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一种大鳞鲃鱼苗培育方法.pdf

  • 上传人:e1
  • 文档编号:6835657
  • 上传时间:2019-09-09
  • 格式:PDF
  • 页数:6
  • 大小:376.90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713199.1

    申请日:

    20160824

    公开号:

    CN106259118A

    公开日:

    20170104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61/00,A23K50/80,A23K10/20

    主分类号:

    A01K61/00,A23K50/80,A23K10/20

    申请人: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

    发明人:

    吴春,单金峰,丁辰龙

    地址:

    223800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环城北路16号

    优先权:

    CN201610713199A

    专利代理机构:

    宿迁市永泰睿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徐晓燕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鳞鲃鱼苗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平面槽培育7日龄仔鱼;(二)圆槽培育14日龄仔鱼;(三)室外池塘仔鱼培育。本发明用熟鸡蛋黄和轮虫作为开口饵料培育大鳞鲃鱼苗,14日龄大鳞鲃仔鱼全长为11‑12mm,体重为0.14‑0.15g,成活率高达93.0%,与单一投喂豆浆或鸡蛋黄相比,仔鱼成活率分别提高35%和25%;与3‑5d大鳞鲃仔鱼直接下塘苗种成活率不到50%相比,苗种成活率提高40%以上,本发明大大提高大鳞鲃仔鱼成活率和下塘成活率,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大鳞鲃鱼苗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一)平面槽培育7日龄仔鱼(1)平面槽设计:平面槽材料为玻璃钢,外型尺寸为:长3.0m×宽0.40m×高0.25m×厚0.06m,每个平面槽内放入3个四脚架网片,每个四脚架网片尺寸为:长0.9m×宽0.35m×高0.10m,网片为60目,平面槽内四周均匀放入6个气石充氧,平面槽内水深保持在0.20m,将出膜的鱼苗全部倒在平面槽内网片上,含部分未出膜的鱼胚,每槽放5万尾;(2)4-7日龄仔鱼饲养管理:维持平面槽内水环境稳定,水温25±1℃,pH6.5-7.5,氨氮小于0.01mgL,水交换量2Lmin,溶氧量大于6mgL,试验鱼从出膜后第4天开始投喂,每日分别于6:00、10:00、14:00、18:00各投喂1次,此阶段仔鱼的开口饵料是熟鸡蛋黄,将鸡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20目筛绢袋中捏洗过滤,取滤液泼洒投喂,投喂时将孵化平面槽中水流减慢,第1天投喂量为每10万尾苗1个蛋黄,第2天投喂量为每10万尾苗1.5个蛋黄、第3天投喂量为每10万尾苗2个蛋黄,每天换1/3的水,用虹吸法清除粪便和残饵,投喂3d后便得本发明的7日龄大鳞鲃仔鱼;(二)圆槽培育14日龄仔鱼(1)圆槽设计:圆槽材料为玻璃钢,外型尺寸为:Φ2.5m×高0.8m×厚0.01m,圆槽内均匀放入8个气石充氧,圆槽内水深保持在0.6m,将步骤(一)平面槽内的7日龄大鳞鲃仔鱼转入圆槽继续培育,每槽放5万尾7日龄大鳞鲃仔鱼;(2)轮虫的培养和收集:室内培养轮虫一般使用玻璃钢水槽,将水槽洗刷干净,加入培养用水,水温25±1℃,盐度15‰-20‰,轮虫饵料为小球藻,每天投喂两次,按照一尾轮虫每天摄食30万细胞小球藻的量进行投喂,投饵量可根据水色调整,每次投饵后轻轻搅拌,增加水中溶氧,经过3-5d的培养,轮虫密度达到400-600个/mL可收集备用,用100目筛绢制成小容量的网箱,网箱用木框固定、捆紧,把网箱架在一塑料桶上,用虹吸法将池水吸出,流入网箱内过滤,进行轮虫收集;(3)7-14日龄仔鱼饲养管理:将7日龄大鳞鲃仔鱼从平面槽内转入圆槽,控制圆槽内水环境条件为水温25±1℃,pH6.5-7.5,氨氮小于0.01mgL,水交换量2Lmin,溶氧量大于6mgL,此阶段仔鱼改喂轮虫,每日投喂3次,连续投喂7d,轮虫密度控制在15-40个/mL范围内,每天换1/3的水,吸污1次,保持水质清新,投喂7d后培育得本发明的14日龄大鳞鲃仔鱼;(三)室外池塘仔鱼培育:将步骤(二)圆槽中培育得的14日龄大鳞鲃仔鱼移入室外池塘培育,放苗前15d清塘消毒,然后注入水,水深0.4m,施适量有机肥培养饵料生物,待出现大量小型浮游生物后便可投放14日龄的大鳞鲃仔鱼,放养密度为10万尾/亩,加强池塘管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大鳞鲃鱼苗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14日龄大鳞鲃仔鱼全长为11-12mm,体重0.14-0.15g。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淡水鱼类苗种人工培育方法,特别是一种大鳞鲃鱼苗人工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大鳞鲃(Barbus capito)属鲤科、鲃亚科、鲃属,原产于乌兹别克斯坦,2003年首次将该鱼引入我国,目前已经在天津、北京、江苏以及重庆等地推广。作为名贵的大型经济鱼类,大鳞鲃具有食性广、生长快、肉质嫩、耐盐碱、抗性强等特性,适合我国盐碱水域和淡水养殖。由于个体受精卵的特殊性,其孵化率和出苗率低,加上苗种培育技术目前处在探索阶段,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现有的大鳞鲃鱼苗种培育技术基本采用我国四大家鱼的培育方法,以豆浆和蛋黄为主要开口饵料,配合使用鲤鱼颗粒饲料,这样导致前期苗种营养单一,鱼苗成活率不到60%,下塘成活率不到50%。此外,鱼苗出膜3-5d直接投放池塘养殖,也是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了现有大鳞鲃鱼苗培育技术不足,成活率低的问题。通过创新大鳞鲃鱼苗开口饵料及投喂方式,利用平面槽和圆槽强化培育水花苗,大幅度提高仔鱼成活率和下塘成活率。为大鳞鲃鱼规模化养殖提供一种合理、可操作的苗种培育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大鳞鲃鱼苗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一)平面槽培育7日龄仔鱼

    (1)平面槽设计:平面槽材料为玻璃钢,外型尺寸为:长3.0 m ×宽0.40 m ×高0.25m ×厚0.06m,每个平面槽内放入3个四脚架网片,每个四脚架网片尺寸为:长0.9 m ×宽0.35m×高0. 10m,网片为60目,平面槽内四周均匀放入6个气石充氧,平面槽内水深保持在0.20m,将出膜的鱼苗全部倒在平面槽内网片上,含部分未出膜的鱼胚,每槽放5万尾;

    (2)4-7日龄仔鱼饲养管理:维持平面槽内水环境稳定,水温25±1℃,pH 6.5-7.5,氨氮小于0.01 mg L-1,水交换量2 L min-1,溶氧量大于6 mg L-1。试验鱼从出膜后第4天开始投喂,每日分别于6:00、10:00、14:00、18:00各投喂1次。此阶段仔鱼的开口饵料是熟鸡蛋黄,将鸡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20目筛绢袋中捏洗过滤,取滤液泼洒投喂,投喂时将孵化平面槽中水流减慢。第1天投喂量为每10万尾苗1个蛋黄,第2天投喂量为每10万尾苗1.5个蛋黄、第3天投喂量为每10万尾苗2个蛋黄。每天换1/3的水,用虹吸法清除粪便和残饵,投喂3d后便得本发明的7日龄大鳞鲃仔鱼;

    (二)圆槽培育14日龄仔鱼

    (1)圆槽设计: 圆槽材料为玻璃钢,外型尺寸为:Φ2.5m ×高0.8m ×厚0.01m,圆槽内均匀放入8个气石充氧,圆槽内水深保持在0.6m。将步骤(一)平面槽内的7日龄大鳞鲃仔鱼转入圆槽继续培育,每槽放5万尾7日龄大鳞鲃仔鱼;

    (2)轮虫的培养和收集:室内培养轮虫一般使用玻璃钢水槽,将水槽洗刷干净,加入培养用水,水温25±1℃,盐度15‰-20‰。轮虫饵料为小球藻,每天投喂两次,按照一尾轮虫每天摄食30万细胞小球藻的量进行投喂,投饵量可根据水色调整。每次投饵后轻轻搅拌,增加水中溶氧。经过3-5d的培养,轮虫密度达到400-600个/mL可收集备用。用100目筛绢制成小容量的网箱,网箱用木框固定、捆紧,把网箱架在一塑料桶上,用虹吸法将池水吸出,流入网箱内过滤,进行轮虫收集;

    (3)7-14日龄仔鱼饲养管理:将7日龄大鳞鲃仔鱼从平面槽内转入圆槽,控制圆槽内水环境条件为水温25±1℃,pH 6.5-7.5,氨氮小于0.01 mg L-1,水交换量2 L min-1,溶氧量大于6 mg L-1。此阶段仔鱼改喂轮虫。每日投喂3次,连续投喂7d,轮虫密度控制在15-40个/mL范围内,每天换1/3的水,吸污1次,保持水质清新,投喂7d后培育得本发明的14日龄大鳞鲃仔鱼;

    (三)室外池塘仔鱼培育:

    将步骤(二)圆槽中培育得的14日龄大鳞鲃仔鱼移入室外池塘培育,放苗前15d清塘消毒,然后注入水,水深0.4m,施适量有机肥培养饵料生物,待出现大量小型浮游生物后便可投放14日龄的大鳞鲃仔鱼,放养密度为10万尾/亩,加强池塘管理。

    所述步骤(二)中14日龄大鳞鲃仔鱼全长为11-12mm,体重0.14-0.15g。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用熟鸡蛋黄和轮虫作为开口饵料培育大鳞鲃鱼苗,14日龄大鳞鲃仔鱼全长为11-12mm,体重为0.14-0.15g,成活率高达93.0%,与单一投喂豆浆或鸡蛋黄相比,仔鱼成活率分别提高35%和25%;与3-5d 大鳞鲃仔鱼直接下塘苗种成活率不到50%相比,苗种成活率提高40%以上,本发明大大提高大鳞鲃仔鱼成活率和下塘成活率,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不同开口饵料对7日龄大鳞鲃仔鱼生长的影响

    准备12个平面槽,槽内水温25±1℃,pH 6.5-7.5,氨氮小于0.01 mg L-1,水交换量2 L min-1,溶氧量大于6 mg L-1。将出膜的大鳞鲃鱼苗(含部分未出膜的鱼胚)倒在平面槽内网片上,每槽放5万尾。设4个饵料处理组,分别为豆浆组、蛋黄组、小球藻培育的轮虫组以及蛋黄+轮虫组。每种开口饵料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为一个随机平面槽。实验周期为7d,从第4d开始投喂,每日分别于6:00、10:00、14:00、18:00各投喂1次连续投喂3d,蛋黄+轮虫组试验鱼此阶段只投喂蛋黄。每天换水1次,每天换1/3的水及时清理死亡试验鱼,清除粪便和残饵。实验结束后计算成活率,并从每个平面槽内随机取100尾试验鱼测定全长和体重。实验结果如下:

    表1 不同开口饵料对7日龄大鳞鲃仔鱼生长的影响

    注:表中同行小写字母不同表示显著性差异(P<0.05)

    实施例2:不同开口饵料对14日龄大鳞鲃仔鱼生长的影响

    准备12个圆槽,槽内水温25±1℃,pH 6.5-7.5,氨氮小于0.01 mg L-1,水交换量2 L min-1,溶氧量大于6 mg L-1。将平面槽内培育7d的大鳞鲃仔鱼转入圆槽内,每个平面槽随机对应一个圆槽。实验周期为7d,其他实验组饵料不变,蛋黄+轮虫组试验仔鱼改喂轮虫。每天换水1次,及时清理死亡实验鱼,清除粪便和残饵。实验结束后计算成活率,并从每个圆槽内随机取100尾试验鱼测定全长和体重。实验结果如下:

    表2 不同开口饵料对14日龄大鳞鲃仔鱼生长的影响

    注:表中同行小写字母不同表示显著性差异(P<0.05)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培育14d后,蛋黄+轮虫组大鳞鲃仔鱼成活率最高,全长和体重增加幅度最大,显著高于豆浆组、蛋黄组、小球藻培育的轮虫组。

    实施例3:3月龄大鳞鲃鱼生长状况测定

    将室内培育14d的4个饵料处理组实验鱼以及刚出膜没有经过室内培育的3-5日龄大鳞鲃仔鱼转入室外土池培育。下塘时按照每亩10万尾的密度投放,每个处理组设3个平行,共15个土池,控制池塘水环境条件相同。3个月后,每个池塘分别随机抽样100尾,进行生长指标测定:蛋黄+轮虫组大鳞鲃鱼平均体重为27.13 g,全长16.95 cm,苗种成活率达89.4%,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

    表3 3月龄大鳞鲃鱼生长状况

    注:表中同行小写字母不同表示显著性差异(P<0.05)

    本发明通过完善大鳞鲃鱼苗开口饵料和强化培育水花苗提高苗种成活率,大鳞鲃鱼出膜后在室内平面槽内培育7d(从第4d开始投喂熟鸡蛋黄),接着转入室内圆槽中用小球藻培育的轮虫投喂7d,大鳞鲃仔鱼成活率高达93%,大鳞鲃仔鱼下塘成活率达85%以上,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关 键  词:
    一种 大鳞鲃 鱼苗 培育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大鳞鲃鱼苗培育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83565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