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生植物培育种植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水生植物培育种植篮.pdf(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21104188.0 (22)申请日 2015.12.24 A01G 31/02(2006.01) (73)专利权人 广州市景晖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 司 地址 51065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元岗路 310 号自编 3 栋 C312 之一 (72)发明人 谢俊仁 米旭 何培磊 彭麒文 苏用全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 事务所 ( 普通合伙 ) 44288 代理人 汤喜友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水生植物培育种植篮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生植物培育种植篮, 包括容器主体和固定组件 ; 所述容器主。
2、体包括位 于上部的第一收容部和位于下部的第二收容部, 第一收容部与所述第二收容部相互连通, 第一收 容部的容积大于第二收容部的容积 ; 第一收容部 的顶部开口, 第二收容部的底部封闭 ; 第一收容 部顶部开口处的外壁向外延伸出一圈翻边 ; 翻边 上设有若干个卡槽 ;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一支撑架 和与卡槽数量相同的连接杆 ; 所述支撑架包括中 心设有通孔的环状固定片和环状镂空网格 ; 各连 接杆的一端均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 各连接杆 的另一端分别插接在与之对应的卡槽中。本实用 新型具有对水质无污染、 使用寿命长、 施工方便快 捷、 可回收利用、 抗倒伏的特点。 (51)Int.Cl. (19)中。
3、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05233059 U 2016.05.18 CN 205233059 U 1.一种水生植物培育种植篮, 其特征在于: 包括容器主体和固定组件; 所述容器主体包括位于上部的第一收容部和位于下部的第二收容部, 所述第一收容部 与所述第二收容部相互连通, 所述第一收容部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容积; 所述第 一收容部的顶部开口, 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底部封闭; 所述第一收容部顶部开口处的外壁向 外延伸出一圈翻边; 所述翻边上设有若干个卡槽;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一支撑架和与卡槽数量相同的连接杆; 所述支撑架包括。
4、中心设有通 孔的环状固定片和固定连接在所述环状固定片外周围的环状镂空网格; 各连接杆的一端均 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 各连接杆的另一端分别插接在与之对应的卡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生植物培育种植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槽的数量为四个, 它们均匀分布在所述翻边上; 与之对应, 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四个, 它们分布在支撑架上能 够与卡槽相配合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生植物培育种植篮, 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两个连接杆之间的 夹角为90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生植物培育种植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收容部的顶部开 口的形状为圆形或方形, 所述支撑架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收容部。
5、的顶部开口的形状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生植物培育种植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收容部的高为 50mm, 其顶部开口的直径为170mm; 所述第二收容部的高为40mm, 其底部直径为30mm; 所述翻 边的宽为15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生植物培育种植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固定片的直径为 170mm,所述环状固定片的通孔的直径为3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生植物培育种植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边的外周缘先下延 伸有连接卡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生植物培育种植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由两个对称的 半圆形结构组成。 权 利 要 求 书 1/1 。
6、页 2 CN 205233059 U 2 一种水生植物培育种植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植物种植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水生植物培育种植篮。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的水面植物种植浮床大多体积庞大, 一个构件包含众多小种植孔, 连接方式 复杂, 需要借助工具连接各个构件; 没有种植篮, 使植物根系生长紊乱, 易纠缠在一起, 不便 移动、 修整或清理。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普通植物种植篮一般是俯视图为圆形或方形、 侧视图 为梯形的常规篮, 在种植水生植物时需要在篮子里填充海绵或陶粒等其它填充物固定植 物, 这给浮床施工增加了难度, 这些填充物占用植物后期分蘖生长的空间, 还容易散落水 体。
7、, 构成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 拆装方便 的水生植物培育种植篮, 它具有对水质无污染、 使用寿命长、 施工方便快捷、 可回收利用、 抗 倒伏的特点。 0004 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 一种水生植物培育种植篮, 其特征在于: 包括容器主体和固定组件; 0006 所述容器主体包括位于上部的第一收容部和位于下部的第二收容部, 所述第一收 容部与所述第二收容部相互连通, 所述第一收容部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容积; 所 述第一收容部的顶部开口, 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底部封闭; 所述第一收容部顶。
8、部开口处的外 壁向外延伸出一圈翻边; 所述翻边上设有若干个卡槽; 0007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一支撑架和与卡槽数量相同的连接杆; 所述支撑架包括中心设 有通孔的环状固定片和固定连接在所述环状固定片外周围的环状镂空网格; 各连接杆的一 端均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 各连接杆的另一端分别插接在与之对应的卡槽中。 0008 作为优选, 所述卡槽的数量为四个, 它们均匀分布在所述翻边上; 与之对应, 所述 连接杆的数量为四个, 它们分布在支撑架上能够与卡槽相配合的位置。 0009 作为优选, 相邻的两个连接杆之间的夹角为90 。 0010 作为优选, 所述第一收容部的顶部开口的形状为圆形或方形, 所述支撑。
9、架的形状 与所述第一收容部的顶部开口的形状相同。 0011 作为优选, 所述第一收容部的高为50mm, 其顶部开口的直径为170mm; 所述第二收 容部的高为40mm, 其底部直径为30mm; 所述翻边的宽为15mm。 0012 作为优选, 所述环状固定片的直径为170mm,所述环状固定片的通孔的直径为 30mm。 0013 作为优选, 所述翻边的外周缘先下延伸有连接卡位。 这样设计能够方便将种植篮 固定在浮床单体上。 0014 作为优选, 所述支撑架由两个对称的半圆形结构组成。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5233059 U 3 0015 相比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0、 0016 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种植篮分上下两层(即第一收容部和位于下部的第二收容 部), 上层空间大, 满足植物后期分支生长的要求; 下层空间小, 用于固定植物根部和头部, 起到保护植物根部和抗倒伏的作用; 另外,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种植篮上面配有支撑架, 支撑 架由两个对称的半圆形结构组成, 包括环状固定片和环状镂空网格, 支撑架依靠连接杆和 种植篮上的凹槽卡扣连接; 在植物种植初期, 支撑架和种植篮下层的第二收容部共同固定 植物; 种植篮的设置, 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植物根系生长空间, 便于管理; 生长后期, 镂空网 格的设计有利于作物的分蘖生长, 还能将整株植物连成一簇, 增强抗倒伏能力。
11、; 镂空设计, 透气性强, 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 又可以增加植物根部与水体的接触面积, 促进植物对污 染物质的吸收, 同时增强浮床水生植物除污净水效果。 0017 2、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种植篮上沿翻边设有连接卡位, 方便将种植篮固定在浮床单 体上; 0018 3、 该种植篮结构简单, 连接、 固定方式便捷, 可以随意拆卸和组装, 可直接置放在 浮床单体的框架内, 便于浮床植物品种的更换和维护。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实施例1的容器主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是实施例1的容器主体的俯视视结构示意图; 0022 图。
12、3是实施例1的支撑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是实施例1的种植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4 其中, 1、 容器主体; 11、 第一收容部; 12、 第二收容部; 13、 翻边; 14、 卡槽; 15、 连接卡 位; 2、 固定组件; 21、 支撑架; 211、 环状固定片; 212、 环状镂空网格; 22、 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实施例1: 0026 参照图1-4,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水生植物培育种植篮, 包括容器主体1和固定组 件2; 0027 所述容器主体1包括位于上部的第一收容部11和位于下部的第二收容部12, 所述 第一收容部11与所述第二收容部12相互连通, 所。
13、述第一收容部11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二收容 部12的容积; 所述第一收容部11的顶部开口, 所述第二收容部12的底部封闭; 所述第一收容 部11顶部开口处的外壁向外延伸出一圈翻边13; 所述翻边13上设有若干个卡槽14; 所述翻 边13的外周缘先下延伸有连接卡位15。 这样设计能够方便将种植篮固定在浮床单体上。 0028 所述固定组件2包括一支撑架21和与卡槽14数量相同的连接杆22; 所述支撑架21 包括中心设有通孔的环状固定片211和固定连接在所述环状固定片211外周围的环状镂空 网格212; 各连接杆22的一端均与所述支撑架21固定连接, 各连接杆22的另一端分别插接在 与之对应的卡槽14中。
14、。 所述支撑架21由两个对称的半圆形结构组成。 0029 所述卡槽14的数量为四个, 它们均匀分布在所述翻边13上; 与之对应, 所述连接杆 22的数量为四个, 它们分布在支撑架21上能够与卡槽14相配合的位置。 相邻的两个连接杆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5233059 U 4 22之间的夹角为90 。 0030 所述第一收容部11的顶部开口的形状为圆形, 所述支撑架21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收 容部11的顶部开口的形状相同。 所述第一收容部11的高为50mm, 其顶部开口的直径为 170mm; 所述第二收容部12的高为40mm, 其底部直径为30mm; 所述翻边13的宽为15mm。 。
15、0031 所述环状固定片211的直径为170mm, 所述环状固定片211的通孔的直径为30mm。 0032 实施例2: 0033 本实施例的特点是: 所述卡槽14的数量为六个, 它们均匀分布在所述翻边13上; 与 之对应, 所述连接杆22的数量为留有六个, 它们分布在支撑架21上能够与卡槽14相配合的 位置。 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0034 实施例3: 0035 本实施例的特点是: 所述卡槽14的数量为八个, 它们均匀分布在所述翻边13上; 与 之对应, 所述连接杆22的数量为留有八个, 它们分布在支撑架21上能够与卡槽14相配合的 位置。 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0036 实施例4: 0037 本实施例的特点是: 所述第一收容部11的顶部开口的形状为方形, 所述支撑架21 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收容部11的顶部开口的形状相同。 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0038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 的范围,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 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5233059 U 5 图1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6 CN 205233059 U 6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7 CN 205233059 U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