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植物生长调节组合物及 其制剂。
背景技术
果实膨大剂,是植物生长促进剂,有生物制剂和化学制剂两种, 以肥料和药剂两种制剂形态存在。生物制剂以有机生物和营养基为功 能性物质,通常又被称作仿生物(模仿生物本身功能)制剂,是植物 体内本身所含有的,如:多酶蛋白,有机酸类,多以肥料的形式制成, 作用温和高效,通常情况下许多植物本身生物物质的含量不能充分发 挥固有的优秀品质,就像人体没有足够的胃酶,再多食物也难以消化 利用,补充生物制剂有利于充分发挥基础营养,迅速膨大果实。化学 制剂以调节剂和诱导因子为功能性物质,通常被称作植物激素,是植 物体内本身就有的,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而在不良的环境下,植 物就会产生较少的生长素,使生长减缓,甚至产生比较多的脱落酸, 让部分叶片和果实脱落,这是植物本能地对自己的保护。现在人们就 是利用这种特性,外施一些生长调节剂,让植物能够保持生长膨大。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果实膨大剂主要有氯吡脲(CPPU)、6-苄氨基 嘌呤(6-ba)及其与赤霉酸(GA3/GA4+7)的复配组合物,这些膨大剂 在葡萄(或红提、青提)上使用量过大后,会造成果梗粗大硬化,影 响果实品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物生长调节组合物及其制剂。该 植物生长调节组合物及其制剂既能够使植物果实膨大,同时又不会使 植物梗茎粗大硬化。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植物生长调节组合物,由噻苯隆、赤霉酸和氮酮组成。
优选的,所述噻苯隆和赤霉酸的重量比为(0.01~0.2):(0.1~2): (1~5)。
优选的,所述噻苯隆和赤霉酸的重量比为0.1:1.4:3。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所述的植物生长调节 组合物和农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优选的,所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剂型为可溶液剂、可溶粒剂或可 溶粉剂。
优选的,在所述可溶液剂中,所述植物生长组合物所占重量百分 比为2.5%~5.5%。
优选的,在所述可溶粒剂和可溶粉剂中,所述植物生长组合物所 占重量百分比均为2.5%~5.5%。
优选的,所述可溶粒剂和可溶粉剂中,还包括乳化剂、pH稳定剂、 填料;
所述的可溶液剂还包括乳化剂、溶剂。
优选的,所述可溶液剂、可溶粒剂和可溶粉剂中,所述乳化剂所 占重量百分比均为5%~20%。
优选的,所述可溶粒剂和可溶粉剂中,所述pH稳定剂所占重量 百分比均为1%~10%。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组分混合后各活性成分由于组成、结 构、理化性质的差异,使得各活性成分之间的联合作用通常表示为增 效作用、相加作用或拮抗作用。所谓增效作用就是不同物质间的相互 协作作用,其产生的效果大于各个成分效果的总合;而相加作用就是 其产生的效果等于各个成分效果的总合;拮抗作用是指两种物质作用 于生物机体时,一种物质干扰另一种物质的效果,或彼此互相干扰对 方的效果,使总体效果下降的现象。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物生长调节组合物及其制剂。该植物生长调 节组合物由噻苯隆、赤霉酸和氮酮组成。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本发明 提供的植物生长调剂组合物及其制剂在处理果实后,既能够促进果实 膨大,又避免了果实果梗的粗大硬化。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同促进剂用量对葡萄果实着色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生长调节组合物及其制剂,本领域技术人 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 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 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 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 技术。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植物生长调节组合物由噻苯隆、赤霉酸和氮酮组 成,其中噻苯隆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细胞分裂素,在组培中能促进植物 的芽分化,在田间常应用于棉花脱叶,提高棉花采收效率,在葡萄上 能增大果粒,与赤霉酸(GA3/GA4+7)复配使用,对葡萄膨大有增效 作用,氮酮可促进葡萄对噻苯隆和赤霉酸的吸收,大大提高有效成分 在植物体内的运转,既保证作物对有效成分的充分吸收和利用,又减 少了药液在使用部位较长时间的堆积残留,避免果梗过度粗大硬化, 在增加葡萄产量的同时提高果实商品价值。
按照本发明,所述噻苯隆、赤霉酸和氮酮复配的组合物中,所述 噻苯隆、赤霉酸和氮酮的重量比为(0.01~0.2):(0.1~2):(1~5)。更 有选为(0.01~0.1):(1.0~2):(2~4),最优选的,所述噻苯隆、赤霉 酸和氮酮的重量比为0.1:1.4:3。通过实验证明,在上述比例下,既能 够使果实膨大,又不会使果实的果梗粗大硬化。
本发明提供植物生长调节组合物和农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形成不 同的制剂,所述制剂均为环保型制剂,如可溶液剂、可溶粉剂和可溶 粒剂。而一般可溶液剂都使用了极性较强、低闪点的溶剂,如DMSO、 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一般对包装瓶要求较高,容易发生渗漏现 象,而低闪点溶剂对储存要求较高,容易发生火灾等现象。本发明所 加工的可溶液剂采用环保、低毒、高闪点溶剂和乳化剂,不会腐蚀包 装瓶,储存安全性高。
按照本发明,所述可溶液剂中所述植物生长组合物所占重量百分 比(质量浓度)为在2.5%~5.5%。所述可溶液剂中还包括溶剂和乳化 剂,所述溶剂优选为丙二醇、二乙二醇丁醚和二丙二醇甲醚中的一种 或多种,所述乳化剂为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醚、聚乙二醇芳基二苯醚 和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按照本发明,将噻苯隆和赤霉 酸按照比例溶解在溶剂中,再加入氮酮和乳化剂混合均匀后得到该植 物生长调节剂。优选的所述可溶液剂中,所述组合物的质量浓度优选 为2%~5%,最优选为4.5%。
按照本发明,在所述可溶粒剂和可溶粉剂中,所述植物生长组合 物所占重量百分比均为2.5%~5.5%。所述可溶粒剂和可溶粉剂中,还 包括乳化剂、pH稳定剂、填料。所述乳化剂所占重量百分比为 5%~20%。所述可溶粒剂和可溶粉剂中,所述pH稳定剂所占重量百分 比均为1%~10%。
按照本发明,所述乳化剂优选为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醚、聚乙二 醇芳基二苯醚和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pH调节剂 优选为柠檬酸三钠、磷酸三钾。所述填料为葡萄糖、乳糖、无水硫酸 镁等,其中乳糖为造粒填料(可溶粒剂中添加量在20%以上)。本发 明将噻苯隆·赤霉酸加工成可溶粒剂及可溶粉剂,采用了毒性低的乳 化剂,使用了可食用的糖类作为填料,可溶性好,安全环保。
按照本发明,所述可溶粉剂和可溶粒剂中还包括溶剂,所述溶剂 占所述可溶粉剂和可溶粒剂重量百分比的5~10%。所述第二溶剂优选 为乙醇或二甲基亚砜,其中乙醇在制备可溶粒剂和可溶粉剂过程中会 挥发。
按照本发明,所述可溶粒剂和可溶粉剂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制备;
可溶粉剂:
A1将噻苯隆和氮酮用溶剂溶解完全,加入乳化剂混合均匀后备 用;
B1将赤霉酸与固体性原料(包括pH调节剂和填料)混合后粉碎, 备用;
C1将A1中的混合物混合入B1中,搅拌混合均匀;
D1若原料偏湿、流动性差,可将混合物在40-50℃下烘干即可。
可溶粒剂:
A2将噻苯隆和氮酮用溶剂溶解完全,加入乳化剂混合均匀后备 用;
B2将赤霉酸与固体性原料(包括pH调节剂和填料)混合后粉碎, 备用;
C2将A2中的混合物混合入B2中,搅拌混合均匀;
D2若原料偏干,需加入适量纯水,挤压造粒;
E2将造好的颗粒在40-50℃下烘干即可。
所述可溶粉剂和可溶粒剂优选包括:
噻苯隆0.01-0.2%;
赤霉酸0.1-2%;
氮酮1~5%
乳化剂5-20%;
溶剂5-10%;
pH调节剂1-10%;
余量的填料。
本发明提供的可溶液剂采用的溶剂均为环保低毒性成分。可溶粉 剂、可溶粒剂采用的是低毒乳化剂和无毒性的糖类作为助剂,大大降 低制剂毒性。符合国家提倡的环境友好型制剂。
通过上述原理阐述,能够证明本发明方案的客观真实度,以下为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详细阐述本方案,以证明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技 术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使用的原料均可购得。
可溶液剂的配方及制备:
实施例1
噻苯隆0.01%;
赤霉酸0.1%;
氮酮1%;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1%;
丙二醇97.89%;
将噻苯隆和赤霉酸按比例溶解在丙二醇中,再加入氮酮和蓖麻油 聚氧乙烯醚,混合均匀后得到噻苯隆·赤霉酸植物生长调剂制剂。
实施例2
噻苯隆0.1%;
赤霉酸1.4%;
氮酮3%;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3%;
二乙二醇丁醚94.5%;
将噻苯隆和赤霉酸按比例溶解在二乙二醇丁醚中,再加入氮酮和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混合均匀后得到噻苯隆·赤霉酸植物生长调剂制 剂。
实施例3
噻苯隆0.2%;
赤霉酸2%;
氮酮5%;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
二丙二醇甲醚87.8%;
将噻苯隆和赤霉酸按比例溶解在二丙二醇甲醚中,再加入氮酮和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混合均匀后得到噻苯隆·赤霉酸植物生长调剂制 剂。
实施例4
噻苯隆0.01%;
赤霉酸0.1%;
氮酮1%;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醚2%;
丙二醇46.89%;
二乙二醇丁醚50%;
将噻苯隆和赤霉酸按比例溶解在丙二醇和二乙二醇丁醚的混合 溶剂中,再加入氮酮和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醚,混合均匀后得到噻苯 隆·赤霉酸植物生长调剂制剂。
可溶粉剂配方及制备
实施例5
噻苯隆0.01%;
赤霉酸0.1%;
氮酮1%;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醚4%;
二甲基亚砜1%;
柠檬酸三钠3%;
无水硫酸钠50%;
余量的葡萄糖。
A1将噻苯隆用二甲基亚砜完全,加入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醚混 合均匀后备用;
B1将赤霉酸与柠檬酸三钠、无水硫酸钠、葡萄糖。混合后粉碎, 备用;
C1将A1中的混合物混合入B1中,搅拌混合均匀;
D1若原料偏湿、流动性差,可将混合物在40-50℃下烘干即可。
实施例6
噻苯隆0.1%;
赤霉酸1.0%;
氮酮2%;
聚乙二醇芳基二苯醚8%;
二甲基亚砜2%;
柠檬酸三钠5%;
无水硫酸钠50%;
余量的乳糖。
A1将噻苯隆用二甲基亚砜完全,加入聚乙二醇芳基二苯醚混合 均匀后备用;
B1将赤霉酸与柠檬酸三钠、无水硫酸钠、乳糖。混合后粉碎, 备用;
C1将A1中的混合物混合入B1中,搅拌混合均匀;
D1若原料偏湿、流动性差,可将混合物在40-50℃下烘干即可。
实施例7
噻苯隆0.2%;
赤霉酸2.0%;
氮酮5%;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
二甲基亚砜4%;
磷酸三钾2%;
无水硫酸钠40%;
余量的乳糖。
A1将噻苯隆用二甲基亚砜完全,加入蓖麻油聚氧乙烯醚混合均 匀后备用;
B1将赤霉酸与磷酸三钾、无水硫酸钠、乳糖。混合后粉碎,备 用;
C1将A1中的混合物混合入B1中,搅拌混合均匀;
D1若原料偏湿、流动性差,可将混合物在40-50℃下烘干即可。
可溶粒剂配方及制备
实施例8
噻苯隆0.01%;
赤霉酸0.1%;
氮酮1%;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醚5%;
乙醇5%(不计入总百分比,此项表示0.01g噻苯隆需要加入5g 乙醇溶解。)
柠檬酸三钠2%;
乳糖50%;
余量的葡萄糖。
A2将噻苯隆用乙醇溶解完全,加入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醚混合 均匀后备用;
B2将赤霉酸与柠檬酸三钠、乳糖、葡萄糖混合后粉碎,备用;
C2将A2中的混合物混合入B2中,搅拌混合均匀;
D2若原料偏干,需加入适量纯水,挤压造粒;
E将造好的颗粒在40-50℃下烘干即可。
实施例9
噻苯隆0.1%;
赤霉酸1.0%;
氮酮3%;
聚乙二醇芳基二苯醚8%;
乙醇10%(不计入总百分比,此项表示0.1g噻苯隆需要加入10g 乙醇溶解。);
柠檬酸三钠5%;
乳糖50%;
余量的葡萄糖。
A2将噻苯隆用乙醇溶解完全,加入聚乙二醇芳基二苯醚混合均 匀后备用;
B2将赤霉酸与柠檬酸三钠、乳糖、葡萄糖混合后粉碎,备用;
C2将A2中的混合物混合入B2中,搅拌混合均匀;
D2若原料偏干,需加入适量纯水,挤压造粒;
E将造好的颗粒在40-50℃下烘干即可。
实施例10
噻苯隆0.2%;
赤霉酸2.0%;
氮酮5%;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15%;
乙醇10%(不计入总百分比,此项表示0.2g噻苯隆需要加入10g 乙醇溶解。);
磷酸三钾2%;
葡萄糖40%;
余量的乳糖。
A2将噻苯隆用乙醇溶解完全,加入蓖麻油聚氧乙烯醚混合均匀 后备用;
B2将赤霉酸与磷酸三钾、乳糖、葡萄糖混合后粉碎,备用;
C2将A2中的混合物混合入B2中,搅拌混合均匀;
D2若原料偏干,需加入适量纯水,挤压造粒;
E将造好的颗粒在40-50℃下烘干即可。
实施例11室内生测情况
试验名称:噻苯隆·赤霉酸调节葡萄生长室内活性试验
试验地点:北京市保护地大棚
施药:施药前疏果,过长果穗掐尖梢,使各处理穗型、穗长一致。 谢花后10d用药,浸果穗约10秒。
药剂配制:定量称取试验所需噻苯隆·赤霉酸及各单剂,溶解后, 用去离子水定容,并稀释至所需浓度。
处理计量:供试药剂及对照药剂均设6个浓度,不同药剂浓度如 表1.并设清水对照处理作空白对照。每处理5个果穗,重复4次。处 理剂量如表1所示。
表1噻苯隆·赤霉酸对葡萄的药效用药浓度(剂量mg/L)
序号 噻苯隆·赤霉酸 赤霉酸 噻苯隆 0 0 0 0 1 15 14.0 1.0
2 20 18.7 1.3 3 25 23.3 1.7 4 30 28.0 2.0 5 50 46.7 3.3
药效调查:收获时调查噻苯隆·赤霉酸及各单剂各处理后葡萄果 穗长,果粒数、粒重。计算增产率。与不用药空白对照及各单剂的效 果进行比较。增产率计算公式如下:
试验结果如表2、3、4所示:
表2噻苯隆·赤霉酸处理对葡萄产量的影响
序号 剂量(mg/L) 果穗长(cm) 粒数(粒/穗) 粒重(g/粒) 产量(g/穗) 0 0 17.1 58.6 10.6 621.2 1 15 17.1 58.5 10.6 620.1 2 20 17.5 58.8 10.8 635.0 3 25 18.3 59.5 11.3 672.4 4 30 19.8 61.0 11.3 689.3 5 50 21.3 59.1 11.2 661.9
表3噻苯隆单用对葡萄产量的影响
序号 剂量(mg/L) 果穗长(cm) 粒数(粒/穗) 粒重(g/粒) 产量(g/穗) 0 0 17.1 58.6 10.6 621.2 1 1.0 16.9 58.6 10.6 621.2 2 1.3 17.2 58.5 10.7 626.0 3 1.7 17.2 59.5 10.7 626.0 4 2.0 17.7 58.8 10.9 640.9 5 3.3 19.9 58.9 11.0 647.9
表4赤霉酸单用对葡萄产量的影响
序号 剂量(mg/L) 果穗长(cm) 粒数(粒/穗) 粒重(g/粒) 产量(g/穗) 0 0 17.1 58.6 10.6 621.2 1 14.0 17.0 58.4 10.5 613.2 2 18.7 17.6 58.4 10.9 636.0 3 23.3 18.5 59.0 11.0 649.0 4 28.0 20.0 59.2 11.5 680.3 5 46.7 21.8 57.5 11.3 649.8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看出,1.5%噻苯隆·赤霉酸可溶液剂 (0.1%·1.4%)有较好的调节葡萄生长的作用,该药15~30mg/L剂量 范围内,随施药浓度的增加,葡萄产量提高,主要作用表现在葡萄果 穗边长、烂果和果粒脱落较少,从而使每穗果粒数量增加,粒重较空 白对照有一定的提高,1.5%噻苯隆·赤霉酸可溶液剂(0.1%·1.4%) 50mg/L供试剂量下比该混剂30mg/L增产幅度小,结果如表4所示, 说明该药剂浓度太高对葡萄增产有副作用。
噻苯隆单用,供试剂量不如1.5%噻苯隆·赤霉酸可溶液剂 (0.1%·1.4%)15~30mg/L剂量的产量高(如表5所示)。赤霉酸单 用施药初期葡萄果粒数增多,但后期有落粒现象,该药28mg/L处理, 葡萄增产接近10%,比1.5%噻苯隆·赤霉酸30mg/L产量稍低,如表 6和图1所示。其中,白色柱为本发明提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数据, 黑色柱代表赤霉酸单剂使用时的数据,条形柱代表噻苯隆数据。而且 赤霉酸单用葡萄着色度不如噻苯隆·赤霉酸着色好,品尝时口感也不 如噻苯隆·赤霉酸处理的葡萄口感好;果皮涩且较厚。
实施例12安全性测试
1.5wt%噻苯隆·赤霉酸可溶液剂(0.1wt%·1.4wt%)在一定的用 药浓度范围内,对葡萄安全性较好,该药在15~30mg/L测量范围内, 随着施药浓度增加,葡萄产量提高,50mg/L剂量时,葡萄产量比 30mg/L降低,但产量差异不明显,当该药使用浓度增加到75mg/L时, 葡萄果粒重量减少,再增加浓度,葡萄果粒脱落数增加,葡萄粒数、 粒重降低,高剂量处理葡萄,部分葡萄果粒提前萎蔫、脱落,因此, 本试验认为1.5wt%噻苯隆·赤霉酸可溶液剂(0.1wt%·1.4wt%)的适 宜浓度为25~30mg/L。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噻苯隆·赤霉酸处理对葡萄产量的影响
序号 剂量(mg/L) 粒数(粒/穗) 粒重(g/粒) 产量(g/穗) 增产率(%) 0 0 58.6 10.6 621.2bc 0.0 1 20 58.8 10.8 635.0b 2.2 2 25 59.5 11.3 672.4ab 8.2 3 30 61.0 11.3 689.3a 11.0 4 50 59.1 11.2 661.9a 6.6 5 75 60.0 10.5 630.0b 1.4 6 100 57.3 10.3 590.2c - 7 125 55.0 9.2 506.0d -
实施例13着色试验
通过表6所示的测试标准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如表7所示
表6葡萄着色等级测试标准
分数 着色表现 着色等级 1 果实全部为绿色 0 2 果面轻微着色,淡红色占1/3 1 3 中度着色,淡红色占1/2 2 4 基本着色,红色占2/3 3 5 鲜红色,果面全部着色 4
表7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与单剂对葡萄着色等级的影响
通过观察发现,1.5%噻苯隆·赤霉酸可溶液剂(0.1%·1.4%)处 理葡萄果穗,有较好的改善红提葡萄着色的效果,观察发现,药剂处 理的葡萄转色较快,1.5%噻苯隆·赤霉酸可溶液剂处理葡萄果穗时, 浓度越高葡萄果皮着色效果越明显。单独用赤霉酸处理葡萄果穗,葡 萄的果皮颜色与空白对照基本无差别,用噻苯隆单独处理葡萄果穗后, 葡萄果皮有一定促进葡萄果皮着色的效果。但不如1.5%噻苯隆·赤霉 酸可溶液剂(0.1%·1.4%)的效果好。
实施例14、葡萄膨大及解决果梗粗大硬化田间试验
采用本发明提供噻苯隆·赤霉酸·氮酮与浓度为100倍的CPPU 以及2wt%的CPPU进行田间试验。
1)试验对象的描述
京亚:5年生树,处于幼果期;树势健壮。
2)供试药品
0.1%CPPU(大果·施特优)
1.5wt%TDZ·GA(氮酮含3%)
0.1wt%CPPU(果旺)
3)试验设计(浓度梯度、小区至少6平米和测定指标)
浓度设计如表8所示
表8:京亚膨果试验浓度设计
处理 药剂 浓度 处理1 0.1wt%CPPU(大果·施特优) 100倍 处理2 1.5wt%噻苯隆·赤霉酸 500倍 CK 0.1wt%CPPU(果旺) 100倍
后期观察不同处理对京亚的膨果效果,主要是测量京亚的横纵 经、果蒂粗度以及单粒重来确定不同处理对京亚的膨果效果。
4)药剂对照试验
表9试验结果对照
实验表明,噻苯隆·赤霉酸不仅对葡萄有增产作用(果重增加), 而且果蒂明显较小。说明本专利产品对果梗的影响较小,不会造成果 梗粗大硬化。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 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 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