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

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pdf

  • 上传人:sha****007
  • 文档编号:6636348
  • 上传时间:2019-09-03
  • 格式:PDF
  • 页数:12
  • 大小:770.04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20511842.4

    申请日:

    20130821

    公开号:

    CN203482781U

    公开日:

    2014031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M1/02,A01M1/20

    主分类号:

    A01M1/02,A01M1/20

    申请人:

    龚仲君

    发明人:

    龚仲君

    地址:

    401147 重庆市渝北区宝石支路7号2幢1单元5-5

    优先权:

    CN201320511842U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内芯,壳体上设有盖体和供白蚁进出的通孔,所述盖体为透明盖,内芯包括中空的筒体、套接在筒体上套筒、诱导条和牵引绳,套筒上沿纵向设有诱芯,筒体上设有两卡环,套筒设在两卡环之间,且两卡环之间的距离与套筒的长度匹配,两卡环上对应设有容纳诱导条的安装孔,诱导条通过安装孔固定在卡环上,诱导条的顶端设有连接孔,诱导条的底端设有固定孔,牵引绳的一端设有挂钩,另一端设有坠锡,牵引绳上还设有警示带,所述挂钩与连接孔连接,牵引绳跨过筒体且牵引绳上的坠锡自由下垂于筒体中空处,筒体上设有与牵引绳截面匹配的穿线孔,牵引绳的长度小于穿线孔到筒体底端的距离。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内芯,壳体上设有盖体和供白蚁进出的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为透明盖,内芯包括中空的筒体、套接在筒体上套筒、诱导条和牵引绳,套筒上沿纵向设有诱芯,筒体上设有两卡环,套筒设在两卡环之间,且两卡环之间的距离与套筒的长度匹配,两卡环上对应设有容纳诱导条的安装孔,诱导条通过安装孔固定在卡环上,诱导条的顶端设有连接孔,诱导条的底端设有固定孔,牵引绳的一端设有挂钩,另一端设有坠锡,牵引绳上还设有警示带,所述挂钩与连接孔连接,牵引绳跨过筒体且牵引绳上的坠锡自由下垂于筒体中空处,筒体上设有与牵引绳截面匹配的穿线孔,牵引绳的长度小于穿线孔到筒体底端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条为长方体结构,厚度为0.3-0.4c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芯为长方体结构,厚度为1c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警示带设置在牵引绳挂钩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通过滤水隔板将其分为壳体主体和底座两部分,底座上开有排水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为上大下小的锥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主体和底座螺纹连接。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主体的外表面至少设有两个固定耳,固定耳上开有插孔。 9.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芯替换为诱杀芯。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有害生物诱捕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白蚁是严重危害生产生活的害虫,不仅会危害农作物和树木,而且对房屋建筑和江河、水库堤坝也有很大的破坏能力,甚至会造成房屋突然倒塌和塌堤垮坝。故及时发现上述区域中白蚁的存在和对上述区域中白蚁的进行灭杀是非常必要的。

    申请号为“201210395039”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通过射频识别监测白蚁危害的电子监测系统,包括有中央处理器、至少一个预埋于监测区域用于监测白蚁危害的电子标签以及能接收电子标签信号的便携式射频识别设备,所述的电子标签连接有传感器,所述的便携式射频识别设备通过通讯链路连接中央处理器,所述的电子标签与便携式射频识别设备射频连接,所述的电子标签定时发射数据,所述的便携式射频识别设备进入电子标签信号范围内,接收数据,并将数据传递至中央处理器分析处理实现对监测区域白蚁危害的监控预警。上述的监测系统虽然能对是否有白蚁进行监测,但是结构复杂,需要依赖传感器、射频识别设备和中央处理器等装置才可以实现,一则费用较为昂贵,不利于推广;二则因需要将信号无线传输不适用于较为偏僻的地区,使用范围较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以解决现有白蚁监测装置结构复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内芯,壳体上设有盖体和供白蚁进出的通孔,所述盖体为透明盖,内芯包括中空的筒体、套接在筒体上套筒、诱导条和牵引绳,套筒上沿纵向设有诱芯,筒体上设有两卡环,套筒设在两卡环之间,且两卡环之间的距离与套筒的长度匹配,两卡环上对应设有容纳诱导条的安装孔,诱导条通过安装孔固定在卡环上,诱导条的顶端设有连接孔,诱导条的底端设有固定孔,牵引绳的一端设有挂钩,另一端设有坠锡,牵引绳上还设有警示带,所述挂钩与连接孔连接,牵引绳跨过筒体且牵引绳上的坠锡自由下垂于筒体中空处,筒体上设有与牵引绳截面匹配的穿线孔,牵引绳的长度小于穿线孔到筒体底端的距离。

    所述诱芯和诱导条经过引诱剂浸泡,对白蚁有引诱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的优点在于:1、可对是否有白蚁进行监测,壳体内设有诱芯和诱导条,可对吸引白蚁,因白蚁类似蚂蚁营社会性生活,通常是成群结对的取食,白蚁首先会通过通孔进入内芯,白蚁会爬满诱芯和诱导条。当白蚁将诱导条啃断时,诱导条的顶端与牵引绳连接,在坠锡重力的作用下,牵引绳会发生移动,同时,在穿线孔的限制下,使牵引绳不会完全脱离筒体,方便通过盖体观察警示带位置的变化,从而判断是否有白蚁。本实用新型作为白蚁监测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借助传感器、射频识别设备等装置,成本较低,实用范围广,在较为偏僻的地区同样适用。2、本实用新型采用物理的方式对白蚁进行监测,对环境无污染,符合环保要求。3、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不需要像传统防治白蚁(挖巢,开沟,打孔等)所耗费的大量人工及材料成本,其布设简单,只需要0.01平方米面积埋入或放置即可。4、使用完之后,只需更换诱芯和诱导条即可实现下一次的使用,可连续或重复使用,节约材料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方案,如上述的白蚁监测监测及诱杀装置,所述诱芯替换为诱杀芯。

    诱杀芯内不但有引诱剂还有毒杀剂,可对白蚁进行诱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的优点在于:当发现或知晓房屋建筑和江河、水库堤坝等区域存在白蚁时,仅需将第一种方案中的带诱芯的套筒替换为诱杀芯的套筒,对白蚁进行诱杀,十分地方便。诱导条作为指示装置,可观测白蚁是否已经开始食用诱杀芯,可对诱杀的进程进行一定程度的把控。

    进一步,所述诱导条为长方体结构,厚度为3-4mm,较为适中,既保证了作为白蚁监测装置的灵敏性,又保证了诱导条的强度,使其在运输加工的过程中不易折断。

    进一步,所述诱芯为长方体结构,厚度为1cm,加工较为方便。

    进一步,所述警示带设置在牵引绳挂钩上,方便观测。

    进一步,所述壳体通过滤水隔板将其分为壳体主体和底座两部分,底座上开有排水孔,底座提供沉水空间,滤掉壳体主体内多余的水分,保持装置内温湿度自然一致。

    进一步,所述底座为上大下小的锥形,底座的底端可插入土中,方便固定。

    进一步,所述壳体主体和底座螺纹连接,方便拆卸,在比较干燥的地面,可将底座取下使用。

    进一步,所述壳体主体的外表面至少设有两个固定耳,固定耳上开有插孔。当本实用新型放置在土地上时,将柱状杆体穿过插孔插入泥土中,可防止在旋盖体时,壳体主体也发生转动,惊动其中的白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盖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壳体主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底座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上筒体和下筒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套筒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牵引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诱导条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盖体1、牵引绳3、上筒体6、套筒8、下筒体7、诱导条2、壳体主体4和底座5,盖体1、壳体主体4和底座5构成本实施例的外壳,牵引绳3、上筒体6、套筒8、下筒体7和诱导条2设置于壳体主体4内,套筒8和诱导条2位于上筒体6和下筒体7之间,牵引绳3的上端穿过上筒体6悬挂在诱导条2上。

    如图3所示,壳体主体4呈圆筒状,由数个竖式隔条构成通道11 ,壳体主体4的底端设有滤水隔板10,壳体主体4的外表面设有两个固定耳13,固定耳上开有插孔14。如图4所示,底座5上开有排水孔51 ,[刘1] ,所述底座5为上大下小的锥形,所述壳体主体4和底座5螺纹连接。如图5所示,上筒体6和下筒体7之间螺纹连接(连接处见图5中虚线),上筒体6上设有第一卡环61,第一卡环61靠近上筒体6的底部,下筒体7上设有第二卡环71,第二卡环71靠近下筒体7的底部。第一卡环61和第二卡环71上对应设有容纳诱导条2的安装孔9,诱导条2通过安装孔9固定在卡环上。如图6所示,套筒8上沿纵向设有诱芯81,诱芯81呈发散状,套筒8套接在下筒体7上。如图7所示,牵引绳3为鱼线,牵引绳3的一端设有挂钩31,另一端设有坠锡[刘1]  32,坠锡 32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牵引绳3下端的重量,使牵引绳3下端下垂,挂钩31上还设有红色绸条33。如图8所示,诱导条2的顶端设有连接孔21,诱导条的底端设有固定孔[刘2] ,[刘3] 上,上筒体6的顶部设有供牵引绳3穿过穿线孔62,牵引绳3穿过穿线孔62跨过上筒体6且牵引绳3的另一端在坠锡32的自重下下垂于上筒体6和下筒体7的中空处。

    更具体地,壳体主体4的直径为10cm,高度为14cm,壁厚为0.3 cm,竖式隔条之间间隔0.5cm,壳体主体4的底端设有内螺纹,内螺纹的长度为2cm,壳体主体4的顶端设有外螺纹,外螺纹的长度为2cm。滤水隔板10设在距离壳体主体4底端2cm处,滤水隔板10由数个竖式隔条和横式隔条构成,竖式隔条之间间隔0.5cm,横式隔条之间间隔0.5cm。如图1所示,盖体1也为圆形,盖体1的厚度为2cm,盖体1由透明的圆形部分和不透明的环形部分组成,透明的圆形部分的直径为8cm,不透明的环形部分组成的外径为10cm,内径为8cm,盖体1内壁上设有2cm的内螺纹段。底座5分为两段,由等径段和锥形段构成,等径段的直径为10cm,等径段的高度为4cm,其中等径段的顶端设有2cm的外螺纹段,等径段的壁由0.5cm的竖式隔条构成,锥形段最大处的直径为10cm,最小处的直径(即底部)为5cm,锥形段由0.5cm的斜式隔条构成,锥形段底端的底面为0.5cm的横式隔条构成。上筒体6和下筒体7的直径为5cm,第一卡环61和第二卡环71之间距离9cm,第一卡环61和第二卡环71的直径均为9cm,第一卡环61到上筒体6顶端的距离为2cm,第二卡环71到下筒体7底端的距离为1cm。套筒8的直径为5.4cm,高度为8cm,诱芯81的数量为12个,宽度为1.8cm,厚度为1cm,高度为8cm。诱导条2为长方体结构,厚度为0.4cm,长度为9cm。牵引绳3的长度为5cm。固定耳13到壳体主体4的顶端的距离为2 cm。

    本实施例的安装步骤如下:先将套筒8套接在下筒体7上,将上筒体6与下筒体7螺纹连接以卡紧套筒8。然后将诱导条2穿过安装孔9,诱导条2的固定孔12内穿有销钉使诱导条2固定在第二卡环71上,同时将牵引绳3穿过穿线孔62,牵引绳3的挂钩31穿过连接孔21以钩住诱导条2,牵引绳3的坠锡32下垂于上筒体6的中空处。再将上述安装好的结构放置在壳体主体4内。最后旋紧盖体1和底座5即可。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诱导条2设置在诱芯81之间的空隙处,如诱导条2没有被啃食,红色绸条33会位于盖体1的不透明的环形部分,不会被观测到,一旦诱导条2被啃食发生断裂,在坠锡32重力的作用下,牵引绳3会发生移动,因穿线孔62对牵引绳3的限制,牵引绳3不会完全脱落,但红色绸条33会进入盖体1透明的圆形部分的观察视野,可通过盖体1是否能观测到红色绸条33来判断此区域是否存在白蚁。当本实施例放置在土地上时,将柱状杆体穿过插孔14插入泥土中,可防止在旋盖体时,壳体主体4也发生转动,惊动其中的白蚁。

    实施例二

    将实施例一中的诱芯81替换为诱杀芯,诱芯81和诱杀芯的区别在于,诱芯81只含有引诱剂,而诱杀芯不仅含有引诱剂还含有毒杀剂。当发现或知晓房屋建筑和江河、水库堤坝等区域存在白蚁时,仅需将实施例一中的带诱芯81的套筒8替换为诱杀芯的套筒8,对白蚁进行诱杀,十分地方便,实现了一物多用。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关 键  词:
    白蚁 监测 诱杀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白蚁监测及诱杀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63634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