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料炒制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味料炒制锅.pdf(8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1186022.2 (22)申请日 2016.11.04 (73)专利权人 重庆德庄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地址 401336 重庆市南岸区长电路10号 (72)发明人 李德建 江敬兵 宋祯伟 周德才 胡重霞 (74)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50217 代理人 蒙捷 晋小华 (51)Int.Cl. A23L 27/00(201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调味料炒制锅 (57)摘要 本专利涉及炒制锅领域, 具体公开了一种调 味料炒制锅, 。
2、包括炉体、 锅体、 搅拌装置和出料装 置, 搅拌装置包括动力机构、 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 拌杆、 第二副搅拌杆和若干锅铲, 所述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杆和第二副搅拌杆的一端均与动力 机构连接, 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杆和第二副搅 拌杆的另一端分别活动连接有两个锅铲; 锅铲的 背面与锅体内表面形成的角度在20 50 范围 内; 出料装置包括出料管和出料杆, 出料管穿过 炉体和燃烧空间与锅体的出料孔固定连接, 出料 杆的一端与主搅拌杆可拆卸连接, 出料杆的另一 端与封堵块固定连接。 本方案中的装置在炒制火 锅底料时, 能够对物料进行持续均匀的搅拌, 降 低人力成本。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
3、图2页 CN 206380616 U 2017.08.08 CN 206380616 U 1.一种调味料炒制锅, 包括炉体和锅体, 所述锅体可拆卸的安装在炉体内, 且锅体外表 面与炉体内表面之间形成燃烧空间, 其特征在于, 所述炉体底部设有燃气管和燃气电磁阀, 所述燃气电磁阀安装在燃气管上; 所述锅体的锅沿上设有进料板, 锅体的底部中心设有出 料孔和与出料孔相适应的封堵块; 还包括搅拌装置和出料装置, 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动力机 构、 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杆、 第二副搅拌杆和锅铲, 所述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杆和第二副 搅拌杆的一端均与动力机构连接, 所述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杆和第二副搅拌杆的。
4、另一端 分别活动连接有两个锅铲; 所述锅铲的背面与锅体内表面形成的角度在20 50 范围内; 所述出料装置包括出料管和出料杆, 所述出料管贯穿炉体后与锅体的出料孔固定连接, 所 述出料杆的一端与主搅拌杆可拆卸连接, 出料杆的另一端与封堵块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味料炒制锅,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三个连杆, 所述三个连杆 分别设置在锅铲与主搅拌杆之间、 锅铲与第一副搅拌杆之间、 以及锅铲与第二副搅拌杆之 间, 所述连杆与锅铲、 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杆和第二副搅拌杆均为可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味料炒制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电动机、 主动 链轮、 链条、。
5、 从动链轮、 转轴和变速器, 所述主动链轮固定安装在电动机的动力输出端, 转轴 的一端连接从动链轮, 转轴的另一端连接变速器, 所述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杆和第二副搅 拌杆均与变速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味料炒制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铲的背面与锅体内表面形 成的角度为40 , 或者锅铲的背面与锅体内表面形成的角度为20 , 或者锅铲的背面与锅体 内表面形成的角度为50 。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味料炒制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堵块与锅体之间设有密封 圈, 所述密封圈固定安装在封堵块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味料炒制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料板的一边固定在锅沿 上,。
6、 进料板远离锅体的一端高于锅体的锅沿。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380616 U 2 调味料炒制锅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炒制锅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对火锅调味料进行炒制的专用锅。 背景技术 0002 火锅的生命来源于火锅底料, 火锅底料的加工工序十分繁复, 包括对配料的粉碎、 搅拌、 计量和炒制, 特别是炒制的工序对整个火锅有影响重大, 它将直接影响整个火锅底料 的风味。 近年来火锅底料的消耗量越来越大, 需要实现火锅底料的量产化, 就需利用大型炒 锅进行炒制, 现有的大型炒锅能够适应大部分菜品的制作, 但直接用于制作火锅底料还有 诸多不适。 0003 火锅。
7、底料在炒制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锅内的物料, 当大型炒锅中放入了大量的配 料和油脂后, 炒锅内的物料较多, 配料容易沉积在炒锅的底部, 导致配料受热不均, 直接影 响火锅底料的风味; 且大型炒锅在炒制火锅底料时, 人工搅拌物料非常的费力, 还容易搅拌 不均匀, 且热油的温度会达到了130到170, 对人工来说是很大的安全隐患。 所以急需改 进原有的火锅底料的加工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调味料炒制锅, 以使调味料在炒制时能够被快速均匀的 搅拌, 提高生产效率。 0005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如下: 一种调味料炒制锅, 包括炉体和 锅体, 所述锅体可拆。
8、卸的安装在炉体内, 且锅体外表面与炉体内表面之间形成燃烧空间, 所 述炉体底部设有燃气管和燃气电磁阀, 所述燃气电磁阀安装在燃气管上; 所述锅体的锅沿 上设有进料板, 锅体的底部中心设有出料孔和与出料孔相适应的封堵块; 还包括搅拌装置 和出料装置, 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动力机构、 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杆、 第二副搅拌杆和锅铲, 所述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杆和第二副搅拌杆的一端均与动力机构连接, 所述主搅拌杆、 第 一副搅拌杆和第二副搅拌杆的另一端分别活动连接有两个锅铲; 所述锅铲的背面与锅体内 表面形成的角度在20 50 范围内; 所述出料装置包括出料管和出料杆, 所述出料管贯穿 炉体后与锅体的。
9、出料孔固定连接, 所述出料杆的一端与主搅拌杆可拆卸连接, 出料杆的另 一端与封堵块固定连接。 0006 基础方案的原理: 操作时, 先清洗整个锅体内侧, 然后将各种配料备好放在进料板 上, 将封堵块安装在锅体的出料孔处, 让出料杆与主搅拌杆处于固定状态; 然后打开燃气电 磁阀, 燃气电磁阀点燃燃气, 然后开启动力机构, 整个动力机构运转带动主搅拌杆、 第一副 搅拌杆和第二副搅拌杆绕出料杆作圆周转动, 进而让与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杆和第二副 搅拌杆分别相连的两个锅铲在锅体内铲动; 同时将进料板上的各种调料放入到锅体内, 各 种调料分阶段加入; 同时锅铲在锅体内不断搅拌, 搅拌过程中根据需要调节。
10、燃气电磁阀, 控 制火的大小; 在此过程中可以转动调节锅铲的方向; 在加工完成后, 关闭燃气电磁阀和动力 机构, 拆卸主搅拌杆上的出料杆, 拉出与出料杆固定连接的封堵块, 打开出料孔, 制成的火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206380616 U 3 锅底料从出料管流出; 然后再开启动力机构, 使锅铲在刮取锅体内壁上残留的火锅底料, 使 残留的火锅底料从出料孔流出, 然后从出料孔处收集火锅底料即可。 0007 基础方案的优点: 1、 搅拌装置中设置了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杆和第二副搅拌杆, 且分别在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杆和第二副搅拌杆上分别安装了两个锅铲, 铲料时有六个 锅铲同时作用锅。
11、体内的物料, 就能铲动直径不同的六个圆周上沉淀的物料, 使得整个搅拌 过程搅拌得更加均匀; 且动力机构带动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杆和第二副搅拌杆转动, 使搅 拌装置的圆周运动更加稳定; 2、 主搅拌杆与出料杆的一端可拆卸连接, 出料杆的另一端与 封堵块固定连接, 保证可以通过拆卸出料杆的方式带出封堵块, 达到取出封堵块和打开出 料孔的目的, 能够快速的打开出料孔, 降低人工操作的危险; 当安装上封堵块和出料杆时, 动力机构启动时, 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杆和第二副搅拌杆都是绕出料杆作圆周运动, 加强 了搅拌装置的稳定性; 3、 锅铲背面与锅体内表面的角度设置为20 50 , 这个角度能够保 证。
12、锅铲的受力, 锅铲能将较大的作用力传递到物料上, 物料能够被快速搅拌, 使物料受热均 匀, 进而保证火锅底料的品质。 0008 优选方案一: 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 还包括三个连杆, 所述三个连杆分别设置 在锅铲与主搅拌杆之间、 锅铲与第一副搅拌杆之间、 以及锅铲与第二副搅拌杆之间, 所述连 杆与锅铲、 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杆和第二副搅拌杆均为可转动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 让锅 铲与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杆和第二副搅拌杆能够发生相对转动, 改变锅铲的朝向, 进而对 锅体内的物料进行充分搅拌; 在转动连杆与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杆和第二副搅拌杆的连 接处时, 能够改变锅铲转动的圆周半径, 扩。
13、大搅拌装置在锅体内的搅拌面积, 实现充分搅 拌。 0009 优选方案二: 作为优选方案一的优选方案, 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电动机、 主动链轮、 链条、 从动链轮、 转轴和变速器, 所述主动链轮固定安装在电动机的动力输出端, 转轴的一 端连接从动链轮, 转轴的另一端连接变速器, 所述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杆和第二副搅拌杆 均与变速器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 变速器能够减小转速增大扭矩, 让主搅拌杆、 第一副搅拌 杆和第二副搅拌杆均能够快速的搅动锅体内的物料; 各结构能够保证动力的快速且有效的 传输, 进而保证搅拌装置能够高效的工作。 0010 优选方案三: 作为优选方案二的优选方案, 所述锅铲的背面与。
14、锅体内表面形成的 角度为40 , 或者锅铲的背面与锅体内表面形成的角度为20 , 或者锅铲的背面与锅体内表 面形成的角度为50 。 通过上述设置, 锅铲在处理粘连在锅体内壁上的物料时, 以上锅铲切 入锅体的角度最为合适, 铲料的效果最好, 物料搅拌也最为彻底有效。 0011 优选方案四: 作为优选方案三的优选方案, 所述封堵块与锅体之间设有密封圈, 所 述密封圈固定安装在封堵块上。 通过上述设置, 所述密封圈能够紧密的将封堵块和出料孔 结合, 避免在火锅底料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出现泄漏; 且能够保证封堵块稳定的嵌入到锅体 内, 在搅拌装置转动时, 让搅拌装置有更好的稳定性。 0012 优选方案五:。
15、 作为优选方案四的优选方案, 所述进料板的一边固定在锅沿上, 进料 板远离锅体的一端高于锅体的锅沿。 通过上述设置, 整个进料板向锅体内部倾斜, 在将物料 推入到锅体内时, 更加方便省力; 当锅体内的熔化的油脂飞溅时, 整个进料板能够形成一个 遮挡物, 提高人工操作的安全性。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206380616 U 4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调味料炒制锅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为本实用新型调味料炒制锅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6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锅体10、 。
16、炉体20、 电动机301、 主动链轮302、 链条 303、 从动链轮304、 锅铲305、 转轴306、 变速器307、 主搅拌杆308、 第一副搅拌杆309、 第二副 搅拌杆310、 连杆311、 进料板40、 燃气管50、 燃气电磁阀501、 出料管60、 进气口70、 出料杆80、 封堵块801、 密封圈802。 0017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 一种调味料炒制锅, 包括炉体20、 锅体10、 搅拌 装置和出料装置, 锅体10以卡扣的形式安装在炉体20内, 且锅体10外表面与炉体20内表面 之间形成燃烧空间, 炉体20底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燃气电磁阀501, 燃气电磁阀501均安。
17、装在 燃气管50上, 实现对锅体10的均匀加热; 炉体20底部设有两个支撑脚垫。 锅体10的锅沿左侧 设有进料板40, 进料板40的右侧与锅沿固定连接, 进料板40是左侧高于锅沿, 可将需要炒制 的物料放置在进料板40上, 需要加入到锅体10内时, 推入到锅体10内即可, 方便快捷; 锅体 10的底部中心设有出料孔和与出料孔相适应的封堵块801, 且封堵块801与出料孔之间安装 有密封圈802, 避免锅体10内的物料泄漏。 0018 搅拌装置包括电动机301、 主动链轮302、 链条303、 从动链轮304、 转轴306、 变速器 307、 三个连杆311、 主搅拌杆308、 第一副搅拌杆30。
18、9、 第二副搅拌杆310和六个锅铲305。 电动 机301安装在锅体10右侧, 电动机301的上端固定安装了主动链轮302, 主动链轮304上安装 了链条303, 链条303的左端连接从动链轮304, 从动链轮304的下侧面与转轴306的上端固定 连接, 转轴306的下端与变速器307连接, 变速器307与主搅拌杆308、 第一副搅拌杆309和第 二副搅拌杆310的上端连接, 实现动力的快速传输; 主搅拌杆308、 第一副搅拌杆309和第二 副搅拌杆310的下端分别与一个连杆311的上端转动连接, 每个连杆311的下端均与两个锅 铲305转动连接, 在工作时可转动连杆311和锅铲305, 达到。
19、变换锅铲305圆周运动的直径的 目的, 实现彻底的搅拌; 锅铲305的背面与锅体10内表面形成的角度为40 , 此角度能让锅铲 305与锅体10内壁的贴合度最好, 铲料更加有效, 避免物料粘连在锅体10内壁上。 0019 出料装置包括出料管60和出料杆80, 出料管60穿过进气口70与锅体10的出料孔固 定连接, 出料杆80的上端与主搅拌杆308为卡扣连接, 出料杆80的下端与封堵块801固定连 接, 出料杆80能够方便出料孔的出料, 还能使搅拌装置绕出料杆80作稳定的圆周运动。 0020 本实施例中, 操作时, 先清洗整个锅体10内侧, 然后将各种配料备好放在进料板40 上, 将封堵块801。
20、安装在锅体10的出料孔处, 扣紧出料杆80与主搅拌杆308之间的卡扣; 然后 两个打开燃气电磁阀501, 燃气电磁阀501点燃燃气, 然后开启电动机301, 整个动力机构运 转带动主搅拌杆308、 第一副搅拌杆309、 第二副搅拌杆310和连杆311绕出料杆80作圆周转 动, 进而让六个锅铲305在锅体10内铲动, 在此过程中可以转动连杆311和锅铲305, 调整锅 铲305转动的圆周轨迹; 同时将进料板40上的各种调料放入到锅体10内, 各种调料分阶段加 入; 搅拌过程中根据需要调节两个燃气电磁阀501, 控制火的大小; 在加工完成后, 关闭燃气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20638。
21、0616 U 5 电磁阀501和电动机301, 拆卸主搅拌杆308上的出料杆80, 拉出与出料杆80固定连接的封堵 块801, 进而打开出料孔, 制成的火锅底料从出料管60流出; 然后再开启动力机构, 使锅铲 305在刮取锅体10内壁上残留的火锅底料, 使残留的火锅底料从出料孔流出, 然后从出料孔 处收集火锅底料即可。 0021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 在此未作过多描述。 应当指出,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 提下, 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 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这些都不会影 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 容为准, 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206380616 U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7 CN 206380616 U 7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8 CN 206380616 U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