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6

一种诱导三倍体三角帆蚌培育珍珠的方法.pdf

  • 上传人:g****
  • 文档编号:7194501
  • 上传时间:2019-09-29
  • 格式:PDF
  • 页数:16
  • 大小:385.13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92013.2

    申请日:

    20100926

    公开号:

    CN101940183B

    公开日:

    2012032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61/00

    主分类号:

    A01K61/00

    申请人:

    浙江山下湖珍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绍兴文理学院

    发明人:

    弭忠祥,陈海军,韩继卫,杨受保,刘小锋,刘文东

    地址:

    311804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山下湖镇珍珠工业园区

    优先权:

    CN201010292013A

    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黄美娟;王兵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诱导三倍体三角帆蚌培育珍珠的方法,包括诱导培育三倍体三角帆蚌的方法:选取年龄为3龄~6龄,壳长15cm以上,壳厚5cm以上,生长正常的二倍体三角帆蚌作为亲蚌,将所选的亲蚌的雄蚌和雌蚌隔离,分别培育,跟踪观察雌蚌卵子的发育情况,待卵子发育成熟后,将雌蚌移入培育雄蚌的池塘里,使雌蚌自然受精,观察受精卵的发育情况,待80 %以上的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后,将雌蚌放入300~450μmol/L的6-二甲基氨基嘌呤的水溶液中,进行诱导处理10~30分钟,得到诱导后的雌蚌,经培育后孵化育苗,得到三倍体仔蚌,再经培育得到三倍体三角帆蚌。本发明以正常的二倍体三角帆蚌为亲本,自然受精,诱导成功率提高,达70%以上。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诱导三倍体三角帆蚌培育珍珠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诱导培育三倍体三角帆蚌和利用培育出的三倍体三角帆蚌培育珍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培育三倍体三角帆蚌的方法为:选取年龄为3龄~6龄,壳长15cm以上,壳厚5cm以上,生长正常的二倍体三角帆蚌作为亲蚌,所述的亲蚌中雄蚌和雌蚌的数量比为1∶1~3,将所选雄蚌和雌蚌隔离,分别进行培育,跟踪观察雌蚌卵子的发育情况,待雌蚌的卵子发育成熟后,将雌蚌移入培育雄蚌的池塘里,使雌蚌自然受精,跟踪观察雌蚌受精卵的发育情况,待80%以上的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后,将雌蚌放入300~450μmol/L的6-二甲基氨基嘌呤水溶液中,进行诱导处理10~30分钟,取出诱导后的雌蚌;诱导后的雌蚌经培育后孵化育苗,得到三倍体仔蚌,三倍体仔蚌培育至蚌壳长7cm~9cm,个体重20克以上,得到三倍体三角帆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培育三倍体三角帆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作为亲蚌的所述二倍体三角帆蚌选取贝壳完整无残缺、蚌体健壮、腹部鼓圆、闭壳肌强劲有力、无病无伤的三角帆蚌,于11月~次年2月将雄蚌和雌蚌隔离,分别置于池塘中吊养,3月初将雄蚌和雌蚌按每一只分开培育;(2)从雄蚌和雌蚌按每一只分开培育开始观察雌蚌卵子的发育情况,待雌蚌的卵子发育成熟后,将雌蚌移入培育雄蚌的池塘里,雌蚌与雄蚌一一配对培育,使雌蚌自然受精,继续跟踪观察雌蚌的怀卵情况,雌蚌怀卵后,用探针深入孕育鳃瓣中,取少量的卵于显微镜下观察,待80%以上的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后,取出雌蚌,将雌蚌放入所述的6-二甲基氨基嘌呤水溶液中,进行所述的诱导处理之后,取出诱导后的雌蚌;(3)诱导后的雌蚌进行培育,待雌蚌中80%以上胚胎发育至成熟钩介幼虫后,用寄主鱼静水采苗并辅助孵化育苗,得到三倍体仔蚌,流水培育三倍体仔蚌至壳长0.8~1.2cm,移入露天大池培育至蚌壳长7cm~9cm,个体重20克以上,得到三倍体三角帆蚌。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珍珠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诱导培育三倍体三角帆蚌,并利用培育出的三倍体三角帆蚌培育淡水珍珠的方法。

    背景技术

    淡水珍珠养殖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历史和养殖经验并形成规模,在淡水养殖中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珍珠养殖业的发展,人工繁殖技术的不断成熟,长期的多代近亲繁殖所造成的育珠蚌种质资源退化和病害时有发生给养殖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蚌种的退化集中表现在性成熟过早,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生长缓慢、抗病能力低等方面。在养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育珠周期长、病害严重、珍珠品质低下,经济效益不高是目前珍珠养殖面临的主要问题,广种薄收仍是育珠生产的主要方式,严重影响了该产业可持续的发展。

    优质育珠蚌是生产优质珍珠的基础,培育出优质的种苗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前提。由于三角帆蚌在繁殖季节(每年的4~9月份),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用于繁殖,蚌的生长缓慢,抗病能力弱,容易感染病害,因此培育出的珍珠质量也不高。利用三倍体三角帆蚌培育珍珠是解决上述问题经济且有效的途径,三倍体三角帆蚌是在正常二倍体三角帆蚌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染色体的倍性,诱导产生的具有不育性的育珠蚌种。由于三倍体对蚌的性成熟能够起到抑制的作用。因此,三倍体三角帆蚌在繁殖季节避免了用于繁殖所消耗的营养,具有生长速度快、代谢旺盛、抗病性强等特点。这对于加速珍珠的育成,提高珍珠的品质、缩短育珠周期、减少病害的威胁,将起到很好的作用,是提高珍珠养殖经济效益的直接有效的途径。 借于三倍体的不育性和生长优势,为淡水珍珠的养殖提供优良的蚌种,提高珍珠的品质和养殖的经济效益,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的前景,同时还会带来高的经济效益,为促进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利用细胞染色体组工程技术培育水产养殖新品种,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尤其是通过染色体的操作技术培育多倍体的研究,是最活跃和最具应用潜力的研究领域。多倍体倍育具有投入相对少、目的性强、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多倍体的研究主要是为生产不育的三倍体。由于三倍体的不育性,能够有效的抑制低等水生生物的性成熟,从而提高其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达到促进养殖业的发展,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海洋贝类的三倍体诱导方面已有较多的应用,例如三倍体鲍鱼、牡蛎和珠母贝等。但是,我国的特有蚌种,也是目前用于淡水珍珠养殖的主要蚌种三角帆蚌三倍体的诱导,相关报道很少见,只有CN1957686A,其采用的是体外受精与胚胎发育的类型,而且其体外受精采用的是三倍体三角帆蚌产生的卵子和二倍体三角帆蚌的精子,本身就需要三倍体三角帆蚌作为亲本。

    虽然,三角帆蚌与其它海洋贝类在生物分类和进化上是处于同一水平,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三角帆蚌与海洋贝类在生殖生物学上特别是受精与胚胎发育方面存在有很大的差异。目前成功诱导培育出三倍体的海洋贝类均属于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的类型,然而三角帆蚌的受精与胚胎发育是在外鳃腔中完成的,属于不完全的体内受精与胚胎发育的类型,这种特殊的繁殖方式决定了三角帆蚌三倍体诱导技术路线的特殊性和技术难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诱导三倍体三角帆蚌培育珍珠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诱导培育三倍体三角帆蚌和利用培育出的三倍体三角帆蚌培育珍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培育三倍体三角帆蚌的方法为:选取年龄为3龄~6龄,壳长15cm以上,壳厚5cm以上,生长正常的二倍体三角帆蚌作为亲蚌,待雌蚌的鳃发育丰满厚实,所述的亲蚌中雄蚌和雌蚌的数量比为1:1~3,将所选的亲蚌隔离,分别进行培育,跟踪观察雌蚌卵子的发育情况,待雌蚌的卵子发育成熟后,将雌蚌移入培育雄蚌的池塘里,使雌蚌自然受精,跟踪观察雌蚌受精卵的发育情况,待80 %以上的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后,将雌蚌放入300~450μmol/L的6-二甲基氨基嘌呤水溶液中,进行诱导处理10~30分钟,取出诱导后的雌蚌;诱导后的雌蚌经培育后孵化育苗,得到三倍体仔蚌,三倍体仔蚌培育至蚌壳长7cm~9cm,个体重20克以上,得到三倍体三角帆蚌。

    本发明所述的选取年龄为3龄~6龄,壳长15cm以上,壳厚5cm以上,生长正常的二倍体三角帆蚌作为亲蚌,包括壳长为15cm,壳厚5cm的生长正常的3龄~6龄的二倍体三角帆蚌。因为二倍体三角帆蚌的生长的大小会受自身和自然条件限制,不可能无限长大,所以对生长正常的二倍体三角帆蚌的大小的上限没必要做特别的限定,凡是壳长15cm以上,壳厚5cm以上,生长正常的3龄~6龄的二倍体三角帆蚌都可选做亲蚌。

    更具体的,所述诱导培育三倍体三角帆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年龄为3龄~6龄,壳长15cm以上,壳厚5cm以上,贝壳完整无残缺,蚌体健壮,腹部鼓圆,闭壳肌强劲有力,无病无伤的三角帆蚌作为亲蚌,所述的亲蚌中雄蚌和雌蚌的数量比为1:1~3,于11月~次年2月将雄蚌和雌蚌隔离,分别置于池塘中吊养,3月初将雄蚌和雌蚌按每一只分开培育。

    (2)从雄蚌和雌蚌按每一只分开培育开始观察雌蚌卵子的发育情况,待雌蚌的卵子发育成熟后,将雌蚌转移至步骤(1)的培育雄蚌的池塘中,雌蚌与雄蚌一一配对培育,使雌蚌自然受精,继续跟踪观察雌蚌的怀卵情况,雌蚌怀卵后,用探针深入孕育鳃瓣中,取少量的卵于显微镜下观察,待80 %以上的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后,取出雌蚌,将雌蚌放入300~450μmol/L的6-二甲基氨基嘌呤水溶液中,进行诱导处理10~30分钟,取出诱导后的雌蚌;在诱导处理时雌蚌不要求要一个个分开培育,可与其它雌蚌一起进行诱导处理。

    (3)诱导后的雌蚌进行培育,待雌蚌中80%以上胚胎发育至成熟钩介幼虫后,用寄主鱼静水采苗并辅助孵化育苗,得到三倍体仔蚌,流水培育三倍体仔蚌至壳长0.8~1.2cm,移入露天大池培育至蚌壳长7cm~9cm,个体重20克以上,得到三倍体三角帆蚌。

    本发明所述步骤(1)中,雌蚌和雄蚌的鉴别方法为:雌蚌的外鳃鳃丝细密,有100~120条左右,且外鳃瓣肥厚,成熟雌蚌的外鳃呈淡黄色或桔红色,在繁殖季节,雌蚌腮内有卵。雄蚌的鳃丝稀疏,一般只有60条左右,外鳃瓣也较瘦薄,在繁殖季节腮内没有卵,经过外形鉴别后仍不能保证它是雄蚌,需进一步镜检,确定雌雄。 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鉴别方法。

    所述亲蚌置于池塘中吊养,宜吊在微流水中,水深约为1.5m左右,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肥瘦适宜,透明度30cm左右,每亩吊养600只左右,在繁殖季节(通常为3月初)将雌蚌和雄蚌分池培育,每一个严格单独隔离。

    本发明所述步骤(3)的诱导后的雌蚌的培育、采苗及辅助孵化育苗技术,为本领域人员公知技术,可按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402.1—2003,河蚌育珠技术规范第1部分:三角帆蚌苗种繁育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更具体的,所述步骤(3)可按照以下方法操作:诱导后的雌蚌培育6~10天后,选取80%以上胚胎发育至成熟钩介幼虫的成熟雌蚌,在装水的容器中采集钩介幼虫,然后按每个成熟雌蚌加入0.5~2公斤的寄主鱼进行采苗,使钩介幼虫寄生在寄主鱼上,得到附虫寄主鱼,通常采苗时间为10~15分钟,然后将附虫寄主鱼倒进育苗池中,投注充足饲料进行孵化,所述育苗池为流水培育,所述寄主鱼为鳙鱼、鲶鱼或黄颡鱼,在预计脱苗日前两天,将附虫寄主鱼按每平方米5~10尾投入蚌苗池,并停止喂饵,使蚌苗池中保持水流畅通,脱苗完毕后捞出寄主鱼,蚌苗池中得到三倍体仔蚌,流水培育至三倍体仔蚌的壳长0.8~1.2cm,移入露天大池培育至蚌壳长7cm~9cm,个体重20克以上,得到三倍体三角帆蚌,再以三倍体三角帆蚌培育珍珠。

    所述寄主鱼通常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大小为100~150g/尾。

    三角帆蚌对水流和底质要求比较严格,为使溶氧充足,饵料生物丰富,育苗池要采用流水培育。为充分利用水源和节约能源,最好使进水池高于育苗池,育苗池高于出水囤积池,形成自然落差。为保证仔蚌的成活率,进水水源一定要采用天然地表水,无污染,无敌害生物,水质不能太肥。

    预计脱苗日通常按照以下之一的方法预计:18~19℃寄生时间14~16天;20~21℃寄生时间12~13天;22~24℃寄生时间10~12天;26~28℃寄生时间6~7天;30~35℃寄生时间5~6天;根据预计不同温度下的寄生时间即可预计脱苗日。(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402.1—2003,河蚌育珠技术规范第1部分:三角帆蚌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脱苗时要定时检查鱼鳃和鳍条上的白点是否消失. 如果还有白点,应放回原池继续脱苗,若白点已消失.说明苗已脱尽,即可把部分寄主鱼转池饲养, 以备明年再用。所述脱苗期间,由于水体小,鱼多,为防止缺氧浮头,必须保持水流通畅,对前期体弱死亡的鱼,应及时捞出,以防污染水质。对跳出育苗池的鱼,应及时发现放人池中。

    所述采集钩介幼虫的方法可采用自然静水采集方法或人工辅助静水采集方法,所述自然静水采集方法为:将选出80%以上胚胎发育至成熟钩介幼虫的成熟雌蚌洗净,在阳光下晒10~20min,然后移进孵化室内平放20~40min,再放入容器中,加水刚好淹没所述的成熟雌蚌,3~5min后,可见雌蚌在水中排出棉絮状物(钩介幼虫), 30~40min后,容器内的水中有大量棉絮状物,将成熟雌蚌移出,搅动水体使棉絮状物分布均匀,即得到钩介幼虫。

    所述人工辅助静水采集方法为:将选出80%以上胚胎发育至成熟钩介幼虫的成熟雌蚌用开壳器撑开,加塞固定,用探针深入孕育鳃瓣中,当挑出的钩介幼虫能互相粘结连成一条丝时,放入加水的容器中,成熟雌蚌排出棉絮状物,然后将成熟雌蚌移出,搅动水体使棉絮状物分布均匀,即得到钩介幼虫。

    所述三倍体仔蚌的流水培育的初期,由于仔蚌个体小,水流不宜过大,可前期慢后期快,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在流水培育的中、后期,要进行抄池,以排除仔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排泄的污物,防止水质变坏发臭。抄池器也可用一根长1m的木棍,一端钉一块直径为0.15cm圆形木片组成。抄池时,先将喷水管暂时停水,然后用抄池器将育苗池水面轻轻拍动一遍,污物泛起,随水流出。一般每7~10d进行1次。

    三倍体仔蚌的流水培育的中后期,食量逐步增加,这时需补充食物,满足其三倍体仔蚌生长需要。在每次抄池后,可用细纱布过滤的泥浆均匀泼洒在育苗池中,每池用泥浆1~2小碗,有条件的还可在泥浆中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如铁、锌等,泼洒后约10~20 min,可开启喷水管。

    三倍体仔蚌在育苗池的时间长达1~2月,可准备一个放大镜和载玻片,经常观察仔蚌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特别是近几年,育苗池仔蚌常常受到水生红虫的侵袭,一经发现,应及时采取措施,以防大面积流行,造成损失。

       三倍体仔蚌至壳长0.8~1.2cm,选晴好天气,用一种特制的三角形抄网将仔蚌从育苗池捞出,移入露天大池培育至蚌壳长7cm~9cm,个体重20克以上,得到三倍体三角帆蚌。

    本发明所述利用培育出的三倍体三角帆蚌培育珍珠的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技术,可按照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402.2—2003,河蚌育珠技术规范第2部分:珍珠接种技术规范以及DB33/T402.3—2003,河蚌育珠技术规范第3部分:育珠蚌养殖与采珠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更具体的,所述利用培育出的三倍体三角帆蚌培育珍珠的方法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每年的3月~6月或9月~11月,选取蚌体厚实,外壳色泽鲜艳、光亮,呈深绿至青蓝色或黄褐色,蚌体完整无损伤,腹缘整齐,外套膜肥厚细嫩,呈白色,斧足肥硕,体质健壮,受惊后两壳迅速闭合,喷水有力的三角帆蚌为手术蚌。

    2、制片:选取制片蚌→剖蚌→洗污→开膜→取下外表皮→洗去粘液污物→切去色线→修边→切片

    3、插片:用送片针挑在细胞小片的正中,快速插入插片蚌的内外表皮之间的结缔组织,然后退出送片针,同时用创口针将小片整圆,挑片、创口、插片、整圆应一次成功,达到横插、竖钩、纵包、同位一致。

    4、插好片立即在创口滴加消毒液消毒,尽快吊养于育珠水域。以蚌为主的池塘吊养珠蚌15000只/公顷~18000只/公顷,先期密,后期逐步减少,吊养深度30cm~40cm。

    5、手术后7天~15天,要求水质较淡,然后逐渐培肥水质,春、夏季以有机肥和无机肥混合施用,夏季无机肥与有机肥酌情施放,冬季酌施有机肥,有机肥料以发酵腐熟过的鸡粪、鸭粪为主,化肥主要用尿素和过磷酸钙,使水质呈现黄绿色或褐绿色,透明度保持为30cm~40cm,每月换水在30cm~50cm,保持水体溶氧5mg/L以上,保持水体PH7~8之间,同时做好蚌病防治。

    6、养殖周期一般为3至5年,每年的12月至翌年2月份为珍珠的采收季节。

    7、将已育成珍珠的蚌,用剖蚌刀切断前后闭壳肌,打开双壳,取出珍珠,取出后的珍珠放入清水盆中洗去污物,进一步洗涤干净。

    本专利根据三角帆蚌繁殖发育生物学的特点,制定出了适合三角帆蚌三倍体诱导的技术路线,三角帆蚌雌雄异体,在繁殖季节当性腺发育成熟后,雌雄个体分别排出精子和卵子,卵子排入到雌性的外鳃腔中,雄性排出的精子顺水流进入雌性的外鳃腔中与卵子受精并发育成钩介幼虫,属于不完全的体外受精的类型,这种受精与胚胎发育的类型决定了三角帆蚌三倍体诱导应采取的技术路线的特点。虽然三角帆蚌雌雄个体在受精的过程中不发生性交行为即可分别排出卵子和精子,但发明人发现三角帆蚌的雌雄之间存在有性行为,主要表现在单独饲养的雌雄个体,即使性腺发育成熟也不能够排出精子和卵子,只有当雌雄个体混养在一起时才有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说明三角帆蚌在繁殖时期雌雄个体之间存在有物质信号的传导和交流,这种现象对确定三倍体诱导的技术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自然条件下三角帆蚌的卵子是分批排放的即成熟一批排放一批,难以获得同步受精发育的卵子,这种情况下要获得较高的三倍体诱导率是十分困难的,由于三角帆蚌具有性行为,通过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人为地控制三角帆蚌卵子的同步受精,获得同步的发育,极大地提高了三倍体的诱导率。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三角帆蚌三倍体诱导的技术路线,通过6-DMAP的诱导成功的获得了三倍体的三角帆蚌,诱导率达到70%以上。

    与CN1957686A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CN1957686A中是采取完全人工培育,分别取出精子和卵子,然后受精,由于雌蚌的卵子要在雄蚌的刺激下发育成熟,分别取出不利于控制精子、卵子的成熟度,如成熟度不高会直接导致受精卵形成率不高,而本发明的精子和卵子为雄蚌和雌蚌分别自然排出,在雌蚌体内自然受精,精子、卵子的成熟度都较高,受精卵形成率高。

    2、CN1957686A的卵子取自三倍体三角帆蚌,需要三倍体三角帆蚌为亲本,而本发明雄蚌和雌蚌都使用的正常的二倍体三角帆蚌,来源容易,更方便取材,适宜推广。

    3、本发明的诱导成功率大幅提高,达70%以上。

    而且经初步试验的结果表明:利用本方法培育的三倍体三角帆蚌养殖育珠,在同一养殖周期中,三倍体比正常二倍体三角帆蚌的生长速度快,能够缩短养殖育珠的周期,育珠的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实施例1

    1亲蚌的选择与性别鉴定

    挑选3龄三角帆蚌,要求壳长15cm以上,壳厚5cm以上,贝壳完整无残缺,蚌体健壮,腹部鼓圆,闭壳肌强劲有力,无病无伤,然后确定雌雄。亲蚌按雌:雄=1:1进行选留。

    2亲蚌的培育

       于11月~次年2月将亲蚌中的雄蚌和雌蚌隔离,分别吊养在池塘的微流水中,水深约为1.5m左右,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肥瘦适宜,透明度30cm左右,每亩吊养600只左右,在繁殖季节(3月初)将雌蚌和雄蚌按每一只分开单独培育,严格隔离。

    3三倍体诱导

    从雌蚌和雄蚌按每一只分开单独培育开始,观察选留的雌蚌,若发现雌蚌的鳃发育饱满,卵子成熟,此时雄蚌也成熟了,将其转移到雄蚌池,使雌蚌自然受精,并观察雌蚌的怀卵情况,发现怀卵后,用细竹片深入孕育鳃瓣中,取少量的卵于显微镜下观察受精卵的发育情况,发现80 %以上的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后,将雌蚌取出放入450μmol/L的6-二甲基氨基嘌呤(6-Dimethylaminopuine,6-DMAP)水溶液中,处理持续时间10分钟,处理后放入池塘进行饲养。

    4亲蚌成熟度的检查

        一个星期后,观察雌蚌勾介幼虫的成熟情况,如果胚胎发育基本完成,成熟度在80%以上,可作为繁殖用蚌,否则,则需加紧培育。

    5寄主鱼的培育及准备

       挑选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大小为120g左右/尾的黄颡鱼,每个育苗池准备黄颡鱼约5kg。

    6人工繁殖

    6.1钩介幼虫的采集

    自然静水采苗:将选出成熟雌蚌洗净,在阳光下晒15min左右,然后移进孵化室内平放30min,然后将雌蚌放入塑料盆中(直径0.6m左右),每盆放12只,加水刚好淹没雌蚌即可,待盆内水中有大量棉絮状物时,将亲蚌移去,然后用玻璃棒搅动水体,使棉絮状物分布均匀,将准备好的黄颡鱼按每个成熟雌蚌加入1公斤的寄主鱼倒进盆中, 5min后,检查鱼鳃和鳍条,若发现有许多小白点,即说明钩介幼虫已寄生在鱼体上,估计每尾寄生1000个苗时,即可将鱼和水一同倒进育苗池中孵化。

    6.2寄主鱼的暂养

    钩介幼虫寄生在鱼体上,吸收鱼体的营养生长发育,在水温23~28℃下生长7d,将附虫鱼按每平方米8尾再次分散到各个蚌苗池去,并停止喂饵进行脱苗,并定时检查鱼鳃和鳍条上的白点是否消失. 如果还有白点,应放回原池继续脱苗,若白点已消失.说明苗已脱尽,即可把部分寄主鱼转池饲养, 以备明年再用.

    在这期间,由于水体小,鱼多,为防止缺氧浮头,必须保持水流通畅,对前期体弱死亡的鱼,应及时捞出,以防污染水质。对跳出育苗池的鱼,应及时发现放人池中。

    7孵化管理

    采用流水育苗,保证进水水源为天然地表水,无污染,无敌害生物,水质不能太肥。

    7.1仔蚌的管理

       钩介幼虫寄生生活结束后,发育变成仔蚌,从鱼体上脱落,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等钩介幼虫脱落完毕后,及时捞出寄主鱼,开始漫长的流水培育。在培育初期,由于仔蚌个体小,水流不宜过大,可前期慢后期快,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7.2抄池

        在流水培育的中、后期,要进行抄池,以排除仔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排泄的污物,防止水质变坏发臭。抄池器也可用一根长1m的木棍,一端钉一块直径为0.15cm圆形木片组成。抄池时,先将喷水管暂时停水,然后用抄池器将育苗池水面轻轻拍动一遍,污物泛起,随水流出。每8d进行1次。

    7.3加营养泥

       仔蚌在育苗池中后期,食量逐步增加,这时需补充食物,满足其生长需要。在每次抄池后,可用细纱布过滤的泥浆均匀泼洒在育苗池中,每池用泥浆2小碗,泼洒后约15 min,可开启喷水管。

    7.4勤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仔蚌在育苗池的时间长达1~2月,可准备一个放大镜和载玻片,经常观察仔蚌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特别是近几年,育苗池仔蚌常常受到水生红虫的侵袭,一经发现,应及时采取措施,以防大面积流行,造成损失。

    7.5仔蚌出池、培育

       当仔蚌长到1cm左右时,选晴好天气,用一种特制的三角形抄网将仔蚌从育苗池捞出,移入露天大池培育2个月左右,至蚌壳长7cm~9cm,个体重20克以上,得到三倍体三角帆蚌,可用于培育珍珠。

    8、插片、育珠、采珠

    制片:选取制片蚌→剖蚌→洗污→开膜→取下外表皮→洗去粘液污物→切去色线→修边→切片

    然后用送片针挑在细胞小片的正中,快速插入插片蚌的内外表皮之间的结缔组织,然后退出送片针,同时用创口针将小片整圆,挑片、创口、插片、整圆应一次成功,达到横插、竖钩、纵包、同位一致,。

    插好片立即在创口滴加消毒液消毒,尽快吊养于育珠水域。以蚌为主的池塘吊养珠蚌15000只/公顷,先期密,后期逐步减少,吊养深度35cm。

    手术后的前10天培育,要求水质较淡,然后逐渐培肥水质,春、夏季以有机肥和无机肥混合施用,夏季无机肥与有机肥酌情施放,冬季酌施有机肥,有机肥料以发酵腐熟过的鸡粪、鸭粪为主,化肥主要用尿素和过磷酸钙,使水质呈现黄绿色或褐绿色,透明度保持为30cm~40cm,每月换水在30cm~50cm,保持水体溶氧5mg/L以上,保持水体PH7~8之间,同时做好蚌病防治。

    插片手术1年后,随机抽取三角帆蚌400个,分别测量壳长、壳高及育珠生长情况,结果见表1。

    比较例1

    1亲蚌的选择与性别鉴定

    挑选3龄的二倍体三角帆蚌,要求壳长15cm以上,壳厚5cm以上,贝壳完整无残缺,蚌体健壮,腹部鼓圆,闭壳肌强劲有力,无病无伤,然后确定雌雄。亲蚌按雌:雄=1:1进行选留。

    2亲蚌的培育

       于11月~次年2月将亲蚌中的雄蚌和雌蚌隔离,分别吊养在池塘的微流水中,水深约为1.5m左右,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肥瘦适宜,透明度30cm左右,每亩吊养600只左右,在繁殖季节(3月初)将雌蚌和雄蚌按每一只分开单独培育,严格隔离。

    3、挑选性腺成熟饱满的个体,剖取精卵分别存放于盛有过滤水的容器中,经筛绢过滤。除去杂质和组织碎片,迅速将卵加入盛有0.005%氨水的容器中,停留5分钟,调节卵的数量为0.1万粒/ml,水温20℃,然后加入适量的精子,并混合让其受精。

    4、诱导处理:当有80%左右的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加入浓度为50ppm的6-DMAP抑制剂进行诱导处理30分钟,然后用水洗受精卵数次,除去残留抑制剂药物及精子。

    5、受精卵的收集及培育:把受精卵置于较大的容器中,加满水让其发育,待孵化出的钩介幼虫并大量上浮后,将上浮的钩介幼虫收集,转移至另一装水的塑料盆中,将准备好的黄颡鱼倒进盆中, 5min后,检查鱼鳃和鳍条,若发现有许多小白点,即说明钩介幼虫已寄生在鱼体上,估计每尾寄生1000个苗时,即可将鱼和水一同倒进育苗池中孵化。

    6、寄主鱼的暂养

    钩介幼虫寄生在鱼体上,吸收鱼体的营养生长发育,在水温23~28℃下生长7d,将附虫鱼按每平方米8尾再次分散到各个蚌苗池去,并停止喂饵进行脱苗,并定时检查鱼鳃和鳍条上的白点是否消失. 如果还有白点,应放回原池继续脱苗,若白点已消失.说明苗已脱尽,即可把部分寄主鱼转池饲养, 以备明年再用.

    在这期间,由于水体小,鱼多,为防止缺氧浮头,必须保持水流通畅,对前期体弱死亡的鱼,应及时捞出,以防污染水质。对跳出育苗池的鱼,应及时发现放人池中。

    7孵化管理

    采用流水育苗,保证进水水源为天然地表水,无污染,无敌害生物,水质不能太肥。

    7.1仔蚌的管理

       钩介幼虫寄生生活结束后,发育变成仔蚌,从鱼体上脱落,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等钩介幼虫脱落完毕后,及时捞出寄主鱼,开始漫长的流水培育。在培育初期,由于仔蚌个体小,水流不宜过大,可前期慢后期快,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7.2抄池

        在流水培育的中、后期,要进行抄池,以排除仔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排泄的污物,防止水质变坏发臭。抄池器也可用一根长1m的木棍,一端钉一块直径为0.15cm圆形木片组成。抄池时,先将喷水管暂时停水,然后用抄池器将育苗池水面轻轻拍动一遍,污物泛起,随水流出。每8d进行1次。

    7.3加营养泥

       仔蚌在育苗池中后期,食量逐步增加,这时需补充食物,满足其生长需要。在每次抄池后,可用细纱布过滤的泥浆均匀泼洒在育苗池中,每池用泥浆2小碗,泼洒后约15 min,可开启喷水管。

    7.4勤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仔蚌在育苗池的时间长达1~2月,可准备一个放大镜和载玻片,经常观察仔蚌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特别是近几年,育苗池仔蚌常常受到水生红虫的侵袭,一经发现,应及时采取措施,以防大面积流行,造成损失。

    7.5仔蚌出池、培育

       当仔蚌长到1cm左右时,选晴好天气,用一种特制的三角形抄网将仔蚌从育苗池捞出,移入露天大池培育两个月左右,至蚌壳长7cm~9cm,个体重20克以上,得到三倍体三角帆蚌,可用于培育珍珠。

    8、插片、育珠、采珠

       操作条件同实施例1,插片手术1年后,随机抽取三角帆蚌400个,分别测量壳长、壳高及育珠生长情况,结果见表1。

    比较例2

    1亲蚌的选择与性别鉴定

    挑选3龄的二倍体三角帆蚌,要求壳长15cm以上,壳厚5cm以上,贝壳完整无残缺,蚌体健壮,腹部鼓圆,闭壳肌强劲有力,无病无伤,然后确定雌雄。亲蚌按雌:雄=1:1进行选留。

    2亲蚌的培育

       将亲蚌每2对一笼吊养在微流水中,水深约为1.5m左右,吊养深度30cm,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肥瘦适宜,透明度30cm左右,每亩吊养600只左右。

    3亲蚌成熟度的检查

    挑选外鳃丰满厚实,颜色呈褐黄色、紫黑色或灰黄色的雌蚌,观察钩介幼虫的成熟情况,如果钩介幼虫大部分破膜,且两壳已能微微扇动,足丝粘连,则表明钩介幼虫大多成熟,可作为繁殖用蚌,否则,则需加紧培育。

    4寄主鱼的培育及准备

       挑选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大小为120g左右/尾的黄颡鱼,每个育苗池准备黄颡鱼约5kg。

    5人工繁殖

    5.1钩介幼虫的采集

    自然静水采苗:将选出的成熟雌蚌洗净,在阳光下晒15min左右,然后移进孵化室内平放30min,然后将雌蚌放入塑料盆中(直径0.6m左右),每盆放12只,加水刚好淹没雌蚌即可,待盆内水中有大量棉絮状物时,将亲蚌移去,然后用玻璃棒搅动水体,使棉絮状物分布均匀,将准备好的黄颡鱼按每个成熟雌蚌加入1公斤的寄主鱼倒进盆中, 5min后,检查鱼鳃和鳍条,若发现有许多小白点,即说明钩介幼虫已寄生在鱼体上,估计每尾寄生1000个苗时,即可将鱼和水一同倒进育苗池中孵化。

    5.2寄主鱼的暂养

    钩介幼虫寄生在鱼体上,吸收鱼体的营养生长发育,在水温23~28℃下生长7d,将附虫鱼按每平方米8尾再次分散到各个蚌苗池去,并停止喂饵进行脱苗,并定时检查鱼鳃和鳍条上的白点是否消失. 如果还有白点,应放回原池继续脱苗,若白点已消失.说明苗已脱尽,即可把部分寄主鱼转池饲养, 以备明年再用。

    在这期间,由于水体小,鱼多,为防止缺氧浮头,必须保持水流通畅,对前期体弱死亡的鱼,应及时捞出,以防污染水质。对跳出育苗池的鱼,应及时发现放人池中。

    7孵化管理

    采用流水育苗,保证进水水源为天然地表水,无污染,无敌害生物,水质不能太肥。

    7.1仔蚌的管理

       钩介幼虫寄生生活结束后,发育变成仔蚌,从鱼体上脱落,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等钩介幼虫脱落完毕后,及时捞出寄主鱼,开始流水培育。在培育初期,由于仔蚌个体小,水流不宜过大,可前期慢后期快,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7.2抄池

        在流水培育的中、后期,要进行抄池,以排除仔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排泄的污物,防止水质变坏发臭。抄池器也可用一根长1m的木棍,一端钉一块直径为0.15cm圆形木片组成。抄池时,先将喷水管暂时停水,然后用抄池器将育苗池水面轻轻拍动一遍,污物泛起,随水流出。每8d进行1次。

    7.3加营养泥

       仔蚌在育苗池中后期,食量逐步增加,这时需补充食物,满足其生长需要。在每次抄池后,用细纱布过滤的泥浆均匀泼洒在育苗池中,每池用泥浆2小碗,泼洒后约15 min,可开启喷水管。

    7.4勤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仔蚌在育苗池的时间长达1~2月,可准备一个放大镜和载玻片,经常观察仔蚌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5仔蚌出池、培育

       当仔蚌长到1cm左右时,选晴好天气,用一种特制的三角形抄网将仔蚌从育苗池捞出,移入露天大池培育两个月左右,至蚌壳长7cm~9cm,个体重20克以上,得到二倍体三角帆蚌,可用于培育珍珠。

    8、插片、育珠、采珠

       操作条件同实施例1,插片手术1年后,随机抽取三角帆蚌400个,分别测量壳长、壳高及育珠生长情况,结果见表1。

    实施例2

    1亲蚌的选择与性别鉴定

    挑选4龄三角帆蚌,要求壳长15cm以上,壳厚5cm以上,贝壳完整无残缺,蚌体健壮,腹部鼓圆,闭壳肌强劲有力,无病无伤,然后确定雌雄。亲蚌按雌:雄=2:1进行选留。

    2亲蚌的培育

       于11月~次年2月将亲蚌中的雄蚌和雌蚌隔离,分别吊养在池塘的微流水中,水深约为1.5m左右,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肥瘦适宜,透明度30cm左右,每亩吊养600只左右,在繁殖季节(3月初)将雌蚌和雄蚌按每一只分开单独培育,严格隔离。

    3三倍体诱导

    观察选留的雌蚌,若发现雌蚌的鳃发育饱满,卵子成熟,将其转移到雄蚌池,使雌蚌自然受精,观察雌蚌的怀卵情况,发现怀卵后,用细竹片深入孕育鳃瓣中,取少量的卵于显微镜下观察受精卵的发育情况,发现80 %以上的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后,将雌蚌取出放入300μmol/L的6-二甲基氨基嘌呤(6-Dimethylaminopuine,6-DMAP)的水溶液中,处理持续时间30分钟,处理后放入池塘进行饲养。

    4亲蚌成熟度的检查

        一个星期后,观察雌蚌勾介幼虫的成熟情况,如果胚胎发育基本完成,成熟度在80%以上,可作为繁殖用蚌,否则,则需加紧培育。

    5寄主鱼的培育及准备

       挑选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大小为120g左右/尾的黄颡鱼,每个育苗池准备黄颡鱼约5kg。

    6人工繁殖

    6.1钩介幼虫的采集

    自然静水采苗:将选出成熟雌蚌洗净,在阳光下晒15min左右,然后移进孵化室内平放30min,然后将雌蚌放入塑料盆中(直径0.6m左右),每盆放12只,加水刚好淹没雌蚌即可,待盆内水中有大量棉絮状物时,将亲蚌移去,然后用玻璃棒搅动水体,使棉絮状物分布均匀,将准备好的黄颡鱼按每个成熟雌蚌加入0.5公斤的寄主鱼倒进盆中, 5min后,检查鱼鳃和鳍条,若发现有许多小白点,即说明钩介幼虫已寄生在鱼体上,估计每尾寄生1000个苗时,即可将鱼和水一同倒进育苗池中孵化。

    6.2寄主鱼的暂养

    钩介幼虫寄生在鱼体上,吸收鱼体的营养生长发育,在水温23~28℃下生长7d,将附虫鱼按每平方米8尾再次分散到各个蚌苗池去,并停止喂饵进行脱苗,并定时检查鱼鳃和鳍条上的白点是否消失. 如果还有白点,应放回原池继续脱苗,若白点已消失.说明苗已脱尽,即可把部分寄主鱼转池饲养, 以备明年再用.

    在这期间,由于水体小,鱼多,为防止缺氧浮头,必须保持水流通畅,对前期体弱死亡的鱼,应及时捞出,以防污染水质。对跳出育苗池的鱼,应及时发现放人池中。

    7孵化管理

    采用流水育苗,保证进水水源为天然地表水,无污染,无敌害生物,水质不能太肥。

    7.1仔蚌的管理

       钩介幼虫寄生生活结束后,发育变成仔蚌,从鱼体上脱落,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等钩介幼虫脱落完毕后,及时捞出寄主鱼,开始漫长的流水培育。在培育初期,由于仔蚌个体小,水流不宜过大,可前期慢后期快,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7.2抄池

        在流水培育的中、后期,要进行抄池,以排除仔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排泄的污物,防止水质变坏发臭。抄池器也可用一根长1m的木棍,一端钉一块直径为0.15cm圆形木片组成。抄池时,先将喷水管暂时停水,然后用抄池器将育苗池水面轻轻拍动一遍,污物泛起,随水流出。每8d进行1次。

    7.3加营养泥

       仔蚌在育苗池中后期,食量逐步增加,这时需补充食物,满足其生长需要。在每次抄池后,可用细纱布过滤的泥浆均匀泼洒在育苗池中,每池用泥浆2小碗,有条件的还可在泥浆中添加一些微量元素,泼洒后约15 min,可开启喷水管。

    7.4勤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仔蚌在育苗池的时间长达1~2月,可准备一个放大镜和载玻片,经常观察仔蚌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特别是近几年,育苗池仔蚌常常受到水生红虫的侵袭,一经发现,应及时采取措施,以防大面积流行,造成损失。

    7.5仔蚌出池、培育

       当仔蚌长到1cm左右时,选晴好天气,用一种特制的三角形抄网将仔蚌从育苗池捞出,移入露天大池培育1年左右至蚌壳长7cm~9cm,个体重20克以上,得到三倍体三角帆蚌,可用于培育珍珠。

    8、插片、育珠、采珠

       操作条件同实施例1,插片手术1年后,随机抽取三角帆蚌400个,分别测量壳长、壳高及育珠生长情况,结果见表1。

    实施例3

    1亲蚌的选择与性别鉴定

    挑选6龄三角帆蚌,要求壳长15cm以上,壳厚5cm以上,贝壳完整无残缺,蚌体健壮,腹部鼓圆,闭壳肌强劲有力,无病无伤,然后确定雌雄。亲蚌按雌:雄=3:1进行选留。

    2亲蚌的培育

       于11月~次年2月将亲蚌中的雄蚌和雌蚌隔离,分别吊养在池塘的微流水中,水深约为1.5m左右,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肥瘦适宜,透明度30cm左右,每亩吊养600只左右,在繁殖季节(3月初)将雌蚌和雄蚌按每一只分开单独培育,严格隔离。

    3三倍体诱导

    观察选留的雌蚌,若发现雌蚌的鳃发育饱满,卵子成熟,将其转移到雄蚌池,使雌蚌自然受精,观察雌蚌的怀卵情况,发现怀卵后,用细竹片深入孕育鳃瓣中,取少量的卵于显微镜下观察受精卵的发育情况,发现80 %以上的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后,将雌蚌取出放入400μmol/L的6-二甲基氨基嘌呤(6-Dimethylaminopuine,6-DMAP)的水溶液中,处理持续时间20分钟,处理后放入池塘进行饲养。

    4亲蚌成熟度的检查

        一个星期后,观察雌蚌勾介幼虫的成熟情况,如果胚胎发育基本完成,成熟度在80%以上,可作为繁殖用蚌,否则,则需加紧培育。

    5寄主鱼的培育及准备

       挑选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大小为120g左右/尾的黄颡鱼,每个育苗池准备黄颡鱼约5kg。

    6人工繁殖

    6.1钩介幼虫的采集

    自然静水采苗:将选出成熟雌蚌洗净,在阳光下晒15min左右,然后移进孵化室内平放30min,然后将雌蚌放入塑料盆中(直径0.6m左右),每盆放12只,加水刚好淹没雌蚌即可,待盆内水中有大量棉絮状物时,将亲蚌移去,然后用玻璃棒搅动水体,使棉絮状物分布均匀,将准备好的黄颡鱼按每个成熟雌蚌加入1公斤的寄主鱼倒进盆中, 5min后,检查鱼鳃和鳍条,若发现有许多小白点,即说明钩介幼虫已寄生在鱼体上,估计每尾寄生1000个苗时,即可将鱼和水一同倒进育苗池中孵化。

    6.2寄主鱼的暂养

    钩介幼虫寄生在鱼体上,吸收鱼体的营养生长发育,在水温23~28℃下生长7d,将附虫鱼按每平方米8尾再次分散到各个蚌苗池去,并停止喂饵进行脱苗,并定时检查鱼鳃和鳍条上的白点是否消失. 如果还有白点,应放回原池继续脱苗,若白点已消失.说明苗已脱尽,即可把部分寄主鱼转池饲养, 以备明年再用.

    在这期间,由于水体小,鱼多,为防止缺氧浮头,必须保持水流通畅,对前期体弱死亡的鱼,应及时捞出,以防污染水质。对跳出育苗池的鱼,应及时发现放人池中。

    7孵化管理

    采用流水育苗,保证进水水源为天然地表水,无污染,无敌害生物,水质不能太肥。

    7.1仔蚌的管理

       钩介幼虫寄生生活结束后,发育变成仔蚌,从鱼体上脱落,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等钩介幼虫脱落完毕后,及时捞出寄主鱼,开始漫长的流水培育。在培育初期,由于仔蚌个体小,水流不宜过大,可前期慢后期快,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7.2抄池

        在流水培育的中、后期,要进行抄池,以排除仔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排泄的污物,防止水质变坏发臭。抄池器也可用一根长1m的木棍,一端钉一块直径为0.15cm圆形木片组成。抄池时,先将喷水管暂时停水,然后用抄池器将育苗池水面轻轻拍动一遍,污物泛起,随水流出。每8d进行1次。

    7.3加营养泥

       仔蚌在育苗池中后期,食量逐步增加,这时需补充食物,满足其生长需要。在每次抄池后,可用细纱布过滤的泥浆均匀泼洒在育苗池中,每池用泥浆2小碗,泼洒后约15 min,可开启喷水管。

    7.4勤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仔蚌在育苗池的时间长达1~2月,可准备一个放大镜和载玻片,经常观察仔蚌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特别是近几年,育苗池仔蚌常常受到水生红虫的侵袭,一经发现,应及时采取措施,以防大面积流行,造成损失。

    7.5仔蚌出池、培育

       当仔蚌长到1cm左右时,选晴好天气,用一种特制的三角形抄网将仔蚌从育苗池捞出,移入露天大池培育2个月左右,至蚌壳长7cm~9cm,个体重20克以上,得到三倍体三角帆蚌,可用于培育珍珠。

    8、插片、育珠、采珠

       操作条件同实施例1,插片手术1年后,随机抽取三角帆蚌400个,分别测量壳长、壳高及育珠生长情况,结果见表1。

    随机抽取了经实施例1、比较例1、比较例2、实施例2、实施例3方法培育的2龄三角帆蚌各400个,分别测量了相应的壳长、壳高及育珠生长情况,其结果如下表1。 

    表1

    对比试验 胚胎期的三倍体比例 三倍体仔蚌的比例 平均壳长cm 平均壳高cm 珍珠直径mm 正圆珠比 二倍体三角帆蚌(比较例2) ∕ / 9.6 5.5 3.2 37% 人工培育的三倍体三角帆蚌(比较例1) 60% 56% 10.9 6.4 4.1 50% 自然繁育的三倍体三角帆蚌(实施例1) 79% 72% 11.5 6.6 4.3 55% 自然繁育的三倍体三角帆蚌(实施例2) 82% 76% 11.7 6.7 4.3 56% 自然繁育的三倍体三角帆蚌(实施例3) 80% 70% 11.7 6.6 4.2 53%

    关 键  词:
    一种 诱导 三倍 三角帆 培育 珍珠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诱导三倍体三角帆蚌培育珍珠的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719450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