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一种提高暗纹东方鲀耐寒性的遗传育种方法.pdf

  • 上传人:柴****2
  • 文档编号:7077202
  • 上传时间:2019-09-23
  • 格式:PDF
  • 页数:13
  • 大小:287.06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884339.6

    申请日:

    20170926

    公开号:

    CN107494348A

    公开日:

    20171222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61/10,A01K61/17

    主分类号:

    A01K61/10,A01K61/17

    申请人:

    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钱晓明,朱永祥,卢立,尹绍武,蔡星,刘九美

    地址:

    226000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中坝南路100号

    优先权:

    CN201710884339A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品种良种选育的方法,具体为一种提高暗纹东方鲀耐寒性的遗传育种方法,主要特征如下:采用现有暗纹东方鲀亲鱼培育温室,将温室内温度控制范围为4℃‑16℃;采用连续几代的选择、渐进式改变环境温度、极限死亡法选择有耐寒性的暗纹东方鲀作为亲鱼,逐步培育暗纹东方鲀耐寒性,最后使得暗纹东方鲀可在零上5℃环境下生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提高暗纹东方鲀耐寒性的遗传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建造暗纹东方鲀亲鱼培育温室建造暗纹东方鲀亲鱼培育温室,面积7000㎡,内设16个培育池,培育池400㎡,温室采用双层中空塑料膜覆盖,采用地源热泵加温,冬季温室内温度控制范围为4℃-16℃;(2)、亲鱼的选育a、在10万尾的鱼群当中,挑选规格整齐,体质健壮、发育程度一致的暗纹东方鲀雌雄各160尾作为亲鱼,精心培育,分为16组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选择性腺发育最佳的两尾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编号记录;b、16组亲鱼产生的16组鱼苗,每组鱼苗挑选3~4万尾,分别用面积10亩的土池单独培育并做好编号记录;(3)、选择试验F1鱼种群体a、第一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5℃,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每尾重120g以上;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13℃-15℃,养殖过程不断剔除不耐寒,冻伤的鱼、活力不强的鱼、死鱼;b、第二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将16组耐寒性试验F1鱼种分别放养16个10亩的池塘养殖,养殖到10月中下旬。第二年的10月中下旬,当室外温度11℃-13℃时,养殖7天左右,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挑选游动敏捷,体质健壮的鱼种,体重达到350g以上,每组挑选2500~3000尾;16组F1鱼种群体分别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进行养殖,养殖温度维持在11℃-14℃,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c、第三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温度18℃以上时,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挑选出存活率最高,平均体重最大的4个培育池,在每个培育池中分别挑选规格最大(500g以上)雌雄各60条作为亲鱼;每组培育池选中的亲鱼分为4组,4个培育池共计挑选16组再次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挑选两条发育最好的作为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第三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16组亲鱼产生的16组鱼苗,分别用16个露天池单独培育;(4)、选择试验F2鱼种群体a、第三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每尾重130g以上;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9℃-11℃,养殖过程不断剔除不耐寒,冻伤的鱼、活力不强的鱼、死鱼;b、第四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将16组耐寒性试验F2鱼种分别放养16个10亩的池塘养殖,养殖到11月中旬;第四年的11月下旬,当室外温度7℃-9℃时,养殖7天左右,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挑选游动敏捷,体质健壮的鱼种,体重达到380g以上,每组挑选2000~2500尾;16组F2鱼种群体分别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进行养殖,养殖温度维持在7℃-9℃,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c、第五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温度18℃以上时,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挑选出存活率最高,平均体重最大的4个培育池,在每个培育池中分别挑选规格最大(550g以上)雌雄各60条作为亲鱼;每组培育池选中的亲鱼分为4组,4个培育池共计挑选16组再次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挑选两条发育最好的作为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16组亲鱼产生的16组鱼苗,分别用16个露天池单独培育;(5)、选择试验F3鱼种群体a、第五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每尾重140g以上;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6℃-8℃,养殖过程不断剔除不耐寒,冻伤的鱼、活力不强的鱼、死鱼;b、第六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将16组耐寒性试验F3鱼种分别放养16个10亩的池塘养殖,养殖到12月上旬。第六年的12月中旬,当室外温度5℃-7℃时,养殖7天左右,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挑选游动敏捷,体质健壮的鱼种,体重达到400g以上,每组挑选1500~2000尾;16组F3鱼种群体分别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进行养殖,养殖温度维持在5℃-7℃,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c、第七年的的4月中下旬,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挑选出存活率最高,平均体重最大的4个培育池,在每个培育池中分别挑选规格最大(580g以上)雌雄各60条作为亲鱼;每组培育池选中的亲鱼分为4组,4个培育池共计挑选16组再次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挑选两条发育最好的作为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6)、F4极限死亡法选育a、第七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每尾重150g以上;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4℃-6℃,培育15天,在此过程中观察每个池子中河鲀鱼的存活率及生长状况。将存活率最高,生长情况最佳,平均体重最大的鱼池中的鱼保留;b、通过观察,在每个家系中挑选成活率最高,体重最重的一池鱼作为良种保存,建立一个包含四大家系抗寒的品种体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暗纹东方鲀耐寒性的遗传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经过四代采用渐进式改变环境温度压力培育和极限死亡法,暗纹东方鲀提高了耐寒性,达到了降低养殖成本的目的。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涉及水产养殖品种良种选育的方法,具体为一种提高暗纹东方鲀耐寒性的遗传育种方法。

    技术背景

    暗纹东方鲀属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鲀亚目(Tetraodontoidei),鲀科(Tetraodontidae),东方鲀属(Takifugu),俗称河豚。原产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暗纹东方鲀每年春季清明节前后生活在海里,当达到2-3龄以上时便从海里洄游到长江中下游的产卵场进行繁殖,一到10月份气温降至20℃以下时,暗纹东方鲀便洄游到海里去。暗纹东方鲀味道鲜美,虽有剧毒,但人们仍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吃河豚,中国有记载吃河豚的历史已有数千年,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形成了独特的河豚文化。但这些年由于长江周边环境被污染严重,每年能捕到的野生暗纹东方鲀仅有数十尾,暗纹东方鲀已成濒危物种。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本发明研究了暗纹东方鲀并进行人工养殖,研究发现野生的暗纹东方鲀属温水性鱼类,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8℃-28℃。水温在25℃-27℃时摄食旺盛、生长快,超过28℃或低于16℃摄食明显下降,低于13℃时大量死亡。长江中下游冬季最低温度为零下5℃-零下7℃,自然状态下,野生暗纹东方鲀在长江中下游是无法越冬的,人工养殖时必须采用温室加温,冬季保持16℃以上,有些养殖采用锅炉加热的方法,投入成本很高,有的用深井热水,又浪费地下水资源。因此提高暗纹东方鲀的耐寒性是降低越冬养殖成本的最佳途径。

    申请人从1993年开始研究试养暗纹东方鲀,经过10多年的努力,采用连续几代渐进式改变环境温度压力,逐步培育暗纹东方鲀耐寒性,再采用极限死亡法选择有耐寒性的暗纹东方鲀作为亲鱼,从而达到提高暗纹东方鲀耐寒性,降低养殖成本的目的。

    技术内容

    本发明描述的是一种提高暗纹东方鲀耐寒的遗传育种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建造暗纹东方鲀亲鱼培育温室

    建造暗纹东方鲀亲鱼培育温室,面积7000㎡,内设16个培育池,培育池400㎡,温室采用双层中空塑料膜覆盖,采用地源热泵加温,冬季温室内温度控制范围为4℃-16℃。

    选择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在10万尾的鱼群当中,挑选规格整齐,体质健壮、发育程度一致的暗纹东方鲀雌雄各160尾作为亲鱼,精心培育,分为16组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选择性腺发育最佳的两尾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编号记录。

    鱼苗分池培育

    16组亲鱼产生的16组鱼苗,每组鱼苗挑选3~4万尾,分别用面积10亩的土池单独培育并做好编号记录。

    选择试验F1鱼种群体

    第一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每尾重120g以上。

    F1鱼种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一次培育

    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13℃-15℃,养殖过程不断剔除不耐寒,冻伤的鱼、活力不强的鱼、死鱼。

    F1鱼种群体第一次野外培育

    第二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将16组耐寒性试验F1鱼种分别放养16个10亩的池塘养殖,养殖到10月中下旬。

    F1鱼体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二次培育

    第二年的10月中下旬,当室外温度11℃-13℃时,养殖7天左右,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挑选游动敏捷,体质健壮的鱼种,体重达到350g以上,每组挑选2500~3000尾。16组F1鱼种群体分别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进行养殖,养殖温度维持在11℃-13℃,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

    F1鱼种群体中选择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第三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温度18℃以上时,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挑选出存活率最高,平均体重最大的4个培育池,在每个培育池中分别挑选规格最大(500g以上)雌雄各60条作为亲鱼。每组培育池选中的亲鱼分为4组,4个培育池共计挑选16组再次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挑选两条发育最好的作为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

    鱼苗分池培育

    第三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16组亲鱼产生的16组鱼苗,分别用16个露天池单独培育。

    选择试验F2鱼种群体

    第三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每尾重130g以上。

    F2鱼种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一次培育

    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9℃-11℃,养殖过程不断剔除不耐寒,冻伤的鱼、活力不强的鱼、死鱼。

    F2鱼种群体第一次野外培育

    第四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将16组耐寒性试验F2鱼种分别放养16个10亩的池塘养殖,养殖到11月中旬。

    F2鱼体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二次培育

    第四年的11月下旬,当室外温度7℃-9℃时,养殖7天左右,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挑选游动敏捷,体质健壮的鱼种,体重达到380g以上,每组挑选2000~2500尾。16组F2鱼种群体分别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进行养殖,养殖温度维持在7℃-9℃,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

    F2鱼种群体中选择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第五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温度18℃以上时,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挑选出存活率最高,平均体重最大的4个培育池,在每个培育池中分别挑选规格最大(550g以上)雌雄各60条作为亲鱼。每组培育池选中的亲鱼分为4组,4个培育池共计挑选16组再次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挑选两条发育最好的作为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

    鱼苗分池培育

    16组亲鱼产生的16组鱼苗,分别用16个露天池单独培育。

    选择试验F3鱼种群体

    第五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每尾重140g以上。

    F3鱼种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一次培育

    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6℃-8℃,养殖过程不断剔除不耐寒,冻伤的鱼、活力不强的鱼、死鱼。

    F3鱼种群体第一次野外培育

    第六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将16组耐寒性试验F3鱼种分别放养16个10亩的池塘养殖,养殖到12月上旬。

    F3鱼体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二次培育

    第六年的12月中旬,当室外温度5℃-7℃时,养殖7天左右,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挑选游动敏捷,体质健壮的鱼种,体重达到400g以上,每组挑选1500~2000尾。16组F3鱼种群体分别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进行养殖,养殖温度维持在5℃-7℃,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

    F3鱼种群体中选择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第七年的的4月中下旬,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挑选出存活率最高,平均体重最大的4个培育池,在每个培育池中分别挑选规格最大(580g以上)雌雄各60条作为亲鱼。每组培育池选中的亲鱼分为4组,4个培育池共计挑选16组再次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挑选两条发育最好的作为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

    F4极限死亡法选育

    第七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每尾重150g以上;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4℃-6℃,培育15天,在此过程中观察每个池子中河鲀鱼的存活率及生长状况。将存活率最高,生长情况最佳,平均体重最大的鱼池中的鱼保留。

    F4鱼种群体中亲鱼的选择

    通过观察,在每个家系中挑选成活率最高,体重最重的一池鱼作为良种保存,建立一个包含四大家系抗寒的品种体系。

    对F4鱼种群体的最终选育达到生产目的

    经过四代采用渐进式改变环境温度压力培育和极限死亡法,暗纹东方鲀提高了耐寒性,达到了降低养殖成本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低温培育耐寒性和极限温度选择河豚种群育种方法

    实施例1:

    一种提高暗纹东方鲀耐寒性的遗传育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暗纹东方鲀亲鱼培育温室

    使用现有的暗纹东方鲀亲鱼培育温室,面积7000㎡,内设16个培育池,培育池400㎡,温室采用双层中空塑料膜覆盖,采用地源热泵加温,冬季温室内温度控制范围为4℃-16℃。

    选择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在10万尾的鱼群当中,挑选规格整齐,体质健壮、发育程度一致的暗纹东方鲀雌雄各160尾作为亲鱼,精心培育,分为16组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选择性腺发育最佳的两尾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编号记录。

    鱼苗分池培育

    16组亲鱼产生的16组鱼苗,每组鱼苗挑选3~4万尾,分别用面积10亩的土池单独培育并做好编号记录。

    选择试验F1鱼种群体

    第一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每尾重120g以上。

    F1鱼种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一次培育

    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13℃-15℃,养殖过程不断剔除不耐寒,冻伤的鱼、活力不强的鱼、死鱼。

    F1鱼种群体第一次野外培育

    第二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将16组耐寒性试验F1鱼种分别放养16个10亩的池塘养殖,养殖到10月中下旬。

    F1鱼体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二次培育

    第二年的10月中下旬,当室外温度11℃-13℃时,养殖7天左右,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挑选游动敏捷,体质健壮的鱼种,体重达到350g以上,每组挑选2500~3000尾。16组F1鱼种群体分别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进行养殖,养殖温度维持在11℃-13℃,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

    F1鱼种群体中选择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第三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温度18℃以上时,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挑选出存活率最高,平均体重最大的4个培育池,在每个培育池中分别挑选规格最大(500g以上)雌雄各60条作为亲鱼。每组培育池选中的亲鱼分为4组,4个培育池共计挑选16组再次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挑选两条发育最好的作为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

    鱼苗分池培育

    第三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16组亲鱼产生的16组鱼苗,分别用16个露天池单独培育。

    选择试验F2鱼种群体

    第三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每尾重130g以上。

    F2鱼种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一次培育

    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9℃-11℃,养殖过程不断剔除不耐寒,冻伤的鱼、活力不强的鱼、死鱼。

    F2鱼种群体第一次野外培育

    第四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将16组耐寒性试验F2鱼种分别放养16个10亩的池塘养殖,养殖到11月中旬。

    F2鱼体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二次培育

    第四年的11月下旬,当室外温度7℃-9℃时,养殖7天左右,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挑选游动敏捷,体质健壮的鱼种,体重达到380g以上,每组挑选2000~2500尾。16组F2鱼种群体分别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进行养殖,养殖温度维持在7℃-9℃,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

    F2鱼种群体中选择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第五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温度18℃以上时,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挑选出存活率最高,平均体重最大的4个培育池,在每个培育池中分别挑选规格最大(550g以上)雌雄各60条作为亲鱼。每组培育池选中的亲鱼分为4组,4个培育池共计挑选16组再次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挑选两条发育最好的作为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

    鱼苗分池培育

    16组亲鱼产生的16组鱼苗,分别用16个露天池单独培育。

    选择试验F3鱼种群体

    第五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每尾重140g以上。

    F3鱼种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一次培育

    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6℃-8℃,养殖过程不断剔除不耐寒,冻伤的鱼、活力不强的鱼、死鱼。

    F3鱼种群体第一次野外培育

    第六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将16组耐寒性试验F3鱼种分别放养16个10亩的池塘养殖,养殖到12月上旬。

    F3鱼体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二次培育

    第六年的12月中旬,当室外温度5℃-7℃时,养殖7天左右,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挑选游动敏捷,体质健壮的鱼种,体重达到400g以上,每组挑选1500~2000尾。16组F3鱼种群体分别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进行养殖,养殖温度维持在5℃-7℃,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

    F3鱼种群体中选择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第七年的的4月中下旬,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挑选出存活率最高,平均体重最大的4个培育池,在每个培育池中分别挑选规格最大(580g以上)雌雄各60条作为亲鱼。每组培育池选中的亲鱼分为4组,4个培育池共计挑选16组再次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挑选两条发育最好的作为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

    F4极限死亡法选育

    第七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每尾重150g以上;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4℃-6℃,培育15天,在此过程中观察每个池子中河鲀鱼的存活率及生长状况。将存活率最高,生长情况最佳,平均体重最大的鱼池中的鱼保留。

    F4鱼种群体中亲鱼的选择

    通过观察,在每个家系中挑选成活率最高,体重最重的一池鱼作为良种保存,建立一个包含四大家系抗寒的品种体系。

    对F4鱼种群体的最终选育达到生产目的

    经过四代采用渐进式改变环境温度压力培育和极限死亡法,暗纹东方鲀提高了耐寒性,达到了降低养殖成本的目的。

    实施例2:

    一种提高暗纹东方鲀耐寒性的遗传育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暗纹东方鲀亲鱼培育温室

    使用暗纹东方鲀亲鱼培育温室,面积7000㎡,内设16个培育池,培育池400㎡,温室采用双层中空塑料膜覆盖,采用地源热泵加温,冬季温室内温度控制范围为4℃-16℃。

    选择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在10万尾的鱼群当中,挑选规格整齐,体质健壮、发育程度一致的暗纹东方鲀雌雄各160尾作为亲鱼,精心培育,分为16组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选择性腺发育最佳的两尾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编号记录。

    鱼苗分池培育

    16组亲鱼产生的16组鱼苗,每组鱼苗挑选3~4万尾,分别用面积10亩的土池单独培育并做好编号记录。

    选择试验F1鱼种群体

    第一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每尾重120g以上。

    F1鱼种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一次培育

    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13℃-16℃,养殖过程不断剔除不耐寒,冻伤的鱼、活力不强的鱼、死鱼。

    F1鱼种群体第一次野外培育

    第二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将16组耐寒性试验F1鱼种分别放养16个10亩的池塘养殖,养殖到10月中下旬。

    F1鱼体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二次培育

    第二年的10月中下旬,当室外温度10℃-13℃时,养殖7天左右,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挑选游动敏捷,体质健壮的鱼种,体重达到350g以上,每组挑选2500~3000尾。16组F1鱼种群体分别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进行养殖,养殖温度维持在10℃-13℃,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

    F1鱼种群体中选择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第三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温度18℃以上时,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挑选出存活率最高,平均体重最大的4个培育池,在每个培育池中分别挑选规格最大(500g以上)雌雄各60条作为亲鱼。每组培育池选中的亲鱼分为4组,4个培育池共计挑选16组再次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挑选两条发育最好的作为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

    鱼苗分池培育

    第三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16组亲鱼产生的16组鱼苗,分别用16个露天池单独培育。

    选择试验F2鱼种群体

    第三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每尾重130g以上。

    F2鱼种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一次培育

    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8℃-11℃,养殖过程不断剔除不耐寒,冻伤的鱼、活力不强的鱼、死鱼。

    F2鱼种群体第一次野外培育

    第四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将16组耐寒性试验F2鱼种分别放养16个10亩的池塘养殖,养殖到11月中旬。

    F2鱼体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二次培育

    第四年的11月下旬,当室外温度7℃-10℃时,养殖7天左右,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挑选游动敏捷,体质健壮的鱼种,体重达到380g以上,每组挑选2000~2500尾。16组F2鱼种群体分别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进行养殖,养殖温度维持在6℃-9℃,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

    F2鱼种群体中选择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第五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温度18℃以上时,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挑选出存活率最高,平均体重最大的4个培育池,在每个培育池中分别挑选规格最大(550g以上)雌雄各60条作为亲鱼。每组培育池选中的亲鱼分为4组,4个培育池共计挑选16组再次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挑选两条发育最好的作为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

    鱼苗分池培育

    16组亲鱼产生的16组鱼苗,分别用16个露天池单独培育。

    选择试验F3鱼种群体

    第五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每尾重140g以上。

    F3鱼种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一次培育

    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5℃-7℃,养殖过程不断剔除不耐寒,冻伤的鱼、活力不强的鱼、死鱼。

    F3鱼种群体第一次野外培育

    第六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将16组耐寒性试验F3鱼种分别放养16个10亩的池塘养殖,养殖到12月上旬。

    F3鱼体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二次培育

    第六年的12月中旬,当室外温度4℃-6℃时,养殖7天左右,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挑选游动敏捷,体质健壮的鱼种,体重达到400g以上,每组挑选1500~2000尾。16组F3鱼种群体分别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进行养殖,养殖温度维持在4℃-6℃,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

    F3鱼种群体中选择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第七年的的4月中下旬,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挑选出存活率最高,平均体重最大的4个培育池,在每个培育池中分别挑选规格最大(580g以上)雌雄各60条作为亲鱼。每组培育池选中的亲鱼分为4组,4个培育池共计挑选16组再次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挑选两条发育最好的作为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

    F4极限死亡法选育

    第七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每尾重150g以上;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4℃-6℃,培育15天,在此过程中观察每个池子中河鲀鱼的存活率及生长状况。将存活率最高,生长情况最佳,平均体重最大的鱼池中的鱼保留。

    F4鱼种群体中亲鱼的选择

    通过观察,在每个家系中挑选成活率最高,体重最重的一池鱼作为良种保存,建立一个包含四大家系抗寒的品种体系。

    对F4鱼种群体的最终选育达到生产目的

    经过四代采用渐进式改变环境温度压力培育和极限死亡法,暗纹东方鲀提高了耐寒性,达到了降低养殖成本的目的。

    实施例3:

    一种提高暗纹东方鲀耐寒性的遗传育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暗纹东方鲀亲鱼培育温室

    使用现有暗纹东方鲀亲鱼培育温室,面积7000㎡,内设16个培育池,培育池400㎡,温室采用双层中空塑料膜覆盖,采用地源热泵加温,冬季温室内温度控制范围为4℃-16℃。

    选择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在10万尾的鱼群当中,挑选规格整齐,体质健壮、发育程度一致的暗纹东方鲀雌雄各160尾作为亲鱼,精心培育,分为16组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选择性腺发育最佳的两尾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编号记录。

    鱼苗分池培育

    16组亲鱼产生的16组鱼苗,每组鱼苗挑选3~4万尾,分别用面积10亩的土池单独培育并做好编号记录。

    选择试验F1鱼种群体

    第一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每尾重120g以上。

    F1鱼种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一次培育

    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14℃-16℃,养殖过程不断剔除不耐寒,冻伤的鱼、活力不强的鱼、死鱼。

    F1鱼种群体第一次野外培育

    第二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将16组耐寒性试验F1鱼种分别放养16个10亩的池塘养殖,养殖到10月中下旬。

    F1鱼体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二次培育

    第二年的10月中下旬,当室外温度12℃-13℃时,养殖7天左右,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挑选游动敏捷,体质健壮的鱼种,体重达到350g以上,每组挑选2500~3000尾。16组F1鱼种群体分别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进行养殖,养殖温度维持在12℃-15℃,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

    F1鱼种群体中选择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第三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温度18℃以上时,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挑选出存活率最高,平均体重最大的4个培育池,在每个培育池中分别挑选规格最大(500g以上)雌雄各60条作为亲鱼。每组培育池选中的亲鱼分为4组,4个培育池共计挑选16组再次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挑选两条发育最好的作为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

    鱼苗分池培育

    第三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16组亲鱼产生的16组鱼苗,分别用16个露天池单独培育。

    选择试验F2鱼种群体

    第三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每尾重130g以上。

    F2鱼种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一次培育

    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10℃-12℃,养殖过程不断剔除不耐寒,冻伤的鱼、活力不强的鱼、死鱼。

    F2鱼种群体第一次野外培育

    第四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将16组耐寒性试验F2鱼种分别放养16个10亩的池塘养殖,养殖到11月中旬。

    F2鱼体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二次培育

    第四年的11月下旬,当室外温度7℃-10℃时,养殖7天左右,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挑选游动敏捷,体质健壮的鱼种,体重达到380g以上,每组挑选2000~2500尾。16组F2鱼种群体分别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进行养殖,养殖温度维持在8℃-10℃,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

    F2鱼种群体中选择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第五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温度18℃以上时,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挑选出存活率最高,平均体重最大的4个培育池,在每个培育池中分别挑选规格最大(550g以上)雌雄各60条作为亲鱼。每组培育池选中的亲鱼分为4组,4个培育池共计挑选16组再次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挑选两条发育最好的作为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

    鱼苗分池培育

    16组亲鱼产生的16组鱼苗,分别用16个露天池单独培育。

    选择试验F3鱼种群体

    第五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每尾重140g以上。

    F3鱼种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一次培育

    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6℃-8℃,养殖过程不断剔除不耐寒,冻伤的鱼、活力不强的鱼、死鱼。

    F3鱼种群体第一次野外培育

    第六年的4月中下旬野外池水温度18℃以上时,将16组耐寒性试验F3鱼种分别放养16个10亩的池塘养殖,养殖到12月上旬。

    F3鱼体群体耐寒适应性第二次培育

    第六年的12月中旬,当室外温度5℃-6℃时,养殖7天左右,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挑选游动敏捷,体质健壮的鱼种,体重达到400g以上,每组挑选1500~2000尾。16组F3鱼种群体分别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进行养殖,养殖温度维持在5℃-6℃,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剔除冻伤,活力不强的鱼种。

    F3鱼种群体中选择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第七年的的4月中下旬,在温室的16个培育池中挑选出存活率最高,平均体重最大的4个培育池,在每个培育池中分别挑选规格最大(580g以上)雌雄各60条作为亲鱼。每组培育池选中的亲鱼分为4组,4个培育池共计挑选16组再次进行人工繁殖。每组再挑选两条发育最好的作为亲鱼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受精卵用孵化桶单独孵化。

    F4极限死亡法选育

    第七年的10月上旬野外温度13℃-16℃,从16组鱼苗中,分别挑选试验鱼种群体,每组挑选1万尾,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每尾重150g以上;将16组试验鱼种群体分别放养到温室的16个培育池内,温度控制在4℃-5℃,培育15天,在此过程中观察每个池子中河鲀鱼的存活率及生长状况。将存活率最高,生长情况最佳,平均体重最大的鱼池中的鱼保留。

    F4鱼种群体中亲鱼的选择

    通过观察,在每个家系中挑选成活率最高,体重最重的一池鱼作为良种保存,建立一个包含四大家系抗寒的品种体系。

    对F4鱼种群体的最终选育达到生产目的

    经过四代采用渐进式改变环境温度压力培育和极限死亡法,暗纹东方鲀提高了耐寒性,达到了降低养殖成本的目的。

    关 键  词:
    一种 提高 东方 耐寒性 遗传 育种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提高暗纹东方鲀耐寒性的遗传育种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707720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