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桶置放架用智能型置放桶体。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消防桶如图1所示,包括桶体结构,该桶体结构的底部为上大 下小的收口锥状,桶体结构顶部设置手柄。该类消防桶具有取水方便,灭火效 果好的特点,由于桶体底部具有一个小平台结构,故消防桶在存放过程中不容 易被磨损或者损坏。常规的存放方式为挂接方式,在灭火时,取用不是很方便, 将消防桶随意堆放,又容易损坏呈收口锥状的桶底。技术人员基于上述问题设 计了一种消防桶置放架(另案申请,具体方案详见实施例二)。该方案也存在一 定不足,即:由于消防桶大部是置于桶体部内的,在应急情况下,不熟悉现场 情况的灭火人员无法及时识别并取用消防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消防桶置放架用智能 型置放桶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消防桶置放架用 智能型置放桶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置放桶体以及智能控制系统;
置放桶体包括桶体部,所述桶体部侧壁与底壁上设置通风孔,所述桶体部 底部中央设置通孔,所述通孔处设置呈收口锥状的、用于放置消防桶锥形部的 锥形体,所述锥形体口部设置挡圈,所述锥形体的底部设置由橡胶材料制成的 垫层,所述垫层上设置若干垫层透水孔,所述垫层透水孔与置放桶体外连通, 所述锥形体底部外侧设置截面呈倒T型的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底部外周设置凸 环,所述凸环外周设置挡圈,所述凸环与所述挡圈配合形成纳水结构;
智能控制系统包括单片机、报警按钮以及推动缸,所述推动缸设于与桶体 部连接的L型连接件上,所述推动缸的活塞杆与所述支撑体连接,所述单片机 与所述报警按钮以及所述推动缸连接,当人为触发报警按钮上的报警用第一按 钮后,单片机根据接收到的报警信号,控制推动缸动作,将锥形体顶升至桶体 部口部,消防桶整体置于桶体部外,当人为触发报警按钮上的解除报警用第二 按钮后,单片机根据接收到的解除报警信号,控制推动缸复位,锥形体底部与 桶体部底部齐平,消防桶整体置于桶体部内。
优选地:所述推动缸为气缸。
优选地:所述凸环的外径大于所述锥形体底部的外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智能化程度 较高,方便灭火人员识别并取用消防桶,提高了灭火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消防桶置放架用智能型置放桶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支撑体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二中消防桶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中消防桶置放架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中横杆左端局部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中第一扩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1手柄,12桶体结构,13呈收口锥状的底部,14平台结 构,2第一立柱,21第一方孔,22第一基座,3第二立柱,31第二方孔,33第 二基座,4横杆,51桶体部,52挡圈,53锥形体,41第一紧固销,21a第一扩 口结构,61L型连接件,62气缸,62a活塞杆,71支撑体,72纳水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 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和图2,一种消防桶置放架用智能型置放桶体,包括置放桶体以及 智能控制系统。
置放桶体包括桶体部,所述桶体部侧壁与底壁上设置通风孔,所述桶体部 底部中央设置通孔,所述通孔处设置呈收口锥状的、用于放置消防桶锥形部的 锥形体,所述锥形体口部设置挡圈,所述锥形体的底部设置由橡胶材料制成的 垫层,所述垫层上设置若干垫层透水孔,所述垫层透水孔与置放桶体外连通, 所述锥形体底部外侧设置截面呈倒T型的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底部外周设置凸 环,所述凸环外周设置挡圈,所述凸环与所述挡圈配合形成纳水结构。纳水结 构用于收纳从锥形体底部流出的,由消防桶外壁沾染的少许残留水,防止该部 分水顺着活塞杆流入缸体内部,缸体部分下文详述。
智能控制系统包括单片机、报警按钮以及推动缸,所述推动缸设于与桶体 部连接的L型连接件上,所述推动缸的活塞杆与所述支撑体连接,优选的,连 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包括但不仅限于螺纹连接),当纳水结构存有水后,可拆 卸下来进行处理,所述单片机与所述报警按钮以及所述推动缸连接,当人为触 发报警按钮上的报警用第一按钮后,单片机根据接收到的报警信号,控制推动 缸动作,将锥形体顶升至桶体部口部,消防桶整体置于桶体部外,当人为触发 报警按钮上的解除报警用第二按钮后,单片机根据接收到的解除报警信号,控 制推动缸复位,锥形体底部与桶体部底部齐平,消防桶整体置于桶体部内。控 制部分可参考现有技术来实现。
所述推动缸为气缸。所述凸环的外径大于所述锥形体底部的外径(纳水效 果更好,保护作用更强)。
特别的是,挡圈顶部设置密封圈,当推动缸复位后,密封圈抵紧桶体部的 底部外侧,防水以及防溢水能力更好。
实施例二
参见图3到图6,一种消防桶置放架,包括第一和第二立柱、横杆以及若干 个置放桶体。
第一、第二立柱分别设置在左右侧,第一立柱上沿着其长度方向设置若干 个第一方孔,所述第一方孔沿着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二立柱上 沿着其长度方向设置若干个第二方孔,所述第二方孔沿着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 二立柱,且第二方孔与第一方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立柱底部设置第一基座, 所述第一基座底部设置若干点状凸起,所述第二立柱底部设置第二基座,所述 第二基座底部设置若干点状凸起。
通过选择不同的第一、第二方孔,可以调节下文述及的横杆的高度,适应 不同身高的人使用。第一、第二基座底部设置的凸起起到防腐蚀的作用,雨水 过后,积累在地面与基座间的水分可以及时风干。
截面呈方形的横杆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立柱之间,且左端置于所述第一 立柱上的第一方孔内,右端置于所述第二立柱上的、与所述第一方孔对应的第 二方孔内,所述横杆左端沿着竖向设置第一紧固销孔,所述横杆右端沿着竖向 设置第二紧固销孔,所述第一紧固销孔内设置呈T型的第一紧固销,所述第二 紧固销孔内设置呈T型的第二紧固销。
第一、第二紧固销防止横杆左右随意移动。当需要拆除置放架时,拔出第 一、第二紧固销,即可拆卸掉横杆。
若干个置放桶体沿着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置放桶体包括桶体部, 所述桶体部侧壁与底壁上设置通风孔,所述桶体部内侧底部设置呈收口锥状的、 用于放置消防桶锥形部的锥形体,所述锥形体口部设置挡圈,所述锥形体的底 部设置由橡胶材料制成的垫层,所述垫层上设置若干垫层透水孔,所述垫层透 水孔与置放桶体外连通。
消防桶直接放置在置放桶体内,消防桶呈收口锥状的底部正好处于锥形体 内,垫层起到保护消防桶底部的作用(消防桶外底部残存的液体可随垫层透水 孔排出或蒸发),挡圈用于环绕布置在消防桶的桶体结构底部区域,使得消防桶 存放更加稳固。消防桶的手柄平时处于竖立状态,便于提拉。
第一和第二基座均通过螺栓与地面紧固。第一方孔为3-6个,第二方孔为 3-6个。每个第一方孔的右端设置用于便于横杆插入的第一扩口结构,每个第二 方孔的左端设置用于便于横杆插入的第二扩口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 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 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 进行的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