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菌用纳米银涂膜剂;
本发明还涉及所述抗菌用纳米银涂膜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纳米银粒子属于纳米贵金属粒子,是指粒径在1~100nm之间的金属银 微粒,也称为超微贵金属粒子。纳米银材料的优异性能取决于其独特的微观 结构,纳米银粒子具有显著的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因而显示出不同于常规材料的生物、热、光、电、磁、催化和敏感等特性, 使其能应用于生物医学、光学、电子学、光电材料、催化剂、磁性材料等许 多领域。
银自古以来就在生物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在远古时代,就有人发现 银具有消毒杀菌的功能。在中国古代有人用银器存放食物,防止细菌生长; 古代腓尼基人为了保鲜,在航海过程中用银质器皿盛水、酒、醋等液体;古 代地中海居民也把银币放入木水桶中,来阻止细菌、海藻等腐败微生物的生 长。1893年,C.Von Nageli经过系统的研究,首次报道了金属(尤其是银) 对细菌和其它低等生物的致死效应,使银有可能成为一种消毒剂。
作为金属银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纳米银,在发挥银的抗菌功效的同时,由于 颗粒极微小,表面积较大,具有超强的活性及更强的组织渗透性,其杀菌作用 是普通银的数百倍。另外,由于纳米尺度的金属银的表面电子特性,它可以与 细菌的蛋白质分子上的巯基、胺基等吸电子基团形成配体,从而进一步增强了 抗菌效果。其抗菌原理为,金属银离子与细菌接触后,Ag+会与细菌体蛋白酶 上的巯基(-SH)结合,使细胞的蛋白酶丧失活性,造成细胞固有成分被破坏, 产生功能障碍而死亡,因而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便得到抑制。当细菌被杀死后, 银离子可从细菌残留物中游离出来,再次显示其优异的抗菌性能。因此,银离子 本身具有高效、持久和广谱的抗菌性能。
目前,纳米银已广泛应用到各种医用及抗菌材料,如医疗检测、抗菌材料 等领域。例如,美国专利(专利号5785972,公开日1998年7月28日)利用纳 米银和蜂蜜及蜡菊油配制了一种防止烧伤和烫伤感染的膏剂,可涂敷在人体伤 口上防止感染。中国专利(专利号CN2479951,公开日2002年3月6日)制备了 一种纳米银烧烫伤贴,它由纤维纱线和含纳米银纱线交叉等距离、等量织成网 眼状织物,能加速创面愈合,止痛,止痒,生肌收敛、平留疤痕。中国专利(专 利号CN2489774,公开日2002年5月8日)公开了一种纳米银切口贴,包括医用 胶布层、吸收层、剥离保护层和纳米银织物层,能有效地渗入皮下杀菌消炎, 改善损伤周围组织的微循环,起到镇痛、抑制细胞繁殖,消除病灶的作用,同 时遇水能进一步增强其活性,加强其杀菌功能的发挥。中国专利(专利号 CN1672689,公开日2005年9月28日)公开了一种治疗妇女下生殖道感染的外用 抗菌纳米银凝胶,它可以通过阴道给药,作为治疗妇科阴道炎,宫颈炎或混合 感染的药物,可以作为治疗皮肤科或外科感染的药物,还可以作为化妆品中的 抗菌成分。
上述专利利用了纳米银的杀细菌、真菌的性能来治疗烧伤、烫伤、创伤和 皮肤科病。但是上述方法都存在制备方法复杂,使用不便,使用面窄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用纳米银涂膜剂,用于消炎抗菌,对烧 伤、烫伤、创伤都有很好的疗效,能有效的防止伤口受到感染,加速伤口的 愈合,成膜有一定的抗撕裂性能,还能起到保护伤口的作用。并能杀死真菌, 对由真菌引起的癣病有显著的疗效。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所述抗菌用纳米银涂膜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抗菌用纳米银涂膜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蒸馏水 100
纳米银粉体 0.05-1.00
成膜剂 8-15
增塑剂 3-8
乙醇 40-60。
所述成膜剂、增塑剂采用医药领域通用的助剂,乙醇采用医用乙醇。
本发明优选方案如下:成膜剂选用聚乙烯吡咯烷酮、乙基纤维素、羧甲 基纤维素钠、火棉胶、聚乙烯醇或聚乙烯醇缩甲乙醛。
增塑剂选用甘油。
所述的抗菌用纳米银涂膜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纳米银粉体溶入蒸馏水中;加入乙醇、成膜剂、增塑剂,混和均匀;
(2)加热至溶解,得到黄色的半透明粘稠溶液。
本发明对加热温度没有严格限制,加热到溶解即可。
制备得到的抗菌用纳米银涂膜剂,可以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所述细 菌和真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种类:沙门氏菌、耐药大肠杆菌、耐药金葡萄球 菌、耐药绿脓杆菌、化脓链球菌、耐药肠球菌,厌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及其它G+、G-性致病菌、沙 眼衣原体、淋球菌、白假丝酵母。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方法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使用面广,疗效好,作用持久。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制备方法:(1)纳米银粉体溶入蒸馏水中;加入乙醇、成膜剂、增塑剂, 混和均匀;(2)加热至溶解,得到黄色的半透明粘稠溶液为涂膜剂。 各组分及其用量(克)如下
蒸馏水 100
纳米银粉体 0.05
成膜剂聚乙烯吡咯烷酮 15
增塑剂甘油 3
医用乙醇 60。
得到的涂膜剂表干时间为6分钟。
实施例2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各组分及其用量(克)如下
蒸馏水 100
纳米银粉体 0.10
成膜剂羧甲基纤维素钠 8
增塑剂甘油 8
医用乙醇 40。
得到的涂膜剂表干时间为5分钟。
实施例3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各组分及其用量(克)如下
蒸馏水 100
纳米银粉体 0.07
成膜剂火棉胶 10
增塑剂甘油 5
医用乙醇 50。
得到的涂膜剂表干时间为8分钟。
对实施例1、2、3得到的纳米银涂膜剂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检测
(一)检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2.1.8最 低抑菌浓度测定试验。
(二)检验步骤:
抑菌溶液的配制:以无菌操作取5g纳米银涂膜剂剂,放入45ml灭菌磷 酸缓冲液中,充分震荡溶解,配成10%的均匀分散的悬液。
1)含抑菌剂培养基配制:将已配成10%的抗悬液用PBS做对倍系列稀释 成不同浓度的受试液,置45℃~50℃水浴恒温备用。
2)双倍浓度培养基配制:将76gMH琼脂干粉培养基溶于1000ml水中。 加热至沸腾溶解。然后121℃压力蒸汽灭菌15min,置45℃~50℃水浴备用。 此培养基将用于稀释抑菌悬液。
3)含抑菌液培养基的配制:分别取10ml系列稀释的抑菌液加入平皿内。 将在45℃~50℃水浴中的双倍MH琼脂10ml,加进平皿内,边加边摇晃平 板,使抑菌液和培养基充分混匀。
4)用加样器取1μl~2μl(含菌量约为107cfu/ml)菌悬液点种于含抑菌 液培养基的平皿,接种后所形成的菌液圈直径约5mm~8mm(每个点菌量约 为104cfu)。
5)以同样方法接种不含抑菌成分的MH琼脂平板,作为阳性对照。
6)将接种后的平板放置35℃培养箱中,倒置培养18h~24h,观察结果。
(三)判定标准
菌落生长被完全抑制的最低抑菌液浓度为该样品对受试菌的MIC。
(四)测定结果
纳米银涂膜剂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MIC 的单位为mg(纳米银)/l。
表1 测试微生物 最低抑菌浓度(MIC)(mg/l) 大肠埃希氏菌ATCC 25922 (Escherichia coli) 实施例1:10 实施例2:12 实施例3:15 白假丝酵母ATCC 10231 (Candida albicans) 实施例1:20 实施例2:21 实施例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10231 (Staphylococcus aureus) 实施例1:25 实施例2:22 实施例3:20
上述检测结果表明,本发明制备的涂膜剂在较低浓度下就能够对上述代 表性的细菌及真菌具有杀灭作用,经临床试验没有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