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pdf(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364562 U (45)授权公告日 2012.08.08 CN 202364562 U *CN202364562U* (21)申请号 201120486972.8 (22)申请日 2011.11.30 A01C 11/02(2006.01) (73)专利权人 宁波协力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地址 315103 浙江省宁波市国家高新区梅墟 东三路 2 号 (72)发明人 周亚伦 (74)专利代理机构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102 代理人 胡志萍 景丰强 (54) 实用新型名称 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 (57) 摘要 一种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 其特征在于。
2、 包括壳体, 分秧针, 曲柄, 凸轮, 推秧杆, 拨叉及复 位件, 壳体具有相互呈钝角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 体 ; 分秧针设置于壳体上并位于第二腔体外壁, 该分秧针的底端伸出壳体 ; 曲柄一端连接于壳体 上, 凸轮位于第一腔体内并设于前述曲柄的凸轮 轴上 ; 推秧杆设置于第二腔体内并头部具有推秧 片 ; 拨叉一端与凸轮相抵靠, 另一端与推秧杆铰 接。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 采 用直臂状栽植臂, 没有了现有的曲折部的长度, 相 邻栽植臂之间的插秧行距就可以更多的缩小, 从 而使插秧行距具有更大的调节空间, 满足不同的 插秧行距要求。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
3、说明书 2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3 页 1/1 页 2 1. 一种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 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具有相互呈钝角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 分秧针, 设置于前述壳体上并位于第二腔体外壁, 并且, 该分秧针的底端伸出壳体 ; 曲柄, 一端连接于前述壳体上, 凸轮, 位于前述第一腔体内并设于前述曲柄的凸轮轴上 ; 推秧杆, 设置于前述的第二腔体内并头部伸出第二腔体且具有与前述分秧针配合以实 现插秧的推秧片 ; 拨叉, 位于前述第一腔体内, 一端与前述的凸轮相抵靠, 另一端与前述的推秧。
4、杆铰接 ; 以及 复位件, 设于前述的壳体内, 始终迫使前述的推秧杆缩回第二腔体内。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叉的一端具有 与凸轮相抵靠的滚轮部, 该滚轮部为圆弧端面。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叉的另一端通 过一连接片与推秧杆铰接为一体。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包括底座 及设于底座上的端盖, 该端盖上设有注油孔, 一注油盖能拆卸地设于该注油孔上。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腔体内设 有一隔套及位于。
5、隔套底部的油封, 而所述的推秧杆则自外向内贯穿通过油封和隔套。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位件为一复 位弹簧, 该复位弹簧底端与第一腔体内壁的凹槽相抵, 顶端与拨叉相抵。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2364562 U 2 1/2 页 3 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秧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插秧机的栽植臂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在国内使用的水稻插秧机的行距在 300mm(9 寸 ) 和 238mm(7 寸 ) 两种, 其使 用范围主要是粮食生产的常规水稻的插秧。 而作为可以大幅度增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插。
6、 秧, 却还没有一款适合于其相应农艺要求的窄行 167mm(5 寸 ) 左右水稻插秧机。这种状况 严重的制约着杂交水稻种子的产量、 质量和价格成本, 使得水稻种子生产的种植机械化却 还处于零起步阶段。水稻制种行业迫切需要有一种多行 ( 8) 窄行水稻插秧机。 0003 现有的分插机构的栽植臂是外翻的曲臂状栽植臂结构, 因曲臂状栽植臂具有曲折 部, 使得插秧机无法灵活地适应各种插秧行距的要求, 因此, 无法使水稻种植生产实现规模 化插秧。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适应多种 插秧行距的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 0005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
7、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 一种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 构, 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6 壳体, 具有相互呈钝角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 0007 分秧针, 设置于前述壳体上并位于第二腔体外壁, 并且, 该分秧针的底端伸出壳 体 ; 0008 曲柄, 一端连接于前述壳体上, 0009 凸轮, 位于前述第一腔体内并设于前述曲柄的凸轮轴上 ; 0010 推秧杆, 设置于前述的第二腔体内并头部伸出第二腔体且具有与前述分秧针配合 以实现插秧的推秧片 ; 0011 拨叉, 位于前述第一腔体内, 一端与前述的凸轮相抵靠, 另一端与前述的推秧杆铰 接 ; 以及 0012 复位件, 设于前述的壳体内, 始终迫。
8、使前述的推秧杆缩回第二腔体内。 0013 为减小拨叉磨损, 所述拨叉的一端具有与凸轮相抵靠的滚轮部, 该滚轮部为圆弧 端面。 0014 作为优选, 所述拨叉的另一端通过一连接片与推秧杆铰接为一体。 0015 考虑到方便注油和装配, 所述的壳体包括底座及设于底座上的端盖, 该端盖上设 有注油孔, 一注油盖能拆卸地设于该注油孔上。 0016 进一步, 所述的第二腔体内设有一隔套及位于隔套底部的油封, 而所述的推秧杆 则自外向内贯穿通过油封和隔套。 0017 作为优选, 所述的复位件为一复位弹簧, 该复位弹簧底端与第一腔体内壁的凹槽 说 明 书 CN 202364562 U 3 2/2 页 4 相抵。
9、, 顶端与拨叉相抵。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 采用直臂状栽植臂, 没有了现有的曲折 部的长度, 相邻栽植臂之间的插秧行距就可以更多的缩小, 从而使插秧行距具有更大的调 节空间, 满足不同的插秧行距要求。 凸轮推动推秧杆将秧苗插入泥中, 渐进推力不易伤及秧 苗。 附图说明 0019 图 1 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20 图 2 为实施例分解装配图。 0021 图 3 为实施例内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3 如图1、 图2和图3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插秧机直臂状栽植臂机构包括壳体、 分秧针 32、 曲柄。
10、 1、 凸轮 12、 推秧杆 3、 拨叉 4 及复位件 43。 0024 壳体具有相互呈钝角的第一腔体 2a 和第二腔体 2b, 壳体包括底座 21 及设于底座 21 上的端盖 22, 该端盖 22 上设有注油孔 24, 注油盖 23 能拆卸地设于该注油孔 24 上。 0025 分秧针 32 设置于壳体上并位于第二腔体 2b 外壁, 并且, 该分秧针 32 的底端伸出 壳体 ; 曲柄 1 一端连接于壳体底座 21 上, 凸轮 12 位于第一腔体 2a 内并设于曲柄 1 的轴颈 上 ; 推秧杆 3 设置于第二腔体 2b 内, 其头部伸出第二腔体 2b 且具有与分秧针 32 配合以实 现插秧的推秧。
11、片 31。 0026 拨叉 4 位于第一腔体 2a 内, 一端与凸轮 12 相抵靠, 另一端通过一连接片 42 与推 秧杆 3 铰接为一体 ; 复位件 43 设于第一腔体 2a 内, 始终迫使推秧杆 3 缩回第二腔体 2a 内。 本实施例中的复位件43为一复位弹簧, 该复位弹簧底端与第一腔体内壁的凹槽25相抵, 顶 端与拨叉 4 相抵。 0027 拨叉 4 的一端具有与凸轮 12 相抵靠的滚轮部 41, 该滚轮部 41 为圆弧端面。第二 腔体2b内设有一隔套33及位于隔套33底部的油封34, 而推秧杆3则自外向内贯穿通过油 封 34 和隔套 33。 0028 工作原理 : 插秧机构安装于插秧机的链轮箱上, 由链轮箱的动力传递给曲柄, 曲柄 带动凸轮转动, 进而凸轮驱动拨叉摆动, 最后实现推杆的伸出, 完成插秧, 而推杆的复位由 复位件提供反作用力, 如此往复。 说 明 书 CN 202364562 U 4 1/3 页 5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364562 U 5 2/3 页 6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364562 U 6 3/3 页 7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364562 U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