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边立轴式双轴双层切削旋耕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侧边立轴式双轴双层切削旋耕机.pdf(11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089819.4 (22)申请日 2016.01.29 (73)专利权人 江苏沃杨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14537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新桥镇 江河路28号 专利权人 扬州大学 (72)发明人 张瑞宏 蔡卿 秦永法 金亦富 桂浩凯 方开荣 蔡广林 奚小波 吴浩明 姚圣高 张新中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32102 代理人 沈良菊 (51)Int.Cl. A01B 33/08(2006.01) A01B 33/10(2006.01) 。
2、(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侧边立轴式双轴双层切削旋耕机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农业机械领域内的一种 侧边立轴式双轴双层切削旋耕机, 包括机架, 机 架上设有中间传动箱、 第一侧传动箱和第二侧传 动箱, 机架两侧固定有左侧板和右侧板, 左侧板 和右侧板外侧分别连接有左轴承座和右轴承座, 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可转动的连接有第一旋耕 刀轴和第二旋耕刀轴, 第一旋耕刀轴最左段安装 在左轴承座中, 所述第二旋耕刀轴最右段安装在 右轴承座中, 第一旋耕刀轴和第二旋耕刀轴上分 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旋耕刀组和第二旋耕刀组, 第 一侧传动箱和第二侧传动箱内分别设有第一立。
3、 轴立铣机构和第二立轴立铣机构, 本实用新型可 保证双轴旋耕区域保持一致的同时避免第二侧 传动箱和右轴承座拖土前进, 该装置结构合理, 耕作效率高, 可实现深旋耕。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4页 CN 205510689 U 2016.08.31 CN 205510689 U 1.一种侧边立轴式双轴双层切削旋耕机, 包括机架, 所述机架上设有中间传动箱、 第一 侧传动箱和第二侧传动箱, 所述机架两侧固定有左侧板和右侧板, 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外 侧分别连接有左轴承座和右轴承座, 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可转动的连接有第一旋耕刀轴和 第二旋耕刀轴, 所述第一旋耕刀轴与第一侧传动箱传动连接, 第二。
4、旋耕刀轴与第二侧传动 箱传动连接, 所述第一侧传动箱和第二侧传动箱分别与中间传动箱传动连接, 所述第一旋 耕刀轴与左轴承座安装连接, 所述第二旋耕刀轴与右轴承座安装连接, 所述第一旋耕刀轴 和第二旋耕刀轴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旋耕刀组和第二旋耕刀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侧传动箱和第二侧传动箱内分别设有第一立轴立铣机构和第二立轴立铣机构, 所述第一立 轴立铣机构包括第一主动伞齿轮, 所述第一主动伞齿轮与第一旋耕刀轴过盈配合连接, 所 述第一主动伞齿轮传动连接有第一从动伞齿轮, 所述第一从动伞齿轮上连接有第一立轴, 所述第一立轴底侧固定有第一安装座, 第一安装座上可转动的设有第一立铣刀组, 所。
5、述第 一立铣刀组的刀尖底端在高度方向上等于或略低于右轴承座的最底部, 所述第二立轴立铣 机构包括第二主动伞齿轮, 所述第二主动伞齿轮传动连接有第二从动伞齿轮, 所述第二从 动伞齿轮上连接有第二立轴, 所述第二立轴底侧固定有第二安装座, 所述第二安装座上可 转动的设有第二立铣刀组, 所述第二立铣刀组的刀尖底端在高度方向上等于或略低于第一 旋耕刀组刀尖回转轨迹的最底部, 所述左侧板与第一侧传动箱的间距和右侧板与第二侧传 动箱的间距相等, 在高度方向上, 所述第一侧传动箱最底部高于第二侧传动箱最底部, 所述 第一旋耕刀组刀尖回转轨迹的最底部等于或略低于第二侧传动箱的最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6、侧边立轴式双轴双层切削旋耕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传 动箱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有同轴线设置的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 在宽度方向上, 第 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与右轴承座正前方投影区域同轴线设置, 在前后方向上, 第一轴承 座和第二轴承座设置在第一侧传动箱中心的前方或后方, 所述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中 分别配合安装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 所述第一立轴最上段通过第一轴承与第一轴承座安 装连接, 所述第一立轴最下段通过第二轴承与第二轴承座安装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侧边立轴式双轴双层切削旋耕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 第一立铣刀组由24把立式螺旋刀片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
7、所述的侧边立轴式双轴双层切削旋耕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侧传 动箱上固定有同轴线设置的第三轴承座和第四轴承座, 第三轴承座和第四轴承座在前后方 向上设置在第二侧传动箱中心的前方, 在高度方向上分别设置在第二侧传动箱中心的上方 和下方的相应位置, 所述第三轴承座和第四轴承座中分别配合安装有第三轴承和第四轴 承, 所述第二立轴最上段通过第三轴承与第三轴承座安装连接, 所述第二立轴最下段通过 第四轴承与第四轴承座安装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侧边立轴式双轴双层切削旋耕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 立铣刀组由24把立式螺旋刀片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边立轴式双轴双层切削旋耕。
8、机, 其特征在于: 在前后方 向上, 所述第一旋耕刀轴位于第二旋耕刀轴前方且距离不小于10cm; 在高度方向上, 第一旋 耕刀轴位于第二旋耕刀轴上方且距离不小于10c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边立轴式双轴双层切削旋耕机, 其特征在于: 第一旋耕 刀组的耕作深度为7-12cm, 第二旋耕刀组的耕作深度为7-12cm。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510689 U 2 侧边立轴式双轴双层切削旋耕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耕机, 特别涉及一种双轴双层切削旋耕机。 背景技术 0002 我国目前秸秆的年产量约为 6.2 亿多吨, 只有 6% 的秸秆被还田。。
9、 大量被废弃、 焚烧, 造成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给国民经济造成损失严重。 农业部近年已将秸秆还田列为 “丰收计划” 和 “沃土计划” 的主要内容, 并多次发出紧急通知, 要求各地严禁焚烧秸秆, 切实 做好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工作。 0003 目前的单轴旋耕机耕深浅, 土壤中的秸秆比太高, 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 解决的方 案主要有两种, 一种采用犁耕, 而犁耕后还需多道工序才能种植, 所耗时间长, 效率低, 不便 于实现作业的复式化。 另一种仍然采用旋耕, 通过增大旋耕的耕深来实现秸秆的全量还田, 还可以实现作业的复式化。 因此采用旋耕仍是较好的选择。 0004 增大旋耕机的耕深主要有两种方案, 一。
10、种方案是采用回转半径更大的旋耕刀, 然 而刀轴的扭矩NR2 (R为旋耕刀的旋转半径) , 增加旋耕刀的回转半径后会使刀轴的扭矩增 加很多, 这无疑对刀轴、 刀座和旋耕刀的材料、 热处理、 焊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增加了 成本和加工的难度, 还降低了旋耕机的可靠性。 另一种方案是采用双轴双层旋耕, 现有的双 层切削旋耕机主要包括机架、 前旋耕刀轴及旋耕刀、 后旋耕刀轴及旋耕刀、 中间传动箱、 前 后刀轴传动箱、 万向节、 动力输入轴、 左轴承座、 右轴承座等, 拖拉机传递过来的动力经万向 节传递到中间传动箱, 中间传动箱通过万向节把动力传递给前后刀轴传动箱, 前后刀轴传 动箱再将动力传递给前。
11、后旋耕刀轴, 具体地为, 一种是采用侧边传动的双轴双层切削旋耕 机, 机架上设有中间传动箱、 第一侧传动箱和第二侧传动箱, 机架两侧分别固定有左侧板和 右侧板, 左侧板和右侧板外侧分别连接左轴承座和右轴承座, 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可转动 的连接有前刀轴和后刀轴, 前刀轴与前刀轴传动箱传动连接, 后刀轴与后刀轴传动箱传动 连接, 前刀轴传动箱和后刀轴传动箱分别与中间传动箱传动连接, 其前旋耕刀耕作区域同 时覆盖后轴旋耕刀所耕作区域及后刀轴传动箱下方和右轴承座下方对应的区域, 其不足之 处在于: 后刀轴传动箱和后刀轴上的右轴承座所在区域的耕作深度小, 造成有的地方为深 耕, 有的地方为浅耕; 另一种。
12、是采用中央传动中间立铣式双轴双层切削旋耕机, 这种旋耕机 虽然中间加了铣刀来解决以前中央传动式旋耕机带来的漏耕问题, 但为了提高传动的安全 可靠性, 铣刀距离两侧旋耕刀间距比较大, 漏耕的问题仍然不能完全解决, 并且依靠铣刀实 现中间的深旋耕, 铣刀的长度很长, 作用在铣刀上的力很大, 铣刀容易疲劳损坏, 且使用铣 刀旋耕的效果远不如旋耕刀耕作的效果, 无法满足耕作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 处, 提供一种侧边立轴式双轴双层切削旋耕机, 以解决耕作深度不平衡造成有的地方深耕 有的地方浅耕的问题, 提高耕作效率, 避免由。
13、于传动箱的拖土而使田地上形成深沟。 说 明 书 1/5 页 3 CN 205510689 U 3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侧边立轴式双轴双层切削旋耕机, 包括机 架, 所述机架上设有中间传动箱、 第一侧传动箱和第二侧传动箱, 机架两侧固定有左侧板和 右侧板, 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外侧分别连接有左轴承座和右轴承座, 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 可转动的连接有第一旋耕刀轴和第二旋耕刀轴, 所述第一旋耕刀轴与第一侧传动箱传动连 接, 所述第二旋耕刀轴与第二侧传动箱传动连接, 所述第一旋耕刀轴与左轴承座安装连接, 所述第二旋耕刀轴与右轴承座安装连接, 所述第一侧传动箱和第二侧传动箱内分别设。
14、有第 一立轴立铣机构和第二立轴立铣机构, 所述第一立轴立铣机构包括第一主动伞齿轮, 所述 第一主动伞齿轮与第一旋耕刀轴过盈配合连接, 所述第一主动伞齿轮传动连接有第一从动 伞齿轮, 所述第一从动伞齿轮上连接有第一立轴, 所述第一立轴底侧固定有第一安装座, 所 述第一安装座上可转动的设有第一立铣刀组, 所述第一立铣刀组的刀尖底端在高度方向上 等于或略低于右轴承座的最底部, 所述第二立轴立铣机构包括第二主动伞齿轮, 所述第二 主动伞齿轮传动连接有第二从动伞齿轮, 所述第二从动伞齿轮上连接有第二立轴, 所述第 二立轴底侧固定有第二安装座, 所述第二安装座上可转动的设有第二立铣刀组, 所述第二 立铣刀。
15、组的刀尖底端在高度方向上等于或略低于第一旋耕刀组刀尖回转轨迹的最底部, 所 述左侧板与第一侧传动箱的间距和右侧板与第二侧传动箱的间距相等, 在高度方向上, 所 述第一侧传动箱最底部高于第二侧传动箱最底部, 所述第一旋耕刀组刀尖回转轨迹的最底 部等于或略低于第二侧传动箱的最底部。 0007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 中间传动箱将输出动力传递给第一侧传动箱和第二侧传动 箱, 第一侧传动箱将动力传递给第一旋耕刀轴, 第二侧传动箱将动力传递给第二旋耕刀轴, 第一旋耕刀轴的旋转带动第一旋耕刀组的旋转, 第一旋耕刀组进行第一次旋耕作业, 第二 旋耕刀轴的旋转带动第二旋耕刀组的旋转, 第二旋耕刀组在第一旋耕刀组旋。
16、耕的基础上对 更深层的土层进行旋耕作业, 实现深旋耕; 同时, 第一旋耕刀轴的旋转带动第一主动伞齿轮 的转动, 第一主动伞齿轮的转动带动第一从动伞齿轮的转动, 第一从动伞齿轮的旋转带动 第一立轴的旋转, 第一立轴的旋转带动第一立铣刀组的转动进行立铣作业; 第二旋耕刀轴 的旋转带动第二主动伞齿轮的转动, 第二主动伞齿轮的转动带动第二从动伞齿轮的转动, 第二从动伞齿轮的旋转带动第二立轴的旋转, 第二立轴的旋转带动第二立铣刀组的转动进 行立铣作业。 该装置结构合理, 操作简单, 解决了耕作深度不平衡造成有的地方深耕有的地 方浅耕的问题, 提高耕作效率, 避免由于传动箱的拖土使田地上形成深沟, 解决了。
17、在本领域 内人们一直想解决的技术难题。 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第一侧传动箱上固定有同轴线设置的第一轴 承座和第二轴承座, 在宽度方向上, 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与右轴承座正前方投影区域 同轴线设置, 在前后方向上, 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设置在第一侧传动箱中心的前方或 后方, 本结构使立铣区域在宽度方向上覆盖右轴承座正前方投影区域, 可进一步避免右轴 承座的拖土而形成深沟, 所述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中分别配合安装有第一轴承和第二 轴承, 所述第一立轴最上段通过第一轴承与第一轴承座安装连接, 所述第一立轴下段通过 第二轴承与第二轴承座安装连接, 本结构可进一步提高第一立轴。
18、立铣机构的可靠性。 0009 为了进一步增加第一立铣刀组的立铣面积, 所述第一立铣刀组由24把立式螺旋 刀片构成。 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第二侧传动箱上固定有同轴线设置的第三轴 说 明 书 2/5 页 4 CN 205510689 U 4 承座和第四轴承座, 所述第三轴承座和第四轴承座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第二侧传动箱中心 的前方, 在高度方向上分别设置在第二侧传动箱中心的上方和下方的相应位置, 本结构可 进一步避免第二侧传动箱的拖土而形成深沟, 所述第三轴承座和第四轴承座中分别配合安 装有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 所述第二立轴最上段通过第三轴承与第三轴承座安装连接, 所 述第二。
19、立轴最下段通过第四轴承与第四轴承座安装连接, 本结构可提高第二立铣机构运动 的可靠性。 0011 为了进一步增加第二立铣刀组立铣的面积, 所述第二立铣刀组由24把立式螺旋 刀片构成。 0012 为了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深旋耕, 在前后方向上, 所述第一旋耕刀轴位于第二旋耕 刀轴前方且距离不小于10cm; 在高度方向上, 第一旋耕刀轴位于第二旋耕刀轴上方且距离 不小于10cm。 0013 为了保证本实用新型达到深旋耕的深度, 第一旋耕刀组的耕作深度为7-12cm, 第 二旋耕刀组的耕作深度为7-12cm。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0015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0016。
20、 图3位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0017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0018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立轴立铣机构的结构图。 0019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立轴立铣机构的结构图。 0020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立轴立铣机构的另一种结构图。 0021 其中, 1右侧板, 2右轴承座, 3第一侧传动箱, 4第一安装座, 5第一立铣刀组, 6第一 轴承座, 7第二轴承座, 8第一旋耕刀组, 9第一旋耕刀轴, 10左轴承座, 11左侧板, 12第二侧传 动箱, 13第二立铣刀组, 14第二安装座, 15第三轴承座, 16第四轴承座, 17第二旋耕刀轴, 18 第二旋耕刀组, 19机架, 20中间传动。
21、箱, 21第一轴承, 22第一立轴, 23第一从动伞齿轮, 24第 二轴承, 25第一主动伞齿轮, 26第三轴承, 27第二立轴, 28第二从动伞齿轮, 29第四轴承, 30 第二主动伞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3 实施例1 0024 如图14所示的侧边立轴式双轴双层切削旋耕机, 包括机架19, 机架19上设有中间 传动箱20、 第一侧传动箱3和第二侧传动箱12, 第一侧传动箱3和第二侧传动箱12分别与中 间传动箱20传动连接, 机架19两侧固定有左侧板11和右侧板1, 左侧板11与第一侧传动箱3 的间距和右侧板1与第二侧传动箱12的间距相。
22、等, 左侧板11和右侧板1外侧分别连接有左轴 承座10和右轴承座2, 左侧板11和右侧板1之间可转动的连接有第一旋耕刀轴9和第二旋耕 刀轴17, 第一旋耕刀轴9和第二旋耕刀轴17分别与第一侧传动箱3和第二侧传动箱12传动连 接, 第一旋耕刀轴9和第二旋耕刀轴17分别与左轴承座10和右轴承座2安装连接, 在前后方 说 明 书 3/5 页 5 CN 205510689 U 5 向上, 第一旋耕刀轴9位于第二旋耕刀轴17前方且距离不小于10cm; 在高度方向上, 第一旋 耕刀轴9位于第二旋耕刀轴17上方且距离不小于10cm, 在高度方向上, 第一侧传动箱3的最 底部高于第二侧传动箱12的最底部, 第。
23、一旋耕刀组8刀尖回转轨迹的最底部等于或略低于 第二侧传动箱12的最底部, 第一旋耕刀轴9和第二旋耕刀轴17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旋耕 刀组8和第二旋耕刀组18, 第一旋耕刀组8的耕作深度为7-12cm, 第二旋耕刀组18的耕作深 度为7-12cm; 第一侧传动箱3上固定有同轴线设置的第一轴承座6和第二轴承座7, 在宽度方 向上, 第一轴承座6和第二轴承座7与右轴承座2正前方投影区域同轴线设置, 在前后方向 上, 第一轴承座6和第二轴承座7设置在第一侧传动箱3中心的前方, 第一轴承座6和第二轴 承座7中分别配合安装有第一轴承21和第二轴承24, 第二侧传动箱12上固定有同轴线设置 的第三轴承座15。
24、和第四轴承座16, 第三轴承座15和第四轴承座16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第二 侧传动箱12中心的前方, 在高度方向上分别设置在第二侧传动箱12中心的上方和下方的相 应位置, 在高度方向上分别设置在第二侧传动箱12中心的上方和下方相应位置, 第三轴承 座15和第四轴承座16中分别配合安装有第三轴承26和第四轴承29。 0025 如图5和图6所示, 第一侧传动箱3和第二侧传动箱12内分别设有第一立轴立铣机 构和第二立轴立铣机构, 第一立轴立铣机构包括第一主动伞齿轮25, 第一主动伞齿轮25与 第一旋耕刀轴9过盈配合连接, 第一主动伞齿轮25传动连接有第一从动伞齿轮23, 第一从动 伞齿轮23上连接有第。
25、一立轴22第一立轴22最上段通过第一轴承21与第一轴承座6安装连 接, 第一立轴22最下段通过第二轴承24与第二轴承座7安装连接, 第一立轴22底侧固定有第 一安装座4, 第一安装座4上可转动的设有第一立铣刀组5, 第一立铣刀组5由3把立式螺旋刀 片构成, 第一立铣刀组5的立铣区域在宽度方向上覆盖右轴承座2的区域, 第一立铣刀组5的 刀尖底端在高度方向上等于或略低于右轴承座2的最底部; 第二立轴立铣机构包括第二主 动伞齿轮30, 第二主动伞齿轮30传动连接有第二从动伞齿轮28, 第二从动伞齿轮28上连接 有第二立轴27, 在高度方向上, 第二立轴27最上段通过第三轴承26与第三轴承座15安装连。
26、 接, 第二立轴27最下段通过第四轴承29与第四轴承座16安装连接, 第二立轴27底侧固定有 第二安装座14, 第二安装座14上可转动的设有第二立铣刀组13, 第二立铣刀组13由3把立式 螺旋刀片构成, 第二立铣刀组13的刀尖底端在高度方向上等于或略低于第一旋耕刀组8刀 尖回转轨迹的最底部, 即第一旋耕刀组8的刀尖回转轨迹的最底部与第二立铣刀组13的最 底部高度相差0-5cm。 0026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 中间传动箱20将输出动力传递给第一侧传动箱3和第二侧传 动箱12, 第一侧传动箱3将动力传递给第一旋耕刀轴9, 第二侧传动箱12将动力传递给第二 旋耕刀轴17, 第一旋耕刀轴9的旋转带动第。
27、一旋耕刀组8的旋转, 第一旋耕刀组8进行第一次 旋耕作业, 第二旋耕刀轴17的旋转带动第二旋耕刀组18的旋转, 第二旋耕刀组18在第一旋 耕刀组8组旋耕的基础上对更深层的土层进行旋耕作业, 实现深旋耕; 同时, 第一旋耕刀轴9 的旋转带动第一主动伞齿轮25的转动, 第一主动伞齿轮25的转动带动第一从动伞齿轮23的 转动, 第一从动伞齿轮23的旋转带动第一立轴22的旋转, 第一立轴22的旋转带动第一立铣 刀组5的转动进行立铣作业, 立铣区域在宽度方向上覆盖右轴承座2正前方投影区域, 进一 步避免右轴承座2带来拖土问题, 第二旋耕刀轴17的旋转带动第二主动伞齿轮30的转动, 第 二主动伞齿轮30的。
28、转动带动第二从动伞齿轮28的转动, 第二从动伞齿轮28的旋转带动第二 立轴27的旋转, 第二立轴27的旋转带动第二立铣刀组13的转动进行立铣作业。 说 明 书 4/5 页 6 CN 205510689 U 6 0027 实施例2 0028 如图7所示的一种侧边立轴式双轴双层切削旋耕机,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三轴承座15和第四轴承座16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第二侧传动箱12中心的后方。 0029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 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 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 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5/5 页 7 CN 205510689 U 7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4 页 8 CN 205510689 U 8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4 页 9 CN 205510689 U 9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3/4 页 10 CN 205510689 U 10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 4/4 页 11 CN 205510689 U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