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油脂及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植物调和油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背景技术
本发明属于食用油脂及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植物调和油及其生产和使用方法。
膳食脂肪是人体所需宏量营养素之一,在供给人体能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两部分来源,一是食用油,二是动物性食物、种子和坚果类。从化学结构和组成上看,油脂是各种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甘油酯的混合物,不同来源的膳食脂肪由不同的脂肪酸构成。油脂中的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一般而言,来源于动物食物的脂肪酸以饱和为主,来源于植物食物的脂肪酸以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用油的健康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开发更健康的食用油是油脂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脂肪酸的结构通式为CH3[CH2]nCOOH,脂肪酸的命名用碳的数目、不饱和键的数目、及不饱和键的位置来表示。在n或ω编号系统中,将最远端的甲基碳也叫做ω-碳原子,脂肪酸的碳原子从离羧基最远的碳原子即最远端的甲基碳原子ω开始计数,按字母编号依次为ω-1、ω-2、ω-3……,不饱和键的位置用n-或ω-来表示。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碳链中含有一个不饱和键,以油酸为主的n-9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指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且碳链长度为18~2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通常分为n-3、n-6两个系列,其中n-3系列包括:α-亚麻酸,EPA,DHA;n-6系列包括:亚油酸,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一般情况下,饱和脂肪酸是最稳定的,油脂的氧化变质通常是从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反应开始的。也就是说油脂的氧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油脂分子中的不饱和键上,而且油脂分子的不饱和程度越高,氧化作用发生越明显。α-亚麻酸学名9,12,15-十八碳三烯酸(cis9,12,15-oc-tade-cat rieno ic acid),为全顺式,非共轭立体构型,分子式为C18H30O2。α-亚麻酸为淡黄色油状液体,由于其高度的不饱和性,在空气中不稳定,尤其在高温条件下易发生氧化反应,碱性条件下易发生双键位置及构型的异构化反应,形成共轭多烯酸。n-3型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稳定性非常差,一旦被氧化,不仅失去其生理活性功能,而且摄取此类油脂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油脂氧化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氧化物质(低分子产物如醛、酮、酸、醇和高分子化合物),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含有高浓度n-3型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具有令人不愉快的风味,在食品中应用时会严重影响食品风味。
红花籽、亚麻籽油等类含有丰富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其营养价值非常高,但由于高含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们本身很容易被氧化,产生酸败,不但会缩短货架期、降低其本身的营养功效,而且这些油脂酸败而产生的化学物质被食用后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提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食用油的稳定性,延缓此类食用油的氧化过程,对于保证此类食用油产品的品质,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非常有帮助。目前提高此类油脂稳定性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油脂中加入抗氧化剂,其中使用最多的抗氧化剂是TBHQ。但TBHQ是合成抗氧化剂,很多消费者尤其是追求高品质健康生活的消费者不接受。
目前市场上的品牌调和油几乎都未标明所用油料的具体比例,对于脂肪酸的组成也讳莫如深,如5L装的葵花籽调和油只标注了配料包括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芥花油,京狮花生调和油的配方为一级大豆油、一级玉米油、一级压榨花生油,但均未详细标注各类配料油在其中所含的比例以及脂肪酸的大致组成。此外,对于油脂中功能性成分如谷维素、植物甾醇及维生素E等的含量标注,在市售各品牌调和油的包装上也难觅踪迹。
而在凉拌用途方面,现代社会食品工业高度发达,市场涌现大量新的工业化生产的凉拌食品,但在低温储藏这些食品的过程中,常伴有絮状的沉淀物出现,严重影响此类食品的感官品质,进而打击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购买欲望。因此,开发一种适用于凉拌用途,且在低温储藏下不产生絮状物并保持清澈透明的调和油,就显得尤为迫切。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调和油制备的技术空白,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其中的一个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植物调和油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将原料油,并依照不同比例,泵入调和罐内,真空、常温搅拌,安全过滤,充氮灌装,对所选用原料油及上述各比例样品,进行组分分析,优化筛选,得到植物调和油;其中,所述原料油,包括稻米油及其它植物油;其中,所述优化筛选,包括使植物调和油中谷维素含量为2wt%以下,植物甾醇含量为2.5wt%以下,进行筛选;其中,所述优化筛选,包括使植物调和油中维生素E含量为0.25wt%以下,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10wt%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40wt%以上,亚麻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5wt%以上,进行筛选。
作为本发明所述植物调和油的制备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优化筛选,包括使谷维素为0.1~1.2wt%,植物甾醇为0.1~1.3wt%。
作为本发明所述植物调和油的制备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优化筛选,包括使谷维素为0.6~1.0wt%,植物甾醇为0.05~1.0wt%。
作为本发明所述植物调和油的制备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优化筛选,包括使维生素E含量为0.01~0.2wt%。
作为本发明所述植物调和油的制备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优化筛选,包括使维生素E含量为0.04~0.15%。
作为本发明所述植物调和油的制备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其它植物油,其为红花籽油、核桃油、亚麻籽油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亚麻酸,其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10wt%以上。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植物调和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由稻米油及其它植物油调和,优化筛选制得;
其中,所述优化筛选,包括使植物调和油中谷维素含量为2wt%以下,植物甾醇含量为2.5wt%以下,进行筛选;
其中,所述优化筛选,包括使植物调和油中维生素E含量为0.25wt%以下,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10wt%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40wt%以上,亚麻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5wt%以上,进行筛选;
其中,所述其它植物油,其为红花籽油、核桃油、亚麻籽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发明所述植物调和油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优化筛选,包括使谷维素为0.1~1.2wt%,植物甾醇为0.1~1.3wt%,使维生素E含量为0.01~0.2wt%。
作为本发明所述植物调和油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优化筛选,包括使谷维素为0.6~1.0wt%,植物甾醇为0.05~1.0wt%,使维生素E含量为0.04~0.15%。
作为本发明所述植物调和油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亚麻酸,其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10wt%以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植物调和油,其在冷藏情况下,能保持极佳的稳定性,在0℃和10℃下冷冻储藏试验中,本产品能保持长时间不出现絮状沉淀物,而其他市售产品短时间内均出现絮状沉淀。
本发明制得的调和油,在模拟烹饪实验和储藏实验中,在抗氧化性和稳定性方面,有极佳效果,在150℃下加热50min,并储藏15天,仍能保持10.40meq/kg的过氧化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本发明在下述实施例中,对产品组分的检测分析依据如下:
植物油脂肪酸含量的检测、脂肪酸甲酯的制备
参考GB/T 17376-2008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制备。
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分析
参考GB/T17377-2008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脂的气相色谱分析。
谷维素的检测
参考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STAN 210-1999方法。
植物甾醇的检测
参考GB/T 25223-2010动植物油脂甾醇组成和甾醇总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维生素E含量检测
采用AOCS Official Method Ce8-89方法。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分析条件为:日本岛津公司GC-9A气相色谱仪;色谱柱2m×5.3mm;载气为氮气,流速为30mL/min;柱温190℃,进样口温度220℃,检测器温度250℃;进样量1μL。
本发明所得植物调和油,其中对不同比例调和油做多轮筛选,并根据筛选结果对油品进行定级限类为普通调和油,三类调和油及烹饪、调味调和油,二类调和油及烹饪、调味调和油,一类调和油及烹饪、调味调和油。
实施例1:
将原料油,并依照不同比例,泵入调和罐内,真空、常温搅拌,安全过滤,充氮灌装,对所选用原料油及上述各比例样品,进行组分分析,优化筛选,得到植物调和油。
其中,所述原料油,包括稻米油及其它植物油;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使植物调和油中谷维素含量为2wt%以下,植物甾醇含量为2.5wt%以下,进行筛选;使植物调和油中维生素E含量为0.25wt%以下,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10wt%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40wt%以上,亚麻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5wt%以上。未通过筛选的油品为调味普通油品,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三类调味油品,且为三类烹饪油品。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三类调味油品,使谷维素为0.1~1.2wt%,植物甾醇为0.1~1.3wt%。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二类调味。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二类调味油品,包括使谷维素为0.6~1.0wt%,植物甾醇为0.05~1.0wt%。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一类调味。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三类烹饪油品,使维生素E含量为0.01~0.2wt%。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二类烹饪油品。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二类烹饪油品,使维生素E含量为0.04~0.15%。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一类烹饪油品。
本实施例中所用原料油的脂肪酸组成、谷维素、植物甾醇、维生素E含量的检测结果详见表1.1。
表1.1–植物调和油及所用原料油各组分一览表
得到油品进行品类评定,具体结果详见表1.2。
表1.2–调和油品类评定
比例方案 调味品类 烹饪油品类 综合评定 3:7 一类 二类 一类调味 4:6 一类 二类 一类调味 5:5 一类 二类 一类调味 6:4 二类 二类 二类 7:3 三类 二类 二类烹饪
实施例2:
将原料油,并依照不同比例,泵入调和罐内,真空、常温搅拌,安全过滤,充氮灌装,对所选用原料油及上述各比例样品,进行组分分析,优化筛选,得到植物调和油。
其中,所述原料油,包括稻米油及其它植物油;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使植物调和油中谷维素含量为2wt%以下,植物甾醇含量为2.5wt%以下,进行筛选;使植物调和油中维生素E含量为0.25wt%以下,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10wt%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40wt%以上,亚麻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5wt%以上。未通过筛选的油品为调味普通油品,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三类调味油品,且为三类烹饪油品。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三类调味油品,使谷维素为0.1~1.2wt%,植物甾醇为0.1~1.3wt%。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二类调味。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二类调味油品,包括使谷维素为0.6~1.0wt%,植物甾醇为0.05~1.0wt%。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一类调味。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三类烹饪油品,使维生素E含量为0.01~0.2wt%。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二类烹饪油品。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二类烹饪油品,使维生素E含量为0.04~0.15%。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一类烹饪油品。
本实施例中所用原料油的脂肪酸组成、谷维素、植物甾醇、维生素E含量的检测结果详见表2.1。
表2.1–植物调和油及所用原料油各组分一览表
得到油品进行品类评定,具体结果详见表2.2。
表2.2–调和油品类评定
比例方案 调味品类 烹饪油品类 综合评定 1:1:8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1:2:7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1:3:6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1:4:5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1:5:4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1:6:3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1:7:2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1:8:1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2:1:7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2:2:6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2:3:5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2:4:4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2:5:3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2:6:2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2:7:1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3:1:6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3:2:5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3:3:4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3:4:3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3:5:2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3:6:1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4:1:5 一类 一类 一类 4:2:4 一类 一类 一类 4:3:3 一类 一类 一类 4:4:2 一类 一类 一类 4:5:1 一类 一类 一类 5:1:4 一类 一类 一类 5:2:3 一类 一类 一类 5:3:2 一类 一类 一类 5:4:1 一类 一类 一类 6:1:3 一类 二类 一类调味 6:2:2 一类 二类 一类调味 6:3:1 一类 二类 一类调味 7:1:2 一类 二类 一类调味 7:2:1 一类 二类 一类调味 8:1:1 一类 二类 一类调味
实施例3:
将原料油,并依照不同比例,泵入调和罐内,真空、常温搅拌,安全过滤,充氮灌装,对所选用原料油及上述各比例样品,进行组分分析,优化筛选,得到植物调和油。
其中,所述原料油,包括稻米油及其它植物油;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使植物调和油中谷维素含量为2wt%以下,植物甾醇含量为2.5wt%以下,进行筛选;使植物调和油中维生素E含量为0.25wt%以下,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10wt%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40wt%以上,亚麻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5wt%以上。未通过筛选的油品为调味普通油品,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三类调味油品,且为三类烹饪油品。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三类调味油品,使谷维素为0.1~1.2wt%,植物甾醇为0.1~1.3wt%。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二类调味。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二类调味油品,包括使谷维素为0.6~1.0wt%,植物甾醇为0.05~1.0wt%。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一类调味。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三类烹饪油品,使维生素E含量为0.01~0.2wt%。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二类烹饪油品。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二类烹饪油品,使维生素E含量为0.04~0.15%。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一类烹饪油品。
本实施例中所用原料油的脂肪酸组成、谷维素、植物甾醇、维生素E含量的检测结果详见表3.1。
表3.1–植物调和油及所用原料油各组分一览表
得到油品进行品类评定,具体结果详见表3.2。
表3.2–调和油品类评定
比例方案 调味品类 烹饪油品类 综合评定 1:3:6 三类 二类 二类烹饪 1:4:5 三类 二类 二类烹饪 1:5:4 三类 二类 二类烹饪 1:6:3 三类 二类 二类烹饪 1:7:2 三类 二类 二类烹饪 1:8:1 三类 二类 二类烹饪 1:2:7 三类 二类 二类烹饪 2:3:5 二类 二类 二类 3:4:3 二类 二类 二类 4:5:1 二类 二类 二类 5:2:3 二类 二类 二类 6:2:2 一类 二类 一类调味 7:2:1 一类 二类 一类调味 2:2:6 二类 二类 二类 2:4:4 二类 二类 二类 2:5:3 二类 二类 二类 2:6:2 二类 二类 二类 2:7:1 二类 二类 二类 3:2:5 二类 二类 二类 3:3:4 二类 二类 二类 3:5:2 二类 二类 二类 3:6:1 二类 二类 二类 4:2:4 二类 二类 二类 4:3:3 二类 二类 二类 4:4:2 二类 二类 二类 5:3:2 二类 二类 二类 5:4:1 二类 二类 二类 6:3:1 一类 二类 一类调味
实施例4:
将原料油,并依照不同比例,泵入调和罐内,真空、常温搅拌,安全过滤,充氮灌装,对所选用原料油及上述各比例样品,进行组分分析,优化筛选,得到植物调和油。
其中,所述原料油,包括稻米油及其它植物油;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使植物调和油中谷维素含量为2wt%以下,植物甾醇含量为2.5wt%以下,进行筛选;使植物调和油中维生素E含量为0.25wt%以下,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10wt%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40wt%以上,亚麻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5wt%以上。未通过筛选的油品为调味普通油品,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三类调味油品,且为三类烹饪油品。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三类调味油品,使谷维素为0.1~1.2wt%,植物甾醇为0.1~1.3wt%。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二类调味。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二类调味油品,包括使谷维素为0.6~1.0wt%,植物甾醇为0.05~1.0wt%。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一类调味。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三类烹饪油品,使维生素E含量为0.01~0.2wt%。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二类烹饪油品。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二类烹饪油品,使维生素E含量为0.04~0.15%。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一类烹饪油品。
本实施例中所用原料油的脂肪酸组成、谷维素、植物甾醇、维生素E含量的检测结果详见表4.1。
表4.1–植物调和油及所用原料油各组分一览表
得到油品进行品类评定,具体结果详见表4.2。
表4.2–调和油品类评定
比例方案 调味品类 烹饪油品类 综合评定 1:1:8 二类 二类 二类 1:3:6 二类 二类 二类 1:4:5 二类 二类 二类 1:5:4 二类 二类 二类 1:6:3 二类 二类 二类 1:7:2 二类 二类 二类 1:8:1 二类 二类 二类 1:2:7 二类 二类 二类 2:3:5 二类 二类 二类 3:4:3 二类 二类 二类 4:5:1 二类 二类 二类 5:2:3 二类 二类 二类 6:2:2 一类 二类 一类调味 7:2:1 一类 二类 一类调味 8:1:1 一类 二类 一类调味 2:1:7 二类 二类 二类 2:2:6 二类 二类 二类 2:4:4 二类 二类 二类 2:5:3 二类 二类 二类 2:6:2 二类 二类 二类 2:7:1 二类 二类 二类 3:1:6 二类 二类 二类 3:2:5 二类 二类 二类 3:3:4 二类 二类 二类 3:5:2 二类 二类 二类 3:6:1 二类 二类 二类 4:1:5 二类 二类 二类 4:2:4 二类 二类 二类 4:3:3 二类 二类 二类 4:4:2 二类 二类 二类 5:1:4 二类 二类 二类 5:3:2 二类 二类 二类 5:4:1 二类 二类 二类 6:1:3 一类 二类 一类调味 6:3:1 一类 二类 一类调味 7:1:2 一类 二类 一类调味
实施例5:
将原料油,并依照不同比例,泵入调和罐内,真空、常温搅拌,安全过滤,充氮灌装,对所选用原料油及上述各比例样品,进行组分分析,优化筛选,得到植物调和油。
其中,所述原料油,包括稻米油及其它植物油;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使植物调和油中谷维素含量为2wt%以下,植物甾醇含量为2.5wt%以下,进行筛选;使植物调和油中维生素E含量为0.25wt%以下,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10wt%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40wt%以上,亚麻酸相对于总脂肪酸的含量为5wt%以上。未通过筛选的油品为调味普通油品,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三类调味油品,且为三类烹饪油品。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三类调味油品,使谷维素为0.1~1.2wt%,植物甾醇为0.1~1.3wt%。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二类调味。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二类调味油品,包括使谷维素为0.6~1.0wt%,植物甾醇为0.05~1.0wt%。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一类调味。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三类烹饪油品,使维生素E含量为0.01~0.2wt%。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二类烹饪油品。
多轮优化筛选之一,针对二类烹饪油品,使维生素E含量为0.04~0.15%。通过筛选的油品为一类烹饪油品。
本实施例中所用原料油的脂肪酸组成、谷维素、植物甾醇、维生素E含量的检测结果详见表5.1。
表5.1–植物调和油及所用原料油各组分一览表
得到油品进行品类评定,具体结果详见表5.2。
表5.2–调和油品类评定
比例方案 调味品类 烹饪油品类 综合评定 1:1:8 二类 二类 二类 1:3:6 二类 二类 二类 1:4:5 二类 二类 二类 1:5:4 二类 二类 二类 1:6:3 二类 二类 二类 1:7:2 二类 二类 二类 1:8:1 二类 二类 二类 1:2:7 二类 二类 二类 2:3:5 二类 二类 二类 3:4:3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4:5:1 一类 一类 一类 5:2:3 一类 一类 一类 6:2:2 一类 一类 一类 7:2:1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8:1:1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2:1:7 二类 二类 二类 2:2:6 二类 二类 二类 2:4:4 二类 二类 二类 2:5:3 二类 二类 二类 2:6:2 二类 二类 二类 2:7:1 二类 二类 二类 3:1:6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3:2:5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3:3:4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3:5:2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3:6:1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4:1:5 一类 一类 一类 4:2:4 一类 一类 一类 4:3:3 一类 一类 一类 4:4:2 一类 一类 一类 5:1:4 一类 一类 一类 5:3:2 一类 一类 一类 5:4:1 一类 一类 一类 6:1:3 一类 一类 一类 6:3:1 一类 一类 一类 7:1:2 二类 一类 一类烹饪
实施例6
冷冻稳定性实验
取各类别植物调和油和普通市售调和油,分别装入20ml具塞试管,置于冰水混合物中(0℃),10℃冰箱中,每过一段时间观察一次,记录调和油的外观变化、并用下表所示符号进行表示。
试验记录符号说明表
测定结果如下表6.1和6.2
表6.1–0℃恒温记录表
表6.2–10℃恒温记录表
由结果可见,一类植物调和油和二类植物调和油,在冷冻稳定性方面,均强于市售普通调和油。
在0℃恒温下,一类植物调和油在5小时内一直保持透明澄清状态。二类植物调和油,效果略差,在0℃恒温下,到第3小时开始出现小量白色斑点物质。而普通市售调和油,在0℃恒温下,表现均不及一类和二类调和油,其自第15分钟即开始有白色斑点物质,到第2小时时,白色物质增多,至第3小时,出现絮状物的沉淀产生。
在10℃恒温下,一类植物调和油一直保持透明澄清状态。二类植物调和油效果略差,在第12h开始出现白色絮状物。普通市售产品,自30min时,就开始有絮状物产生,并且在第8小时,开始出现沉淀。
一类植物调和油、二类植物调和油能够在冷冻稳定性试验中体现优异效果。这是因为,本发明所优选的具体含量的谷维素、维生素E、植物甾醇物质,对于低温情况下,油品中混浊物质的生成,存在协同的抵消作用。低温环境下,植物调和油所产生的絮状混浊物主要在于谷维素的结晶析出。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在本发明所限定的谷维素、维生素E、植物甾醇含量范围内,维生素E中的酚羟基、植物甾醇C3位羟基能够提供羟基,和谷维素的羰基氧形成氢键,三者互相堆叠,形成网络结构,在此协同作用下,使得谷维素在低温下,难以析出结晶。
但是,要有此效果,必须考虑谷维素、维生素E、植物甾醇的含量均在合理范围,否则,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将牢牢锁住油脂分子,使得油品出现凝固、
混浊。
实施例7
模拟烹饪及储藏性实验
取各类别调和油以及普通市售核桃油、红花籽油和亚麻籽油,在室温下,以A.O.M.法进行氧化稳定性试验并记录起始值。
分别在110℃、130℃、150℃、170℃、190℃下进行加热50min,将热的油品迅速转移到已在5℃冰箱中完全冷却的不锈钢容器中,进行冷却,储藏。
每隔一段时间,再以A.O.M.法进行氧化稳定性试验来评价油品的抗氧化性。
表7–烹饪条件下过氧化值(meq/kg)
由结果可见,在不加热的状态下,本发明制得油品在抗氧化性方面比同类市售核桃油、红花籽油和亚麻籽油更加稳定,并体现出极佳的储藏稳定性。本发明制得的油品在加热后,就其过氧化值的增幅来看,显著低于市售核桃油、红花籽油和亚麻籽油,本发明制得的调和油体现出优异的抗氧化性。
之所以有此效果,因为本发明所限定的谷维素、维生素E含量,能够在抗氧化性、热稳定性方面,有协同增效作用。经发明人研究发现,谷维素中的酚羟基,同维生素中的酚羟基、苯环,能够形成稳定的共轭体系,进而形成较为稳定的自由基,从而阻止自动氧化过程中自由基的链式传递。但是,维生素E在加热情况下,有一定的损失发生,若含量过低,则会因其损失而不足以参与协同增效机制;另一方面,维生素E过多,反而会助长油脂氧化,因此,须要限定在适合的范围内,来实现最佳的协同效果。
此外,谷维素的含量,须要兼顾上述的冷藏情况下的稳定性的要求,其碳环复杂的立体结构,形成稳定的微观网络,此外,其苯环与维生素E的苯环形成稳定的共轭体系,使得两者在热稳定性上具有一定协同增强的效果。热稳定性的增强又进一步提高了油脂的抗氧化性能。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