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覆式可吸收医用复合组织材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贴覆式可吸收医用复合组织材料.pdf(5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198062.7 (22)申请日 2016.03.31 (71)申请人 伏卫霞 地址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同华东 四街9号2座702房 (72)发明人 伏卫霞 (51)Int.Cl. A61L 27/44(2006.01) A61L 27/50(2006.01) A61L 27/56(2006.01) (54)发明名称 贴覆式可吸收医用复合组织材料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贴覆式可吸收医用复合组 织材料, 组织材料包括用于贴附于组织上, 从而 达到将组。
2、织补强材料固定在组织上的作用的贴 附层和用于加强贴覆层, 以使其强度满足组织补 强的要求的补强层, 所述的贴覆层构成材料包括 下列的一种或者多种的任意比例混合或共聚物: 天然纤维素、 天然纤维素的衍生物、 聚乳酸、 聚乙 醇酸、 己内酯、 丙交酯和乙交酯; 所述的补强层构 成材料包括下列的一种或者多种的任意比例混 合或共聚物: 天然纤维素、 天然纤维素的衍生物、 聚乳酸、 聚乙醇酸、 己内酯、 丙交酯和乙交酯, 补 强层和贴覆层固定在一起。 本发明很好地解决了 聚乙醇酸网作为组织补强材料使用时价格高昂、 难以推广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CN 107281553 A 2017.10。
3、.24 CN 107281553 A 1.一种贴覆式可吸收医用复合组织材料, 其特征是: 所述的组织材料包括用于贴附于 组织上, 从而达到将组织补强材料固定在组织上的作用的贴附层和用于加强贴覆层, 以使 其强度满足组织补强的要求的补强层, 所述的贴覆层构成材料包括下列的一种或者多种的 任意比例混合或共聚物: 天然纤维素、 天然纤维素的衍生物、 聚乳酸、 聚乙醇酸、 己内酯、 丙 交酯和乙交酯, 并且混合材料或共聚物中至少一种为天然纤维素或天然纤维素的衍生物; 所述的补强层构成材料包括下列的一种或者多种的任意比例混合或共聚物: 天然纤维素、 天然纤维素的衍生物、 聚乳酸、 聚乙醇酸、 己内酯、 。
4、丙交酯和乙交酯, 补强层和贴覆层固定在 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覆式可吸收医用复合组织材料, 其特征是: 所述的聚乳酸为 左旋乳酸或右旋乳酸或二者的共聚物或者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覆式可吸收医用复合组织材料, 其特征是: 所述的贴覆层的 构成形式为织物、 不织布、 网、 海绵或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覆式可吸收医用复合组织材料, 其特征是: 所述的补强层的 构成形式为织物、 不织布、 网、 海绵或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覆式可吸收医用复合组织材料, 其特征是: 所述的贴覆层的 厚度为: 50-3000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覆式可吸收。
5、医用复合组织材料, 其特征是: 所述的补强层的 厚度为: 50-3000微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覆式可吸收医用复合组织材料, 其特征是: 所述的补强层和 贴覆层之间的固定方式为: 溶解固定、 粘贴固定、 编织固定或挤压固定。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7281553 A 2 贴覆式可吸收医用复合组织材料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公开一种医用复合材料, 特别是一种贴覆式可吸收医用复合组织材料。 背景技术 0002 纤维素作为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高分子材料, 纤维素的来源极为丰富, 高等植 物、 藻类、 细菌、 真菌、 原生生物等都可以作为纤维素的来源。 纤维素的用。
6、途广泛, 在造纸、 食 品添加剂、 衣物等方面已广泛被使用, 通过对天然纤维素进行处理, 脱去其中诸如木质素、 半纤维素等杂质后可以得到精致后的纤维素, 再通过对纤维素进行诸如氧化、 醚化、 镶嵌等 处理之后可以得到纤维素的各种衍生物, 再通过浸润或者涂覆处理之后, 可制成各种用途 的纤维素制品。 0003 现有的组织补强材料中, 不可吸收材料和可吸收性材料均有应用, 诸如聚四氟乙 烯、 聚丙烯、 明胶海绵、 纤维素、 聚乙醇酸PGA、 聚乳酸等制成的织物、 薄膜以及海绵等作为 组织补强材料均有应用。 0004 现有的可吸收性组织补强材料, 诸如明胶海绵、 医用可吸收性纤维素以及聚乙醇 酸PG。
7、A的织物等有着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 明胶海绵由于是生物来源的材料, 难以排除细 菌和病毒的风险, 并且明胶海绵作为组织补强材料, 存在导致过敏反应的可能。 医用可吸收 性纤维素虽然作为止血材料有着显着的优势, 但其在加工过程中易导致强度下降, 从而难 以用作组织补强材料。 聚乙醇酸的织物, 由于需要与生物蛋白胶合并使用才能在肺部的防 漏气中发挥较好的效果, 而生物蛋白胶由于价格昂贵, 大大限制了聚乙醇酸织物的应用和 推广。 0005 近年来, 纤维素作为可吸收性止血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传统纤维素材料加工 技术复杂, 在对纤维素进行纯化、 改性、 镶嵌等处理时, 易导致纤维素的强度降低, 从。
8、而难以 应用于对材料强度有要求的场合, 难以作为组织补强材料进行应用。 发明内容 0006 针对上述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医用符合补强材料价格昂贵的缺点, 本发明提供一 种新的贴覆式可吸收医用复合组织材料, 其通过将改性处理后的纤维素与可吸收性材料复 合的方式, 解决了纤维素的强度问题, 扩展了纤维素的应用范围, 促进了可吸收性组织补强 材料的发展。 0007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贴覆式可吸收医用复合组织材 料, 组织材料包括用于贴附于组织上, 从而达到将组织补强材料固定在组织上的作用的贴 附层和用于加强贴覆层, 以使其强度满足组织补强的要求的补强层, 所述的贴覆层构成材 。
9、料包括下列的一种或者多种的任意比例混合或共聚物: 天然纤维素、 天然纤维素的衍生物、 聚乳酸、 聚乙醇酸、 己内酯、 丙交酯和乙交酯, 并且混合材料或共聚物中至少一种为天然纤 维素或天然纤维素的衍生物; 所述的补强层构成材料包括下列的一种或者多种的任意比例 混合或共聚物: 天然纤维素、 天然纤维素的衍生物、 聚乳酸、 聚乙醇酸、 己内酯、 丙交酯和乙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7281553 A 3 交酯, 补强层和贴覆层固定在一起。 0008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还包括: 、 所述的聚乳酸为左旋乳酸或右旋乳酸或二者的共聚物或者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0009 所述。
10、的贴覆层的构成形式为织物、 不织布、 网、 海绵或膜。 0010 所述的补强层的构成形式为织物、 不织布、 网、 海绵或膜。 0011 所述的贴覆层的厚度为: 50-3000微米。 0012 所述的补强层的厚度为: 50-3000微米。 0013 所述的补强层和贴覆层之间的固定方式为: 溶解固定、 粘贴固定、 编织固定或挤压 固定。 001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扩展了纤维素的使用范围, 降低了在对纤维素进行 加工处理时的工艺难度, 通过添加贴覆层的方式, 也很好地解决了聚乙醇酸网作为组织补 强材料使用时价格高昂、 难以推广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本实施例为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
11、, 其它凡其原理和基本结构与本实施例相同或近 似的, 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0016 本发明将纤维素材料与其它可吸收性高分子材料进行复合化。 从而在保持纤维素 良好的止血及对伤口的贴附性能的同时, 采用与其它材料复合的方式增加其强度。 0017 本发明主要为一种贴覆式可吸收医用复合组织补强材料, 由下述的两个部分构 成: 1、 贴附层: 用于贴附于组织上, 从而达到将组织补强材料固定在组织上的作用, 本实施 例中, 贴覆层构成材料包括下列的一种或者多种: 天然纤维素或纤维素的衍生物、 聚乳酸 (包括左旋乳酸、 右旋乳酸以及二者的共聚物或者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 聚乙醇酸、 己内酯、 丙交酯。
12、和乙交酯, 若采用多种材料时, 其混合形式包括任意比例混合及共聚, 并且混合材料 的其中一种需为天然纤维素或纤维素的衍生物。 0018 贴覆层的构成形式包括上述材料构成的织物、 不织布、 网、 海绵或膜, 贴覆层应是 生物可吸收的。 贴覆层的厚度为: 50-3000微米。 0019 2、 补强层: 用于加强贴覆层, 以使其强度满足组织补强的要求。 补强层可能的构成 材料包括下列的一种或者多种材料: 天然纤维素或纤维素的衍生物、 聚乳酸 (包括左旋乳 酸、 右旋乳酸以及二者的共聚物或者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 聚乙醇酸、 己内酯、 丙交酯和乙交 酯, 若采用多种材料时, 其混合形式包括任意比例混合。
13、及共聚。 0020 补强层的构成形式包括上述材料构成的织物、 不织布、 网、 海绵、 膜。 补强层应是生 物可吸收的。 0021 补强层和贴覆层之间的固定方式: 溶解固定、 粘贴固定、 编织固定或挤压固定。 本 发明中将补强层和贴覆层设计为两层, 不能将这两种材料完全混合在一起, 两层的功能仍 然是不同的, 是有明确的界限的。 纤维素作为贴覆层, 需要补强层在强度上对其进行支持, 同时补强层也作为将受损组织与其它组织进行隔离的屏障, 如果没有补强层的话, 单靠纤 维素进行不了对受损组织的修复, 即使纤维素强度能达到, 也有可能因为纤维素本身的黏 附力导致组织之间的粘连。 说 明 书 2/3 页。
14、 4 CN 107281553 A 4 0022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采用下述实施方案或与其原理相同或近似的取代方案: 实施例一: 补强层, 使用聚乙醇酸 (或使用聚乳酸、 聚乙醇酸与聚乳酸的混合物或共聚 物) 进行熔体纺丝 (采用直接法或切片法) , 制成的厚度为100-3000微米的织物或不织布作 为补强层。 0023 贴覆层, 将由纤维素经乙基化制成的羟乙基纤维素制成水溶液 (质量浓度在0.1% 至10%) , 所使用羟乙基纤维素的粘度为10-5000mPas (在温度为25, 20g/L浓度条件下测 得) 。 按照每平方厘米0.01至10克羟乙基纤维素的量将其水溶液均匀涂覆在补强层的表面。
15、 作为贴覆层 (其使用的固定方法为溶解固定) , 而后放入30-70的烘箱内干燥3-8小时, 之后在室温真空干燥3小时, 包装并使用环氧乙烷进行灭菌处理。 0024 实施例二: 补强层, 使用聚乙醇酸 (或使用聚乳酸、 聚乙醇酸与聚乳酸的混合物或 共聚物) , 采用熔化或热压的方式制成厚度为100-3000微米的薄膜作为补强层。 0025 贴覆层, 将由纤维素经乙基化制成的羟乙基纤维素制成水溶液 (质量浓度在0.1% 至10%) , 所使用羟乙基纤维素的粘度为10-5000mPas (在温度为25, 20g/L浓度条件下测 得) 。 按照每平方厘米0.01至10克羟乙基纤维素的量将其水溶液均匀。
16、涂覆在补强层的表面 作为贴覆层 (其使用的固定方法为溶解固定) 。 而后放入30-70的烘箱内干燥3-8小时, 之后室温真空干燥3小时, 包装并使用环氧乙烷进行灭菌处理。 0026 实施例三: 补强层, 使用聚乙醇酸 (或使用聚乳酸、 聚乙醇酸与聚乳酸的混合物或 共聚物) 进行熔体纺丝 (直接法或切片法) , 制成的厚度为100-3000微米的织物或不织布作 为补强层。 0027 贴覆层, 将由纤维素经乙基化制成的羟乙基纤维素制成水溶液 (质量浓度在0.1% 至10%) 后, 通过溶液纺丝的方式制成度为100-3000微米的织物或不织布。 0028 固定方式: 通过溶解固定、 粘贴固定、 编织。
17、固定、 挤压固定等方式, 均可将贴覆层固 定在补强层上。 若溶解固定, 则将补强层浸渍在二恶烷的水溶液中, 再与贴覆层相接触, 而 后通过真空干燥脱去二恶烷与水, 就能得到固定后的产品; 若采用粘贴固定, 则将补强层涂 抹上氰基丙烯酸酯等粘合剂, 将补强层与贴覆层粘合即可得到产品; 若采用编织固定, 则将 贴覆层与补强层重合到一起, 采用针扎的方式将二者的纤维编织到一起即可得到产品; 若 采用挤压固定, 将贴覆层与补强层重合到一起, 采用热压的方式使二者压合到一起即可得 产品。 0029 实施例四: 补强层, 使用聚乙醇酸 (或使用聚乳酸、 聚乙醇酸与聚乳酸的混合物或 共聚物) , 采用熔化或热压的方式制成厚度为100-3000微米的薄膜作为补强层。 贴覆层以及 固定方式与实施例三所述相同。 0030 本发明扩展了纤维素的使用范围, 降低了在对纤维素进行加工处理时的工艺难 度, 通过添加贴覆层的方式, 也很好地解决了聚乙醇酸网作为组织补强材料使用时价格高 昂、 难以推广的问题。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7281553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