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一种采用林农复合模式的沿海滩涂盐碱地有效改良系统.pdf

  • 上传人:v****
  • 文档编号:7129412
  • 上传时间:2019-09-27
  • 格式:PDF
  • 页数:8
  • 大小:1.07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20129247.X

    申请日:

    20120326

    公开号:

    CN202503892U

    公开日:

    2012103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B79/02

    主分类号:

    A01B79/02

    申请人:

    苏州绿世界园林发展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金根,宋青,王建中,徐芹

    地址:

    215001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路2114号A幢东楼

    优先权:

    CN201220129247U

    专利代理机构:

    苏州市新苏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徐鸣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用林农复合模式的沿海滩涂盐碱地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设置在需要改良的沿海滩涂盐碱地上的种植基质固定装置以及设置在该装置边的取土沟并保持该取土沟不被淤积,沿着取土沟设置竖井,该竖井与取土沟连通;所述的种植基质固定装置底部设有底膜,种植基质置于该底膜上,该种植基质的上部覆盖地膜。本实用新型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见效快;解决了洗淋盐沟易淤积问题,淋盐与抑盐效果好且持久;对种植的植物耐盐碱性要求低,扩大了可选择植物的范围。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采用林农复合模式的沿海滩涂盐碱地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设置在需要改良的沿海滩涂盐碱地上的种植基质固定装置以及设置在该种植基质固定装置边的取土沟,沿着所述的取土沟设置竖井,该竖井与所述的取土沟连通;相邻的种植基质固定装置按间隔不大于6米平行布置于所述的滩涂盐碱地上;所述的种植基质固定装置底部设有底膜,种植基质置于该底膜上,该种植基质的上部覆盖地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林农复合模式的沿海滩涂盐碱地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取土沟平行设置在种植基质固定装置边并且距离该种植基质固定装置40厘米~60厘米,所述的取土沟宽度不小于20厘米、深度不小于40厘米,所述的取土沟内填充不易腐烂的植物秸秆,沿着所述的取土沟每间隔不超过50米设置一个竖井,所述竖井与所述的取土沟连通,该竖井口径不小于1米、深度不小于1.5米,该深度是以所述竖井所在地面为基准的,该竖井内也置放不易腐烂的植物秸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林农复合模式的沿海滩涂盐碱地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在竖井内的植物秸杆是沿着该竖井的深度方向顺势竖立放置的,并且放置在竖井内的植物秸秆露出地面不少于20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林农复合模式的沿海滩涂盐碱地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置在种植基质固定装置内的种植基质应满足该种植基质固定装置内所种植植物的生长要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林农复合模式的沿海滩涂盐碱地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基质固定装置高度不小于40厘米、宽度不小于20厘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林农复合模式的沿海滩涂盐碱地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置放在种植基质固定装置内的种植基质表面呈“V”型,该种植基质上部覆盖地膜。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用林农复合模式的沿海滩涂盐碱地有效改良 系统。

    背景技术

    沿海滩涂农林业综合开发以增加主要农林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 收入为最终目标,以土地综合治理、改善农林业生产条件为主要手段。因 此,加快沿海滩涂土壤改良进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排除不利于植物生 长的障碍因子,改善沿海滩涂地恶劣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 效益,实现沿海滩涂持续和谐发展,既是生态恢复的基础,也是沿海滩涂 农林业综合开发的关键。迄今,我国治理和利用盐渍土基本上有两种途径: 一是改良土壤以适应植物生长。但这种做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淡水资源不 足,因而可利用盐土的规模和效果长期难以有大的突破。二是引种适应盐 渍环境的植物改良盐碱土。该方法不是通过大量投入来改变水土性质和生 态环境,以适应植物生长,而是采用发掘、引进、筛选、培育具有一定经 济价值的耐盐植物进行盐碱地改良的一种开发模式。

    迄今为止,我国在盐碱地的利用与治理改良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单 项技术,具备了一定技术储备。但由于各地在盐碱障碍类型、自然气候资 源、经济社会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别,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盐碱地改良时 难以统一使用标准的农林业高效利用配套技术及其应用模式,因而许多技 术措施离规模化应用还有一定距离。迄今为止,滩涂盐碱地的改良方法可 以归纳为:物理法(有时也称为工程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物理改 良法主要是采取工程措施,如开沟洗盐和客土法,尽管效果明显,但成本 太高。化学改良法主要是施用有机肥或土壤化学改良剂,虽然见效也快, 但环境风险会上升。生物技术改良法虽然也有效,但见效慢。由此可见, 技术措施得当与否,是决定土壤改良效果的核心,也是早期开发效益高低 的关健因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既能有效发挥上述滩涂盐碱地改 良方法的优势、又能规避上述改良方法各自缺陷的沿海滩涂盐碱地改良系 统。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采用林农复合模式的沿海滩涂盐碱地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述系统包括设置在需要改良的沿海滩涂盐碱地上的种植基质固定装置以 及设置在该种植基质固定装置边的取土沟,沿着所述的取土沟设置竖井, 该竖井与所述的取土沟连通;相邻的种植基质固定装置按间隔不大于6米 平行布置于所述的滩涂盐碱地上;所述的种植基质固定装置底部设有底 膜,种植基质置于该底膜上,该种植基质的上部覆盖地膜。

    所述的取土沟平行设置在种植基质固定装置边并且距离该种植基质 固定装置40厘米~60厘米,所述的取土沟宽度不小于20厘米、深度不 小于40厘米,所述的取土沟内填充不易腐烂的植物秸秆(如芦苇、树木 枝条等),并沿着所述的取土沟每间隔不超过50米设置一个竖井,所述竖 井与所述的取土沟连通,该竖井口径不小于1米、深度不小于1.5米,该 深度是以所述竖井所在地面为基准的,该竖井内也置放不易腐烂的植物秸 秆。

    所述放置在竖井内的植物秸杆是沿着该竖井的深度方向顺势竖立放 置的,并且放置在竖井内的植物秸秆露出地面不少于20厘米。

    所述的放置在种植基质固定装置内的种植基质应满足该种植基质固 定装置内所种植植物的生长要求。

    所述种植基质固定装置高度不小于40厘米、宽度不小于20厘米。

    所述的置放在种植基质固定装置内的种植基质表面呈“V”型,该种 植基质上部覆盖地膜。

    本实用新型中的种植基质固定装置主要是为了固定种植基质,防止其 坍塌,因此,种植基质固定装置的设计可简可繁。简单的可在两块普通挡 板之间底部铺垫底膜,在种植基质上部覆地膜完成。也可将挡板与灌溉施 肥系统集成于一体,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种植基质固定装置中种植基质底 部铺垫底膜、上部覆盖地膜,确保植物根际环境适宜、稳定,不但保水, 还能防止返盐;而将种植基质表面做成“V”型,则有利于集水;取土沟 和竖井中填埋不易腐烂分解的植物秸秆(如芦苇、树木枝条等),有利于 长期淋盐和汇盐过程的顺利进行。

    本实用新型中设置在种植基质固定装置底部的底摸通常采用中等厚 度的农用塑料膜,而覆盖在种植基质上的地膜通常采用农林生产中的薄的 农用塑料膜。

    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法,待种植的植物正常生长后,特别是 匍匐型藤本植物如瓜类或甘薯等将快速、有效地覆盖更大范围土地,进一 步巩固抑盐改土效果,使土壤改良措施进入良性循环阶段。若欲作为种植 基质的土壤盐碱度不适宜植物生长,则应对种植基质采取措施如进行局部 土壤改良以满足栽种植物生长要求。如种植基质是就地采用开挖取土沟中 的土壤而该土壤又不满足植物生长要求,则可将开沟取土工作延至大雨淋 盐后进行,直至土壤满足植物正常生长要求为止。

    通常水分灌溉采用人工浇灌方式,施肥则以液态肥水形式人工补施, 但不易溶解的固体肥料应在填置种植基质时作为基肥施用。为了节约淡水 资源和提高劳动效率,实际应用时也可采用灌溉与施肥一体化的滴灌方式 或其它有效措施。

    本实用新型中竖井可以设置在取土沟内也可以设置设置在取土沟附 近。

    本实用新型中对于相邻种植基质固定装置间隔、取土沟宽度和深度、 竖井设置间隔以及竖井的口径和深度等数据取值采取了无上限或者无下 限的限定,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结合生产实践的经验以及沿海滩涂地下 水位一般在1.5米左右等情况所作出的,实际实施时,还要结合成本和实 际应用场合的条件等来选择合适的数值。

    本实用新型坚持盐碱地改良治理和农林业高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注 重在利用过程中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可持续利用。其次,在技术思路上突 破传统盐碱土改良思维模式,遵循循环经济和生态安全理念,以土壤盐分 为中心和着眼点,建立有利于该技术实施的操作规范,为高效、安全改良 滩涂地土壤和集约高效利用滩涂资源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方法。本实用新型 选择所要种植的植物时无需过多考虑其耐盐性问题,更不需要考虑盐碱地 返盐问题;塑料膜铺垫和覆盖可显著提高水肥的利用率;大大降低了生产 成本,见效快;解决了洗淋盐沟易淤积问题,淋盐与抑盐效果好且持久; 对种植的植物耐盐碱性要求低,扩大了可选择植物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沿海滩涂盐碱地改良系统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植基质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取土沟和竖井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种植基质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种植基质固定装置,2-农用塑料膜,3-底膜,4-树桩,5-取土沟, 6-种植基质,7-地膜,8、13-植物,9-竖井,10-植物秸杆,11-胶合板, 12-木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贵审查员及公众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其有益效果, 特以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

    实施例一:

    (1)如图1所示,在需要改良的沿海滩涂中度至重度盐碱地上(仅 有耐盐碱的芦苇、苦荬菜和碱蒿等耐盐碱植物存在)按相邻种植基质固定 装置间隔4米平行设置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采用中 等厚度的农用塑料膜2制成,高40厘米、宽20厘米,构成种植基质固定 装置1底部的农用塑料膜2即可作为铺设在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底部的底 膜3,为了提升改良效果,可以在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内底膜3上先放置 一层约3厘米厚的芦苇秸秆,然后为了提高肥料效果,可以在该芦苇秸杆 上均匀撒施一遍复合肥作为基肥,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的两边再用直径 2~3厘米的树桩4紧贴塑料薄膜支撑固定。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结构如 图2所示。

    (2)在距上述塑料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约40厘米远处开挖一宽20厘 米、深40厘米的平行取土沟5用于排水洗盐。如太近开沟取土会影响到 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地基的稳定,若离太远又不方便施工操作,因而要综 合考虑取土沟5的开设距离。将由取土沟5内取出的土壤作为种植基质6 置于该塑料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内,种植基质6表面做成“V”型,再在 种植基质6上部覆盖一层地膜7,地膜7采用较薄的农用塑料膜制成。将 植物8栽植于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内的种植基质6上。再用塑料绳将种植 基质固定装置1两边的支撑树桩4网接起来,防止土壤崩塌和覆盖种植基 质6的地膜7被吹散。在取土沟5内每间隔25米左右开挖一个口径1米 的竖井9,并使竖井9与取土沟5连通。该竖井9的深度为1.5米,以竖 井9所在地面为基准计。

    (3)为保持取土沟5以及竖井9不被淤积,确保淋盐效果和防止返 盐,在取土沟5以及竖井9内填充不易腐烂的植物秸杆10,该植物秸杆 10采用芦苇秸杆。放置在竖井9内的植物秸秆10要沿着竖井9的深度方 向顺势放置,并使植物秸秆10露出地面20~30厘米。图3示出了取土沟 5和竖井9布置结构。

    必须要注意的是,取土沟5内取出并铺设在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内作 为种植基质6的土壤应满足所种植植物8的生长要求。若不满足植物8生 长要求,就需要采取诸如施用有机肥或其它有效改良盐碱土的措施适当进 行改良,直至种植基质6达到要求,否则植物8不能正常生长。

    实施例二:

    (1)在需要改良的沿海滩涂重度盐碱地上(仅有耐盐碱的芦苇、苦 荬菜和碱蒿等耐盐碱植物存在)上按相邻种植基质固定装置间隔6米平行 设置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该系统的结构布置可参见图1。但本实施例中 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由胶合板制成,如图4所示。将加工成高度为40厘 米、宽度为40厘米的条状胶合板11依次两两配对平行竖立设置成槽状, 两块平行胶合板11间距为20厘米,两平行竖立的胶合板11外例用木桩 12支撑。将中等厚度的农用塑料膜铺设于两块胶合板11构成的种植基质 固定装置1底部作为底膜3,为了提升改良效果,可以在种植基质固定装 置1内底膜3上先放置一层约约3~5厘米厚的芦苇秸秆,然后为了提高 肥料效果,可以在该芦苇秸杆上均匀撒施一遍复合肥作为基肥。

    (2)在距离胶合板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约50厘米远处开挖一宽20厘 米、深40厘米m的平行取土沟5用于排水洗盐。将由该取土沟5内取出 的土壤作为种植基质6置于该胶合板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内,种植基质6 表面做成“V”型,再在种植基质6上部覆盖一层地膜7,地膜7采用较 薄的农用塑料膜制成。将植物13栽植于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内的种植基 质6上。再用塑料绳将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两边的支撑木桩12网接起来, 防止土壤崩塌和覆盖种植基质6的地膜7被吹散。在取土沟5内每间隔 30米左右开挖一个口径1米的竖井9,并使竖井9与取土沟5连通。该竖 井9的深度为1.5米,以竖井9所在地面为基准计。

    (3)为保持取土沟5以及竖井9不被淤积,确保淋盐效果和防止返 盐,在取土沟5以及竖井9内填充不易腐烂的植物秸杆10,该植物秸杆 10采用黄麻秸杆。放置在竖井9内的黄麻秸秆要沿着竖井9深度方向顺 势放置,并使黄麻秸秆露出地面30~50厘米。本实施例取土沟5和竖井 9的布置结构可参见图3。

    和实施例一一样,必须要注意的是,取土沟5内取出并铺设在种植基 质固定装置1内作为种植基质6的土壤应满足所种植植物13的生长要求。 若不满足植物13生长要求,就需要采取诸如施用有机肥或其它有效改良 盐碱土的措施适当进行改良,直至种植基质6达到要求,否则植物13不 能正常生长。

    当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内种植基质6中水分含量威胁到植物正常生长 时,需要用尖头铁钎或其它有效器具沿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每间隔3-5米 在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内部的底膜3上穿刺形成一个出水口,使种植基质 6中的过多水分下泄进入下部土壤中,以免造成种植基质固定装置1内的 植物遭受渍害。

    关 键  词:
    一种 采用 林农 复合 模式 沿海 滩涂 盐碱地 有效 改良 系统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采用林农复合模式的沿海滩涂盐碱地有效改良系统.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712941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