内竹炭发火, 充。
17、分燃烧至无烟、 无明火, 用热 灰把燃烧的木炭完全履盖, 然后把理条好的 2kg 茶叶放置到直径 60cm, 高度 60cm 的圆柱形 烘笼内, 置于烘笼距底部 30cm 的甑杯上, 烘笼放到灶台上底部加热并保持烘笼内茶叶温度 100, 每隔 4 分钟翻动茶叶一次, 翻动 5 次炒至茶叶含水率 4% 出笼, 摊凉后包装储存得到 竹香绿茶。 0027 实施例 2 取云南产大叶种一芽一叶摊开于阴凉通风处 4h, 使鲜叶的含水量丧失到 75 ; 然后将 摊晾后的 0.6kg 左右茶叶置于筒壁温度为 340的杀青滚筒中杀青 100s ; 将杀青后的茶叶 采用空压轻压空压的加压方式揉捻 10 分钟至茶叶。
18、 90以上成条、 手摸有湿润粘手的 感觉, 豪锋显现即可 ; 将揉捻后的 2.7kg 茶叶置于热风温度为 100的理条机中理条 16 分 钟, 得到含水率 18% 的茶叶 ; 将灶内栗碳发火, 充分燃烧至无烟、 无明火, 用热灰把燃烧的栗 碳完全履盖, 然后把理条好的 3kg 茶叶放置到直径 100cm, 高度 80cm 的圆柱形烘笼内, 置于 烘笼距底部 35cm 的甑杯上, 烘笼放到灶台上底部加热并保持烘笼内茶叶温度 95, 每隔 6 分钟翻动茶叶一次, 翻动 4 次炒至茶叶含水率 8% 出笼, 摊凉后包装储存得到竹香绿茶。 0028 实施例 3 取云南产小叶种一芽二叶摊开于阴凉通风处 6。
19、h, 使鲜叶的含水量丧失到 80 ; 然后将 摊晾后的 0.5kg 左右茶叶置于筒壁温度为 320的杀青滚筒中杀青 120s ; 将杀青后的茶叶 采用空压轻压空压的加压方式揉捻 15 分钟至茶叶 92以上成条、 手摸有湿润粘手的 感觉, 豪锋显现即可 ; 将揉捻后的 3kg 茶叶置于热风温度为 110的理条机中理条 18 分钟, 得到含水率 20% 的茶叶 ; 将灶内松木碳发火, 充分燃烧至无烟、 无明火, 用热灰把燃烧的松 木碳完全履盖, 然后把理条好的1.5kg茶叶放置到直径40cm, 高度40cm的圆柱形烘笼内, 置 于烘笼距底部 25cm 的甑杯上, 烘笼放到灶台上底部加热并保持烘笼内。
20、茶叶温度 90, 每隔 5 分钟翻动茶叶一次, 翻动 7 次炒至茶叶含水率 9% 出笼, 摊凉后包装储存得到竹香绿茶。 0029 实施例 4 取云南产小叶种鲜嫩单芽头摊开于阴凉通风处 4.5h, 使鲜叶的含水量丧失到 70 ; 然 说 明 书 CN 103300169 A 5 4/4 页 6 后将摊晾后的 0.7kg 左右茶叶置于筒壁温度为 330的杀青滚筒中杀青 100s ; 将杀青后的 茶叶采用空压轻压空压的加压方式揉捻 13 分钟至茶叶 90以上成条、 手摸有湿润粘 手的感觉, 豪锋显现即可 ; 将揉捻后的 2.8kg 茶叶置于热风温度为 120的理条机中理条 14 分钟, 得到含水率 。
21、20% 的茶叶 ; 将灶内松木碳发火, 充分燃烧至无烟、 无明火, 用热灰把 燃烧的松木碳完全履盖, 然后把理条好的 2.5kg 茶叶放置到直径 80cm, 高度 60cm 的圆柱形 烘笼内, 置于烘笼距底部 20cm 的甑杯上, 烘笼放到灶台上底部加热并保持烘笼内茶叶温度 90, 每隔 3 分钟翻动茶叶一次, 翻动 7 次炒至茶叶含水率 7% 出笼, 摊凉后包装储存得到竹 香绿茶。 0030 实施例 5 取云南产大叶种鲜嫩单芽头摊开于阴凉通风处 5.5h, 使鲜叶的含水量丧失到 75 ; 然 后将摊晾后的 0.8kg 左右茶叶置于筒壁温度为 310的杀青滚筒中杀青 120s ; 将杀青后的 。
22、茶叶采用空压轻压空压的加压方式揉捻 14 分钟至茶叶 93以上成条、 手摸有湿润粘 手的感觉, 豪锋显现即可 ; 将揉捻后的2.6kg茶叶置于热风温度为100的理条机中理条17 分钟, 得到含水率 15% 的茶叶 ; 将灶内竹碳发火, 充分燃烧至无烟、 无明火, 用热灰把燃烧的 竹碳完全履盖, 然后把理条好的 2 kg 茶叶放置到直径 60cm, 高度 60cm 的圆柱形烘笼内, 置 于烘笼距底部 40cm 的甑杯上, 烘笼放到灶台上底部加热并保持烘笼内茶叶温度 100, 每 隔 5 分钟翻动茶叶一次, 翻动 6 次炒至茶叶含水率 6% 出笼, 摊凉后包装储存得到竹香绿茶。 说 明 书 CN 103300169 A 6 1/1 页 7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00169 A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