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pdf(10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36305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2.29 CN 102363058 A *CN102363058A* (21)申请号 201110343706.4 (22)申请日 2011.10.27 A61M 5/38(2006.01) A61M 5/14(2006.01) (71)申请人 李林风 地址 525000 广东省茂名市双山五路 68 号 大院 15 号 702 房 (72)发明人 李林风 陈志强 王铮 (54) 发明名称 一种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具体是一种 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本发明通。
2、过在滴 斗底部安装一个封固有气泡点介于 7.85kPa 25.0kPa 之间的竖向过滤膜的排气过滤管, 利用 竖向过滤膜在液体注入时逐渐淹没的过程, 实现 下端累积液体而上端排气的方式, 并结合排气过 滤管的特殊结构, 巧妙地达到自动排气、 药液过 滤、 消除气泡和自动止液的多效目的。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1 页 CN 102363076 A1/1 页 2 1.一种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 包括滴斗(1)、 滴斗盖(2)、 滴管(21)、 排气过滤 管 (3) 和导管 (4) 在内, 。
3、其中滴管 (21) 与滴斗盖 (2) 一体成型并连通, 滴斗 (1) 的底部外 侧延伸出一接入端 (11), 排气过滤管 (3) 由包含顶端 (31)、 延长管 (32)、 过滤膜 (35)、 底板 (36)和间板(37)的组件构成, 其顶端(31)与过滤膜(35)及底板(36)构成一腔体, 该腔体 由间板(37)分割成过滤腔(39)和出液腔(33), 出液腔(33)与延长管(32)连通, 所述排气 过滤管 (3) 的液体入口为过滤膜 (35), 液体出口为延长管 (32), 其中, 所述过滤膜 (35) 一 侧与滴斗 (1) 内腔连通, 它是一种气泡点数值介于 7.85kPa 小于 25.0。
4、0kPa 之间的液相过滤 介质, 其特征在于, 过滤膜 (35) 竖向安装在排气过滤管 (3) 上, 排气过滤管 (3) 安装于滴斗 (1) 内腔的底部并与导管 (4) 连通。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过滤管 (3)上的过滤膜(35)和过滤腔(39)的组合数量是一组或两组或多组, 组合形态是竖向的单 面或两面或多面体或圆柱体。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液腔 (33) 与过滤腔 (39) 由位于两者顶端的出液小口 (34) 连通。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
5、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过滤管 (3) 的顶端 (31) 是封闭的, 其封闭部至少纵向覆盖竖向的过滤膜 (35)。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过滤管 (3) 的过滤膜 (35)、 过滤腔 (39) 和出液腔 (33) 竖向并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 其特征在于, 排气过滤管(3)的 延长管 (32) 插入滴斗 (1) 底部的接入端 (11)。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过滤管 (3) 在延长管 (32) 与排气过滤管 (3) 的主体连接的基部设置有一垂直与。
6、延长管 (32) 的圆 形挡板 (30)。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过滤管 (3) 与导管 (4) 的连通是由导管 (4) 插入延长管 (32) 的内腔。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过滤管 (3) 或滴管 (21) 的其中之一的纵向中心线位置设置为偏离滴斗 (1) 的纵向中心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膜(35) 与滴斗 (1) 内腔连通的一侧覆盖有一液体可自由流过的护盖 (38), 它的周壁与排气过滤管 (3) 密闭相接。 11.。
7、 根据权利要求 1 和 10 所述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盖 (38) 设置有一条或两条或多条与过滤膜 35 贯通的竖向气液隙 (381), 其宽度介于 0.2mm 至 1.0mm 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膜(35) 由连接于间板 (37) 上的支撑条 (371) 分割成上过滤膜 (351) 和下过滤膜 (352), 支撑条 (371) 内设置有至少一个连通过滤腔 (39) 的通孔 (372)。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363058 A CN 102363076 A1/7 页 3 一种自动排气及止液的。
8、多效输液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 背景技术 0002 输液器的排气困难、 存在气泡容易进入导管等问题, 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护理业 界的难题, 因应此难题, 近年出现不少解决此难题的技术方案, 如中国专利 ZL03205459.9 防气泡输液器, ZL200820204818.5 一种改进的输液器滴斗内排气管, 以及中国专利申请 200610146971.2 自动排气自毁式输液器等, 尽管细微之处有所区别, 但均提出了以滴斗底 部内置排气管的方式实现输液器首次排气自动实现的技术方案, 其关键特征在于利用排 气管的长条形缝隙结构使。
9、液体进入滴斗时受排气管的暂时阻挡而延迟, 使液体在滴斗内 累积到一定高度后才进入滴斗以下的导管, 模拟了护理人员挤压滴斗以充注液体实现排 气的效果。这些专利或专利申请均有实质的先进性, 但也存在局限, 只解决了自动排气的 问题, 对于气泡容易在滴斗液体走空之后空气容易进入导管的难题, 即在实现自动止液问 题上是无能为力的, 而上述两个难题的统一解决, 是护理行业一直翘首期盼的。对于把自 动排气和自动止液性能的统一起来的技术方案, 近年来也提出了为数不少的各类成熟或不 成熟的技术方案。对于这个问题, 本发明人曾提出的中国专利申请典型的是中国专利申请 201010290116.5 基于起泡点压力原。
10、理的安全输液器制造方法或 201110278362.3 基于起泡 点压力原理的安全输液器, 是比较清晰的, 都明确地提出了其实现原理和结构, 其关键特征 是利用过滤膜的气泡点 ( 或称起泡点, 即 bubble point) 特性在输液器液体滴空之后, 防 止空气进入血管造成医疗事故而实现其安全性的目的, 它们均能属于有效地处理自动止液 的问题, 同时也提出了实现自动排气性能的技术方案, 先进性显而易见, 局限也非常突出, 两技术方案中, 均设置了从滴斗盖开始伸入滴斗中部的排气管以实施自动排气性能, 但是 这类结构除了工艺和结构极其复杂而存在生产实施困难之外, 还存在两个风险非常高的问 题, 。
11、其一是运输、 意外挤压等极易导致排气管断裂从而使自动排气失效及液体泄漏和污染 ; 其二是无法处理因过滤膜的起泡点特性而无法排除过滤膜与滴斗底部的内藏气泡, 使输液 器排气过程的后期逸出气泡造成液体和时间上的浪费。 0003 鉴于中国专利申请 201010290116.5 或 201110278362.3 所存在上述的第二个缺 陷, 本发明人在中国专利申请号为 201110194630.3 一种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的实 施例 3 的技术方案中, 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其处理目标是使因过滤膜的起泡点特 性而无法排除过滤膜与滴斗底部的内藏气泡得到完美解决, 并未在此基础上提出上述关于 如果。
12、使自动排气和自动止液性能得以统一起来的技术方案和想法, 虽然如此, 但该方案的 提出的气液流道的构建, 为自动排气和自动止液性能得以统一提供了基础。 0004 还有一种在以相同原理为基础的一系列方案中颇具代表性的技术方案, 是授权公 告号为 CN 201807010U 的药液过滤囊防回血输液器技术方案, 该方案宣称以一过滤器构件 同时实现自动排气、 自动止液、 防回血和药液过滤四种性能(见CN 201807010U文件中说明 书第 1 页的段落 0004)。诚如其所宣称, 则是上述难题一项完美的解决方案, 但知悉输液本 说 明 书 CN 102363058 A CN 102363076 A2/。
13、7 页 4 质的业界人士均知, 自动止液与防回血两项性能是矛盾的, 因为人体静脉压的存在, 既然能 自动止液, 就无法真正有效防止回血, 防止回血必须依赖于正压输液, 但只要还存在输液, 无论是滴注, 还是依赖 CN 201807010U 文件中所述引流线导引的液体渗透穿过所述过滤 囊, 本质上只要还存在液体的渗透, 都是正压输液, 而非自动止液, 充其量只能称之为缓慢 或微量输液, CN 201807010U文件中的0005段落正是这样描述的。 所谓自动止液的止液, 必 须是一种绝对的状态才能称之为止液, 它在本质上与防回血所需要的微量输液时相互排斥 存在的, 防回血性能是 CN 20180。
14、7010U 文件所强调的性能, 这种性能的存在反证了其所宣 称的 “自动止液” 并非具备绝对意义上的止液, 这正是该技术方案存在巨大风险的关键。众 所周知, 既然是微量输液, 则无论该技术方案设置的 5mm 高的储液设计耗尽时间是多少, 都 总有耗尽的时间, 工艺上的误差会致使其设置的引流线难以准确地控制耗尽时间, 此其一 ; 另外, 输液患者多为可自由活动的个体, 其体位并非恒定不变, 患者输液完毕本能的体位活 动, 如穿刺输液点的肢体突然向下的动作, 会直接增加导管内液柱的绝对高度, 间接增加过 滤囊所承受的导管中向下方向的拉扯压力, 极有可能使原先因液体滴空而与导管液柱压力 趋于大致平衡。
15、的过滤囊骤然失衡, 内储于过滤囊纤维之间的液体快速被拉入导管中, 经由 引流线的液体因缓慢补液的设计也难以及时补充, 从而使本身并不具备绝对止液能力的过 滤囊瞬间失效, 滴斗内的空气即时注入导管中, 此其二。在实际输液中, 疏忽护理是难以绝 对避免的, 在护理人员充分信赖其所宣称的自动止液性能情形下, 一旦因上述二项原因致 使空气进入导管中而疏忽护理, 则极易酿成患者死亡的恶性事故。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涉及的难题, 克服背景技术所述 的缺陷, 实现自动排气性能和自动止液性能的统一, 集药液过滤、 自动排气、 消除气泡和自 动止液四效能合一的多效能输液。
16、器, 其具有简洁、 有效和稳定的特点。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的本的目的, 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 0007 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 该输液器包括滴斗 1、 滴斗盖 2、 滴管 21、 排气过滤 管3和导管4, 所述滴管21与滴斗盖2一体成型并连通, 所述滴斗1的底部外侧延伸出一接 入端 11, 其中, 排气过滤管 3 由包含顶端 31、 延长管 32、 过滤膜 35、 底板 36 和间板 37 的组 件构成, 过滤膜 35 竖向安装在排气过滤管 3 上, 排气过滤管 3 的顶端 31 与过滤膜 35 及底 板 36 构成一腔体, 该腔体由间板 37 分割成过滤腔 39 和出液腔。
17、 33, 过滤膜 35、 过滤腔 39 和 出液腔 33 竖向并列。所述出液腔 33 与过滤腔 39 由位于两者顶端的出液小口 34 连通, 出 液腔 33 与延长管 32 连通。所述排气过滤管 3 安装于滴斗 1 内腔的底部, 其延长管 32 插入 滴斗 1 的接入端 11 的内腔, 导管 4 则插入延长管 32 的内腔, 使排气过滤管 3 经由其延长管 32 与导管 4 连通, 排气过滤管 3 的液体入口为过滤膜 35, 液体出口为延长管 32。 0008 其中, 所述过滤膜 35 是一种气泡点数值介于 7.85kPa 小于 25.00kPa 之间的液相 过滤介质, 它的一侧与滴斗 1 内。
18、腔连通。 0009 上述技术方案中, 液体的流向通道是以 “滴管21-滴斗1-过滤膜35-过滤腔39-出 液小口 34- 出液腔 33- 延长管 32- 导管 4” 的次序顺次行进的, 且任何过滤介质无论其液体 通过量多大, 均对流经的液体造成一定程度的阻挡, 而过滤膜 35 设置于滴斗 1 内腔的液体 流出通道的门户上, 液体进入滴斗1后, 直接受到过滤膜35的阻挡, 不会即时穿透过滤膜35 说 明 书 CN 102363058 A CN 102363076 A3/7 页 5 而在滴斗 1 内腔滞留而累积逐渐抬高液位, 又由于过滤膜 35 是竖向安装的, 液体的累积只 会从下至上地逐渐淹没过。
19、滤膜 35, 而未被淹没的过滤膜 35 其干燥部分是透气的, 因此在重 力作用下液体不断进入滴斗 1 累积而抬高的液位, 会挤压滴斗 1 内的空气从过滤膜 35 未浸 没的部分经上述液体流向的通道排出外界, 直至液位抬高至达到排气过滤管 3 的上端, 过 滤膜 35 被淹没或完全浸润湿透, 其介于 7.85kPa 小于 25.00kPa 之间气泡点所具有分隔空 气的特性则发挥对空气的封堵作用, 终止空气的继续排出, 这时, 滴斗 1 与外界的通道被封 闭, 则在事实上以气体加液体的流体形态连通了滴斗 1 至输液瓶之间的通道, 致使加诸过 滤膜 35 的压力骤然增大, 使滴斗 1 内的液体突破过。
20、滤膜 35 的阻挡而进入上述液体流向的 通道, 在液体的行进过程中, 液体会注满该液体流向的通道的任一处, 从而驱赶输液器管路 内的空气排出外界而完成排气, 该过程由于液体在重力作用下不间断地注入, 全过程无需 挤压滴斗 1, 即可自动完成排气。另外, 上述关于过滤膜 35 对液体的阻挡的性能, 理论上并 非一成不变的, 不排除可能存在某些对于过滤膜 35 具有高渗特性的药液, 例如 75浓度以 上的酒精, 药物测试时表明会在药液进入滴斗1后相对于常见药物较易穿透过滤膜35而进 入过滤腔 39, 尽管鲜有见到静脉输液会输入 75浓度的酒精的报道, 然而从理论角度则不 宜否定或排除其可能性, 但。
21、即使如此, 也并不影响药液在滴斗 1 内的累积而顺利完成排气, 因为所述排气过滤管 3 的顶端 31 与过滤膜 35 及底板 36 构成一腔体, 该腔体由间板 37 分 割成过滤腔 39 和出液腔 33, 且过滤膜 35、 过滤腔 39 和出液腔 33 是竖向并列的, 过滤腔 39 的液体流出出液腔 33 的通道仅有位于其上端的出液小口 34, 所以在特殊药液快速穿透过 滤膜 35 的情形下, 间板 37 代偿了过滤膜 35 阻挡液体的功能, 同样会使液体累积到达排气 过滤管 3 的上端, 使过滤膜 35 被淹没或完全浸润湿透而发挥作用, 进而停止滴斗 1 的充注, 同时向液体流向的通道行进而。
22、自动完成排气。值得指出的是, 从过滤膜 35 在某些高渗药物 下失去阻挡液体的能力时仍然可由间板 37 代偿的这个角度来看, 如非本技术方案意图追 求其他性能的兼容, 单纯从实现自动排气的角度, 则并非必须选用气泡点介于 7.85kPa 小 于 25.00kPa 之间的过滤介质, 其他过滤介质在本技术方案所述结构中, 同样可以实现自动 排气。 0010 本技术方案中, 过滤膜 35、 过滤腔 39 和出液腔 33 是竖向并列的, 且过滤腔 39 与 出液腔 33 的连通同通道仅为位于两者上端的出液小口 34, 在液体流经过滤膜 35 进入时, 由于重力的作用, 不能直接流入出液, 33, 而是。
23、先抵达过滤腔 39 的底部, 随着液体的注入而 逐渐累积向上而抬高液位, 直至注满整个过滤腔 39 后从出液小口 34 溢出到出液腔 33, 然 后开始下行至延长管 32, 并进入导管 4, 流出外界。液体从过滤腔 39 开始向上累积, 婉然曲 折地流出到外界的过程中, 会注满整个流经通道的每一处而不留死角, 又由于液体比重大 于空气, 在液体的挤压和流动下, 空气会上逸于流动的液体的水头之前, 而被悉数驱除出外 界, 因此, 在上述实现自动排气的过程, 排气过滤管 3 的巧妙结构同时也消除了内藏于液体 流经通道的空气, 使输液器在排气即将终末而液体流动加速越来越快的情况下, 内藏的空 气不会。
24、以气泡的形式被拉下而混合在液体中, 同步实现了消除气泡的效果。 0011 在输液瓶液体耗尽, 滴斗1的液体滴空时, 浸没过滤膜35的液体消失, 湿润的过滤 膜 35 外露于空气中, 此时介于 7.85kPa 小于 25.00kPa 之间气泡点所具有特性发挥作用, 空气无法越过过滤膜 35, 由于无液体补充, 也无法进入空气, 则在事实上在过滤膜 35 处形 成一个等同于关闭输液器液体通道的效果, 其所达到的关闭效果与掐闭输液器管路或关闭 说 明 书 CN 102363058 A CN 102363076 A4/7 页 6 输液器调节器所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如此则使自过滤膜 35 起以下的通道。
25、所充满的液体 无法继续向下流动, 因此也停止了输液, 而停止输液的行为, 是由过滤膜 35 所固有的物理 特性在液体滴空并空气接触时即时发生的, 无需任何干预, 达到本发明自动止液的目的, 在 护理人员接换新输液瓶时, 液体重新进入滴斗 1, 触及过滤膜 35, 则可再次自动重启输液行 为。 在此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中国专利申请201010290116.5或201110278362.3所设定过 滤介质的气泡点介于7.85kPa小于25.00kPa之间, 是指在此范围内均可安全地实现自动止 液的目的, 并且设定其下限为 7.85kPa 时, 是考虑卧位输液、 人体静脉压以及常规输液高度 等因素。
26、进行设定的, 本技术方案等同应用该气泡点范围同样基于这些因素进行考量, 然而, 在输液器强制性法规指标许可的范围内, 输液器制品应尽量趋向于更安全为出发点, 因此, 本技术方案更趋向于建议气泡点不小于 18kPa, 逾千例模拟实验表明, 在这个数值基础上, 以国标要求总长度为160cm的输液器测试, 其水柱的绝对高度不足90cm, 气泡点为18kPa的 过滤膜 35 可支持安全自动停止输液无气体泄漏的时间至少大于 24h, 远远大于任何护理间 隔, 也允许患者做任何速度或形态上的肢体舒展或变化。因此, 在本技术方案中, 所达到的 自动止液的效果, 在输液许可范畴内其效果是绝对的。 0012 本。
27、发明方案中, 所述排气过滤管 3 上的过滤膜 35 和过滤腔 39 的组合数量是一组 或两组或多组, 组合形态是竖向的单面或两面或多面体或圆柱体。这些数量不同的组合或 形态, 均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然而从工艺简化和适宜量产等角度出发, 组合数量上一组是 最优的选择, 形态上竖向的单面是最优的选择, 如基于在滴斗 1 的有限空间内必须扩大其 液体流量的考量出发, 则可选择竖向的两面。 0013 作为优选, 所述排气过滤管 3 的顶端 31 是封闭的, 其封闭部至少纵向覆盖竖向的 过滤膜 35。这样设置的有益之处在于, 滴管 21 流出的液体不会直接淋湿过滤膜 35, 从而避 免过滤膜 35 分。
28、隔空气的特性过早产生作用而停止排气, 导致滴斗 1 内的液位高度不足。 0014 作为优选, 所述排气过滤管 3 在延长管 32 与排气过滤管 3 的主体连接的基部设置 有一垂直于延长管 32 的圆形挡板 30。该设置的有益之处在于装配排气过滤管 3 使延长管 32插入滴斗1的接入端11时, 便于装配工装的承托、 夹持和对装配位置进行准确限位, 还可 以利用挡板 30 的圆形构造以紧配状态压逼滴斗 1 的内腔周壁, 减少排气过滤管 3 与滴斗连 通时泄露的风险。 0015 作为优选, 所述排气过滤管 3 与导管 4 的连通是由导管 4 插入延长管 32 的内腔, 这样的连接结构可消除与液体流动。
29、方向顺向的死角, 避免液体快速流经时无法及时注满而 藏有空气。 0016 作为优选, 所述排气过滤管3或滴管21的其中之一的纵向中心线位置设置为偏离 滴斗 1 的纵向中心线。这样设置的有益之处在于, 如排气过滤管 3 或滴管 21 均处于滴斗 1 的纵向中心线上, 则从滴管 21 注入的液体会直接击中排气过滤管 3, 增加过滤膜 35 过早被 全体湿润而无法继续排出气体的风险, 其后果是滴斗 1 内腔的液位将会不足, 自动排气并 完成充注滴斗 1 液位达到约 1/2 高度的效果受到影响, 而排气过滤管 3 或滴管 21 之间任一 个设置为偏离滴斗 1 的纵向中心线, 则可避免上述风险。 001。
30、7 作为优选, 所述过滤膜35与滴斗1内腔连通的一侧覆盖有一液体可自由流过的护 盖 38, 它的周壁与排气过滤管 3 紧密相接。输液器的滴斗 1 在生产、 运输、 应用等过程均可 能受到非预期的过度挤压, 护盖 38 的设置, 可保护相对脆弱的过滤膜 35 不受损伤, 也不影 说 明 书 CN 102363058 A CN 102363076 A5/7 页 7 响滴斗 1 内的液体进入过滤膜 35。其次, 所述护盖 38 设置有一条或两条或多条与过滤膜 35 贯通的竖向气液隙 381, 其宽度介于 0.2mm 至 1.0mm 之间。本技术方案并不限制所述竖 向气液隙381的长度, 然而从工艺和。
31、注模便利的角度出发, 气液隙381宜向上部分贯穿其所 在的护盖 38 的壁端, 所述竖向的气液隙 381 基于液相和固相分子表面张力的差异, 在液体 注入滴斗 1 时, 可延迟液体进入接触过滤膜 35, 但同样基于气液隙 381 是竖向结构, 不会一 下子就被液体淹没, 而可利用未被淹没部分导出滴斗 1 内的空气经过滤膜 35 排出外界, 直 至液体累积的自重突破气液隙 381 的阻挡才进入接触过滤膜 35。当然, 气液隙 381 的效能 由于相对于气候所导致的压力和温度比较敏感而不稳定, 在本技术方案中, 它仅作为一种 有益加强。 0018 一般来说, 滴斗 1 内的液位约等于 1/2 滴斗。
32、高度即可, 而液位是由排气过滤管 3 所 确定的, 更准确地说, 是由排气过滤管3上竖向安装的过滤膜35的高度所决定的, 它可根据 需要来调节, 该需要决定于滴斗 1 内的液位高低和流量要求两个因素。 0019 在本技术方案中, 滴管 21 向滴斗 1 内注入液体及过滤膜 35 被充分湿润的时间差, 对于自动排气性能的表达是关键的, 因此对于输液器某些设置的改变, 如增大注入滴斗 1 的液体的速度, 或降低过滤膜35的纤维亲水特性, 或设置一连接于间板37上的支撑条371, 把过滤膜 35 由分割成上过滤膜 351 和下过滤膜 352, 并且支撑条 371 内设置有至少一个连 通过滤腔 39 。
33、的通孔 372, 通过类似结构以阻断接触过滤膜 35 的液体向上渗透, 以保持上过 滤膜 351 的排气性能, 此类设置上的改变是有助于本技术方案的优点得到更完美发挥的, 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 0020 本发明的主要原理在于 : 0021 利用具有特定气泡点的过滤膜 35 采取竖向安装的方式以使液体仅可逐渐自下向 上浸没, 以及过滤膜 35 或竖向过滤腔 39 具备延迟液体进入的特征, 使液体在滴斗 1 内累积 并挤压空气从过滤膜 35 未被浸没的部分排出外界, 又可在液体累积到达浸没过滤膜 35 时 停止滴斗 1 的排气并突破过滤膜 35 或过滤腔 39 的间板 37 阻挡, 再在重力驱动下。
34、液体继续 注入以自动完成导管4的排气, 实现自动排气, 结合排气过滤管3消除气泡的结构特征及过 滤膜 35 所具备的过滤性能和自动止液的性能, 一体化地实现排气、 过滤、 消除气泡和止液 的性能集合, 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0022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仅需在滴斗 1 内腔底部安装一带有竖向过滤膜 35 和与之竖向 并列的过滤腔39及出液腔33结构的排气过滤管3, 即可有效解决自动排气和自动止液的难 题, 克服背景技术所述缺陷, 并使药液过滤、 自动排气、 消除气泡以及自动止液始终效能实 现型式和性能上的高度统一, 结构极其简单、 工艺十分简便, 且易于手工或自动化实施, 量 产及性能均稳定。 附图。
35、说明 0023 图 1 为本发明实施例 1 的多效输液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 图 2 为本发明实施例 2 的多效输液器的排气过滤管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5 图 3 为本发明实施例 3 的多效输液器的排气过滤管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 图 4 为本发明实施例 3 的多效输液器的排气过滤管上的护盖的正向视图。 说 明 书 CN 102363058 A CN 102363076 A6/7 页 8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结合附图以典型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0028 实施例 1 0029 如图 1 所示的多效输液器, 该输液器包括滴斗 1、 滴斗盖 2、 滴管 2。
36、1、 排气过滤管 3 和导管 4, 所述滴管 21 与滴斗盖 2 一体成型并连通, 所述滴斗 1 的底部外侧延伸出一接入 端 11, 其中, 排气过滤管 3 由包含顶端 31、 延长管 32、 过滤膜 35、 底板 36 和间板 37 的组件 构成, 过滤膜 35 竖向安装在排气过滤管 3 上, 排气过滤管 3 的顶端 31 是封闭的, 其封闭部 至少纵向覆盖竖向的过滤膜 35, 排气过滤管 3 的顶端 31 与过滤膜 35 及底板 36 构成一腔 体, 该腔体由间板 37 分割成过滤腔 39 和出液腔 33, 过滤膜 35、 过滤腔 39 和出液腔 33 竖向 并列。所述出液腔 33 与过滤。
37、腔 39 由位于两者顶端的出液小口 34 连通, 出液腔 33 与延长 管 32 连通。所述排气过滤管 3 安装于滴斗 1 内腔的底部, 其延长管 32 插入滴斗 1 的接入 端 11 的内腔, 导管 4 则插入延长管 32 的内腔, 使排气过滤管 3 经由其延长管 32 与导管 4 连通, 其中, 所述过滤膜 35 一侧与滴斗 1 内腔连通, 排气过滤管 3 的液体入口为过滤膜 35, 液体出口为延长管 32, 导管 4 插入延长管 32 的内腔与排气过滤管 3 连通。 0030 其中, 滴管 21 的纵向中心线位置设置为偏离滴斗 1 的纵向中心线。 0031 其中, 排气过滤管 3 设置有。
38、一垂直于延长管 32 的圆形挡板 30, 具体位置在延长管 32 与排气过滤管 3 的除延长管 32 之外的主体连接的基部, 即延长管 32 与排气过滤管 3 的 主体的连接部, 圆形挡板 30 直径等于或略微大于滴斗 1 内腔底部的直径。 0032 其中, 所述过滤膜 35 与滴斗 1 内腔连通的一侧覆盖有一护盖 38, 它的周壁与排气 过滤管 3 相接。 0033 实施例 2 0034 如图 2 所示的多效输液器, 该输液器包括滴斗 1、 滴斗盖 2、 滴管 21、 排气过滤管 3 和导管 4, 所述滴管 21 与滴斗盖 2 一体成型并连通, 所述滴斗 1 的底部外侧延伸出一接入 端 11。
39、, 其中, 排气过滤管 3 由包含顶端 31、 延长管 32、 过滤膜 35、 底板 36 和间板 37 的组件 构成, 过滤膜 35 竖向安装在排气过滤管 3 上, 排气过滤管 3 的顶端 31 是封闭的, 其封闭部 至少纵向覆盖竖向的过滤膜 35, 排气过滤管 3 的顶端 31 与过滤膜 35 及底板 36 构成一腔 体, 该腔体由间板 37 分割成过滤腔 39 和出液腔 33, 过滤膜 35、 过滤腔 39 和出液腔 33 竖向 并列。所述出液腔 33 与过滤腔 39 由位于两者顶端的出液小口 34 连通, 出液腔 33 与延长 管 32 连通。所述排气过滤管 3 安装于滴斗 1 内腔的。
40、底部, 其延长管 32 插入滴斗 1 的接入 端 11 的内腔, 导管 4 则插入延长管 32 的内腔, 使排气过滤管 3 经由其延长管 32 与导管 4 连通, 其中, 所述过滤膜 35 一侧与滴斗 1 内腔连通, 排气过滤管 3 的液体入口为过滤膜 35, 液体出口为延长管 32, 导管 4 插入延长管 32 的内腔与排气过滤管 3 连通。 0035 其中, 滴管 21 的纵向中心线位置设置为偏离滴斗 1 的纵向中心线。 0036 其中, 排气过滤管 3 设置有一垂直于延长管 32 的圆形挡板 30, 具体位置在延长管 32 与排气过滤管 3 的除延长管 32 之外的主体连接的基部, 即延。
41、长管 32 与排气过滤管 3 的 主体的连接部, 圆形挡板 30 直径等于或略微大于滴斗 1 内腔底部的直径。 0037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 设置一连接于间板 37 上端的支撑条 371, 过滤膜 35 覆盖并与 支撑条 371 的接触面紧密焊接, 由支撑条 371 把过滤膜 35 由分割成上过滤膜 351 和下过滤 膜 352, 并且支撑条 371 内设置有至少一个连通过滤腔 39 的通孔 372。 说 明 书 CN 102363058 A CN 102363076 A7/7 页 9 0038 实施例 3 0039 如图 3 所示的多效输液器, 该输液器包括滴斗 1、 滴斗盖 2、 滴管 2。
42、1、 排气过滤管 3 和导管 4, 所述滴管 21 与滴斗盖 2 一体成型并连通, 所述滴斗 1 的底部外侧延伸出一接入 端 11, 其中, 排气过滤管 3 由包含顶端 31、 延长管 32、 过滤膜 35、 底板 36 和间板 37 的组件 构成, 过滤膜 35 竖向安装在排气过滤管 3 上, 排气过滤管 3 的顶端 31 是封闭的, 其封闭部 至少纵向覆盖竖向的过滤膜 35, 排气过滤管 3 的顶端 31 与过滤膜 35 及底板 36 构成一腔 体, 该腔体由间板 37 分割成过滤腔 39 和出液腔 33, 过滤膜 35、 过滤腔 39 和出液腔 33 竖向 并列。所述出液腔 33 与过滤。
43、腔 39 由位于两者顶端的出液小口 34 连通, 出液腔 33 与延长 管 32 连通。所述排气过滤管 3 安装于滴斗 1 内腔的底部, 其延长管 32 插入滴斗 1 的接入 端 11 的内腔, 导管 4 则插入延长管 32 的内腔, 使排气过滤管 3 经由其延长管 32 与导管 4 连通, 其中, 所述过滤膜 35 一侧与滴斗 1 内腔连通, 排气过滤管 3 的液体入口为过滤膜 35, 液体出口为延长管 32, 导管 4 插入延长管 32 的内腔与排气过滤管 3 连通。 0040 其中, 滴管 21 的纵向中心线位置设置为偏离滴斗 1 的纵向中心线。 0041 其中, 排气过滤管 3 设置有。
44、一垂直于延长管 32 的圆形挡板 30, 具体位置在延长管 32 与排气过滤管 3 的除延长管 32 之外的主体连接的基部, 即延长管 32 与排气过滤管 3 的 主体的连接部, 圆形挡板 30 直径等于或略微大于滴斗 1 内腔底部的直径。 0042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 所述过滤膜 35 与滴斗 1 内腔连通的一侧 覆盖有一护盖38, 它的周壁与排气过滤管3紧密相接, 护盖38设置有三条与过滤膜35贯通 的竖向气液隙 381, 其宽度介于 0.6mm 0.7mm 之间, 所述气液隙 381 向上部分贯穿其所在 的护盖 38 的壁端。 0043 尽管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参照具体实施例来描述, 但这种描述并不意味着对本发 明构成限制。 参照本发明的描述, 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都是可 以预料的, 这种的变化应属于所属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102363058 A CN 102363076 A1/1 页 10 图 1 图 2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63058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