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pdf(12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482781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03.19 CN 203482781 U (21)申请号 201320511842.4 (22)申请日 2013.08.21 A01M 1/02(2006.01) A01M 1/20(2006.01) (73)专利权人 龚仲君 地址 401147 重庆市渝北区宝石支路 7 号 2 幢 1 单元 5-5 (72)发明人 龚仲君 (54) 实用新型名称 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白蚁监测及诱杀装 置, 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内芯, 壳体上设有盖 体和供白蚁进出的通孔, 所述盖体为透明盖, 。
2、内芯 包括中空的筒体、 套接在筒体上套筒、 诱导条和 牵引绳, 套筒上沿纵向设有诱芯, 筒体上设有两卡 环, 套筒设在两卡环之间, 且两卡环之间的距离与 套筒的长度匹配, 两卡环上对应设有容纳诱导条 的安装孔, 诱导条通过安装孔固定在卡环上, 诱导 条的顶端设有连接孔, 诱导条的底端设有固定孔, 牵引绳的一端设有挂钩, 另一端设有坠锡, 牵引绳 上还设有警示带, 所述挂钩与连接孔连接, 牵引绳 跨过筒体且牵引绳上的坠锡自由下垂于筒体中空 处, 筒体上设有与牵引绳截面匹配的穿线孔, 牵引 绳的长度小于穿线孔到筒体底端的距离。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
3、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6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482781 U CN 203482781 U 1/1 页 2 1. 一种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 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内芯, 壳体上设有盖体和供白 蚁进出的通孔,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盖体为透明盖, 内芯包括中空的筒体、 套接在筒体上套筒、 诱导条和牵引绳, 套筒上沿纵向设有诱芯, 筒体上设有两卡环, 套筒设在两卡环之间, 且两 卡环之间的距离与套筒的长度匹配, 两卡环上对应设有容纳诱导条的安装孔, 诱导条通过 安装孔。
4、固定在卡环上, 诱导条的顶端设有连接孔, 诱导条的底端设有固定孔, 牵引绳的一端 设有挂钩, 另一端设有坠锡, 牵引绳上还设有警示带, 所述挂钩与连接孔连接, 牵引绳跨过 筒体且牵引绳上的坠锡自由下垂于筒体中空处, 筒体上设有与牵引绳截面匹配的穿线孔, 牵引绳的长度小于穿线孔到筒体底端的距离。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诱导条为长方体结构, 厚度为 0.3-0.4cm。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诱芯为长方体结构, 厚 度为 1cm。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警。
5、示带设置在牵引绳 挂钩上。 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壳体通过滤水隔板将 其分为壳体主体和底座两部分, 底座上开有排水孔。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底座为上大下小的锥 形。 7.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壳体主体和底座螺纹 连接。 8.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壳体主体的外表面至 少设有两个固定耳, 固定耳上开有插孔。 9. 一种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诱芯替换为诱杀 芯。 权 利 要 。
6、求 书 CN 203482781 U 2 1/4 页 3 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有害生物诱捕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白蚁是严重危害生产生活的害虫, 不仅会危害农作物和树木, 而且对房屋建筑和 江河、 水库堤坝也有很大的破坏能力, 甚至会造成房屋突然倒塌和塌堤垮坝。 故及时发现上 述区域中白蚁的存在和对上述区域中白蚁的进行灭杀是非常必要的。 0003 申请号为 “201210395039” 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通过射频识别监测白蚁危害的 电子监测系统, 包括有中央处理器、 至少一个预埋于监测区域用于监测白蚁危害的电子标 签以及能接收电子标签信号的便携式。
7、射频识别设备, 所述的电子标签连接有传感器, 所述 的便携式射频识别设备通过通讯链路连接中央处理器, 所述的电子标签与便携式射频识别 设备射频连接, 所述的电子标签定时发射数据, 所述的便携式射频识别设备进入电子标签 信号范围内, 接收数据, 并将数据传递至中央处理器分析处理实现对监测区域白蚁危害的 监控预警。上述的监测系统虽然能对是否有白蚁进行监测, 但是结构复杂, 需要依赖传感 器、 射频识别设备和中央处理器等装置才可以实现, 一则费用较为昂贵, 不利于推广 ; 二则 因需要将信号无线传输不适用于较为偏僻的地区, 使用范围较窄。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
8、, 以解决现有白蚁监测装置结构复杂的 问题。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 一种白蚁监测及诱杀装 置, 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内芯, 壳体上设有盖体和供白蚁进出的通孔, 所述盖体为透明 盖, 内芯包括中空的筒体、 套接在筒体上套筒、 诱导条和牵引绳, 套筒上沿纵向设有诱芯, 筒 体上设有两卡环, 套筒设在两卡环之间, 且两卡环之间的距离与套筒的长度匹配, 两卡环上 对应设有容纳诱导条的安装孔, 诱导条通过安装孔固定在卡环上, 诱导条的顶端设有连接 孔, 诱导条的底端设有固定孔, 牵引绳的一端设有挂钩, 另一端设有坠锡, 牵引绳上还设有 警示带, 所述挂钩与连。
9、接孔连接, 牵引绳跨过筒体且牵引绳上的坠锡自由下垂于筒体中空 处, 筒体上设有与牵引绳截面匹配的穿线孔, 牵引绳的长度小于穿线孔到筒体底端的距离。 0006 所述诱芯和诱导条经过引诱剂浸泡, 对白蚁有引诱作用。 0007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方案的优点在于 : 1、 可对是否有白蚁进行监测, 壳体内设有诱 芯和诱导条, 可对吸引白蚁, 因白蚁类似蚂蚁营社会性生活, 通常是成群结对的取食, 白蚁 首先会通过通孔进入内芯, 白蚁会爬满诱芯和诱导条。 当白蚁将诱导条啃断时, 诱导条的顶 端与牵引绳连接, 在坠锡重力的作用下, 牵引绳会发生移动, 同时, 在穿线孔的限制下, 使牵 引绳不会完全脱离筒体。
10、, 方便通过盖体观察警示带位置的变化, 从而判断是否有白蚁。 本实 用新型作为白蚁监测装置, 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不需要借助传感器、 射频识别设备等装置, 成本较低, 实用范围广, 在较为偏僻的地区同样适用。 2、 本实用新型采用物理的方式对白蚁 说 明 书 CN 203482781 U 3 2/4 页 4 进行监测, 对环境无污染, 符合环保要求。3、 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 不需要像传统防治白蚁 (挖巢, 开沟, 打孔等) 所耗费的大量人工及材料成本, 其布设简单, 只需要 0.01 平方米面积 埋入或放置即可。 4、 使用完之后, 只需更换诱芯和诱导条即可实现下一次的使用, 可连续或 。
11、重复使用, 节约材料成本。 0008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方案, 如上述的白蚁监测监测及诱杀装置, 所述诱芯替 换为诱杀芯。 0009 诱杀芯内不但有引诱剂还有毒杀剂, 可对白蚁进行诱杀。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方案的优点在于 : 当发现或知晓房屋建筑和江河、 水库堤坝等 区域存在白蚁时, 仅需将第一种方案中的带诱芯的套筒替换为诱杀芯的套筒, 对白蚁进行 诱杀, 十分地方便。诱导条作为指示装置, 可观测白蚁是否已经开始食用诱杀芯, 可对诱杀 的进程进行一定程度的把控。 0011 进一步, 所述诱导条为长方体结构, 厚度为 3-4mm, 较为适中, 既保证了作为白蚁监 测装置的灵敏性,。
12、 又保证了诱导条的强度, 使其在运输加工的过程中不易折断。 0012 进一步, 所述诱芯为长方体结构, 厚度为 1cm, 加工较为方便。 0013 进一步, 所述警示带设置在牵引绳挂钩上, 方便观测。 0014 进一步, 所述壳体通过滤水隔板将其分为壳体主体和底座两部分, 底座上开有排 水孔, 底座提供沉水空间, 滤掉壳体主体内多余的水分, 保持装置内温湿度自然一致。 0015 进一步, 所述底座为上大下小的锥形, 底座的底端可插入土中, 方便固定。 0016 进一步, 所述壳体主体和底座螺纹连接, 方便拆卸, 在比较干燥的地面, 可将底座 取下使用。 0017 进一步, 所述壳体主体的外表面。
13、至少设有两个固定耳, 固定耳上开有插孔。 当本实 用新型放置在土地上时, 将柱状杆体穿过插孔插入泥土中, 可防止在旋盖体时, 壳体主体也 发生转动, 惊动其中的白蚁。 附图说明 0018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 0019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实施例的爆炸图 ; 0020 图 2 是本实用新型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盖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 0021 图 3 是本实用新型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壳体主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 0022 图 4 是本实用新型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底座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 0023 图 5 是本实用新型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上筒体和。
14、下筒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 0024 图 6 是本实用新型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套筒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 0025 图 7 是本实用新型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牵引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 0026 图 8 是本实用新型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诱导条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实施例一 0029 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 如图 1 所示, 包括盖体 1、 牵引绳 3、 上筒 体 6、 套筒 8、 下筒体 7、 诱导条 2、 壳体主体 4 和底座 5, 盖体 1、 壳体主体 4 和底座 5 构成本 实施例的外壳, 牵引绳 3、 上筒体 6、 套筒 8、 下筒体 7 和。
15、诱导条 2 设置于壳体主体 4 内, 套筒 说 明 书 CN 203482781 U 4 3/4 页 5 8 和诱导条 2 位于上筒体 6 和下筒体 7 之间, 牵引绳 3 的上端穿过上筒体 6 悬挂在诱导条 2 上。 0030 如图 3 所示, 壳体主体 4 呈圆筒状, 由数个竖式隔条构成通道 11 , 壳体主体 4 的 底端设有滤水隔板 10, 壳体主体 4 的外表面设有两个固定耳 13, 固定耳上开有插孔 14。如 图 4 所示, 底座 5 上开有排水孔 51 , 刘 1 , 所述底座 5 为上大下小的锥形, 所述壳体主 体 4 和底座 5 螺纹连接。如图 5 所示, 上筒体 6 和下筒。
16、体 7 之间螺纹连接 (连接处见图 5 中 虚线) , 上筒体 6 上设有第一卡环 61, 第一卡环 61 靠近上筒体 6 的底部, 下筒体 7 上设有第 二卡环 71, 第二卡环 71 靠近下筒体 7 的底部。第一卡环 61 和第二卡环 71 上对应设有容纳 诱导条 2 的安装孔 9, 诱导条 2 通过安装孔 9 固定在卡环上。如图 6 所示, 套筒 8 上沿纵向 设有诱芯 81, 诱芯 81 呈发散状, 套筒 8 套接在下筒体 7 上。如图 7 所示, 牵引绳 3 为鱼线, 牵引绳3的一端设有挂钩31, 另一端设有坠锡刘1 32, 坠锡 32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牵引 绳 3 下端的重量, 使牵。
17、引绳 3 下端下垂, 挂钩 31 上还设有红色绸条 33。如图 8 所示, 诱导条 2 的顶端设有连接孔 21, 诱导条的底端设有固定孔 刘 2 , 刘 3 上, 上筒体 6 的顶部设 有供牵引绳 3 穿过穿线孔 62, 牵引绳 3 穿过穿线孔 62 跨过上筒体 6 且牵引绳 3 的另一端在 坠锡 32 的自重下下垂于上筒体 6 和下筒体 7 的中空处。 0031 更具体地, 壳体主体 4 的直径为 10cm, 高度为 14cm, 壁厚为 0.3 cm, 竖式隔条之间 间隔 0.5cm, 壳体主体 4 的底端设有内螺纹, 内螺纹的长度为 2cm, 壳体主体 4 的顶端设有外 螺纹, 外螺纹的长。
18、度为 2cm。滤水隔板 10 设在距离壳体主体 4 底端 2cm 处, 滤水隔板 10 由 数个竖式隔条和横式隔条构成, 竖式隔条之间间隔 0.5cm, 横式隔条之间间隔 0.5cm。如图 1 所示, 盖体 1 也为圆形, 盖体 1 的厚度为 2cm, 盖体 1 由透明的圆形部分和不透明的环形部 分组成, 透明的圆形部分的直径为 8cm, 不透明的环形部分组成的外径为 10cm, 内径为 8cm, 盖体 1 内壁上设有 2cm 的内螺纹段。底座 5 分为两段, 由等径段和锥形段构成, 等径段的 直径为 10cm, 等径段的高度为 4cm, 其中等径段的顶端设有 2cm 的外螺纹段, 等径段的壁。
19、由 0.5cm 的竖式隔条构成, 锥形段最大处的直径为 10cm, 最小处的直径 (即底部) 为 5cm, 锥形 段由 0.5cm 的斜式隔条构成, 锥形段底端的底面为 0.5cm 的横式隔条构成。上筒体 6 和下 筒体 7 的直径为 5cm, 第一卡环 61 和第二卡环 71 之间距离 9cm, 第一卡环 61 和第二卡环 71 的直径均为 9cm, 第一卡环 61 到上筒体 6 顶端的距离为 2cm, 第二卡环 71 到下筒体 7 底端 的距离为 1cm。套筒 8 的直径为 5.4cm, 高度为 8cm, 诱芯 81 的数量为 12 个, 宽度为 1.8cm, 厚度为 1cm, 高度为 8。
20、cm。诱导条 2 为长方体结构, 厚度为 0.4cm, 长度为 9cm。牵引绳 3 的 长度为 5cm。固定耳 13 到壳体主体 4 的顶端的距离为 2 cm。 0032 本实施例的安装步骤如下 : 先将套筒 8 套接在下筒体 7 上, 将上筒体 6 与下筒体 7 螺纹连接以卡紧套筒 8。然后将诱导条 2 穿过安装孔 9, 诱导条 2 的固定孔 12 内穿有销钉 使诱导条 2 固定在第二卡环 71 上, 同时将牵引绳 3 穿过穿线孔 62, 牵引绳 3 的挂钩 31 穿过 连接孔 21 以钩住诱导条 2, 牵引绳 3 的坠锡 32 下垂于上筒体 6 的中空处。再将上述安装好 的结构放置在壳体主。
21、体 4 内。最后旋紧盖体 1 和底座 5 即可。 0033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 诱导条 2 设置在诱芯 81 之间的空隙处, 如诱导条 2 没有被啃 食, 红色绸条 33 会位于盖体 1 的不透明的环形部分, 不会被观测到, 一旦诱导条 2 被啃食发 生断裂, 在坠锡 32 重力的作用下, 牵引绳 3 会发生移动, 因穿线孔 62 对牵引绳 3 的限制, 牵 引绳 3 不会完全脱落, 但红色绸条 33 会进入盖体 1 透明的圆形部分的观察视野, 可通过盖 说 明 书 CN 203482781 U 5 4/4 页 6 体 1 是否能观测到红色绸条 33 来判断此区域是否存在白蚁。当本实施例放置在。
22、土地上时, 将柱状杆体穿过插孔14插入泥土中, 可防止在旋盖体时, 壳体主体4也发生转动, 惊动其中 的白蚁。 0034 实施例二 0035 将实施例一中的诱芯 81 替换为诱杀芯, 诱芯 81 和诱杀芯的区别在于, 诱芯 81 只 含有引诱剂, 而诱杀芯不仅含有引诱剂还含有毒杀剂。 当发现或知晓房屋建筑和江河、 水库 堤坝等区域存在白蚁时, 仅需将实施例一中的带诱芯81的套筒8替换为诱杀芯的套筒8, 对 白蚁进行诱杀, 十分地方便, 实现了一物多用。 0036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 还可以作出若 干变形和改进, 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 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说 明 书 CN 203482781 U 6 1/6 页 7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482781 U 7 2/6 页 8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482781 U 8 3/6 页 9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482781 U 9 4/6 页 10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482781 U 10 5/6 页 11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482781 U 11 6/6 页 12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482781 U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