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的育秧装置与方法及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pdf

  • 上传人:Y0****01
  • 文档编号:7127366
  • 上传时间:2019-09-26
  • 格式:PDF
  • 页数:10
  • 大小:1.77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671805.4

    申请日:

    20131210

    公开号:

    CN103651087A

    公开日:

    20140326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G31/02,A01G16/00

    主分类号:

    A01G31/02,A01G16/00

    申请人:

    中国水稻研究所

    发明人:

    徐一成,朱德峰,李革,陈惠哲,张玉屏,向镜

    地址:

    310006 浙江省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

    优先权:

    CN201310671805A

    专利代理机构: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刘晓春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的育秧装置,它包括两侧有一定高度边壁的育秧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育秧装置还包括位于靠近育秧水槽两端位置上的分流挡板、放于育秧水槽内底部上的由有机纤维质薄条片交叉而形成网格状的用于分隔秧苗根和架空种子的分隔栅格、覆盖在分隔栅格上的起承载种子作用的覆盖膜、营养液流动循环系统和液位调节组件,育秧水槽的两端各有封堵挡板。本发明还提供了与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育秧装置配套的育秧方法以及毯状秧苗。利用本发明,既确保秧毯长度长、重量轻,减轻机插辅助操作劳动强度,同时又使秧苗的生长状态均匀良好。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育秧装置,包括两侧有一定高度边壁的育秧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育秧装置还包括位于靠近育秧水槽两端位置上的分流挡板、放于育秧水槽内底部上的由有机纤维质薄条片交叉而形成网格状的用于分隔秧苗根和架空种子的分隔栅格、覆盖在分隔栅格上的起承载种子作用的覆盖膜、营养液流动循环系统和液位调节组件,育秧水槽的两端各有封堵挡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育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栅格是由有机纤维质制成的窄长条薄片,通过粘接或插接或编织组成的纵横网格状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育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膜为由有机纤维质制成的薄膜,薄膜上分布有利于水稻种子根系穿过的孔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育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挡板为一宽度为与育秧水槽的宽度相等或略小,在板的高度方向的立面上开有一组流通口,所述育秧水槽的一端由分流挡板分割出进水分流区,所述育秧水槽的另一端由分流挡板分割出液位调节区,所述液位调节区设置液位调节组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育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育秧水槽液位调节区底部具有内螺纹连接孔,所述液面调节组件包括带有外螺纹的排液管,排液管与内螺纹连接孔螺纹连接,并由螺母和密封圈锁紧和密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育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液流动循环系统包括位于育秧水槽下方的蓄液箱、为营养液的循环提供动力的输液泵、输送营养液的管路及调节流量的开关,各部分串联成一输液系统,蓄液箱接收经液位调节组件排出的营养液。 7.一种与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育秧装置配套的育秧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提供权利要求1、2、3、4、5或6所述的育秧装置,将所述育秧水槽放置在一架子上;营养液流动循环系统的蓄液箱放置在育秧水槽下方,营养液流动循环系统的管路连到育秧水槽的进液区;将分隔栅格放入育秧水槽中,并将覆盖膜覆盖在分隔栅格上;放入分流挡板在分隔栅格的两端,并紧靠分隔栅格;利用液位调节组件的排液管与育秧水槽的螺纹连接,调节排液管的高度,确定育秧水槽的营养液液面高度,使液面高度大于分隔栅格的高度,但不超过覆盖膜上的种子,以种子不被营养液淹没为准;在覆盖膜上播种,播种的形式可以是撒播或按分隔栅格的穴巢位置进行穴播或按分隔栅格的条数进行条播,开动营养液流动循环系统的输液泵,调节输液流量,流量的最大不可使种子被液流冲击而移动;进行秧苗的培育。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育秧方法,其特征在于随着秧苗的生长,利用液位调节组件的排液管与育秧水槽的螺纹连接,相应调节排液管的高度,调高营养液的液面。 9.供插秧机插秧使用的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其特征在于它由被液体泡软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和分隔栅格构成可降解的毯底,秧苗的苗叶处在毯底之上,秧苗的根系穿插缠绕,并将毯底也缠绕组成秧毯主体结构,且所述秧苗的根系以分隔栅格的格子为单位形成一个个根系集中区。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育秧装备和方法,具体涉及钵形毯状秧苗的装备和方法及供插秧机规模插秧使用的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

    背景技术

    在水稻机插秧所用的秧苗的育秧,通常是将种子撒播于装有底土(栽培基质)的长方形育秧盘中进行培育。培育出的秧苗由于根部相连而成长方形的毯状,被送到插秧机上进行分割插秧,比如传统的毯状秧苗以及本世纪初出现的钵形毯状秧苗。这种形式的秧苗由于秧毯带着底土,单位面积重量相对较重,同时还受育秧盘模具及制造成本所限以及为搬运方便,使其体积和重量都不能太大太重,秧毯长度不长,机插秧时需要频繁的运送和添加秧苗,是机插秧作业中最费时和最大劳动强度的作业。为减轻重量出现一种单纯用营养液水培的方式在长水槽中育秧,育出的秧毯重量减轻,可使长度加长,被卷起成秧卷放到插秧机上进行机插秧,称为长毯秧苗。由于其无育秧基质,秧毯重量变轻,减轻了运秧的劳动强度、加大了插秧机秧箱的载秧量,使机插秧效率大大提高。

    然而,与以往的毯状秧苗相比,长毯秧苗的秧苗分布不均匀,会出现无规律的局部空缺,而使秧毯出现空缺,插秧时产生漏插;而且长毯秧苗的秧苗高低差异大,生长不整齐,使长毯秧苗的秧苗质量较以往的普通毯状秧苗的秧苗质量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首先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的育秧装置,既确保秧毯长度长、重量轻,减轻机插辅助操作劳动强度,同时又使秧苗的生长状态均匀良好。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育秧装置,包括两侧有一定高度边壁的育秧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育秧装置还包括位于靠近育秧水槽两端位置上的分流挡板、放于育秧水槽内底部上的由有机纤维质薄条片交叉而形成网格状的用于分隔秧苗根和架空种子的分隔栅格、覆盖在分隔栅格上的起承载种子作用的覆盖膜、营养液流动循环系统和液位调节组件,育秧水槽的两端各有封堵挡板。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分隔栅格是由有机纤维质制成的窄长条薄片,通过粘接或插接或编织组成的纵横网格状结构。

    所述覆盖膜为由有机纤维质制成的薄膜,薄膜上分布有利于水稻种子根系穿过的孔隙。

    所述分流挡板为一宽度为与育秧水槽的宽度相等或略小,在板的高度方向的立面上开有一组流通口,所述育秧水槽的一端由分流挡板分割出进水分流区,所述育秧水槽的另一端由分流挡板分割出液位调节区,所述液位调节区设置液位调节组件。

    所述育秧水槽液位调节区底部具有内螺纹连接孔,所述液面调节组件包括带有外螺纹的排液管,排液管与内螺纹连接孔螺纹连接,并由螺母和密封圈锁紧和密封。

    所述营养液流动循环系统包括位于育秧水槽下方的蓄液箱、为营养液的循环提供动力的输液泵、输送营养液的管路及调节流量的开关,各部分串联成一输液系统,蓄液箱接收经液位调节组件排出的营养液。

    本发明另一个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与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育秧装置配套的育秧方法。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首先提供上述任一种育秧装置,将所述育秧水槽放置在一架子上;营养液流动循环系统的蓄液箱放置在育秧水槽下方,营养液流动循环系统的管路连到育秧水槽的进液区;将分隔栅格放入育秧水槽中,并将覆盖膜覆盖在分隔栅格上;放入分流挡板在分隔栅格的两端,并紧靠分隔栅格;利用液位调节组件的排液管与育秧水槽的螺纹连接,调节排液管的高度,确定育秧水槽的营养液液面高度,使液面高度大于分隔栅格的高度,但不超过覆盖膜上的种子,以种子不被营养液淹没为准;

    在覆盖膜上播种,播种的形式可以是撒播或按分隔栅格的穴巢位置进行穴播或按分隔栅格的条数进行条播,开动营养液流动循环系统的输液泵,调节输液流量,流量的最大不可使种子被液流冲击而移动;

    进行秧苗的培育。

    进一步地,随着秧苗的生长,还可利用液位调节组件的排液管与育秧水槽的螺纹连接,相应调节排液管的高度,调高营养液的液面。

    本发明第三个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供插秧机插秧使用的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它由被液体泡软的前述的薄膜和分隔栅格构成可降解的毯底,秧苗的苗叶处在毯底之上,秧苗的根系穿插缠绕,并将毯底也缠绕组成秧毯主体结构,且所述秧苗的根系以分隔栅格的格子为单位形成一个个根系集中区。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借助对毯状秧苗和钵形毯状秧苗的长期深度研究知识,分析认为,长毯秧苗之所以出现上述长势不匀的现象,是因为其在硬质的育秧水槽中通过营养液培育,其底部仅铺设很薄的介质或无任何物质,在播种后加营养液培育时,由于根部向下的生长受到阻碍,使其对种子有一反向的推力,当这种反向推力使种子横向移动时,会使种子产生堆积并局部出现空缺,而使秧毯出现空缺不匀;当这种反向推力使种子向上移动时,使种子的高度位置产生差异,进而使秧苗高低差异大,生长不整齐。

    为此,本发明采用无需和秧毯分离的分隔栅格,并结合液位控制、水流缓冲和循环系统,使得种子能够稳定地处在覆盖膜上,在架空状态下生长,不会发生上述的反作用力影响,使得育成的秧苗在秧毯中分布均匀,同时,这种薄的有机纤维质分隔栅格、覆盖膜,既能让秧苗根系穿过,分离栅格又能起到根系生长引导作用,从而能形成秧苗的根系穿插缠绕,并将毯底也缠绕组成秧毯主体结构,而所述秧苗的根系以分隔栅格的格子为单位形成一个个根系集中区,育成既有别于长毯型秧苗又有别于钵形毯状秧苗,同时又克服了它们的缺点的供插秧机插秧使用的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既确保秧毯长度长、重量轻,大幅减轻机插辅助操作劳动强度,提高机插效率,同时又使得在大田中机插后,秧苗的根系能够最大限度地完整连续,确保水稻生长健康,提高水稻产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的育秧装置布置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的育秧装置的育秧水槽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的育秧装置的分隔栅格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的育秧装置的分流挡板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育秧水槽中液面调节组件结构图。

    图6为在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的育秧装置上播种后的示意图。

    图7为育成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所示,所述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的育秧装置由两侧有一定高度的边壁的育秧水槽1、位于靠近育秧水槽两端位置上的分流挡板2、放于育秧水槽内底部上的由有机纤维质的窄条片而形成网格状的分隔栅格3、覆盖在分隔栅格上的起承载种子作用的覆盖膜4、营养液流动循环系统5和液面调节组件6构成。

    所述育秧水槽1在本实施例中由一平板折成的底面是一平面11,两侧有一定相等高度的边壁12,其截面为U形,在育秧水槽的两端有封堵挡板13,实际上形成了长形的永久性盘体。育秧水槽1的一端为液位调节区,其底部开有连接孔14,连接孔14带有内螺纹,或其底部安装有螺母件,连接孔14和螺母件均用于螺纹连接作为液面调节组件6中的带外螺纹的排液管61。

    所述分流挡板2为宽度与育秧水槽1的宽度相等或略小、折成L形的板,板的高度不低于育秧水槽1两侧边壁12的高度,在板的高度方向的立面上有一组垂直等距窄豁口21作为流通口,窄豁口21贯穿整个高度立面上,起到均匀流通、以及分散水流、减小水流对种子的冲击的作用。分流挡板2被放在靠近育秧水槽1两端的位置,将育秧水槽分为三段,前段为进水分流区15、两分流挡板2间的育秧段16和后段的液位调节区17。由于采用上述L形的板,不仅使得分流挡板上的流通孔可以一直贯穿到底,提高分流作用,而且,其可直接摆放到育秧水槽的任意位置,无需任何连接件,使得分隔栅格的长度即使有误差,分流挡板也可以和它紧密相接续,从而能够降低育秧装置对配件和消耗品的规格要求。

    所述分隔栅格3是由有机纤维质制成的窄长条薄片31,通过粘接或插接或编织形成纵横网格状结构,形成由窄长条薄片31围成纵横排列的有一定高度的一组方格32,分隔栅格3的宽度与育秧水槽1的宽度相等,长度与育秧水槽1的育秧段相同,高度低于育秧水槽1边壁的高度,使其可被放入到育秧水槽的育秧段16中,并将育秧水槽育秧段分隔成纵横排列的小的穴巢18。所述有机纤维质是任意的能够降解的纤维质材料,分隔栅格经过一段时间在育秧水槽中营养液的浸泡而变软,易撕裂,在育秧完成后可方便地被卷起,放到插秧机上被按分隔栅格分隔的条块形式切割并插入田间,在大田中最后完全降解与田土融为一体。

    所述覆盖膜4为有机质纤维质制成的有一定厚度的薄膜,膜上分布有有利于水稻种子根系穿过的孔隙,膜的宽度与育秧水槽的宽度相等,长度等于或长于育秧水槽的育秧段16。所述有机纤维质和前述一样,是任意的能够降解的纤维质材料,覆盖膜经过一段时间在育秧水槽营养液的浸泡而变软,易撕裂,在育秧完成后可方便地被卷起,放到插秧机上被按分隔栅格分隔的条块形式切割并插入田间,在大田中最后完全降解与田土融为一体。

    所述营养液流动循环系统5包括位于育秧水槽下方的蓄液箱51、为营养液的循环提供动力的输液泵52和输送营养液的管路53及调节流量的开关54,各部分串联成一输液系统,蓄液箱51接收经液位调节组件排出的营养液。

    在营养液流动循环中,营养液盛放蓄液箱51中,输液泵52将蓄液箱中的营养液经管路53及管路开关54输送到育秧水槽1的进水分流区15,由营养液的自身流动,经分流挡板2平稳均匀地流到育秧水槽的育秧段16,再经进水分流区的分流挡板2流向后段的液位调节区17,通过安装在液位调节区17的液面调节组件6中的排液管61使营养液回流到蓄液箱51,形成营养液的流动循环。

    所述液面调节组件6为一外表面带有外螺纹的空心的排液管61和锁紧螺母62和密封圈63构成,排液管61的外螺纹与育秧水槽1底部的连接孔14上的内螺纹相匹配,排液管61旋进育秧水槽1底部的连接孔14中,上下移动可调节排液管61顶面与育秧水槽1底面间的高度,即可控制育秧水槽1内液面的高度。锁紧螺母62和密封圈63套在排液管61上,密封圈63位于育秧水槽1底部和螺母62之间,用于密封排液管61与连接孔14间的间隙,防止营养液的泄露;螺母62用于在排液管61调节到位后锁紧排液管61使其固定在育秧水槽1上。

    在育秧过程中采用以下步骤:

    1、将育秧水槽1放置在育秧架7上,育秧水槽水平放置或略微沿长度方向向后倾斜,以营养液面保持等高为准,营养液流动循环系统放置在育秧水槽下部,管路引到育秧水槽的进水分流区,育秧架7上可多个育秧水槽1并列摆放成一组,共用一个营养液流动循环系统5。

    2、将分隔栅格3放入育秧水槽的中段,并将覆盖膜4覆盖在分隔栅格3上,放入分流挡板2在育秧水槽1中分隔栅格3的两端,将育秧水槽1分为三段,前段的进水分流区15、两分流挡板2间的育秧段16和后段的液位调节区17,本发明的这种现场拼装式结构,还使得在安装时能利用L形分流挡板的底部将覆盖膜的两头在现场方便地压在下面,使覆盖膜在分隔栅格上铺设平整。

    3、调节排液管61的高度,确定营养液的液面高度,高度为高于分隔栅格3的高度,但不超过覆盖膜4上的种子,使种子不被营养液淹没为准。调节到所需高度后,锁紧螺母使排液管61被固定在育秧水槽1中。

    4、按需要量在覆盖膜4上播种,播种的形式可以是撒播或按分隔栅格3的穴巢位置进行穴播或按分隔栅格的条数进行条播,后开动输液泵、对育秧水槽1提供营养液并调节开关的开度调节营养液的流量,流量的最大不可使种子被液流冲击而移动,在合适的温湿度下进行秧苗的培育,随着秧苗的生长可适当调高营养液的液面。

    最后育成的秧苗为供插秧机插秧使用的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它由被育苗水槽中的营养液泡软的薄膜和分隔栅格构成可降解的毯底,秧苗的苗叶处在毯底之上,秧苗的根系穿插缠绕,并将毯底也缠绕组成秧毯主体结构,且所述秧苗的根系以分隔栅格的格子为单位形成一个个根系集中区。

    关 键  词:
    水稻 长毯式钵形毯状 秧苗 育秧 装置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的育秧装置与方法及水稻长毯式钵形毯状秧苗.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712736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