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制备消炎退热制剂的药材提取液分离浓缩方法.pdf

  • 上传人:柴****2
  • 文档编号:6637330
  • 上传时间:2019-09-03
  • 格式:PDF
  • 页数:8
  • 大小:299.22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40959.7

    申请日:

    20090709

    公开号:

    CN101607004B

    公开日:

    2012050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K36/86,A61P11/00,A61P29/00,A61P17/02,A61P11/04,B01D11/02,B01D61/00,B01D63/06,B01D71/68

    主分类号:

    A61K36/86,A61P11/00,A61P29/00,A61P17/02,A61P11/04,B01D11/02,B01D61/00,B01D63/06,B01D71/68

    申请人:

    广州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蒋莉娟,黎志坚,许招懂,翟小玲

    地址:

    510288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南洲路162号

    优先权:

    CN200910040959A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创颖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曹可芬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制备消炎退热制剂的药材提取液分离浓缩方法,涉及药材提取液的分离和浓缩方法,具体涉及应用膜分离技术对清热解毒药物消炎退热制剂的药材提取液的分离和浓缩方法改进。其方法是取药材的水提取液经膜孔径为0.02~1μm的滤膜滤过,所得的滤液经截留分子量为150以上的纳滤膜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2~1.15的浸膏。该方法能有效地防止消炎退热制剂药材提取液中有效成分在杂质分离过程中损失,有效成分的转移率较高,杂质去除效果良好,且工艺简单可行,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和安全风险低,具有产业推广实施的价值。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制备消炎退热制剂的药材提取液分离浓缩方法,所说的消炎退热制剂药材提取液是用以下重量份药材:大青叶8份、蒲公英8份、紫花地丁3份、甘草1份共四味药材,用水煎煮得到的水提取液,其特征在于:取药材的水提取液经膜孔径为0.02~1μm的滤膜过滤,所得的滤液经截留分子量为150以上的纳滤膜浓缩成4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02~1.15的浸膏,所说的膜孔径范围为0.02~1μm的滤膜为无机陶瓷膜、不锈钢管式膜或有机膜;所说的采用无机陶瓷膜或不锈钢管式膜过滤时的过滤压力为0.01~0.8MPa,过滤温度为4~85℃,膜通量为20~300L/m·h;所说的有机膜为聚砜膜、醋酸纤维素膜、聚酰胺膜、聚四氟乙烯膜、聚偏氟乙烯膜或聚丙烯膜,过滤时所采用的过滤压力为0.1~1.0MPa,过滤温度为4~45℃,膜通量为20~300L/m·h;所说的纳滤膜为芳香聚酰胺复合膜、聚哌嗪酰胺复合膜、聚醚砜膜或三醋酸纤维素膜,操作压力为0.5~5Mpa,流量为1~3m/h。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材提取液的分离和浓缩方法,具体涉及应用膜分离技术 对清热解毒药物消炎退热制剂的药材提取液的分离和浓缩方法。

    背景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五册收载的清热解毒药 物“消炎退热冲剂(颗粒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药材:大青叶8份、蒲公英 8份、紫花地丁3份、甘草1份共四味药材提取制备而成的中成药,具有清热 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用于感冒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及各种疮疖 肿痛。是临床备受欢迎的中成药。

    已公开的消炎退热制剂的制备方法是将大青叶、紫花地丁、蒲公英、甘草 四味药材,加水煎煮提取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水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 成稠膏,加3倍量乙醇,搅拌,静置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然后 添加药用辅料制成颗粒剂、胶囊等制剂。这种方法简称水提醇沉法,为了去除 药材水提取液中部分的的大分子物质,如淀粉、树脂、糖类和油脂等杂质,需 先将水提取液浓缩到一定的浓度加入大量的乙醇,达到一定的乙醇浓度下使杂 质沉淀下来,抽取上清液并经过300目滤袋(孔径50μm)过滤,取上清液用 加热蒸发水分的方法浓缩制成相对密度约1.2~1.3的稠膏,然后添加药用辅 料制成颗粒剂、胶囊等制剂,该方法存在的缺点是:(1)需耗用大量的乙醇, 生产成本高;(2)醇沉时间长,生产周期长;(3)乙醇是易燃易爆的有机溶剂, 大量使用乙醇,安全风险大,必需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保证安全生产;(4)浓 缩温度高、能耗大又破坏有效成分。所以有必要改进现有的分离和浓缩工艺, 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消炎退热制剂的药材提取液用醇沉的分离方法和提 取液加热浓缩的方法,去除杂质成分,提高产品的质量,缩短生产周期长,降 低生产成本和安全风险。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取以下重量份的制备消炎退热制剂的中药材: 大青叶8份、蒲公英8份、紫花地丁3份、甘草1份共四味药材,用水煎煮得 到水提取液,取水提取液经膜孔径为0.02~1μm的滤膜滤过,所得的滤液经 截留分子量为150以上的纳滤膜浓缩成40℃时测定相对密度为1.02~1.15 的浸膏,纳滤膜孔径相当于1~20nm。当用于制备消炎退热制剂剂型为口 服液时可采用相对密度低的浓缩浸膏,当制备固体制剂时,可将经纳 滤后的浸膏进一步用真空浓缩等方法进行浓缩。

    本发明的制备消炎退制剂的药材提取液分离方法中所说的膜孔径为 0.02~1μm的滤膜可采用无机陶瓷膜、不锈钢管式膜或有机膜。

    采用无机陶瓷膜或不锈钢管式膜过滤时优选的工艺条件:过滤压力为 0.01~0.8MPa,过滤温度为4~85℃,膜通量为20~300L/m2·h。 而膜孔径为0.02~1μm的有机膜优选聚砜膜、醋酸纤维素膜、聚酰胺膜、聚 四氟乙烯膜、聚偏氟乙烯膜或聚丙烯膜,过滤时所采用的过滤压力为0.1~ 1.0MPa,过滤温度为4~45℃,膜通量为20~300L/m2·h。

    本发明中所说的滤液浓缩方法为纳滤膜膜滤法,纳滤膜的材料优选为芳香 聚酰胺复合膜、聚哌嗪酰胺复合膜、聚醚砜膜或三醋酸纤维素膜,其操作压力 为0.5~5Mpa,流量为1~3m3/h。

    本发明的方法药材水提液的分离采用无机陶瓷膜或不锈钢管式 膜或有机膜微滤或超滤技术。无机陶瓷膜指的是以陶瓷材料如氧化 铝、氧化锆、氧化钛等材料经特殊工艺制备而成的非对称膜,膜的 形式可根据所采用的设备而定,可以是板式、管式等多种形式;不 锈钢管式膜是采用高科技将坚固的316L不锈钢粉末衬体和TiO2惰 性涂层相结合,形成一种非极性无机膜材料,由TiO2分离层、小孔 径支撑层、大孔径支撑层构成,多为管式。微滤膜和超滤膜呈单管 状和多通道管状结构。管壁密布微孔,在操作压差的作用下,料液 在膜管内错流流动,小于膜孔径的部分通过膜孔进入渗透侧成为滤 液,而大于孔径的物质被膜截留,从而达到物质的分离、除杂和精 制的目的。

    为比较本发明所得的产品与已有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 药成方制剂第五册)所得产品的质量,我们以测定产品中靛玉红的含量作考核 指标,因消炎退热制剂是复方制剂,产品成分复杂,而处方中的君药是大青叶, 其大青叶中已知主要有效成分为靛玉红。测定靛玉红含量的方法按照《中华人 们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纳滤膜浓缩为低温无相变 浓缩过程,操作方便,能耗低,同时避免长时间加热对药用成分的破坏。结果 表明,采用本发明的分离、浓缩方法对消炎退热制剂药材提取液进行分离、浓 缩得到的干膏中有效成分靛玉红比现有醇沉分离浓缩工艺的转移率有了很大 的提高,而干膏收率普遍比醇沉分离浓缩工艺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说明消炎 退热提取的有效成分得到了富集,进一步说明了发明本工艺的可行性和先进 性。

    本发明的优越性在于:

    能有效地防止消炎退热制剂药材提取液中有效成分在杂质分离过程中 损失,有效成分的转移率较高,杂质去除效果良好,且工艺简单可行,生产周 期短,生产成本和安全风险低,具有产业推广实施的价值。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消炎退热制剂的药材水提液制备

    称取大青叶40kg、蒲公英40kg、紫花地15kg、甘草5kg,以上四味, 加8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用300目(孔径约50μm)滤 袋滤过,得药材提取液1300L,备用。

    实施例2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五册公开的制备方法

    取实施例1的药材提取液39L(相当于原药材3kg),浓缩成浸膏3000g, 加3倍量乙醇,搅拌,静置24小时,上清液经300目(孔径50μm)滤袋滤 过,滤液回收乙醇,加热浓缩至相对密度1.20(85℃),经真空减压干燥至恒 重得干膏。按照该方法制备样品3份,所得干膏量分别为402g、362g、388g, 平均值为384g,干膏得率分别为13.4%、12.1%、12.9%,平均值为12.8%。 按如下公式计算干膏得率:

    干膏得率(%)=干膏重量(g)/药材(g)×100%

    实施例3~5药材提取液用陶瓷膜微滤后再用纳滤膜浓缩的方法

    实施例3:取实施例1的药材提取液39L(相当于原药材3kg),用膜孔径0.02 μm的陶瓷膜过滤,过滤压力:0.1Mpa,过滤温度:4~20℃,膜通量: 25L/m2·h。收集滤液,经过截留分子量为200以上的芳香聚酰胺复合膜纳 滤浓缩,操作压力2.5MPa,流量为2.3m3/h,浓缩到相对密度为1.06(40℃), 经真空减压干燥至恒重得干膏,干膏量为217g,干膏得率为7.23%。

    实施例4:取实施例1的药材提取液39L(相当于原药材3kg),用膜孔径0.2 μm的陶瓷膜过滤,过滤压力:0.20Mpa,过滤温度:25~45℃,膜通量: 135L/m2·h。收集滤液,经过截留分子量为300~1000的芳香聚酰胺复合膜 纳滤浓缩,操作压力2.0MPa,流量为2.1m3/h,浓缩到相对密度为1.08(40 ℃),经真空减压干燥至恒重得干膏,干膏量为248g,干膏得率为8.27%。

    实施例5:取实施例1的药材提取液39L(相当于原药材3kg),用膜孔径1μm 的陶瓷膜过滤,过滤压力:0.04Mpa,过滤温度:30~50℃,膜通量: 292L/m2·h。收集滤液,经过截留分子量为300~1000的芳香聚酰胺复合膜 纳滤浓缩,操作压力2.0MPa,流量为2.05m3/h,浓缩到相对密度为1.10(40 ℃),经真空减压干燥至恒重得干膏,干膏量为269g,干膏得率为8.97%。

    实施例6~8药材提取液用不锈钢管式膜微滤后再用纳滤膜浓缩的方法

    实施例6:取实施例1的药材提取液39L(相当于原药材3kg),用膜孔径0.02 μm的不锈钢管式膜过滤,过滤压力:0.80MPa,过滤温度:15~30℃, 膜通量:74L/m2·h。收集滤液,经过截留分子量为150~180的聚醚砜膜 纳滤浓缩,操作压力1.0MPa,流量为1.7m3/h,浓缩到相对密度为1.02(40 ℃),经真空减压干燥至恒重得干膏,干膏量为224g,干膏得率为7.47%。

    实施例7:取实施例1的药材提取液39L(相当于原药材3kg),用膜孔径0.2 μm的不锈钢管式膜过滤,过滤压力:0.3MPa,过滤温度:50~65℃, 膜通量:123L/m2·h。收集滤液,经过截留分子量为150~180的聚醚砜膜 纳滤浓缩,操作压力1.5MPa,流量为1.9m3/h,浓缩到相对密度为1.15(40 ℃),经真空减压干燥至恒重得干膏,干膏量为253g,干膏得率为8.43%。

    实施例8:取实施例1的药材提取液39L(相当于原药材3kg),用膜孔径1μm 的不锈钢管式膜过滤,过滤压力:0.01MPa,过滤温度:70~85℃,膜通量: 220L/m2·h。收集滤液,经过截留分子量为150~180的聚醚砜膜纳滤浓缩, 操作压力0.5MPa,流量为1.08m3/h,浓缩到相对密度为1.07(40℃),经真 空减压干燥至恒重得干膏,干膏量为277g,干膏得率为9.23%。

    实施例9~11药材提取液经有机膜超滤后再用纳滤膜浓缩

    实施例9:取实施例1的药材提取液39L(相当于原药材3kg),用膜孔径0.1 μm的聚砜膜过滤,过滤压力:0.10MPa,过滤温度:4~20℃,膜通量: 23L/m2·h。收集滤液,经过截留分子量为300~1000的芳香聚酰胺复合膜 纳滤浓缩,操作压力4.85MPa,流量为2.92m3/h,浓缩到相对密度为1.10(40 ℃),经真空减压干燥至恒重得干膏,干膏量为244g,干膏得率为8.13%。

    实施例10:取实施例1的药材提取液39L(相当于原药材3kg),用膜孔径0.22 μm的醋酸纤维素膜过滤,过滤压力:0.10MPa,过滤温度:15~25℃, 膜通量:128L/m2·h。收集滤液,经过截留分子量为300~1000的芳香聚 酰胺复合膜纳滤浓缩,操作压力1.5MPa,流量为2.2m3/h,浓缩到相对密度 为1.06(40℃),经真空减压干燥至恒重得干膏,干膏量为241g,干膏得率为 8.03%。

    实施例11:取实施例1的药材提取液39L(相当于原药材3kg),用膜孔径0.22 μm的聚酰胺膜过滤,过滤压力:0.15MPa,过滤温度:35~45℃,膜通 量:188L/m2·h。收集滤液,经过截留分子量为500~1000的三醋酸纤维素 膜纳滤浓缩,操作压力1.5MPa,流量为2.3m3/h,浓缩到相对密度为1.07(40 ℃),经真空减压干燥至恒重得干膏,干膏量为238g,干膏得率为7.93%。

    实施例12:取实施例1的药材提取液39L(相当于原药材3kg),用膜孔径0.1 μm的聚四氟乙烯膜过滤,过滤压力:1.5MPa,过滤温度:10~30℃,膜 通量:130L/m2·h。收集滤液,经过截留分子量为150~180的聚醚砜膜纳 滤浓缩,操作压力0.2MPa,流量为1.8m3/h,浓缩到相对密度为1.08(40℃), 经真空减压干燥至恒重得干膏,干膏量为265g,干膏得率为8.83%。

    实施例13:取实施例1的药材提取液39L(相当于原药材3kg),用膜孔径0.2 μm的聚偏氟乙烯膜过滤,过滤压力:0.1MPa,过滤温度:25~35℃,膜 通量:119L/m2·h。收集滤液,经过截留分子量为150~180的聚醚砜膜纳 滤浓缩,操作压力1.5MPa,流量为1.7m3/h,浓缩到相对密度为1.05(40℃), 经真空减压干燥至恒重得干膏,干膏量为240g,干膏得率为8.00%。

    实施例14:取实施例1的药材提取液39L(相当于原药材3kg),用膜孔径0.65 μm的聚丙烯膜过滤,过滤压力:0.06MPa,过滤温度:35~45℃,膜通 量:294L/m2·h。收集滤液,经过截留分子量为300~1000的聚哌嗪酰胺复 合膜纳滤浓缩,操作压力2.0MPa,流量为2.3m3/h,浓缩到相对密度为1.05 (40℃),经真空减压干燥至恒重得干膏,干膏量为262g,干膏得率为8.73%。

    下面通过实验例结果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五册公开的消炎退热处方中,大青叶为君 药,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靛玉红。参考2005版中国药典一部大青叶项下靛玉红 含量测定方法测定药材提取液及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五册公开的 制备方法所得浸膏和本发明所得浸膏中靛玉红的含量,并计算靛玉红转移率。 通过干膏得率和靛玉红转移率比较本发明与现有方法制备的消炎退热制剂中 有效成分的富集和损失情况。

    实验例1药材提取液中靛玉红含量

    取实施例1中药材提取液1L,加热浓缩至相对密度1.25(85℃)的稠膏, 经真空减压干燥至恒重得药材提取液干膏,干膏量为32.4g。

    参考2005版中国药典一部大青叶项下靛玉红含量测定方法测定药材提取 液中靛玉红含量,具体方法如下:

    称取以上药材提取液干膏0.2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三氯甲烷,浸泡15 小时,加热回流提取至提取液无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并转移 至10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用微孔滤膜(0.45um)过滤后,注入 高效液相色谱仪中,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的靛玉红为对照品进行含 量测定。

    色谱条件为: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75∶25)为流 动相;检测波长为289nm。

    测得药材提取液干膏中靛玉红的含量为0.19mg/g。

    实验例2本发明方法和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五册公开的制备方 法所得干膏中靛玉红转移率

    分别称取实施例2~11所得干膏各0.1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三氯甲烷, 浸泡15小时,加热回流提取至提取液无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使溶 解并转移至10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用微孔滤膜(0.45um)过滤 后,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的靛玉红对照品 进行含量测定。

    色谱条件为: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75∶25)为流 动相;检测波长为289nm。结果见表4。

    按照如下公式计算靛玉红转移率:

    以药材提取液中靛玉红的转移率为100%

    靛玉红转移率=干膏量(g)×干膏中靛玉红含量(mg/g)/药材提取液中靛玉红 总量(mg)×100%

    药材提取液中靛玉红总量(mg)=药材提取液干膏中靛玉红的含量(mg/g)×相 当于39L药材提取液的干膏总量(g)=0.19(mg/g)×32.4(g)×39=240(mg)

    表4本发明方法及现有方法靛玉红转移率

      样品   干膏量   (g)   干膏得率   (%)   干高中靛玉红   含量   (mg/g)   靛玉红转移率   (%)   实施例2   384(平均值)   12.8(平均值)   0.42(平均值)   67.2(平均值)   实施例3   217   7.23   0.86   77.76   实施例4   248   8.27   0.8   82.67   实施例5   269   8.97   0.77   86.30   实施例6   224   7.47   0.82   76.53   实施例7   253   8.43   0.79   83.28   实施例8   277   9.23   0.73   84.25   实施例9   244   8.13   0.8   81.33   实施例10   241   8.03   0.78   78.33   实施例11   238   7.93   0.77   76.36   实施例12   265   8.83   0.73   80.60   实施例13   240   8.00   0.75   75.00   实施例14   262   8.73   0.78   85.15

    从表4结果看出,本发明消炎退热制剂药材提取液分离浓缩工艺主要有效 成分靛玉红的平均转移率为80.63%,比现有工艺醇沉法的转移率(67.2%) 高,有效成分靛玉红的损失小。而干膏收率平均为8.27%,比现有工艺醇沉法 的干膏收率(12.8%)有所下降,表明膜分离工艺在去除消炎退热杂质成分, 使有效成分得到一定程度的富集。

    综上所述,说明本发明的消炎退热制剂药材提取液分离浓缩方法,能有效 地防止消炎退热制剂药材提取液中有效成分在杂质分离过程中损失,有效成分 的转移率较高,杂质去除效果良好,且工艺简单可行,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 和安全风险低,具有产业推广实施的价值。

    关 键  词:
    制备 消炎 退热 制剂 药材 提取 分离 浓缩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制备消炎退热制剂的药材提取液分离浓缩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63733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