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pdf

  • 上传人:sha****007
  • 文档编号:7129276
  • 上传时间:2019-09-27
  • 格式:PDF
  • 页数:7
  • 大小:571.74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20486972.8

    申请日:

    20111130

    公开号:

    CN202364562U

    公开日:

    2012080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C11/02

    主分类号:

    A01C11/02

    申请人:

    宁波协力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发明人:

    周亚伦

    地址:

    315103 浙江省宁波市国家高新区梅墟东三路2号

    优先权:

    CN201120486972U

    专利代理机构: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胡志萍;景丰强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分秧针,曲柄,凸轮,推秧杆,拨叉及复位件,壳体具有相互呈钝角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分秧针设置于壳体上并位于第二腔体外壁,该分秧针的底端伸出壳体;曲柄一端连接于壳体上,凸轮位于第一腔体内并设于前述曲柄的凸轮轴上;推秧杆设置于第二腔体内并头部具有推秧片;拨叉一端与凸轮相抵靠,另一端与推秧杆铰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采用直臂状栽植臂,没有了现有的曲折部的长度,相邻栽植臂之间的插秧行距就可以更多的缩小,从而使插秧行距具有更大的调节空间,满足不同的插秧行距要求。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有相互呈钝角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分秧针,设置于前述壳体上并位于第二腔体外壁,并且,该分秧针的底端伸出壳体;曲柄,一端连接于前述壳体上,凸轮,位于前述第一腔体内并设于前述曲柄的凸轮轴上;推秧杆,设置于前述的第二腔体内并头部伸出第二腔体且具有与前述分秧针配合以实现插秧的推秧片;拨叉,位于前述第一腔体内,一端与前述的凸轮相抵靠,另一端与前述的推秧杆铰接;以及复位件,设于前述的壳体内,始终迫使前述的推秧杆缩回第二腔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叉的一端具有与凸轮相抵靠的滚轮部,该滚轮部为圆弧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叉的另一端通过一连接片与推秧杆铰接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包括底座及设于底座上的端盖,该端盖上设有注油孔,一注油盖能拆卸地设于该注油孔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腔体内设有一隔套及位于隔套底部的油封,而所述的推秧杆则自外向内贯穿通过油封和隔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位件为一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底端与第一腔体内壁的凹槽相抵,顶端与拨叉相抵。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秧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插秧机的栽植臂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国内使用的水稻插秧机的行距在300mm(9寸)和238mm(7寸)两种,其使用 范围主要是粮食生产的常规水稻的插秧。而作为可以大幅度增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插 秧,却还没有一款适合于其相应农艺要求的窄行167mm(5寸)左右水稻插秧机。这种状 况严重的制约着杂交水稻种子的产量、质量和价格成本,使得水稻种子生产的种植机械 化却还处于零起步阶段。水稻制种行业迫切需要有一种多行(≥8)窄行水稻插秧机。

    现有的分插机构的栽植臂是外翻的曲臂状栽植臂结构,因曲臂状栽植臂具有曲折 部,使得插秧机无法灵活地适应各种插秧行距的要求,因此,无法使水稻种植生产实现 规模化插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适应多种插 秧行距的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 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相互呈钝角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分秧针,设置于前述壳体上并位于第二腔体外壁,并且,该分秧针的底端伸出壳体;

    曲柄,一端连接于前述壳体上,

    凸轮,位于前述第一腔体内并设于前述曲柄的凸轮轴上;

    推秧杆,设置于前述的第二腔体内并头部伸出第二腔体且具有与前述分秧针配合以 实现插秧的推秧片;

    拨叉,位于前述第一腔体内,一端与前述的凸轮相抵靠,另一端与前述的推秧杆铰 接;以及

    复位件,设于前述的壳体内,始终迫使前述的推秧杆缩回第二腔体内。

    为减小拨叉磨损,所述拨叉的一端具有与凸轮相抵靠的滚轮部,该滚轮部为圆弧端 面。

    作为优选,所述拨叉的另一端通过一连接片与推秧杆铰接为一体。

    考虑到方便注油和装配,所述的壳体包括底座及设于底座上的端盖,该端盖上设有 注油孔,一注油盖能拆卸地设于该注油孔上。

    进一步,所述的第二腔体内设有一隔套及位于隔套底部的油封,而所述的推秧杆则 自外向内贯穿通过油封和隔套。

    作为优选,所述的复位件为一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底端与第一腔体内壁的凹槽相 抵,顶端与拨叉相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采用直臂状栽植臂,没有了现有的曲折 部的长度,相邻栽植臂之间的插秧行距就可以更多的缩小,从而使插秧行距具有更大的 调节空间,满足不同的插秧行距要求。凸轮推动推秧杆将秧苗插入泥中,渐进推力不易 伤及秧苗。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分解装配图。

    图3为实施例内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包括壳体、分秧 针32、曲柄1、凸轮12、推秧杆3、拨叉4及复位件43。

    壳体具有相互呈钝角的第一腔体2a和第二腔体2b,壳体包括底座21及设于底座 21上的端盖22,该端盖22上设有注油孔24,注油盖23能拆卸地设于该注油孔24上。

    分秧针32设置于壳体上并位于第二腔体2b外壁,并且,该分秧针32的底端伸出 壳体;曲柄1一端连接于壳体底座21上,凸轮12位于第一腔体2a内并设于曲柄1的 轴颈上;推秧杆3设置于第二腔体2b内,其头部伸出第二腔体2b且具有与分秧针32 配合以实现插秧的推秧片31。

    拨叉4位于第一腔体2a内,一端与凸轮12相抵靠,另一端通过一连接片42与推 秧杆3铰接为一体;复位件43设于第一腔体2a内,始终迫使推秧杆3缩回第二腔体2a 内。本实施例中的复位件43为一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底端与第一腔体内壁的凹槽25 相抵,顶端与拨叉4相抵。

    拨叉4的一端具有与凸轮12相抵靠的滚轮部41,该滚轮部41为圆弧端面。第二 腔体2b内设有一隔套33及位于隔套33底部的油封34,而推秧杆3则自外向内贯穿通 过油封34和隔套33。

    工作原理:插秧机构安装于插秧机的链轮箱上,由链轮箱的动力传递给曲柄,曲柄 带动凸轮转动,进而凸轮驱动拨叉摆动,最后实现推杆的伸出,完成插秧,而推杆的复 位由复位件提供反作用力,如此往复。

    关 键  词:
    插秧机 直臂状 栽植 机构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712927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