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脱落的引流管。
背景技术
临床上应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很多,有的用于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 胆道等。外科引流为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内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 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但现有的引流管容易滑落,不能满足术后 患者多动的需求,严重时引起引流管的脱落,医务人员必须重新进行置管,进 行疏通,严重时设置需要更换引流管,费时给力,而且加重了患者的痛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脱落的引流管,该引流管防 脱落效果好,避免多次插管固定,方便治疗,减少病人痛苦。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脱落的引流管包括引流管管体和内管,所述内管的外表面设有聚四 氟乙烯层,所述内管套设于所述引流管管体内,所述内管的一端设有卡勾,所 述引流管管体对应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卡勾相配合的卡槽,所述内管的另一端设 有膨胀圆环,所述膨胀圆环通过软管与所述引流管管体相连接。
聚四氟乙烯具有杰出的优良综合性能,耐高温,耐腐蚀、不粘、自润滑、 优良的介电性能、很低的摩擦系数。
优选地,所述卡勾与所述卡槽扣合时,所述膨胀圆环伸出所述引流管管体 呈张开状态。
优选地,所述膨胀圆环呈圆台形。
优选地,所述引流管管体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引流管管体的固定装置。
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为中间开设有通孔的弹性橡胶片,所述引流管管体 套设在所述弹性橡胶片的通孔中,所述通孔的孔径略小于所述引流管管体的外 径。
优选地,所述引流管管体的内径略大于所述内管的外径。
优选地,所述引流管管体的外表面设有派瑞林涂层,所述派瑞林涂层厚度 为0.1~0.6mm。
优选地,所述聚四氟乙烯层厚度为0.1~0.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防脱落的引流管包 括引流管管体和内管,内管的外表面设有聚四氟乙烯层,内管套设于引流管管 体内,内管的一端设有卡勾,引流管管体对应的一端设有与卡勾相配合的卡槽, 内管的另一端设有膨胀圆环,膨胀圆环通过软管与引流管管体相连接。使用前, 将引流管管体无卡槽的一端插入需引流的区域,再将内管向内推入,此时膨胀 圆环被推出引流管管体并被撑开,将引流管管体固定在需引流的区域,再通过 卡扣装置将引流管管体和内管固定,聚四氟乙烯具有良好的自润滑和低摩擦性 能,方便了内管在引流管管体里的推动,本实用新型的防脱落的引流管防脱落 效果好,方便治疗,避免多次插管固定,减少病人痛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后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示如下:1-引流管管体、2-内管、3-卡勾、4-卡槽、5-膨胀圆环、6- 固定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本实用新型防脱落的引流管包括引流管管体1和内 管2,所述内管2的外表面设有聚四氟乙烯层,聚四氟乙烯层厚度为0.1~0.5mm, 内管2套设于引流管管体1内,内管2的一端设有卡勾3,引流管管体1对应的 一端设有与卡勾3相配合的卡槽4,内管2的另一端设有膨胀圆环5,所述膨胀 圆环5通过软管与引流管管体1相连接。
使用前,将引流管管体1无卡槽的一端插入需引流的区域,再将内管2推 向需引流的区域,此时膨胀圆环5被推出引流管管体1并被撑开,将引流管管 体1固定在需引流的区域,再通过卡扣装置将引流管管体1和内管2固定,聚 四氟乙烯具有良好的自润滑和低摩擦性能,方便了内管2在引流管管体1里的 推动,本实用新型的防脱落的引流管防脱落效果好,方便治疗,避免多次插管 固定,减少病人痛苦。
卡勾3与卡槽4扣合时,膨胀圆环5伸出引流管管体1呈张开状态,膨胀 圆环5呈圆台形,其内径朝着远离内管2的方向逐渐变大。卡勾3与卡槽4扣 合时,膨胀圆环5伸出引流管管体1呈张开状态,此时膨胀圆环5变大,有利 于将引流管管体1固定在需引流的区域,膨胀圆环5呈圆台形,有利于膨胀圆 环5在内管2带动下在引流管管体1内推进或推出。
引流管管体1设有用于固定引流管管体1的固定装置6,固定装置6为中间 开设有通孔的弹性橡胶片,引流管管体1套设在弹性橡胶片的通孔中,通孔的 孔径略小于引流管管体1的外径。设有固定装置6有利于引流管管体1进一步 固定,通孔的孔径略小于所述引流管管体1的外径,使得弹性橡胶片对引流管 管体1形成挤压固定。
所述引流管管体1的内径略大于所述内管2的外径。方便了内管2在引流 管管体1内平稳地推动。
所述引流管管体1的外表面设有派瑞林涂层,所述派瑞林涂层厚度为 0.1~0.6mm。派瑞林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减少引流管对人体组织的 损伤,降低细菌感染人体的机率。
申请人声明,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结构特 征以及施工方法,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结构特征以及施工方法, 即不意味着本实用新型必须依赖上述详细结构特征以及施工方法才能实施。所 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改进,对本实用新型所 选用部件的等效替换以及辅助部件的增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实用 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