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一种培育茯苓的方法.pdf

  • 上传人:000****221
  • 文档编号:6602034
  • 上传时间:2019-09-02
  • 格式:PDF
  • 页数:9
  • 大小:476.05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510021362.X

    申请日:

    20050729

    公开号:

    CN1732761A

    公开日:

    20060215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H15/00,A01G1/00

    主分类号:

    A01H15/00,A01G1/00

    申请人: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发明人:

    何俊蓉,李萍,徐利远

    地址:

    610066四川省成都市静居寺路20号

    优先权:

    CN200510021362A

    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吴彦峰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培育茯苓的方法,属于微生物培育方法的技术领域,采用菌种繁殖法,选取优良苓种,进行母种保存和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和扩繁;母种的培养包括母种的分离和在培养基上的接种培养,原种的制作为将母种接种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栽培种的制作为在培养基上进行发菌培养;本发明提供的培育茯苓的方法,可以培育出茯苓菌丝和菌核,在母种、原种、栽培种的培养过程中,其培养基由人工配制而成,不需要天然松木,因而不用采伐树木,可用于大批量生产,种植成本低。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培育茯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选取优良苓种、母种保存和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和扩繁,具体工艺如下:(1)母种的培养母种分离方法为:用无菌水将种苓冲洗数次,再用纱布揩干,最后用75%酒精擦洗种苓外皮,并用0.1%升汞擦洗干净后,进行紫外线灭菌;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刀将种苓剖开,用酒精火焰灭菌后的接种铲从种苓较深部位取出黄豆大小的苓肉,接入试管斜面上;母种培养基的配制为: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0.5克酵母粉,0.5克蛋白胨,pH5.5-6.5;母种培养过程为:在温度28-32℃,培养2-3天,长出菌丝后,认定无杂菌即可继续培养至菌丝长满斜面;(2)原种的制作原种培养基的配制为:松木屑76%,麸皮20%,糖2%,石膏粉1%,过磷酸钙1%,含水量50%-55%,pH5.5-6.5;原种接种培养过程为:在无菌条件下,按常规将母种接入上述配制好的培养基瓶中,置28-32℃温室中培养,经25-30天,菌丝长满瓶即为原种;(3)栽培种的制作栽培种培养基的配方为:形状为2厘米×10厘米×0.3厘米的松木片65%,松木屑10%,麸皮20%,糖2%,石膏粉1%,过磷酸钙1%,尿素0.2%;栽培种发菌培养过程为:将上述配料按常规配制后装入15厘米×18厘米×0.005丝米的聚乙烯塑料袋中,经灭菌接种后置28-32℃下培养,经25-30天,当菌丝长满并深入至木片内后即可。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的培育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培育茯苓的方法。

    背景技术

    茯苓为一种多年生腐生真菌,属于真菌门,具有药用价值,是一味常用大 宗中药。野生茯苓通常在海拔500米以上,生长在地下20厘米左右的腐朽的松 树根或松树段上。茯苓的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菌丝生长阶段和菌核形 成阶段,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松木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繁殖大量的营养 菌,当菌丝越积越多时就成为菌核,到形成菌核阶段时栽培上称为结苓阶段。 目前人工培育茯苓的方法主要有干段木栽培和松树根栽培,段木栽培法以松木 为栽培料,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在农历12月份砍下松树, 去树杈,削去形成层的外皮,露出木质部,削皮留筋,锯成60~80厘米长的木 段,堆码后干燥,约40天后,无松脂分泌,木心干燥后即可接种。松木段下窖 的时间在春季3-4月份,下窖选择晴天,每窖下松木段15-20公斤。接种方法 目前有三种较普遍采用,一是菌丝引种,将栽培菌种内长满菌丝的松木块取出, 顺段木形成的“V”缝,一块接一块平铺在上面,再撒上木屑等料种,然后将一 根段木削皮处向下压在松木块上,使其呈“品”字形。二是老段木引种,选黄 白色、筋皮下有明显菌丝且有小茯苓又有特殊香气的段木作种引。三是鲜茯苓 引种,选1-2代种苓,种苓皮色紫红,肉色白,浆气足,质结实,个重2-3公 斤的鲜苓作种引。将种苓切成小块或小片放于段木之间,每一窖需500克左右 鲜苓。接好种后,立即覆土,厚7-10厘米,使窖顶呈龟背形,以利排水。用松 树段木栽培茯苓要消耗大量木材。松树根栽培法为首先挖开根周围的土,露出 松根,将侧根刮开皮槽,曝晒数天,晒干后即可接种。于5-8月间在松根开槽 处接放菌种,用树叶将其盖好,覆土压实即可。接后每10天检查1次,发现病 虫害和白蚁要及时防治。9~12月茯苓膨大生长期要及时培土。第二年4-6月可 采收,此方法虽能节约大量材耗但产量低,不能满足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取代现有茯苓栽培种植用材,不需采伐树木, 易于推广,产量高的培育茯苓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培育茯苓的方法采用菌种繁殖法。首先选取优良苓 种,其标准为品质好,无病虫害,个体较大,近球形,质地坚,皮红,肉白, 浆汁多,气味浓郁的茯苓菌核;然后进行母种保存和培养;最后在此基础上进 行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和扩繁。其中母种的培养包括母种的分离和在培养基上 的接种培养,原种的制作是将母种接种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栽培种的制作是 在培养基上进行发菌培养,具体工艺如下:

    1、母种的分离和培养

    母种分离方法为:用无菌水将种苓冲洗数次,再用纱布揩干,最后用75% 酒精擦洗种苓外皮,并用0.1%升汞擦洗干净后,进行紫外线灭菌;在无菌条件 下,用无菌刀将种苓剖开,用酒精火焰灭菌后的接种铲从种苓较深部位取出黄 豆大小的苓肉,接入试管斜面上;

    配制母种培养基,其组分为: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 水1000毫升,另加0.5克酵母粉,0.5克蛋白胨,PH值为5.5-6.5;

    母种的培养过程为:在温度28-32℃,培养2-3天,长出菌丝后,认定无杂 菌即可继续培养至菌丝长满斜面。

    2、原种的制作

    原种制作中用的培养基其配方为:松木屑76%,麸皮20%,糖2%,石膏粉 1%,过磷酸钙1%,含水量50%-55%,pH5.5-6.5;

    其接种培养过程为:在无菌条件下,按常规将母种接入上述配制好的培养 基瓶中,置28-32℃温室中培养,经25-30天,菌丝长满瓶即为原种。

    3、栽培种的制作

    栽培种制作中所需的培养基配方为:松木片(2厘米×10厘米×0.3厘米) 65%,松木屑10%,麸皮20%,糖2%,石膏粉1%,过磷酸钙1%,尿素0.2%;

    其发菌培养过程为:将上述配料按常规配制后装入15厘米×18厘米×0.005 丝米的聚乙烯塑料袋中,经灭菌接种后置28-32℃下培养,经25-30天,当菌丝 长满并深入至木片内后即可。

    本发明提供的培育茯苓的方法,能培育出茯苓菌丝和茯苓菌核;由于在母种、 原种、栽培种的培养过程中,其培养基由人工配制而成,不需要天然松木,因 而不用采伐树木,可用于大批量生产,种植成本低。经试验,生产出的茯苓其 外形与现有商品茯苓一致,显微构造基本一致,多糖提取率相近,完全可替代 商品茯苓入药。这种茯苓种植用材代用品的开发,既能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又 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不失为中医药行业生产类似产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 法。

    具体实施方式

    菌种培养的具体工艺如下:

    1、选取优良苓种

    其标准为品质好,无病虫害,个体较大,近球形,质地坚,皮红,肉白, 浆汁多,气味浓郁的茯苓菌核。

    2、母种的分离和培养

    母种分离方法为:用无菌水将种苓冲洗数次,再用纱布揩干,最后用75% 酒精擦洗种苓外皮,并用0.1%升汞擦洗干净后,进行紫外线灭菌;在无菌条件 下,用无菌刀将种苓剖开,用酒精火焰灭菌后的接种铲从种苓较深部位取出黄 豆大小的苓肉,接入试管斜面上;

    母种培养基的配方为: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水1000 毫升,另加0.5克酵母粉,0.5克蛋白胨,PH值为5.5-6.5;

    母种的培养过程为:在温度28-32℃,培养2-3天,长出菌丝后,认定无杂 菌即可继续培养至菌丝长满斜面。

    3、原种的制作

    原种制作中用的培养基的配方为:松木屑76%,麸皮20%,糖2%,石膏粉 1%,过磷酸钙1%,含水量50%-55%,pH5.5-6.5;

    其接种培养过程为:在无菌条件下,按常规将母种接入上述配制好的培养 基瓶中,置28-32℃温室中培养,经25-30天,菌丝长满瓶即为原种。

    4、栽培种的制作

    栽培种制作中所需的培养基配方为:松木片(2厘米×10厘米×0.3厘米) 65%,松木屑10%,麸皮20%,糖2%,石膏粉1%,过磷酸钙1%,尿素0.2%;

    其发菌培养过程为:将上述配料按常规配制后装入15厘米×18厘米×0.005 丝米的聚乙烯塑料袋中,经灭菌接种后置28-32℃下培养,经25-30天,当菌丝 长满并深入至木片内后即可。

    茯苓菌种在松枝、木屑瓶内菌丝生长情况及试验数据如下:

    2003年5月22日,将直径1厘米左右小松枝截短至15厘米,木屑分别浸 泡在营养液中,待浸透后捞出,分别放入瓶中,高压消毒后,5月30日接种茯 苓菌种,接种两天后菌丝开始生长,6月20日已形成菌索,8月9日已形成6× 3厘米不等的白色块状物,其质地致密,表面呈粉状。菌丝生长情况如下表:

                          表1茯苓菌丝在瓶内生长情况表   菌丝生长   松枝瓶数   木屑瓶数   松枝瓶数(%)   木屑瓶数(%)   菌丝呈块状   36   6   22.64   9.09   菌丝良好   93   51   58.49   77.27   有菌丝   11   5   6.91   7.58   无菌丝   19   4   11.95   6.06   总数   159   66

    显微比较研究:

    商品茯苓(购于成都市药材公司),由茯苓成熟菌核分离得到茯苓菌丝为母 种(琼脂、马铃薯等),由茯苓母种扩繁得到的茯苓菌丝为原种(木屑等),由 茯苓原种扩大培养得到茯苓菌丝为茯苓栽培种(即新配方生长的茯苓菌丝、菌 核)。

    1、商品茯苓的显微特征

    商品茯苓的粉末用水装片,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无色不规则的颗粒状团块 和分支状团块;用5%的NaOH溶液装片,可见团块溶化,露出菌丝,菌丝细长, 稍弯曲,有分支,呈无色或淡棕色。

    2、茯苓菌丝母种的显微特征

    茯苓菌丝母种的粉末,用水装片和5%的NaOH溶液装片观察到菌丝,菌丝细 长,稍弯曲,有分支,呈无色或淡棕色。

    3、茯苓原种菌丝的显微特征

    茯苓菌丝原种的粉末,用水装片时,可见到分支状团块,也可见到少量的 菌丝;用5%的NaOH溶液装片时,只能见到菌丝,菌丝细长,稍弯曲,有分支, 呈无色或淡棕色。

    4、新配方生长的茯苓菌丝、菌核的显微特征

    同上方法装片只能见到菌丝,菌丝细长,稍弯曲,有分支,呈无色或淡棕 色。与商品茯苓的显微特征基本一致。

    提取工艺的确定:

    茯苓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的确定:选用复合方法提取茯苓水溶性多糖。即 将茯苓粉末(过40目筛)适量,用乙酸乙酯、丙酮于索氏提取器分别提取4小 时,药渣加入催化酶酶解,于60-70℃浸泡40分钟,再依次用5倍量、3倍量、 2倍量的沸水提取1小时。合并水提液,滤过,滤液浓缩至1/10,用Severge 法除蛋白。上清液加入三倍量的乙醇沉淀多糖,冷藏12小时,离心,收集沉淀, 低温干燥,即得。

    茯苓碱溶性多糖提取工艺的确定:茯苓碱溶性多糖含量较高,提取方法相 对简单,所得提取率较稳定。即将水提后的药渣用稀NaOH溶液提取,碱提液离 心,所得上清液以10%的醋酸中和,3倍量乙醇沉淀,再提纯即得。综合考虑 了生产可行性及经济性,经反复试验后确定稀NaOH溶液用量为5倍量,提取2 次,每次4小时。

    茯苓多糖的提取定量实验:

    取低温烘干后的商品茯苓、母种、原种,新配方生长的茯苓菌丝、菌核适量 精密称定,按上述方法提取多糖,结果如下表:

                   表2茯苓多糖提取率   茯苓样品                 提取率(%)   水溶性多糖   碱溶性多糖   总多糖   商品茯苓   新配方生长的菌核   新配方生长的菌丝   菌丝母种   菌丝原种   2.00   2.04   1.94   1.15   1.20   80.10   80.72   80.30   59.64   68.16   82.10   82.76   81.22   60.79   69.36

    茯苓多糖含量测定:

    采用苯酚—硫酸法,对商品茯苓、本发明新配方生长的茯苓菌丝和菌核、 茯苓菌丝母种、茯苓菌丝原种进行茯苓多糖含量测定。测定结果如下:

                            表3茯苓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茯苓样品   商品茯   苓   新配方生长   的菌核   新配方生长   的菌丝   菌丝母   种   菌丝原   种   多糖含量   (%)   87.79   87.23   86.02   87.84   86.98

    由上可见,该发明新配方生长的茯苓菌丝、菌核与商品茯苓比较,多糖提 取率相近,可代替商品茯苓入药,并且该发明新配方生长的茯苓菌丝、菌核的 培育成本低,可以大批量生产。

    关 键  词:
    一种 培育 茯苓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培育茯苓的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60203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