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一种新型白茶生产工艺.pdf

  • 上传人:Y948****062
  • 文档编号:6927767
  • 上传时间:2019-09-14
  • 格式:PDF
  • 页数:6
  • 大小:311.85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1394636.9

    申请日:

    20171221

    公开号:

    CN107980940A

    公开日:

    20180504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23F3/06,A23F3/12,A23F3/10

    主分类号:

    A23F3/06,A23F3/12,A23F3/10

    申请人:

    宜都市玉露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陈永华,陈明政,王长军,胡昌华,胡晓琴

    地址:

    443000 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王家畈镇全福河村一组

    优先权:

    CN201711394636A

    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张景根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白茶生产工艺,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做形、发酵、烘干、除杂等步骤得到白茶成品;本发明通过人工操作的方式进行做形,将茶叶片卷成细小的棍状,在不影响白茶颜色外观的情况下,将茶叶的体积大大减小,从而便于进行真空包装以及大规模装箱运输,极大的减少了包装和运输成本,也节约了时间和空间,同时本发明将茶叶片卷成棍状,冲泡过程中棍状的茶叶缓慢展开,从而减缓了茶叶中各种成分的溶解速度,使得第一杯茶和后续加水冲泡的茶水浓度更一致,更适合慢慢引用,充分细致的品尝茶香。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新型白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采摘:采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鲜叶为原料;(2)萎凋:将采摘的鲜叶用孔径为1.2~1.8cm的平面筛摊放,摊放时厚度小于2cm,且鲜叶不重叠放置,然后在温度为30~33℃、风速为1.5~3m/s的热风环境下进行萎凋4~8h;(3)揉捻:采用滚筒型揉捻机对步骤(2)中萎凋得到的茶叶进行揉捻,揉捻压力以不破坏茶叶完整性为准,揉捻时间为3~5min;(4)做形: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对步骤(3)中揉捻完成的茶叶进行定型,首先将茶叶打开压平,然后通过搓捻的方式将茶叶片卷成棍状,反复滚转挤压,将其压紧,使得茶汁被充分挤出;(5)发酵:按茶叶与发酵液的质量比为1:(0.001~0.003)的比例向茶叶上喷淋发酵液,经搅拌混合均匀后在常温下堆放6~10h;(6)烘干:将发酵后的茶叶置于烘干机中,在100~120℃条件下干燥5~10min,然后放置至冷却到常温,再于50~60℃下二次干燥25~35min,最后冷却到常温;(7)除杂:将烘干后的茶叶进行人工除杂,捡出红黄叶、粗老叶、茶梗等杂物,除杂过程中尽量避免压碎棍状茶叶,随后即可进行包装,得到白茶成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白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萎凋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在40~45℃条件下萎凋20~30min,然后降温至0~5℃,并保持20~30min,接着再进行第二步萎凋,在30~35℃温度下萎凋2~3h。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白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步骤(4)的做形操作之前,先将茶叶温度加热至45~55℃,做形完成后,迅速将棍状茶叶降温至5~10℃再进行后续操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白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做形操作时间在5~8min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白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的发酵液按重量份计算,包括果胶酶5~15份、陈皮汁5~10份、酒糟15~20份、乳酸1~3份、碳酸钾1~3份、碳酸钠1~3份和水50~70份混合而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白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的发酵液按重量份计算,包括果胶酶5~10份、纤维素酶5~10份、酒糟15~20份、乳酸1~3份、碳酸钾1~3份、碳酸钠1~3份和水50~70份混合而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白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在第一次烘干后,将茶叶取出冷却至-10~0℃,并保持10~30min,再进行第二次烘干。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白茶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茶是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随着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茶饮料成为中国消费者最喜欢的饮料品类之一。统计数据显示,茶饮消费市场已占到整个饮料消费市场的20%左右的份额。茶主要分为绿茶、红茶、黑茶、半发酵茶等。

    其中,白茶因制法独特,成茶外表白毫满披呈现银白色故称“白茶”。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白色银毫,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造型松散,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

    现有的白茶加工工艺中不采用揉捻,或用很轻的力揉捻,成茶主要呈自然态的针形或朵型,因此在冲泡时所含有的各种成分溶解非常迅速,导致冲泡的第一杯茶味道过于浓厚,而后续冲泡时又太清寡,这种冲泡程度不均匀的情况,使得白茶在饮用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同时,白茶过于松散的外形,也不利于进行真空包装,在携带、运输过程中存在极大的不便,装箱难度大,物流成本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白茶生产工艺,用来解决现有的白茶因为形状松散、体积过大造成的冲泡程度不均匀,饮用口感前后差别大,同时包装困难,运输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白茶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采摘:采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鲜叶为原料;

    (2)萎凋:将采摘的鲜叶用孔径为1.2~1.8cm的平面筛摊放,摊放时厚度小于2cm,且鲜叶不重叠放置,然后在温度为30~33℃、风速为1.5~3m/s的热风环境下进行萎凋4~8h;

    (3)揉捻:采用滚筒型揉捻机对步骤(2)中萎凋得到的茶叶进行揉捻,揉捻压力以不破坏茶叶完整性为准,揉捻时间为3~5min;

    (4)做形: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对步骤(3)中揉捻完成的茶叶进行定型,首先将茶叶打开压平,然后通过搓捻的方式将茶叶片卷成棍状,反复滚转挤压,将其压紧,使得茶汁被充分挤出;

    (5)发酵:按茶叶与发酵液的质量比为1:(0.001~0.003)的比例向茶叶上喷淋发酵液,经搅拌混合均匀后在常温下堆放6~10h;

    (6)烘干:将发酵后的茶叶置于烘干机中,在100~120℃条件下干燥5~10min,然后放置至冷却到常温,再于50~60℃下二次干燥25~35min,最后冷却到常温;

    (7)除杂:将烘干后的茶叶进行人工除杂,捡出红黄叶、粗老叶、茶梗等杂物,除杂过程中尽量避免压碎棍状茶叶,随后即可进行包装,得到白茶成品。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一次轻压揉捻,将茶叶变软,然后通过人工操作的方式进行做形,将茶叶片卷成细小的棍状,其尖端任然保持茶叶原本的形状,使得在加工过后还具有白毫,在不影响白茶颜色外观的情况下,将茶叶的体积大大减小,从而便于进行真空包装以及大规模装箱运输,极大的减少了包装和运输成本,也节约了时间和空间;

    2、本发明在将茶叶片卷成棍状后再进行发酵,将发酵过程保持在棍状茶叶内部,使得本发明的茶叶具有独特的“酵感”风味;相应的,冲泡过程中棍状的茶叶缓慢展开,从而减缓了茶叶中各种成分的溶解速度,使得第一杯茶和后续加水冲泡的茶水浓度更一致,更适合慢慢饮用,充分细致的品尝茶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型白茶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采摘:采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鲜叶为原料;

    (2)萎凋:将采摘的鲜叶用孔径为1.2~1.8cm的平面筛摊放,摊放时厚度小于2cm,且鲜叶不重叠放置,先在40~45℃条件下萎凋20~30min,然后降温至0~5℃,并保持20~30min,接着再进行第二次萎凋,在30~35℃温度下萎凋2~3h;

    (3)揉捻:采用滚筒型揉捻机对步骤(2)中萎凋得到的茶叶进行揉捻,揉捻压力以不破坏茶叶完整性为准,揉捻时间为3~5min;

    (4)做形: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对步骤(3)中揉捻完成的茶叶进行定型,先将茶叶温度加热至45~55℃,然后将茶叶打开压平,通过搓捻的方式将茶叶片卷成棍状,反复滚转挤压,将其压紧,使得茶汁被充分挤出,做形完成后,迅速将棍状茶叶降温至5~10℃,且做形操作时间在5~8min之间;

    (5)发酵:按茶叶与发酵液的质量比为1:(0.001~0.003)的比例向茶叶上喷淋发酵液,经搅拌混合均匀后在常温下堆放6~10h;

    (6)烘干:将发酵后的茶叶置于烘干机中,在100~120℃条件下干燥5~10min,然后将茶叶取出冷却至-10~0℃,并保持10~30min,再于50~60℃下二次干燥25~35min,最后冷却到常温;

    (7)除杂:将烘干后的茶叶进行人工除杂,捡出红黄叶、粗老叶、茶梗等杂物,除杂过程中尽量避免压碎棍状茶叶,随后即可进行包装,得到白茶成品。

    优选的,发酵液按重量份计算,包括果胶酶5~15份、陈皮汁5~10份、酒糟15~20份、乳酸1~3份、碳酸钾1~3份、碳酸钠1~3份和水50~70份混合而成。

    优选的,发酵液按重量份计算,包括果胶酶5~10份、纤维素酶5~10份、酒糟15~20份、乳酸1~3份、碳酸钾1~3份、碳酸钠1~3份和水50~70份混合而成。

    实施例1:

    一种新型白茶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采摘:采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鲜叶为原料;

    (2)萎凋:将采摘的鲜叶用孔径为1.5cm的平面筛摊放,摊放时厚度小于2cm,且鲜叶不重叠放置,先在42℃条件下萎凋25min,然后降温至3℃,并保持25min,接着再进行第二次萎凋,在33℃温度下萎凋2.5h;

    (3)揉捻:采用滚筒型揉捻机对步骤(2)中萎凋得到的茶叶进行揉捻,揉捻压力以不破坏茶叶完整性为准,揉捻时间为4min;

    (4)做形: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对步骤(3)中揉捻完成的茶叶进行定型,先将茶叶温度加热至50℃,然后将茶叶打开压平,通过搓捻的方式将茶叶片卷成棍状,反复滚转挤压,将其压紧,使得茶汁被充分挤出,做形完成后,迅速将棍状茶叶降温至8℃,且做形操作时间在5~8min之间;

    (5)发酵:按茶叶与发酵液的质量比为1:0.002的比例向茶叶上喷淋发酵液,经搅拌混合均匀后在常温下堆放8h;

    (6)烘干:将发酵后的茶叶置于烘干机中,在110℃条件下干燥8min,然后将茶叶取出冷却至-5℃,并保持20min,再于55℃下二次干燥30min,最后冷却到常温;

    (7)除杂:将烘干后的茶叶进行人工除杂,捡出红黄叶、粗老叶、茶梗等杂物,除杂过程中尽量避免压碎棍状茶叶,随后即可进行包装,得到白茶成品。

    其中发酵液按重量份计算,包括果胶酶8份、纤维素酶8份、酒糟18份、乳酸2份、碳酸钾2份、碳酸钠2份和水60份混合而成。

    实施例2:

    一种新型白茶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采摘:采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鲜叶为原料;

    (2)萎凋:将采摘的鲜叶用孔径为1.2cm的平面筛摊放,摊放时厚度小于2cm,且鲜叶不重叠放置,然后在温度为30℃、风速为1.5/s的热风环境下进行萎凋8h;

    (3)揉捻:采用滚筒型揉捻机对步骤(2)中萎凋得到的茶叶进行揉捻,揉捻压力以不破坏茶叶完整性为准,揉捻时间为3min;

    (4)做形: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对步骤(3)中揉捻完成的茶叶进行定型,先将茶叶温度加热至45℃,然后将茶叶打开压平,通过搓捻的方式将茶叶片卷成棍状,反复滚转挤压,将其压紧,使得茶汁被充分挤出,做形完成后,迅速将棍状茶叶降温至5℃,且做形操作时间在5~8min之间;

    (5)发酵:按茶叶与发酵液的质量比为1:0.001的比例向茶叶上喷淋发酵液,经搅拌混合均匀后在常温下堆放10h;

    (6)烘干:将发酵后的茶叶置于烘干机中,在100℃条件下干燥10min,然后将茶叶取出冷却至-10℃,并保持10min,再于50℃下二次干燥35min,最后冷却到常温;

    (7)除杂:将烘干后的茶叶进行人工除杂,捡出红黄叶、粗老叶、茶梗等杂物,除杂过程中尽量避免压碎棍状茶叶,随后即可进行包装,得到白茶成品。

    其中发酵液按重量份计算,包括果胶酶6份、纤维素酶6份、酒糟15份、乳酸3份、碳酸钾3份、碳酸钠2份和水65份混合而成。

    实施例3:

    一种新型白茶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采摘:采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鲜叶为原料;

    (2)萎凋:将采摘的鲜叶用孔径为11.8cm的平面筛摊放,摊放时厚度小于2cm,且鲜叶不重叠放置,先在45℃条件下萎凋20min,然后降温至5℃,并保持20min,接着再进行第二次萎凋,在335℃温度下萎凋2h;

    (3)揉捻:采用滚筒型揉捻机对步骤(2)中萎凋得到的茶叶进行揉捻,揉捻压力以不破坏茶叶完整性为准,揉捻时间为5min;

    (4)做形: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对步骤(3)中揉捻完成的茶叶进行定型,先将茶叶温度加热至455℃,然后将茶叶打开压平,通过搓捻的方式将茶叶片卷成棍状,反复滚转挤压,将其压紧,使得茶汁被充分挤出,做形完成后,迅速将棍状茶叶降温至10℃,且做形操作时间在5~8min之间;

    (5)发酵:按茶叶与发酵液的质量比为1:0.003的比例向茶叶上喷淋发酵液,经搅拌混合均匀后在常温下堆放6h;

    (6)烘干:将发酵后的茶叶置于烘干机中,在120℃条件下干燥5min,然后将茶叶取出冷却至0℃,并保持30min,再于60℃下二次干燥25min,最后冷却到常温;

    (7)除杂:将烘干后的茶叶进行人工除杂,捡出红黄叶、粗老叶、茶梗等杂物,除杂过程中尽量避免压碎棍状茶叶,随后即可进行包装,得到白茶成品。

    其中发酵液按重量份计算,包括果胶酶10份、纤维素酶10份、酒糟20份、乳酸2份、碳酸钾2份、碳酸钠2份和水54份混合而成。

    将本发明三个实施例得到的白茶产品与市面上出售的一种白茶产品各取100g进行对比实验,先检测其堆积密度,然后按质量比1:50加水进行冲泡,第一次冲泡后、第二次冲泡后分别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其中茶多酚的吸光度,结果如表1。

    表1:

    由表1可知,通过本发明生产出的白茶,堆积密度相对现有白茶有明显提高,因此可以通过真空包装进行更紧密的包装,提高运输效率,减少包装和运输成本;同时,本发明生产的白茶,在第一次冲泡和第二次冲泡时茶多酚吸光度的差值远小于现有白茶,而茶多酚的吸光度和其浓度基本成正比关系,因此第一次冲泡和第二次冲泡时,本发明生产的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更为接近,即可以满足多次冲泡的饮用需求,提高饮茶的口感。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关 键  词:
    一种 新型 白茶 生产工艺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新型白茶生产工艺.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92776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