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维持连线方法.pdf

  • 上传人:62****3
  • 文档编号:661506
  • 上传时间:2018-03-02
  • 格式:PDF
  • 页数:14
  • 大小:1.30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112126.3

    申请日:

    2013.04.02

    公开号:

    CN104104647A

    公开日:

    2014.10.15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4L 29/06申请日:20130402|||公开

    IPC分类号:

    H04L29/06; H04L12/26

    主分类号:

    H04L29/06

    申请人: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蔡伊峰; 江书育; 蔡孟达

    地址:

    中国台湾新北市汐止区新台五路一段88号23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代理人:

    王玉双;祁建国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维持连线方法,用于维持电子装置与服务器之间的连线状态。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发出第N次测试封包至服务器,第N次测试封包要求服务器于等待N段间隔时间后再响应电子装置;(b)判断是否接收到服务器对第N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c)若是,则重复步骤(a);若否,则计算自发出第N-1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响应所经过时间为周期时间;以及(d)当该电子装置切换为一待机/休眠模式后,依据周期时间发送维持封包至服务器,以维持与服务器之间的连线状态。通过本发明的设计,让电子装置能在减少资源耗费的情况下维持与服务器之间的连线状态。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维持连线方法,用于维持一电子装置与一服务器之间的连线状态,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发出一第N次测试封包至该服务器,其中该第N次测试封包要求该服务器于等待N段间隔时间后再响应该电子装置,且N为正整数;
    (b)判断是否接收到该服务器对该第N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
    (c)若接收到该服务器对该第N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则重复步骤(a);若未接收到该服务器对该第N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则计算前次自发出该第N-1次测试封包至接收该服务器响应所经过时间为一周期时间;以及
    (d)当该电子装置切换为一待机/休眠模式后,依据该周期时间发送一维持封包至该服务器,以维持与该服务器之间的连线状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维持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步骤(b)中判断等待该服务器响应的时间是否超过一封包来回时间加上N段间隔时间的总和,该封包来回时间为自该电子装置发送一封包至该服务器后,接收该服务器立即对该封包做出响应的一总时间。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维持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1的状态下,若未接收到该服务器对该第1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则以该封包来回时间为一周期时间。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维持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间隔时间为5~20秒。

    5.
      一种维持连线方法,用于维持一电子装置与一服务器之间的连线状态,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发出一第N次测试封包至该服务器,其中该第N次测试封包要求该服务器于等待N段间隔时间后再响应该电子装置,且N为正整数;
    (b)判断是否接收到该服务器对该第N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
    (c)若接收到该服务器对该第N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则重复步骤(a);若未接收到该服务器对该第N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则反复发出该第N-1次测试封包并判断是否接收到该服务器对所有该第N-1次测试封包 所发出的响应;
    (d)若接收到该服务器对所有反复发出的该第N-1次测试封包的响应,则计算自发出该第N-1次测试封包至接收该服务器响应所经过时间为一周期时间;若未接收到该服务器对所有反复发出的该第N-1次测试封包的响应,则计算前次自发出该第N-2次测试封包至接收该服务器响应所经过时间为一周期时间;以及
    (e)当该电子装置切换为一待机/休眠模式后,依据该周期时间发送一维持封包至该服务器,以维持与该服务器之间的连线状态。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维持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步骤(c)中发出至少3次该第N-1次测试封包至该服务器。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维持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步骤(b)中判断等待该服务器响应的时间是否超过于未延迟情况下自该电子装置发送一封包至接收该服务器响应该封包的一来回时间,加上N段间隔时间的总和。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维持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当N=1的状态下,若未接收到该服务器对该第1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则以该来回时间为一周期时间。

    9.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维持连线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间隔时间为5~20秒。

    说明书

    维持连线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维持连线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装置与服务器之间的维持连线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用户要通过计算机与远程服务器之间进行彼此连线,必须通过网络及相关设备(例如路由器或分享器等)建立起连线路径。以往计算机均采用固定IP,即使计算机与服务器之间连线中断,服务器可以通过各自独立的固定IP地址来找到对应连线的计算机;然而在现今计算机大多采用浮动(虚拟)IP的状态下,一旦计算机超过一定时间未发送封包至服务器,于连线路径中的路由器可能会关闭计算机所使用的通信端口,使得服务器无法寻得对应计算机所使用的IP地址,如此将造成计算机与服务器之间连线中断。此时必须由用户端计算机主动与服务器重新建立连线,才能恢复先前的连线状态。因此,在计算机处于某些特定模式下(例如休眠或待机模式),若想维持两者之间连线,计算机必须周期性发送封包至服务器。
    前述计算机若是发送封包过于频繁,会导致计算机资源的多余耗费;而若是发送封包间隔时间过久,又会导致与服务器之间连线中断。此外,计算机与服务器之间的连线路径往往需要经过多个路由器连线而构成,每个路由器关闭通信端口的设定时间并不相同,因此如何决定出计算机发送封包的较佳间隔时间,实为一值得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电子装置与服务器之间的维持连线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电子装置因闲置过久而容易造成与服务器之间连线中断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维持连线方法用于维持电子装置与服务器之 间的连线状态。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发出第N次测试封包至服务器,第N次测试封包要求服务器于等待N段间隔时间后再响应电子装置,其中N为正整数;(b)判断是否接收到服务器对第N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c)若是,则重复步骤(a);若否,则计算自发出第N-1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响应所经过时间为周期时间;以及(d)当电子装置切换为待机/休眠模式后,依据周期时间发送维持封包至服务器,以维持与服务器之间的连线状态。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维持连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发出第N次测试封包至服务器,第N次测试封包要求服务器于等待N段间隔时间后再响应电子装置,其中N为正整数;(b)判断是否接收到服务器对第N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c)若接收到服务器对第N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则重复步骤(a);若未接收到服务器对第N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则反复发出第N-1次测试封包并判断是否接收到服务器对所有第N-1次测试封包所发出响应;(d)若接收到服务器对所有反复发出的第N-1次测试封包的响应,则计算自发出第N-1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响应所经过时间为周期时间;若未接收到服务器对所有反复发出的第N-1次测试封包的响应,则计算自发出第N-2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响应所经过时间为周期时间;以及(e)当电子装置切换为待机/休眠模式后,依据周期时间发送维持封包至服务器,以维持与服务器之间的连线状态。
    通过本发明的设计,可以找出电子装置对服务器较为合适的封包发送周期,一方面能维持处于待机/休眠模式下的电子装置与服务器之间的连线状态,避免连线中断;另一方面则在被允许的状态下尽量拉长封包发送周期,以减少电子装置本身的资源耗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各电子装置与服务器通过网络连线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系统方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维持连线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的维持连线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0a:第一电子装置     10b:第二电子装置
    11:系统模块     12:传输模块
    13:测试模块     20:服务器
    30:网络         31:因特网
    32:局域网络     A、B、C、D、E、F:路由器
    P1、P2:连线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出较佳实施例说明如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可为计算机装置、可携式电子装置或其它具备网络连线功能的电子装置等,而服务器则为一般服务器主机或可提供服务器功能的类似装置,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请参考图1是本发明的各电子装置与服务器20通过网络30连线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第一电子装置10a及第二电子装置10b通过网络30与服务器20进行连线,而在网络30环境中包括多个路由器(router)A~F,使得第一电子装置10a及第二电子装置10b依据其所在位置,分别通过不同的路由器形成与服务器20之间的连线路径。举例来说,第一电子装置10a可经由因特网31中的路由器A、D、F连线至服务器20,其构成连线路径P1;而第二电子装置10b可经由局域网络32中的路由器B、C及因特网31中的路由器E、F连线至服务器20,其构成不同的连线路径P2。
    请参考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电子装置10a或第二电子装置10b的系统方框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一电子装置10a或第二电子装置10b可包括系统模块11、传输模块12及测试模块13。系统模块11可为硬件、软件及固件的至少一者或其组合,例如系统模块11可为中央处理单元,或是中央处理单元与装置内操作系统的整合等,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系统模块11可依据用户的指令或设定,切换第一电子装置10a或第二电子装置10b进入一般操作模式或待机/休眠模式等,并执行各项操作指令;而在待机/休眠模式下,系统模块11会持续产生一维持封包并通过传输模块12发送至服务器,以维持与服务器之间的连线状态。传输模块12则用以发送封包至服务器或接收自服务器响应的封包,此处传输模块12可为单一网络处理芯片或其与传输端口的组合。
    测试模块13用以产生不同的测试封包,以通过传输模块12发送至服务器; 且测试模块13根据服务器对各测试封包的响应与否进行判断处理,以动态决定前述维持封包的较佳发送周期。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测试模块13可为一应用程序,但其也可以结合硬件或固件来执行相同功能,不以本实施例为限。而前述测试封包可为一使用者数据流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封包。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需要通过网络存取器(Access Point,AP)连线至路由器的电子装置来说,电子装置除了要维持与该些路由器的连线状态外,电子装置另外需要维持与网络存取器之间的连线状态,以避免网络发生中断。网络存取器会不定期发送封包给与其连线的电子装置,而电子装置则依靠其本身的网络卡(例如前述的传输模块12)的驱动程序及固件来对应处理该些封包,响应给网络存取器,以维持电子装置与网络存取器之间的连线。在电子装置与网络存取器连线的前提下,电子装置才能发送前述测试封包,经该些路由器至服务器。由于维持电子装置与网络存取器之间连线的技术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多加赘述。
    以下请参考图3是本发明的维持连线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须注意的是,以下虽配合图1及图2所示的第一电子装置10a及其与服务器20的连线路径P1为例说明本发明的维持连线方法,但本发明并不以适用于此为限,应根据电子装置的组成架构或其与服务器20的连线路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维持连线方法包括步骤S301至步骤S304。以下将详细说明该方法的各个步骤。
    步骤S301:发出一第N次测试封包至服务器20,其中第N次测试封包要求服务器20于等待N段间隔时间后再响应电子装置,且N为正整数。
    当第一电子装置10a仍处于一般操作模式下,测试模块13可通过传输模块12发出一次到多次的测试封包至服务器20,其中第1次测试封包会要求服务器20于等待1段间隔时间后,再传送对第1次测试封包的响应给第一电子装置10a;此处间隔时间为测试模块13的默认值或由用户自行设定的时间值,其可为数秒至数十秒不等。当第一电子装置10a发送第2次测试封包时,第2次测试封包会要求服务器20于等待2段间隔时间(即间隔时间*2)后,再传送对第2次测试封包的响应给第一电子装置10a;之后对所发出的第N次测试封包则以此类推,要求服务器20于等待N段间隔时间后再响应第一电子装置10a,此处N为正整数。
    举例来说,假设已设定的间隔时间为5秒,则第一电子装置10a发出的第1次测试封包会要求服务器20在接到封包后,等待5秒间隔再发出对第1次测试封包的响应封包;若第一电子装置10a发出的第2次测试封包,则要求服务器20在接到封包后,等待10秒(即2段的5秒间隔)再发出对第2次测试封包的响应封包,以此类推。
    步骤S302:判断是否接收到服务器20对第N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
    理论上在第一电子装置10a与服务器20保持连线的状态下,服务器20会对第一电子装置10a的封包做出响应;若是第一电子装置10a与服务器20连线中断,服务器20所发出的响应封包将无法顺利传送至第一电子装置10a。因此,当第一电子装置10a的测试模块13发出第N次测试封包至服务器20后,测试模块13会针对该次测试封包判断是否接收到服务器20对该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来决定其继续执行步骤。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测试模块13通过判断等待服务器20响应的时间是否超过一封包来回时间加上该次测试封包所对应的N段间隔时间的总和,作为判断是否接收到服务器20对第N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的标准,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此处所谓封包来回时间,为自第一电子装置10a发送一封包至服务器20后,接收服务器20立即对封包做出响应的总时间;也即在未通知服务器20等待的状态下,第一电子装置10a自发送封包至接获对该封包的响应的来回总时间。而此封包来回时间加上该次测试封包所对应的N段间隔时间的总和,即为该次测试封包理论上自发出后至接收到对该次测试封包的响应的总时间。
    若测试模块13接收到服务器20对该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表示服务器20在等待该次测试封包所对应的N段间隔时间后,第一电子装置10a与服务器20之间仍可维持连线路径不中断,因此可考虑再增加等待的间隔时间,以找出最佳的保持连线的封包发送周期。此时测试模块13将回到步骤S301,进行下一次的测试封包的发送。
    步骤S303:计算自发出第N-1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20响应所经过时间为一周期时间。
    若测试模块13未能接收到服务器20对第N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表示服务器20在等待该次测试封包所对应的N段间隔时间后,第一电子装置 10a与服务器20之间的连线可能已中断,因此考虑回朔至前一次测试封包(即第N-1次测试封包),计算自第一电子装置10a发出第N-1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20响应所经过时间,并将其作为一周期时间。其中当N=1的状态下,若未接收到服务器对该第1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则以一般状态下的前述封包来回时间为周期时间。
    步骤S304:当电子装置切换为待机/休眠模式后,依据周期时间发送维持封包至服务器20,以维持与服务器20之间的连线状态。
    在决定周期时间后,测试模块13可通知系统模块11;而当第一电子装置10a切换为待机/休眠模式后,系统模块11会以此周期时间持续且定期地发送维持封包至服务器20,来保持与服务器20之间的连线状态。
    以下举出一实施方式说明如何应用本发明的维持连线方法的第一实施例。表1表示于图1中各路由器A~F关闭其通信端口的等待时间假设值;表2则表示第一电子装置10a应用本发明的维持连线方法第一实施例与服务器20进行连线状态测试的结果。
    表1

    路由器ABCDEF等待时间(秒)506090324070

    表2(第一电子装置10a)

    如表1所示,各个路由器A~F会设定关闭其通信端口的等待时间。当路 由器原本正在使用的通信端口,于超过所设定的等待时间后仍未有封包通过,路由器会自动关闭该通信端口以结束原本使用状态,使该通信端口得以供其他装置连线使用。由于各个路由器A~F的厂牌及规格设计有所差异,使得各路由器A~F具有不同的等待时间;而在现实状态下并无法确切得知各路由器A~F的等待时间,因此该些等待时间为假设值,不以表1所示为限。
    如表2所示,此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子装置10a经由连线路径P1与服务器20进行连线,假设每段间隔时间为5秒,而因为前述封包来回时间通常非常短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方便说明,而假设封包来回时间为0秒,因此自第一电子装置10a发出第N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20响应该封包所经过时间,大致等于第N次测试封包所对应的N段间隔时间,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请一并参考图1、图2、表1及表2。当第一电子装置10a应用本发明的维持连线方法第一实施例时,首先第一电子装置10a会发送第1次测试封包至服务器20,此第1次测试封包要求服务器20等待5秒间隔时间后,再发送响应封包至第一电子装置10a;由于其间隔时间小于连线路径P1中各路由器A、D、F的等待时间,也即表示服务器20可顺利发送第1次测试封包的响应封包至第一电子装置10a,使得第一电子装置10a得以继续发送下个测试封包。而后续发送的第2~6次测试封包虽逐一累加5秒间隔时间,但直至第6次测试封包所对应的6段间隔时间(即30秒间隔时间)也小于各路由器A、D、F的等待时间,表示服务器20可顺利发送第2~6次测试封包的各响应封包至第一电子装置10a。
    接着,当第一电子装置10a发送第7次测试封包至服务器20时,第7次测试封包要求服务器20等待的35秒间隔时间已大于连线路径P1中路由器D的30秒等待时间;使得服务器20发送第7次测试封包的响应封包至第一电子装置10a的过程中,因为路由器D连线至路由器A通信端口已被关闭导致连线中断,而无法顺利传送至第一电子装置10a。第一电子装置10a的测试模块13在判断未收到服务器20针对第7次测试封包所发送的响应封包后,得知此35秒间隔时间过长,因此测试模块13会回朔至前次第6次测试封包的状态,以自发出第6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20响应所经过时间(在本实施例中为30秒)为周期时间。之后当第一电子装置10a切换为待机/休眠模式后,系统模块11即以30秒为周期发送维持封包至服务器20,借以维持第一电子装置 10a与服务器20之间的连线状态。
    请参考图4是本发明的维持连线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须注意的是,以下虽配合图1及图2所示的电子装置10b及其与服务器20的连线路径P2为例说明本发明的维持连线方法,但本发明并不以适用于此为限,应根据电子装置的组成架构或其与服务器20的连线路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维持连线方法第二实施例包括步骤S401至步骤S406,其中步骤S401、S402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步骤S301、S302相同,将不多做赘述。以下将详细说明该方法新增的各个步骤。
    步骤S401:发出一第N次测试封包至服务器20,其中第N次测试封包要求服务器20于等待N段间隔时间后再响应电子装置10b,且N为正整数。
    步骤S402:判断是否接收到服务器20对第N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
    若测试模块13接收到服务器20对该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此时测试模块13将回到步骤S401,进行下一次的测试封包的发送。
    步骤S403:反复发出第N-1次测试封包至服务器20。
    若测试模块13未能接收到服务器20对第N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表示服务器20在等待该次测试封包所对应的N段间隔时间后,第二电子装置10b与服务器20之间的连线可能已中断,因此考虑回朔至前一次测试封包(即第N-1次测试封包)。而为避免自发送第N-1次测试封包至服务器响应该封包的所经过时间可能相近于某路由器的等待时间,造成连线状态不稳定,此时仅凭单次测试可能无法反映现状;因此测试模块13会反复发出多次的第N-1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20。在本实施例中,测试模块13会反复发出至少3次第N-1次测试封包至服务器20,其次数随设计需要而加以调整。
    步骤S404:判断是否接收到服务器20对所有第N-1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
    测试模块13反复发出第N-1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20后,会判断是否接收到服务器20对所有第N-1次测试封包所发出的响应。若测试模块13确认每次发出的第N-1次测试封包均会收到响应,则进行步骤S405;若测试模块13确认并非每次发出的第N-1次测试封包均会收到响应,则进行步骤S406。
    步骤S405:计算自发出第N-1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20响应所经过时间为一周期时间。
    若测试模块13接收到服务器20对所有发出的多次第N-1次测试封包的响应,表示服务器20自第二电子装置10b发出第N-1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20响应所经过时间应小于各路由器的等待时间,即此状态下连线稳定,因此计算自第一电子装置10a发出第N-1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20响应所经过时间,并将其作为周期时间。
    步骤S406:计算前次自发出该第N-2次测试封包至接收该服务器响应所经过时间为一周期时间。
    若测试模块13未能接收到服务器20对所有发出的第N-1次测试封包的响应,表示第N-1次测试封包所对应的N-1段间隔时间可能与某路由器的等待时间相近;在网络传输处理有所延迟的状态下,其所造成的时间误差加上N-1段间隔时间会大于某路由器的等待时间,将使得第二电子装置10b与服务器20之间的连线中断,连线状态也相对不稳定。因此测试模块13考虑再回朔至更前一次测试封包(即第N-2次测试封包),计算自第二电子装置10b发出第N-2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20响应所经过时间,并将其作为周期时间。
    于步骤S405或步骤S406后还包括步骤S407:当电子装置切换为待机/休眠模式后,依据周期时间发送维持封包至服务器20,以维持与服务器20之间的连线状态。
    在决定周期时间后,测试模块13可通知系统模块11,当第二电子装置10b切换为待机/休眠模式后,会以步骤S405或步骤S406所计算的周期时间持续且定期地发送维持封包至服务器20,来保持与服务器20之间的连线状态。
    以下举出另一实施方式说明如何应用本发明的维持连线方法的第二实施例。表3表示第二电子装置10b应用本发明的维持连线方法第二实施例与服务器20进行连线状态测试的结果。
    表3(第二电子装置10b)


    如表3所示,此实施方式中,第二电子装置10b经由连线路径P2与服务器20进行连线,假设每段间隔时间为5秒,而因为前述封包来回时间通常非常短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方便说明,而假设封包来回时间为0秒,因此自第二电子装置10b发出第N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20响应该封包所经过时间,大致等于第N次测试封包所对应的N段间隔时间,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请一并参考图1、图2、表1及表3。当第二电子装置10b应用本发明的维持连线方法第一实施例时,首先第二电子装置10b会发送第1次测试封包至服务器20,此第1次测试封包要求服务器20等待5秒间隔时间后,再发送响应封包至第二电子装置10b;由于其间隔时间小于连线路径P1中各路由器B、C、E、F的等待时间,也即表示服务器20可顺利发送第1次测试封包的响应封包至第二电子装置10b,使得第二电子装置10b得以继续发送下个测试封包。而后续发送的第2~7次测试封包虽逐一累加5秒间隔时间,但直至第7次测试封包所对应的7段间隔时间(即35秒间隔时间)也小于各路由器B、C、E、F的等待时间,表示服务器20可顺利发送第2~7次测试封包的各响应封包至第二电子装置10b。
    接着,当第二电子装置10b发送第8次测试封包至服务器20时,第8次测试封包要求服务器20等待的40秒间隔时间约等于连线路径P2中路由器E的40秒等待时间。当服务器20发送第8次测试封包的响应封包至第二电子装置10b的过程中,若是网络状态稳定,则仍可能在路由器E的通信端口关闭前完成响应封包的传送,此时第二电子装置10b可继续进行第9次测试封包的发送;若网络状态不稳定而造成传输延迟,路由器E的通信端口可能会先被关闭导致连线中断,而响应封包无法顺利传送至第二电子装置10b,此时即如同前述第一实施例的方式,回朔至前次第7次测试封包,而以自发出第7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20响应所经过时间为周期时间。在本实施例中,暂且认定网 络状态相对稳定,使得第二电子装置10b可继续进行第9次测试封包的发送。
    当第二电子装置10b发送第9次测试封包至服务器20时,第9次测试封包要求服务器20等待的45秒间隔时间已大于连线路径P2中路由器E的40秒等待时间;使得服务器20发送第9次测试封包的响应封包至第二电子装置10b的过程中,因为路由器E连线至路由器C的通信端口已被关闭导致连线中断,而无法顺利传送至第二电子装置10b。第二电子装置10b的测试模块13在判断未收到服务器20针对第9次测试封包所发送的响应封包后,判断此45秒间隔时间过长,因此测试模块13会回朔至前次第8次测试封包的状态。
    但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第二电子装置10b能正常接收到响应封包(即第二电子装置10b与服务器20之间连线稳定不中断),因此测试模块13会反复发送至少3次的第8次测试封包。假设第二电子装置10b能接收到所有发出的第8次测试封包的响应封包,即表示所对应的8段间隔时间(即40秒间隔时间)是适当的,因此第二电子装置10b能以自发出第8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20响应所经过时间(在本实施例中为40秒)为周期时间。
    若假设第二电子装置10b未接收到所有发出的第8次测试封包的响应封包,即表示自发出第8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20响应所经过时间,可能仍会大于路由器等待时间而造成连线中断,因此第二电子装置10b会再回朔至前次第7次测试封包,而以自发出第7次测试封包至接收服务器20响应所经过时间(在本实施例中为35秒)为周期时间。
    通过本发明的设计,使得电子装置在最大许可范围内,找出较适当的周期时间,于切换至待机/休眠模式后定期发送维持封包至连线服务器,以维持与服务器之间的连线状态;如此在有需要时,服务器即可通过网络随时自远程唤醒电子装置,以进行数据的存取等操作。同时本发明的设计也可大幅减少封包传送次数,以节省电子装置的资源消耗。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关 键  词:
    维持 连线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维持连线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6150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