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排勺式排种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双排勺式排种器.pdf(13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166100.0 (22)申请日 2016.03.16 A01C 7/20(2006.01) (71)申请人 梁双林 地址 121400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黑山镇石 龙卫工胡同 200 号 (72)发明人 梁双林 (54) 发明名称 一种双排勺式排种器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排勺式排种器, 包括 : 壳 体, 用于起支撑作用, 包括固定连接的内壳、 中壳 和外壳, 所述中壳置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 ; 第一排种机构, 置于所述内壳和中壳之间 ; 第二 排种机构, 置于所述中壳和外壳之间 ; 所述内壳、 中壳和外壳之。
2、间形成有一个进料口, 所述内壳与 中壳、 所述中壳与外壳之间分别形成有一个出料 口。 本发明采用双排排种机构,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 率, 还可以降低多带种和漏种的现象, 保证了部分 间隙整体性更好, 增加了稳定性。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6页 CN 105612883 A 2016.06.01 CN 105612883 A 1.一种双排勺式排种器,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壳体, 用于起支撑作用, 包括: 固定连接的内壳、 中壳和外壳, 所述中壳置于所述内壳和 所述外壳之间; 第一排种机构, 置于所述内壳。
3、和中壳之间; 第二排种机构, 置于所述中壳和外壳之间; 所述内壳、 中壳和外壳之间形成有一个进料口, 所述内壳与中壳、 所述中壳与外壳之间 分别形成有一个出料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勺式排种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壳包括: 中壳本体和环 绕在所述中壳本体外周围的中壳外环, 所述中壳外环包括左外环和右外环, 所述左外环与 内壳配合构成一个排种腔, 用于容纳第一排种机构, 所述右外环与外壳配合构成另一个排 种腔, 用于容纳第二排种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排勺式排种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种机构包括第一分 种盘和第一吃种盘, 所述第一分种盘和第一吃种盘之间设置有起分隔作用。
4、的第一隔板, 所 述第一吃种盘和第一分种盘通过螺丝紧固在一起, 所述第二排种机构包括第二分种盘和第 二吃种盘, 第二分种盘和第二吃种盘之间设置有起分隔作用的第二隔板, 所述第二吃种盘 和第二分种盘通过螺丝紧固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排勺式排种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壳外环上均匀排列有多 个中壳安装孔, 相邻的两个中壳安装孔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排勺式排种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吃种盘包括: 吃种盘 本体, 所述吃种盘本体中间的圆孔处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吃种盘凸环, 所述吃种盘凸环用于 与对应的第一分种盘中的凹槽进行配合安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
5、的双排勺式排种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吃种盘本体上设置有若干 个向外突出的勺状的吃种勺, 所述吃种勺的勺进口为突出侧卧型结构, 每个吃种勺的勺进 口的对应端设置有用于防止出现漏种和带种护坡。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排勺式排种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种盘包括: 分种盘 本体, 所述分种盘本体上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环形板, 所述环形板和分种盘本体连接处安 装有若干个片状的分种板, 相邻的分种板与对应的分种盘本体和环形板之间构成了分种 腔。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排勺式排种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隔板包括: 隔板本体, 所述隔板本体上设置有一个弧形的条状开口, 所述条状开口用于连通对。
6、应的分种腔和吃种 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勺式排种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包括: 内壳本体, 所述 内壳本体的外周环绕有环形的内壳外壁, 所述内壳外壁上开设有内壳开口, 所述内壳开口 与中壳之间形成了第一出料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勺式排种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包括: 外壳本体, 所 述外壳本体的外周环绕有环形的外壳外壁, 所述外壳外壁上开设有外壳开口, 所述外壳开 口与中壳之间形成了第二出料口。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5612883 A 2 一种双排勺式排种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播种器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双排勺式排种器。
7、。 背景技术 0002 市场上的排种器, 包括窝眼式排种器、 气吸式排种器、 槽轮式排种器等。 各类排种 器都程度不同的存在不稳定性。 不很理想。 气吸式耗能大, 噪音尤为严重。 窝眼式及型孔式 排种效果不稳定, 漏播或复播现象较严重, 不时有磕种现象发生。 0003 此外, 近些年由于产量的需求, 农作物如大豆的株距不断缩短, 并且很多地区为了 增产增收, 实行了双行短株距的种植方式。 因传统的大豆及其杂粮的排种器, 在垄上作业 时, 只能播单行大豆及其它杂粮类, 已不再适应双行短株距大豆及其杂粮的播种。 为了解决 和适应不同地区的农艺要求, 农作物种植的不同, 双排勺式排种器的发明显得尤为。
8、重要。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及不足之处, 提供一种双排勺式排种器, 其结构合理稳定性 强, 安全可靠。 00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 一种双排勺式排种器, 包括: 壳体, 用于起支撑作用, 包括: 固定连接的内壳、 中壳 和外壳, 所述中壳置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 第一排种机构, 置于所述内壳和中壳之 间; 第二排种机构, 置于所述中壳和外壳之间; 所述内壳、 中壳和外壳之间形成有一个进料 口, 所述内壳与中壳、 所述中壳与外壳之间分别形成有一个出料口。 0007 优选的, 所述中壳包括: 中壳本体和环绕在所述中壳本体外周围的中壳外环, 所述 中壳外。
9、环包括左外环和右外环, 所述左外环与内壳配合构成一个排种腔, 用于容纳第一排 种机构, 所述右外环与外壳配合构成另一个排种腔, 用于容纳第二排种机构。 0008 优选的, 所述第一排种机构包括第一分种盘和第一吃种盘, 所述第一分种盘和第 一吃种盘之间设置有起分隔作用的第一隔板, 所述第一吃种盘和第一分种盘通过螺丝紧固 在一起, 所述第二排种机构包括第二分种盘和第二吃种盘, 第二分种盘和第二吃种盘之间 设置有起分隔作用的第二隔板, 所述第二吃种盘和第二分种盘通过螺丝紧固在一起。 0009 优选的, 所述中壳外环上均匀排列有多个中壳安装孔, 相邻的两个中壳安装孔之 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强筋。 001。
10、0 优选的, 所述第一吃种盘包括: 吃种盘本体, 所述吃种盘本体中间的圆孔处设置有 向外突出的吃种盘凸环, 所述吃种盘凸环用于与对应的第一分种盘中的凹槽进行配合安 装。 0011 优选的, 所述吃种盘本体上设置有若干个向外突出的勺状的吃种勺, 所述吃种勺 的勺进口为突出侧卧型结构, 每个吃种勺的勺进口的对应端设置有用于防止出现漏种和带 种护坡。 0012 优选的, 所述第一分种盘包括: 分种盘本体, 所述分种盘本体上设置有向外侧突出 说 明 书 1/5 页 3 CN 105612883 A 3 的环形板, 所述环形板和分种盘本体连接处安装有若干个片状的分种板, 相邻的分种板与 对应的分种盘本体。
11、和环形板之间构成了分种腔。 0013 优选的, 所述第一隔板包括: 隔板本体, 所述隔板本体上设置有一个弧形的条状开 口, 所述条状开口用于连通对应的分种腔和吃种勺。 0014 优选的, 所述内壳包括: 内壳本体, 所述内壳本体的外周环绕有环形的内壳外壁, 所述内壳外壁上开设有内壳开口, 所述内壳开口与中壳之间形成了第一出料口。 0015 优选的, 所述外壳包括: 外壳本体, 所述外壳本体的外周环绕有环形的外壳外壁, 所述外壳外壁上开设有外壳开口, 所述外壳开口与中壳之间形成了第二出料口。 0016 本发明安装简单, 使用方便, 不仅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而且还可以降低多带种和漏 种的现象, 保。
12、证了部分间隙整体性更好, 增加了稳定性, 极易适合在复杂多变的地形上播种 作业。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中一种双排勺式排种器的结构分解图; 0018 图2为图1中的中壳的主视图; 0019 图3为图2中的中壳的左视图; 0020 图4为图2中的中壳的右视图; 0021 图5为图2中的中壳的立体图; 0022 图6为图1中的第一吃种盘的主视图; 0023 图7为图6中的第一吃种盘的左视图; 0024 图8为图6中的第一吃种盘的俯视图; 0025 图9为图6中的第一吃种盘的立体图; 0026 图10为图1中的第一分种盘的主视图; 0027 图11为图10中的第一分种盘的A-A面的剖视图;。
13、 0028 图12为图10中的第一分种盘的立体图; 0029 图13为图1中的第一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14为图1中的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15为图1中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16至图17为本发明中一种双排勺式排种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18为本发明中一种双排勺式排种器的侧视图; 0034 图19图18中一种双排勺式排种器的剖面示意图。 0035 图中: 1、 内壳; 11、 内壳本体; 12、 内壳安装孔; 13、 内壳开口; 14、 内壳外壁; 2、 中壳; 3、 外壳; 31、 外壳本体; 32、 外壳外壁; 33、 外壳安装孔; 34、 外壳开口; 。
14、4、 第一分种盘; 41、 分种 盘本体; 42、 圆柱端; 43、 第二凸条; 44、 环形槽; 45、 分种盘安装孔; 46、 分种板; 47、 分种腔; 48、 环形板; 5、 第一吃种盘; 51、 吃种盘本体; 52、 吃种盘凸环; 53、 吃种勺; 54、 吃种盘安装孔; 55、 护坡; 6、 第一隔板; 61、 隔板本体; 62、 隔板安装孔; 63、 条状开口; 7、 第二分种盘; 8、 第二 吃种盘; 9、 第二隔板; 21、 中壳本体; 22、 中壳外环; 221、 左外环; 222、 右外环; 23、 第一通孔; 24、 进料口; 241、 第一端面; 242、 第二端面;。
15、 25、 中板; 251、 直板; 252、 弧形板; 253、 方形角; 26、 中壳安装孔; 27、 加强筋; 28、 进料口; 29、 出料口; 30、 轴承。 说 明 书 2/5 页 4 CN 105612883 A 4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 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7 除非另作定义, 本文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
16、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 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本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 “第 一” 、“第二” 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 数量或者重要性, 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 组成部分。 同样,“一个” 、“一” 或者 “该” 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 而是表示存在至少 一个。“包括” 或者 “包含” 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 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 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上” 、“下” 、 等仅用于表 示相对位置关系, 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 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连接” 不限于具体的连接形式,。
17、 可以是直接连接, 也可以是通过其他部件间接连接, 可以是 不可拆卸的连接, 也可以是可拆卸的连接, 可以是电气或信号连接, 也可以是机械或物理连 接。 0038 如图1、 图16至图19所示,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双排勺式排种器, 包括: 起支撑作 用的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种盘组结构, 所述壳体包括内壳1、 中壳2和外壳3, 中壳2 置于内壳1和外壳3之间, 所述内壳1、 中壳2和外壳3之间形成有一个进料口28, 所述内壳1与 中壳2、 所述中壳2与外壳3之间分别形成有一个出料口29。 所述种盘组结构包括第一种盘组 和第二种盘组, 第一种盘组置于内壳1和中壳2之间, 第二种盘组置于中壳。
18、2和外壳3之间, 第 一种盘组包括第一分种盘4和第一吃种盘5, 第一分种盘4和第一吃种盘5之间设置有起分隔 作用的第一隔板6, 第一吃种盘5和第一分种盘4通过螺丝紧固在一起, 对应地, 第二种盘组 包括第二分种盘7和第二吃种盘8, 第二分种盘7和第二吃种盘8之间设置有起分隔作用的第 二隔板9, 第二吃种盘8和第二分种盘7通过螺丝紧固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隔板6和第 二隔板9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光洁度高且不伤种子, 具有防锈性强、 耐磨性好、 强度高的优 点, 可延长使用寿命。 0039 在具体应用中, 外壳3、 中壳2、 内壳1、 分种盘、 吃种盘均采用透明的聚碳酸酯材料 制成, 具有强。
19、度高, 耐磨损, 耐腐蚀的优点, 可提高使用寿命, 还可直观看到机构内部排种过 程和杂质残留情况, 便于维护和保养。 0040 如图2至图5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中壳2包括: 中壳本体21, 中壳本体21呈圆形, 中壳 本体21上设有扇形开口, 中壳本体21外周围环绕有中壳外环22, 中壳外环22上设置有两个 端面, 分别为第一端面241和第二端面242, 所述第一端面241和第二端面242之间形成了一 个用于进料的开口24, 进料方向如图2中箭头方向所示, 所述开口24为形成在中壳外环22上 的端口, 中壳本体21和中壳外环22一体成型, 中壳外环22包括左外环221和右外环222, 左外 环。
20、221与内壳1配合构成一个排种腔, 右外环222与外壳3配合构成另一个排种腔, 中壳外环 22上均匀排列有多个中壳安装孔26, 中壳安装孔26分别与外壳3和内壳1上对应的安装孔配 合, 通过螺钉固定安装一起, 本实施例中的中壳安装孔26的个数为7个, 相邻的两个中壳安 装孔26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强筋27, 所述加强筋27用于加强中壳2的壳体结构, 防止变 说 明 书 3/5 页 5 CN 105612883 A 5 形, 增加了稳定性, 使其不易损坏。 0041 进一步地, 中壳本体21的中间设置有第一通孔23, 第一通孔23内部布置有多个第 一凸条, 第一通孔23用于安装在轴承30上, 中。
21、壳本体21上还设有呈扇形的中板25, 中板25包 括两个直板251以及位于两个直板251之间的弧形板252, 直板251与弧形板252的连接端角 处设置有方形角253, 其中, 直板251的宽度L1大于中壳外环22的宽度L2, 从而使直板251与 对应的分种盘壳体接触构成一个排种腔。 0042 如图6至图9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吃种盘5包括: 吃种盘本体51, 吃种盘本体51 呈圆环状, 吃种盘本体51中间的圆孔处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吃种盘凸环52, 吃种盘凸环52用 于与对应的第一分种盘4中的凹槽进行配合安装, 吃种盘本体51上靠近吃种盘凸环52位置 处均匀排列有多个吃种盘安装孔54, 本实施。
22、例中的吃种盘安装孔54的个数为12个, 通过螺 钉可使第一吃种盘5与第一分种盘4稳定连接, 但不限定于12个, 本发明不对此进行限定, 可 根据生产经验自行设定。 0043 进一步地, 吃种盘本体51上设置有若干个向外突出的勺状的吃种勺53, 吃种勺53 的勺进口是突出侧卧型结构, 吃种勺53呈半球形的勺状, 每个吃种勺53的勺进口的对应端 设置有护坡55, 可以防止出现漏种和带种的现象; 每个吃种勺53的尺寸与一个大豆的尺寸 一致, 本实施例中的吃种勺53的尺寸与大豆直径对应, 个数为42个, 即占空间小, 又可适应 不同大小、 不同品种大豆的舀入。 0044 当种子通过进料口被舀进吃种盘后。
23、, 直到将种子定点投放这段带种运行阶段, 种 子牢牢的顶在吃种勺53里, 即使有再大的振动、 地面高低不平、 上坡、 下坡及斜坡, 种子也不 会掉落, 再快的播种速度, 也不会由于离心力及线速度的原因将种子抛出。 0045 应说明的是, 本发明不对吃种勺53的尺寸和个数进行限定, 每个吃种勺53可根据 不同植物种子的尺寸进行设置。 0046 同时, 本发明中, 第一吃种盘5的形状和第二吃种盘8的形状一致, 此处不再对第二 吃种盘8的形状进行赘述。 0047 如图10至图12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分种盘4包括: 分种盘本体41, 分种盘本体 41呈圆形, 中间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圆柱端42, 圆柱。
24、端42外表面排列有多个第二凸条43, 圆柱 端42分别穿过第一隔板6和第一吃种盘5后与中壳的第一通孔23对应, 并通过第一凸条和第 二凸条43配合安装在轴承30上, 分种盘本体41上设置有环形槽44, 环形槽44内排列有多个 分种盘安装孔45, 环形槽44用于在安装时容纳对应的吃种盘凸环52, 分种盘安装孔45与吃 种盘上的吃种盘安装孔54对应设置, 从而安装在一起。 分种盘本体41上还设置有向外侧突 出的环形板48, 环形板48和分种盘本体41连接处安装有若干个片状的分种板46, 其中, 相邻 的两个分种板46与对应的分种盘本体41和环形板48构成了一个分种腔47, 本实施例中的分 种腔47。
25、的个数为41个, 本实施例中的分种盘是分腔结构, 每个分种腔47可精准的一腔一种 的排出种子, 排种过程中的株距准确, 不缺籽, 空穴率低, 种子破碎率低。 0048 同时, 本发明中, 第一分种盘4的形状和第二分种盘7的形状一致, 此处不再对第二 分种盘7的形状进行赘述。 0049 图13为图1中的第一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隔板6包 括: 隔板本体61, 所述隔板本体61呈圆环状, 隔板本体61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光洁度高且 不伤种子, 具有防锈性强、 耐磨性好、 强度高的优点, 可延长使用寿命, 隔板本体61上设置有 说 明 书 4/5 页 6 CN 105。
26、612883 A 6 多个隔板安装孔62, 还设置有一个弧形的条状开口63, 第一隔板6设置在第一分种盘4和第 一吃种盘5之间, 隔板本体61对应设置在分种腔47和吃种勺53之间, 从而将隔板本体61对应 位置处的分种腔47和吃种勺53隔断, 与条状开口63对应的分种腔47和吃种勺53之间连通。 0050 本实施例中的隔板本体61的内径为R2, 所述隔板本体61的内径R2与所述第一分种 盘4的环形板48的内径R1一致, 从而使隔板本体61嵌套在第一分种盘4与第一吃种盘5之间, 并使隔板本体61隔断分种腔47和吃种勺之间的连通。 0051 本实施例中条状开口63的长度相当于6至8个分隔腔的长度,。
27、 本实施例不对此进行 限定, 此外, 第一隔板6的形状和第二隔板9的形状一致, 此处不再对第二隔板9的形状进行 赘述。 0052 图14为图1中的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4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内壳1包括: 圆形的 内壳本体11, 内壳本体11的外周环绕有环形的内壳外壁14, 内壳外壁14上设有若干个内壳 安装孔12, 内壳外壁14上开设有内壳开口13, 内壳开口13与中壳2之间形成了第一个出料口 29。 0053 图15为图1中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外壳3包括: 圆形的 外壳本体31, 外壳本体31的外周环绕有环形的外壳外壁32, 外壳外壁32上设有若干个外壳 安。
28、装孔33, 外壳外壁32上开设有外壳开口34, 外壳开口34与中壳2之间形成了第二个出料口 29。 0054 本发明是大豆排种器的总成机构, 整体结构由壳体支撑, 且外壳3、 第二隔板9、 中 壳2、 第一隔板6和内壳1通过螺丝紧固在一起, 具体地, 中壳2的两个圆柱端安装在轴承30 上, 两个分种盘内侧的圆柱端分别安装在中壳2两端的轴承上, 两个分种盘对应地交叉扣在 一起, 通过螺丝紧固。 本实施例中的排种器在播种过程中, 种子通过进料口进入吃种勺53 内, 由于机械运动带动排种器旋转, 吃种勺53内的种子通过隔板中的条形开口进入到排种 腔中, 在排种腔内继续运行后通过两个下料口分别排出。 。
29、0055 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 外形美观, 安装简单, 使用方便, 不仅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而 且还可以降低多带种和漏种的现象, 保证了部分间隙整体性更好, 增加了稳定性, 极易适合 在复杂多变的地形上播种作业。 0056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 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5/5 页 7 CN 105612883 A 7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6 页 8 CN 105612883 A 8 图2 图3 图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2/6 页 9 CN 105612883 A 9 图6 图7 图8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 3/6 页 10 CN 105612883 A 10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说 明 书 附 图 4/6 页 11 CN 105612883 A 11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说 明 书 附 图 5/6 页 12 CN 105612883 A 12 图18 图19 说 明 书 附 图 6/6 页 13 CN 105612883 A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