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烤烟调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变装烟方式进行梯度升温控湿,提高K326品种烟叶烘烤质量的密集烤房烘烤方法。
背景技术
烟叶烘烤是烤烟生产中的关键。K326品种香味特征明显,风格突出,香气质好,香气量足,工业可用性高,在卷烟配方中的重要作用,深受卷烟企业青睐。但K326品种也存在很多问题,耐烤性差,不易定色,容易出现糟片、挂灰、色泽偏淡、油分偏少等问题,影响了K326的推广和工业应用。
目前推广使用的密集烤房烘烤工艺,是个普遍适用的技术规范,但传统装烟方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烤房中气流的流通不均匀,各个位置温湿度差较大,整个烤房分为高温低湿、中温中湿、低温高湿三个区域,不利于整体烟叶的变黄及定色。
目前推广使用的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传统装烟方式上下、前后部位的干湿球温度差较大,气流流通的均匀性较差,不利于整个烤房烟叶的烘烤。
本发明人经研究发现,K326品种的烟叶更厚,烘烤特性与常规品种明显不同,主要体现在烟叶耐烤性差,烟叶烘烤过程中的烘烤工艺与常规品种的明显不同,特别是烘烤湿度上的不同。目前国内外未见与本发明相同的公开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工艺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K326品种烟叶烘烤质量的密集烤房烘烤方法。提高气流流通的均匀性,减小烤房内各个位置温度差,提高K326品种烘烤质量满足工业公司对特色优质烟叶原料的需求。
本发明人经研究发现K326烟叶的叶片较厚,含水量较高,通过改变烤房内的装烟方式,提高气流流通的均匀性,减小烤房内各个位置温度差。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1、装烟方法:烟杆的方向与进风口风向相同,增加空气流动的均匀性,缩小烤房中各个部位的干湿球温度差,改善气流的流通,提高烘烤质量;
2、烘烤包括六个阶段(梯度升温控湿)按下述步骤进行:
第一步:烟叶装炉后,点火,4小时内将干球温度升到35±1℃,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34±1℃,然后稳温8小时左右,使烟叶叶尖变黄3厘米,叶片发汗;
第二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一步要求后,以1℃/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到38℃,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36±0.5℃,稳温24小时左右,使8成烟叶叶片变黄;
第三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二步要求后,以0.5℃/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41±1℃,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37±0.5℃,稳温24小时左右,使烟叶叶片达到基本全黄、烟叶小叶脉变白、叶片呈拖条状态;
第四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三步要求后,以0.5℃/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46±2℃,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38±0.5℃,稳温18小时左右,使烟叶主脉变白、叶片呈小卷筒状态;
第五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四步要求后,以1℃/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53±1℃,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40±0.5℃,稳温12小时左右,使烟叶呈大卷筒状态;
第六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五步要求后,以1℃/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67±2℃,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41±1℃,稳温直到烟筋变干。
本发明烘烤工艺中温湿度检测均采用传感器,传感器放置于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的中间位置。
本发明的烘烤工艺能明显减少糟片烟和挂灰烟,增加烟叶色泽和油份,烟叶烘烤质量明显提高。本发明可以用于K326品种的密集烘烤,有效克服现有烘烤方式及工艺的不足。并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操作性强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纵剖面示意图。
图2为传统装烟方式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装烟方式示意图。
图中:1-烤房门,2-烟枕,3-散热片,4-进风口,5-风机,6-火炉,7-回风口,8-烟枕,9-烟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用具体的实施例、烘烤后的的技术经济性状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它们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发明的烘烤工艺的装烟方法是使烟杆方向与进风口风向相同,如图2所示,装好烟后烘烤包括六个阶段:
第一步:烟叶装炉后,点火,4小时内将干球温度升到35℃,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35℃,然后稳温8小时,使烟叶叶尖变黄3厘米,叶片发汗变软。此阶段目标是使刚装进烤房的烟叶变暖发汗,为烟叶变黄营造湿度环境,防止烟叶“硬变黄”。
第二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一步要求后,以1℃/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到38℃,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36℃,稳温24小时,使8成烟叶叶片变黄。此阶段目标是使烟叶变黄,并适度失水,一般不排湿。
第三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二步要求后,以0.5℃/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41℃,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37℃,稳温24小时,使烟叶叶片达到基本全黄、烟叶小叶脉变白、叶片呈拖条状态。此阶段目标是使烟叶全黄,小脉变白,同时一定要稳温排湿,防止温度升高过快导致烟叶“热挂灰”,也要防止掉温导致烟叶“冷挂灰”。
第四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三步要求后,以0.5℃/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46℃,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38℃,稳温18小时,使烟叶主脉变白、叶片呈小卷筒状态。此阶段是防止烟叶青筋和挂灰的关键阶段,一定要防止湿球温度稳定在38℃,稳温保证烟叶主脉变白,并防止供热不足导致的掉温。
第五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四步要求后,以1℃/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53℃,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40℃,稳温12小时,使烟叶呈大卷筒状态。此阶段应稳温排湿,逐渐使烟叶干燥,加深烟叶的颜色,增加香气。
第六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五步要求后,以1℃/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67℃,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41℃,稳温直到烟叶变干。此阶段是使全炉烟叶干筋,防止掉温出现烟筋变黑,并稳步提高湿球温度,降低风机速度,提高烟叶的香气量。
利用传统装烟方式烘烤工艺与本发明装烟方式烘烤工艺分别进行烘烤,烘烤后进行分级统计评价,评价结果如表1:
表1 K326品种烟叶不同处理烤后烟叶主要经济性状
注:烟叶损失包括枯烟、青烟等不予收购的烟叶;均价计算参照2012年烟叶收购价。
从表1可以看出,本发明的装烟方式及烘烤工艺提高了整体的烘烤质量,缩短了烘烤时间。上述烟叶各种状态的判定依据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常识。
实施例2:
本发明的烘烤工艺的装烟方法是使烟杆方向与进风口风向相同,如图2所示,装好烟后烘烤包括六个阶段:
第一步:烟叶装炉后,点火,4小时内将干球温度升到34℃,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33℃,然后稳温8小时,使烟叶叶尖变黄3厘米,叶片发汗变软。此阶段目标是使刚装进烤房的烟叶变暖发汗,为烟叶变黄营造湿度环境,防止烟叶“硬变黄”。
第二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一步要求后,以1℃/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到38℃,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35.5℃,稳温24小时,使8成烟叶叶片变黄。此阶段目标是使烟叶变黄,并适度失水,一般不排湿。
第三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二步要求后,以0.5℃/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40℃,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36.5℃,稳温24小时,使烟叶叶片达到基本全黄、烟叶小叶脉变白、叶片呈拖条状态。此阶段目标是使烟叶全黄,小脉变白,同时一定要稳温排湿,防止温度升高过快导致烟叶“热挂灰”,也要防止掉温导致烟叶“冷挂灰”。
第四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三步要求后,以0.5℃/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44℃,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37.5℃,稳温18小时,使烟叶主脉变白、叶片呈小卷筒状态。此阶段是防止烟叶青筋和挂灰的关键阶段,稳温保证烟叶主脉变白,并防止供热不足导致的掉温。
第五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四步要求后,以1℃/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52℃,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39.5℃,稳温12小时,使烟叶呈大卷筒状态。此阶段应稳温排湿,逐渐使烟叶干燥,加深烟叶的颜色,增加香气。
第六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五步要求后,以1℃/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65℃,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40℃,稳温直到烟叶变干。此阶段是使全炉烟叶干筋,防止掉温出现烟筋变黑,并稳步提高湿球温度,降低风机速度,提高烟叶的香气量。
实施例3:
本发明的烘烤工艺的装烟方法是使烟杆方向与进风口风向相同,如图2所示,装好烟后烘烤包括六个阶段:
第一步:烟叶装炉后,点火,4小时内将干球温度升到36℃,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34℃,然后稳温8小时,使烟叶叶尖变黄3厘米,叶片发汗变软。此阶段目标是使刚装进烤房的烟叶变暖发汗,为烟叶变黄营造湿度环境,防止烟叶“硬变黄”。
第二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一步要求后,以1℃/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到38℃,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36.5℃,稳温24小时,使8成烟叶叶片变黄。此阶段目标是使烟叶变黄,并适度失水,一般不排湿。
第三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二步要求后,以0.5℃/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42℃,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37.5℃,稳温24小时,使烟叶叶片达到基本全黄、烟叶小叶脉变白、叶片呈拖条状态。此阶段目标是使烟叶全黄,小脉变白,同时一定要稳温排湿,防止温度升高过快导致烟叶“热挂灰”,也要防止掉温导致烟叶“冷挂灰”。
第四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三步要求后,以0.5℃/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48℃,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38.5℃,稳温18小时,使烟叶主脉变白、叶片呈小卷筒状态。此阶段是防止烟叶青筋和挂灰的关键阶段,稳温保证烟叶主脉变白,并防止供热不足导致的掉温。
第五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四步要求后,以1℃/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54℃,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40.5℃,稳温12小时,使烟叶呈大卷筒状态。此阶段应稳温排湿,逐渐使烟叶干燥,加深烟叶的颜色,增加香气。
第六步:当烟叶变化达到第五步要求后,以1℃/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69℃,同时控制湿球温度在42℃,稳温直到烟叶变干。此阶段是使全炉烟叶干筋,防止掉温出现烟筋变黑,并稳步提高湿球温度,降低风机速度,提高烟叶的香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