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降装置壳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缓降装置壳体.pdf(9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1363505.X (22)申请日 2017.10.20 (73)专利权人 拂记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陈村陈 丰路15号 (72)发明人 李炳松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44202 代理人 张艳美 林志荣 (51)Int.Cl. A62B 1/18(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缓降装置壳体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缓降装置壳体, 包括底 座与顶盖, 所述底座包括底盖及成型于所述底盖 外沿。
2、并相对所述底盖凸起的连接部, 所述顶盖安 装于所述连接部上并与所述底盖相对。 与现有技 术相比,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缓降装置壳体中连接 部直接成型于底盖上, 而不是单独成型连接件后 将连接件与底盖安装, 因此可凭借一体成型的结 构加强缓降装置壳体的结构强度与承载能力, 同 时也消除了装配连接件可能带来的误差, 有利于 提高缓降机构的运动精度。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4页 CN 207667002 U 2018.07.31 CN 207667002 U 1.一种缓降装置壳体, 其特征在于: 包括底座与顶盖, 所述底座包括底盖及成型于所述 底盖外沿并相对所述底盖凸起的连接部, 所述顶盖安装。
3、于所述连接部上并与所述底盖相 对, 所述连接部的顶面还设有螺孔, 所述顶盖上贯穿地设置与所述螺孔相对的通孔, 使用螺 丝穿过所述通孔并拧入对应的所述螺孔中, 从而将所述顶盖固定在所述连接部之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降装置壳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 底盖均呈扁平的板状结 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降装置壳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呈柱状结构, 所述底盖 上设有若干相互间隔开的所述连接部, 所述顶盖安装至若干所述连接部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降装置壳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呈四边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降装置壳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呈由固定端向。
4、另一端横 截面逐渐缩小的减缩结构。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降装置壳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的顶面设有第一对接 部, 所述顶盖朝向所述底盖的一面设有与所述第一对接部配合定位的第二对接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缓降装置壳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对接部为凹槽, 所述第二 对接部为凸块。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7667002 U 2 缓降装置壳体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楼逃生装置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缓降装置壳体。 背景技术 0002 在发生地震、 火灾等灾难时, 位于高楼层建筑中的人员无法使用电梯快速到达地 面, 只能通过楼梯下行, 但利用楼梯逃。
5、生的速度太慢, 往往导致人员无法及时逃出。 虽然在 消防救援力量的协助下, 高楼中的人员也可通过云梯或救生气垫逃生, 但是在灾难恶化危 机人身安全之前消防救援力量不一定能够赶到现场, 如果盲目等待救援将会贻误逃生黄金 时间。 0003 为使高楼中的人员能够在发生灾难时较快速的自行逃生到地面, 目前已开发了一 些相关的逃生装置, 其中以缓降装置的实用性最强。 缓降装置的核心结构是盘绕有钢丝绳 的缓降机构, 钢丝绳的一端从缓降装置中拉出, 随着钢丝绳的运动缓降机构内将产生一定 阻力以限制钢丝绳的速度。 缓降装置可定位在建筑中, 通过将钢丝绳一端钩挂在人身上的 安全带后进行缓降逃生, 也可以将缓降装。
6、置做成背包等随人员移动的形式, 将钢丝绳一端 固定在建筑中后进行缓降逃生。 0004 缓降装置还包括壳体, 缓降机构设置在壳体中, 现有技术中缓降装置的壳体包括 底盖、 顶盖以及连接件, 底盖与顶盖分别单独成型, 连接件安装在底盖的外沿, 缓降机构位 于底盖的中间位置, 顶盖安装至连接件上而将缓降机构收纳于顶盖与底盖之间。 0005 现有的这种缓降装置壳体结构存在有如下缺点: 壳体作为缓降装置的结构基础, 在逃生时将承载较大的重量, 但由底盖、 顶盖与连接件安装而成的壳体由于安装结合位置 较多, 结构强度不够, 承载能力难以满足要求。 另外, 缓降机构的运动精度要求较高, 各部件 装配误差较大。
7、时可能会导致钢丝绳卡死或对钢丝绳的限速不足, 而连接件在底盖上的安装 以及顶盖与连接件的安装均可能带来误差。 0006 为此, 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加强结构强度、 减小装配误差的缓降装置壳体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0007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加强结构强度、 减小装配误差的缓降装置壳 体结构。 0008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缓降装置壳体, 包括底座与顶盖, 所述 底座包括底盖及成型于所述底盖外沿并相对所述底盖凸起的连接部, 所述顶盖安装于所述 连接部上并与所述底盖相对, 所述连接部的顶面还设有螺孔, 所述顶盖上贯穿地设置与所 述螺孔相对的通孔, 使用螺丝穿过所述通孔。
8、并拧入对应的所述螺孔中, 从而将所述顶盖固 定在所述连接部之上。 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缓降装置壳体中连接部直接成型于底盖上, 而不是单独成型连接件后将连接件与底盖安装, 因此可凭借一体成型的结构加强缓降装置 壳体的结构强度与承载能力, 同时也消除了装配连接件可能带来的误差, 有利于提高缓降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7667002 U 3 机构的运动精度。 0010 较佳地, 所述顶盖、 底盖均呈扁平的板状结构。 0011 较佳地, 所述连接部呈柱状结构, 所述底盖上设有若干相互间隔开的所述连接部, 所述顶盖安装至若干所述连接部上。 0012 具体地, 所述。
9、连接部的横截面呈四边形。 0013 具体地, 所述连接部呈由固定端向另一端横截面逐渐缩小的减缩结构。 0014 具体地, 所述连接部的顶面设有第一对接部, 所述顶盖朝向所述底盖的一面设有 与所述第一对接部配合定位的第二对接部。 0015 更具体地, 所述第一对接部为凹槽, 所述第二对接部为凸块。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本实用新型缓降装置壳体的立体图。 0017 图2是缓降装置壳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18 图3是缓降装置壳体的分解图。 0019 图4是缓降装置壳体中顶盖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给出的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出描述。 0021 结合图1至图4。
10、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缓降装置壳体1, 作为缓降装置结构基 础以供缓降机构安装, 缓降装置壳体1包括顶盖11与一体成型的底座。 0022 底座包括底盖12与连接部13, 底盖12呈扁平的板状结构, 其于本实施例中为多边 形, 但也可以是圆形。 底盖12可以是两面光滑平直的结构, 也可以将两个面设为非平整面, 即底盖12并不是所有区域厚度均等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底盖12采用后一种结构。 连接部13 直接成型于底盖12的外沿并相对底盖12 凸起。 0023 连接部13具体地呈柱状结构, 于底盖12上一面的外沿设有五个所述的连接部13, 五个连接部13相互间隔开。 连接部13的位置比较靠近底盖。
11、12的边缘, 但并不一定与底盖12 的边缘轮廓线相接。 连接部13的横截面呈四边形, 并且连接部13是由固定端向另一端横截 面逐渐缩小的减缩结构。 底盖12上连接部 13的数量可以大于或小于五个。 连接部13的顶面 设有用于跟顶盖11对接配合的第一对接部131。 0024 顶盖11也呈扁平的板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顶盖11的主体部分为圆形, 在圆形的主 体部分之上连接有一导线轮安装部111, 以供缓降装置的导线轮安装。 在顶盖11的一面设有 与第一对接部131配合定位的第二对接部113, 第二对接部113的数量与底盖12上连接部13 的数量相同, 由于底盖12上具有五个连接部13, 因此顶盖11。
12、上也设有五个第二对接部113, 且五个第二对接部113的位置分别与五个连接部13相对。 藉由第一对接部131与第二对接部 113的对接配合, 能够将顶盖11安装至连接部13上, 使顶盖11与底盖12相对。 0025 具体的, 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3上的第一对接部131为凹槽而顶盖11上的第二对接 部113为凸块, 对接时五个凸块分别插入对应的凹槽中。 当然, 也可将第一对接部131设为凸 块而第二对接部113设为凹槽。 除这种凹凸配合的结构之外, 第一对接部131与第二对接部 113还可以是其他结构, 比如是磁性相反的两个磁铁。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7667002 U 4 00。
13、26 在每一连接部13的顶面还设有一与第一对接部131相邻的螺孔134, 在每一第二对 接部113的旁边还贯穿地设有一通孔115, 顶盖11定位到连接部13上后, 使用螺丝穿过通孔 115并拧入对应的螺孔134中, 从而将顶盖11固定在连接部13之上, 完成壳体1的装配。 当不 考虑壳体1的可拆卸因素时, 也可以不设置螺孔134、 通孔115, 而是将顶盖11直接焊接固定 在连接部13上。 0027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 连接部可以是绕底盖外沿一整圈的圆形或多边 形的类似侧壁的结构, 也可以是具有缺口的非整圈的侧壁。 0028 在底盖12上靠近边缘的位置还开设有若干穿孔125, 利用。
14、织带穿过该穿孔 125可 将缓降装置固定至背包等物体上。 0029 与现有技术相比,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缓降装置壳体1中连接部13直接成型于底盖 12上, 而不是单独成型连接件后将连接件与底盖12安装, 因此可凭借一体成型的结构加强 缓降装置壳体1的结构强度与承载能力, 同时也消除了装配连接件可能带来的误差, 有利于 提高缓降机构的运动精度。 0030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 其作用是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理解并据以实施, 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 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 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 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7667002 U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4 页 6 CN 207667002 U 6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4 页 7 CN 207667002 U 7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4 页 8 CN 207667002 U 8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4/4 页 9 CN 207667002 U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