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抗缺氧胶囊.pdf

  • 上传人:r5
  • 文档编号:6620209
  • 上传时间:2019-09-02
  • 格式:PDF
  • 页数:10
  • 大小:565.28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610015735.7

    申请日:

    20060922

    公开号:

    CN1931249A

    公开日:

    2007032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K36/71,A61K9/48,A61P39/06

    主分类号:

    A61K36/71,A61K9/48,A61P39/06

    申请人:

    王今达

    发明人:

    王今达

    地址:

    300191天津市南开区育梁路水轩大厦1-802

    优先权:

    CN200610015735A

    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闫俊芬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起活血化瘀改善缺氧作用的中药复方制剂抗缺氧胶囊。本发明抗缺氧胶囊,由以下组分按所述重量份数组成:丹参40-60份、当归20-40份、黄芪20-40份、红花10-30份、赤芍10-30份、川芎10-20份。本发明具有活血化瘀、益气解毒、疏通络脉功能,用于瘀血阻滞,气机不利导致的脏器损伤、乏氧、乃至功能障碍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缺血性中风等。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抗缺氧胶囊,其特征是,由以下组分提取物按所述重量份数组成:丹参40-60份、当归20-40份、黄芪20-40份、红花10-30份、赤芍10-30份、川芎10-2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缺氧胶囊,其特征是,由以下组分提取物按所述重量份数组成:丹参60份、当归30份、黄芪30份、红花15份、赤芍15份、川芎1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缺氧胶囊,其特征是,所述丹参、当归、黄芪、赤芍、川芎的提取物为经水洗-浸泡-水煮-过滤-醇取得到的浸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缺氧胶囊,其特征是,所述红花的提取物为经醇提取得到的浸膏。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疗脏器中药组合物,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抗 缺氧的中药复方制剂。

    背景技术

    近年,国外分子生物医学的研究证明:内毒素对于机体的危害不是 直接的作用,而是通过诱导体内炎性介质(主要是肿瘤坏死因子)的产 生,从而发挥危害机体的毒性作用。理由是:①用内毒素攻击动物,可 以引发全身炎性反应及多脏衰。②用炎性介质攻击动物,如肿瘤坏死因 子、白介素-1等,同样可以引发全身炎性反应及多脏衰。③在内毒素攻 击动物以前,预先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阻断炎性介质的释放,此后给 予内毒素攻击,全身炎性反应及多脏衰可不出现。无疑,内毒素与炎 性介质均对机体有严重的危害作用。肺心病急性发作病情凶险,属 临床危重病。研究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会得到满意的效 果。

    发明内容

    中医认为:人之所以健康,在于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现代医学认为:在 于全身血流通畅,有氧身体可以进行正常代谢,无氧则细胞功能衰竭,可见 维持细胞正常功能不能缺氧。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 一种可起活血化瘀改善缺氧作用的中药复方制剂抗缺氧胶囊。

    本发明抗缺氧胶囊,由以下组分按所述重量份数组成:丹参40-60 份、当归20-40份、黄芪20-40份、红花10-30份、赤芍10- 30份、川芎10-20份。

    本发明最佳配比为:丹参60份、当归30份、黄芪30份、红花 15份、赤芍15份、川芎10份。

    本发明所述丹参、当归、黄芪、赤芍、川芎的提取物为经水洗- 浸泡-水煮-过滤-醇取得到的浸膏。所述红花的提取物为经醇提取 得到的浸膏。

    本发明具有活血化瘀、益气解毒、疏通络脉功能,用于瘀血阻滞, 气机不利导致的脏器损伤、乏氧、乃至功能障碍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缺血性中风等。

    本发明以丹参为君,性味苦微寒,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 神;古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当归、黄芪为臣,其中当归性 味辛温,补血活血,功在补血以扶正,活血以去瘀。另外,肺与大肠相 表里,肺主气,居高临下,以节制全身之气,主气机的升降,而大肠传 导功能,必须接受肺气与肺中之水液,还必须有赖于肺的肃降才能完成 排泄糟粕的作用。如果肺气受病不能下降于大肠,或大肠受病障碍于肺 的肃降,均能使手太阴肺经经气流通不畅而致病,此处当归除取其活血 养血作用外,着重取其润下作用,通利肺气,导邪气从大肠出;黄芪甘 温补气升阳,健脾疗虚,生血生津,活血利水为补气良药,补而不滞, 尤其适合气虚血瘀证的治疗。药理证明,黄芪可以具有增强机体免疫 力,降低胆固醇,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收缩力等一系列功效。二 者配伍,一升一降,升中有降,攻补兼施。红花、赤芍为佐药,其中红 花性辛温,功在去瘀。《本草经疏》称其为“行血之要药”,《药品化 义》称其“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该品活血化瘀功著,又可行气 通经脉,使瘀去血气得行,赤芍性味苦微寒,既可活血化瘀,又可清 热,药入血分,辅红花以清除血分瘀热。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化 瘀,又能行气,《本草纲目》称其为“血中气药”。既能使诸药补而不 滞,又可使补养、输利之气血通行周身。诸药相伍,活血行血而不破 血,养血补血而不滞血,益气扶正而不壅滞,解毒利气而不伤正,中西 合璧,标本同治,实践证明,效果理想,且味纯中药制剂,没有任何毒 副作用。

    瘀血问题一直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治疗上争论的焦点,根据大量 临床观察发现,本虚标实和血瘀贯穿于本病的始终。心主营血,肺主卫 气,辅心而行血脉,肺气既伤则气虚不能正常推动血液运行,血脉瘀阻 而累及于心,心气不足则血脉畅,出现心悸,气短加重。心气虚还可以 导致瘀血内停,血瘀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影响气机的通利,二者之间往 往形成恶性循环。另外本病多合并感染,痰热蕴蓄气逆,又进一步加重 血瘀,酿成痰瘀交阻为患,临床表现为胸闷气喘,咳嗽,痰粘不易咯 出,口唇青紫舌质暗,肝肿大等。总而言之,血瘀既是慢性阻塞性肺疾 病本虚、痰阻的病理产物(虚可致瘀,痰可致瘀,气滞亦可致瘀等), 同时,血瘀又是加重正气损伤,水泛,痰阻的重要原因。

    缺血性中风为中老年病疾病,人到中年之后,正气渐衰,在临床上 瘀血往往与气虚并存。其中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气虚无力 推血运行,血行不畅,阻滞脉络。血瘀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影响气机的 通利,二者互为因果往往形成恶性循环。本发明益气活血,化瘀解毒, 标本兼治,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效果理想。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帅血行,血能载气、养气, 血行不畅,阻滞于血脉、经络及脏腑,且血正常载气、养气;气虚不能 正常濡养脏腑,脏腑失养,二者互为因果肺主气、心主血,主要表现在 肺主气司呼吸方面。临床表现为心肺伤、乏氧、乃至功能障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下表中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其中每份组分为 500g。   丹参   当归   黄芪   红花   赤芍   川芎   1   40   20   30   10   20   20   2   50   30   20   20   10   10   3   60   40   40   30   30   15   4   45   25   35   15   25   20   5   55   35   25   25   15   10   6   60   30   30   15   15   10

    下面以实施例6为例简述本发明的制备过程:

    将丹参、当归、黄芪、赤芍、川芎经水洗-浸泡-水煮-过滤- 醇取的传统工艺分别得到浸膏,红花直接醇取后得到浸膏,将上述 六味药的浸膏按照实施例6中的比例混合,然后经利用传统工艺:干 燥-粉碎-制粒加辅形剂-混合配制成颗粒装入0.3g的胶囊内 (每粒胶囊相当于生药1g),得到产品。

    本发明服用方法,1日3次,每次4粒,两周为一疗程,可用于 治疗脏器缺氧性相关疾病。

    下面为具体临床效果举例说明:

    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的喘证,肺胀等范畴,起病在 于肺,肺主气,痰饮内停,反复发作,阻于气道,蕴藉不能清肃下行, 肃降失常,久咳久喘,久哮,脾不运湿,气虚,日久影响心脏,心主血 脉,由于气虚,无力推动血脉运行,加以痰湿内阻,血脉不利,以致心 脉瘀阻,形成血瘀,出现心力衰竭,除咳喘外,兼见气短,心悸,胸 闷,尿短赤,浮肿,颊赤,口唇发绀,舌质紫暗,脉沉涩等一系列气虚 血瘀症状,其病位以肺心为主,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最终常累及于 脑,故有“一源三歧”之说,一源即本病源于肺,三歧既累及心,脑, 肾。其病理为本虚标实,气(阳)虚为本,也可见阴虚,与阴阳两虚, 气滞,血瘀,水阴,痰浊为标。

    药理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有改善机体微循环,改善血流变,调整 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促进炎症分泌物的吸收,减少血栓的形 成,降低纤维母细胞胶原合成过程,扩张血管,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心 脏供血供氧,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提高动脉氧分压,从而改善心 肺功能。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高粘血症的 缓解,肺动脉高压的降低以及心肺功能的恢复都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临床曾治疗肺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65例,入选病例均符合1977 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心功能不全按NYHA分级,采 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程度及并发症情况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1)持续低流量吸氧 (2L/min);(2)抗感染选用广谱抗生素静脉点滴,无效时参照痰培养 加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3)保持呼吸道通畅、解痉平喘, 采用氨茶碱0.2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每日2次; (4)祛痰用溴乙胺16mg,加入25%葡萄糖20ml,(6)有心衰者,适当配 合配合利尿剂以及血管扩张剂;(7)合并呼吸衰竭者,适当加用呼吸兴 奋剂。(8)及维持内环境稳定、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 上联合使用抗缺氧胶囊,每目3次,每次4粒,两周为一疗程。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并分别检测动脉血气分析变化以及治疗前后 血液流变学变化,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治疗前后心排血量(CO)、心脏指 数(CI)、射血分数(EF)的变化。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疗效高于 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n(%) 组别   n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对照组   35   30   24(68.57%)   12(40%)   8(22.86%)   10(33.33%)     3(8.57%)     8(26.66%)   91.43%*  73.3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见表2、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x±s) 组别   n   PH     PaO2    (Kpa)     PaCO2    (Kpa) 治疗组 (n=35) 对照组 (n=30)   治疗前35   治疗后35   治疗前30   治疗后30   7.27±0.08   7.40±0.04*  7.31±0.08   7.2±0.05     8.59±2.76     11.02±1.96*△        8.88±2.53     10.02±2.00     8.23±1.71     6.53±1.19*△        7.98±0.90     7.39±0.90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x±s) 组别 n     全血粘度(mPa.s)   红细胞   低切   高切     压积   纤维蛋白原 治疗组 (n=35) 对照组 (n=30) 治疗前35 治疗后35 治疗前30 治疗后30   10.13±1.59   8.23±0.94*△△    10..97±0.92   10.03±2.57   6.94±2.14   5.34±1.83*  6.85±2.24   6.72±2.79     0.48±0.07     0.32±0.05*△△        0.51±0.12     0.48±0.21   3.19±0.4   2.59±0.33*  3.14±0.40   2.84±0.49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各项参数比较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x±s)   治疗组   心功能指   对照组   心功能指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CO(l/min)   CI(l/min.m2)   EF   3.33±0.36   1.82±0.43   0.32±0.09   5.71±0.79*△    3.61±0.40*△    0.50±0.18*△   3.25±0.48   1.95±0.59   0.30±0.26   4.40±0.62   2.80±0.87   0.37±0.10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肺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急性发作病情凶险,属临床危重病,中西医 结合治疗本病效果满意。本病属中医学喘证、痰饮、肺胀等范畴,起病 在肺,肺主气,久咳、久喘、久哮导致肺气虚不能清肃下行;心主血 脉,气虚无力推动血脉运行,加之痰湿内阻,血脉不利,形成血瘀,日 久影响心脏,致心力衰竭。病位以肺心为主,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最终常累及脑。本虚标实和血瘀贯穿于本病始终,二者间形成恶性循 环,因此活血化瘀为其治疗的关键所在。从西医来讲,中老年肺心病患 者,由于慢性缺氧继发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阻力随着增 高,加重肺动脉高压和心脏负荷,使肺心病发展,发生右心衰竭。

    抗缺氧胶囊主要成分为红花、川芎、赤芍、丹参、当归、黄芪等, 药理证明丹参、川芎、红花可以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 集和抗血栓形成,黄芪可以干温补气升阳,健脾疗湿,生血生津活血利 水为补气良药,川芎中含有的川芎嗪可以降低红细胞聚集性,改善红细 胞变形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性和其胞膜表面的粘附性,抑制血栓形成, 改善高凝状态,降低血粘度。丹参还可以促进纤维蛋白降解,并能降低 炎症反应,减少炎性渗出,促进炎症吸收,抑制炎性肉芽肿形成,从而 降低反复感染所致的病理损害。另外当归可以增强网状内皮系统以及白 细胞的吞噬功能,加速损伤组织坏死细胞的清除。

    本研究证明抗缺氧胶囊能够有效改善慢性肺心病心功能不全病人的 血流变,提高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改善呼吸状态,改善心脏收 缩功能,实践证明对于慢性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 为纯中药制剂,临床上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故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进一 步的研究推广价值。

    二、治疗缺血性中风

    现代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血粘稠度增高脑 血栓形成,血管腔变窄或闭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充血、水 肿、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中医认为瘀血阻滞,瘀毒犯脑症见神 昏、发热、心悸、喘促、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舌红或绛、有 瘀点或瘀斑、脉细涩或涩数。

    活血化瘀药能抑制缺血性中风脑细胞Ca′超负载,稳定细胞膜,对缺 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增加 侧支循环,降低血细胞比容和全血粘度,利于提高缺血部位的血液供 应;提高脑细胞的耐缺氧能力,改善延迟后损伤及神经功能的恢复;能 提高动脉壁前列腺环素(PGI2)的含量,降低凝血栓素(TXA2)含量,提高超 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内源性氧自由基清除功能,消除过剩的自 由基,从而抑制血栓形成或使初形成的小血栓得以溶解。经过大量临床 实践,王今达发现活血化瘀法为治疗疑难杂病的有效捷径,凡疑难杂证 久治不愈者,均应考虑活血化瘀。《普济方》“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 凡病经多日治疗不愈,须当为之调血。”

    为了提高肺心病(COPD)患者的存活率,肺心病,属中医喘证、痰 饮、久喘、久哮、气虚、痰饮,肺气不能清肃下行;或外邪内侵反复发 作日久影响心脏,心主血脉,气虚无力推动血脉运行,加之痰湿内阻, 血脉不利,形成血瘀,致心力衰竭。病位以肺心为主,与肝、脾、肾关 系密切,最终常累及脑。本虚标实和血瘀贯穿于本病始终,肺主卫气, 辅心而行血脉,肺气伤则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脉瘀阻则累及心, 心气不足则血脉不畅,出现心悸,气短加重。心气虚还可致瘀血内停, 血瘀反之又进一步影响气机通利,二者间形成恶性循环。此外,肺心病 多合并感染,痰热蕴蓄气逆。则加重血瘀,酿成痰瘀交阻为患。表现为 胸闷气喘,咳嗽,痰粘不易咯出,出现心衰、口唇青紫、舌质暗、肝脾 肿大等,因此活血化瘀为其治疗的关键所在。以上即是本发明药味组成 的依据。

    《素问.气穴论》认为络脉有“溢奇邪”,“通营卫”的作用。叶天 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暑邪上受先入肺络”,“夏令受热,昏迷若 惊……即热气闭塞孔窍所致,其邪入络”。可见由外邪损伤络脉因络脉 结滞或络毒蕴结可导致热病,昏迷等重症《素问.调经论》:“病在 血,调之络”指出络病多由郁滞而生,其治皆以通络为本。中医对瘀毒 互结的病机有许多论著。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有寒毒、热毒、湿 毒、燥毒、苛毒等。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更有“阴毒”、“阳 毒”之病名。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伤寒毒流肿侯》已提出与瘀毒 互结类似的病机。文中说:“湿毒气与风热相搏,则荣卫涩,荣卫涩则 血气不散,血气不散则邪热致壅”。金元刘完素立清热解毒之法。对毒 邪认识渐渐深入。“瘀血”的提出《黄帝内经》有相近似之论述,至 《金匮要略》首次提出“瘀血”病名及治法,张仲景并在《伤寒论》中 创立活血化瘀诸方以治疗瘀血诸证。至明清时代,这一学说有了较大发 展。李埏于《医学入门》提出“血为百病之始”叶天士治疗温病入于血 分宜凉血散血,为活血化瘀以溃散邪气提出依据。王清任《医林改错》 一书对活血化瘀法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创解毒活血汤瘀毒并治,为 瘀毒互结病机理论奠定了临床基础。近年来,实践证明了化瘀与解毒之 间有着密切关系。总之,中医的瘀毒可以互结;活血化瘀。疏通络脉, 有利于毒邪溃散。

    关 键  词:
    缺氧 胶囊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抗缺氧胶囊.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62020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