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同步型双腔起搏器。
背景技术
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AT),系局限于心房的、节律规整的、包含多种起源于心房而无需房室结参与维持的心动过速,节律较房扑慢(110次/分~250次/分)。
同步型双腔起搏器是目前用于治疗多种慢心跳疾病的常用治疗方式,但是在实际的适应症病人中可能会有病人出现阵发性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性心动过速)。而对于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只有当心房固有心率在生理上正常的时候跟踪心房活动起搏心室才有意义。如果发生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一定是不希望在此时心室跟踪心房活动的,因为如果此时心室跟踪心房快速起搏的话,患者会感觉很不舒服,因此这时一般需要将起搏器模式转换为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
目前市场上的治疗慢心跳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有些是没有处理房性心动过速功能,或者只是简单的利用不应期进行处理。有些起搏器也具有在房性心动过速时开始模式转换的功能,但是在实现和效果上有所异同。如现在市场上一些房性心动过速检测功能仅是单一的检测房性心动过速,并不区分病态突发性还是一般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处理都是一样。这就可能导致起搏器长时间的工作在上限跟踪频率,长时间的快速心室起搏是不利于病人的。又比如在房性心动过速平息过程中,目前一般的做法是直接将模式从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转换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使得房室同步的建立过于突然,房室间期变化过大。
因此,目前市场上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克服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成了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攻克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同步型双腔起搏器所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同步型双腔起搏器,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包括:起搏单元、感知单元及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起搏单元至少对心室进行起搏;
所述感知单元用于感知心室事件和心房事件;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心房事件和房室间期,通知所述起搏单元对心室发放脉冲;
所述控制单元对心房进行心房速率检测,所述心房速率检测包括用于判定心房是否发生房性心动过速的房性心动过速检测,所述心房速率检测还包括用于分辨房性心动过速类型的房性心动过速类型检测。
可选的,在所述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中,所述房性心动过速检测包括怀疑心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的步骤和确认心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的步骤;
所述房性心动过速类型检测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预设或接收第二检测阈值;
当所述控制单元判定怀疑心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时,所述控制单元计算第一心房间期数列的平均值与第二心房间期数列的平均值,将所述第一心房间期数列的平均值与所述第二心房间期数列的平均值的差值与所述第二检测阈值进行比较;
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所述第二检测阈值,所述控制单元判定心房发生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如果所述差值小于所述第二检测阈值,所述控制单元判定心房发生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
其中,所述第一心房间期数列包括所述控制单元在判定怀疑心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前发生的n个心房间期,所述第二心房间期数列包括所述控制单元在判定怀疑心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前发生的第n+1至第2n的n个心房间期,n为正整数。
可选的,在所述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中,
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一计数单元;
所述房性心动过速检测中怀疑心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的步骤包括:所述控制单元预设或接收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根据心房事件信息计算得到心房间期,并将心房间期与第一检测阈值比较;
如果心房间期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加一;
如果心房间期大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减一;
当所述第一计数单元的数值为零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不再计数减一;
当所述第一计数单元数值达到第一临界值时,所述控制单元判定怀疑心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
可选的,在所述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中,所述房性心动过速检测中确认心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的步骤包括:
判定怀疑心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后的第一检测间期的期间内,所述控制单元继续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进行比较,
当心房间期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加一,当心房间期大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减一;
第一检测间期结束时,若第一计数单元数值大于或等于第一临界值,则所述控制单元判定确认心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
可选的,在所述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中,所述心房速率检测还包括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自发平息检测,所述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自发平息检测包括:
所述起搏器还包括定时单元,当所述控制单元判定心房发生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定时单元开启,时长为第二检测间期;
在第二检测间期内,所述控制单元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及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进行比较,当心房间期小于或等于第一检测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加一,当心房间期大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且心房间期大于所述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 计数单元计数减一;
当所述第一计数单元的数值达到上限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不再计数加一,当所述第一计数单元的数值为零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不再计数减一;
当定时单元溢出时,若所述第一计数单元数值大于零,则所述控制单元判定心房出现的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不能自发平息,反之,所述控制单元判定心房出现的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能够自发平息。
可选的,在所述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中,若所述控制单元判定心房发生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或者心房发生的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不能自发平息,则所述控制单元根据心室事件和有效逸搏间期通知起搏单元对心室发放脉冲。
可选的,在所述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中,当所述控制单元判定心房发生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或者心房发生的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不能自发平息时,所述控制单元设置有效逸搏间期为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每发生一个心室事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有效逸搏间期增加一个第一间期,直至有效逸搏间期达到特殊下限频率对应的间期,其中,所述特殊下限频率小于上限跟踪频率,大于等于下限频率。
可选的,在所述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中,若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的常态起搏模式配置为DDD工作模式,当所述控制单元判定心房发生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或者心房发生的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不能自发平息,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工作模式为DDI模式;
若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的常态起搏模式配置为VDD工作模式,若所述控制单元判定心房发生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或者心房发生的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不能自发平息,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工作模式为VVI模式。
可选的,在所述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中,若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的常态起搏模式配置为DDD工作模式,当所述控制单元判定心房出现的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工作模式为修正的DVI模式;
若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的常态起搏模式配置为VDD工作模式,当所述控 制单元判定心房出现的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工作模式仍为VVI模式。
可选的,在所述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中,所述房性心动过速检测还包括房性心动过速平息检测;
所述房性心动过速平息检测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心房事件信息计算得到心房间期,并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及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进行比较;
若心房间期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加一;
若心房间期大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且心房间期大于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减一;
当所述第一计数单元的数值达到上限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不再计数加一;
当所述第一计数单元数值为零时,所述控制单元判定心房出现的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
可选的,在所述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中,当所述控制单元判定心房出现的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时,每发生一个心室事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有效逸搏间期减少一个第二间期,直至所述有效逸搏间期达到平稳有效逸搏间期,所述平稳有效逸搏间期减去所述心房间期的差值小于等于32ms。
可选的,在所述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中,所述房性心动过速检测还包括房性心动过速平息确认检测,所述房性心动过速平息确认检测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二计数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平稳有效逸搏间期得到平息边界间期,并将所述平息边界间期与心房间期比较:
若心房间期大于所述平息边界间期,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计数单元计数加一,若心房间期小于或等于平息边界间期,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计数单元计数减一;
当所述第二计数单元的数值为零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计数单元不再计数减一;
当所述第二计数单元数值为第二临界值时,所述控制单元确认房性心动过速已经平息,
其中,所述平息边界间期为平稳有效逸搏间期与第三间期的差值。
可选的,在所述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中,当控制单元确认房性心动过速已经平息,所述控制单元根据心房事件及房室间期,通知所述起搏单元对心室起搏。
可选的,在所述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中,若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的常态起搏模式配置为DDD工作模式,当控制单元确认心房的房性心动过速已经平息,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工作模式为DDD模式;
若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的常态起搏模式配置为VDD工作模式,当控制单元确认心房的房性心动过速已经平息,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工作模式为VDD模式。
可选的,在所述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中,所述房性心动过速检测还包括房性心动过速复发检测,所述房性心动过速复发检测,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同时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比较:
若心房间期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加一;
若心房间期大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减一;
当所述第一计数单元的数值为零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不再计数减一;
当所述第一计数单元数值达到第一临界值时,所述控制单元判定房性心动过速复发。
可选的,在所述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中,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还包括程控单元,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程控单元接收外部程控数据。
在本发明提供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中,控制单元对房性心动过速的类型进行检测,以便对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和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进行区别对待。进一步的,在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时,若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常态工作模式配置为DDD工作模式,所述控制单元配置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工作模式为修 正的DVI模式,避免房性心动过速同步建立的过于突然,提高了由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转换为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时病患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处于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下的工作状态;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工作状态转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不能自发平息的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工作状态转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处于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下的工作状态;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状态转换全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请参考图1,其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1包括起搏单元11、感知单元12及控制单元10;其中,所述起搏单元11至少可以对心室发送脉冲进行起搏,优选对心房、心室都可以发送脉冲进行起搏;所述感知单元12用于感知心室事件和心房事件;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1设置为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下工作,同时所述控制单元10对心房进行心房速率检测,所述心房速率检测包括用于判定心房是否发生房性心动过速的房性心动过速检测,以及用于分辨房性心动过速类型的房性心动过速类型检测。由此便可对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与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进行区别对待,从而使得同步型双腔起搏器的工作状态更加符合病患的实际情况,提 高了同步型双腔起搏器的可靠性以及病患的舒适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1还包括程控单元13,所述控制单元10通过所述程控单元13接收外部程控数据。例如,根据医生的经验或者该病患的疾病史,可以改变同步型双腔起搏器的上限跟踪频率等参数,而这一数值的改变可以由医生自病患体外控制,具体自病患体外向病患体内的程控单元13发送相应数值,该相应数值即为程控数据。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阈值,第二检测阈值等参数可以在起搏器植入后,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通过程控单元13进行设置。
接着,请参考图2,其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处于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下的工作状态。具体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1起搏模式常态的处于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即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1的常态起搏模式为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是指起搏器可以感知心房和心室,至少可以起搏心室,同时心室起搏会以配置的房室间期跟随心房事件之后,从而实现房室同步的模式,即控制单元10根据心房事件(例如,DDD模式下包括通过感知单元12感知的心房自身事件和心房起搏事件,即AS事件和AP事件,VDD模式下为感知单元12感知的心房自身事件)以及心房间期(AV间期)通知起搏单元11对心室发放脉冲进行起搏的模式。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是治疗慢心跳的最常用的起搏模式,包括有DDD/DDDR模式(即起搏器双腔起搏,双腔感知,同腔抑制,心室跟踪心房)和VDD/VDDR模式等(即起搏器心室起搏,双腔感知,同腔抑制,心室跟踪心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1包括多个工作状态,具体的,请参考图3,其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1主要包括工作状态0、工作状态1_1、工作状态1_2、工作状态2、工作状态3、工作状态4、工作状态5及工作状态6。具体的,各工作状态的含义如下:
工作状态0: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处于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常态起搏模式下工作),同时进行心房速率检测;
工作状态1_1: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处于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判定怀疑出现房性心动过速,并开始进行确认房性心动过速;同时还进行房性心动过速类型 检测(判断是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还是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
工作状态1_2: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处于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确认发生了房性心动过速后,根据工作状态1_1中检测到的心动过速类型判断后续进入状态2还是直接进入状态3;
工作状态2:心动过速为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时,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处于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还进行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自发平息检测以判断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是否能自发平息;
工作状态3:同步型双腔起搏器的工作模式由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转换为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逐渐降低起搏频率至特殊下限频率,即有效逸搏间期逐渐增加到特殊下限频率对应的间期,同时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平息检测;
工作状态4: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处于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起搏频率为特殊下限频率工作,同时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平息检测;
工作状态5;若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为DDI模式(即起搏器双腔起搏,双腔感知,同腔抑制),则起搏器由DDI模式切换为修正的DVI模式;若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为VVI模式(即起搏器心室起搏,心室感知,心室抑制),则起搏器保持为VVI模式),逐渐增加有效逸搏间期直至平稳有效逸搏间期,在此状态内还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复发检测;
工作状态6:起搏器在修正的DVI模式或VVI模式下工作,同时进行确认房性心动过速是否完全平息检测,并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复发的检测;
其中,工作状态1_1和工作状态1_2合起来为工作状态1,工作状态1的含义是: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处于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并确认是否出现房性心动过速、以及心动过速类型。
具体的,通常所述控制单元10工作于正常工作状态,即状态0,在此工作状态下,同步型双腔起搏器1处于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即所述控制单元10在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控制所述起搏单元11至少对心室起搏。在工作状态0下,所述控制单元10持续进行房性心动过速检测。
本发明对于房性心动过速检测的具体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一计数单元101,所述房性心动过速检测包括:所述控制单元10怀疑出现房性心动过速阶段;及所述控制单元10确认出 现房性心动过速阶段。其中,当所述控制单元10怀疑出现房性心动过速时,则所述控制单元10的工作状态由工作状态0转至工作状态1_1;接着在工作状态1_1下进一步检测;当所述控制单元10确认出现房性心动过速时,则所述控制单元10的工作状态由工作状态1_1转至工作状态1_2。优选的,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1在心房事件时从工作状态0转换至工作状态1_1,以及在心房事件时从工作状态1_1转换至工作状态1_2。
具体的,所述控制单元10依据如下判断过程以怀疑出现房性心动过速:
所述控制单元10预设或接收第一检测阈值,根据心房事件信息(同上,例如DDD模式下包括AS事件和AP事件,VDD模式下AS事件)计算得到心房间期(AA间期),并将心房间期与第一检测阈值比较;如果心房间期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101计数加一;如果心房间期大于第一检测阈值,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101计数减一;当所述第一计数单元的数值为零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不再计数减一;当所述第一计数单元101数值达到第一临界值时,所述控制单元10判定怀疑心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
其中,所述第一检测阈值可以通过程控单元13于体外进行程控,即医生可以根据其经验或者该病患的病史选取一个合适的第一检测阈值。易知的,这一第一检测阈值是用以与心房间期进行比较,并依此判断是否出现房性心动过速,因此,通常的该第一检测阈值(间期)小于一般正常心房间期。
怀疑出现了房性心动过速之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将进一步进入确认是否出现房性心动过速阶段,从而保证对于房性心动过速判断的准确性。具体的,所述控制单元10还包括第三计数单元103,所述确认房性心动过速的步骤包括:
在判定怀疑心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后,当发生心室事件信息时,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所述第三计数单元103计数加一,并继续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进行比较,当心房间期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101计数加一,当心房间期大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101计算减一;当所述第三计数单元103数值等于第一检测间期值时,若第一计数单元数值大于或等于第一临界值,则 所述控制单元10判定确认心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
其中,所述第一检测间期以心室事件的个数进行计量。所述第三计数单元103计量发生的心室事件的个数,当实际发生的心室事件个数等于反应第一检测间期的预设心室事件个数时,比较第一计数单元101数值与第一临界值的大小,以确认心房是否发生房性心动过速。优选的,所述第一检测间期可通过程控单元13进行程控设置。
显而易见,本发明也可以通过定时单元14,并设置确认房性心动过速步骤的具体时间,在此时间内所述控制单元10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进行比较,进而确认是否发生心动过速。该方法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也就是说,在怀疑出现了房性心动过速之后,继续观察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即为第一检测间期,若经过该第一检测间期后,第一计数单元101数值仍大于或等于第一临界值,则就认为确实出现了房性心动过速,也就是说对于房性心动过速的出现予以了确认。
其中,若经过该第一检测间期后,所述第一计数单元101数值小于第一临界值,则说明并没有出现真正的房性心动过速,则此时将由工作状态1_1仍旧回到工作状态0,相应的,对于第一计数单元101数值也进行清零。其中,由工作状态1_1回到工作状态0也是在发生心房事件时进行。
若经过该第一检测间期后,所述第一计数单元101数值大于或等于第一临界值,则说明出现房性心动过速,则此时将由工作状态1_1转换至工作状态1_2,同样的,其在发生心房事件时进行状态转换。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怀疑心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后,开始进行房性心动过速确认的同时,还进行房性心动过速类型检测,以进一步判断是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还是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以便进行不同的处理。
具体的,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房性心动过速类型检测:
所述控制单元10预设或接收第二检测阈值;当所述控制单元10判定怀疑心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时,所述控制单元10计算第一心房间期数列的平均值与第二心房间期数列的平均值,将所述第一心房间期数列的平均值与所述第二心房间期数列的平均值的差值与所述第二检测阈值进行比较;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所述第二检测阈值,所述控制单元10判定心房发生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如果 所述差值小于所述第二检测阈值,所述控制单元10判定心房发生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其中,所述第一心房间期数列包括所述控制单元10在判定怀疑心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前发生的n个心房间期,所述第二心房间期数列包括所述控制单元10在判定怀疑心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前发生的第n+1至第2n的n个心房间期,n为正整数。
优选的,n取值为4。也就是说由怀疑出现房性心动过速前的4个心房间期与该4个心房间期前的另一4个心房间期进行比较以判断是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还是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
其中,所述第二检测阈值既可以预设在控制单元10;也可以通过程控单元13由外部输入,即所述第二检测阈值为一程控数据。
优选的,所述第一临界值的取值为3~5。例如,所述第一临界值优选为4,也就是说当第一计数单元数值为4时,便可怀疑出现房性心动过速了。
此时,若在工作状态1_2时判断为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则所述控制单元10由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转换为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工作状态便由状态1_2转换至状态3。同样的,上述状态切换也是在发生心房事件时进行。请参考图4,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工作状态转换示意图。其中,在图4中,将状态1_1和状态1_2合并为状态1,易知的状态1的最终结果是确认发生了房性心动过速,且发生了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若在工作状态1_2时判断为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则工作状态便由状态1_2转换至状态2,进一步进行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自发平息检测,以判断这一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能否自发平息。具体的,所述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自发平息检测包括如下:
所述起搏器设有定时单元14,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所述定时单元开启,时长为第二检测间期;在第二检测间期内,所述控制单元10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及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进行比较,当心房间期小于或等于第一检测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加一,当心房间期大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且心房间期大于所述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时,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减一;当所述第一计数单元的数值达到上限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不再计数加一,当所述第一计数 单元的数值为零时,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不再计数减一;当定时单元溢出时,若所述第一计数单元数值大于零,则所述控制单元10判定心房出现的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不能自发平息,反之,所述控制单元10判定心房出现的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能够自发平息。
其中,所述第二检测间期可以由控制单元10设定,也可以由程控单元13接收外部程控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判断能够自发平息,则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起搏模式仍为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同时,所述控制单元10的工作状态仍旧回到状态0;若判断不能自发平息,则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起搏模式由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转换为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此时控制单元10的工作状态将转换至状态3。同样的,这两个状态转换也是在心房事件时进行。
在对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能否自发平息的检测过程中,所述第一计数单元数值最大能够达到上限值,最小能达到0,其中所述上限值大于所述第一临界值。优选的,所述上限值取值为5~10。如此,可以防止所述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能自发平息被误判为不能自发平息。
其中,不能自发平息的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状态变换情况可参考图5。同样的,在图5中将状态1_1和状态1_2合并为状态1。
当控制单元10检测到发生了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或者不能自发平息的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时,均将控制起搏模式由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转换至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即所述控制单元10根据心室事件和有效逸搏间期通知起搏单元11对心室发放脉冲,所述有效逸搏间期为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并逐步增加有效逸搏间期,直至有效逸搏间期等于特殊下限频率对应的间期。此时控制单元10的工作状态都处于状态3。
若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1的常态起搏模式配置为DDD工作模式,则当所述控制单元10判定心房发生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或者心房发生的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不能自发平息时,所述控制单元10配置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1工作模式为DDI模式;若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1的常态起搏模式配置为VDD工作模式,则当所述控制单元10判定心房发生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或者心房发生的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不能自发平息,所述控制单元10配置所述同步型双腔 起搏器1工作模式为VVI模式。
在本发明中,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不是作为长期工作的起搏模式,而是在房性心动过速时作为一个中间工作模式起作用的。在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模式中,不论是单腔还是双腔,心室率不跟踪心房事件,维持稳定的心室起搏频率。其具体工作状态可参考图6。
具体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起搏模式由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转换为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包括:所述控制单元10将工作模式切换至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所述控制单元10将有效逸搏间期设置为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发生心室事件时,所述控制单元10就将有效逸搏间期增加第一间期,直至有效逸搏间期达到特殊下限频率对应的间期。这样可以将起搏心室频率逐步降低。
在房性心动过速检测阶段,由于跟踪高频心房感知,心室起搏频率一般维持在上限跟踪频率(Upper Tracking Rate,URL)。但是进入状态3模式转换阶段时,模式转换至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如果程控的起搏频率不变化,则心室率会从上限跟踪频率快速下降至程控的起搏频率,这种情况要避免发生。因此在模式切换至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的同时需要将有效逸搏间期初始设置到上限跟踪频率的值,同时为了不使心室起搏长期工作在上限跟踪频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有效逸搏间期慢慢的增加。具体的,每发生一个心室事件,增加一个第一间期,所述第一间期取值范围为8ms~32ms,直至达到一个特殊下限频率对应的间期。其中,所述特殊下限频率小于上限跟踪频率,大于等于下限频率,优选所述特殊下限频率比下限频率高5ppm~20ppm,这一特殊下限频率可程控。通过这样的模式转换机制,即使处于房性心动过速情况下,起搏器也可以以合理的频率对心室进行起搏,提高病患的舒适度。其中,所述有效逸搏间期的变化可以参考图4或者图5中的台阶所示。
当所述有效逸搏间期调整完毕,则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起搏器工作状态将有状态3转换至状态4,并且在状态3和状态4下都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平息检测。这一状态转换在发生心室事件时进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在状态3下已经检测到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则将直接由状态3转换至状态5,这一状态转换在发生心房事件时进行。
具体的,所述房性心动过速平息检测包括:所述控制单元10根据获取的心房事件信息(同上,例如DDD模式下包括AS事件和AP事件,VDD模式下AS事件)计算得到心房间期,并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及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进行比较;若心房间期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加一;若心房间期大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且心房间期大于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减一;当所述第一计数单元的数值达到上限值时,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不再计数加一;当所述第一计数单元数值为零时,所述控制单元10判定心房出现的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
此时,若同步型双腔起搏器处于状态4,则可以由状态4转换至状态5,这一状态的转换在发生心房事件时进行。
在状态5中,若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1的常态起搏模式配置为DDD工作模式,则当所述控制单元10判定心房出现的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所述控制单元10配置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1工作模式为修正的DVI模式;若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1常态起搏模式配置为VDD工作模式,当所述控制单元10判定心房出现的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所述控制单元10配置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1工作模式仍为VVI模式。
同时,每发生一个心室事件时,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有效逸搏间期减第二间期,直至有效逸搏间期达到平稳有效逸搏间期。在本发明中,所述平稳有效逸搏间期略大于心房间期。优选,所述平稳有效逸搏间期与心房间期的差值不大于第三间期。更优选所述平稳有效逸搏间期与心房间期的差值不大于32ms。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有效逸搏间期略大于心房间期下,即得到了平稳有效逸搏间期时,所述控制单元10的工作状态由状态5转换至状态6。这一状态变换是在发生心室事件时进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DDI模式转换为DDD模式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引入修正的DVI模式。这样设置能够获得如下有益效果:
修正的DVI模式适合用于由于房性心动过速而进入DDI模式之后的重新回到DDD模式的准备阶段。当检测到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时,不宜立即进入DDD模式,因为这样的做法会使得心室的起搏与实际的心室活动速率差别太大。 在修正的DVI模式中采用不跟踪心房活动来起搏心室,经过这一等待时间后使得模式一旦恢复到DDD模式后心室率变化不会太突然。这一模式可以被认为是带有心房起搏(用于建立AV同步)的VVI模式。同时因为此时的心房率比较高,如果采用传统的DVI模式(起搏器双腔起搏,心室感知,心室抑制),容易出现心房竞争性起搏(心房自身活动与心房起搏很接近)。而修正的DVI模式在传统DVI模式基础上还具有PANP(心房感知事件后心房起搏抑制间期)功能,使得心房感知事件后一段时间(PANP)后不会发放心房起搏,而在此时间(PANP)结束时再发放需要的预期心房起搏,从而避免此心房竞争性起搏(修正的DVI模式详细内容见中国专利CN104623805A)。但若起搏器的常态起搏模式为VDD模式,则在状态5仍以VVI模式起搏。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状态3或者状态4时,若判定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时,状态跳转至状态5,同时将DDI模式转换为修正的DVI模式,VVI模式仍为VVI模式,并开始调整有效逸搏间期。在状态5下,还检测房性心动过速是否复发,当所述控制单元怀疑房性心动过速复发时,则所述控制单元控制起搏模式由DDI模式转换为DDD模或由VVI模式转换为VDD模式并开始确认房性心动过速检测,即由工作状态5转换至工作状态1_1,这一状态的转换也在心房事件时进行。
其中,对于房性心动过速是否复发的检测与房性心动过速检测的方法类似,具体通过如下方式进行:
在发生心房事件时,所述控制单元10得到心房间期,同时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比较:若心房间期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加一;若心房间期大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减一;当所述第一计数单元的数值为零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计数单元不再计数减一;当所述第一计数单元数值达到第一临界值时,所述控制单元10判定房性心动过速复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状态6下,所述控制单元10将进一步确认房性心动过速是否完全平息,即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平息确认检测,从而保证转换至跟踪模式下的正确性。具体的,若判断房性心动过速完全平息,则由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转换为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例如修正的DVI模式转换为DDD模式, VVI模式转换为VDD模式。也即由状态6转换至状态0,这一转换在发生心房事件时进行。其中,对于确认房性心动过速完全平息的判断通过如下方式进行:
所述控制单元10还包括第二计数单元102;所述控制单元10根据平稳有效逸搏间期得到平息边界间期,并将所述平息边界间期与心房间期比较:若心房间期大于所述平息边界间期,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所述第二计数单元102计数加一,若心房间期小于或等于平息边界间期,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计数单元102计数减一;当所述第二计数单元102数值为第二临界值时,所述控制单元10确认房性心动过速已经平息,其中,所述平息边界间期为平稳有效逸搏间期与第三间期的差值。优选的,所述第三间期值取值为32ms;所述第二临界值取值为3~8。
当控制单元10确认房性心动过速已经平息,所述控制单元10根据心房事件及房室间期,通知所述起搏单元11对心室起搏。若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1的常态起搏模式配置为DDD工作模式,当控制单元10确认心房的房性心动过速已经平息,所述控制单元10配置所述同步型双腔起搏器1工作模式为DDD模式。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状态6下,还检测房性心动过速是否复发。当判定房性心动过速完全平息且没有复发时,由修正的DVI模式转换为DDD模式或VVI模式转换为VDD模式,有效逸搏间期切换回常态模式下的设置值,即由状态6转换至状态0。这一状态的转换在发生心房事件时进行。当所述控制单元怀疑房性心动过速复发时,则所述控制单元控制起搏模式由修正的DVI模式转换为DDD模或由VVI模式转换为VDD模式并开始确认房性心动过速检测,即由工作状态6转换至工作状态1_1,这一状态的转换也在发生心房事件时进行。
综上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同步型双腔起搏器中,在怀疑出现房性心动过速时,判断是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还是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以便进行区别对待,具体的,若判断是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则直接进行模式切换;若判断是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则进一步判断能够自发平息,只有在不能自发平息的情况下才进行模式切换。进一步的,在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时,由DDI模式切换为修正的DVI模式进行过渡,避免房性心动过速同步建立的过于突然,提 高了由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转换为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时病患的舒适度。
在本申请接下去的描述中,将以DDD模式下的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DDD模式下的不会自发平息的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VDD模式下的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及VDD模式下的不会自发平息的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的起搏器状态转换全过程进行进一步描述。
首先,常态模式为DDD模式的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起搏器状态转换全过程如下,对此可以参考图7,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状态转换全过程图。
1、状态0:起搏器正常工作状态(DDD模式),通过一个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检测。在每个心房事件时,若心房间期(AA间期)小于或等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AA间期大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减1。
2、状态0到状态1_1转换:在状态标记为0时,经过房性心动过速检测,若第一计数单元计数达到第一临界值,怀疑发生房性心动过速,状态标记为1_1。在状态0中,每次计算AA间期时,将AA间期记录到一个长度为8的循环存储单元中。当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到第一临界值(例如4),状态标记转换为1_1时,计算循环存储单元中的前四个间期值之和与后四个间期值之和,并计算两者之差。得到的差值与第二检测阈值比较,如果差值大于第二检测阈值时,记录怀疑的房性心动过速为突发性。
3、状态1_1:在状态标记为1_1时,进入以心室事件数为计时单位的第一检测间期(第一检测间期可以由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通过程控单元设置)。在此时间内发生心房事件时,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进行比较,若AA间期小于或等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AA间期大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减1。此时第一计数单元最大不超过上限值,最小不低于0。
4、状态1_1到状态1_2转换:在状态标记为1_1时,当心室事件数达到程控的第一检测间期对应的心室事件数时,若第一计数单元大于或等于第一临界值。则确认房性心动过速真的发生了,状态标记为1_2。
5、状态1_2:在状态标记为1_2时,根据步骤2判定的当前的房性心动过 速是平缓性还是突发性进行不同的处理,如果确定当前的房性心动过速是突发性,直接进行模式转换处理,状态标记为3。
6、状态3:在状态标记为3时,起搏器开启进行模式转换。在进入此状态的同时,开启模式转换至DDI模式。之后每发生一个心室事件,有效逸搏间期增加一个第一间期值,直至有效逸搏间期达到DDI模式下的特殊下限频率对应的间期;状态标记为3。此状态内在发生心房事件时以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平息检测。即在发生心房事件时,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及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进行比较,若AA间期小于或等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AA间期大于第一检测阈值且AA间期大于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则第一计数单元减1。此时第一计数单元最大不超过上限值,最小不低于0。如果判定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状态标记为5。
7、状态3到状态4转换:在状态标记为3时,在发生心室事件时,调节有效逸搏间期,直至有效逸搏间期达到程控的DDI模式下的特殊下限频率对应的间期,起搏器进入稳定的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状态标记为4。
8、状态4:在状态标记为4时,起搏器以DDI模式,特殊下限频率起搏心脏。与步骤6类似,此状态内发生心房事件时,以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平息检测。此时第一计数单元最大不超过上限值,最小不低于0。
9、状态4到状态5转换:在状态标记为4时,当第一计数单元通过检测计数到0时,判定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状态标记为5。
10、状态5:在状态标记为5时,起搏器开始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平息处理,模式切换为修正的DVI模式,有效逸搏间期在每个心室事件时减少第二间期值。此状态内在发生心房事件时,以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复发检测。即发生心房事件时,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比较:若心房间期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心房间期大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减1,第一计数单元最小不低于0。此时第一计数单元超过第一临界值认为复发。
11、状态5到状态6转换:在状态标记为5时,有效逸搏间期调节至平稳有效逸搏间期时可以准备将模式切换至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本实施例中为DDD模式),状态标记为6。利用此时的有效逸搏间期值计算平息边界间期(即 为平稳有效逸搏间期与第三间期的差值)。
12、状态6:在状态标记为6,在每个心房事件时,通过第二计数单元检测房性心动过速是否真正平息,即当AA间期大于平息边界间期时,第二计数单元加1;当AA间期小于或等于平息边界间期时,第二计数单元减1,第二计数单元最小不低于0,当所述第二计数单元为第二临界值时,确认房性心动过速已经平息。同时,此状态内在发生心房事件时,以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复发检测,若心房间期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心房间期大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第一计数单元减1,第一计数单元最小不低于0。此时,如果第一计数单元超过第一临界值,则认为房性心动过速复发。
13、状态6到状态0转换:在状态标记为6时,当第二计数单元计数到第二临界值时,确认房性心动过速平息了而且没有复发,将模式切换回DDD模式,有效逸搏间期切换回常态模式下的程控值,状态标记为0。
其次,常态模式为DDD模式的不会自发平息的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的起搏器状态转换全过程如下:
1、状态0:起搏器正常工作状态(DDD模式),通过一个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检测。在发生的每个心房事件时,若AA间期小于或等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AA间期大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减1。
2、状态0到状态1_1转换:在状态标记为0时,经过房性心动过速检测,若第一计数单元计数达到第一临界值,怀疑发生房性心动过速,状态标记为1_1。在状态0中,每次计算AA间期时,将AA间期记录到一个长度为8的循环存储单元中。当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到第一临界值(例如4),状态标记为1_1时,计算循环存储单元中的前四个间期值之和与后四个间期值之和,并计算两者之差。得到的差值与第二检测阈值比较,如果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检测阈值时,记录怀疑的房性心动过速为平缓性。
3、状态1_1:在状态标记为1_1时,进入以心室事件数为计时单位的第一检测间期(第一检测间期可以由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通过程控单元设置)内,在此时间内发生心房事件时,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进行比较,若AA 间期小于或等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AA间期大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减1。此时第一计数单元最大不超过上限值,最小不低于0。
4、状态1_1到状态1_2转换:在状态标记为1_1时,当心室事件数达到程控的第一检测间期对应的心室事件数时,若第一计数单元大于或等于第一临界值。则确认房性心动过速真的发生了,状态标记为1_2。
5、状态1_2:在状态标记为1_2时,根据步骤2确定当前的房性心动过速是平缓性还是突发性进行不同的处理。
6、状态1_2到状态2转换:在状态标记为1_2时,如果确定当前的房性心动过速是平缓发生,开启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自发平息检测,状态标记为2。
7、状态2:在状态标记为2时,设置第二检测间期(可以由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通过程控单元设置,或者预设在起搏器中)。在此时间内发生心房事件时,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及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进行比较,若AA间期小于或等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AA间期大于第一检测阈值且心房间期大于所述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时,则第一计数单元减1。。此时第一计数单元最大不超过上限值,最小不低于0。
8、状态2到状态3转换:在状态标记为2,第二检测间期结束时,若第一计数单元仍大于或等于第一临界值,认定房性心动过速不会自发平息,开始进入模式转换处理,状态标记为3。
9、状态3:在状态标记为3时,起搏器开启进行模式转换。在进入此状态的同时时,起搏器的工作模式转换至DDI模式,有效逸搏间期设置为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在之后每发生一个心室事件时,有效逸搏间期增加一个第一间期,直至有效逸搏间期达到DDI模式下的特殊下限频率对应的间期(特殊下限频率可以设置为通过程控单元设置或者预设在起搏器中)。此状态内,在发生心房事件时以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平息检测。即在发生心房事件时,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及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进行比较,若AA间期小于或等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AA间期大于第一检测阈值且AA间期大于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则第一计数单元减1。此时第一计数单元最大不超过上限值,最小不低于0。如果判定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 状态标记为5。
10、状态3到状态4转换:在状态标记为3时,在发生心室事件时,调节有效逸搏间期,直至有效逸搏间期达到DDI模式下的特殊下限频率对应的间期,起搏器进入稳定的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状态标记为4。
11、状态4:在状态标记为4时,起搏器以DDI模式,特殊下限频率起搏心脏。与步骤9类似,此状态内在发生心房事件时以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平息检测。此时第一计数单元最大不超过上限值,最小不低于0.
12、状态4到状态5转换:在状态标记为4时,当第一计数单元通过检测计数到0时,判定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状态标记为5。
13、状态5:在状态标记为5时,起搏器开始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平息处理,模式切换为修正的DVI模式,有效逸搏间期在每个心室事件时减少第二间期值。此状态内在发生心房事件时,以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复发检测。即发生心房事件时,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比较:若心房间期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心房间期大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减1,第一计数单元最小不低于0。此时第一计数单元超过第一临界值认为复发。
14、状态5到状态6转换:在状态标记为5时,有效逸搏间期调节至平稳有效逸搏间期时可以准备将模式切换至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本实施例中为DDD模式),状态标记为6。利用此时的有效逸搏间期值计算平息边界间期(即为平稳有效逸搏间期与第三间期的差值)。
15、状态6:在状态标记为6,在每个心房事件时,通过第二计数单元检测房性心动过速是否真正平息,即当AA间期大于平息边界间期时,第二计数单元加1;当AA间期小于或等于平息边界间期时,第二计数单元减1,第二计数单元最小不低于0,当所述第二计数单元为第二临界值时,确认房性心动过速已经平息。同时,此状态内在发生心房事件时以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复发检测,若心房间期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心房间期大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第一计数单元减1,第一计数单元最小不低于0。此时,如果第一计数单元超过第一临界值,则认为房性心动过速复发。
16、状态6到状态0转换:在状态标记为6时,当第二计数单元计数到第 二临界值时,确认房性心动过速平息了而且没有复发,将模式切换回DDD模式,有效逸搏间期切换回常态模式下的程控值,状态标记为0。
常态模式为VDD模式的突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起搏器状态转换全过程如下:
1、状态0:起搏器正常工作状态(VDD模式),通过一个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检测。在发生的每个心房事件时,若AA间期小于或等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AA间期大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减1。
2、状态0到状态1_1转换:在状态标记为0时,经过房性心动过速检测,若第一计数单元计数达到第一临界值,怀疑发生房性心动过速,状态标记为1_1。在状态0中,每次计算AA间期时,将AA间期记录到一个长度为8的循环存储单元中。当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到4时,计算循环存储单元中的前四个间期值之和与后四个间期值之和,并计算两者之差。得到的差值与第二检测阈值比较,如果差值大于第二检测阈值时,记录怀疑的房性心动过速为突发性。
3、状态1_1:在状态标记为1_1时,进入以心室事件数为计时单位的第一检测间期(第一检测间期可以由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通过程控单元设置)。在此时间内发生心房事件时,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进行比较,若AA间期小于或等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AA间期大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减1。此时第一计数单元最大不超过上限值,最小不低于0。
4、状态1_1到状态1_2转换:在状态标记为1_1时,当心室事件数达到程控的第一检测间期对应的心室事件数时,若第一计数单元大于或等于第一临界值。则确认房性心动过速真的发生了,状态标记为1_2。
5、状态1_2:在状态标记为1_2时,根据步骤2确定当前的房性心动过速是平缓性还是突发性进行不同的处理,如果确定当前的房性心动过速是突发性,直接进行模式转换处理,状态标记为3。
6、状态3:在状态标记为3时,起搏器开启进行模式转换。在进入此状态的同时,开启模式转换至VVI模式。之后每发生一个心室事件,有效逸搏间期增加一个第一间期,直至有效逸搏间期达到VVI模式下的特殊下限频率对应的间期。此状态内在发生心房事件时以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平息检测。 即在发生心房事件时,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及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进行比较,若AA间期小于或等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AA间期大于第一检测阈值且AA间期大于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则第一计数单元减1。此时第一计数单元最大不超过上限值,最小不低于0。如果判定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状态标记为5。
7、状态3到状态4转换:在状态标记为3时,在发生心室事件时,调节有效逸搏间期,直至有效逸搏间期达到程控的VVI模式下的特殊下限频率对应的间期,起搏器进入稳定的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状态标记为4。
8、状态4:在状态标记为4时,起搏器以VVI模式,特殊下限频率起搏心脏。与步骤6类似,此状态内发生心房事件时,以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平息检测。此时加减计数器1最大不超过上限值,最小不低于0。
9、状态4到状态5转换:在状态标记为4时,当第一计数单元通过检测计数到0时,判定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状态标记为5。
10、状态5:在状态标记为5时,起搏器开始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平息处理,继续以VVI模式工作,有效逸搏间期在每个心室事件时减少第二间期值。此状态内在发生心房事件时,以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复发检测。即发生心房事件时,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比较:若心房间期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心房间期大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减1,第一计数单元最小不低于0。此时第一计数单元超过第一临界值认为复发。
11、状态5到状态6转换:在状态标记为5时,有效逸搏间期调节至平稳有效逸搏间期时可以准备将模式切换至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本实施例中为VDD模式),状态标记为6。利用此时的有效逸搏间期值计算平息边界间期(即为平稳有效逸搏间期与第三间期的差值)。
12、状态6:在状态标记为6,在每个心房事件时,通过第二计数单元检测房性心动过速是否真正平息,即当AA间期大于平息边界间期时,第二计数单元加1;当AA间期小于或等于平息边界间期时,第二计数单元减1,第二计数单元最小不低于0,当所述第二计数单元为第二临界值时,确认房性心动过速已经平息。同时,此状态内在发生心房事件时,以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 速复发检测,若心房间期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心房间期大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第一计数单元减1,第一计数单元最小不低于0。此时,如果第一计数单元超过第一临界值,则认为房性心动过速复发。
13、状态6到状态0转换:在状态标记为6时,当第二计数单元计数到第二临界值时,确认房性心动过速平息了而且没有复发,将模式切换回VDD模式,有效逸搏间期切换回常态模式下的程控值,状态标记为0。
常态模式为VDD模式的不会自发平息的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的起搏器状态转换全过程如下:
1、状态0:起搏器正常工作状态(VDD模式),通过一个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检测。在每个发生的心房事件时,若心房间期(AA间期)小于或等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AA间期大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减1。
2、状态0到状态1_1转换:在状态标记为0时,经过房性心动过速检测,若第一计数单元计数达到第一临界值,则怀疑发生房性心动过速,状态标记为1_1。在状态0中,每次计算AA间期时,将AA间期记录到一个长度为8的循环存储单元中。在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到第一临界值(例如4)时,状态标记转换为1_1,同时计算循环存储单元中的前四个间期值之和与后四个间期值之和,计算两者之差小于或等于第二检测阈值,记录怀疑的房性心动过速为平缓性。
3、状态1_1:在状态标记为1_1时,进入以心室事件数为计时单位的第一检测间期(第一检测间期可以由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通过程控单元设置,或者预设在起搏器中),在此时间内发生心房事件时,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进行比较,若AA间期小于或等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AA间期大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减1。。此时第一计数单元最大不超过上限值,最小不低于0。
4、状态1_1到状态1_2转换:在状态标记为1_1时,当心室事件数达到第一检测间期对应的心室事件数时,若第一计数单元大于或等于第一临界值。则确认房性心动过速真的发生了,状态标记为1_2。
5、状态1_2:在状态标记为1_2时,根据步骤2确定当前的房性心动过速 是平缓性还是突发性。
6、状态1_2到状态2转换:在状态标记为1_2时,确定当前的房性心动过速是平缓发生,开启平缓性房性心动过速自发平息检测,状态标记为2。
7、状态2:在状态标记为2时,设置第二检测间期(可以由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通过程控单元设置,或者预设在起搏器中)。在此时间内发生心房事件时,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及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进行比较,若AA间期小于或等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AA间期大于第一检测阈值且心房间期大于所述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时,则第一计数单元减1。此时第一计数单元最大不超过上限值,最小不低于0。
8、状态2到状态3转换:在状态标记为2,第二检测间期结束时,若第一计数单元仍大于或等于第一临界值,认定房性心动过速不会自发平息,开始进入模式转换处理,状态标记为3。
9、状态3:在状态标记为3时,起搏器开启进行模式转换。在进入此状态的同时时,起搏器的工作模式转换至VVI模式,有效逸搏间期设置为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在之后每发生一个心室事件时,有效逸搏间期增加一个第一间期,直至有效逸搏间期达到VVI模式下的特殊下限频率对应的间期(特殊下限频率可以设置为通过程控单元设置或者预设在起搏器中)。此状态内,在发生心房事件时以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平息检测。即在发生心房事件时,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及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进行比较,若AA间期小于或等于第一检测阈值,则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AA间期大于第一检测阈值且AA间期大于上限跟踪频率对应的间期,则第一计数单元减1。此时第一计数单元最大不超过上限值,最小不低于0。如果判定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转换状态标记为5。
10、状态3到状态4转换:在状态标记为3时,在发生心室事件时,调节有效逸搏间期,直至有效逸搏间期达到VVI模式下的特殊下限频率对应的间期,起搏器进入稳定的非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状态标记为4。
11、状态4:在状态标记为4时,起搏器以VVI模式,特殊下限频率起搏心脏。与步骤9类似,此状态内在发生心房事件时以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平息检测。此时第一计数单元最大不超过上限值,最小不低于0.
12、状态4到状态5转换:在状态标记为4时,当第一计数单元通过检测计数到0时,判定房性心动过速开始平息,状态标记为5。
13、状态5:在状态标记为5时,起搏器开始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平息处理,继续以VVI模式工作,有效逸搏间期在每个心室事件时减少第二间期值。此状态内在发生心房事件时,以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复发检测。即发生心房事件时,将心房间期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比较:若心房间期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心房间期大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第一计数单元计数减1,第一计数单元最小不低于0。此时第一计数单元超过第一临界值认为复发。
14、状态5到状态6转换:在状态标记为5时,有效逸搏间期调节至平稳有效逸搏间期时可以准备将模式切换至同步型双腔起搏模式本实施例中为VDD模式),状态标记为6。利用此时的有效逸搏间期值计算平息边界间期(为平稳有效逸搏间期与第三间期的差值)。
15、状态6:在状态标记为6,在每个心房事件时,通过第二计数单元检测房性心动过速是否真正平息,即当AA间期大于平息边界间期时,第二计数单元加1;当AA间期小于或等于平息边界间期时,第二计数单元减1,第二计数单元最小不低于0,当所述第二计数单元为第二临界值时,确认房性心动过速已经平息。同时,此状态内在发生心房事件时以第一计数单元进行房性心动过速复发检测,若心房间期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第一计数单元加1,若心房间期大于所述第一检测阈值,第一计数单元减1,第一计数单元最小不低于0。此时,如果第一计数单元超过第一临界值,则认为房性心动过速复发。
16、状态6到状态0转换:在状态标记为6时,当第二计数单元计数到第二临界值时,确认房性心动过速平息了而且没有复发,将模式切换回VDD模式,有效逸搏间期切换回常态模式下的程控值,状态标记为0。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