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虾冰衣复冻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虾冰衣复冻设备.pdf(8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202287.5 (22)申请日 2017.03.03 (73)专利权人 福清朝辉水产食品有限公司 地址 350315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龙田经 济开发区福庐北路13号 (72)发明人 林建明 何东 (74)专利代理机构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35100 代理人 蔡学俊 修斯文 (51)Int.Cl. A23B 4/06(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虾冰衣复冻设备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虾。
2、冰衣复冻设备, 所述 复冻设备包括一低温水槽和虾微冻设备; 所述虾 微冻设备包括冰库和冰库内的复冻输送带, 所述 冰库内的复冻输送带连通冰库进料口和冰库出 料口; 所述低温水槽内设有冰虾仁运输装置, 所 述冰虾仁运输装置的部分输送面浸于低温水槽 内的低温水中, 冰虾仁运输装置的传输路径末端 与冰库的复冻输送带的始端相接; 冰虾仁运输装 置向复冻输送带输送冰虾仁的过程中使冰虾仁 在低温水槽内沾附低温水, 所述复冻输送带运载 沾水后的冰虾仁在冰库内移动, 使冰虾仁表面覆 着的冰衣加厚; 本实用新型能对覆有冰衣的生鲜 虾仁再次镀冰以强化冰衣的坚固度和美观。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 CN。
3、 207322574 U 2018.05.08 CN 207322574 U 1.一种虾冰衣复冻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冻设备包括一低温水槽和虾微冻设备; 所 述虾微冻设备包括冰库和冰库内的复冻输送带, 所述冰库内的复冻输送带连通冰库进料口 和冰库出料口; 所述低温水槽内设有冰虾仁运输装置, 所述冰虾仁运输装置的部分输送面 浸于低温水槽内的低温水中, 冰虾仁运输装置的传输路径末端与冰库的复冻输送带的始端 相接; 冰虾仁运输装置向复冻输送带输送冰虾仁的过程中使冰虾仁在低温水槽内沾附低温 水, 所述复冻输送带运载沾水后的冰虾仁在冰库内移动, 使冰虾仁表面覆着的冰衣加厚; 当沾水后的冰虾仁在冰库。
4、内移动时, 冰水之间的亲和作用使冰衣表面再次覆以薄层水 后复冻, 能使冰衣的厚薄趋于均匀, 光洁度高, 使得冰衣的坚固度大大增强, 不易碎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虾冰衣复冻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冰库内的复冻输送带 包括第一螺旋传送带和第二螺旋传送带; 所述第一螺旋传送带的物料传输方向为螺旋式向 上, 第二螺旋传送带的物料传输方向为螺旋式向下; 第一螺旋传送带和第二螺旋传送带共 用一传输网带作为物料承载面, 第一螺旋传送带和第二螺旋传送带间的冰库室上部空间设 有网带承架, 冰库室地板下部设有网带回程空间, 所述网带经第一螺旋传送带、 网带承架、 第二螺旋传送带、 网带回程空间后回返。
5、第一螺旋传送带以循环轮转; 所述冰库一侧下部为 进料口, 所述进料口与第一螺旋传送带相邻, 冰库另一侧下部为出料口, 所述出料口与第二 螺旋传送带相邻; 所述冰库的冷气输入口位于第一螺旋传送带和第二螺旋传送带之间的冰 库室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虾冰衣复冻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传送带为N层的 塔式螺旋传送带, N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塔式螺旋传送带的旁侧设有竖直向的感应杆, 所述 感应杆滑置于塔式螺旋传送带旁的定位孔内, 感应杆与报警开关相接, 所述报警开关与报 警器相连; 感应杆侧壁均匀设有朝向塔式螺旋传送带方向的N个水平向的感应支杈; 所述感 应支杈探入塔式螺旋传送带的。
6、各层且紧邻于传送带输送面上, 感应支杈距传送带输送面的 高度为H; 当传送带表面产生高度大于H的鼓包时, 所述鼓包部分推动感应支杈使感应杆滑 移触发报警开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虾冰衣复冻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报警开关与第一、 第 二螺旋传送带的动力机构相连, 当报警开关被触发时, 螺旋传送带停止运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虾冰衣复冻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温水槽内设的冰虾 仁运输装置为虾仁传送带, 虾仁传送带的传送带输送面上密布泄水孔, 虾仁传送带末端斜 向上方露出底温水槽的水面并与复冻输送带的始端相接。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7322574。
7、 U 2 一种虾冰衣复冻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冷冻机械, 尤其是一种虾冰衣复冻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在现有技术下, 生鲜虾仁一般需以冷冻工艺覆以冰衣以便于运输和保存, 但由于 虾仁是外观不规则且具有明显折边的易损生鲜商品, 因此在覆以冰衣时, 虾仁各部位的冰 衣容易厚薄不均, 这就使得虾仁在运输和贮存中, 冰衣容易碎裂, 虾仁表面的冰衣碎裂后, 生鲜虾仁就会直接与空气接触, 容易氧化, 不利于保存; 而且严重地影响了虾仁产品外观; 如何解决, 是一个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虾冰衣复冻设备, 能对覆有冰衣的生鲜虾仁再次镀冰以强化 冰衣的坚固度。
8、和美观。 0004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虾冰衣复冻设备, 所述复冻设备包括一低温水槽和虾微冻设备; 所述虾微冻 设备包括冰库和冰库内的复冻输送带, 所述冰库内的复冻输送带连通冰库进料口和冰库出 料口; 所述低温水槽内设有冰虾仁运输装置, 所述冰虾仁运输装置的部分输送面浸于低温 水槽内的低温水中, 冰虾仁运输装置的传输路径末端与冰库的复冻输送带的始端相接; 冰 虾仁运输装置向复冻输送带输送冰虾仁的过程中使冰虾仁在低温水槽内沾附低温水, 所述 复冻输送带运载沾水后的冰虾仁在冰库内移动, 使冰虾仁表面覆着的冰衣加厚。 0006 所述冰库内的复冻输送带包括第一螺旋传送带和第二螺。
9、旋传送带; 所述第一螺旋 传送带的物料传输方向为螺旋式向上, 第二螺旋传送带的物料传输方向为螺旋式向下; 第 一螺旋传送带和第二螺旋传送带共用一传输网带作为物料承载面, 第一螺旋传送带和第二 螺旋传送带间的冰库室上部空间设有网带承架, 冰库室地板下部设有网带回程空间, 所述 网带经第一螺旋传送带、 网带承架、 第二螺旋传送带、 网带回程空间后回返第一螺旋传送带 以循环轮转; 所述冰库一侧下部为进料口, 所述进料口与第一螺旋传送带相邻, 冰库另一侧 下部为出料口, 所述出料口与第二螺旋传送带相邻; 所述冰库的冷气输入口位于第一螺旋 传送带和第二螺旋传送带之间的冰库室壁上。 0007 所述螺旋传送。
10、带为N层的塔式螺旋传送带, N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塔式螺旋传送带 的旁侧设有竖直向的感应杆, 所述感应杆滑置于塔式螺旋传送带旁的定位孔内, 感应杆与 报警开关相接, 所述报警开关与报警器相连; 感应杆侧壁均匀设有朝向塔式螺旋传送带方 向的N个水平向的感应支杈; 所述感应支杈探入塔式螺旋传送带的各层且紧邻于传送带输 送面上, 感应支杈距传送带输送面的高度为H; 当传送带表面产生高度大于H的鼓包时, 所述 鼓包部分推动感应支杈使感应杆滑移触发报警开关。 0008 所述报警开关与第一、 第二螺旋传送带的动力机构相连, 当报警开关被触发时, 螺 旋传送带停止运行。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
11、207322574 U 3 0009 所述低温水槽内设的冰虾仁运输装置为虾仁传送带, 虾仁传送带的传送带输送面 上密布泄水孔, 虾仁传送带末端斜向上方露出底温水槽的水面并与复冻输送带的始端相 接。 0010 本实用新型中, 通过对覆有冰衣的生鲜虾仁以低温水略浸后复冻, 由于覆有冰衣 的生鲜虾仁表面的折边已呈平滑状态, 此时以低温水进行的快速清洗不会对冰衣造成损 伤, 而且由于冰水之间的亲和作用, 会使冰衣表面再次覆以薄层水, 此时复冻, 能使冰衣的 厚薄趋于均匀, 光洁度高, 不仅使得虾仁产品更为美观, 而且使得冰衣的坚固度大大增强, 不易碎裂, 让生鲜虾仁更容易保存。 0011 本实用新型中。
12、, 所述低温水槽内设的冰虾仁运输装置为虾仁传送带, 虾仁传送带 的传送带输送面上密布泄水孔, 虾仁传送带末端斜向上方露出底温水槽的水面并与复冻输 送带的始端相接; 该设计可以使沾水的冰虾仁上的水向低温水槽流回一部分, 有助于控制 冰衣复冻时的冰衣厚度, 避免复冻的冰衣过厚影响虾仁商品品质。 0012 本实用新型采用成对的第一螺旋传送带和第二螺旋传送带来承载虾仁在冰库中 冷冻, 从而以较小的设备体积实现了冰库内的长距输送; 使虾仁在长距离运送过程中接受 冰冻处理, 不仅使得虾仁与冷气的接触时间严格可控, 而且充分利用了冰库容积, 使冰库容 易搭建。 0013 本实用新型采用网带以运载虾仁物料, 。
13、由于网带表面通透可使冷气从正反两面接 触虾仁, 使得虾仁与冷气更充分接触以覆冰。 0014 本实用新型中, 所述冰库的冷气输入口位于第一螺旋传送带和第二螺旋传送带之 间的冰库室壁上; 该设计使得冰库内的温度均匀, 从而让虾仁冰衣的厚薄能较为一致。 0015 本实用新型在螺旋传送带旁增加了传送带鼓包检测装置, 从而让操作人员能及时 发现传送带的鼓包现象并对其平整, 避免了虾仁因传送带鼓包而产生堆叠, 影响虾仁与冷 气的充分接触。 附图说明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7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0018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感应杆处的示意图; 。
14、0019 图中: 1-感应杆; 2-感应支杈; 3-定位孔; 4-螺旋传送带的各层; 5-传送带输送面; 101-进料口; 102-第一螺旋传送带; 103-冷气输入口; 104-网带承架; 105-第二螺旋传送带; 106-出料口; 107-冰库室地板; 108-网带回程空间; 109-网带; 110-冰库; 201-低温水槽; 202-虾仁传送带 (冰虾仁运输装置) ; 203-虾微冻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如图1-2所示, 一种虾冰衣复冻设备, 所述复冻设备包括一低温水槽201和虾微冻 设备203; 所述虾微冻设备203包括冰库110和冰库110内的复冻输送带, 所述冰库110内。
15、的复 冻输送带连通冰库进料口101和冰库出料口106; 所述低温水槽201内设有冰虾仁运输装置 202, 所述冰虾仁运输装置202的部分输送面浸于低温水槽内的低温水中, 冰虾仁运输装置 202的传输路径末端与冰库的复冻输送带的始端相接; 冰虾仁运输装置202向复冻输送带输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207322574 U 4 送冰虾仁的过程中使冰虾仁在低温水槽201内沾附低温水, 所述复冻输送带运载沾水后的 冰虾仁在冰库110内移动, 使冰虾仁表面覆着的冰衣加厚。 0021 所述冰库内的复冻输送带包括第一螺旋传送带102和第二螺旋传送带105; 所述第 一螺旋传送带102的物料传输方向。
16、为螺旋式向上, 第二螺旋传送带105的物料传输方向为螺 旋式向下; 第一螺旋传送带102和第二螺旋传送带105共用一传输网带109作为物料承载面, 第一螺旋传送带102和第二螺旋传送带105间的冰库室上部空间设有网带承架104, 冰库室 地板107下部设有网带回程空间108, 所述网带109经第一螺旋传送带102、 网带承架104、 第 二螺旋传送带105、 网带回程空间108后回返第一螺旋传送带106以循环轮转; 所述冰库110 一侧下部为进料口101, 所述进料口101与第一螺旋传送带102相邻, 冰库110另一侧下部为 出料口106, 所述出料口106与第二螺旋传送带105相邻; 所述冰。
17、库110的冷气输入口103位于 第一螺旋传送带102和第二螺旋传送带105之间的冰库室壁上。 0022 所述螺旋传送带为N层的塔式螺旋传送带, N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塔式螺旋传送带 的旁侧设有竖直向的感应杆1, 所述感应杆1滑置于塔式螺旋传送带旁的定位孔3内, 感应杆 1与报警开关相接, 所述报警开关与报警器相连; 感应杆1侧壁均匀设有朝向塔式螺旋传送 带方向的N个水平向的感应支杈2; 所述感应支杈2探入塔式螺旋传送带的各层4且紧邻于传 送带输送面5上, 感应支杈2距传送带输送面5的高度为H; 当传送带表面5产生高度大于H的 鼓包时, 所述鼓包部分推动感应支杈2使感应杆1滑移触发报警开关。 。
18、0023 所述报警开关与第一、 第二螺旋传送带的动力机构相连, 当报警开关被触发时, 螺 旋传送带停止运行。 0024 所述低温水槽内设的冰虾仁运输装置为虾仁传送带202, 虾仁传送带202的传送带 输送面上密布泄水孔, 虾仁传送带末端斜向上方露出底温水槽的水面并与复冻输送带的始 端相接。 0025 实施例: 0026 实施例1: 0027 操作人员把冰虾仁物料放于虾仁传送带202, 虾仁传送带202向冰库中的第一螺旋 传送带102输送冰虾仁的过程中, 使冰虾仁在低温水槽201内沾附低温水, 当虾仁传送带202 末端斜向上方露出底温水槽201的水面时, 冰虾仁上的水大部分经传送带输送面上的泄水。
19、 孔流回低温水槽以免复冻时冰衣过厚, 由于冰水亲和作用, 冰虾仁表面仍留有少量低温水, 这些少量的低温水参于虾微冻设备203对冰虾仁的镀冰作业。 0028 冰虾仁物料到达冰库中的第一螺旋传送带102的传送带表面5后, 虾仁物料随传送 带运行, 顺序经过第一螺旋传送带102、 网带承架104、 第二螺旋传送带105后到达冰库的出 料口倾出; 由于在冰库内的行程很长且网带为网格通透结构, 所以冰虾仁在到达出料口时 冰虾仁表面的水已结冰, 使冰虾仁表面冰衣加厚, 增强了冰衣坚固度和美观度; 出料口处的 第二螺旋传送带末端的网带垂直向下移入网带回程空间108, 经网带回程空间108回返进料 口处的第一。
20、螺旋传送带106重新接收物料。 0029 实施例2: 0030 螺旋传送带中的某一层传输面因铰链缠绕而产生鼓包现象时, 此传输面的鼓包部 分会随传送带的运行而移动至该层的感应支杈2处, 推动感应支杈2使感应杆1滑移上升并 触发报警开关, 螺旋传送带4停机, 传送带的鼓包部分停留于感应支杈处, 操作人员进入冰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207322574 U 5 库, 对该鼓包部分进行平整处理使传送带输送面恢复平整。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207322574 U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7 CN 207322574 U 7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8 CN 207322574 U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