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8

电池冷却构造.pdf

  • 上传人:111****11
  • 文档编号:665692
  • 上传时间:2018-03-02
  • 格式:PDF
  • 页数:18
  • 大小:666.77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118401.7

    申请日:

    2014.03.27

    公开号:

    CN104078720A

    公开日:

    2014.10.01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M 10/613申请日:20140327|||公开

    IPC分类号:

    H01M10/613(2014.01)I; H01M10/625(2014.01)I; H01M10/655(2014.01)I

    主分类号:

    H01M10/613

    申请人:

    神钢建机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发明人:

    垰宽明; 五头直纪; 山崎洋一郎; 泽田祐介; 宫胁康贵; 山城裕史

    地址:

    日本广岛县广岛市

    优先权:

    2013.03.27 JP 2013-066837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代理人:

    朱美红;李婷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冷却构造。确保电池的冷却性能且削减热传导部件所花费的成本。凸部(53)以从主体部(51)朝向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且避开保持部件(30)的方式形成为凸。凸部(53)具备作为电池传热面(20)侧(上侧(Y2))的面的凸部传热面(55)。热传导部件(40)接触在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和凸部传热面(55)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池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
    电池;
    散热器;
    绝缘性的保持部件,配置在上述电池与上述散热器之间,保持上述电池;和
    绝缘性的热传导部件,配置在上述电池与上述散热器之间;
    上述电池具备作为上述散热器侧的面的电池传热面;
    上述电池传热面具备:
    保持部件接触部,上述保持部件接触该保持部件接触部;和
    保持部件非接触部,是与上述保持部件接触部不同的部分,上述保持部件不接触该保持部件非接触部;
    上述散热器具备:
    主体部;和
    凸部,以从上述主体部朝向上述保持部件非接触部且避开上述保持部件的方式形成为凸;
    上述凸部具备作为上述电池传热面侧的面的凸部传热面;
    上述热传导部件接触在上述保持部件非接触部和上述凸部传热面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传导部件从上述凸部传热面与上述保持部件非接触部之间的位置,遍及从上述散热器的上述主体部与上述保持部件之间的位置连续地配置。

    说明书

    电池冷却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来将电池冷却的电池冷却构造。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以往的电池冷却构造。在该文献的[说明书摘要]的[解决手段]中有以下的记载(以下,对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附图标记附加括弧)。“具备保持方形电池(10)的……下表面的下表面保持部(35)……,在位于冷却面(41)侧的下表面保持部(35)上……,形成缺口部(36),以使方形电池(10)的冷却面(41)侧的面露出,穿过该缺口部(36),将热传导片抵接在电池组(11)的冷却面(41)上,将冷却板抵接在该热传导片上。”通过该结构,实现了“使用冷却板效率良好地将电池组冷却”(该文献的[说明书摘要]的[课题])。
    专利文献1:特开2011-34775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中,有花费由热传导片带来的成本的问题。更详细地讲,如在该文献的图5及图13中记载那样,下表面保持部(35)相对于电池组(11)的冷却面(41)(电池传热面)向冷却板(12)(散热器)侧突出。因此,如果热传导片(40)(热传导部件)较薄,则在冷却面(41)与冷却板(12)之间形成间隙,不能充分地进行电池组(11)的冷却。为了确保冷却性,需要使热传导片(40)的高度(H1)变得足够高。于是,由热传导片(40)带来的成本变高。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确保电池的冷却性能且削减热传导部件所花费的成本的电池冷却构造。
    本发明的电池冷却构造具备:电池;散热器;绝缘性的保持部件,配置在上述电池与上述散热器之间,保持上述电池;和绝缘性的热传导部件,配置在上述电池与上述散热器之间。上述电池具备作为上述散热器侧的面的电池传热面。上述电池传热面具备:保持部件接触部,上述保持部件接触该保持部件接触部;和保持部件非接触部,是与上述保持部件接触部不同的部分,上述保持部件不接触该保持部件非接触部。上述散热器具备:主体部;和凸部,以从上述主体部朝向上述保持部件非接触部且避开上述保持部件的方式形成为凸。上述凸部具备作为上述电池传热面侧的面的凸部传热面。上述热传导部件接触在上述保持部件非接触部和上述凸部传热面上。
    通过上述结构,能够确保电池的冷却性能且削减热传导部件所花费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构造1的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池冷却构造1的II向视图。
    图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构造201的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电池冷却构造201的IV向视图。
    图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构造301的图。
    图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构造401的图。
    图7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构造501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构造501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及图2对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构造1进行说明。
    电池冷却构造1是用来将图1所示的电池10冷却(调整温度)的构造。电池冷却构造1例如设在车辆中。该车辆例如是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例如是挖掘机。该挖掘机例如是混合动力挖掘机(通过发动机动力和电力动作的挖掘机),此外例如是电动式挖掘机。电池冷却构造1具备电池10、保持部件30、热传导部件40和散热器50。
    电池10例如是蓄电池。电池10通过充放电而发热。电池10例如是长方体状等。在电池10的表面中,有电池传热面20和侧面25。
    电池传热面20是电池10的表面中的散热器50侧的面。电池传热面20是平面状(也可以是大致平面状)。电池传热面20是电池10的例如下表面。
    (关于电池宽度方向X、电池上下方向Y)这里,设是与电池传热面20平行的方向且将保持部件30L(后述)与保持部件30R(后述)连结的直线延伸的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为“电池宽度方向X”。在电池宽度方向X中,设从保持部件30朝向电池传热面20中央部的一侧为“内侧XI”,设从该中央部朝向保持部件30的一侧为“外侧X2”。设与电池传热面20正交的方向为“电池上下方向Y”。在电池上下方向Y中,设从电池10朝向散热器50的一侧为“下侧Y1”,设从散热器50朝向电池10的一侧为“上侧Y2”。另外,电池上下方向Y也可以并不一定是铅直方向(例如也可以是水平方向)。
    在电池传热面20中,有保持部件接触部21和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
    保持部件接触部21是电池传热面20中的、保持部件30接触的部分。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是电池传热面20中的、与保持部件接触部21不同的部分,是保持部件30不接触的部分。
    侧面25是与电池传热面20相邻的面。侧面25是与电池宽度方向X正交的面。
    保持部件30是保持(支承)电池10的部件。例如,保持部件30是保持后述(第5实施方式)的多个单位电池510a(参照图7)彼此的部件。此外,例如保持部件30也可以是将电池10相对于电池冷却构造1的外部保持的部件等。保持部件30是从下侧Y1保持电池传热面20的部件。保持部件30是绝缘性的部件。保持部件30的材料例如是合成树脂,例如是ABS树脂等。保持部件30例如是长方体状,例如是板状等。
    该保持部件30被配置在电池10与散热器50之间。保持部件30接触在电池传热面20的保持部件接触部21上。保持部件30接触在电池宽度方向X上的电池传热面20的两端部(两处)上。设图1中的左侧的保持部件30为保持部件30L,设该图中的右侧的保持部件30为保持部件30R。保持部件30配置为,在散热器50的主体部51(后述)与保持部件30之间形成间隙(电池上下方向Y的间隙)。保持部件30以比电池宽度方向X上的电池传热面20的两端更向外侧X2伸出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使电池10的侧面25与散热器50的绝缘性提高。设保持部件30的电池宽度方向X上的凸部53(后述)侧的端部(内侧XI的端部)为端部30e。
    热传导部件40是用来在散热器50与电池10之间传递热的部件。热传导部件40被配置(夹入)在电池10与散热器50之间。热传导部件40接触(直接接触、被推抵)在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和凸部传热面55(后述)上。即,在热传导部件40与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之间不形成间隙,并且在热传导部件40与凸部传热面55之间不形成间隙。在此情况下,保持部件30的高度(所谓“高度”,是电池上下方向Y的尺寸)是“凸部53(后述)的高度与热传导部件40的高度(厚度)的和”以下。热传导部件40接触在轮廓23o(参照图2,后述)的内部中的凸部传热面55(后述)的整体上(详细后述)。热传导部件40是薄板状(片状)。热传导部件40是绝缘性。热传导部件40具有较高的热传导性(热传导率比保持部件30高)。热传导部件40的材料例如是含有硅和氧化铝的材料等。热传导部件40是弹性体(弹性率比保持部件30高)。由于热传导部件40是弹性体,所以热传导部件40容易紧贴在凸部传热面55(后述)及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上。热传导部件40柔软而容易弯曲(挠性)(比保持部件30容易弯曲)。设热传导部件40的电池宽度方向X的端部为端部40e。
    散热器50是使从电池10经由热传导部件40传递的热散热的部件。散热器50被配置在电池10的附近(下侧Y1)。散热器50的材质是适合于散热的材质,例如是金属。散热器50的上侧Y 2的面为导电性。散热器50具备主体部51和凸部53。
    主体部51例如是占散热器50的大部分的部分。主体部51例如是长方体等。
    凸部53从主体部51朝向电池传热面20(向上侧Y2)形成为凸。凸部53以从主体部51朝向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的方式形成为凸。凸部53以避开保持部件30的方式形成为凸。凸部53从主体部51的表面中的上侧Y2的面突出。凸部53例如是长方体状等(也可以是未图示的角锥台状等)。设凸部53的电池宽度方向X的端部为端部53e。凸部53具备凸部传热面55。
    凸部传热面55是凸部53的表面中的电池10侧的面(上侧Y2的面)。凸部传热面55是平面状(也可以是大致平面状)。设凸部传热面55的电池宽度方向X的端部为端部55e。
    (部件等的轮廓及端部的条件)
    这里,如图2所示,设从与凸部传热面55正交的方向(电池上下方向Y)观察时的电池传热面20的轮廓(外形)为轮廓20o,设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的轮廓为轮廓23o,设凸部53的轮廓为轮廓53o,设凸部传热面55的轮廓为轮廓55o。另外,在图2中,将各轮廓用双点划线表示,为使各线不重叠,将各轮廓示意地(较小地)表示。此外,以下假设端部30e、端部40e及端部55e与电池上下方向Y平行(结果,轮廓53o与轮廓55o一致)。
    (热传导部件40相对于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的位置)热传导部件40的轮廓40o收纳在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的轮廓23o的内部中。这里,在一个轮廓在其他轮廓的“内部中收纳”中,包括以下的(α)及(β)。(α)—个轮廓(整周)处于比其他轮廓(整周)靠内部的情况。(β)一个轮廓的至少一部分与其他轮廓重叠(一致)的情况。
    轮廓40o收纳在轮廓23o的内部中的结果是,图1所示的热传导部件40的端部40e及保持部件30的端部30e成为以下的(α1)或(β1)那样。
    (α1)在端部40e与端部30e之间,有电池宽度方向X的间隙(参照图1中的保持部件30R的左方)。结果,电池传热面20露出。
    (β1)端部40e也可以接触在端部30e上(参照图1中的保持部件30L的右方)。在此情况下,电池传热面20不露出。
    (凸部53相对于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的位置)如图2所示,凸部53的轮廓53o收纳在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的轮廓23o的内部中。即,如上述那样,凸部53以从主体部51朝向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且避开保持部件30的方式形成为(凸)。
    轮廓53o收纳在轮廓23o的内部中的结果是,图1所示的凸部53的端部53e及保持部件30的端部30e成为以下的(α2)或(β2)那样。
    (α2)在端部53e与端部30e之间有间隙(电池宽度方向X的间隙)。
    (β2)端部53e也可以接触在端部30e上(未图示)。该情况下的凸部53也包括“以避开保持部件30的方式形成为凸”的结构中。
    (凸部传热面55相对于热传导部件40的位置)如图2所示,凸部传热面55的轮廓55o收纳在热传导部件40的轮廓40o的内部中。结果,图1所示的热传导部件40接触(覆盖)在凸部传热面55的整体上。但是,需要该条件成立的部分是图2所示的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的轮廓23o的内部。在轮廓23o的外部,热传导部件40不需要接触在凸部传热面55上。在轮廓23o的外部,轮廓55o不需要收纳在轮廓40o的内部中。
    轮廓55o收纳在轮廓40o的内部中的结果是,图1所示的凸部传热面55的端部55e及热传导部件40的端部40e成为以下的(α3)或(β3)那样。
    (α3)端部55e处于比端部40e靠内侧X1。即,端部40e在电池宽度方向X上,相对于端部55e伸出到保持部件30侧(外侧X2)。
    (β3)端部55e也可以配置为与端部40e对齐(在电池宽度方向X上对齐)。另外,在端部30e接触在端部53e上的情况下(上述“(β2)”的情况下),不是上述“(α3)”,而为“(β3)”的配置。
    (效果1)
    接着,说明由图1所示的电池冷却构造1带来的效果。电池冷却构造1具备电池10、散热器50、配置在电池10与散热器50之间且保持电池10的绝缘性的保持部件30、和配置在电池10与散热器50之间的绝缘性的热传导部件40。电池10具备作为散热器50侧(下侧Y1)的面的电池传热面20。电池传热面20具备保持部件30接触的保持部件接触部21、和是与保持部件接触部21不同的部分且保持部件30不接触的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散热器50具备主体部51和凸部53。
    [结构1-1]凸部53以从主体部51朝向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且避开保持部件30的方式形成为凸。
    [结构1-2]凸部53具备作为电池传热面20侧(上侧Y2)的面的凸部传热面55。热传导部件40接触在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和凸部传热面55上。
    电池冷却构造1具备上述[结构1-1]。由此,虽然在电池传热面20上设置有保持部件30,可是与没有凸部53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散热器50(凸部53)与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的距离变短。
    电池冷却构造1具备上述[结构1-2]。在上述[结构1-2]中,由于热传导部件40接触在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和凸部传热面55上,所以热从电池传热面20经由热传导部件40向散热器50(凸部传热面55)可靠地传递。结果,能够确保电池10的冷却性能。
    电池冷却构造1具备上述[结构1-1]及上述[结构1-2]。由此,能够在确保电池10的冷却性能的状态下使热传导部件40变薄。结果,能够削减热传导部件40所花费的成本。
    (其他效果1)
    在上述“(β1)”的结构(参照图1的保持部件30L周边)的情况下,有以下的效果。[结构β1]电池宽度方向X上的保持部件30的凸部53侧的端部30e与电池宽度方向X上的热传导部件40的端部40e接触。
    在上述[结构β1]的情况下,通过在端部30e与端部40e之间有间隙(电池宽度方向X的间隙),与电池传热面20露出的情况(上述“(α1)”,参照图1的保持部件30 R周边)相比,能够确保端部30e与端部40e之间的位置处的、电池传热面20与散热器50的绝缘性。
    (其他效果2)
    在上述“(α1)”的结构(参照图1的保持部件30R周边)的情况下,有以下的效果。
    [结构α1]通过在端部30e与端部40e之间有间隙,电池传热面20露出。
    通过上述[结构1-1]的凸部53,能够使主体部51与电池传热面20的空间距离变大。由此,即使是有上述[结构α1]的间隙的情况,也能够使电池传热面20与散热器50的绝缘性提高。
    (其他效果3)
    在上述“(α1)”且“(α3)”的结构的情况下,有以下的效果。
    [结构α1]通过在端部30e与端部40e之间有间隙(电池宽度方向X的间隙),电池传热面20露出。
    [结构α3]相对于凸部传热面55的端部55e,热传导部件40的端部40e向保持部件30侧(外侧X2)伸出。
    通过上述[结构α3]的热传导部件40的上述“伸出”部分,能够使电池传热面20与凸部传热面55之间的沿面距离变长。结果,即使是上述[结构α1]的有间隙的情况,也能够使电池传热面20与散热器50的绝缘性提高。
    (其他效果4)
    热传导部件40接触在从与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正交的方向(电池上下方向Y)观察的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的轮廓23o(参照图2)的内部中的凸部传热面55的整体上。
    通过该结构,能够确保凸部传热面55与电池传热面20之间的绝缘性。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3~图4,对于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构造201,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构造1(参照图1)的不同点。不同点是保持部件230C、凸部253L及凸部253R、热传导部件240L及热传导部件240R。以下,进一步说明上述不同点。
    保持部件230C被配置在保持部件30L与保持部件30R之间。保持部件230C例如在电池传热面20的电池宽度方向X中央部设置例如1个。保持部件230C的数量也可以是2以上(以下,假设保持部件230C的数量为1)。这里,设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中的保持部件30L与保持部件230C之间为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23L,设保持部件30R与保持部件230C之间为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23R。
    凸部253L及凸部253R以避开保持部件30L、保持部件30R及保持部件230C的方式形成。凸部253L从主体部51朝向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23L形成为凸。凸部253R从主体部51朝向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23R形成为凸。在电池冷却构造201中,也可以说图1所示的电池冷却构造1的凸部53的电池宽度方向X中央部凹陷。
    热传导部件240L及热传导部件240R如图3所示,如以下这样配置。热传导部件240L接触在凸部253L的凸部传热面55和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23L上。热传导部件240R接触在凸部253R的凸部传热面55和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23R上。
    各端部(端部30e、端部40e、端部53e及端部55e)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配置。例如,在图3中,图示了端部40e接触在端部30e上的状态,但也可以在端部40e与端部30e之间有间隙。在图4中表示从电池上下方向Y(上侧Y2)观察的电池冷却构造201。轮廓40o、轮廓53o及轮廓55o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配置。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5,对于第3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构造301,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构造1(参照图1)的不同点。不同点是热传导部件40的端部40e的位置。以下,进一步说明上述不同点。
    热传导部件40遍及从以下所述的位置P1到位置P2连续地(不中断地)配置。位置P1是凸部传热面55与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之间的位置。位置P1是热传导部件40中的、接触在凸部传热面55和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上(被凸部传热面55和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夹着)的部分的位置。位置P2是散热器50的主体部51与保持部件30之间的位置。将热传导部件40配置在位置P2的结果是,如果从与凸部传热面55正交的方向(电池上下方向Y)观察,则有保持部件30与热传导部件40重合的区域A。此外,将热传导部件40配置在位置P2的结果是,端部40e被配置到比保持部件30的端部30e靠外侧X2。另外,在图5中,热传导部件40接触在保持部件30的下侧Y1的面上,但热传导部件40不需要接触在保持部件30的下侧Y1的面上。此外,设位置P2中的保持部件30L与主体部51之间为位置P2L,设保持部件30R与主体部51之间为位置P2R。
    (效果2)
    接着,说明由电池冷却构造301带来的效果。
    [结构2]热传导部件40遍及从凸部传热面55与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之间的位置P1 到散热器50的主体部51与保持部件30之间的位置P2而连续地配置。
    该电池冷却构造301具备上述[结构2]。在上述[结构2]中,位置P1与位置P2之间被用热传导部件40分隔。由此,能够确保凸部传热面55的端部55e与保持部件30的端部30e之间的绝缘性。
    更详细地讲,在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中,在热传导部件40的端部40e与保持部件30的端部30e之间有电池宽度方向X的间隙的情况下(上述“(α1)”,参照图1的保持部件30R周边),电池传热面20露出。因此,需要将该露出部分与散热器50之间绝缘。另一方面,在图5所示的电池冷却构造301中,能够将该露出部分用热传导部件40绝缘。此外,不需要为了将该露出部分绝缘而使热传导部件40变厚。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6,对于第4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构造401,说明与第3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构造301(参照图5)的不同点。不同点是与第2实施方式(参照图3)同样的保持部件230C(及其周边的结构)。以下,进一步说明上述不同点。
    热传导部件40遍及从后述的位置P1L到位置P2C连续地配置。热传导部件40遍及从后述的位置P1R到位置P2C连续地配置。位置P1L是凸部253L与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23L之间的位置。位置P1R是凸部253R与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23R之间的位置。位置P2C是保持部件230C与主体部51之间的位置。热传导部件40例如是1片。即,热传导部件40遍及从位置P2L到位置P2R连续地配置。此外,例如热传导部件40也可以是两片(未图示)。具体而言,热传导部件40也可以在位置P2C处在电池宽度方向X上被分割。
    (第5实施方式)
    参照图7~图8,对于第5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构造501,说明与图5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构造301的不同点。不同点是电池510的结构和保持部件530的结构。以下,进一步说明上述不同点。
    电池510如图7所示,是电池组。电池510是以相连的方式配置的多个单位电池510a(单元电池)的集合体(模组)。多个单位电池510 a以单位电池510a各自的电池传热面20统一在1个平面上的方式配置。将多个单位电池510a的电池传热面20整体作为电池510的电池传热面20。多个单位电池510a以单位电池510a各自的侧面25统一在1个平面上的方式配置。另外,也可以在相邻的单位电池510a之间夹着绝缘部件(未图示)。
    保持部件530保持电池510的侧面25及电池传热面20。保持部件530例如遍及多个单位电池510a保持单位电池510a。保持部件530具备电池传热面保持部531和侧面保持部533。
    电池传热面保持部531如图8所示,是将电池传热面20保持及绝缘的部分。电池传热面保持部531是具有与第1~第4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30L及保持部件30R(参照图5等)相同的功能的部分。
    侧面保持部533是将电池510的侧面25保持及绝缘的部分。侧面保持部533将散热器50与侧面25绝缘。侧面保持部533将电池冷却构造501的外部与侧面25绝缘。侧面保持部533与电池传热面保持部531一体地(连续地)形成。侧面保持部533和电池传热面保持部531也可以是分体。侧面保持部533从电池传热面保持部531以沿着侧面25的方式向上侧Y2延伸。侧面保持部533以将侧面25的整体(或大致整体)覆盖的方式设置。在侧面保持部533与侧面25之间例如设置间隙(也可以不设置间隙)。侧面保持部533例如是板状等。
    (变形例)
    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各种各样地变形。
    例如,也可以将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彼此组合。例如,也可以将如图7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那样具备是电池组的电池510的结构、与如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那样不具备区域A(参照图8)的结构组合。此外,例如也可以将如图7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那样具备是电池组的电池510的结构、与如图4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及图6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那样具备保持部件230C的结构组合。此外,例如也可以将如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那样热传导部件40的端部40e处于保持部件30L及保持部件30R的端部30e的内侧X1的结构、与如图6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那样在位置P2C设置热传导部件40的结构组合。
    此外,例如图1等所示的多个保持部件30也可以尺寸相互不同。此外,例如保持部件30也可以在电池冷却构造1中仅设置1个。
    此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从与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正交的方向(电池上下方向Y )观察时,在热传导部件40的轮廓40o的内部设有凸部传热面55的轮廓55o。但是,也可以在轮廓40o的外部配置轮廓55o。例如,从电池上下方向Y观察的轮廓40o内部的面积也可以比从同方向观察的轮廓55o内部的面积狭小。
    此外,电池冷却构造1等的姿势(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并没有被限定。只要电池10的保持部件非接触部23经由热传导部件40接触(例如被推压)在散热器50的凸部传热面55上就可以。
    例如,如上述那样,电池上下方向Y也可以不一定是铅直方向。例如,电池上下方向Y也可以是水平方向,也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
    此外,例如也可以使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构造1等上下反转(也可以使上侧Y2为下侧、使下侧Y1为上侧)。
    附图标记说明
    1、201、301、401、501 电池冷却构造
    10、510 电池
    20 电池传热面
    21 保持部件接触部
    23、223L、223R 保持部件非接触部
    23o (保持部件非接触部的)轮廓
    30、30L、30R、230C、530 保持部件
    40、240L、240R 热传导部件
    50 散热器
    51 主体部
    53、253R、253L 凸部
    55 凸部传热面
    P1、P1R、P1L 位置(凸部传热面与保持部件非接触部之间的位置)
    P2、P2L、P2R、P2C 位置(主体部与保持部之间的位置)。

    关 键  词:
    电池 冷却 构造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电池冷却构造.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6569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